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科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范本_第1页
X科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范本_第2页
X科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范本_第3页
X科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范本_第4页
X科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手册范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页联创光电科技XX内部审计工作手册目录序言第一部分内部审计办法第二部分内部审计具体规范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1号──审计合适的方案编制规范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2号──审计通知书规范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3号──审计证据规范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规范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5号──审计事项评价规范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6号──审计报告编审规范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7号──审计复核工作规范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8号──审计文书处理规范附表一:财务审计部发文字号登记目录表附表二:上行文件登记表附表三:下行文件登记表附表四:收文登记表附表五:财务审计部发文征求意见反馈统计表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9号──审计档案工作规范附件:审计档案密级及保存期限表第三部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商贸业务及财务审计指南附件一:商贸业务内部控制制度要点指引附件二:商贸业务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工程预、决算审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指南附件:各类交易业务错弊指引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货币资金收支结存审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5号──结算业务审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6号──固定资产审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7号──成本费用审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8号——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南附件: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附录附录一:审计工作一般流程图附录二:投资相关项目审计工作流程图附录三: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流程图附录四:离任审计工作流程图内部独立审计工作规范手册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财务审计部内部独立审计工作规范手册(以下简称“审计手册”)的目标、体系、制定与发布程序,并对其规范合适的内容、约束力及适用范围进行解释。本序言由财务审计部负责解释。一、审计手册的制定依据与目标1.审计手册依据《内部审计办法》制定。2.制定审计手册的目标:2.1建立执行内部独立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标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促使内部审计人员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服务作用。2.2促使各审计人员按照统一的工作标准行使内部独立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2.3明确审计人员责任,维护公司利益,保护投资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集团发展。二、审计手册的体系1.审计手册是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审计手册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2.1内部审计办法。内部审计办法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大纲,是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审计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制定内部审计具体规范和内部审计指南的基本依据。2.2内部审计具体规范。内部审计具体规范是依据内部审计办法制定的,是对内部审计人员实施一般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2.3内部审计实务指南。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是依据内部审计办法和内部审计具体规范制定的,为内部审计人员依据内部审计办法和内部审计具体规范实施审计工作时,对一般审计和特殊目的、特殊性质的审计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意见。三、审计手册的约束力1.内部审计办法、审计具体规范是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出具审计报告的基本要求,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应当遵照执行。2.实务指南是对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的具体指导,除非有适当的证据证明有更合适的程序指导某一特定事项的审计,审计人员应当参照执行。四、审计手册的适用范围1.审计手册仅适用于集团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的全过程。2.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部门)进行独立审计时,不论该单位(部门)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也不论其规模大小和组织关系如何,只要是以发表审计意见为目的,都应遵循审计手册。3.在特定情况或特别授权下,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应用内部审计手册或采取独立态度执行其他有关独立工作任务。五、审计手册的制定、发布与修订程序1.选定相关项目。财务审计部提出审计手册制定相关计划合适的方案,经征求总办成员意见后,由执行总裁审批立项。2.拟订初稿。财务审计部根据确定的相关计划合适的方案,进行调查研究,起草初稿。3.征求意见。财务审计部向有关部门发布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意见。4.修改送审定稿。财务审计部根据各方面意见修改征求意见稿,呈送总裁办成员审核,根据审核意见定稿。5.发布。总裁或执行总裁批准发布审计手册之各相关项目。6.修订。审计手册由财务审计部负责修订,集团总办批准发布。集团内部审计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集团内部的管理管控和监督,提高企业管理管控水平,根据国家颁发的有关内部审计管理管控条例,结合本集团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财务审计部是在集团公司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财经法规、本集团及各下属公司章程、财会制度及有关文件规定,对集团公司各部门及下属企业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系统地审查、核实、评价和监督。第二章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第三条集团公司设财务审计部,由财务审计部主任和审计员组成,具体负责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的各项审计工作。财务审计部直属集团董事会领导,业务上受深圳市国家审计机构指导和监督。财务审计部主任由总裁或执行总裁提名,董事会聘任,对总裁负责并报告工作。第四条财务审计部依照法律、政策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参与正常的经济业务,不受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的干预,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第五条审计人员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公司的有关规章制度,熟悉相关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精通审计业务。第六条审计人员必须遵守以下行为规范,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一)依法审计;(二)廉洁奉公;(三)忠于职守;(四)坚持原则;(五)客观公正;(六)保守秘密。第七条按照集团审计制度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保证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公正性是审计中心的审计责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财务审计部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第八条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第九条财务审计部根据审计工作的特殊需要,经总裁或执行总裁批准,可以聘请或召集临时专业人员,对审计中某些专门事项协同审查与鉴定。