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评估卷五_第1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评估卷五_第2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评估卷五_第3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评估卷五_第4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评估卷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拟评估卷(五)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B.文章通过将金银器与书画、金石等对比,突出其品质特性,凸显了设计的重要。C.文章引用小说家、历史学家的话,来解释将造型和纹饰视作艺术语汇的研究思路。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C.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D.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张洁①访谈录荒林②荒林:从一种社会理想的追求到个体的追求,变化是非常大的。你开始时是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写作,比方写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时候,你还是比较重视社会问题的。张洁:中国知识分子通常会有这种情结。荒林:你写的时候很关注社会的状况吗?张洁:也不是,就是因为一种感动,或是说动心。荒林: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张洁:不太真实。对小说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真实的故事,不过是某个契机给你一种创作的启发、冲动,然后你尽力挖掘。荒林:当时你的写作冲动就是因为感动吗?张洁:古今中外的作家就这么两类,一类是先有感动、动心,然后去挖掘:比如,为什么会引起我的创作冲动等等;另一类是先有理念,然后去寻找故事、细节。荒林: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我不会先有理念,然后找一个故事、细节往里填充。……我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问一个为什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候会想上好几天,想不通是怎么回事,然后豁然开朗。荒林:豁然开朗就开始写作是吗?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但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我的小说。连《无字》我都没写过写作提纲,只想第一部写什么,第二部写什么,哪一章写什么,然后坐下来写。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根本不会照着它去写。经常是最早的设想和后来的写作根本不是一回事,最早的创意和写成的小说相差十万八千里。因为不断地否定自己,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女主人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她一直在分析身边的人和世界,始终在分析之中。张洁:就像一个个庭审,将人物反复拿来审问,其实也包括在拷问自己,因为你很多事情闹不懂。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荒林:当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过程的时候,和讲故事是有些区别的。张洁:思索是一个过程,不是唯一的,但是相当重要的过程,我不喜欢说唯一,决定每一件事物的因素都十分复杂,我们所说的只能是其中之一,我特别喜欢“之一”这两个字。荒林:你会不会觉得正因为是“之一”,思索就成了一个永远的开放的过程,你的人物也永远在过程之中?张洁:如同有人说我成功,我也不喜欢这个词,因为“成功”这个词是完成时态,创作、人生都没有完成时,除非你死了。但那只能叫停止,并不等于完成。荒林:由于是思索型的写作,人物和事情都在过程之中,因此能发现你的写作,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之间,思考的过程和痕迹清晰可见。从写作的结构来说,是你的思考变了。张洁:《无字》以后,我的写作技巧的确有了提高,包括我的语病都得到很大的纠正。我不是学文学出身,看书为了快也不那么认真仔细地学习,所以语病相当严重,尤其是第一稿《沉重的翅膀》,简直一塌糊涂。但是通过《无字》12年的训练,每天都在那里磨,现在再写小说,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荒林:最初由于感动而写作,想到的是社会责任感;现在你写作,关心的是写作的过程、人物的成长。你对于写作技巧越来越有唯美的追求。像你刚才谈到《无字》的音乐性,就穿透了故事本身。张洁:一个好艺术家,终其一生追求的是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但是哪怕接近一点,也算进步。你每天都在努力。每天希望接近它一点。如果你觉得今天比昨天修改得更好一点,更接近你的感觉,那就是一个进步。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选自《文艺争鸣〈存在与性别,写作与超越——张洁访谈录〉》,有删改)【注】①张洁(1937—2022),中国当代女性作家,中国作协理事,两次获茅盾文学奖。②荒林,原名刘群伟,时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创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话题,张洁表示这源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情结,但自己的创作不是基于对社会状况的关注,而是来自社会问题引发的创作冲动。B.被问到小说创作的发端时,张洁认为作家的创作类型决定了作品的建构方式,而自己创作的关键在于产生创作冲动和启发后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求。