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2篇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2篇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2篇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2篇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2篇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走,去山里看海苏沧桑这里的每一朵莲,至死都保持着盛放的姿势。深秋的径山,径山寺所在的径山。一壶鹅黄色的香莲茶递给我们一行七人第一声问候。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见它时的情景:“透过玻璃壶底,我们与莲面面相觑。片片花瓣,比宣纸更薄,更透,更淡。①细软如珊瑚的白色花茎花蕊,随着水的微流齐齐摇曳。一朵莲,仿佛一条绝世独立、自在游弋的鱼。”午后的阳光照进枯败的荷塘,大部分用来做种的莲藕已经被起出来,去海南过冬了,到了春天,会被运回来,种下去。最后几朵不动声色盛开着的莲,紫色的,黄色的,与这个叫千花里的地方所有花卉一样,淡定而诱人。在荷塘水面的反光里,我想象那些莲藕种子,圆滚滚地倾泻进千里之外同样大小的荷塘,安静如一群离开母体的胚胎,蜷缩进临时胚胎管。冬天过后,它们回到母体,春分时节抽出第一枚新叶,开出绝美的一朵莲,两朵莲……然后,它们被一双手两双手采下,送进机器,烘干,定格,保持了最美的颜色和姿态。最后,在一注热水里,它们活过来,盛放如初开,释放被定格的所有部分,成为此时此刻我们七个人眼前的这七杯香莲茶。②这是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空灵,绝伦。径山递给我们的第二道茶,叫“水丹青”。黄昏,五分之四轮月亮照见径山脚下一个叫“径茶”的地方,一位未施脂粉、身着铁锈红中式对襟衫的女孩为我们分茶。没有音乐,没有絮叨,她慢慢地、默默地做着茶,仿佛忘记了我们七个人正眼巴巴盯着她把一小益抹茶分给我们。但她用茶筅搅动茶沫时,速度极快,手机都无法捕捉。最后,她捻起一枚新牙签,在茶碗里作起了画,一枝梅树,两只飞鸟。大家都说,第一次见。“水丹青”,是古代茶道的一种,自宋代由径山传到日本,又传了回来,让我想起那些辗转千里的莲花种子。我问她,每天都有表演吗?她说,不是表演,是切磋交流,以茶会友。越好的“水丹青”消失得越慢。晚餐时,我共起身三次,舍下无比美味的农家菜,去看隔壁茶桌上那碗“水丹青”,淡了没有,消失了没有。趁四下无人,我拿起牙签,学着她的样子,蘸上深色抹茶,在画上加点梅花。我点了七下,为每一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说,你把屋檐也点成了一树梅花的样子。哦,原来那是屋檐。对于茶道,我懒,便不太喜欢那种正襟危坐、煞有介事,不如一个玻璃杯、一把茶叶、一壶热水,随便一靠、一躺,多简单自在。径山茶道尤其是“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有击茶鼓、设茶席、谢茶等十数道仪式程序,想想都繁复得要命。而此时此刻,径山茶道因为一个朴素的女孩、一群相投的文友、大半轮月亮、我偷偷点上去的梅花,却有一种可亲近之感,觉得它与你是不隔的,它像天空那么深,像大海那么大,但它离你很近。第三道茶,海拔八百米,耗时爬山一个半小时,径山寺的一位年轻法师接待了我们。唐代天宝元年、江苏昆山高僧法钦遵师嘱“乘流而行,遇径即止”,行脚至径山,于喝石岩畔结庐修行,是为径山禅脉开山之祖。南宋嘉定年间,径山寺被钦定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并日渐成为儒释道三家精神融汇之处,源远流长。苏东坡与径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临终前作的最后一首诗,就是《答径山琳长老》,参透生死、物我两忘的他两日后便驾鹤西去。此刻,我们坐在法钦、紫柏等大德僧人坐过的地方,坐在“茶圣”陆羽、苏东坡、吴昌硕等坐过的地方,仿佛坐在云海之下、竹海之上。我问眼前为我们泡茶的年轻出家人,是否去过很多庙宇,为什么在这里落脚。他说,也没有去过特别多的地方,但这里静。他说话时,语调很静,③正往茶盏里续着的茶水也如他的语调,没有一丝一毫晃动。我低下头,盯着他刚刚为我续的那盖茶,看到的是一道牵山绕水、缠古绕今、海一样宽广深邃的茶。海,是心海。从径山寺一路逛到千岱山居时,天阴了下来。云雾渐起,翠竹环绕。径山绿茶在一个通透的玻璃杯里,收拢了整个山林,影影绰绰的。记得那个更早的深秋,我回家乡待了十天,刻意体验了一次故乡的“劳作”-我十八岁离开家乡前和离开家乡后均从未做过的事情:和渔民们一起剥虾、补渔网、酿桂花酒,做番薯圆……这所谓的“寻根之路”,让我不由想,家乡还有多少人在从事着古老的劳作呢?如果不离开家乡,作为一个女子,我的人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是这样吧:到海涂上捡海螺蛳、抓弹涂鱼,不会剥虾半小时就手指发白;在海岸边补网,时时向着海平线眺望,右手穿网孔,左手把重叠的部分展开,周而复始,而不会织了两眼网就手痛;在太阳下山后用小铲铲下晒在篾席上的鱿鱼干,然后一家人吃晚饭,然后在灯下继续补网;我应该会有一个皮肤黝黑、酒量惊人的丈夫,他们叫他“酒雕”或“酒刹”。只要没有遭遇不幸,日子虽苦也甜。但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一个在城市生活了三十年的女子,笑容里还有最初的一丝纯真和羞涩吗?我们像不像繁复茶道里的那一盖茶,永远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自由?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径山的每一朵莲花,至死都被定格为盛放的姿势,的确绝美,而人非莲花,还是自然地开放,自然地枯萎,像火一样慢慢暗下去,最后熄灭在土里的好吧?那一晚,我们住在径山稻田中央的一幢民房里。④稻田刚刚收割完,斜阳与它相视而笑,如两位老人。夜深了,茶凉了,民房的主人回家了,狗不叫了。我自国外回来后整整两个月的失眠,终于沦陷在大海般浩瀚的稻秆子气味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中红衣女孩专注做茶、快速搅动茶沫以及纠正我的措辞等细节,表现了她对“水丹青”茶道的熟悉和对我的不满。B.作者偷偷用牙签在“水丹青”上点画梅花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在美好事物上寄寓美好祝愿”的普遍情愫。C.“径山茶宴”繁复的仪式程序让作者对径山茶道产生了疏离的感觉,而“水丹青”又让作者对径山茶道心生亲近之感。D.作者坐在陆羽、苏东坡等历史文化名人坐过的地方,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增强了文章的传统文化韵味。7.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细致地写出茶中香莲花蕊细软的形态,并运用比喻形象地描摹出香莲孤绝自在的姿态,蕴含着作者的赞叹之情。B.句子②中的“递”字写出径山的待客情意;“空灵”“绝伦”之间用逗号隔开强调了香莲茶带给作者内心的震撼。C.句子③写茶水“没有一丝一毫晃动”,表现了法师倒茶动作的平稳,动作的平稳又能体现法师内心的平静,耐人品味。D.句子④中“斜阳与它相视而笑”营造了稻谷归仓后轻松愉悦的氛围,“如两位老人”则包含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8.山中无海,作者却以“走,去山里看海”为题,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揣摩“海”的多重意蕴。(5分)9.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跳转到对回乡经历的回忆与联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6.A(“对我的不满”错)7.D(“夕阳虽好却近黄昏的叹惋”错)8.①品径山第一、二道茶时,作者感受到茶道的繁复深广如海;②品第三道茶时,作者领悟到径山寺融汇的儒释道精神能涵养宽广沉静的心海;③宿居稻田民房时,大自然的气息浩瀚如海,让作者体验到自然宁静的生存状态。(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9.①作者的离乡与归乡与前文莲花种子的外运与运回、水丹青茶道的外传与回归形成照应,增强了文章的“寻根”意味;②写家乡的野性自由的生活状态,与茶失去最初的野性和自由相对照,引发对人应有的生存状态的思考,深化主题;③由径山三次品茶转换到对回乡生活的回忆与联想,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6分。每点2分)(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6分)青萍端木蕻良我的窗前有几片青萍,它被养在一个磁州窑的钵子里,在阳光映照下,它在不断地孳生着……

