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种学教案_第1页
家畜育种学教案_第2页
家畜育种学教案_第3页
家畜育种学教案_第4页
家畜育种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畜育种学》教案(适用专业:动物科学)课程负责人:李学伟主讲教师:王继文、帅素容、朱庆、朱砺等2010年2月课程安排及要求:一、教材:刘榜主编、李学伟等副主编,《家畜育种学》(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二、学时安排:总学时56学时(讲授:44学时;实验:12学时),3个学分。主要按下述三个模块组织教学:第一部分:育种学的相关基础知识(9h)第一章:动物驯化与家畜起源及品种的形成(教材第一章)(1h)第二章:家畜的生长与发育(增加)——家畜育种技术实施的依据(2h)第三章:家畜的外形鉴定(增加)——表型选择(选种参考)(1h)第四章:畜禽生产性能及其测定(教材第二章、第五章)——选种的依据(5h)第二部分:育种理论与育种方法(24h)第五章:选择原理与方法(教材第三、四章,第十章)——育种学基本理论与技术(6h)第六章:个体遗传评定—选择指数(教材第六、七章)——种畜遗传评估(4h)第七章:个体遗传评定—BLUP法简介(教材第八章)——种畜遗传评估(2h)第八章:选配(教材第十一、十二章)——育种的基础(2h)第九章:家畜品系与品种的培育(教材第十五、十六章)——育种方法(6h)第十章:杂种优势(教材第十三、十四章)——杂种优势理论及商品畜禽生产(4h)第三部分:育种措施(5h)第十一章:育种规划(教材第十一章)(2h)第十二章:家畜遗传资源评估与保护(教材第二十、二十一章)(2h)第十三章:育种的组织和措施(第二十二章)(1h)专题讲座(6h)1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育种新技术(教材第十七至十九章)(2h)2BLUP方法及其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2h)3动物育种研究的最新进展(2h)三、考试及计分办法考试方式:成绩记载: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讨论、作业等)、实验实习成绩(实验操作及报告、实习报告)和课程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总分的20%、20%和60%。期末考试题有约20%无标准答案,用来测试学生知识融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总体要求:1.《家畜育种学》名为专业基础课,实为专业课性质,在遗传学理论基础上讲述育种原理和方法,指导育种实践。因此,在该课程的学习中,要求掌握动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世界动物育种的发展趋势,明确我国动物育种的目标。2.学生应遵守教学秩序和课堂纪律,作好笔记,不得旷课、无故迟到和缺席,旷课或病、事假缺课10学时以上者不计成绩。3.教材难度较大,内容相当丰富,要求讲授80~90学时(本科)。但现有学时数为42h,只能讲解基本原理、方法和重点、难点,其它内容只有靠同学们自学。4.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望能即时指出,有何要求和意见、建议请及时提出,通过经常交换意见,共同解决问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五、主要参考书1、张沅主编,《家畜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20012、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家畜育种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3、焦骅主编,《家畜育种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张沅主编,《家畜育种学各论》,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5、师守堃,《家畜育种学总论》,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26、罗鹏主编,《遗传学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7、盛志廉、陈瑶生编著,《数量遗传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19998、王金玉、陈国宏主编,《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9、钟金城、陈智华,《分子遗传学与动物育种》,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0、王继华,《家畜育种学导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11、常洪主编,《家畜遗传资源学纲要》,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彭中镇主编,《猪的遗传改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13、施启顺,柳小春,《养猪业中的杂种优势利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BourdonRM.UnderstandingAnimalBreeding.SecondEdition.PrenticeHall,Inc.200015、HarringtonRB.AnimalBreeding-AnIntroduction.InterstatePublishers,Inc.199516、SharpiroLS.IntroductiontoAnimalScience.PrenticeHall,Inc.1998.17、SpikePL.AppliedAnimalBreeding.IowaStateUniversity.2002.绪论一、家畜育种的概念概念:利用现有畜禽资源,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改进家畜的遗传素质,以期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数量多、质量高的畜产品。对上述概念的理解:育种的基础:“现有的畜禽资源”;育种的过程:“采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改进家畜的遗传素质”;在此,“手段”主要包括“选种和选配”两个方面:选种:选好种用家畜——种用价值的遗传评估选配:配种方案的制订——杂种优势利用、配合力测定育种的目的:市场需要——人为控制畜产品的方向,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以获取最大化的利润。二、家畜育种对畜牧业发展的作用举例:奶牛产奶量的提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国家\年份奶牛头平年产奶量(千克)196119701980199020002004以色列4,2945,5336,8028,6089,48210,400美国3,3074,4235,3946,7058,2548,647中国1,2081,2981,7721,5681,7492,680原因:P=G+EA.遗传素质的改进:品种改良——家畜育种的成果B.饲养管理的改善:动物营养学的贡献、饲养条件的改善、兽医学贡献总结:家畜育种对畜牧业发展的作用在影响畜牧业生产效率的诸多因素中,畜禽品种或种群的遗传基础起主导作用(P=G+E)。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科学评估,家畜遗传育种对畜牧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在40%以上。家畜育种对发展畜牧业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供良种。同等条件下,良种创造的产品和效益比一般品种高得多。例如,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超过其体重的许多倍。中国已有200多头年产奶量逾万公斤的良种奶牛。通过育种工作,培育新品种/品系,保证畜禽生产群体具有很高的总体生产性能,为市场提供符合要求的高质量动物产品,使之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第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品种资源。通过育种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动物品种资源,发挥优良品种珍贵基因库的作用,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特色畜产品;同时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品种资源,更有效地保护现有品种资源,为畜牧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提供杂交亲本。