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级语文第二单元《留学巴黎》教案_第1页
北师大版九级语文第二单元《留学巴黎》教案_第2页
北师大版九级语文第二单元《留学巴黎》教案_第3页
北师大版九级语文第二单元《留学巴黎》教案_第4页
北师大版九级语文第二单元《留学巴黎》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留学巴黎》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体会本文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2.阅读课文,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了解艺术创作与人生苦难,社会苦难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自读、提问、探究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作者不惧困难、坚毅拼搏的精神。2.体会人生的苦难往往孕育着艺术的成功这个道理。3.理解作者爱国的情操。【教学方法】:合作、自主、探究【教学重点】:把握这位音乐大师求学的艰苦历程,了解艺术创作与人生苦难,社会苦难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计划课时】:两课时。【教学教具】:《黄河大合唱》录音带(片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新课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提问: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是谁创作的吗?冼星海(1905-1945),原籍广东番禺,1938年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1929年,冼星海因参加反对学校当局的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冼星海毫不气馁,他坚信“闲云野鹤无常往,江天何处不可飞”,毅然决定到法国巴黎留学。1930年,冼星海到达巴黎。那么这位24岁的小伙子究竟在浪漫的巴黎如何执著音乐艺术追求?如何在巴黎成长为著名的音乐家?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留学巴黎》。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见课本注),理解课文大意。1.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廿(niàn)岁崽(zǎi)琐屑(xiè)眩(xuàn)晕揩(kāi)迷惘(wǎng)侥(jiǎo)幸迷惘郁闷眷念衣冠楚楚寒酸2.重要段落可重点反复朗读理解。三、设疑自探同学们可能提出很多问题,本节课主要讨论如下问题:1、《留学巴黎》中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找出来,体会文章的写作顺序。①1929年在马思聪的帮助下赴巴黎勤工俭学。②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③1935年离开巴黎回国。2.《留学巴黎》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作者留学巴黎时经历所经历的哪些事情?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用简明的语言给以概括。①(此题意在理清全文内容,并训练概括能力。)明确:先后师从奥别多菲尔先生、路爱日·加隆先生、丹地教授、昂古特先生、卑先生;做各种各样的下役;千方百计练琴;因摔倒而被开除;对人以德报怨;得到一些外国的流浪者帮助;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被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羞辱;得到教师的帮助;观看法国国庆游行;创作《风》;考巴黎音乐院的高级作曲班等。②生活贫困、条件恶劣、身体劳累。③不怕艰苦、克服困难、顽强努力。3.生活的艰苦、学习的艰辛,没有使冼星海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取得了那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明确:跟世界名提琴师奥别多菲尔先生学提琴;跟路爱日•加隆先生学“和声学”、“对位学”、“赋格曲”;跟“国民学派”士苛蓝港•多隆姆学校的作曲教授丹地学作曲;跟里昂古特先生学作曲,同时跟拉卑先生学指挥;认识了巴黎音乐院的大作曲家普罗•刁客先生,收我做门生,还给我各种援助;报考巴黎音乐院考入了高级作曲班,考了个荣誉奖。小提琴及钢琴合奏的《索拿大》《风》《游子吟》、《中国古诗》和其他的作品。《风》受人欢迎,我的先生们很称赞它。我的作品,包括上面说的《索拿大》终于能在巴黎公开演奏并且播出了。4.冼星海为何拒绝留在巴黎?(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文本的主旨了。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抓不住主要原因,必须给以引导。可回顾七上册有关课文,结合其他资料谈体会。主要原因是文中说的急于回国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国家。此话出现在倒数第二段,这段开头几句可能使人以为他离开法国的主要原因是他毕业了,接济他的老师又过世了,其实后文很清楚,那位法国姑娘愿意接济他并盛情挽留他留在法国。所以主要原因是回国服务。此外,前头作为重点之一所谈的对祖国深深眷念、隐忧、焦虑的感触,也说明了他急于回国的动机。作者回国不久就谱写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和其他许多著名的抗日歌曲。)明确:眷恋祖国,想发展祖国的音乐事业。留学巴黎的艰苦日子,沉淀了冼星海汩汩激昂的音符,更凝聚了他深深的的爱国情怀与高尚情操。5.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结构层次(板书):第一部分:为艺术而留学巴黎(1段)。