第三章审计职责第十条财务审计部对下列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一)集团公司内部各部门;(二)集团所属的全资企业和控股企业,包括在境外和内地省份所设立的企业、分公司、办事处、联络处等。第十一条财务审计部的主要职责是:(一)主持编制、执行和控制本中心年度工作相关计划,报集团执行总裁核准;(二)主持编制本中心年度预算合适的方案,报集团执行总裁审议、核准;(三)监督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财经法律、法规、制度和财经纪律;(四)监督董事会决议及公司经营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相关计划和预算的落实及执行情况;(五)对内部财会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适应性、有效性及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六)对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资金、财产、权益的安全完整进行审计监督;(七)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经济核算和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综合审计;(八)总结与研究集团各部门及下属企业的财务状况,提出具体整改意见与整改措施;(九)在集团总裁的领导下,对集团重大投资相关项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及时呈报集团总裁办公会议或董事会;(十)在集团总裁的领导下,对集团基建、技术改造、重大维修工程相关项目预算的执行、工程成本的真实性和经济效益进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及时呈报集团总裁办公会议或董事会;(十一)在集团总裁的领导下,对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有关重大经营方针、资金调配合适的方案、经济合同合约等重要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及执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报告及时呈报集团总裁办公会议或董事会;(一)在集团总裁的领导下,负责对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高层管理管控人员离任、调任和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审计工作,并将审计报告及时呈报集团总裁办公会议或董事会;(二)在集团总裁的领导下,对承包、租赁经营的经济责任和负责人离任的经济责任情况,对兴办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及合作相关项目所投入资金、财产的使用及其效益情况,以及以集团资产抵押贷款或对外提供担保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及时将审计报告呈报集团总裁办公会议或董事会;(三)负责建立和健全审计制度、审计档案管理管控制度等,认真做好审计资料立卷归档工作;(四)参加省市统一组织的审计活动;(五)负责办理总裁或董事会交办的其他事宜。第四章审计职权第十二条财务审计部有权要求集团内各部门、各企业按时报送预算或者财务收支相关计划、预算执行情况、财务决算、会计报表以及财务审计部认为与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有关的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合约等一切文件资料,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拖延、谎报。第十三条财务审计部进行审计时,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帐簿、凭证、资金及其他财产,查阅有关的文件、资料,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第十四条财务审计部进行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索取有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财务审计部工作,如实向财务审计部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第十五条财务审计部有权对正在进行的严重损害集团利益,违反财经法规和集团各项规章制度及酿成严重损失的行为等,提请总裁作出临时的制止决定。第十六条对阻挠拖延、破坏审计工作以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被审计单位,经总裁批准,可以采取封存有关帐册、资产和冻结资金等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第十七条有权提出改进管理管控、提高效益的建议以及纠正违反财经法纪行为的意见。对违反财经法纪和公司董事会有关决议的单位和个人,对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可建议总裁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对触犯刑律的,可建议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八条财务审计部签发的审计报告、审计建议和集团总裁办公会议或董事会确定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必须按要求认真执行。财务审计部有权督促、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情况,纠正和制止一切不正当的经营活动与财务收支,限期改进工作。第十九条对审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向总裁如实报告。第五章审计工作程序第二十条编制年度审计工作相关计划。财务审计部在年初应根据董事会的要求和本集团公司具体情况,确定审计重点,编制年度审计工作相关计划,经执行总裁批准后执行。第二十一条确定审计对象和制订相关项目审计合适的方案。财务审计部根据批准的年度审计工作相关计划,结合具体情况,确定审计对象,并指定相关项目负责人。相关项目负责人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财务收支等情况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编制相关项目审计合适的方案,确定具体的审计时间、范围和审计方式等,经财务审计部主任批准后实施。第二十二条发出审计通知书。除突击审计外,财务审计部根据批准的相关项目审计合适的方案,成立审计组并在相关项目审计开始三天前,将审计的时间、范围、合适的内容、方式、要求及审计人员名单等事项通知被审计单位。第二十三条搜集审计证据。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根据审计工作具体要求,科学、严密地搜集并分析审计证据,认真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记录审计过程,获取有价值的审计证据,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随时向有关企业、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意见。第二十四条提出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建议。财务审计部在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后,应进行综合分析,写出审计报告初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初稿之日起五日内提出书面意见;自接到审计报告五日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当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有不同意见时,首先对事实和数据是否确切可以提出补充意见,经审计组查明后修改或补充,对审计报告的法规依据,处理建议的合适的内容也可提出不同的看法财务审计部可以采纳或维持原报告结论。财务审计部在征求补充被审计单位意见后,提出正式审计报告,报送总裁审定批示,由总裁办公会议或董事会作出审计决定或由财务审计部作出审计意见书,抄送被审计单位并通知其执行;若需其他有关单位或部门协助执行的,应当制发协助执行审计决定通知书。第二十五条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被审计单位或者协助执行的有关单位、部门应当自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之日起一个月内,将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书面报告财务审计部。财务审计部应当自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之日起二个月内,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被审计单位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的,财务审计部应当责令执行;仍不执行的,提请总裁裁决。第二十六条复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如有异议,应在收到审计结论和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向总裁提出书面复审申请,总裁对是否有必要复审作出决定。复审小组人员由总裁直接指定(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当事人回避),在总裁作出复审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进行复审。在复审中如发现隐瞒或漏审、错审等情况,复审小组应重新作出审计结论。在申请复审和复审期间,原审计结论和决定应照常执行。复审小组的复审结论和决定为终审结论和决定,被审计单位必须执行。第二十七条建立审计档案。财务审计部办理的每一审计事项都必须按规定要求在审计结论和决定后一个月内建立审计档案,并妥善保管,以备考查。