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品析人物“丑”态。2.通过材料链接,探究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小说主题。3.结合《儒林外史》的读书方法,体会作品的讽刺艺术和作者的批判精神。教学重点:品析人物之“丑”,感知人物命运。教学难点:探讨发疯原因,认清科举毒害。

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创设情境。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读书人范进在中举前后的种种丑态,大家肯定对其穷酸卑微,迂腐虚伪,痴迷功名的丑态印象颇深,细细阅读文本,活跃在范进周围的一群角色也同样不可忽视,他们在范进中举前后,变换着多种姿态。这些人物有谁呢?板书:人物群丑二、走近人物,品变化之“丑”

活动任务:学校文学社剧组要为《范进中举》的课本剧设计一张海报,除了把迂腐的范进放到中心位置外,你认为还应将谁放在海报中,请结合原文,聚焦细节,分析人物丑态,完成相关任务单。(出示学习任务单)所选人物:胡屠户原文依据聚焦细节分析丑态中举前的“倨”中举后的“恭”所选人物:张乡绅原文依据聚焦细节分析丑态中举前的“疏”中举后的“亲”所选人物:众乡邻原文依据聚焦细节分析丑态中举前的“凉”中举后的“媚”(一)分析胡屠户之丑聚焦胡屠户,纵向对比,品析其变化之丑

提示:找出胡屠户语言、动作和神态的相关描写,品读其在范进中举前后前倨后恭的不同表现,分析其形象,体会其丑态。1.学生自读,找到可以体现胡屠户变化的内容进行分析,强调关注细节描写。2.学生展示分享,并归纳其丑态的形象特点。明确:胡屠户之丑①“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破口大骂”——“低着头,扯几十回,千恩万谢,笑眯眯”②“连斟两碗酒喝了,壮胆,手颤起来”——“不觉得那只手隐隐的疼起来,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③“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假意推辞“你且收着”——“又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明确:前后矛盾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粗俗势利,嫌贫爱富,谄媚至极,前倨后恭的市井丑态,揭示了趋炎附势的市侩心理,揭露了世态炎凉的世风。小结:细节的真实生动,语言的简洁传神,鲜明对比的反差,具有强烈的讽刺艺术。板书:讽刺艺术2.分析张相生和众乡邻之丑,体会讽刺艺术①分析张乡绅师引导:同样的变化还有张乡绅,古话说得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范进一中举,张乡绅就迫不及待来祝贺,他来有什么目的呢?学生阅读第8段,找到相关句子进行分析,并交流展示。明确:中举前——不闻不问中举后——主动攀谈,送银送房,不惜血本世先生,世弟兄,早晚也好请教些,拉拢关系,扩大关系网,为自己谋利。小结:冷峻的白描手法,刻画了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前疏后亲的官员丑态。②分析众乡邻:师引导:听其言,观其心,就能走向人物内心。课文中还活跃着一群人,他们就是众乡邻,有的同学说他们只是陪衬人物,删掉也无大碍,你认为呢?请联系上下文看看众乡邻的刻画有无深刻含义?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有关众乡邻的细节描写。明确:送粮,送米,送酒,送鸡蛋,搬桌椅,上街寻人……师追问:范进中举前,老母即将饿死,他们有何表示?捷报一到,蜂拥而至,争相帮忙,天壤之别的表现有什么作用?明确:刻画一群迷信权势,重利轻义,前凉后媚的势利小人之“丑”。小结:这样,群丑态原形毕露,欺贫爱富,前倨后恭的胡屠户,善于拉拢,前疏后亲的张乡绅,趋炎附势,前疏后媚的众乡邻,一起构成了范进生活的大环境,作者真是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师引导:那么你会将这群人物的哪个丑态定格在海报呢?通过分析大家一定有了答案吧,请小组交流做最后的决定吧。小组代表展示,定格人物的“丑态”。明确;胡屠户的“腆着肚子”或“扯衣襟”胡屠户的“攥着银子舒拳头”或“缩回拳头往腰里揣”张乡绅的登门造访攀谈的情形或“拱手”众乡邻送东西的样子三、对话作者,探究主旨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的生活环境和范进发疯有关联吗?让我们一起对话那个时代,探究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吧。链接材料,深入探究材料-:"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请一学生读对联,结合课文探究范进发疯的原因。小组讨论,分享交流。明确:范进生活在了一个世态炎凉,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们对功名富贵的态度,形成恶浊的社会风气和强大的社会势力,对读书人来说,既是一种引诱,也是一种挤压,这就是范进为什么这么30年来竭力追求,54岁仍不罢休,中举后,几十年的屈辱,几十年的折磨都将被富贵荣华,身价百倍而代替,梦寐以求终成功,所以喜极而疯。板书:阅尽科举制度,彰显世态炎凉三、对话作者,探究主旨材料二:吴敬梓生平资料作者吴敬梓出生于豪门官宦家族。在《儒林外史》中,所说的杜家“一门三鼎甲,三代六尚书”,其原型就是吴敬梓的家族“一门两鼎甲,两代六进士”。后来家族渐渐有了颓势,甚至开始走下坡路。他的科举之路也异常艰辛,屡次参加乡试却屡次失败。第三次乡试时是预试第一名却依旧落榜。而等到他中年破产,陷入贫困之后,则更是经历了人生冷暖。吴敬梓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后来他拒绝一切科举相关的考试,投入到《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他通过描绘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以此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以他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与追求。学生讨论,明确。(学生齐读吴敬梓诗)吴敬梓半生热衷科举岂料科举不顺阅尽儒林百态深谙科举之弊遂著《儒林外史》四、品析语言,感受讽刺艺术链接《儒林外史》的阅读方法,理解本文的讽刺艺术。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文学里的讽刺,可以追湖到古希腊的寓言和喜剧。中国文学传统里的讽刺,则导源于《诗经》的“美刺”和史传的“惩劝”,既有人木三分的揭露,也有“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左传·成公十四年》)的讽喻。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露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体会批判精神。讽刺作品中,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例如,《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受科举制度播弄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用意所在,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又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这正是对“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语)的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不止于此,某些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等。这些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欣赏讽刺笔法。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例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写的是主人公在“大人国”“小人国”乃至“慧驷国”看似荒诞不经的漫游,讽刺的却是人间真实的世相。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例如“范进中举”一回,写胡屠户一巴掌治好了范进的疯病,众人一同回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作者写来不动声色,却活画出科举制度下一人飞黄腾达之后乡人亲友诚惶诚恐、毕恭毕敬、逢迎唯恐不及的画面。不同的讽刺笔法,令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于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联系现实深人理解。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阅读时,要努力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卧闲草堂本评《林外史》有言:“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当代也有人评论说:《儒林外史》所讥讽的那个儒家精英世界早已不存在了,可是像小说里的人物那样说话作文、行身处世者,还大有人在,只是他们本人未必知道罢了。所以读起《儒林外史》来,多有会心处,觉得它'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儒林外史》写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为何至今仍然令读者觉得“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答案或许便蕴含在与现实的联系之中。当然,像《儒林外史》这样的古典作品,以及其他许多讽刺名著,毕竟年代久远,其中描写的一些具体制度和风物,今日读来或许会感到隔阁,阅读时需要适当参阅资料,以更好地理解作者讽刺的笔法,把握作品主旨。《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感受作者的批判精神:批判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情世态。2.欣赏讽刺笔法:生动传神的细节、冷峻的白描、鲜明的对比等。小结: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