第二部分:在巴黎的艰辛生活与坚持不懈的学习(2——16段)。第一层:在巴黎的艰辛生活(2——8段)。第二层:思念祖国,谱写心曲——《风》(9——13段)。第三层: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14——16段)。第三部分:从作曲班毕业,学成归国(17——18段)。艰辛的生活,持之以恒的学习,浓烈的爱国情怀,构成了《留学巴黎》的主旋律。(以下对各段内容的概括,为方便老师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讨论择要讲给学生。)(1)在马思聪兄的帮忙下,不顾穷苦,1929年到巴黎留学。(2)初到巴黎,生活极端贫困,边工作边学习。(3)本段主要讲:冼星海忙里偷闲,坚持学习。(4)本段主要讲:艰苦的工作经常遭到别人为难。(5)本段主要讲:在外国流浪者的救助下得以继续生存。(在外留学的艰辛,多么让人痛心;白俄夫妇因了解打工者的苦楚,用请吃饭的方法帮助冼星海。)(在困难中磨练自己;面对有钱的中国留学生的做法,忍受屈辱;受到在巴黎的中国留学生的冷遇。)(6-8)本段主要讲:在教师的帮助鼓励下,再次鼓足学习音乐的勇气,扩大了自己的艺术眼界。(9)(过渡句)(10-11)本段主要讲:目睹国事,爱国的情感更加强烈。连续运用了四个“看到了……”,写出了祖国大难临头,更加激发起这个音乐家的爱国情怀。(通过留学,自己的学识水平大有长进。)(12)学会用音乐诉说生活的痛楚,谱写对祖国思念的作品。(13)本段主要讲:经过自己的艰辛的劳动终于写成成功的作品《风》,博得了众人的称赞。(14)本段主要讲:一个成功者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和他人给予的帮助和鼓励。(侥幸认识了巴黎音乐院的大作曲家,受到了他的援助和鼓励.)(15)报考时门警不放“我”进门,恰巧又遇到普罗·刁客先生,为“我”解决了困难。(16)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级作曲班,受到物质的奖励。(17)本段主要讲:1935年春冼星海在作曲班毕业,打算回国。(18)本段主要讲:1935年初夏,进行最后一次欧洲旅行时,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的歧视。三、解疑合探讨论交流,并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精心讲解,见上。四、质疑再探1.读了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事?2.本文的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冼星海在法国巴黎留学时刻苦学习的动人事迹,他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了人民的音乐家五、拓展运用体验与反思:结合你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从冼星海的留学经历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冼星海二、设疑自探同学们可能提出很多问题,本节课主要讨论如下问题:1.本课的记叙和抒情有什么样的特色?(该题主要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注意到本课以记叙为主,较少描写和抒情的特点。)明确:这一篇文章和我们已经读过的课文大不相同,全文差不多都是朴素的叙述,把复杂的经历写得相当概括;几乎没有描写,很少直抒胸臆。作者自己动感情的地方很多,但是很节制,没有明显的渲染。2.作者一到巴黎,就遇到了两位肯帮助他的老师——奥别多菲尔先生和路爱日•加隆先生。但提到他们的时候,作者用平白的直叙一笔带过。照常理而言,这二人于作者有恩,为什么从文中看不出抒情的语句呢?明确:这在作者当时的心中,肯定是会激起思绪的,但没有描写如何受到感动,只是简单叙述,很概括,一笔带过,好像舍不得用形容词。当然,如果不管多么动人的地方都是这样写,就可能像新闻报道,很干巴,无法给人以动人的印象。作者在文章里要讲的动人事情太多,所以这一点比起后来许多事情,显得比较次要。3.第三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相比较,同样是叙述留学巴黎的事情,在叙述特点上有什么区别呢?(该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叙述方式有详略之分。)明确:第三自然段叙述的事情很具体。相比较第二自然段,有了具体的时间(有一次),有了具体的地点(上楼),有了具体的状况(摔倒在地),有了具体的后果(开除)。但它们都是叙述,没有饱含情感的细节。4.这样具体的叙述,是不是在记流水帐?它能让你感动吗?为什么?明确:不是流水帐。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动。作者从事的这些工种,虽然“卑贱”,但是没有一个重复。唯只有坚忍的精神,才能够做遍这些“卑贱”的工作,生活再苦,也不放弃对音乐的追求。5.通过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的比较,我们看到作者对于他在巴黎艰苦求学的回忆,有的是一笔带过,有的虽然也很简单,但还是较具体的叙述了一次事件。这两种记叙方式,前一种概括,后一种较具体。同学们还能在课文中找出几处这两类的记叙吗?(有了对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具体分析,学生就可以作举一反三,提升迁移能力。)明确:概括类叙述。如:“我失业过十几次,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的麻烦都来了。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在街上就瘫软下来。那里我想大概要饿死了,幸而总侥幸碰到救助我的人。”“有过好几天,饿得快死。实在没法,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忍着羞辱拉一整天也得不到多少钱,回到寓所不觉痛苦起来,把钱扔到地下,但又不得不拾起。门外房东在敲门要房租,不付钱给他,就有坐牢的危险(如果不是为了学习,倒是个活路)。”这样的叙述之所以比较动人,就是因为写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一是在自尊和生存的压力之间,二是在压力和音乐的追求之间。