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_第1页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_第2页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_第3页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_第4页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古典诗词的朦胧美“朦胧”,就是模模糊糊、不清楚地意思。诗歌的“朦胧美”,是一种隐约、含蓄的美,是一种有所感触却往往难以了然于心的美。追求朦胧含蓄的表现风格,是中国诗词的一贯传统,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世界上最讲究朦胧美的诗歌。举一个例子,同样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描写爱情的诗歌。古希腊诗人是这样写的:妈呀,亲爱的妈呀!我哪里有心情织布?我已经充满了对那个人的爱慕。——萨福《相思》中国人是这样写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两相对比,很明显,《相思》表达情感是直接的强烈的;而《蒹葭》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其实,这种宛转幽深的朦胧美,可以说是我国各类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如建筑领域运用照壁,林木遮掩,回廊曲径等方式营造朦胧曲折的美;国画更是典型的写意风格,讲究神似、渲染、留白;即使女子巧笑嫣然,也不忘记用一方罗帕或一纸团扇遮住半边脸,让人看不真切……回到诗词上,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为什么传统诗词会呈现出如此普遍的朦胧美;2、是什么构成传统诗词的朦胧美。一.为什么传统诗歌会呈现出如此普遍的朦胧美?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这里指自然。“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这种思想反映到文学创作领域,便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中国的诗人总是把个体置于天地万物的大背景中,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这个大背景中,达到一种彼此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形成圆融含蓄的朦胧美。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陶渊明《饮酒》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将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完全交融,“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形成了这种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犹如千年陈酒,能让人品味出无限韵味。2、意在言外的审美趣味。“意在言外”,是指语言的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它往往只提供某种暗示,其韵味得细细体会才能知道。这种思想在先秦的儒家和道家作品中都有体现。《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说得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永恒的东西了,真正的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孟子》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话很浅近,意义却很深远,这是好的语言。到了后世,追求这种意在言外的倾向就更浓了。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说:“言有尽而意无穷。”都是这个意思。总之,他们认为,真正写得好的诗歌,不是要告诉读者什么,而是要读者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因此,中国诗歌很注重暗示性和联想性。诗歌提供一种模糊的暗示,大家根据自己的阅历和心情去联想、去生发、去充实。例如,秦观有两句词:“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很简单的十四个字;很简单的意象,飞花、丝雨;很简单的抒情,梦、愁。可是,却营造出一种似梦似醒、似有似无、似浓似淡的意境来。透过这些暗示意味浓厚的词,我们是否联想到那个在“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时节独自葬花的落寞孤女?是否想起蒙蒙细雨中江南的雨巷?诗歌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充实,而每个人的生活、性情又是那样迥异,因此诗歌就生发出摇曳多姿的不确定的美来。西方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用在中国古典诗歌上可能更恰当。3进退失据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都受儒家思想熏陶。儒家思想讲究内圣外王之道。既要求自己锐意进取,治国齐家;又要求自己品行高洁,不能苟且。可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洁身自好的人才往往是备受压抑和打击的。当仕途无望之时,知识分子便会到老庄的思想中去寻找解脱,希望退身自守,放浪江湖,可是这种退守又往往是逼于无奈的。因此,他们常常处在欲进则力有不及,欲退则心有不甘的尴尬境地。这种心理矛盾表现在诗歌中,便形成一种失望与希望交织、迷惘和执着同行的纠结复杂的情感,情感的纠结也就造成诗境的恍惚迷离。例如柳宗元的《江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是纯洁芳香的。(《古诗十九首》)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枯败落寞的(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是破碎怅惋的(李白《折荷有赠》)在这些句子中,我们不知道诗人眼中的荷花是怎样的,可我们知道诗人心中的荷花是怎样的。重神似的传统,会产生一种简省却丰韵的美来,用最简单的句子表现最深处的情感,绵绵长长。4、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1)寄托和象征。举三处咏蝉的诗句为例。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蝉》三首诗都是以蝉自喻,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第一首诗说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第二首说自己在政治上不得以,在言论上受压制。第三首说自己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寻求帮助,却只是徒劳而已。不同的情感寄托表现了作者不同的际遇和性情,正如前人所评:“虞诗是清华人语,骆诗是患难人语,李诗是牢骚人语。”寄托遥深,就是说寄托使得情感和意向之间的距离更加远,作者的情感隐藏得更深,更有含蓄蕴藉的诗味。蝉这个意象也因其深处高处,吸风饮露而象征着清高人格。(2)比喻、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先看比喻,南宋诗人何应龙写过一首《见梅》: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这首诗咏梅花,第二句化用杜甫诗句,以空谷佳人喻梅。佳人,有美丽纯洁之意。佳人而在空谷,又多了寂寞清高之情。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对梅花进行直接的描写,却通过这一精巧的比喻写出了梅花的神韵。再看借代。借代是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借代,不同的借代又能引发不同的联想。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b.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a句以“孤帆”指代船,只看帆字,便有一种轻盈缥缈的味道,一种乘风疾去的惆怅。b句以“樯橹”代船,自然是厚重的,有力的,符合战争血与火的氛围。最后说双关。双关包括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晴”谐音“情”,“丝”谐音“思”,“泪”既指蜡炬之泪,也指人之泪,是意义双关,“莲”谐音“怜”,爱怜之意。双关手法,有时幽默诙谐,饶有风趣;有时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这些修辞手法,都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曲折,深化了诗歌的朦胧美。5时空错杂与转换。诗歌的意象描写和情感表达跳跃性极强。一句话可以越过千年,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话也可以勾连千里,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诗歌中,不可逆转的时间长河是可以自由驾驭的,时而神游千年以前甚至到了天地初创之时,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多么深邈的遐想。也可以到无穷无尽之时,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多么悠远的情思。拘束在这个特定时空的我们,读到这些诗句,如何能不神游之,如何能不向往之,如何能不带给我们绵延而又怅惘的心灵体验。在空间转换中,有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叫对写法。对写法,主要用在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中,就是身在此处的我,不写此处的我如何思念她,却写身在彼处的她如何思念我。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两句就是对写法。对写法做到了虚实结合,使抒情更加婉转有致。我们的唐诗宋词,以其独特的朦胧美成为专属于我们的精神财富,它不能被翻译成任何一种其它的文字。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做一个中国人,是幸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