审计档案未经总裁批准不得销毁,亦不得擅自借其他单位和部门调阅。•10•第六章奖惩第二十八条对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工作成绩显著的审计人员和对揭发检举违反财经纪律、抵制不正之风的有功人员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并对举报人保密。第二十九条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单位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员,财务审计部可报请执行总裁批准,视其情节严重情况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或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一)拒绝提供有关文件、帐册、凭证、会计报表、资料和证明材料的;(二)以各种手段阻挠、破坏审计人员行使职权,干扰影响审计工作正常进行的;(三)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或提供伪证的;(四)拒不执行审计结论和审计决定的;(五)打击报复审计人员和举报人的。第三十条审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经总裁批准后,视其情节轻重,可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分或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二)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三)专业过失,给集团造成较大损失的;(四)泄露集团秘密的。第七章附则第三十一条本办法如有与国家颁发的审计法规相抵触的,以国家颁发的审计法规为准。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若有未尽事宜,可由财务审计部报总裁批准后补充修订,其解释权属财务审计部。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自总裁办公会议或董事会审议批准之日起执行,修订时亦同。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1号——审计合适的方案编制规范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合适的方案的编制,及时、有序、高效地执行审计业务,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办法》,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审计合适的方案,是指财务审计部为了使审计组能够顺利完成相关项目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具体审计相关项目工作相关计划。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审计合适的方案编制,是指审计合适的方案的编写、修订、审核、批准和调整。第四条财务审计部实施审计时,应当根据年度审计相关项目相关计划或指令和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及预计审计工作的复杂程度,决定是否编制审计合适的方案。预计审计时间短、审计目标单一、情况简单的审计相关项目,可以不编制审计合适的方案。第五条审计合适的方案由审计组编写,实行审计组组长负责制。第六条审计组编制审计合适的方案时,应当考虑相关项目审计的要求、审计成本效益和可操作性,并对审计重要性、财会及经营活动的风险程度进行适当评估。第七条审计人员可以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就审计合适的方案的某些要点和某些审计程序进行讨论,使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配合审计程序的执行及有关协调工作,但独立编制审计合适的方案仍是审计人员的责任。第八条审计组编写审计合适的方案前,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下列情况,并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一)业务性质、经营规模与特点及管理管控组织结构;(二)经营情况与经营风险;(三)合同合约、协议、章程、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贷款证等法律性文件;(四)相关计划审计期间的各种经济活动合同合约和分析性资料、各项预算及执行情况;(五)银行帐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的会计资料;(六)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情况;(七)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八)相关的重要会议记录;(九)前次接受审计、检查的情况;(十)有关行业和财经政策及宏观经济形势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十一)其他与编制审计合适的方案相关的重要情况。第九条审计组编写审计合适的方案时,应当收集、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其他文件资料。第十条审计组对曾经审计的单位,应当注意利用原有的审计档案资料。第十一条审计合适的方案的主要合适的内容包括:(一)编制审计合适的方案的依据;(二)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三)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审计策略;(四)重要财会及经济活动问题及重点审计区域;(五)审计工作进度及时间预算;(六)审计组组成及人员分工;(七)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八)需被审计单位配合支持的事项;(九)编制审计合适的方案的日期;(十)其他有关合适的内容。第十二条审计合适的方案应当由财务审计部主任审核和批准。第十三条对审计合适的方案,应审核以下主要事项:(一)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重点审计领域的确定是否恰当;(二)时间预算是否合理;(三)审计小组成员的选派与分工是否恰当;(四)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信赖程度是否恰当;(五)对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风险的评估是否恰当;(六)审计程序能否达到审计目标;(七)审计程序是否适合各审计相关项目的具体情况;(八)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第一条审计合适的方案应当在具体实施前下达至审计小组的全体成员。第十五条审计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发现审计合适的方案不适应实际需要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规定及时调整。第十六条审计组调整审计合适的方案,应当向财务审计部主任说明调整的理由,书面提出调整建议,报经财务审计部主任同意后实施。第十七条审计组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按前条规定办理调整审计合适的方案签批手续的,可以口头请示财务审计部主任同意后,调整并实施审计合适的方案。相关项目审计结束时,审计组应当及时补办签批手续。第十八条审计组应当将编制审计合适的方案形成的资料归入审计档案。第十九条审计合适的方案的执行情况应当作为检查、考核相关项目审计质量的重要合适的内容。第二十条本规范由财务审计部负责解释和修改。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2号──审计通知书规范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通知书的编发,明确审计通知书的合适的内容,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办法》,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审计通知书,是指财务审计部在实施审计或要求企业、部门自查前向被审计单位通知有关实施审计、自查的范围、合适的内容、时间等事项的书面文书。第三条审计通知书由财务审计部主任依据相关计划工作任务与目标或总裁、执行总裁临时交办的书面指令审计任务签发。第四条采取突击审计时,由审计人员至现场向被审单位负责人出示审计通知书;其他普通审计,财务审计部必须在实施审计三天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第五条审计通知书可以采取电子邮件、传真、邮寄、自送、自取等方式送达,收文单位必须办理签收手续。第六条审计通知书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合适的内容:(一)标题;(二)被审计单位名称;(三)审计的依据、范围、合适的内容、方式和预计时间;(四)对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五)审计人员名单;(六)财务审计部印章、主任签名及签发日期;(七)财务审计部认为应当写明的其他事项。第七条审计通知书应当明确对被审计单位的以下要求:(一)及时提供审计人员所要求的全部资料;(二)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三)审计费用的承担方式;(四)其他要求事项。第八条财务审计部认为需要被审计单位自查的,应当在审计通知书中写明自查的合适的内容、要求和期限。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3号——审计证据规范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人员获取审计证据,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与合法性,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办法》,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第三条审计证据有下列几种:(一)以书面形式存在并证明审计事项的书面证据;(二)以实物形态存在并证明审计事项的实物证据;(三)以录音录像或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证明审计事项的视听材料或其他介质材料;(四)与审计事项有关人员提供的言证材料;(五)专门机构或专门人员的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六)其他证据。