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人与自然类作文解读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人与自然类作文解读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人与自然类作文解读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人与自然类作文解读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人与自然类作文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人与自然类作文解读人与自然类作文解读

一、材料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秋天的美,在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有人说:秋天的美,在于谷粒满仓、瓜果飘香。

有人说:秋天的美,在于辛劳终有回报、美好未来可期。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3)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桓宽)

(4)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丘吉尔)

(5)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俗语)

人们通常把那些难以预测、意外发生、影响深远的非常事件称为“黑天鹅事件”,至今还在世界各地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这样一只巨大的“黑天鹅”。面对“黑天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以上面所给语句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有一句农谚:“一场冬雪一场财,一场春雪一场灾。”冬天下雪,会将大部分蛰伏在田间地头过冬的害虫冻死,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的生长。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如果在这个时候下雪,对于刚刚发芽的农作物来说,则是一场灾难。

除了农业生产活动,这句农谚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诗人说:“人生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游九寨沟,你看到山水的奇异;游杜甫草堂,你沉浸于文学的魅力;游青城山,你感受到人文的厚重;游宽窄巷子,你品味出市井的烟火味;甚至,游天府广场,你都会由看到的古色古香的雕塑、鳞次栉比的高楼和纵横交错的多条地铁换乘站联想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凡有所游,皆有所获。

在记忆中,你游赏过的哪一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写一篇游记散文,和大家分享你的见闻和感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从2022年高考试题评价来看,各科试卷的命制都在落实方案要求,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降低“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引导改变追求套路等固化的复习备考模式。

上述材料对高三学子的学习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以上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生活、生命、社会等具有启示意义。请依据你的理解,以“灵动与沉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浮木雕刻家詹姆斯·多兰·韦伯从小便立志成为一个木匠。13岁时,他第一次在海边捡木头,便受到周围人无情的嘲笑,师傅更是极力反对:“这些木头被浸泡太久,不能雕刻,完全就是垃圾。"他却倔强地认为,这些木头虽然做不了家具,却能做家具之外的东西。在仓库打磨了36年后,他用浮木雕刻的艺术品,一推出就震撼世人,很快被一抢而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③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许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以上三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知道许多来自书本、课堂的知识,也获取了大量来自网络的信息资讯,但却叫不出身边动植物的名称,对大自然也缺乏好奇心和情感;看过电视电影里的田野山川,却没有机会亲手抚摸禾苗;习惯走在水泥地上,喜欢宅家,习惯有电源插座的地方,成为水泥森林的“穴居动物”。这些现象,被称作“大自然缺失症"。今天的我们对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缺少感知和体验,因此难以理解王羲之面对自然山水而发出的生死之慨,无法深切体会“养树”与“养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更谈不上像苏轼一样去山水间寻求和叩问自然真理。

材料二:

重要的不是树枝或树叶,而是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中的、在这些外在的树木形态里流淌着的、为获取更高成就而努力的喜悦。

——冈仓天心(日本美学家)

学校青少年发展中心拟举办一场“自然与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参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升至23.04%,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由78.25亿吨净增至92亿吨;全国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中国成为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二十世纪末的年均扩展1.04万平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实践证明,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能够“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和成就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意思是将满未满,还有向上的空间,也不至于盈满而亏。

其实,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右军绘兰亭盛景,写人生感慨;苏东坡赤壁饮酒欢歌,抒豁达胸襟;王介甫游华山洞,悟人生成功之道。凡写景之文,莫不因景生情、因景写理。其实花草树木,飞虫走兽,江河湖泊,风霜雨雪,大自然就像一个精彩的宝库。

我想你也一定有过类似的游山玩水的经历,请根据你的游玩体验,写一篇写景说理、或写景抒情的散文。也可以挑你观察最细致、感受最真切、情感最饱满的一种自然之物,写一篇写景说理、或写景抒情的散文。

要求:1.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抒情议论。

2.写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思考,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

3.正确使用标点,书写规范。

4.800字以上。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柳宗元在永州山水中找到了亲切的知己,写出了“永州八记";苏轼在黄州赤壁下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写出了“赤壁三绝”;张孝祥在洞庭湖上获得了精神的慰藉,写出了《念奴娇·过洞庭》。