C.关于小说创作的方式,张洁更强调勤于思索,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因为作家不会照着提纲去写,最初的设想和完成的作品往往相差甚远。D.关于作品《无字》的相关讨论,张洁表示该作品不仅是她进行创作实践的平台,也是她提升创作技巧的阶梯,但仍然没有实现感觉和表述的零距离。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荒林作为提问者,关心文学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期望可以复原作家的创作过程,探寻创作方式,从而分析文学的规律和作家的发展变化。B.荒林作为对谈的一方,对张洁的作品非常熟悉,在交流过程中随时进行总结和点评,从而营造了对谈氛围,引导对话逐步深入地展开。C.从张洁的创作发展来看,从最初因感动而写作到后来的追求唯美,反映出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家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成长过程。D.张洁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家,更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能冷静对待自己的成就,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6.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荒林评价张洁“把写作本身当作思索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三张字条(节选)王愿坚1931年9月,整个武夷山区沉浸在一场暴风雨里。像谁拉开了一个看不见的闸门,雨,连成一片,向着整个山区倾倒。风借雨势,雨助风威,山石上溅起浓浓的白雾,大片的竹林梢头卷摆着浪花。山泉从无数岩石的缝隙里冲出来,汇成一股激流,冲着滚滚的山石、拔着低矮的小树,涌下山来。傍晚时分,程元吉把屋里的东西归置了一下,把薄薄的茅草屋顶上又压上了几块石头,怀里揣了几块红薯,就往外走。按说,像这样的天气,他是不该再到山里去的,但是不去又不行。那片南瓜地是一家人的命根子。两年前,爹送萧家小儿子进城,因路程中的一些矛盾被冤枉得不轻,程元吉想打场官司为父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一锨一锨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南瓜。南瓜长得蔓儿粗、果儿肥,远看青艳艳的一片,近看横七竖八的一堆,是个好收成。只是地处偏僻,又是这么个大风大雨的晚上,万一有个坏人打这些南瓜的主意,只有老婆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女孩子怎么能看得了?再说,近来街面上实在不安定,乱抓人的队伍一个劲地往西开。他们到处抓人抢东西,东西被拿走还不说,人还被拉去扛子弹。他不由得叹了口气。雨哗哗地下着,天渐渐暗下来。程元吉远远望见一串黑影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他不敢再往前走了,连忙闪身藏在大树后面,又害怕又担忧。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也不顾泥泞,快步赶到房子跟前。老婆带着惊惧的神情给他开了门,随即一把拉住他,断断续续地说:“可……可吓死我了!”原来那些人来到屋跟前以后,并没有行凶,只是轻轻地敲了敲门,喊了几声:“老乡!老乡!”她哪里敢应声。接着,又是两下敲门声。这次敲得重了些,声音也提高了:“老乡,开开门,我们有事商量!”这一喊,她更吃惊,看样子要砸门了。这小茅棚别说砸,就是稍用劲一拉就会连门带柱倒下来的。她慌忙坐起来。这时,外面另一个声音插话了:“刘同志,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接着,又压低了嗓音向屋里说:“老乡,别害怕,我们不是坏人。你们有粮食没有,我们买点用用。”粮食倒有一点,可是……她还是不敢吭声。半天,那人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和气:“老乡,实在不开门,我们只好就这么做了。”只听得一阵脚步声奔到瓜地里去,看样子是摘瓜了。一边摘一边还传来这样的话:“大雨天,别把瓜地踩烂了。”忙乱了一阵,又静下来,门外又说话了:“老乡,我们实在没办法,把你的瓜摘走了,钱留在东头第十棵瓜秧根上,请你收下吧!”程元吉听着老婆讲完了这段事的经过,坐在床上,低着头直叹气,半天不吭声。待了一会儿,还是老婆先开了口,她说:“去看看吧,瓜少了多少。说不定人家真给留下钱了呢。”“想得倒美!这年头能有那样好心的人?”话虽这么说,但他还是走出去了。他来到瓜地东头,数到第十棵瓜,伸手往瓜根上一摸。可不,在那硬硬的瓜蔓上,用茅草紧紧地捆着一包瓜叶;解下来一掂,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包着明晃晃的两个银圆。在两个银圆的中间,夹着一张叠得四角方方的字条。那张字条上写着:老乡,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消灭压迫穷苦人民的土豪劣绅,来到这里。因为没带粮食,又叫不开你的门,只好摘了南瓜二十个,约计市价,留下银洋两圆,请你收下。中国工农红军支队连程元吉两口子被这神奇的事情惊呆了。银圆,除了卖地打官司以外,他们什么时候见过银圆?这些叫作“红军”的人虽然并没有露面,但是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他把这张字条小心地保存起来,并把这个故事悄悄地在穷苦朋友中间传播开来。半年之后,红军真的来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有删改)文本二红军旅伴(节选)[美]斯诺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他们有的那点纪律,似乎都是自觉遵守的。我们走过山上的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子里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是照价付钱的。(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描写“一场暴风雨”“汇成一股激流”“雨哗哗地下着”,既推动了情节发展,也为主人公回忆往事做了铺垫。