第四条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必须遵守下列要求:(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防止主观臆断,保证审计证据具有客观性;(二)对收集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决定取舍,保证审计证据具有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相关性;(三)足以证明审计事项的真相,保证审计证据具有充分性;(四)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定,保证审计证据具有合法性。第五条审计证据的可靠程度通常可参照下述标准来判断:(一)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可靠;(二)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可靠;(三)审计人员自行获得的证据比由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可靠;(四)内部控制较好时的内部证据比内部控制较差时的内部证据可靠;(五)不同来源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能相互印证时,审计证据更为可靠。第六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监督盘点、观察、查询、函证以及录音、录像、拍照、复印、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第七条审计中如有特殊需要,可以指派或者聘请专门机构或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对审计事项中某些专门问题进行鉴定,取得鉴定结论,作为审计证据。第八条审计人员现场收集的审计证据,应当经过审计组组长复核后,视情况需要,交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签名作实或由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负责人签名或盖章。第九条审计人员调查取得的其他审计证据,应当注明来源,并由提供者签名或盖章。第十条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对其出具的审计证据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证据或另附的材料上注明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原因和日期。拒绝签名或盖章的原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证据仍可以作为审计证据。第十一条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或有关人员有异议的审计证据,应当进行核实,对确有错误和偏差的,应当重新取证。第十二条审计组应当对收据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分析和评价,作成审计工作底稿,以便形成相应的审计结论。第十三条审计组应当在编写审计报告前,对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进行鉴定。经过鉴定,发现审计证据不够充分、有力、可靠的重要事项,审计人员应当进一步收集审计证明材料。第十四条审计证据应当编入审计工作底稿,并按照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9号──审计档案工作规范的规定,归入审计档案。第十五条本规范由财务审计部负责解释和修改。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规范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复核、使用及管理管控,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办法》,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第三条审计工作底稿一般分为综合类工作底稿、业务类工作底稿和备查类工作底稿。综合类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相关计划和审计报告阶段,为规划、控制和总结整个审计工作,并发表审计意见所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业务类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执行具体审计程序,逐项逐事编制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备查类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对审计工作仅具有备查作用的审计工作底稿。第四条审计工作底稿的主要要素是:(一)被审计单位名称;(二)审计相关项目或审计事项名称;(三)审计相关项目或审计事项反映的时点或期间;(四)编制者的姓名及编制日期;(五)复核者的姓名及复核日期;(六)索引号及页次;(七)审计过程记录;(八)审计评价及/或审计结论;(九)其他应说明的事项。第五条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审计过程记录主要包括:(一)实施具体审计程序的记录及资料;(二)审计测试评价的记录;(三)审计人员的判断、评价、处理意见和建议;(四)审计组讨论的记录和审计复核记录;(五)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和证明材料;(六)查证过程标识及简略符号。第六条常用审计工作底稿包括:(一)与被审计单位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文件、合同合约、协议、会议记录、往来函件、公证书、鉴定资料等的原件、复制件或摘录件;(二)被审计单位的未审计会计报表或业务报告及审计差异调整表;(三)实施具体审计程序的记录和资料;(四)审计报告或审计建议书底稿;(五)其他有关的审计资料。第七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做到合适的内容完整、真实,重点突出,如实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以及审计合适的方案编制和实施的情况。审计工作底稿不得被擅自删减或修改。第八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做到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标识一致;审计工作底稿中载明的事项、时间、地点、当事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和因果关系必须准确无误、前后一致;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有矛盾,应当予以鉴别和说明。第九条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应当具有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应交叉注明索引编号。第十条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由财务审计部主任在审计实施中、审计报告形成前期、审计报告提交总裁或执行总裁前进行复核。第一条必要时,审计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意见对审计工作底稿予以补充、修改,或作出书面说明。第十二条审计工作底稿未经财务审计部主任批准,不得对外提供。第十三条审计工作底稿必须归类整理,纳入相关项目审计档案。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5号──审计事项评价规范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事项评价行为,保证审计事项评价质量,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办法》,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审计事项评价,是指财务审计部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及或业务资料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及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效率)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综合评价。第三条财务审计部应当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集团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第四条财务审计部对审计事项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第五条对审计事项真实性的评价:(一)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帐表数据或经济活动业务资料等会计与业务记录或业务处理与财务审计部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务收支的规定或其他法规、制度及集团规章制度进行审计后认定的数据或事实相符的,可视为帐务或业务处理符合有关会计准则(列出相关会计准则的名称)或有关法规的要求,会计资料或业务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有关期间财务收支情况及或经济活动状况;(二)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帐表数据或经济活动业务资料等会计与业务记录与财务审计部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务收支的规定或其他法规、制度及集团规章制度进行审计后认定的数据或事实有较大差距的,应当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视为会计资料或业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有关期间财务收支情况及或经济活动状况。