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思潮》(第二版)2020年3月考试考前练习题_第1页
《新时期文学思潮》(第二版)2020年3月考试考前练习题_第2页
《新时期文学思潮》(第二版)2020年3月考试考前练习题_第3页
《新时期文学思潮》(第二版)2020年3月考试考前练习题_第4页
《新时期文学思潮》(第二版)2020年3月考试考前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新时期文学思潮》(第二版)2020年3月考试考前练习题一、简答题1.什么是"家族小说"?2.简析网络文学。3.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附:参考答案1.什么是"家族小说"?解答:家族小说是新历史小说中十分突出的一个类型。家族小说主要是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回溯与表现这一特定角度来进行历史的叙述与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家族小说可以看作是20世纪80年代寻根小说的一种延续与转化,但与寻根小说主要趋向于寻找文学之根与文化之根不同,家族小说主要从更为宽泛的角度关注个人和家族的命运,从中开掘其历史、文化、生存与人性的内涵。2.简析网络文学。解答:网络文学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新兴文学思潮,是文学与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Internet)有机融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文学是指在写作、发表、传播、接受等各个环节都具有网络在线性质的文学活动,各个部分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自我统一性与内在的完整性,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在网内完成,一体化特征极为明显。写作的自由性、文本的开放性,发布的敞开性,传播的广泛性,接受的自由选择度空前加强。网络文学中知名写手与作品有: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邢育森的《活得像个人》,安妮宝贝的《呼吸》,宁财神的《缘分的天空》,李寻欢的《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等。3.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解答:新时期女性文学随着对人的全面性的理解,对女性自我实现的追求,思想艺术风貌发生了质的变化,粗略地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与人的解放相应的女性文学,表达对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的理想渴望,如戴厚英的《人啊,人》。张洁的《方舟》是女性写作第二个阶段的起点,妇女解放问题从人的解放问题中抽离出来,妇女问题从此成为女性写作探索的重点。第三个阶段,是90年代初出现并活跃至今的真正个人化女性话语时期,以陈染和林白为主要代表。卫慧、棉棉、魏微等一批70年代出生的"美女作家",是发展中的女性文学的代言人,反映的主要是都市里新人类的生活。二、论述题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伤痕文学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影响和贡献。2.简述大众文学生产的特征。3.分析“个人化写作”的发展脉络。附:参考答案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伤痕文学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影响和贡献。解答: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个浪潮。伤痕文学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恢复与新时期文学的起步。它着眼于控诉"四人帮"的罪行,描述饱经磨难的人们的悲惨遭遇,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历史创伤,表达激愤、悲痛的时代情绪,是当时刚刚从"文革"的浩劫中挣脱出来的一代人的心灵写照。如刘心武的《班主任》通过揭示"文革"流毒在孩子身上的侵害,来表达对于祖国未来的深深的担忧,成为伤痕文学的开篇之作。《伤痕》则是伤痕文学的另一部代表作,同时也是知青文学的发轫之作。其他有代表性的伤痕文学作品,还有郑义的《枫》、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啊》、张抗抗的《爱的权利》、宗璞的《我是谁》、张贤亮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小说,巴金的《怀念肖珊》、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等散文,以及李发模的《呼声》等诗歌。这些作品或描写极左政治背景下一代人的青春与爱情悲剧,或叙述普通人在生活中遭受的各种苦难,悲痛、愤恨的情绪弥漫其中,溢于言表。而在展示伤口之余,又无不追问造成伤痛的缘由。因此,又有人称伤痕文学为"问题文学"或"问题小说"。伤痕文学作品,以"写真实"为旗帜,首开新时期现实主义的"风气"。它们真实地描写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不幸遭遇和深重灾难,如实地反映人们精神上的历史创伤。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和行为,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形成了一种具有振聋发聩的社会效应的力量。伤痕文学对于"文革"政治遗毒的冲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于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进程及新时期的文学发展大潮,具有开山作用。2.简述大众文学生产的特征。解答:大众文学生产的特征表现为:第一,参与的广泛性与质量的参差性并行。与近现代印刷术相伴相生的文化精英主持的印刷文明比较,当时的大众文学只能处于边缘状态。而今天有特殊的商业包装,有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大众文化彻底冲破以经典为主的文学体制为大众文学设定的位置,也彻底冲破了诸如权力和舆论对大众文学的等级限制,换言之,写作者大量参与文学生产、传播和消费,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大众文学"。与广泛的参与性相伴相生的是质量的参差性,写作者的大量参与,使得筛选淘汰的标准发生变化,少了以往的意识形态性,而增添了大众的趣味性和商家的营利性。参与的广泛性还指生产互动性机制本身要求创作者转变观念,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参与创造的想象空间。第二,生产和消费的双向互动性。这种双向互动性就生产方式而言,生产创造自己的消费者;就消费而言,消费也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艺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在文化市场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文化消费者的直接参与是大众文化生产、创造的根本条件,他们的自觉自主性,对文化产品文本或意义的再创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化文本的意义就是在大众视听、参与的基础上才形成的,也就是文化生产和接受真正实现了双向互动。