B.文本一插入程元吉打官司失败的相关回忆,与后文红军买瓜留钱的事形成对比,揭示出红军深得民心的根本原因。C.文本二写四川的农村少年参加红军时父母“很高兴”,体现出其父母高度的思想觉悟,这也说明红军是人民的队伍。D.文中写程元吉和四川农村少年参加革命队伍的事迹,意在表现红军对穷苦人民的关心,以及红军队伍壮大的原因。8.程元吉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答:9.两则文本均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红军的影响力,但不同的文体下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亡佐急矣。”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周威公问于甯子曰:“取士有道乎?”对曰:“有。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夫城固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间。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周威公曰:“士壹至如此乎!”对曰:“君不闻夫楚乎?王有士曰楚傒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贲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两棠之战;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国。由是观之,士存则国存,士亡则国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节选自《说苑·尊贤》)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B.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C.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D.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而桓公兼有之”与“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兼”字含义相同。B.“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C.“善哉乎鼓琴”与“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D.“夫城固不能自守”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B.伯牙弹琴,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伯牙的志向;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C.周威公向甯子询问选取士人的方法,甯子指出要尊重士人并关注士人的处境,帮他们摆脱窘境,让他们好好生活,起用他们,就能赢得士人。D.在回答“士人是否重要”这一问题时,甯子以楚国国君得罪楚傒胥、丘负客、苗贲皇、上解于、伍子胥这五个士人的例子,强调了士人的重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译文:(2)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少年游蒋捷梨边风紧雪难晴,千点照溪明。吹絮窗低,唾茸[注]窗小,人隔翠阴行。而今白鸟横飞处,烟树渺乡城。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斜日淡无情。【注】唾茸:古代女子刺绣,每当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留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描写风吹雪飞之景,渲染凄冷气氛,为全词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B.“吹絮”句写飞絮飘落窗前,与首句“风紧”相照应,体现了用笔之绵密。C.“斜日”句采用拟人手法,将斜日人格化,写其无情,衬托了春恨之浓。D.本词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艺术空间。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2)杜甫《登高》中“,”,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上映于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该片创造出一群①的小蝌蚪形象,让茅盾发出“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的感叹,在中国动画史上,为南齐画家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留下最初的注脚。20世纪60年代制作的《大闹天宫》成功塑造了一个集勇敢与活泼于一体的孙悟空,其②的形象成为几代观众的儿时记忆,也影响到后来的很多艺术创作。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中,哪吒的造型,既具有“神”③的气质,又具有“人”的生活气息。纵观中国动画史上的这些经典形象,无不把握住了中国传统美学中“以形写神、④”的原则。在经典形象反复重写的当下,唯有赋予经典原型以新的神韵、新的价值,才能融通时代审美、价值观念与创作理念。在动画技术并不发达的20世纪,中国动画人创造出生动传神、极富东方神韵的艺术形象。在动画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创作者对动画形象的塑造更应该形神兼备,让技术服务于内容。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18.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画波浪线句子中字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修辞立其诚》)B.