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提出过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大意就是为什么近代科技的蓬勃发展没有出现在中国?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有许多,但答案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带偏了,引导到一个结论,即中国人不擅创新,更有西方国家反复炒作“中国只会抄袭、模仿、剽窃”。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历史地看,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我国在古代就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便近代我国发展有所落后,但很快大踏步赶上时代。事实上,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能够在所有时间段内,一直引领创新。西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远远落后于中华文明,中世纪更是黑暗而漫长,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西方不擅创新?实践维度上,中国人民自“站起来”以后,通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科技创新成绩。特别是十年来,中国已经大踏步走向创新的前沿,在有些领域甚至引领世界。这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我们的科技创新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和格局性的重大变化。同时,我们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在不断增加,科技创新各方面条件在不断改善。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于世界第二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是十年前的3.4倍,达到历史最高值。我们也重视人才培养,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可以说,中国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此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增强。2012年我们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我们当时想邀请国外媒体来参加我们的新闻发布会,但他们没有积极性,一个都没来。但最近这几年情形完全不同,“中国”成为全球科技界的“热词”之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为中国科研制作特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称赞中国专利“井喷”,许多重大尖端科研领域的突破收获了国际舆论持续且普遍的关注。中国创新领域的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中国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从创新规律看,从模仿创新为主到自主创新为主,是一种创新演化的逻辑,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的道路。这种路径,合理合规合法,也是英、德、美、日等国家科技发展和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追赶型国家,必然会有大量的模仿,不仅中国如此,全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如此。反过来说,工业革命以前,西方国家也在模仿追赶我们。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没有必要妄自菲薄。科技创新不是哪个国家的专有名词。中国的科技体制不逊于任何西方国家,中国的创新潜力无限,必将刻下一个个新的中国创新发展奇迹。(摘编自刘梦甜、李澍《回答“李约瑟之问”的三重逻辑》)材料二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他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功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迅猛推进,其主线就是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信息处理的高速化、智能化,计算技术的高能化、量子化,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数字化。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正在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大幅提升。在创新战略上,要从技术追赶模式转向构建局部领先模式。在战略性、前沿性领域,培育和形成局部领先优势。比如,在移动通信领域,我国5G走在前列,今后在6G上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在量子通信方面,目前我国和美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未来也要争取领先优势。构建局部领先可以形成非对称反制能力,增强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主动权。在创新路径上,要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我国在部分终端产品领域已形成国际竞争力,比如“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高铁、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各方良性互动,为我们还会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创新政策上,要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基础研究要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要突破,人才是关键。要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科技成果产权激励制度改革,让科技成果产出与科技人员收益挂钩,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潜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三条基本路径:一是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把资源和要素配置到生产率更高的领域,使经济发展达到潜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二是推动产业技术变革,跟上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先进技术扩散,使潜在生产可能性边界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三是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发现原创成果和原创技术,使潜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在部分领域超越国际领先水平。(摘编自中国新闻发布《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创新》)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近代科技蓬勃发展的情况未出现在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人不擅创新而只知道抄袭、模仿和剽窃。