第三,艺术的拼贴与艺术的创生同步。托多罗夫指出,大众文学的杰作时常是某种模式的化身。这些模式的兼并、组合时常制造出某些更为复杂的编码方式。大众文学却常常利用这些模式将人们所关注的材料组合成熟悉的故事。大众文化产品通过模仿模式,适度地配方、拼贴方式来制作,这就为文化生产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和不可能。3.分析“个人化写作”的发展脉络。解答:"个人化写作"是当下文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精神命题。就目前而言,"个人化"仍是个颇为歧异、模糊的概念。事实上,个人化是一种人文姿态,是对个人独立性和自由意识的确认,昭示着写作立场的某种转变。对"个人化写作"的不同理解暗含在不同话语方式与语境中,不同写作者对个人独立性和自由意识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不同时期寻求个人位置和视角的写作方式的裂隙和差异性,也反映了特定时期写作者对文学的认知态度及价值取向。早在70年代前,处于流放生存境遇下的诗人,大多以诗歌写作作为精神支撑,他们的写作不必迎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个别诗人除外),也不必考虑读者的欣赏趣味。这种不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接受者的阅读期待为目的的创作,虽然是迫于客观情势而采取的一种方式,却使个人化的诗歌写作得以恢复和生存。到80年代,伴随思想解放运动,从题材内容、文体风格、抒情方式、叙述方法等方面已经见出它的多样性。诗坛的青年诗人们,对艺术创作中自觉地表现真实的"自我"或者说自由地抒发自我之情的审美浪漫主义原则加以重申。即便是带有个人化倾向的80年代的"朦胧诗"写作和先锋文学,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个人化写作,作者们的自我表现往往是集体无意识的呈现,是大时代中的自我。对于缺少历史记忆的新生代作家,他们的"个人化写作"是缘于对于传统文学启蒙姿态的失望,对于政治化、群体性创作的反感,对于文学崇高责任的躲避。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关注当下生活,关注自我人生,突出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感受,真切地展现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欲望追求、困惑心理、人生挣扎。性别诗学的出现,女性写作更是凸现出极强的个人写作气质。在生活日益呈现世俗化、日常化、个人化的时代,"性别语言"作为一种异质的叙述方式介入大一统的男性主流话语中,进一步拓展了个人、个性化的精神空间,在对包括"性别"在内的个人化、人性的充分重视的前提下,为叙述、文体风格乃至写作方式带来了新的自由度、新的文化和人文内涵。"个人化写作"发展脉络是艺术创作返回自身,返回真正的自我的不断深化和扩展过程。案例分析题(一)"沉重的翅膀"--在沧桑中前行的改革文学1979年7月,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发表。这一以现实改革为题材的小说迅即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带动了一批描写改革的文学作品的出现。这个文学潮流就是"改革文学"。改革文学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一样,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个文学思潮从1979年开始,大致持续至1984年前后。前期改革文学的作品数量不多,除了《乔厂长上任记》和《乡场上》等作品外,总体质量不高,但社会反响很大;后期则有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成功作品。作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的《乔厂长上任记》塑造了一个新时期文学中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创业者"乔光朴",但该作品中存在着较强的理念化倾向,作者自己对于改革社会的理性思考,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情节的设定和矛盾冲突的展开被直白无遗地显露出来,这个写作理念影响了后来的改革文学作品,并最终导致了改革文学模式化、概念化的通病。对这个"理念"有所突破的是张洁的《沉重的翅膀》。问题:1.简述改革文学产生的背景与原因。2.以《沉重的翅膀》为例,分析其对改革文学的贡献及改革文学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二)厚重历史中的个人与家族命运——新历史小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文坛出现了一股引人瞩目的重新书写历史的创作思潮,这种创作思想主要体现为一批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不同的历史小说创作。这种思潮被称为新历史主义思潮,这些小说被称为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以现代主义的史学观、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等新的史学哲学方法为思想基础,表达新的历史观念、历史叙述方法和艺术表现方法。莫言的《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新历史小说中十分突出的一个类型是家族小说。“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呢和文化物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韩少功语“种族与血液好像是一个不灭的火种,在没有尽头的生命长河里相传,火光熊熊照亮了今天,过去和将来则冥在黑暗之中,祖先们努力留给我们一点消息,暗示我们短促的生命,其实已走过了漫长的路途。”——王安忆《茹家楼》问题:1.什么是家族小说?2.以莫言《红高粱》为例,分析其对新历史小说的探索与成就。(三)先锋小说艺术探索之叙事革命1984年8月《西藏文学》发表了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为其后的先锋小说革命拉开了帷幕。但在当时一片"寻根"的热潮中,马原小说的革命意义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1987年马原的意义才为文学界普遍关注。马原以他的文本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小说"这个概念,他试图消除小说"形式"与"内容"间的区别,他第一次把如何"叙述"提高到一个小说本体的高度,他在叙述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著名的"马原的叙事圈套"。"马原的形式主义小说向传统的文学观念和传统的审美习惯作了无声而强有力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原的形式主义小说,乃是新潮文学最具实质性的成果。这种形式主义小说的确立,将意味着中国新潮文学的最后成型和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历史性转折的最后完成。"