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谈中国诗》)C.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正传》)D.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包身工》)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仲春二月,惠风和畅,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花朝节如期而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朝节①。但直到宋代,花朝节才明确作为节日为时人所记。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二月望”条目有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元明清时期,花朝节的影响继续扩大。相较于②,这一时期的花朝节增添了祭祀花神的蕴意。清人蔡云《咏花朝》诗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此诗描述的,正是旧时江南祭祀花神的盛况。踏春赏花是花朝节最原始、最基本的风俗。花朝当日,二三少女结伴而行,在游春过程中,她们还会参加③。赏红亦被称为“挂红”,每逢农历二月十五,当地女子会将红布条挂满各类花树,以增添节日氛围。扑蝶是花朝节的重头戏。“扑蝶”习俗由来已久,在唐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中就已出现。至于明清,扑蝶已成为花朝节的重要活动。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百花争放”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B.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C.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这则语录阐释了名位与才能的关系,表明了孔子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其意为:不发愁没有地位,只发愁没有获得地位的才能;不发愁没有人知道自己,应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说,有才能才会有地位名声;没有才能,即使得到了地位名声也容易丧失。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模拟评估卷(五)1.CA项,“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于文无据。第3段提及“考古发现的实物……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只是说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为“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未涉及对两者“价值和意义”的比较。B项,“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无中生有。D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无中生有。第5段“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只是阐述“文”的内涵,没有论及“命名的主要依据”。2.DD项,说法错误。由末段“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等句可知,末段重点论证的是金银器工艺发展演进的关键。3.BB项,“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强加因果。由第3段“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第4段“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等句可知,原文没有探究传世金银器实物数量偏少的原因。4.C“认为写作提纲没有什么实际价值”错误。依据原文“写作提纲对我没什么用”可知,张洁只是陈述自己的创作方式,并不是否认“写作提纲”价值。5.D“对自己写作上的重复、语病等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错误。由原文“某些地方有人说我重复,其实我是有意如此,就像交响乐,主旋律会在每个乐章中不断出现。《无字》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我有意的、不断的重复,但人们没看出来,我是白费心机了”可知,张洁在作品中的“重复”是有意的,并不是“不足”。6.答案:①从写作源头看:在创作冲动的基础上思考,直到豁然开朗;不列提纲,不断进行自我否定。②从写作内容看:创作追求思辨理性,借助小说人物的塑造来传达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审问。③从写作结果看:思索不会随着作品终结,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解析:从写作源头看:结合“张洁:我想可能是第一类吧。……然后豁然开朗”可知,在创作冲动的基础上思考,直到豁然开朗;结合“张洁:我写作从来没有提纲……所以最后写成的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可知,不列提纲,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从写作内容看:结合“荒林:我觉得《无字》特别具有思辨理性……始终在分析之中”可知,创作追求思辨理性,借助小说人物的塑造来传达对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审问。从写作结果看:结合“张洁:一个好艺术家……所以我说自己每天都在成长”可知,思索不会随着作品终结,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的过程。7.CC项,“体现出其父母高度的思想觉悟”曲解文意。