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跟踪训练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跟踪训练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跟踪训练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跟踪训练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跟踪训练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训练(十四)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A组:基础达标(建议用时20分钟)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斑斓(lán) 畅游(chànɡ)栅栏(shān) 汹涌(yǒnɡ)B.深渊(yuān) 鱼鳍(qí)目眩(xuán) 可怖(bù)C.贪婪(lán) 人寰(huán)百慕大(mù) 耗掉(hào)D.对撞(zhuànɡ) 湮没(yān)怪诞(dàn) 畏葸(sī)解析:A项,栅栏zhà;B项,目眩xuàn;D项,畏葸xǐ。答案:C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漫游杜撰五彩斑澜墨守成规B.嗜好浩瀚推波助澜冷嘲热讽C.遐想震惊日薄西山轻歌慢舞D.神秘反馈自名得意撒手人寰解析:A项,澜—斓;C项,慢—曼;D项,名—鸣。答案:B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我曾想,如果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______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宇宙中______了。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______。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______。A.查看消逝踪迹踪迹B.查看消失踪迹踪影C.察看消失踪影踪影D.察看消逝踪影踪迹解析:查看: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察看:为了解情况而细看。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踪影:踪迹(多用于否定句)。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在《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在“一一六事件”发生后,不顾心劳日拙,立即赶赴现场,安抚民心,在冷天里守了一夜,让人感动。②要充分实现这仅有一次的生命价值,我们就应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永远与人民在一起,永远拥有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③老一辈革命家经历了战争的血火考验,仍然葆有倚马可待的战斗豪情,他们接到命令即可马上出发,即使晓行夜宿也毫不在意。④瑞典文学院10月13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次与诺奖失之交臂。⑤2017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房价的涨幅还是大大超过金融产品回报率的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的火爆让金融市场难以望其项背。⑥他博观约取,师心自用,在原有对汉隶、明清行草等书法精深研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符合个人气质的艺术形态。A.①②④ B.③⑤⑥C.②④⑤ D.①③⑥解析:①心劳日拙:指费尽心机却越来越笨拙。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此处是褒贬误用。②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此处符合语境。③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刻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此处误用对象。④失之交臂:指一路走,擦肩而过。形容错过当面的机会。此处使用正确。⑤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符合语境。⑥师心自用:师心,以自己的心意为师,即只相信自己。比喻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使用错误。答案:D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改革,就是要对医疗机构主体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否则,不能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一切改革都将无从谈起。B.其实,不论网络剧还是电视剧,叙事动人的关键在于其是否会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能否触及社会的集体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C.据报道,不少服务行业长期借口“试用”为名,廉价甚至免费使用劳动力,试用期一结束,立马把人赶走,以此来降低成本。D.各地方各部门都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和部署,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抢险救灾和防汛减灾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解析:A项成分赘余,“否则,不能有效整合医疗资源”重复,删去“否则”;B项搭配不当,“叙事动人的关键在于其是否会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能否触及社会的集体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属于一面和两面不能搭配,改成“叙事能否动人的关键在于其是否会深入人的精神世界,能否触及社会的集体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C项结构混乱,“借口……为名”句式杂糅,改成“以……为名”。答案:D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语段的第一句引出清明节要插柳条的习俗。后面6句话我们经过阅读可知,其中④句和①句是说插柳条的目的;②句和⑤句是有关插柳条的行为;⑥句和③句则是说插柳条的渊源。根据语句表达的逻辑顺序,应该是渊源、目的、行为。所以选A项。答案:A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7~9自然段,完成7~10题。7.文中“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一句说鲤鱼“科学家们”会杜撰某种东西,掩盖自己的无知,这是一个比喻句,它是用来比喻什么的?解析:要注意“聪明”“杜撰”的内涵,并联系下文的“不能理解……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说法。答案:作者用这句话比喻我们对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中的一些未知的东西,往往采用类似的方法。说明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是有限的,有的甚至是肤浅或错误的。8.选文中的“冥冥世界”和“熟悉的自然规律”分别指代的是什么?解析: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指代意义。如拉出了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等。答案:“冥冥世界”指鲤鱼所生活的池水以外的世界;“熟悉的自然规律”指生活在水中,靠鳍运动。9.选文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析:首先要考虑修辞,然后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答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10.由鲤鱼对人类世界认识的无知,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解析:举例是为了证明观点的,写物是为了写人的。由此可以进行阐述。答案:可以推知我们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局限性,我们人类对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的学习与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B组:能力提升(建议用时30分钟)一、课外阅读(2014·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科学巨人玻尔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国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与国之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做出了榜样”。(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相关链接: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六版)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尔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A项,文章第二段中虽提及玻尔对爱因斯坦的评价,但未明确表明爱因斯坦对他有直接的支持。C项,关注第五段信息,文中只是说玻尔去德国调查德国科学家安全情况,并非有敏锐的觉察力,也未提及是大批犹太科学家,他参加的是救援组织,并非抗敌组织。D项,第六段是着力点,文中只是出于对研究原子弹成果的担心,是出于良知,并非有政治家远见,只是建议英美首脑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并不是禁止使用核武器。此项是歪曲文意。答案:B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先锁定答题区间,再提取关键词,然后分条作答。答题区间为第一、二段,尤其是第二段开头两句话:“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点明身份地位;“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点明争论内容;“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点明影响的广泛。整理即可。答案:①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②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③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3.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的探究能力。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就是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一般如果题目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种是就某一点做深入探究,另一种方式是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的情况。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时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中的事例做深入分析。立足人格魅力分析整合文本材料,从第二段“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可看出无个人恩怨;从第三段“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可分析出善于培养发现人才;从第五段可抽取信息整合出人道主义精神;从立足本国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