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只能委屈自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不仅仅是描写,而且是叙述,也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具体类叙述如:“有一次,一个有钱的中国留学生把我讨钱的碟子摔碎,打我耳光,说我丢了中国人的丑!我当时不能反抗,含着泪,悲愤得说不出话来。”虽然没有直接写被打了耳光时的具体感受,没有形容和感叹,但是仍然令人震撼。叙述是单纯的,但叙述所表现的情感却是丰富、复杂的,受到无理的责难,人格受了侮辱,充满了痛苦,却又不能表达。不是不想反抗,而是现实的社会地位,迫使他不能反抗,否则不但影响到生存,而且影响到学业。委屈中有理性,忍受中有大志。6.无论是概括类的还是具体类的叙述,都显得直白,没有什么明显的技巧修饰,那么,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吸引你吗?说说理由。(答题注意点:学生已经被作者的生活经历所打动,但是由于过去较少接触过这类平铺直叙的文章,所以在表达方面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明确:首先,本文吸引人、打动人的主要原因在于“动人的力量来自生活本身”。其一,大音乐家曾如此穷困、饥饿、劳累,受尽屈辱,着实震撼读者。在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之前,主人公时时处于失业、挨饿、居无定所、缺衣少穿的极其贫困的境地,奔忙劳碌于各种各样的下贱杂役之间,几次饿到当街瘫倒或者累到当场晕倒。所以当音乐学院问他要什么奖品时,他脱口而出“要饭票”!进入音乐学院后,仍然比别人穷得多,以致因其一副寒酸相而被英国拒绝其入境。最不堪忍受的是受尽屈辱,乃至把讨来的钱扔掉又不得不拣回来,当众被打耳光而不能反抗。文中至少六处提到遭人羞辱之事。因为前面几处多是概述,实际的次数远不止这些。我们未来的大音乐家竟然是在如此艰难困苦里走过来的,事情的本身就相当动人。其二,身陷贫贱,不失大志;忍辱负重,执著追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作者委屈中有理性,忍受中有大志,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对学艺的执著追求和勤奋学习。文中提到的累到晕倒,就是因为白天上课、晚上打工糊口的极其艰苦的工读生生活导致的。更为动人的是,主人公把在国外遭受的种种辛酸、无助、孤单、悲痛、哀愁、抑郁之情与对多难祖国的眷念、隐忧、焦虑之情融合起来,化为催迫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终于在艺术之都的巴黎崭露头角。其三,作者巴黎经历的动人之处还在于遇上了一批好人,包括艺术家、同情者、流浪者等等雪中送炭的周济、帮助,这也成为激励作者不懈努力的力量源泉,也是生活本身的动人所在。总之,正因为事件本身动人,不仅直白的叙述照样具有震撼人的效果,反而更能表现作者对此的自信以及突出内容本身的重要性。7.同学们说说,作者对创作《风》的描写,和前文的平白直叙有什么区别?明确:详细的描写,感人的抒情。这些相当有特点的细节(没有棉被,点灯写作,风吹过门窗,煤油灯被吹灭,打着战),精炼的、然而又是成系列的细节,把场景刻划得相当逼真。难得的是,不但有描写,而且有抒情(心在猛烈撼动;人生的苦、竦、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这样大笔浓墨,把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的场面是不多的,自然而然构成了文章的高潮。8.你们觉得这样的描写和抒情好不好?为什么?明确:描写逼真,再现了音乐家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为他不畏艰难继续创作的精神所打动。同时,通过描写仿佛看到作者内心的汹涌澎湃,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汇成一首生命的交响曲。描写和抒情相结合,使得对《风》的描写成为全文的高潮部分。9.本文的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直白叙述,让事件本身来说话,感染读者;细节的抒情和描写打动读者。10.本文写的比较精彩感人的段落是哪些?并说明理由。例如:创作《风》的一段。三、解疑合探学生讨论,并对学生不明白的问题精心讲解。四、质疑再探:讨论“愤怒出诗人”。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很早就有“愤怒出诗人”这样的说法。讲的是诗人在一帆风顺的生活中,创作出来的诗歌往往较平淡,因为过于平淡无奇缺乏波澜起伏。相反,在遭遇颠沛流离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后,情感跌宕起伏,创作的诗歌也就特别能打动人。非但是诗,其他的艺术形式也是一样。大家结合冼星海创作《风》的经历,思考他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杰出的作品,与他当时身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吗?(讨论“愤怒出诗人”,其实是引导学生将课文前面对冼星海艰苦生活的叙述与现在的音乐创作联系起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明确:课文中说:“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其实,作者生活环境的不幸,倒成了他创作的动力。2.如何评价冼星海。在这节课之前,冼星海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大家可能只知道他的一些音乐上的成就。但通过学习本文,这个身影开始逐渐地清晰起来,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同学们可以自由谈谈你们对于冼星海的评价。(该题通过学生自由谈论,来反馈出他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谈论时教师应注意“多元而又有界”,如果学生有失偏颇之处,教师可以当堂指正。)明确:可以从作者穷困、挨饿、艰辛、受尽屈辱的贫贱境地及其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