由文本二第一段“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可知,他的父母是贫苦的农民,因为受红军一系列有益于百姓的行为和土地政策的影响,所以在孩子参军时感到高兴,但不能说明他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8.答案:①顽强不屈。程元吉为父打官司失败失去土地,但他积极面对,开荒种南瓜维持生计。②处事小心谨慎。他看到有人奔去瓜棚时没有鲁莽行事,而是等人走后才进屋了解情况。③思想觉悟高。他被红军的做法感动,率先加入贫农团并参加土地革命斗争。解析:分析程元吉的形象特点,需抓住与其有关的事件,再结合其中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由文本一第三段“程元吉想打场官司为父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一锨一锨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南瓜”可知,程元吉为父亲打官司失败,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见识到了现实黑暗的他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而是开垦荒地艰难生活,表现了他顽强不屈的形象特点。由文本一第三段“近来街面上实在不安定……东西被拿走还不说,人还被拉去扛子弹。他不由得叹了口气”,第四段“程元吉远远望见一串黑影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连忙闪身藏在大树后面”和第五段“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快步赶到房子跟前”可知,世道的动荡让程元吉在不知来者何意时,选择隐藏自己进行观察,表现出他小心谨慎的形象特点。由文本一最后两段“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可知,纸条上的内容让程元吉受到感化与感召,后来他积极主动参与革命斗争,表现出他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9.答案:①文本一为小说文体,通过虚构映射真实的社会生活。对“暴风雨”的环境描写,侧面表现出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对红军“摘南瓜”“放银圆”这一小事的描写,侧重表现红军优良的行军作风以及对人民的尊重。②文本二为纪实文体,通过公正客观地陈述所见所闻来传达事实。对农村少年参军原因的记录以及对红军遵守纪律这一小事的叙述,均真实地展现了红军军纪严明,受到人民拥护的事实。解析:解答此题,可从不同文体的文本特点入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以小见大”表现手法的效果。文本一为小说,需结合“小说三要素”分析其表达效果。从环境角度看,“风借雨势……涌下山来”“雨哗哗地下着,天渐渐暗下来”等环境描写,暗示“街面上实在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从人物角度看,“有事商量”“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别把瓜地踩烂了”“请你收下”等对红军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其严明的军纪以及对穷苦人民的关爱与尊重。从情节角度看,程元吉从起初不相信有人摘瓜会给钱,到发现红军留下的字条和钱而深受感动的情节转换,进一步体现出红军优良的行军作风。文本二为斯诺的纪实文学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他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农村少年对斯诺“为什么参加红军”这一提问的回答内容,如“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可见红军是真正为穷苦人民做主的军队,同时也表现了农民对红军真心实意地拥护。通过对红军在野杏林与私人果园中的不同行为的对比,以及在村子里照价付钱的具体行为,体现了红军对群众利益的维护以及严明的军纪。10.B“杀”的宾语是“父兄”,且“出亡走吴”的主语是“伍子胥”,不是“兄”,所以应在“父兄”后断开,排除A、C;“大”修饰“得罪”,做“得罪”的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选B。11.CA.“然而桓公兼有之”句意:然而齐桓公都具备了。“二者不可得兼”句意:二者不可都拥有。两个“兼”都是“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或若干方面”。B.“伯牙子鼓琴”句意:伯牙弹琴。“虎鼓瑟兮鸾回车”句意: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两个“鼓”都是“弹奏”的意思。C.“含义不同”错误。“善哉乎鼓琴”句意:弹得太好了。“择其善者而从之”句意:我选择他好的品德向他学习。两个“善”都是“好”的意思。D.“夫城固不能自守”句意:城池坚固不能自守。“日益骄固”句意: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前一个“固”,坚固;后一个“固”,顽固。故选C。12.B“由此论述知音的重要性”错误,结合“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可知,选文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是为了论述贤者效忠君王需要途径。13.答案:(1)即使有贤能的人,却没有人接纳他,贤士又有什么途径尽其忠心呢!(2)仕途不顺的士人不能显达,逃亡的士人不能存活,罢黜的士人不能被起用,四方的士人就会在四面八方叛乱了。解析:(1)“虽”,即使;“接”,接纳;“奚由”,什么途径,“由”,途径。(2)“穷者”,仕途不顺的士人;“达”,显达;“废者”,罢黜的士人;“畔”通“叛”,叛乱。【参考译文】有人说:“能认为齐桓公仁义吗?杀死兄长而继位,不是仁义。能认为齐桓公恭谨有节制吗?与妇人同乘一辆车奔驰在都城中,不是恭谨有节制。能认为齐桓公操守清白吗?在他的后宫家门内就没有可出嫁的女人,这不是操守清白。这三样事,是败亡国家的荒淫君主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齐桓公都有,但因为(其)得到了管仲、隰朋,就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使诸侯全都朝奉周王室,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为他能得到贤臣的辅佐。