——李劼:《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钟山》,1988(5)问题:1.什么是先锋小说?它的代表作家有哪些?2.结合马原具体作品,分析其叙事革命的先锋性。附:参考答案(一)解答:1.改革文学,是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三个浪潮。它与几乎同时面世的反思文学一样,从伤痕文学中发端,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逐步恢复的产物。如果说反思文学是现实主义精神在历史层面的深入,改革文学则是现实主义精神在现实生活层面的展开。饱经沧桑的文学,不可能永远留连在历史的记忆中垂泪伤神,祖国的千疮百孔,人民的苦难伤痛,激发着作家们一方面去追索苦难的历史根源,以警示今天;另一方面去寻求匡正世道人心、改造现实社会的药方,以建设美好的未来。如果说前者是反思文学发端的根源的话,后者就是改革文学兴起的初衷。2.作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的《乔厂长上任记》塑造和展现了一个改革英雄形象,使乔光朴成为新时期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而《乔厂长上任记》之后,由其建立起来的改革文学的写作"理念",就一直活跃在各个描写城市改革的文学作品中,最终导致了改革文学模式化、概念化的通病。对这个"理念"有所突破的是张洁的《沉重的翅膀》。首先,这部作品把改革从基层提升到中央机关、拓宽了表现层面的同时,还把中国这场正在发生的变革放在走向现代化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视野中来加以关照,这就超越了"改革与反改革"的简单思维模式;其次,作品在关注社会的变革的同时,还提出了社会变革中的蜕变、人的解放与人的积极主动性的实现问题,这就在表现改革与反改革、善与恶、高尚与自私的现实冲突中,揉进了更多历史的、人性的冲突,作品的内容因而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再次,作品不仅描写了阻碍改革者身上无比的改革锐气和热情,同时剖析了他们的局限性,这也是《沉重的翅膀》超越其他改革文学作品的地方。当然,《沉重的翅膀》在描写人物关系及其冲突的分寸把握上、还存在着不足,但它那宏阔的历史视野、真实新颖的叙事,深入的时代思考和准确的人物心理情绪把握,已经使它成为艺高一筹的改革文学作品。改革文学,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改革开放的中国现实进行了大胆的干预和真实的反映。它敏锐地捕捉各种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细致地刻划改革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理想、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击和变化,使改革文学成为了我国历史变革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虽然,改革文学还存在着理念大于形象和模式化等倾向,艺术上也不是很成熟,但它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比,艺术视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拓宽。它不再限于从社会学、伦理学角度去再现生活、反思历史,还从历史、文化、心理等方面对现实生活进行多角度观照。在改革文学中,不乏像《乡场上》、《沉重的翅膀》那样具有不同风格、不同韵味的优秀之作。在它们的建构中,蕴含着新的文学创新因子,显示着新的文学变化。这些无疑都显示了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进步。(二)解答:1.家族小说主要是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回溯与表现这一特定角度来进行历史的叙述与反思,它是新历史小说中十分突出的一个类型。新历史小说中的家族小说虽然也是向历史的回溯与寻根,但与寻根小说主要趋向于寻找文学之根与文化之根不同,家族小说主要是从更为宽泛的角度关注个人和家族的命运,从中开掘其历史、文化、生存与人性的内涵。2.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被认为是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红高粱》使历史成为审美对象和超验的想象领域,在观照历史的时候更倾向于边缘的家族史和民间化的历史。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把政治势力之外的民间武装、民间社团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刻意突出充满生命力的民间世界的理想状态,把一种充沛饱满自由自在的民间情感作为作品内在的精神支撑。在表现新历史小说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以民间立场阐发和叙述历史的倾向方面,《红高粱》是十分有代表性的。《红高粱》是站在民间立场讲述的一个抗日故事。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框架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照,依照着民间自发的、原生形态的故事和主题模式,尽管它讲述的是抗日的故事,但其凸现的是民间世界中的暴力和性爱内容。新历史小说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模式的解构和对民间精神的张扬也体现在《红高粱》的人物形象塑造上。《红高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二元对立的正反人物概念,把"我爷爷"余占鳌写成身兼土匪头子和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并着重渲染他性格中粗野、狂暴和富有生命激情的民间色彩。作品人物的性格与行为,都表达出一种不受束缚的生命激情,创造出一种强劲与质朴的美。《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生动鲜活的民间世界,使其粗鄙的一面变得自然。《红高粱》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时空表现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结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奇丽狂放的艺术想象,富有质感的意象铺陈,及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民间传说故事、场景的使用等都表现出作者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学习与运用。此外,莫言在这部小说中还显示了他驾驭汉语言的卓越才能,他运用了大量充满想象力但违背常规的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段,形成了瑰丽神奇的语言特点。(三)解答:1.先锋小说通常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试验小说"。先锋小说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主要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北村等人。2.马原被文学界认为是先锋小说的起点。吴义勤说:"马原是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