第六条对____审计事项合法性的评价:(一)凡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等方面未发现违规事实的,可认定为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等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二)凡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等方面有违规事实的,应当揭示违规事实,视违规行为的情节轻重程度,认定其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有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或严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对被审单位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等方面存在的违规事实,财务审计部应当责令其予以纠正。第七条财务审计部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从下列合适的内容中对审计事项的效益(效率)性进行评价:(一)以经济效益(经济效果、经营效率)实绩与当期相关计划(目标指标)比较;(二)与历史同期水平进行比较;(三)与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时,应当指出不可比因素,并结合上述各项因素比较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八条对与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一)依据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情况,作出健全或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二)依据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有效或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第九条对财务收支审计事项应当重点评价:(一)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二)税款缴纳情况;(三)与财务收支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与执行情况;(四)其他财务收支情况。第十条对建设(投资)相关项目审计事项应当重点评价:(一)投资相关计划、资金来源落实情况;(二)建设规模、标准的执行和概(预)算决算编制、审核情况;(三)财务收支情况及投资效果。第十一条对专项资金审计事项应当重点评价:专项资金的审批、来源、使用、管理管控,以及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情况。第十二条财务审计部对下列事项不作评价:(一)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二)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第十三条财务审计部对审计事项的评价,在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和审计意见书中反映。第十四条本规范由财务审计部负责解释和修改。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6号──审计报告编审规范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报告编审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办法》,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审计报告,是指财务审计部对审计事项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审计工作情况和审计结果向集团董事会或主管领导及或被审单位提出的具有内部约束力的正式书面文件。第三条本规范所称被审计单位,是指根据集团执行总裁指令或经核准的审计工作相关计划中确定的集团内部各部门、各下属企业、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等审计对象。第四条凡集团执行总裁、总裁、总裁办公会议、董事会批准的审计事项,财务审计部实施审计后,都应当提出审计报告。第五条财务审计部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由财务审计部主任和财务审计部签章后,径送集团董事会或主管领导,无需经其他单位审定。第六条审计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基本要素:(一)报告字号;(二)标题,即“审计报告”;(三)主送部门,即集团董事会/总裁办公会议/总裁/执行总裁;(四)审计报告的合适的内容;(五)财务审计部主任签名;(六)财务审计部印章;(七)报告日期;(八)抄送部门等。第七条审计报告应根据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撰写。不同的审计目标、审计种类和不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审计报告的合适的内容不尽相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审计的范围、合适的内容、方式、时间;(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三)审计依据,即集团《内部审计办法》和与审计范围、合适的内容相关的各种管理管控制度;(四)已实施的主要审计程序;(五)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或基本评价;(六)存在问题,详细列出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揭示违反集团规定的财务收支或经营活动情况,分析这些问题造成的影响及危害等;(七)审计意见,对已审计的财务收支或经营活动及相关资料的概括表述,结合审计合适的方案确定的重点及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围绕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应负的经济责任等作出评价性意见;(八)审计处理建议,对违反集团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或经营活动进行定性,提出处理、处罚建议及其依据等;(九)改进建议,对经营管理管控、财务管理管控、资产管理管控等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措施等;(十)审计附件,如原始记录、调查记录等在审计中发现的有关重大证据,如属必要,则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第八条审计报告应当合适的内容完整,事实清楚,依据充分适当,用字表述准确,段落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文字符合规范。第九条审计人员撰写审计报告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汇总情况。审计人员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将审计工作底稿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并对有关的问题进行重点说明。(二)分析、整理和筛选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对所掌握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整理和筛选,剔除不真实的和次要的审计证据,保留重要的审计证据,保证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的质量。(三)确定审计报告的主要合适的内容。重要的合适的内容应当写入审计报告,次要的合适的内容可以通过其他适当的形式向被审计单位转达。(四)分析原因和拟出建议。根据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和本质,进而拟订改进这些问题的建议。(五)撰写初稿。财务审计部根据工作底稿的复核,认为需要修改和调整审计报告的,应当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审计报告作出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六)定稿和报送。财务审计部主任对审计报告进行审定,作出修改定稿,按规定报送集团董事会/总裁办公会议/总裁/执行总裁。(七)审计报告存档、调用等依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9号──审计档案工作规范及集团档案管理管控规定办理。第十条财务审计部主任审定审计报告的主要合适的内容是:(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是否清楚;(二)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是否正确;(三)审计评价意见是否恰当;(四)定性、处理、处罚建议是否合法、合规、恰当。财务审计部主任在审核定性、处理、处罚建议时,若属必要,应当征询法律中心的专业意见。第十一条财务审计部主管部门或主管领导依据审计报告作出的审计决定,依照集团公文文书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二条本规范由财务审计部负责解释、修改。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7号──审计复核工作规范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复核工作,强化财务审计部内部控制、管理管控机制,严格依法审计,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办法》,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审计复核,是指财务审计部主任在财务审计部审定审计报告和作出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前,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或审计决定代拟稿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的行为。