B.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像我们这样能够在所有时间段内一直引领。C.历史地看,西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远远落后于中华文明,中世纪更是黑暗而漫长,所以真正不擅创新的是西方而不是中国。D.科技创新不是哪国的专有名词,从创新规律看,创新会出现大量模仿,这是一个发展中、追赶型国家创新之路上的必然现象。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要依靠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形成发展新优势,为建成现代化强国护航。B.中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从量的积累开始迈向质的飞跃,从当初“跟跑”“并跑”已转向“领跑”。C.创新战略上,要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模式,要培育和形成局部领先优势,形成非对称反制能力。D.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需消除资源配置扭曲、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强化原始创新能力。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用数据和事例,阐述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和获得的进步,证明了我们的科技体制并不逊色,科技创新有潜力。B.两则材料均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述了我国创新方面取得的多方面的成就,证明了我国正向创新领先水平迈进。C.材料二从创新战略上、创新路径上和创新政策上等三个方面,阐述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有力论证了文章中心论点。D.两则材料均采用总分总结构,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国外对比,阐明中国科技创新将创造奇迹,很好地回答了李约瑟之问。4.材料一中作者所说的“回答‘李约瑟之问’的三重逻辑”是哪三重?请简要概括。(4分)5.习近平同志指出:“独立自主的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6~9题海南杂忆茅盾①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②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③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④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⑤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⑥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⑦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⑧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⑨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⑩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位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⑪“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她说:“喂畜牲。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⑫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⑬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⑭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⑮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1963年5月13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为“天涯”是蛮荒、前行无路的,而现实中却是公路直通、厂矿林立,“这哪里是天涯”的反问写出海南岛的巨大变化。B.“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这句是作者细看“海角石”时充满联想的玩笑话,借此说明这里环境优美,风景怡人。C.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看似赞美天南星是海南独有的“美产”,但实际上是对搜刮百姓行为的讽刺。D.明朝时候,老百姓就把鸭脚粟当作粮食,补充食物的不足。现如今生活好了,人们不懂得珍惜,却拿它当喂养畜牲的饲料。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头写天涯海角的见闻,中间部分从历史到现实写了海南的经营建设,最后归结到海南人民的生活,章法整饬,布局严谨。B.文章善用比喻说理,形象地表达写作意图,增强可感性。如用“道旁石”与“补天手”作比,写出人民掌握政权后海南岛的巨变。C.文章想象奇特,联想丰富,运用对比渲染海南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的奇观,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突出文章的主旨。D.文章文字简练,语言丰美。文中简单描摹几个生动有趣的生活片段,折射出的是对生活劳动的赞美,蓄贮了作者众多的现实感受。8.有人评论说:“茅盾的散文,常在一些地方言简意深、引人思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9.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材料二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洁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曰郑遨、张荐明、石昂、程福赟。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俯首而包羞熟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五代之乱,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作《一行传》。(节选自《五代史一行传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与A其食B人之禄C俯首而包D羞E熟若无愧F于心G放身H而自得!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少牢,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祭品,专指羊和猪两种牲口,其祭祀的规格要低于太牢。B.搢绅,指插笏于衣带间。搢,插;绅,大带。官宦垂绅搢笏,故搢绅也被称为缙绅。C.隳,指毁坏,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隳”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D.嫉,指憎恨,与《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中“嫉”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举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例作为论据,具有一定的过渡作用,使论点与后文具体史实的陈述之间衔接紧密自然。B.材料一把“方其盛也”与“及其衰也”对举,强化了论证效果,有力论证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引人深思。C.