杂种优势的利用是畜禽生产和新品种利用的一个特点,是挖掘动物遗传潜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育种工作,培育杂交配套系,筛选最优杂交组合,为生产上提供具有最大杂种优势、符合工厂化生产需要的高产、低耗的商品畜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第四,增加动物产品类型。人类早期动物生产的目的是提供毛、皮和禽、蛋、肉奶等基本动物产品类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消费更多类型的动物产品。例如肠衣(远远超过肉的价值)、脑垂体(生长激素,生命1号的主要成分)、松果体(脑白金的主要成分)、海鲜等。羊,除提供肉以外,还提供各种类型的毛产品(地毯型,细毛型,半细毛型)。马,有役用型、轻乘骑型、赛马型等。特种动物养殖。三、家畜育种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以自学为主)(一)家畜育种学的概念(教材P2)家畜育种学是人类应用遗传学理论指导动物育种实践的科学知识体系,通过人为控制动物个体的繁殖机会,利用适当的育种方法,尽可能“优化”地开发和利用动物遗传变异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优化是指确定或筛选育种方案、选择种用个体所实施的方法和标准等。因此,有人将遗传学称为“育种生理学”(BreedingPhysiology),将育种学称为“应用遗传学”(AppliedGenetics)。育种学强调人在育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人是育种的实施者,育种的目的是为人类谋福利。(二)家畜育种学的发展简史(自学)传统的家畜育种思想与实践(18世纪前)近代育种学与育种实践(18世纪到19世纪)现代育种学理论的发展与育种实践(19世纪开始,现代遗传学的指导)(三)现代育种学的新发展A.数量遗传育种学的新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优化育种方案的研究、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的各种方法(BLUP法、REML法)B.分子育种学的新发展:MAS、MAI、转基因育种技术、遗传图谱的绘制四、家畜育种学的任务和特点(一)家畜育种学的主要任务(教材P4):1.研究家畜的起源与驯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现有品种资源进行调查、分析、保护、开发和利用。2.研究家畜生长发育的规律,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3.研究对现有品种进行遗传改良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包括选种选配、优化育种规划等理论和方法。4.研究培育新品种/品系的理论与方法。5.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方法。6.研究保证家畜育种工作科学高效进行的组织措施与必要的法律法规。(二)家畜育种的特点1.长期性。选育的进展很慢,但有累加性。因为世代间隔长,选育群体规模小。因此家畜育种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不能有任何中断和懈怠,否则品种就会退化。2.综合性。任何性状/生产性能的表现都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家畜育种必须综合考虑品种、环境条件、营养水平、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遗传、环境、疾病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制订合理的育种方案,采用适当的育种措施,方能获得良好的育种效果。3.广泛性。包括技术使用的广泛性和成果推广的广泛性两个方面。育种技术非常广泛(超声波测膘技术、计算机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冷冻精液技术),从体型外貌评定技术到分子水平的操作技术,多学科(数学、遗传学、计算机、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都可应用于家畜育种,完整的育种过程包括选、育、繁、推——现代联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新品种后,品种的推广、利用需要大量科技工作者的协作,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

第一章家畜的起源、驯化与品种家畜的概念:参考: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依赖于人类而生存繁衍、群体规模足够大、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家养动物称为家畜。广义:包含哺乳纲和鸟纲的驯化动物狭义:仅指哺乳纲的驯化动物。鸟纲的驯化动物则另称为家禽。家畜的特点:A、人类劳动的成果如果没有人类对野生动物进行驯养和驯化,就不可能有家畜。B、家畜对人的依赖性家畜对人类的养育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对人工养殖条件有强烈的依存性,离开了人类提供生存环境(饲养管理条件)就丧失特定的经济性能。C、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D、群体数量足够多;E、在遗传品质上具有品种或品系的区别几种常见家畜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教材P7):常见的家畜在动物界中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有羊膜类(Amiota)。猪: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黄牛: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牛属水牛:哺乳纲、偶蹄目、牛科、水牛属绵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绵羊属山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山羊属鸡:鸟纲、鸡形目、稚科、原鸡属鸭:鸟纲、雁形目、鸭科、鸭属鹅:鸟纲、雁形目、鸭科、雁属几种常见家畜的野祖:根据比较解剖学、考古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知识,寻找每种家畜的祖先,有些家畜的祖先至今尚无定论,或仅仅是一种推测,并且在进行不断的补充。猪:野猪(亚洲野猪和欧洲野猪)黄牛:原牛(长头原牛、短角原牛、大额原牛、短面原牛)水牛:野水牛(印度水牛)绵羊:亚洲摩弗伦羊、羱羊山羊:角羊,羊,塔尔羊鸡:原鸡(红色原鸡、灰、黑、绿;锡兰原鸡)鸭:绿头野鸭、斑嘴鸭鹅:鸿雁,灰雁动物驯化的历史:人类把野生动物驯化成家畜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驯养阶段和驯化阶段。驯养是指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饲养。人类通过改进劳动工具,逐渐改善生存条件,捕猎的食物越来越多,一时吃不完,便利用网罟、陷阱、围栏等把活体留养起来以备后用。驯养阶段被养育的多半是幼龄动物,因为它们肉用价值较低,且易被驯化。火的发明使人类进食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由生食改为熟食,食品加工由此而生。驯化是指人类在野生动物驯养过程中,经过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饲养、选择和培育,使动物的体型外貌、生活习性、生产性能等发生根本性变化(遗传基础发生改变),完全丧失野性而依赖于人类生存繁衍的过程。简言之,将野生动物驯养成家畜的过程叫驯化。在驯养过程中,不断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和方法,并按照人类的意愿选优去劣,长此以往,就将野生动物演变成了家畜。驯化动物——经过人类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饲养、选择和培育,使动物体型发生了巨大变化,完全失去野性,依赖于人类而生存的家养动物。家畜都是驯化动物。动物在驯化过程中的变异野生动物在驯化过程中,由于生活条件特别是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变,以及人类随着社会的进步,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进行不断的选择,致使动物在形态上、解剖组织上、生理上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在驯化过程中动物发生的变异有两大特点:①向更加依赖人类、更加适应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②向多类型化、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一)神经系统的变化驯化过程中,野生动物原有的许多条件反射逐渐消失,同时建立的许多新的条件反射。如当见到人或听到声响时,由野生状态下的防御反射变为食物反射。一系列条件反射改变的结果,使动物的神经类型发生根本性变化,使野性十足而神经质的野生动物变成了温顺而反应迟钝的家畜。(二)体重、体尺的变化在驯化过程中,动物体重、体尺的变化因人类的选择方向和生活条件改变的大小不同而异。家畜中以马和狗表现最突出。