人们喜欢养花种树,养青萍的,恐怕不多。

不过,我养的这几片青萍,却是有来历的。它是从千里之外,经过了水、陆、空三种不同的行程,用手捧回来的。它来自一个可骄傲的家乡,它来自徐霞客生长的地方:江阴马镇胜水桥畔……

徐霞客家门前有一湾清水,水上有一座石桥,阳光把桥影就映照在这浮在水面碧绿的青萍上。这青萍,是徐霞客亲眼看过的。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卓越的地理学家,每次出游,或是从远方归来,都得从这桥上走过,他的身影,随着桥影也映落在这青萍上了。

我从小就仰慕他,我决定要捞取几片青萍带回北京去!我完全忘记我行动不便了,我拄着手杖,蹒跚地下到水塘边,便伸手去捞取青萍,可是够不着,我便用手杖把儿把它勾了过来,青萍随着一些漂浮植物来到了岸边。耀群急忙跑过来用手拉着我,怕我跌倒下去。在这种时候,她总是很理解我的。她敏捷地把青萍接到手中,拉着我站了起来。我们辞别了陪同参观的徐霞客后人徐家树同志,在我们登车的时候,从他的眼光里,可以看出他似乎在问:这青萍真能带到北京吗?……

我们还要访问好几个城市,在路上还要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光。但是,我们就是要把它带回北京去。

