【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说课稿老师们:我\o"说课"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维度来分享我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桃花源记》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可以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园。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生活的幸福愉快,人人关系融洽而友好,但是作者又清楚的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即用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社会的标本展现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学习本文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陶渊明,了解那个时代。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和归纳的能力,能够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本篇文章是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个别语言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还不是十分到位,需要我们老师加以引导和总结。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基本理念出发和前面还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2)品析文章词句,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重点段落分析,深入领会关键的词语所表达的内容,对文章进行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感知,深入体会作品的意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陶渊明文章创作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故事情节;(2)细心品味,从词句中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陶渊明的理想社会与现实的矛盾,理解作者向往的社会是像桃花源一样的人人平等、没有战争、和谐安宁、躬耕劳作的理想社会。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诵读;讨论;探究。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o"说课"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预设2分钟)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它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本节课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对话,我会先询问学生是否理解“乌托邦”的含义,进而明确“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所著书名的简称。作者在书里描写了他想象的没有阶级的幸福社会,并把这种社会叫做乌托邦,后来就用乌托邦指不能实现的理想。这是外国人对理想社会的称赞,而我国古代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有一个代名词,那就是“桃花源”,进而导入本篇课文。(二)整体感知(预设8分钟)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首先,我会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o"教师"教师纠正朗读错误。其次我会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说一说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带领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明确:文章主要叙述了渔人打渔,误入桃花源,并目睹了桃花源的优美景色及人们闲适的生活,渔人出来后再寻桃花源,却始终无所得。至此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大意有简单的了解,这就为深入研读环节做好了铺垫。(三)深入研读深入研读,是深入地和作者对话,深入地和文本对话,也是我们解决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环节。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环节一)说一说,品析语句(预设10分钟)1、品读词句,一探桃源作者通过这些词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并说说这些词句写了怎样的桃花源,描绘了桃花源人怎样的生活?屏显:文字《桃花源记》第二段、第三段问题预测:学生对课外诗词的理解可能不够精确,老师及时帮助。结合我的引导和总结后,明确问题答案如下: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2、出示背景,二探桃源通过品读词句,我们看到了桃花源的美丽、和平,以及人们生活的悠闲、自在。桃花源外又是怎样一番场景呢?现在我们一起步入东晋太原年间。资料: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公元376-396年)。期间,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生活荒淫,赋税徭役繁重,战事频发,短短21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场,结果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兵革即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其三》)问题1:借助这两句诗,同学们想象一下东晋太元年间的景象?问题2:桃花源里人人平等、和谐安宁、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桃花源外战乱纷飞、民不聊生,如果你是来自战乱的渔人,你喜欢在哪里生活?问题3:这样美的桃花源,这样的桃花源理想到底能不能实现呢?作者只在文章的结尾留下淡淡的六个字“后遂无问津者”,这六个字该如何解释?问题4: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设计意图:在巩固词句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词句描绘桃花源的景象,理解作者描绘的桃花源人的生活,就是作者想要的生活。设计意图: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尝试成功。3.教师补充总结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问题的理解不深不全,这时教师的补充要及时,教师补充,发挥教师帮助学生作用。(环节二)读一读,入情入境:(3分钟)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却深深铭刻在世人心里,让我们再朗读一次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再次体会一下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设计意图:再读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理解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环节三)探一探、寻根求源(7分钟)一探陶渊明生平背景二探陶渊明的田园诗特点得出结论:他蔑视权贵、厌恶官场、归隐自豪——“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一生喜欢两样东西:一个是美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一个是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悠闲的生活使他愉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的笔下几亩地、几间屋、几株树、几种花,远处村落何如,鸡鸣狗吠何处,琐琐屑屑、平平淡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闻”。他本性所爱即山水自然,他离开官场犹如离开“樊笼”,他回到农村,躬耕田园,实现生活的理想。设计意图:从陶渊明的作品,来解读作者的内心世界,诗词归纳也让学生对陶渊明的作品有更清晰的了解。(四)主题归纳(预设4分钟)桃花源一经面世,就成为历代文人追求的理想生活。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王维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毛泽东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出你的感受。此时提出让学生用文字去表达出桃花源美好之处。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桃花源理想是历代文人和百姓的共同追求,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对桃花源理想的认识。明确: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然而毕竟是美好的想象,世人也必将无法再次进入想象中的美好世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与美好生活难求的情感,那里寄托了作者渴望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美好愿望。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五)延伸作业(预设1分钟)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我的作业设计为:背诵本文(全班)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