第三条财务审计部主任在复核时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审查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提出复核意见;(二)了解、研究审计复核工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指导下级审计人员改进审计行政执法工作。第四条财务审计部主任根据审计组认定的审计事实,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复核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第五条财务审计部主任应当对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的下列事项进行复核:(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是否清楚;(二)收集的审计证据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三)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是否正确;(四)审计评价意见是否恰当;(五)定性、处理、处罚建议是否适当;(六)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七)其他有关事项。第六条审计员应当向财务审计部主任提交下列材料:(一)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草稿;(二)审计工作底稿及证明材料;(三)财务审计部主任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第七条财务审计部主任在复核过程中,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中的主要审计事项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的,应当通知审计员限期补正。第八条财务审计部主任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复核后,分别提出以下复核意见:(一)审计程序符合规定、主要审计事项事实清楚,证明主要事实的证据确凿,定性意见准确,处理、处罚意见适当,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正确,审计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的意见恰当,合适的内容完整,用词准确的,提出肯定性意见;(二)经过补正,主要事实仍然不清、证据仍不充分的,提出否定性意见;(三)定性、处理、处罚意见无法律依据的,提出否定性意见;(四)定性意见不准确,处理、处罚意见不恰当,审计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的意见不恰当,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错误,合适的内容不完整,用词不准确的,提出修改意见;(五)审计程序不符合规定的,提出纠正意见和改进建议。第九条财务审计部主任应当自收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复核材料之日起分别在3日内提出复核意见。特殊情况下,提出复核意见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复核期间遇有节假日的,节假日期间不包括在复核时间内。遇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情形时,补正的时间不包括在复核时间内。第十条本办法由财务审计部负责解释与修改。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8号──审计文书处理规范第一条为了规范财务审计部的文书处理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办事效率,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办法并参照本集团文书档案管理管控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所称财务审计部文书,是指财务审计部在审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集团内部效力和规范格式的书面文件,包括:(一)向执行总裁、总裁、总裁办、董事会、市审计局及其他上级部门呈报的各种上行文书;(二)向集团内各中心、部门、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投资联营公司及其他关联企业下发的各种下行文件。第三条本规范所称文书处理,是指文书的拟制、办理、管理管控、立卷归档等工作。第四条集团秘书部是文书处理的管理管控机构,主管本中心及集团其他部门、单位的文书处理工作。第五条财务审计部文书按其性质分为行政性文件和业务性文件,并依不同性质编制文件字号。第六条文书一般由发文部门、秘密等级、份数序号、紧急程度、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部门、正文、附件、印章、成文时间、附注、抄送部门等部分组成。第七条文书文稿由财务审计部经办人拟订后,必须经中心主任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是:是否需要行文,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及集团有关规定,文字表述、文种使用、文书格式是否符合规定。未经财务审计部主任审核的文稿,不得呈送上级签发或核准签发。第八条财务审计部文件依文件级别及重要程度,经批准后,分别由集团董事会、总裁办、集团公司、总裁、执行总裁、财务审计部、财务审计部主任等名义签发,并加具有关印章或亲笔签名。签发文书,主批人应当在签发栏明确签署意见,并写上姓名和签发日期。第九条文书办理分为收文和发文。收文办理一般包括传递、签收、登记、承办、查办、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发文办理一般包括拟稿、审核、审批、签发、缮印、用印、登记、分发、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财务审计部收发文书时,必须分别记入收文登记表、上行文件登记表或下行文件登记表,注明文件名称、文号、文件去向及签收人等。第十条对已签发的文书文稿,不得擅自改动。如发现有疑义,必须做改动的,提出改动意见和说明,经原签发部门领导人同意,并在原稿改动处加盖校正印章。第十一条财务审计部的秘密文件,除绝密和注明不准翻印的文件必须经总裁或执行总裁批准翻印外,其余文件经财务审计部主任批准,可以翻印。所有文件在翻印时,应当注明翻印的部门、单位、时间、份数和印发范围。第十二条财务审计部文件应按本规范第五条所列十三类文件分年分别顺序编号,并录入电脑载入发文字号目录登记表内。所有文件和有关材料应当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9号──审计档案工作规范》立卷归档。发文字号目录登记表每半年向秘书部备案存档,而秘级原件则即时交秘书部存档。第十三条没有归档和存查价值的文书,经过鉴定和主管领导人批准,由秘书部统一组织,在指定地点监销。第十四条本规范没有规定的其他事项依集团文书档案管理管控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五条本规范由财务审计部或秘书部负责解释。附表一:财务审计部发文字号登记目录表附表二:上行文件登记表附表三:下行文件登记表附表四:收文登记表附表五:财务审计部发文征求意见反馈统计表内部审计具体规范第9号——审计档案工作规范第一条为了加强审计档案工作,确保审计档案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作用,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办法》、《档案管理管控规定》和保密管理管控规定及有关电脑文件资料管理管控规定等,制定本规范。第二条本规范所称审计档案,是指财务审计部在进行审计监督或审计调查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以书面或电子介质表达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第三条本规范所称审计档案工作,是指财务审计部对审计档案进行的搜集、整理、保管、利用、统计、鉴定和移交。第四条财务审计部档案管理管控员的职责是:(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集团关于档案管理管控工作和保密管理管控工作的法规、规定,依法建立本中心的审计档案管理管控工作规章、制度;(二)按照集团有关规定,做好审计档案的搜集、整理、保管、利用、统计工作,为审计工作服务;定期对本中心库存审计档案进行鉴定,如期移交存入应由集团秘书部保管的审计档案;第五条审计档案的建立实行谁审计谁立卷、审结卷成、定期归档的责任制度;采取按相关项目立卷、按单元排列的立卷方法。第六条应当归入审计档案的文件材料是:(一)审计通知书、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代拟稿)、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等审计公文;(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三)审计工作合适的方案、审定审计报告的会议纪要、检查审计决定、审计意见书或建议书执行情况的记录等文件材料;(四)有关审计相关项目的请示、报告、批示、询证函、复函等文件材料;(五)与具体审计相关项目或审计事项有关的员工来信等举报材料;(六)其他应归入审计档案的文件材料。第七条不归入审计档案的文件材料是:(一)与具体审计相关项目无关的行政文书及审计综合管理管控文书;(二)未用作审计依据,或未经核实的证明性材料;(三)审计所依据的法规、政策文件中的无关条约条款及其他参考材料;(四)其他不应归入审计档案的文件材料。第八条审计文件材料按相关项目立卷,一个审计相关项目可立一个卷或几个卷,一般不得将几个审计相关项目的文件材料合并立为一个卷。每一审计相关项目在签发审计结论和审计决定后一个月内立卷,跨年度的审计相关项目,在相关项目审计终结的年度立卷。第九条审计案卷内每份或每组文件之间的排列规则是:(一)正件在前,附件在后;(二)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三)批示在前,报告在后;(四)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五)汇总性文件在前,原始性文件在后。