重型马的体重可达1000kg以上,而小型马则不过50kg。在狗品种中,大者可达100kg,小的不足1kg。有些家畜的生活条件与野生状态相差不大,其体重和体尺变化也很小,如骆驼、驯鹿、驼鸟等。(三)骨骼的变化动物体重、体尺的大小取决于骨骼。自然界的动物在相同条件下,骨骼的变化有趋同性,如海狮、海豹、海狗等,其体型均为流线型,但从分类上看有很大差异。一般,野生动物的骨骼较粗大、结实,家畜的骨骼则较细致、松软,野生动物的关节面与肌肉附着面较家畜更明显。所有骨骼中,头骨变化最大,且变异方向不定,有变长、变短、变宽、变窄、变弯曲等不同倾向。四肢骨的长短及其它骨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角的有无、长短、弯曲方向等变化更大。骨骼的变化具有品种特征。(四)皮、毛和肌肉的变化这部分是人类利用价值最大的,其变化也最大、花色品种最多。野生动物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向着对生存有利的方向发展,如皮毛的保护色。在驯化过程中,受人工选择作用,皮、毛、肌肉等向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如兔子的毛色从全白到全黑,中间有无数级别的颜色,绵羊有粗毛、细毛、半细毛,鸡有肉鸡、蛋鸡,牛有奶牛、肉牛,等等。毛皮用动物的皮肤出现大小不同的皱褶。肉用品种的肌肉十分发达,且肉质变细。(五)内部器官的变化驯化过程中,动物的某些内部器官越来越发达,发达程度因利用方向不同而异。如乳牛的消化、泌乳器官比野牛要发达得多。(六)生殖机能的变化驯化过程中,动物的生殖机能逐渐增强,性成熟提前,由季节性繁殖转变为常年配种繁殖,多胎动物的产仔数增加。(七)其它方面的变化驯化过程中,动物的早熟性、饲料利用能力、肥育性能等都有明显的变化。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若有多种类型存在,表明此种动物家族兴旺发达,具有发展前途;若只有单一类型存在,说明已濒临灭亡。如大熊猫,其犬齿、臼齿很不发达,消化机能、繁殖机能高度退化,母性不强。种、品种、品系的概念;品种应具备的条件;品种的分类概念种(species)是具有一定形态、生理特征和自然分布区域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种群内的个体交配,即使交配,所生后代也无生殖能力。种是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产物。种内部分群体因迁移、基因突变、长期地理隔离等,会导致种的基因库发生遗传漂变,形成亚种或变种。因此野生动物只有种或亚种。品种(breed)是畜牧学的概念,是指具有特定生物学特性、主要性状的遗传性相对一致和稳定、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或家畜类群。品种提供的产品比较符合人类的要求,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品系(strain、line):分布很广、群体很大的品种,因迁移、引种、隔离等形成区域性亚品种,或因培育目的不同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专门特点的亚品种(专门化品系)。品系一般是指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是品种的一种结构形式,一个品种内包含有多个品系。具有不同特点的几个品系,可根据生产需要合成一个新的品系。品种应具备的条件家畜品种是人类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一定自然和社会条件下,通过实施一系列育种措施选育而成的具有某种经济特点、遗传稳定、有一定结构和足够数量的家畜类群。因此,一个家畜品种除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外,还应具备下述条件:①来源相同。凡是同一个品种的家畜,决不是一群杂乱无章的动物,而是有着基本相同的血统来源,个体彼此间有一定血缘关系,遗传基础非常相似,形成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如新疆细毛羊的共同祖先是哈萨克羊、蒙古羊、高加索羊和泊列考斯羊等四个品种。②性状及适应性相似。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其体型外貌、生理机能、主要经济性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相似程度都很高,构成该品种的品种特征。品种特征是进行品种鉴定的依据。③遗传性稳定,种用价值高。作为一个品种,必须具有稳定的遗传结构,将其典型的品种特征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且与其它品种杂交时能起到明显的改良作用。④有一定的结构。一个品种应由若干个各具特点的类群构成,而不是一些个体的简单汇集。品种内这些各具特点的类群就构成了品种的异质性,使一个品种在纯繁条件下仍能继续改进提高。品种内各具特点的类群可以是因分布地区不同而自然隔离形成(地方类型),也可能因育种场的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形成(育种场类型),或是育种者有意识地培育而成(品系或品族)。⑤有足够的数量。数量是决定能否维持品种结构、保持品种特性、不断提高品种质量的重要条件,要有相当数量的个体,才能保持品种较广泛的适应性,才能进行合理选配而避免过早或过高的近交,才能保持品种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数量不足不能成为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应有多少数量才符合要求,因不同国家、不同畜种而有不同的标准。⑥被政府或品种协会所承认。作为一个品种,必须经政府或品种协会等权威机构组织专家进行审定,确认其满足品种应具备的条件后予以命名,才正式称之为品种。品种的分类(教材P15-21)在畜牧业上,较常用的分类分方法主要有3种,即按品种的改良程度、品种的体型外貌和品种的主要用途划分。1.按改良程度划分1)原始品种:一般都是较古老的品种,经驯化后长期放牧或家养条件下,未经严格的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品种,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体质健壮,抗病力强。如蒙古马、藏猪、牦牛、哈萨克羊、仙居鸡等。2)培育品种:指在育种理论指导下,实施一定的育种技术,经过较系统的人工选择过程而育成的家畜品种。这类品种集中了特定的优良基因,其产品相对较专门化,其主要经济性状表现明显高于原始品种,因此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但这类品种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较高,其适应能力和抗病力不如原始品种。如肉牛、奶牛、瘦肉型猪、肉鸡、蛋鸡等都属于培育品种。2.按体型外貌划分1)按体型大小分:大型、中型、小型。例如马有重挽马(大型)、中型马(蒙古马)、小型或矮马(我国的云南矮马、阿根廷的微型马等)。其它家畜也有体型大小之分,如微型猪(香猪)、袖珍狗、袖珍猫等。2)按角的有无或长短分:有角牛、羊和无角牛、羊,绵羊中还有公羊有角而母羊无角的品种。3)按尾的大小或长短划分:绵羊有大尾品种(大尾寒羊)、小尾品种(小尾寒羊)和脂尾品种(乌珠穆沁羊)之分。4)根据毛色或羽色划分:羽色或毛色也是重要的品种特征。如:猪有黑、白、花斑、红毛等品种;兔有白、黑、八黑(喜马拉雅)等品种;鸡有芦花、黄羽、白羽、黑羽、红羽等品种。5)根据蛋壳颜色划分:鸡有褐壳品种和白壳品种;鸭有绿壳品种和白壳品种。6)根据骆驼峰数划分:单峰驼、双峰驼。3.按主要用途划分现代培育品种多用此法划分,分为专用品种和兼用品种。1)猪:根据胴体瘦肉率高低分为脂肪型、腌肉型和瘦肉型。2)鸡:有蛋用型、肉用型、兼用型、药用型和观赏型等品种。3)牛:有乳用型、肉用型、乳肉兼用型、役用型等。4)绵羊:有毛用型(细毛、半细毛、粗毛、长毛、短毛等)、肉用型、羔皮型、裘皮型及侧重点不同的各种兼用型品种。5)山羊:分为绒用、肉用、乳用、毛皮用及兼用等品种。6)马:分为挽用、乘骑用、驮用、竞技用、肉用、乳用和兼用等品种。7)兔:有毛用、肉用、裘皮用、兼用等品种。8)鸽:分为肉鸽、信鸽等品种。在生产实践中,常将各种分类方法结合使用,究竟用哪种最合适,要视畜种和具体情况而定。第二章家畜的生长与发育第一节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一.相关概念:生长:指家畜经过机体的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积累,细胞数量增多和组织器官体积增大,从而使家畜整体的体积及其重量都增长的过程。即生长是以细胞分裂为基础的同类细胞的增加或体积的增大的量变过程。发育:指由受精卵分化出新的不同的组织器官,进而产生不同的体态结构和机能的过程。发育是生长的发展与转化,是以细胞分化为基础的质变过程。生长与发育的关系:生长与发育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分割的过程。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又反过来促进生长并决定生长的发展与方向。发育具有阶段性,而生长具有不平衡性。二.研究生长发育的意义:生长发育是遗传基础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生长发育的规律,有利于针对不同家畜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措施和营养水平以不断改良家畜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和畜产品产量。