材料二先感叹五代之乱,再感叹忠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虽搜寻困难,但终得一人,于是写成李自伦传,即《一行传》。D.材料二最后一段先写五代纲纪混乱的社会背景,再指出修身养德奉行忠孝的人少,结构上呼应文章开头的五代乱极之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2)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4分)14.欧阳修的儿子欧阳发说:“其于《五代史》尤所留心,褒贬善恶,为法精密,发论必以‘呜呼’。”请你结合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概括欧阳修“发论必以‘鸣呼’”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①,若个书生万户侯?马诗二十三首·其五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①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里面有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的巨幅画像。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诗开头“何不带吴钩”用问句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B.第一首诗后两句是说诗人想登上凌烟阁,像个书生一样被封为万户侯。C.第二首诗用比喻写出了边塞壮阔而肃杀的特点,为下文抒发情感蓄势。D.第二首诗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6.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卫风·氓》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桑叶的枯黄凋谢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2)《孔雀东南飞(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比兴手法,既引出下文故事,又写出焦、刘夫妻别离难舍之态。(3)屈原在《离骚》中常用“香草”来比喻自己的美好品格,比如“______,______”。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金桔属于一种①的柑橘类水果,但也有人因为桔皮味苦微酸不去食用。怕苦、怕酸的人就无缘金桔了吗?并不是!金桔分为三种:“油皮金桔”个头小、籽大,口感带酸,但是剥皮后果肉还挺甜;“滑皮金桔”果皮光滑,有少许的籽,整颗都很甜;而金桔最新品种——“脆蜜”,果皮口感奇妙,柔软中带着脆嫩。别看金桔身材小,它的吃法多种多样。南宋《事林广记》中就记载了“蜜煎金桔”的吃法,类似现在的蜜饯。金桔除了带皮鲜吃之外,也可以煮着吃,或者制作成茶、果酱、果酒等饮料和休闲食品。金桔皮食有的多种营养物质,尤其是维C含量高达80%左右,每100克金枯皮中就含有200毫克的维C,因此可以直接食用。如果要连皮一起食用,吃之前可以先用盐水浸泡,再轻轻揉搓清洗,以免有农药残留、灰尘、细菌等进入人体。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桔的维C含量很高,吃3个就能满足人体一天所需的维C含量。如果吃得太多,身体内代谢的草酸会增加,容易造成尿结石、肾结石,而且过量食用对口腔和牙齿也有危害,所以大家一定懂得要②。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①______②______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列四个选项中,引号用法与文本中“脆蜜”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陆羽是唐朝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后世誉为“茶仙”。B“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多年了。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是工友的菜肴。D.老师送给同学们的毕业纪念册上,“金榜题名”几个大字闪闪发光。(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为了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开始严格奉行低盐饮食。那么,吃盐真的越少越好吗?一方面,低盐饮食确有益处。但是,我们对低盐饮食真的完全了解吗?只要日均摄盐量少于5克①?答案显然没那么简单。首先,低盐饮食并非对所有人都适用。比如一些低血压患者。有些人经常感到身体疲惫、头晕、恶心,检查身体并没发现什么问题,就是血压有点低。只要平常盐的摄入量稍微多点,症状就能缓解。还有一部分群体②,反而需要摄入比推荐量还多的盐分,比如经常在高温下运动、工作的人,需要摄入更多盐分,避免中暑。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食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长期高盐饮食对身体的伤害是毋庸置疑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必要控制好食盐量。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盐并不是洪水猛兽,钠也是我们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饮食讲究均衡、适量。无论吃什么东西③,太多和吃太少都不好,包括盐。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概括材料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认为知易行难,也有人认为知难行易。说到知与行,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陶行知先生的名字。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说:“陶行知先生的名字,本来是陶知行,他或者先以为知易行难,注重在行,故取名先知后行,后又以为知难行易,注重在知,故改名先行后知。究竟他改名的真实意图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把‘知’‘行’二字,颠之倒之,似乎表明了他对于知行的看法,先后总有不同。”你怎么看待“知”与“行”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中“主要是因为中国人不擅创新而只知道抄袭、模仿和剽窃”错,信息理解错位。从材料一第①自然段原文:“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有许多,但答案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带偏了,引导到一个结论,即中国人不擅创新,更有西方国家反复炒作‘中国只会抄袭、模仿、剽窃’”可知,这不是李约瑟的观点。B项中“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像我们这样能够在所有时间段内一直引领”错,曲解文意。从材料一第③自然段“事实上,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能够在所有时间段内,一直引领创新”可知,中国也不例外。C项中“真正不擅创新的是西方而不是中国”曲解文意。从材料一第③自然段结尾“我们是否就可以由此得出结论,西方不擅创新?”可知,这是个反问,说明西方学者得出“中国不擅创新”结论,逻辑上的荒谬。故正确答案为D。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的能力。B项,从第②自然段正在从“跟跑”“并跑”转向“领跑”,可知,是“正在”而不是“已转向”,材料中把“将然”表述成“已然”。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很好地回答了李约瑟之问”理解错误,材料二并不是在“回答李约瑟之问”,而是在阐明“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创新”的道理。4.①历史逻辑。