第十条审计相关项目一经实施,立卷责任人即应及时搜集本相关项目的文件材料;审计终结时,立卷责任人应对本审计相关项目形成的全部文件材料进行整理、鉴别和取舍,并按立卷的办法和规则进行组卷,经财务审计部主任复查后,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案卷的编目和装订。第十一条审计档案的鉴定,应当依据有关审计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进行。审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应当按照相关项目审计案卷的保存价值确定,分为永久(20年以上)、长期(5至20年)和短期(5年及其以下)三种。第十二条审计档案在划定保管期限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年度加组织机构”的组合方法排列和编目。审计案卷排列方法应当统一,前后保持一致,不可任意变动。第十三条审计档案的密级及其保存期限,按卷内文件的最高密级确定,并按有关规定作出标识。第十四条积极开展审计档案的利用工作,根据需要编制适用的检索工具和参考材料,做到迅速、准确地查找和利用案卷。第十五条查阅审计档案,一般应当限定在财务审计部内部。凡需将审计档案借出审计中心或要求出具审计档案证明的,应经财务审计部主任或集团总裁审批。调阅存于秘书部的审计档案,须经总裁审批。第十六条本规范由财务审计部负责解释和修改。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商贸业务及财务审计指南第一条为规范商贸业务的财务审计监督,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根据集团《内部审计办法》,制定本指南。第二条本指南所称商贸业务财务审计,是指财务审计部对集团及各下属企业、控股公司和联营公司等独立企业或集团内部各相对独立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所从事的商品物资(不包括固定资产)的采购、储运、验收、入库和销售、发运、收付款、帐务处理等各个控制环节和控制功能、程序、记录等各控制手段的有效性、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等影响财会控制的事项进行的审计监督。第三条商贸业务审计的目的是:(一)监督审查期内所有货物的采购、运输、验收入库、储存、调拨、出库发运、销售各环节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确保经营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以及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促进加强购销存管理管控;(二)检查采购与销货预算相关计划和采购资金、库存资金、销货资金及营业现金流量预算相关计划的执行情况;(三)查实采购、销货、库存货物的品种、质量、数量及金额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四)监督审查购销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令、财经法纪和集团的预算制度及履约情况;(五)揭发和防止购销过程中出现的投机倒把、营私舞弊、贪污盗窃及各种损失浪费等错弊现象。第四条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系统的审查(一)采购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相关合适的内容包括:1.相关计划预算管理管控制度;2.采购制度;3.采购与验收制度;4.发货制度;5.储存保管制度;6.进货凭证和付款管理管控制度;7.调拨与退料制度;8.货物收、发、结存设帐控制制度;9.货物收发凭证连续编号、复写纸套写以及填制传递管理管控制度;10.消防安全及保险制度;11.采购管理管控报告及采购分析制度等。主要内部控制制度控制要点参见附录。(二)审查的重点合适的内容1.检查采购相关计划预算编制、审批及其执行情况;2.检查、评价采购合同合约的签订及其执行情况;3.检查、评价采购所涉及的业务部门和业务环节的职责分工情况;4.检查、评价采购业务过程的手续制度,主要包括请购、订购、验收、付款和记录等各环节;5.检查、评价货物购进会计核算控制,查明是否经常进行帐簿登记和核对。(三)审查的方式对上述货物购进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查、评价,可用两种方式同时或选用一种进行:6.逻辑评价,就是以货物采购业务的某种标准控制系统、模式与企业实际制订的相应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比较、评价,找出其逻辑缺陷;7.符合性测试,可选用帐务追索和实务追索两种方法。前者是按货物购进业务的帐务处理系统,检查、评价货物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系统的实际缺陷,详见第4号指南;后者是顺着企业正在进行的采购业务,跟踪采购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实行,从而发现其实际缺陷。第五条采购预算(相关计划)业务处理的审查(一)审查目的1.了解采购预算(相关计划)的编制、编制预算的资料来源、合适的内容是否确实可靠;2.核查采购预算是否与销货预算相配合,销货预算变更后,是否调整采购预算;3.采购预算是否确实执行,差异原因是否查明。(二)审查重点与程序获取请购单、采购预算表、销货预算表和购销存相关计划表作如下审查:1.预算编制审查(1)采购预算的编制是否与销货(需用)预算相配合衔接。采购预算是否考虑存货政策和采购政策,是否考虑存量管制,并制定安全存量、最低最高存量及请购点、经济批量等因素;(2)预算编制是否分类分品种规格列明数量、金额、单位及供应商等资料。2.实际请购是否与采购预算相配合,并严格控制;是否机动配合销货和管理管控使用及库存而作出适当调整。3.实际采购与预算产生的量差和价差有无查明原因,并作出适当的记录和调整。第六条请购业务处理的审查(一)审查目的1.了解请购业务是否依规定办理;2.审核请购是否与预算符合,并依授权权限核准;3.请购合适的内容是否作出良好的台帐登记控制。(二)审查重点与程序获取请购单、安全存量控制表等,作如下审查:1.各种类别商品(货物)是否由负责请购的部门和专人开立请购单,并依授权核准后办理采购事宜;2.请购单是否连续编号,空白和作废的请购单是否妥善保存;3.请购单合适的内容填报是否详实,并经授权主管人员签批;4.请购单上的货品规格、数量、质量等如有变更,是否经授权主管领导批准;5.紧急采购是否经常发生,其原因是否充分适当;6.请购数量是否有预算,是否配合库存需要或售卖需要或自用需要。第七条货物采购合同合约签约业务处理的审查(一)审查目的:以国家《合同合约法》和集团《合同合约管理管控办法》等为依据,检查评价采购合同合约的适用性、合法性和执行情况。(二)审查重点与程序1.审查合同合约内订购的商品货物及其品种、规格、数量、质量、交货期及价格是否符合采购预算相关计划的要求和销售、使用部门的请购需要,并适合销售或使用进度安排;2.审查订购货物的价格是否合理,交货方式和结算方式是否适当;3.审查、评价合同合约是否依据经济合同合约法签订,主要包括供货单位经济性质与信誉、手续是否完备、有无经双方主要领导审查批准,副本有无交财会部门备查;4.审查采购人员有无与外单位不法分子相勾结,签订假合同合约、骗取货款进行私分或在物品采购过程中存在索贿、受贿的情况。第八条采购业务处理的审查(一)审查目的1.审查采购询价、招标、议价、比价等方式的决定是否合理,并依规定程序办理;2.评估采购业务手续或程序是否合理。(二)审查重点与程序获取请购单、采购合同合约、文件呈批表、供应商资料卡等资料,作如下检查:1.审查采购人员是否选择最有利的采购方式办理采购,以节省采购资金和成本;2.各种货物的采购手续与程序是否都于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若限期变更,有无依规定通知仓库、财务等有关部门;3.各项货物的供应商是否货比三家,对各供应商是否均建立了供应商资料卡,并逐期更新有关信息;4.调阅采购档案,审查其中询价报价单、订购单或合同合约等是否办理齐全,前后一贯,是否依采购程序规定办理;5.订购单(请购单)或采购合同合约的合适的内容,采购货物的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单价、金额、交货期、装卸地点、包装、运输方法、运费、付款结算办法、验收、保险等是否规定完备,合适的内容是否符合相关合同合约法规定;6.是否保存完整的市场调查资料,每次询价是否均有记录。第九条验收业务处理的审查(一)审查目的1.了解验收业务的验收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有效、合理;2.查明是否存在如下现象:(1)货物已经到达而长期未验收入库,使货物没有实物负责人进行管理管控;(2)货物已验收入库,而仍然保留在采购帐户上;(3)由于验收把关不严,使实际购入货物的品种、质量、数量和规格、单价与合同合约不符,或者不符合经营管理管控需要,导致长期积压;(4)由于验收把关不严,使实际购入货物的品种、数量、质量、规格、单价与发货票不符,导致帐实不符、虚假长余或短缺。(二)审查重点与程序获取请购单、验收单、送货单、发票等作如下检查:1.采购部门是否会同需用或销售部门、验收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或专人共同验收;2.有关技术部分是否指派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测试验收;3.是否遵守短交以补足为原则,超交以退回为原则,并及时办理往来文件;4.检验不符标准但尚可使用或售卖,是否予以扣款,无法使用或售卖的有无退回供应商,并办理相关文件;5.分批收取的有无收足,如遇短缺,瑕疵破损或品质不达要求有无报告并办理相关文件立即处理;6.有关商品货物进货是否设立控制商品货物进货的登记事项和记录;7.商品货物检验人员是否依据送货发票上之品名、货号、数量、单价逐一点验和或计量,并将正确之商品货物实收数填列于实收栏内;8.商品货物检验人员对于验收时遇有商品货物不符、标签不合的情形是否做适当处理;9.对于送货商品货物有退出事项的,是否按规定开立放行单交检验人员检视其品名、数量是否一致,其不符处是否采取对策措施;10.查验货物实际运达期与合同合约交货期是否相符;11.查验收货单是否及时登记库存实物帐,并与财会部门会计记录核对相符。第十条采购成本业务处理的审查(一)审查目的:采购成本构成相关项目的合规性、采购费用分配比例的合理性、采购价格的合法性和采购成本计算方法的科学性。(二)审查重点与程序1.货物采购成本相关项目中包括一些不应列入的相关项目记入采购成本,如将包装物押金、采购人员奖金和生活困难补助、供货单位应负担的运杂费,不能及时支付货款的罚金和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等。相反,也可能将应列入的相关项目未列入。如购入货物的外地运杂费、合理损耗及入库前整理、挑选等费用。2.货物采购成本未按适当标准或比例摊入各种货物,而是任意进行分配等;3.货物采购价格偏离订价和市场价格,它可能意味采购人员故意抬高进价,从供货方索贿受贿等;4.货物采购成本计算不正确,如企业或者少列货物成本,或者多列货物成本。第十一条在途货物的审查(一)审查目的:确保在途货物安全、完整、正确。(二)审查重点与程序1.