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时期文学思潮_第1页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思潮_第2页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思潮_第3页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思潮_第4页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思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新时期文学思潮

【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讲述新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艺思潮,学习本章要全面科学地评价这一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明确新时期文学产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第二节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第三节80年代后期的文学思潮【教学重点与难点】文艺观念的拨乱反正的过程;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评介;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关于重写文学史。【思考题】思考题:(1)新时期初期文学的特点(2)新时期在文坛发生了哪些文学论争(3)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方向第一节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文艺界的拨乱反正。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革”,标志新时期文学的开始。1977年11月,教育界率先批判“教育黑线专政”论,给文艺界以极大的鼓舞。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4.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的错误方针。强调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不要割裂和歪曲毛泽东思想。5.1979年5月,解放军总政部撤销《林彪委托江青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文艺黑线专政”被彻底推翻。6.1979年10月-11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文艺界拨乱反正的任务基本完成。二、社会变革与文学的发展情况紧跟改革开放,传递人民心声,文学成为变革时代的真实写照。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文学真正成为“人学”。大胆探索,广泛吸收中外艺术经验,文学真正成为审美的文学。4.创作潮流的多元化。现实主义的深化。浪漫主义思潮将现实环境虚拟化,人物性格精神化,艺术细节象征化。现代主义的崛起争论。80年代以来通俗文学的勃兴。网络文学的建立。如《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第二节文学理论批评的活跃一、文学理论问题的探讨。1、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起因:一些批评家提出“为文艺正名”的主张,揭开讨论,主要针对“从属论”“工具论”的批判。材料:陈丹晨、吴泰昌《评“文艺创作都要写阶级斗争”》(《上海文艺》1978年6月)《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1979年第4期《上海文学》)2、关于现实主义问题。讨论中心问题是对真实性的理解,对“写本质、倾向性、典型性”(中心、英雄、主观先验)的重新认识。对文艺的政治性,社会主义倾向的探讨。3、关于文学本体论问题。对本体论讨论影响较大的有:人本主义的文学本体论和形式主义的文学本体论。(1)人本主义的文学本体论有三种代表性的理论观点:①自我表现论的文学本体论。鲁枢元《用心理学的眼光看文学②主体论的文学本体论。李泽厚“主体性论纲”;刘再复《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论文学的主体性》。③存在或生命论的本体论。(2)形式主义的文学本体论:由作品本体论或形式本体论向语言本体论汇聚而成。作品本体论的核心:把文学作品视为“独立的自足体”,文学研究回到作品本身。形式本体论的核心: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对文学所具有的本体论的意味。语言本体论的核心:语言(符号)构造人类世界,它是索绪尔语言学、卡西尔文化符号学、海德格尔诗学以及诸多形式主义文论的混合体。它主要针对传统文学批评对语言的轻视。4、关于“重写文学史”问题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重写文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5、关于“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时间1993-1998)触发点:在市场化、商品化冲击下,文学是否存在危机问题。主题: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精神立场问题。

两种理解:从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角度,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思考和探索。对价值的迷失,理想的放弃,批判立场的回避等现象进行抨击。代表人物有:张炜、张承志、王晓明、史铁生等。从世俗立场出发,认为中国从来就没有人文精神,没有什么失落、危机,是因为某些人不受重视、崇拜才有这种感觉和说法。代表人物有:王蒙、王朔、刘心武。二、文学批评方法的变革80年代兴起“方法热”,以吸收现代自然科学方法为标志,影响最大的是“三论”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代表作:林兴宅《论阿Q性格系统》。心理学批评或文艺心理学批评方法。最早著作是金开诚《文艺心理学论稿》;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文艺心理阐释》《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形式批评。由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构成。1981年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1984年黄子平《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前者对文学形式的理论和演变作动态描述;后者对具体的文学形式构成因素研究,如文体、意象、反讽、叙事方式等。文化批评。理论依据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和各种人类文化学理论,主要针对文学作品的民俗学研究和地域文化特征分析。社会历史批评。对历史深度和时代精神,运用美学给予艺术剖析。它是马克思主义批判基本方法。三、文学理论批评队伍壮大。老一辈批评家:周扬、陈荒煤、冯牧、张光年、朱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