历史地看,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虽然曾落后,但也在追赶超越。②现实逻辑。从实践维度上看,中国人民通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科技创新成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有些领域甚至于领先世界。③创新规律逻辑。从创新规律看,从模仿创新为主到自主创新为主,是一种创新演化的逻辑,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的道路。(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回答本题,首先需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行文脉络,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答案。材料一共9个自然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①②自然段):总说,由“李约瑟之问”引出论题——中国是否不擅创新。第二部分(③-⑧自然段):分说,从历史、现实和创新规律三个维度回答“李约瑟之问”。分三个小层次:第一层(③-④):从历史看,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国古代以创新的方式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为世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二层(⑤-⑦):中国已经大踏步走向创新的前沿,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第三层(⑧):中国创新演化的逻辑和实践道路合理合规合法,我们自己没有必要妄自菲薄。第三部分(⑨):总说,指出科技创新不是哪个国家的专有名词,中国的创新潜力无限,必将刻下一个个创新发展奇迹。从材料一的结构及行文脉络看,作者所说的三重逻辑应该是: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创新规律逻辑。(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5.①独立自主创新才能增加自己的科研投入,培养中国的创新人才,不受制于人,占领创新人才高地。②独立自主创新才能推动量到质的转变,推动科技的高质量发展。③独立自主创新才能让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拥有主动权,保持领先地位。(每点2分,共6分)【解析】学生只要能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来谈独立自主的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价值、路径、用途或对科技创新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亦或者谈科技创新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战略价值等都应该是正确的;但如果不结合材料空谈科技创新,不符合题意,不能得分。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人们不懂得珍惜,却拿它当喂养畜牲的饲料”曲解文意,从文章第⑪自然段对话内容可知,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如今人民生活美好的由衷欣慰,过去生活艰辛,生存环境恶劣,老百姓的粮食被统治者搜刮殆尽,无奈地拿鸭脚粟和天南星做食物。这和全文主旨相一致。故选D。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渲染和突出文章主旨有误。从文章第⑨自然段可知:全文有四处对比,这是其中一处,其他三处对比突出了海南今天的巨大变化,这一处是北中国和南中国的对比。“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对比突出北中国还在夺粮大战蓄积待发时,南中国(海南)已是生机盎然了,这里运用对比没错,但没有渲染手法。此处是为了突出海南气候的奇特,以此写出海南的独特魅力。另外从全文看,文章主旨是通过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表现了作者对古代统治者剥削劳动人民的不满,写出了对古代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表达了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得以改变的赞美。8.①文中作者用“道旁石”“补天手”两个比喻,言简意深,引人思索:“道旁石”比喻古代被弃置不用的人才,“补天手”既喻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被放逐的古代名臣。②与白光关于鸭脚粟的对话简短,却含义深刻。鸭脚粟从人们的主食变成“喂畜牲”的饲料,还有更好的饲料,反映了人民掌握政权后海南人民生活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除了以上两点以外,文中还有不少例证,比如关于“海角”的玩笑;说王佐诗句结尾是含泪微笑式的等,所以,答其他答案,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也可给分。9.①想象与现实对比。想象中古人命名天涯的原因一定是前无去路,如今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而是交通发达,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突出现实巨变。②道旁石和补天石对比。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历朝历代均有名臣被流放于此。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突出时代巨变。③鸭脚粟与天南星在古今不同作用对比。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突出生活巨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主要内容、艺术手法及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整篇文章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共有四组对比:①开头的想象与现实的对比。想象中古人命名天涯的原因一定是前无去路,如今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而是交通发达,沿途还有盐场、矿厂等。②道旁石和补天石的对比。古代的海南岛被当作险恶之地,历朝历代均有名臣被流放于此,成为弃之不用的道旁石,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如今,人民掌握政权之后,海南岛成为新天地,归国华侨在此安家立业,成为补天手,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③北中国和南中国的对比。农历岁底,北中国处于寒冬,而海南岛却一片生机盎然。④鸭脚粟与天南星在古今不同作用的对比。古时候老百姓把鸭脚粟、天南星当作粮食,生活很悲苦;现在的农民用它喂畜牲,且有比它更好的饲料。其中第③组对比不符合题干中表现海南岛古今巨大变化的要求,因此不能用来作答,其余三点每点2分,三点6分。一定要注意答题时要做一定的分析,缺少分析的每点酌情扣分。10.CE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食人之禄”是固定搭配,C处断句。“俯首而包羞”属于并列结构,在E处断句。“无愧于心”也是固定搭配,故在G处断句。11.D【解析】A项,古代祭祀用的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少牢规格低于太牢。B项正确。C项中,两个“隳”意义、用法均相同,是“毁坏”之意。D项,“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中“嫉”,指憎恨世俗之意;《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中“嫉”是嫉妒,故意义不同。故答案选D项。