他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就身死不能下葬,尸虫流出门外。在一个人的身上,为什么荣耀与耻辱都会经历到呢?那是因为他任用的人不同。由此看来,失去贤臣良佐的事就最紧急了。”伯牙弹琴,钟子期倾听琴声。伯牙正在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的泰山!”不一会,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仅弹琴是这样,贤人也是这样。即使有贤能的人,却没有人接纳他,贤士又有什么途径尽其忠心呢!周威公问甯子说:“选拔士人有办法吗?”甯子回答说:“有的。仕途不顺的士人使他显达,逃亡的士人使他存活,罢黜的士人使他起用,四方的士人就会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仕途不顺的士人不能显达,逃亡的士人不能存活,罢黜的士人不能被起用,四方的士人就会在四面八方叛乱了。城池坚固不能自守,武器锋利不能自保,得到贤士又失去他,必定是有失误。有贤士存在君王就会尊显,失去贤士君王就会卑弱。”周威公问:“贤士竟至于如此重要吗?”甯子回答说:“您没有听说楚国的事吗?楚王有士人叫楚傒胥、丘负客,楚成王想要杀掉他们,他们出逃到晋国,晋文公任用了他们,故而有了城濮之战;还有个士人叫苗贲皇,楚庄王要杀掉他,他逃亡到晋国,晋厉公任用了他,故而有了鄢陵之战;又有士人叫上解于,楚王要杀掉他,他逃奔到晋国,晋君任用了他,故而有了两棠之战;还有士人叫伍子胥,楚平王杀死他的父兄,他逃亡到吴国,吴王阖闾任用了他,就发动军队袭击了郢都。所以即使楚国大大地得罪了梁、郑、宋、卫的国君,还没有落到这种地步。这四个君王得罪了那些士人,就有三次兵败暴骨荒野,一次丢失了国都。由此看来,贤士存在,国家就能保存;贤士离开,国家就会败亡;伍子胥一怒之下就灭亡了楚国,申包胥一怒之下就保存了楚国,贤士难道不宝贵吗?”14.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风吹雪飞”有误。首句以雪喻梨花,写的是急风中梨花飘飞的景象,而非真正的飞雪之景。15.答案:①漂泊异乡之苦。如今词人远离故土,身处异乡,在春日的寒气中满怀愁苦。②思乡念亲之愁。词人极目远眺,茂密烟树遮住了远处的故乡,想到故乡之景和家中亲人临窗“唾茸”的情景,寄托了思乡思亲的愁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上片中“梨边风紧雪难晴,千点照溪明。吹絮窗低”,写春天急风中梨花飘飞,飞絮飘落窗前的景象,渲染凄冷气氛;而词人远离故土,身处异乡,下片“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春日的斜阳淡而无光,看起来那么无情,看到这样的景象不觉满怀愁苦,表达了作者漂泊异乡之苦。下片中“而今白鸟横飞处,烟树渺乡城”,词人向远方望去,看到白鸟横飞,茂密烟树遮住了看向远处故乡的视线,“渺乡城”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上片“唾茸窗小,人隔翠阴行”,想到故乡之景和家中亲人临窗“唾茸”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感情。16.答案:(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17.答案:①栩栩如生②惟妙惟肖③超凡脱俗④形神兼备(符合语境即可,答案不唯一)解析:第①空,根据前文“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可知,此处侧重强调小蝌蚪的动态形象,“栩栩如生”用来形容小蝌蚪生动活泼,也与后文“潜翔栩如生”相互照应。第②空,根据前文“集勇敢与活泼于一体”及后文“成为几代观众的儿时记忆”可知,此处突出的是孙悟空形象的灵动使观众对其印象深刻,故应填“惟妙惟肖”。第③空,根据前后内容可知,此处强调“神”的气质,且与后面“具有‘人’的生活气息”对应,而“神”一般是指有超越普通人的气质,故可用“超凡脱俗”来概括。第④空,根据前文“以形写神”的提示,可直接联想到“形神兼备”这一成语。18.D解答本题,首先定位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即“《小蝌蚪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其次,分析引号的作用,句中引号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A、B、C三项中引号的作用都是标示直接引用的内容,D项中引号的作用是标示需要强调的内容,与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一致,故选D。19.答案:在经典形象被反复重写的当下,唯有融通时代审美、价值观念与创作理念,才能赋予经典原型以新的神韵、新的价值。解析:“经典形象反复重写”主被动关系错误,应表述为“经典形象被反复重写”。“唯有……才……”条件关系倒置,“时代审美……理念”与“赋予……价值”位置应互换,故画横线句子可以修改为“在经典形象被反复重写的当下,唯有融通时代审美、价值观念与创作理念,才能赋予经典原型以新的神韵、新的价值”。20.C“百花争放”赋予了“百花”人的动作和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项,“斗十千”和“万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宴席的豪华,突出了友人的盛情。B项,“干戈”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这里代指战争。D项,“青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是将君山比喻成青螺。C项,“殷勤”“探看”本为人的情态、动作,现用来指“青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C。21.答案:①在历史上曾颇为兴盛②前代的踏春赏花③赏红、扑蝶等活动解析:第①处,根据空前“花朝节”可知,该处为总起句,用来引起下文。结合下文“宋代……南宋……元明清时期……”可知,下文重点介绍花朝节的悠久历史以及盛况,故此处应填写“在历史上曾颇为兴盛”。第②处,根据空前“相较于”可知,此处填写的语句与“这一时期……”形成对比,故应填“前代……”。结合语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