1.便于组织生产和进行管理--生长发育是组织生产和进行管理的基础2.是制订饲养方案的依据3.生长发育规律是选种、选配的重要指标第二节研究生长发育的方法一.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对质量性状主要采用观察描述的方法,即用肉眼观察后进行描述或估计。例如,对草食家畜,可根据其臼齿的磨损程度、角轮的多少等判断其发育阶段;对禽类,可根据其换羽时间的早晚、持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其品种、类型及生产性能的高低。有句俗话叫“马老牙齿稀,人穷怪屋基”。(二)测量法对数量性状,研究其生长发育的规律则主要采用测量法。对家畜的体尺、体重等进行测定,分析计算家畜的生长发育阶段。如定期称重和测量体尺,再对测定的数据进行数学处理,获得有用的育种学参数,进而判断其规律性。其中,最常用的是体重与体尺的测量。最主要的几个测定时间是初生、断乳、初配和成年。更具体的测定时间和测定项目及频率可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而定。注意事项:测定数据要求精确可靠;称重应该在早上空腹时进行;体尺测定应该注意家畜站立姿势和测具的使用方法。二.生长的计算与分析方法:(一)研究内容:1.从动态观点研究家畜整体(或局部)的增长:如体重、体积等2.研究比较生长过程中各组织(或器官)间比例上的变化:相对比例关系变化(二)研究方法:1.累积生长:对家畜的某次测定以前的生长发育的累积结果。例如,对体重最常见的理论累积生长曲线为“S”型,即早期生长缓慢,一定时期内迅速生长,之后又趋于平缓,最后接近恒定。实际测定结果应品种、营养水平、管理条件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绝对生长:家畜某器官或组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的增长量。反应家畜在该时间内生长发育的绝对速度。其计算公式为:G=例如,平均日增重的理论绝对生长曲线为正态分布曲线,其最高点相当于累积生长曲线的转折点(即家畜的性成熟期)3.相对生长:考虑家畜某器官或组织的测定起始值的作用而求得的生长速度可反应该测定时间段内的相对生长强度。其计算公式为:R=例如,平均日增重的理论相对生长曲线是随年龄而下降。这是因为家畜幼年时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最强烈,成年后则逐渐趋于稳定,甚至接近于零。4.生长系数:即开始时和结束时测定的累积生长值的比率,也就是末重占始重的百分率。也用于表示生长强度。其计算公式为:C=×100%通常计算生长系数时,以初生时的累积生长值为基准。为了使其值不致于太大,也可改用生长加倍次数(n),用来表示生长强度。其计算公式为:W1=W0×2n或变形为:n=5.分化生长:也称为相关生长或异速生长,是指家畜个别部分与整体相对生长间的相互关系。机体各个组织的生长速度不是完全一致,故导致了表型性状的变化。每种家畜的不同部位有其特定的生长比例,但彼此间又是协调相关的,它反应了家畜部分与整体的生长关系。Dubois和Lapicque提出的分化生长公式:Y=bXaY:所研究器官或部分的重量或大小;X:整体减去被研究器官后的重量或大小;a:被研究器官的相对生长和整个机体相对生长间的比率,即分化生长率;b:所研究器官或部位的相对重量或大小,为一常数其中:a为根据两次以上的测定资料求得的分化生长率,即第一次测定:Y1=bx1a可得:lgY1=lgb+algx1第二次测定:Y2=bx2a可得:lgY2=lgb+algx2解以上两方程组,可得:a=a的用途:判断某一过程中的相对生长情况。a=1时,表示局部与整体生长速度相等;a>1时,表示局部生长速度大于整体生长速度,该局部为晚熟部位;a<1时,表示局部生长速度小于整体生长速度,该局部为早熟部位6.体态结构指数:将畜体某部位的生长情况和体尺联系起来分析,反应家畜体躯各部位的相对发育和相互联系等总体结构情况的方法。第三节家畜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家畜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发育具有阶段性;生长具有不平衡性一.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胚胎时期与生后时期(一)胚胎时期: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的阶段。是发育最强烈的阶段,特别是细胞分化最强烈的时期,出生了有机体各部分的复杂差异。根据胚胎在母体子宫内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的时期不同,一般可分为胚期、胎前期和胎儿期。胚期:指从受精卵开始,发育到与母体建立联系(胚胎着床)为止。胎前期:从胚胎着床到胎盘形成的时期。胎儿期:从胎儿到出生的时期。此阶段体躯及各种组织器官迅速生长,体重增加很快,同时形成被毛与汗腺,品种特征也逐渐明显。体重增重占整个胚胎期体重的3/4。胚胎期所需时间的长短因畜种不同而各有差异,牛、马约280天,羊约150天,猪约114天,兔约30天。注意:对禽类,其胚胎期不确定,但孵化期是确定的。鸡为21天,鸭约28天,鹅约31天,鸽子约18天,鹌鹑约17-18天。孵化温度为1000F(37.8℃),湿度053-57%;出雏时的湿度为65-70%。(二)生后时期:指家畜从出生到衰老直至死亡的一段生长发育过程。分为哺乳期(出生到断乳)、幼年期(断乳到性成熟)、青年期(性成熟到生理成熟)、成年期(生理成熟到开始衰老)和老年期。1.哺乳期:从出生→断乳。该时期的家畜具有以下六大特点:1)呼吸系统由母体供血给氧变为肺循环独立给氧。2)营养摄入由母体供给变为吃母乳供给。3)造血机能由肝、脾产生血细胞变为骨髓千血。4)生长速度快。5)消化、呼吸、体温调节等功能不建全。6)免疫功能不完善,死亡率高。如,兔总死亡率约27.3%,断奶前17.4%,断奶后约9.9%。2.幼年期:断乳→性成熟。有三大特点:1)由依赖母乳过渡到食用饲料,食量不断增加,消化能力大大增强。注意:食物更换期死亡率高。2)骨骼和肌肉迅速生长,各种组织器官相应增大,特别是消化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最强烈。3)绝对增重逐渐上升,奠定了今后生产性能类型和体质外形的基础。3.青年期:性成熟→生理成熟。其特点有:1)各类组织器官的结构和生理机能逐渐定型和完善。2)绝对增重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器官发育完善,母畜乳房的生长强度加大。3)体型基本定型。4.成年期:生理成熟→开始衰老。其特点是:1)各种组织器官发育完善,生理机能完全成熟,能量代谢水平稳定。2)生产性能达最高峰,性机能活动最旺盛,繁殖能力最强。3)体型已定型,沉积脂肪能力加强。5.老年期:开始衰老→死亡。特点有:机体代谢水平下降,器官机能衰退,饲料利用率降低,经济利用价值下降等,被淘汰。二.家畜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家畜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绝对生长或相对生长都是按不同的比例增长,而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有规律地表现出高低起伏的不平衡状态。主要表现为体重增长、骨骼生长、外形部位生长、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和营养成分积贮等五方面的不平衡性。1.体重增长的不平衡性:年龄越小生长强度越大;胚胎时期比生后时期生长强度大;幼年期比成年期生长强度大。总之,家畜早期体重增长较迅速,后期则较缓慢;大家畜各生长发育时期比小家畜长,但胚胎期重量加倍次数比小家畜多。故生产上应强调对怀孕母畜的饲养管理和幼畜的培育。2.骨骼生长的不平衡性:A.全身骨骼与其体重之比:全身骨骼在不同时期的生长强度不同。总之,以生前的生长为较多,初生时可占体重的18-30%;生后则生长强度逐渐下降,成年时仅为体重的7-13%。其下降程度,明显表现为肉畜多而役畜少。B.四肢骨骼与体轴骨骼之比:出生前,四肢骨的生长明显占优势,特别是草食家畜(表现为腿长,尤其是后肢--前肢骨较后肢骨晚熟;如:犊牛在胚胎后期四肢骨的重量生长系数与体轴比为34.02:18.81);出生后,转为体轴骨的强烈生长,四肢骨的生长强度开始明显下降。如:育成公羊体轴骨的肋骨(是发育最晚的骨)的生长系数与四肢骨的管骨比为30.1:5.1。C.体轴各骨生长强度之比:体轴各骨发育的迟早,与头骨距离的远近呈正相关,故各骨生长速度快慢的顺序,是由前向后依次转移。出生前头骨生长最旺盛,出生后生长强点依次转移到颈椎和胸椎,最后才是荐椎和骨盘骨的强烈生长。D.四肢各骨生长强度之比:四肢各骨生长速度快慢的顺序是由下而上,出生前是指骨和管骨的生长较多,出生后生长强点依次转移到前膊骨、上膊骨和胫骨,最后才是肩胛骨和股骨的强烈生长。E.不同性别骨骼发育之比:公畜骨骼的生长强度一般都大于母畜,尤其是草食家畜。F.各骨骼本身的发育也不平衡:就典型的管状骨发育而言,也是先有长度而后增加厚度。两个重要概念:生长波和生长中心上述两类骨骼的生长强度有顺序地依次移行的现象,称为生长波或生长梯度。其中,最后生长的部位,称为生长中心。支配畜体各类骨骼生长的有两个生长波。一个从头骨开始,生长强度向后依次移行到腰荐部,为主要生长波;另一个从四肢下端开始,向上依次移行到肩部和骨盆部,为次要生长波。(猪的前肢生长波不明显)。基本趋势:距离生长波起点较近的部位,发育较早,但随年龄增长而生长强度逐渐变小;距离生长波起点较远的部位,发育较迟,但随年龄增长而生长强度逐渐增大。