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但终得一人,遂成李自伦传,即《一行传》”说法错误,从文中“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曰郑遨、张荐明、石昂、程福赟。”“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可知,不是“终得一人”而是“四五人”,《一行传》是一个合传。故答案为C项。13.(1)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2)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3个得分点各1分:“忽微”,形容词作动词;“所溺”,名词结构;“岂”,反问,难道。意思正确1分。(2)3个得分点各1分:“虽”,即使;“行”,品行;“彰”,显扬。意思正确1分。14.①五代乱极,弑君弑父之事层出不穷,士大夫明哲保身而无廉耻之色令人感慨。②史家把盛衰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而忽视人为的原因令人慨叹。③多用“呜呼”开头希望警醒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前朝覆辙。④作者作为士大夫具有历史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做题时,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由原文“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可知,五代乱极,弑君弑父之事层出不穷,士大夫明哲保身而无廉耻之色让作者不禁“呜呼”。由原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知,史家把盛衰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而忽视人为的原因令人“呜呼”。由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可知,用“呜呼”开头是希望能够引起注意、引起重视,警醒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前朝覆辙。由原文“夫祸患常积于忽徽,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由“岂独……也哉”的强烈反问中和“不敢没”态度可知,作为士大夫欧阳修具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对于所述人事,不得不“呜呼”。(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3分,答案意思对即可,但表述要求简洁概括,否则酌情扣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世人传说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归顺了梁。这三个人是我到死还感到悔恨的事情。给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记给父亲报仇的志愿!”庄宗领了箭,将其收藏在祖庙中。其后庄宗出兵的时候,便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祖庙里。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骄气盛,可以说豪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往东逃,还没见到乱贼,手下的士卒就溃散了,君臣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哪里去,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截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相报,大家的泪水浸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当庄宗强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把他困住,落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材料二唉!五代之乱达到顶点了,这就是传记上所说的“天地间的光明被遮闭、高洁的雅士都去隐居”的时代吗!在这个时候,作臣子的杀害他的国君,作儿子的杀害他的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的俸禄,占据着朝堂,十分满足、不再有廉耻之色的人到处都是。我认为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却奇怪这个时候可以称道的人何其少啊。难道果真没有这样的人吗?虽然说战乱兴起,学校教育被废弃,从而礼仪衰败,风俗毁坏,而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自古以来天下大乱之时未尝没有这样的忠臣义士啊。我想必有洁身自好的义士,因愤时疾世远离尘世而不能显露于世。自古贤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蕴藏于内心而并不表现出来的,有的人困顿地生存于简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们即使有颜渊的品行,不遇到孔子这样的人名声也不会显扬。况且是世道多有变故而君子的高尚道德消沉的时候呢。我又认为必然还有怀抱才能,修炼节义,但沉沦在社会底层而默默无闻的人。我在传记中寻找这样的义士,却因乱世分崩离析,书上文字残缺,不能再找到了。身处山林中与麋鹿做伴,虽然不足以作为正道,但是与其享受别人的俸禄,忍辱负重,哪里比得上心中无愧,放纵身心而开怀自得的人呢?五代时期社会混乱,一直到兄弟间、夫妇间的人伦关系,没有不严重毁坏的,而伦理几乎灭绝了。就在这样的时刻,能够以孝悌之礼修身于一乡并且像风一样推行到天下的人,或许是有的,但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显著,也没有书籍记述编排,仅仅是他们的姓名有的还能够在书中见到,我也不敢埋没他们。而大致可以写下来的人,我也找到了一个,他叫李自伦。于是作《一行传》。15.B【解析】B项,“像个书生一样被封为万户侯”理解错误,应该理解为“哪个书生会被封为万户侯”,强调要投笔从戎。16.①渴望建功立业。“何不带吴钩”传递出想要建功立业的渴望。“何当金络脑”也表现出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被赏识,为国效力。②怀才不遇的愤懑。拜相封侯只有那些征伐在外的人,而书生却无缘于此,“何当”“何不”有迫切渴望,但更多有不得志的抑郁之愁。(每点3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南园诗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何不”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马诗诗人开头只用了两个简洁的比喻,就展现了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脉,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好似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雪,画面清新开阔;同时“燕山月似钩”中的喻体“钩”是一种弯刀,诗人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闪着寒光的兵器形象,就延伸出了向往征战之意。这幅战场景色,寒气森森,但在渴望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战马看来,却正是它的用武之地,诗人以“何当”两字作设问,传达出千里马坚决自信而迫切执着的企盼。最后一句,诗人不仅以“清秋”写出正是草原马肥草黄适于驱驰的季节,以“快走”形象地写出了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而且写出了骏马对上战场纵横骁腾不以为苦、反似获得无限轻松快意的感觉。诗人既炼字又炼意,表达了他企盼重用、热望建树功勋的强烈心愿而现实是不被赏识没有用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