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_第1页
行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_第2页
行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_第3页
行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_第4页
行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理解:1、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2、并非任何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只有那些以个体经验为依据而产生的行为变化才叫学习。第2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关于经验:(1)个体在生活活动中所经历到的一切事情。(2)个体在生活中为适应环境要求所从事的一切活动。(3)并非任何学习都伴随有外显行为的变化。没有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学习,叫潜伏学习。(4)没有褒贬之意,不带有价值评判的色彩。

总之:学习总要表现为主体的某种变化(可见、可不见);这种变化不能归结为先天的反应倾向或成熟的结果;变化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第3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加涅(R.Gagne)的学习分类:(1)按学习的复杂程度分: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词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2)按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二、学习的分类第4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布卢姆(B.Bloom)的学习分类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第5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奥苏伯尔(D.P.Ausubel)的分类接受学习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独立的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记乘法表听演讲或看材料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运用公式解题学校实验室实验听导师精心设计的指导科学研究尝试与错误例行的研究第6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指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也就是说,要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恰恰相反。学习者没有理解学习符号的真实含义,只是在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一种非本质的、人为的联系。

第7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四种学习方式的关系: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也不一定就是意义学习。当学生不具备必要的知识背景时,有些教学内容就只能以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传授。这时只要教师的讲授得法,学生的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机械”的;同样,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发现”的典型步骤,对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却稀里糊涂,则他们的学习就可能是机械的。第8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1)人们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个人经历和环境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2)可观察事物间的关系(即刺激和反应的关系)用来描述学习。(3)学习包含了行为的变化。(4)如果刺激和反应的间隔时间很短,那么学习最容易发生。(5)许多物种,包括人,学习的方式有相似性。第9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巴普洛夫

(1849-1936)牧师的儿子,早年在教会学校和神学院读书1870,读了刘易斯的《普通人生生理学》,放弃当牧师念头,进入圣彼得堡大学主修动物生理学和医学1875,医学外科学院攻读博士1904,因消化生理学、唾液腺、味腺、肠腺的自身分泌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奖。第10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11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两种刺激、两种反应●两种刺激:

第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声。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两种反应:

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无条件反应,UCR;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条件反应,CR。第12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条件作用前1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反应(UCR)(食物)(唾液分泌)2条件刺激(CS)—————引起注意但无唾液(铃声)分泌反应条件作用中(多次重复)3条件刺激(CS)(铃声)无条件反应(UCR)无条件刺激(UCS)(唾液分泌)

(食物)条件作用后4条件刺激(CS)——————条件反应(CR)(铃声)(唾液分泌)第13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条件反射的遗传准备性何种刺激与何种反应形成条件联系,似乎取决于遗传准备性。例如按压反应易与食物建立联系,不易与电击建立联系;气味、滋味易于与内脏反应建立联系,而不易与逃避电击建立联系。自然条件反射指在动物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联同出现机会较多的刺激之间易于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第14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在自然环境中成长的猿猴,有80%表现对蛇的恐惧。而实验室成长者无此反应。实验内容:真蛇、玩具蛇、与情绪无关的中性物体摆在野生猴面前,引起他们的恐惧反应,让实验室成长的猴旁观6次。结果,实验室成长的猴也表现出对蛇的恐惧反应,而且在三个月后仍有这种反应,但对那些中性物体则不表现出此种反应(蛇与中性物体的对比)。

第15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五)生活实例:1、小刚不会游泳,有一次掉到水里差点被淹死了,妈妈想提高他的自救能力,决定送他去一家娱乐中心上游泳课,可每次教练将他拉到池边时,他就哇哇大哭起来。2、一些广告上的产品本来并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广告设计者将这些产品与一些诱人的形象,以及一些赞赏性的语言匹配在一起,因而引起人们对它们的好感和青睐。第16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六)消退、泛化和分化1、消退: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应会逐渐削弱,直至消失。2、泛化: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的初期,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应。3、分化:与泛化作用互补,指对事物的差异反应。例如,狗可以学会只对三声铃声作出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应,而对一声或两声铃声没有唾液分泌的反应。第17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走进课堂:将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运用于课堂1、如果一个学生害怕当众说话,可以先让他坐着对小组成员读一段文章,然后要求他站着读,接着让他用自己的话讲出这段内容,最后让他当着全班同学面做报告。2、一个中学教师采取让学生完全掌握的方法来进行代数教学。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每一个概念和每一个步骤后他才可以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3、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分辨哪些刺激应与哪些反应建立联系,假若一科成绩不好,不会导致所有科目的成绩都不好。第18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节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说(1874-1949)(一)桑代克及其经典实验在韦斯里扬大学攻读文学学位时,读了詹姆斯《心理学原理》跑到哈佛大学做詹姆斯的学生,用动物实验研究学习;房东不让养小鸡,跑到詹姆斯地下室继续研究私人原因未在哈佛完成学业,到哥伦比亚大学卡特尔指导下,继续动物研究,留校,以人为被试研究。多产心理学家,507项。第19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桑代克问题箱图示B猫的学习实验:问题箱尝试与错误鱼第20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刺激反应联结,而无需观念作媒介。(一定的刺激能唤起一种特殊的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趋向叫联结。)人生下来就有许多原本联结,教育就是保存、消除、利导和改变它们。(三)试误学习

学习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表现反应时所产生的刺激-反应联结。个体所学到的就是一连串刺激-反应联结组成。每个刺激-反应联结都是经由先是错误的反应多于正确的反应,而后逐渐变为正确的反应多于错误的反应,最后达到全部为正确反应的程度。经由此种历程的学习方式,称为试误学习。第21页,共24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四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311寝室的同学都十分喜欢看足球,世锦赛期间他们凑钱买了一台二手电视机。因为电视机质量的原因,有时候在看到最精彩的时候,电视突然没有图像了,他们非常着急,有人甚至会愤怒地用力拍打电视机的外壳。然而,就在这时,电视机突然恢复了正常。以后,如果再发生类似情况,大家很可能会再拍打电视机,同学们就可能会养成一种“拍打”的习惯。第22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