牛、马、羊的荐部和骨盆部、猪的腰部,是两个生长波汇合的部位,是生长中心,其最高生长强度出现得最迟,是全身最晚熟的部位。这个部位是家畜出肉最多,肉质最好的地方,也是经济价值最高的地方。如在生长强度时期营养不足,则后躯尖窄而斜,影响出肉量。3.外形部位生长的不平衡:不同时期的外形部位变化,与全身骨骼的生长顺序密切有关。例如:牛、马、羊的初生幼畜的外形特点是:头大、腿长、躯干短,胸浅、背窄、荐部高、皮短毛松、肉少骨多。成年后则躯干变长,胸深而宽、四肢相对较短,后肢高耸现象消失,各部位协调匀称,肌肉与脂肪增多。4.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不平衡:不同组织发育迟早与快慢的顺序是,先骨骼和皮肤,后肌肉和脂肪。就单一组织而言,也有年龄变化,出生后肌肉的生长,多是由于肌肉纤维体积的增大。一般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肌肉增多,纤维加粗,肌束增大,肉色变深,肉味变浓,蛋白质增多,水分减少。脂肪沉积的部位,也随年龄不同而有区别。一般先贮存于内脏器官附近,其次在肌肉间,之后于皮下,最后贮存于肌肉纤维中,形成“大理石纹”。即先肠油、板油,后皮下和肌间的顺序积贮。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也不同。皮肤和肌肉的生长强度占优势;脑的生长比较缓慢;肠在胚胎期的生长强度大于生后期;睾丸生后期大于胚胎期。各器官生长发育的迟早和快慢,主要决定于该器官的来源及其形成时间。在系统发育中出现较古老的器官,在个体发育中也出现得较早,其生长发育较缓慢,结束较晚,如脑和神经系统。正常的生长优势顺序为:脑、骨、肌肉和脂肪。若营养不足,也按此顺序推迟。5.营养成分积贮的不平衡:机体的营养成分和代谢水平也存在年龄变化。三.发育受阻及其补偿:Definition:由于营养不良、疾病等原因引起动物生长停滞或体重降低、外形或组织器官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称为发育受阻或生长发育不全。以后随着年龄增长仍保持着开始受阻阶段的特征的现象称为稚态延长。举例:阳平场的波尔山羊的发育受阻。1.发育受阻的结果:A.母畜的营养不良,在胚胎后期才较显著地抑制胎儿的发育。B.某部分处于生长强度最大时遭到营养不足,则其所受影响最大。C.营养不足对不同部分或组织的抑制作用,与该部分的成熟期早晚成正比,早熟部分影响最小,晚熟部分影响最大。D.营养不足时,机体分解自身组织的养分维持生命所需。分解顺序与成熟早晚现反,即脂肪、肌肉、骨、胚胎。E.某一部位或组织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影响,将会导致某些相关部位的生长发生变化。2.发育受阻的类型:根据受阻时间和外形表现的不同划分为A.胚胎型:胚胎发育后期营养不良,骨骼发育受阻。B.幼稚型:出生后体轴骨强烈生长阶段营养不良,体轴骨发育受阻。C.综合型:生前和生后都营养不良,有以上两种特性。如:僵猪3.发育受阻的补偿:取决于受阻发生的时期和持续时间和程度。四.家畜经济性状的年龄变化:1.经济性状的发育与成熟:经济性状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成熟:A:性成熟:在家畜的生殖机能开始正常活动,能繁殖后代的状况,母畜指第一次发情时。B:经济成熟:家畜可以达到作为某种经济利用的状况。肉用家畜指达到经济最有效的利用时期。C:生理成熟:家畜生理达到稳定状态,即成年时。2.家畜生产力的年龄变化:家畜的生产力与其生长发育过程紧密联系。整个生命周期中生产力表现分为增长期(青年期)、旺盛期(成年期)和衰退期(老年期)三个时期。一般在家畜生产性能表现最优时利用,衰退时淘汰。第四节.影响家畜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1.遗传因素:种、品种。不同物种有其本身的发育规律,如本地猪比外种猪早熟,2.母体大小:母体越大,胎儿生长越快。原因:母体大小决定胎盘大小,胎盘大小决定胎儿数量与密度(竞争),产仔数与初生重呈负相关。3.饲养因素:营养水平、饲料品质、日粮结构、饲喂方法。4.性别因素:雄性和雌性间遗传上的差异(遗传的影响);性激素的作用(内部环境的影响)。5.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海拔高度、光照(禽类)等是影响生产性能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家畜的外形鉴定参考: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的《家畜育种学》教材第四章第七节:外貌评定(P98-103)教材第四章的内容主要是生产性能测定,由于体型外貌的评定本身不属于生产性能的范畴,所以我们还是按老教材的顺序,将其作为单独的一章。体型外貌本身并不是经济性状(如产奶量、产蛋量等),但有些体型外貌性状与生产性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也不是必然联系,所以通过体型外貌进行选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并且需要鉴定者丰富的经验。一、外形的概念外形——即家畜的外部形态,我国古代称之为“相”。外形不仅反映家畜的外表,而且可反映家畜的体质、机能、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二、外形学说外形学说——指通过外形观察来研究家畜形态与机能间关系的学说。我国著名的外形学说莫过于《相马经》(伯乐著于春秋时期)。汉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时(公元45年),马援(东汉名将)便综合各家特点,用铜铸成理想良马模型作为鉴定的标准,称之为“铜马相法”。三、外形研究的意义对家畜外形研究的意义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1.根据体型外貌鉴别品种/品系或个体差异。2.根据体型外貌判断家畜的健康状况及其适应性。3.根据体型外貌判断家畜的用途。4.根据体型外貌判断家畜的年龄和生长发育状况。四、家畜的外形特点对家畜外形部位的要求因畜种、用途不同而各有差异,因此,不同用途的家畜其外形特征各不相同。1.肉用家畜:丰满平滑,四肢短,中躯紧凑,呈长方形或圆筒形。低身广躯,头小、颈粗短,肩宽广,胸宽且深,背腰平直,后躯宽广丰满,四肢短小,皮肤松软,毛细软。2.役用家畜骨骼健壮,体格魁梧,肌肉发达,四肢粗短。3.乳用家畜全身清瘦,菱角突出,体大肉少,中躯较长,后肢较发达。体型一般呈三角形。4.毛用家畜皮薄、头宽,胸宽肋圆拱,背腰平直,四肢长而结实,全身被毛密度大、有弹性。5.性别差异公母畜外形差异因畜种不同而异,一般公大母小,公强母柔。五家畜外形的鉴定方法1.肉眼鉴定如,伯乐向马,宁戚向牛;观察家畜的正面、背面和侧面。主观性较强。2.测量鉴定体尺的测量(教材P99)3.线性评定分别对家畜外形的各部位进行评分,然后利用一定加权系数,求得该头家畜的总体评分,从而判断该家畜的优劣(教材P99-103)。

第四章:生产性能测定(教材第四章)——选种的依据本章基本要求:1.了解常见家畜主要的生产性能及记录系统。2.掌握家畜生产性能测定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第一节生产性能的概念与测定的一般原则一、概念(definition)生产性能——又叫生产力,是指家畜最经济有效地生产畜产品的能力。家畜的生产性能是个体鉴定的重要内容,也是代表个体品质最有意义的指标,是对种畜进行遗传评估的最基本依据,也是选种过程中决定选留与否的决定因素。生产性能测定——是指对家畜个体具有特定经济价值的某一性状的表型值进行评定的一种育种措施,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二、生产性能测定的意义正确评定家畜生产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为家畜个体的遗传评定提供基础数据,作为选留种畜的指标。2.为估计群体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提供信息。3.是评定畜群生产水平的尺度。4.为牧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是组织生产的依据。生产、管理、各种制度等都是建立在家畜生产性能基础上的。5.为各类杂交组合类型间的配合力测定提供信息。6.是饲养家畜的依据。养哪种家畜、养多少家畜可根据家畜生产性能高低来确定。7.为制定育种规划提供基础信息。三、生产性能测定的一般原则(教材P77-79)生产性能测定包括测定性状的选择、测定方法的确定、测定结果的记录与管理、测定的实施等四个方面。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原则。(一)选择测定性状的原则1、所测性状应具有足够的经济意义。考虑短期经济意义和长远经济价值,如肉质性状。2.所测性状应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考虑所选性状是否有从遗传上改良的可能性。3.所测性状应尽可能符合生物学规律和生产实际。选择更易测定、更能准确反映发育规律的性状。对不能活体测定或不方便测定的性状可用其相关性状代替,如可通过测定背膘厚来估计瘦肉率。(二)选择测定方法的原则1.精确性原则。可靠的数据是育种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而可靠的数据来源于具有足够精确性的测定方法,因此测定方法应保证测定数据具有足够的精确性。2.广泛的适用性原则。测定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便于在各种条件下展开测定测工作。3.经济实用的原则。