供货单位未及时发货,或货不对路,或发错了收货地;2.货物在运输途中被盗窃、丢失、挪用,造成货物损失;3.货物运达后,长期未验收入库,造成货物质量损失,如霉烂变质等。第十二条不履行合约或罚款业务处理的审查(一)审查目的10.查核不履行合约的原因及扣款的执行情形;11.核算不履行合约对公司销售(经营或管理管控)所产生的损失;12.查核罚款计算的正确性。(二)审查重点与程序获取采购合同合约、交货异常报告单、索赔处理单等,作如下审查:1.查明延期交货的购货是否按合约规定罚款;2.所交货物品质、规格与合约不符,但可使用或售卖,如因急需,免予验收使用,有否经有关主管事前认可,是否按扣款或减价处理;3.如因检验不合退回更换,或因故申请延期交货,有否事先报请公司有关主管同意,并依合约确定逾期罚款或其他处理办法;4.因供应商违约另行采购,而超出原采购价损失部分,其差额如按合约应由原订合约供应商负责,如未付款是否办理扣款或处理文件;5.供应商发生违约或索赔案件,是否将此情形录入供应商资料卡,以避免此类事件重复发生;6.逾期已久而尚未交货的合约,应逐一查核其原因;7.违约扣款是否列入跟催,会计是否列帐,有无变价相抵销其他科目。第十三条仓储管理管控业务处理的审查(一)审查目的:审查商品的收发、储存、结报等手续是否依规定办理,其正确性、适时性与安全性如何。(二)审查重点与程序获取验收单、领发货单、商品(货物)管制卡、安全检查日报表等,作如下审查:1.商品(货物)的储存,是否依类别分存各库(罐)或分档保存,各库(档)是否分设,各仓(档)是否设分区货架并分格编号,编号是否清晰有系统规则,收货及发货是否便捷。2.库房(油罐)安全措施是否完善,例如库房(油罐)承载量是否经过勘察而无安全顾虑,库房是否加锁,消防配备是否足够,库房温度湿度是否调节,易燃、易爆的危险性货物,是否与其他货物隔离并作警示性标语,有无办妥足够的保险。3.供应商交运商品货物时,应该对送货单、发票、装箱单等单据,与请购单合适的内容核对无误后办理收验货手续。4.交货入库数量超过或未达订购量部分,是否作妥当处理。5.供应商送货时是否均适时开立验收单实施品质检验,以确保货物品质。6.所有领货,是否均根据经正式核准的领货单办理。7.领货量异常时,有否查明原因,对于已领货未办手续的,或已办手续未提领的,有无追踪控制。第十四条付款业务处理的审查(一)审查目的:审查采购付款业务是否按规定办理。(二)审查重点与程序获取请购单、验收单、供应商发票、传票(记帐凭证)、应付帐款明细帐(表)等,作如下审查:1.财会部门是否依内部稽核规定,详细审查商品货物采购付款所有的凭证。2.国内采购是否于办妥验收手续,备齐有关凭证送会计部门审核后,编制传票(记帐凭证)后再付款。3.国外进口采购是否根据报关资料办理结汇手续。4.交货期延误或品质、数量不符的采购,是否按合约规定执行扣款或罚款手续。5.出纳付款是否根据会计部门填制的传票(记帐凭证)签发支票,签发支票是否划线,并在发票人签章处加盖“禁止背书转让”戳记。6.预付购货款部分,应核对传票(记帐凭证)与原始凭证、请购单、合同合约书、进口报单等是否相符。7.有关银行结汇、海关报关、支付保险公司、船运公司等预付款项与规定标准及合约是否相符,制定标准是否适当,计费方式是否合理。对于无支付标准的各种相关费用,是否依责权事先报准支付。8.预付货款和预付费用入帐、转销、收回及调整时所应附的原始凭证是否经核准,合适的内容是否正常。悬列较久,或转销金额与原列金额不符,留存尾数尚未冲销的,应查明原因。9.依据应付帐款明细表核对明细帐、总帐是否相符。10.依据应付帐款明细表观察本期冲销情形,如有久欠未还,或性质不明的,应查明原因。11.调阅原始文件、合约、凭证,查证应付帐款余额是否正确。必要时发函向卖方查证积欠金额。12.查阅有否已收料,并经检验合格已发领用部门使用或售卖而仍未列帐及付款等情形,如有应查明原因。13.查阅有关付款支出及法律文书,检查采购违约罚款支出的原因和数额是否真实正确。14.查验退货与折让记录同验收入库记录单据核对,检查退货与折让的原因是否真实,进货退出和折让的收回记录和回单是否相符,相关会计处理是否正确,退货与折让款是否已经收妥,特别注意审查有无隐匿赔款、罚金、退款等情况。第十五条货物售卖、领用、发出业务处理的审查(一)领用审查。首先检查发料凭证与帐簿发货记录是否相符;其次,查核成本结转,有无错漏;再次,查核其实际用量,有无多余货退回,如有多余货退回,应作调整。(二)委托外部加工货物的审查。重点应审查对双方签订的委托加工合同合约,发出加工货物的品种、质量和数量,发货与收货记录,加工费的支付,多余货的退回。(三)货物出售审查。审查出售凭证,并与发货记录核对是否相符。审查重点应放在有无套购贩卖、投机牟利、营私舞弊等情况。审查程序是先审查出售的货物是紧俏稀缺,还是多余积压;其次,了解购进单位的经营业务和用途;再次,检查其出售价格,是否低于或超过规定同类货物的价格,如削价出售,有无经主管领导批准。第十六条存货的财务审计(一)审计目标1.确定存货是否存在;2.确定存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3.确定存货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4.确定存货的品质状况,存货跌价的计提是否合理;5.确定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否恰当;6.确定存货年末余额是否正确;7.确定存货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二)审计程序1.核对各存货相关项目明细帐与总帐的余额是否相符。2.检查审计期间资产负债表结算日存货的实际存在:(1)参与存货盘点的事前规划,或向其索取存货盘点相关计划;(2)审计人员亲临现场观察存货盘点,监督盘点相关计划的执行,并作适当抽点;(3)盘点结束后索取盘点明细表、汇总表副本进行复核,并选择数额较大、收发频繁的存货相关项目与仓库部门和财会部门的永续盘存记录进行核对。3.如未参与资产负债表结算日盘点,应在审计外勤工作时对存货进行抽盘:(1)获取并检查期末存货盘点相关计划及存货盘点明细表、汇总表,评价盘点的可信程度;(2)根据存货盘点的可信程度,选择重点的存货相关项目进行抽查盘点或全面盘点,并倒推计算出资产负债表结算日的存货数量。4.在监盘或抽盘存货时,要检查有无代他人保存和来料加工的存货,有无未作帐务处理而置于(或寄存)他处的存货,这些存货是否正确列示于存货盘点表中。5.在监盘或抽盘存货时,要注意观察存货的品质状况,要征询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仓库管理管控人员的意见,以了解和确定存货中属于残次、毁损、滞销积压的存货及其对当年损益的影响。6.获取存货盘点盈亏调整和损失处理记录,检查重大存货盘盈盘亏和损失的原因有无充分合理的解释,重大存货盘盈盘亏和损失的会计处理是否已经授权审批,是否正确及时地入帐。7.检查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状况及其计提和结转的依据、方法和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经授权批准,前后期是否一致。8.查阅资产负债表结算日前后若干天的存货增减变动的有关帐簿记录和原始凭证,检查有无存货跨期记录现象。如有,应作出记录,必要时作适当调整。9.根据存货计价方法,按ABC分类法抽查期末结存量比较大的存货的计价是否正确。10.抽查采购帐户,对大额的采购业务,追查自订货至到货验收、入库全过程的合同合约、凭证、帐簿记录,以确定其是否完整、正确,抽查有无购货折让、购货退回、损坏赔偿、调换等事项,抽查若干在途货物相关项目,追查至相关购货合同合约及购货发票,并复核采购成本的正确性。不设“材料或商品采购”科目的,上述检查方法适用于对在途货物和原材料、外购商品、备品配件、办公用品、包装物等货物购进的检查。11.抽查存货发出的原始凭证是否齐全、合适的内容是否完整,计价是否正确。12.抽查委托外部加工货物发出收回的合同合约、凭证,核对其计费、计价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及时、正确;有无长期未收回的委托外部加工货物,必要时对委托外部加工货物的实际存在进行函证或现场调查。13.抽查大额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的原始凭证及相关协议、合同合约,确定其是否按约定时间收回货款,如有逾期或其他异常事项,由被审计单位作出合理解释,必要时进行函证。14.低值易耗品与固定资产的划分是否合理,其摊销方法及摊销金额的确定是否正确。15.对业已进帐并纳入资产负债表内的受托代销商品或代保管货物,可参照存货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对未进帐、列于资产负债表外的受托代销商品或代保管货物的检查,可依据“受托代销商品备查簿”等类似登记簿进行实物盘点,与“备查簿”及相关记录核对一致。如有差异,查明原因作出记录。16.抽查库存商品的发出凭证,核对其品种、数量和实际成本与商品销售成本是否相符。17.了解存货的保险情况和存货防护措施的完善程度,并作出相应记录。18.验明存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第十七条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的审查(一)审计目标4.确定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的发生是否真实、转销是否合理;5.确定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发生和转销的记录是否完整;6.确定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的年末余额是否正确;7.确定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在会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二)审计重点与程序获取流动资产盘盈盘亏、毁损报废明细表,作如下审查:1.复核加计是否正确,并与明细帐、总帐金额核对相符。2.查明损溢原因,审查转销时的审批手续是否完备。3.检查有无应予处理而未处理,长期挂帐的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如有应作记录,必要时作适当调整。4.检查会计处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5.验明列示是否恰当。第十八条销货业务内部控制系统的审查(一)销货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相关合适的内容包括:1.市场及销货预测制度2.销售预算相关计划管理管控制度3.客户信用评估制度4.销货合同合约和订货记录制度(台帐制度)5.销货发票和结算制度6.发货记录和送货回单制度7.销货退回和折让制度8.积极推销处理呆滞积压货物制度9.销货管理管控报告及销货分析制度主要内部控制制度控制要点参见附录。(二)审查的重点合适的内容1.检查销货相关计划预算编制、审批及其执行情况;2.检查、评价销货合同合约的签订及其执行情况;3.检查、评价销货所涉及的业务部门和业务环节的职责分工情况;4.检查、评价销货业务过程的手续制度,主要包括报价、签约、出库发货、收款和记帐等各环节;5.检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