在汽车上,是不能把青萍放在水里的,随着车身的颠动,水会晃出来的。因此,在又要上路的清晨,耀群就把青萍从茶杯中取出来,放在打湿了的手绢里面轻轻包好,装进塑料袋,放在手提包的最上面,决不许任何东西挤压它。待到一住进旅馆,头一样事就是把青萍取出来放进盛着清水的杯中养着。要是我们不在屋中,便赶紧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废茶倒掉。

由于过分爱护这青萍,我压根儿不听耀群事先对我的警告,只要住下来,我便每天偷偷地为放在茶杯内的青萍换清水。但是,青萍并不体谅这份儿好心,它好像是越来越少了。待到我们离开杭州的时候,玻璃杯中的绿色全都不见了,只有一团像干枯蘑菇色的东西。我拿出放大镜来看,也找不出一点点有生命的绿色了。耀群不知是为了安慰我,还是她有什么起死回生的绝招儿,并不像往常那样干脆地主张丢掉算了,而是命令我绝对不许再换水外,仍然在又要上路的清晨,用湿手绢轻轻将它包好,放在提包内任什么也侵犯不到的地方。到了地方住下后,也仍然首先将它取出,放在杯中养起来,更着重地叮嘱服务员同志,千万不要把它当作茶根倒掉。并把它放在窗台上,使它尽量能受到阳光……

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我们从杭州乘长途汽车到了苏州,又从苏州乘火车到了上海,杯中并没有什么变化,我每次看到的,仍然是那朵干蘑菇,每次都使我感到的并不是愉快……在上海的第三天清晨,耀群照例也去向杯中观看,突然,她叫起来。我连忙起身赶了过去。她叫着:“看!绿的!是绿的!青萍又活了!”我急忙取了放大镜来看,在镜子的凸面下,有一个绿色写的“人”字,虽然只有一片,而且是极小的一片,但它是青萍!耀群胜利了!她又一次叮嘱我,再不要为它换新水……是的,这青萍已经不是徐霞客当年的青萍了。但它代表的生机,可以在任何地方表现出来。世世代代过去了,人们将以更好的方式来学习徐霞客,也像长跑家们从奥林匹克山峰上的女神那儿得到力量一样,举着象征力量的火把,突破艰难险阻,跑着接力赛……现在,不但徐霞客旧居前塘中的青萍,不是当年的青萍了,就是我们从江阴带回来的青萍,也已经不是彼时的青萍了。它已经孳生繁殖,它蕴育着的生机,却因为孳生的繁茂,更显得旺盛。徐霞客门前胜水桥下的青萍,也正和窗前瓷钵里的青萍一样,远隔千里,相映成趣……水是到处都有的,青萍也是到处都有的,青萍把灿烂的阳光,巧妙地织成绿色,把阳光里的热,转化成为绿色。绿色,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色。每当我写作疲倦时,便向窗外看去,看到青萍的绿色,不但赶走了我的疲倦,仿佛在我心灵深处,更增添了无限的生机……(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有删节)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细节蕴情,通过对“我”冒险捞取青萍时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一位格外喜爱青萍的步履维艰的老者形象,真切而又感人。B.“看!绿的!是绿的!青萍又活了!”文中唯一一处语言描写,用简短的感叹句展现出一种惊奇与喜悦,展现出一种对生命的顽强的赞美。C.文章描写青萍复活,写道“……在镜子的凸面下,有一个绿色写的“人”字”,这既指复苏的青萍绿色部分的形状,又有一定的哲理。D.作者之所以冒险捞萍、千里运萍、窗前养萍,主要是因为他虽年逾古稀,却童心未泯,率真洒脱,碧绿的青萍折射了他对生活的热爱。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养青萍的,恐怕不多”,勾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围绕青萍的故事娓娓道来,颇有欲扬先抑之风。B.文章善用对比:对待青萍我是细心呵护,青萍却“病”了;耀群不给换水,让它在窗台上晒太阳,反倒起死回生。C.文章语言质朴,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文章从从窗前写起,最终视线又回到窗前,结构巧妙,又具有哲理意味。D.文章构思精巧,围绕线索青萍依次展开,环环相扣,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使这篇散文的主旨表现得更加深刻。8.“闲笔”是散文“形散神聚”特点的体现,是散文内容与结构的结合点。文中划线句子看似闲笔,却非常重要,试分析其作用。(4分)

9.著名作家梁衡总结:“写文章一定要有形境、情境和理境的三层之美。一篇文章,由描述、抒情和哲理三个层面虚实结合,才能使文章真正产生美感。”简析本文体现的“形境、情境、理境”之美。(6分)

参考答案6.D,由原文“徐霞客家门前有一湾清水,水上有一座石桥,阳光把桥影就映照在这浮在水面碧绿的青萍上。这青萍,是徐霞客亲眼看过的。这位伟大的旅行家,卓越的地理学家,每次出游,或是从远方归来,都得从这桥上走过,他的身影,随着桥影也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