在保证测定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三)测定结果记录与管理的原则1.测定结果的记录应准确、完整和简洁。避免由于人工因素造成测定数据的错记、漏记甚至伪造数据。2.真实记录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系统效应。如:年度、季节、地点等,便于统计分析。3.记录的管理要便于经常调用和长期保存。实行微机管理、通过互联网共享。(四)性能测定实施的原则1.由专门的监测机构(中立)组织实施,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2.测定的实施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充分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比例,不要一味追求最好的仪器设备、最完善的组织形式等。3.在同一育种方案中,性能测定的实施必须高度统一。4.性能测定的实施要保持连续性和长期性。群体具有趋于平衡的自然机制,只有长期坚持性能测定,才能巩固选择的效果,否则就会退化。5.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测定性状,改进测定方法,使用最现代化的记录管理系统。第二节、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根据测定场地可分为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根据测定个体和评估对象间的关系可分为个体测定、同胞测定和后裔测定;根据测定对象的规模可分为大群测定和抽样测定。一、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1.测定站测定(stationtest):指将所有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或某一特定牧场来统一测定。如:四川省种猪性能测定中心(省畜科院)。优点:1)控制了环境条件的变异;2)客观性强;3)便于特殊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如自动计料器)。缺点:1)成本较高;2)测定规模有限;3)易传播疾病;4)由于“遗传-环境互作”,使测定结果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代表性不强。2.场内测定(on-farmtest):指直接在各个生产场内进行性能测定,不要求时间的一致。通常强调建立场间遗传联系,以便于进行跨场遗传评定。建立场间遗传联系的方法:各场使用共同公畜或母畜的后代,以比较和剔除场间效应。现阶段通常将测定站测定与场内测定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常规生产性状采用场内测定,需要特殊设备和有测定难度的性状采用测定站测定。二、个体测定、同胞测定和后裔测定1.个体测定:对需要进行遗传评估的个体进行性能测定。2.同胞测定:对需要进行遗传评估的个体的全同胞或半同胞进行性能测定。3.后裔测定:对需要进行遗传评估的个体的后裔进行性能测定。注:以上各种方法的采用因测定对象而定,但现代育种学理论中,如BLUP法,强调利用所有亲属的资料,故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各种方法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畜种、不同性别、不同性状的特点,对这三种测定方式的侧重不同。三、大群测定和抽样测定1.大群测定:对种畜群中所有符合测定条件的个体都进行测定。其目的是为个体遗传评定提供信息。测定个体越多,则选择强度就越大,遗传进展越快。2.抽样测定:从参加测定的每个品种(系)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在相同环境中进行性能测定。主要用于评定杂交组合的生产性能,以寻找最佳杂交组合用于商品生产。第三节家畜生产性能的测定教材是按照不同畜种进行编排的,由于有些指标在不同畜种之间有重叠,或有相似性,所以我们还是按照老教材的编排方式,按照不同的生产性能种类介绍各种性能的主要指标。当你接触到其中一个畜种时,那么教材上按畜种编排可以给你很好的参考,但作为整体掌握,我觉得还是按照性能的种类进行划分要方便一些。一、家畜生产性能种类家畜的生产性能主要有:产肉性能、产乳性能、产毛性能、产蛋性能、繁殖性能、役用性能等。不同类型的生产性能测定时所选用的性能指标是不同的。二、评定各类生产性能的主要指标1.产肉性能指标1)经济早熟性:以达到适宜屠宰体重时的年龄为评价指标。如,荣昌猪达90kg屠宰体重的时间为:原种240天,选育种(新荣Ⅰ系)183天;外种猪达110kg体重所需时间约175天。2)日增重:指平均日增重(ADG)。在同等条件下,日增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品种(遗传基础)。(遗传基础、营养水平、环境温度是影响日增重的重要因素)3)饲料利用率:有料肉比和饲料转化率两种表示方法。,用此法表示居多。一般,猪的料肉比为:外种猪2.2~3.0∶1,地方品种3.4~4.0∶1;肉鸡为2.0~2.6∶14)屠宰率:屠宰率=(胴体重/屠前活重)×100%。屠宰率的遗传力中等偏上。猪的屠宰率为72%-75%,h2=0.31;肉牛、羊屠宰率为50%左右,肉牛屠宰率的遗传力h2=0.46。胴体重的计算方法不统一,一般是指去头、蹄、内脏,冷却24小时后的重量。但有些国家把头的重量也算在胴体内。屠前活重是指屠宰前禁食24小时后的体重。5)胴体长:屠宰开边后,从趾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颈椎前缘中点的长度。胴体长与瘦肉率呈正相关。6)瘦肉率:对胴体进行分割测定(瘦肉率、脂肪率、骨率等),不包括板油和肾脏。将左侧胴体按后腿、前肩、胸腰和腹部分成4大块,分离各块的皮、骨、肉和皮下脂肪,瘦肉总重占左侧胴体重的百分比即为瘦肉率。7)背膘厚:指背上皮下脂肪的厚度,是选择瘦肉率的一个间接(辅助)指标。可活体测定,也可屠宰后测定,测定方法有三种:三点平均法:用肩部最厚处(第二、三胸椎间)、胸腰结合处、腰荐结合处三点背膘厚度的平均值来表示。两点平均法:用胸腰结合处、腰荐结合处两点背膘厚度的平均值来表示。现在用得较多。一点法:用倒数第三、四肋骨间的背膘厚度表示。8)眼肌面积:指胸腰结合(最后一匹肋骨)处眼肌的横断面积。其计算公式为:眼肌面积=长×宽×0.7或0.8。遗传力中上,猪h2=0.48,牛h2=0.60。眼肌面积与瘦肉率呈强正相关。r猪=0.79±0.02注意:测量时要放平。9)肉的品质①应激敏感性测定:PSS:porcinestresssyndrome,猪应激综合征;MHS:恶性高温综合征→PSE肉。测定方法有:氟烷测定法;基因诊断法。②pH值:是衡量肉质的重要指标,与肉色、肉味密切相关。现主要用于猪肉品质检测,测定猪倒数第三、四肋间眼肌的pH值。正常猪肉:pH1(宰后45分钟内)=6.1~6.4,5.5~5.9为轻度PSE肉,5.5以下为PSE肉;pH2(宰后4℃保存24小时)<6.0,pH2>6.0为DFD肉。③肉色:用标准比色板比较评分。④肉味:用腰大肌测定熟肉率后品尝肉味。⑤系水力:宰后肌肉保持水分不向外渗漏的能力。一般以失水率表示。用标准取样器取下一块2cm厚、面积为5cm2的眼肌肉样,加35kg压力压5分钟后,计算失水率。⑥大理石纹:用评分法评定。宰后将腰部眼肌置4℃保存24小时后,看其横断面中所含脂肪的多少,用标准比色板比较评分。2.产乳性能指标1)产乳量指标:衡量乳用家畜产乳量的指标主要有年产乳量(自然年度产乳总量)、泌乳期产乳量(从产仔到干乳期总产乳量)、305天产乳量(牛)和成年当量(校正到第5胎的产乳量)等。牛的产乳量一般以305天产奶量计,产乳不足305天或超过305天者予以校正(校正方法见后)。产乳量的测定可逐日逐次测定并记录,也可每月测一次,共测10次(每次测定的间隔时间要均匀),将10次测定值的总和乘以30.5即为305天产乳量(误差约为2.7)。成年当量:将各个产犊年龄的泌乳期产奶量校正到成年时的产奶量,称为成年当量。目的是校正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我国校正到第5胎时的产奶量。影响产乳量的因素主要有:品种、胎次、每天挤乳次数、营养水平等。2)乳成分含量的度量指标:乳脂率、乳脂量、4%或3.5%标准乳。①乳脂率——乳中所含脂肪的百分率。式中:F为实际测定的乳脂率,M为该次取样期内的产乳量。乳脂率与产乳量呈强负相关,乳脂率的高低因品种不同而异,同时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单凭乳脂率或产乳量来衡量乳牛的泌乳能力不便于比较,有必要校正到同一标准——标准乳。②4%标准乳量:,1986年将标准乳定义加以改进,改为:式中,0.4或0.35:表示1kg脱脂乳的发热量为乳脂率是4%或3.5%的等量乳发热量的0.4或0.35倍;15或18.57:表示1kg乳脂的发热量为1kg4%或3.5%标准乳发热量的15或18.57倍;F:为实测乳脂率;M:为产乳量。具体测定方法:自学。生产课中详细讲授。3)泌乳均衡性:泌乳均衡性与产乳量密切相关,从泌乳曲线可判断泌乳均衡性。从1个泌乳期看,最高月产出现的早晚与维持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泌乳均衡性主要指标;从终身泌乳曲线看,第4-6个泌乳期产乳量最高(较好)时,泌乳曲线较平稳。4)挤奶能力测定①排乳速度:指一定泌乳阶段平均每分钟的泌乳量。通常校正为第100个泌乳日的标准平均每分钟泌乳量。矫正公式为:标准乳流速=实际乳流速+0.001×(测定时的泌乳日-100)排乳速度的遗传力约为0.3。②前后房指数:在一次挤奶过程中,前乳区的挤奶量占总挤奶量的百分比。用于度量各乳区泌乳的均衡性。5)次级性状测定(自学)次级性状(secondarytrait):指那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但遗传力较低或难以测定的性状,如繁殖性状、抗病性状、使用年限等。在此只介绍几个主要的次级性状。①配妊时间:产后第一次输精到配上种的输精间隔时间。②不返情率(non-return-rate):指一头公牛的所有与配母牛在第一次输精后一定时间间隔(如60到90天)内不返情的比例。用于衡量公牛配种能力的指标。类似于情期一次受胎率。③乳房炎抵抗力:乳房炎(mastitis)是由多种细菌(主要是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乳腺炎症。影响产奶量(降低20%左右)、降低牛奶质量。测定方法:兽医临床诊断、牛奶中的体细胞计数。④使用年限:指乳用家畜在群中的实际使用年限。3.产毛性能指标主要的毛用家畜有绵羊、山羊、毛兔等。1)剪毛量:从一只毛用家畜身上剪下的全部毛的总重量。剪毛量的遗传力中等,绵羊h2=0.3;长毛兔h2=0.53。剪毛量主要受品种和营养条件的影响,粗毛品种剪毛量低,细毛品种剪毛量多。年龄和性别也会影响剪毛量。公羊剪毛量>母羊,公兔剪毛量<母兔。2)净毛率:去掉毛上的油汗、尘土、粪渣、草料屑等杂质后的毛量称为净毛量。净毛量占剪毛量的百分比叫净毛率。羊净毛率的遗传力h2=0.4。3)毛的品质①长度:肩胛后缘一掌、体侧中线稍上处皮肤表面至毛顶端的自然长度。②细度:畜牧学上以毛的直径表示,以“μm”为单位。工业上以“支”来表示,即1kg毛能纺出多少个1000米长的毛纱就叫多少支。③密度:单位面积皮肤上着生毛的根数。毛密度具有品种和部位的差异。④匀度:指毛纤维的均匀程度,包含部位匀度和同一根毛上、中、下段的匀度两层意思。⑤裘皮与羔皮品质:总体要求是轻便、保暖、美观。具体指标有:皮张面积、皮棉厚度、粗毛与绒毛的比例、光泽、毛卷的大小与松紧、弯曲度、图案等。4.产蛋性能指标主要有产蛋量和蛋的品质。1)产蛋量:指一定时间内的产蛋个数。常用开产至40周龄、55周龄、72周龄等时的累积产蛋数表示。2)蛋重:有每枚蛋重与总蛋重(产蛋总重)之分。每枚蛋重以平均数计。总蛋重指一定时间范围内的产蛋总重量。蛋重具有品种特征,同时受营养水平、年龄、产蛋窝次等影响。3)料蛋比:产蛋鸡在在一定年龄阶段饲料消耗量与产蛋总量之比。4)蛋的品质①蛋形:以蛋形指数[=(蛋宽/蛋长)×100%]表示。蛋形指数以72-76%为宜。过大或过小在孵化和运输过程中的破损率都会增加。②蛋壳色泽:受品种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色斑或血斑蛋的经济价值和种用价值均降低。③蛋壳厚度:与运输、孵化过程中蛋的破损率直接相关。一般以0.244-0.373mm间为宜,可直接测定或用漂浮法测定(生产课讲,或参见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的《家畜育种学》P60)。5.繁殖性能指标繁殖性能——即繁殖力,指单位时间内家畜繁殖后代的能力,包括数量和质量。繁殖力有潜在繁殖力(用产生的成熟性细胞数来表示)、实际系列力(用分娩时出生的活仔畜数表示)、有效繁殖力(用实际投产的后代数表示)。1)单胎家畜的繁殖力:以群体为单位计算。①受胎率与情期受胎率受胎率=受胎母畜数/参配母畜数×100%——反映配种效果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母畜数/参配母畜数×100%——反映一个情期配种的效果②繁殖率与成活率——反映成年母畜产仔情况——反映幼畜育成的效果——反映年度内总繁殖情况③增殖率与纯增率——反映本年度内的增殖情况——反映畜群在本年度内的增减情况2)多胎家畜的繁殖率指标①产仔数:指窝产仔数,包括产仔总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次级指标。是低遗传力性状,具有品种特征。②初生重:指初生个体重,现已少用。③初生窝重:同窝初生各个体重量之和。④泌乳力:猪以20日龄窝重表示。⑤断奶窝重:猪断奶时间因不同饲养管理水平而定。早期断奶时间有7天、14天或21天,常规断奶时间为28天或35天,农村饲养条件下的断奶时间在45~60日龄之间。3)家禽繁殖性能指标①受精率:指入孵蛋中受精蛋年占比例。②孵化率:指种蛋孵化后出壳雏鸡所的比例,又可分为入孵蛋孵化率和受精蛋孵化率。三、影响家畜生产性能的因素:年龄、性别、个体大小、利用年限等四、评定家畜生产性能的原则1.全面性:兼顾产品的数量、质量和生产效率;照顾家畜一生的生产力。2.一致性:同等条件下进行比较、评定,做到公平、合理。第四节记录系统一、个体识别1.个体编号的基本原则:A、唯一性;B、含义明确;C、简洁性。2.活体标记编号的方法:A、打耳缺;B、戴耳号牌;C、刺耳标;D、带项链;E、电子标记等。二、系谱记录:记录种畜个体及其父母、祖代、曾祖代等的生产性能的一种方式。系谱记录的形式多种多样,按排列方式可分为横式系谱与竖式系谱;按个体间亲缘关系可分为结构式系谱和前头式系谱。(一)横式系谱:按父上、母下的形式排列(二)竖式系谱:按母左、父右形式排列(三)结构式系谱:有亲缘关系的个体构成的系谱称为结构式系谱,其编制方法为:1.用图形卡表示个体,方框示雄性,圆圈示雌性,个体编号写在图形旁边。2.将后代最多的个体放在适中的位置,避免线条过多交叉。3.同一代的个体尽量放在同一水平线上。4.一个个体在系谱中只占1个位置。(四)箭头式系谱:专供作亲缘程度评定时使用的一种格式,与亲缘评定无关的个体不必在系谱图中画出。如将上述结构式系谱改画成箭头式系谱如图4。(五)群体系谱(实验指导第六个实验的内容)三、临时性记录:手工记录;自动记录。四、永久性记录:数据库形式记录。五、育种资料的传递:计算机网络系统复习思考题:教材P107

第五章:选择原理与方法(教材第五章)——育种学基本理论与技术本章基本要求:1.了解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的概念及其差异。2.掌握性状选择的基本原理(怎样提高性状的选择反应)、间接选择与直接选择的差异(间接选择优于直接选择的条件)。3.了解影响数量性状选择效果的主要因素。如何保持并不断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是育种工作者的主要任务。遗传学知识告诉我们,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首要因素是遗传基础,使遗传基础发生定向变异的主要手段是选择。因此,要使动物的生产性能向着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必须对动物的生产性能加以选择。第一节选择的概念生物群内存在个体差异和微小的不定变异,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源泉,进化是自然界对微小的不定变异长期作用的结果,选择是建立在有差异的基础之上的,差异是选择的依据。根据达尔文《物种起源》论述,物种的起源与进化要经过三个主要环节:1.变异。产生可遗传的变异——遗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等;2.选择。有利变异在群体内的积累——基因频率升高(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3.隔离。性状分歧加深——种群隔离——新种形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产生质的飞跃)。一、选择的分类根据主观介入的程度可把选择分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两大类。(一)自然选择:通过自然界的力量完成选择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特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例如,达尔文随贝格尔舰作了五年的环球生物考察,发现岛屿上的昆虫只有强翅和残翅两种类型;欧洲的尺蛾不断地在由浅色蛾→黑色蛾——所谓的工业黑化现象。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起主导作用,自然环境条件控制着变异发展的方向,导致适应性状的产生。自然选择又可分为稳定化选择(stabilizingselection)、定向选择(directionalselection)和岐化选择(disruptiveselection)三种类型。稳定化选择——自然群体长期处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大多数个体都能很好地适应这种环境,群体中的各个体呈正态分布,处于正态分布两侧的个体适应性较差,选择有利于趋近群体表型均值的个体,使整个群体保持稳定状态。定向选择——当选择对处于正态分布某一端的个体有利时,选择使群体均值逐渐向该端偏移,发生定向变化。岐化选择——当选择对正态分布两端的个体有利时,在选择作用下,群体向两极分化,最后形成两个差异很大的群体。(二)人工选择:指人类按照人为制订的标准,对家养动、植物特定群体进行的选择。或者说是人类采取一定的措施完成的选择过程。人工选择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畜产品。(三)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的差异: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有很大的区别。1.自然选择多数是向心选择,所保存的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有利。人工选择是离心选择,所保存的变异对人类有利。2.自然选择无明确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人工选择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预见性。3.自然选择过程长见效慢。人工选择则相反。自然状态下形成一个新物种约需100万年,而人工选择进展迅速,经过几个或十几世代的选择就能获得很大的遗传进展,形成一个新品种或品系。(四)自然与人工选择自然的关系1.当选择的方向一致时,自然选择能加快人工选择的进程,增强人工选择的效果。2.当选择的方向不一致时,人工选择会受到自然选择的制约或影响。为了获得人工选择的预期效果,对不一致的部分必须通过加强或改善饲养管理条件,以克服自然选择的作用。生产中,高产畜禽适应自然环境条件的能力限,故应该加强对高产畜禽品种的营养供应和环境条件控制。3、当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作用严重抵触时,人工选择无进展。品种退化的原因就在于此。(五)人工选择的目的(教材P110-111):培育新品种;育成优良品种。二、选择的实质选择的实质就是选优去劣——结果是打破了繁殖的随机性,定向地改变了群体的基因频率,打破了群体原有基因的平衡状态(打破了自然状态条件下生物群体的“哈代-温伯格”平衡),改变了生物类型。例如:野生狼群中,瘦弱的狼是没有配种机会的,狼群正是通过这种生存竞争的方式使得强壮的、能够有效适应恶劣环境条件的个体得以繁衍,使整个种群得以保存。这既是自然选择对狼群作用的结果,也是狼群自身对自然适应的结果。选择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1.创造或发现变异(方法:人工诱变或杂交);2.选择→积累变异,提高群体理想基因的频率,使理想基因纯合子逐步成为群体的主导类型。因此,有变异的存在,才有选择的余地,有选择才会有新品种的产生,变异为育种提供素材,变异是育种的基础。三、选择的创造性作用选择是根据家畜的变异和遗传两种特性,通过选择和繁育两种手段来引导变异发展方向的工作。其理论基础是选择具有创造性作用。即选择能积累变异,决定变异的方向,产生新类型个体,最终使畜群结构发生根本改变。其创造性作用主要体现在能育成新品种。1.针对特定数量性状的系统选育可能育成新品种:选择的重点--数量性状(经济重要性);2.针对特定质量性状的系统选育也可能育成新品种;3.选择有益突变也能培育新品种。第二节质量性状的选择质量性状(qualitativetrait):表型呈不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存在明显区别,能够直接加以描述的性状。其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经典遗传学理论。如:角的有无、花的颜色、血型等。数量性状(quantitativetrait):表型呈连续性分布,各变异类型间无明显区别,不能直接加以描述,只能用数字来描绘其变异特性的性状。其特点如下:A、是可以度量的性状;B、呈连续性变异;C、其表现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D、控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微效多基因系统(polygenicsystem)。如:区别: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比较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相关性状类型品种特征、外貌特征生产、生长性状遗传基础少数主基因控制、遗传关系较简单微效多基因控制、遗传关系复杂变异表现方式间断型连续型考察方式描述度量环境影响不敏感敏感研究水平家庭群体研究方法系谱分析生物统计另:控制质量性状遗传的基因一般都有显隐性之分(少数无显隐性,但可由表现型直接判断其基因型),选择较简单;控制数量性状遗传的基因数量巨大,称QTL,多数为生产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性状,其性状方法较复杂,需大量运用生物统计学知识。对质量性状的选择,主要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来进行选择效果的评定。一、对隐性基因有利的选择(目的是淘汰显性不利基因)为便于阐明选择原理,以一对等位基因为例加以说明设有一对等位基因Aa在大群体中的频率为p0q0由这对基因构成的基因型为AAAaaa基因型频率为p022p0q0q02淘汰率SS0留种率1-S1-S1选择后基因型频率经过一代的选择后,隐性基因频率为若S=1,则q1=1;经过一代选择,群体固定(条件:外显率为100%);若S=0,则q1=q0,此时群体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结论:对隐性基因有利的选择,其选择进展很快。二对显性基因有利的选择(目的是淘汰隐性有害基因)(一)根据表型淘汰隐性个体隐性-显性性状:牛红毛-黑毛;猪黑毛-白毛;从表型上不能区分显性纯合子个体和杂合子个体,故隐性基因难以从群体中彻底剔除。例如:猪的氟烷基因(Haln);海福牛的侏儒症(隐性纯合子)一岁前死亡,但杂合子公牛具有粗壮而紧凑的体躯和清新的头部,易被选留种用,导致该基因的扩散。仍以一对基因为例:设有一对等位基因Aa在大群体中的频率为p0q0由这对基因构成的基因型为AAAaaa基因型频率为p022p0q0q02淘汰率001留种率110选择后基因型频率0则经过一代选择后,隐性基因a的频率为经过两代选择后,隐性基因a的频率为经过n代选择后,隐性基因a的频率为,则:例如:假设某群体10000个个体中有一隐性纯合子个体,每代淘汰隐性纯合子个体,将隐性基因频率降低一半需要多少代?代;如果家畜的世代间隔较长,则所需时间非常长。可见选择进展非常缓慢。故单纯根据表型淘汰隐性纯合子个体不能彻底剔除隐性基因。(二)应用测交淘汰杂合个体(目的:区分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原则:完全显性情况下,当一个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其双亲之一或其后代之一表现隐性性状时,则它一定是个杂合子个体。测交方法如下:1.被测公畜与隐性纯合子母畜交配:就一对等位基因而言,如公畜为杂合子,其后代中出现显性纯合子的机率为0.5。若有n个后代,则这n个个体都为显性纯合子的机率为。当时,n≥5,即是说,被测公畜与隐性纯合子母畜交配,所生5个后代均表现为显性时,有95%的把握判定该公畜为显性纯合子。当时,n≥7,即被测公畜与隐性纯合子母畜交配,所生7个后代均表现为显性时,有99%的把握判定该公畜为显性纯合子。特点:所需交配数最少;条件:隐性纯合个体能够活到成年,且生活力、繁殖力不降低。2.被测公畜与已知为杂合体的母畜交配(Johansson,1963):当隐性纯合子个体活不到成年或繁殖率过低时采用。假设被测公畜为杂合子,此交配形式下,测交后裔表型为显性(包含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率为3/4,n个后代均为显性的概率为。当(显著评准),n≥11,即所生11个后代无一隐性表型时,有95%把握判定被测公畜为非隐性基因携带者。当(显著评准),n≥16,即所生16个后代无一隐性表型时,有99%把握判定被测公畜为非隐性基因携带者。3.被测公畜与其女儿或与一已知为杂合子公畜的女儿交配设被测公畜杂合子;与配母畜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D,杂合子比例为H;后代数为n,后代表现显性的概率为P。则:例如:若与配母畜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各半,即D=1/2,H=1/2;则:当P≤0.05时,n≥23;即是说所生23个后代均表现显性,就有95%把握判定被测个体为显性纯合子。若是单胎动物,被测公畜公畜至少要与23个符合条件的母畜交配。当P≤0.01时,n≥35;即是说所生35个后代均表现显性,就有99%把握判定被测个体为显性纯合子。若是单胎动物,被测公畜至少要与35个符合条件的母畜交配。优点:可以测定该公畜可能携带的全部有害隐性基因。缺点:容易造成较高的近交系数(25%),且所需女儿数量较大,单胎家畜难以办到。表单胎家畜测交所需最少与配母畜数测交类型最少与配母畜数P=0.05P=0.01与隐性纯合子个体交配57与已知为杂合子的个体交配1116与另一头已知为杂合子公畜的未经选择的女儿交配2335与未经选择的女儿交配23354.被测公畜与其未经选择的半姐妹交配目的:测定公畜是否携带从它父亲或其他共同祖先处继承下来的任何隐性基因。缺点:不能测定来自另一个亲本的隐性基因,且近交系数为12.5%。测定所需配偶数和子女数与(3)相同。5.被测公畜与其全同胞交配:目的:测定来自双亲的任何隐性基因。缺点:所需全同胞姐妹数较多(23-35个)6.其他方法:直接进行后裔调查,只要发现一头隐性个体,则其父母都是杂合子。7.分子生物学方法:PCR-RFLP法表多胎家畜测交所需最少配偶数和子女数测交类型所需最少配偶数全部为显性表型个体的最少子女数P=0.05P=0.01P=0.05P=0.01与隐性纯合子个体交配11共5个共7个与已知为杂合子的个体交配12共11个共16个与另一头已知为杂合子公畜的未经选择的女儿交配5810(每头母畜)10(每头母畜)与未经选择的女儿交配5810(每头母畜)10(每头母畜)三、对杂合子的选择目的:选留杂合子个体;原因:杂合子具有更好的经济价值或更好的适应性例如:镰刀型贫血隐性纯合子幼年死亡,显性纯合子对疟疾的抵抗力低,杂合子适应性强;卡拉库尔羊银灰色羔皮较名贵,其显性纯合子有致死性,只能选留杂合子。仍以一对基因为例加以阐述。设有一对等位基因Aa在大群体中的频率为p0q0由这对基因构成的基因型为AAAaaa基因型频率为p022p0q0q02淘汰率S10S2留种率1-S111-S2选择后基因型频率则经过一代选择后,隐性基因a的频率为:若时,群体处于平衡状态(S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