不过,历代文人所看所写是山水,所思所想未必在山水。

身处作为山水诗发祥地的温州,你又如何认识山水?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网络上有一股风尚:很多平日忙碌着学习或者工作的普通人,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和心灵的美感,用相机和语言捕捉分享生活中的美。在他们的画面中,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也在特定的时刻下变得充满了意境与美感。超市售卖的沙拉酱汁,在晃动时却产生了宛如熔岩的效果;削铅笔掉落的木屑,却构成了祥云的图案,在白纸的衬托下更加具备古典的美感;阳光下各种事物的光影,构成了妙不可言的意象,给人以无限想象;即使是普通的刷锅水,在有心人的眼中也呈现出别样的缤纷……

其实,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是刻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的,中国的文化是审美的文化、诗意的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不论是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都从自然与人世中寻求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做。

16.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漫画名:“莫丢了西瓜捡芝麻"

主题:经济效益,环境保护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沙漠并非完全的荒凉和死寂,当你捧起一捧沙子,也就捧起了许多植物种子……这里自有植物生命的传奇,造就传奇的在于它们的“生存之道”或“生存智慧"。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生长着最富于传奇色彩而享有美誉的胡杨树。它们根系相连,只要一棵树获得水分和营养,其他的胡杨也会共享,从而拥有了格外坚韧的生命力。在北美索诺拉沙漠,生长着一种“巨人柱”仙人掌,它们长寿,同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棵体形较大的巨人柱就可储存5000升水,可以保证存活一整年,还能尽情地开花结籽。但从幼苗长成“巨人”,堪称“保姆”的牧豆树无微不至的呵护功不可没:烈日曝晒,给它们遮阴;风雪交加,给它们掩护;严寒来袭,给它们保暖。牧豆树根系发达,便于汲取地下水,自然就分享水资源给巨人柱……终于,巨人柱高出了“保姆"树,就变得非常强壮,开始独自抵挡恶劣气候,并和牧豆树共生存。

读了上面的文字,是不是获得一些启迪,产生不少联想?让你感受或思考最深的是什么?请你写一篇文章,准备参加“生存启示录”的征文活动。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评卷人得分

二、话题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今天,亲近自然已经成为现代人心底的呼声。人们走进大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掘着其中的美。如果用欣赏的眼光和审美的心态去观察,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当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展现在眼前时,我们的心灵被震撼,灵魂受到洗礼。回忆起这样的时刻,我们不禁会从心底发一声喊:“美哉大自然!"此时,你可以提起笔来,描画那景,抒写那情。

请以“美哉大自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卞之琳的《断章》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小诗写得很有意思,你在看风景的同时,也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不然,生活中处处都有风景,山水可入文章,人间烟火亦是风景。

请以“风景”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静谧空灵;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毛泽东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阔画卷里表现出革命家的睿智与豪放……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的生存空间,更是我们寄托精神的家园。

请以“自然的家园"为话题,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悟,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角度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明确文体;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秋天的美的一些感受。第一种“万山红遍”的美,是因为树木在春天发芽抽枝,在夏天蓬勃生长,最终才能在秋天给我们带来这郁郁葱葱的红。第二种,讲述了粮食与瓜果丰收的美。春天播种,夏天孕育,秋天收获。正因为经历了春天和夏天的劳作,我们才能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收获瓜果飘香,稻子金黄。因此,材料在第三句最终点出了秋天“收获"的美。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秋天,也是人生奋斗的秋天。这个秋天,带给人们以丰收的喜悦,付出之后的回报。奋斗之后的我们,走过了青葱岁月,消散了似火激情,经过了奋斗的沉淀,走进了成熟、理性的人生阶段,所以处于生命秋天之人,收获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多了一份赢取收获的淡定,笑纳得失的从容;也有了面向人生寒冬的勇气和底气。由此可知,材料的重心并不在于对“秋天”的描述,而是在讨论付出(积累)与回报的关系。

写作时,可以结合材料中自然之秋的丰收引入话题,从而揭露相信时间的积累终会带来回报的主题。写作时可以引用一些名人事例或言论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如任继周先生一生的奋斗终会带来帮助中国人实现饮食均衡的回报等等;也可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说明,如自己在踏踏实实学习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同情况下,学习成绩有怎样的变化对比。而对于“秋天"这一象征义,也可进行一定的思辨性分析,指出或许有时候短时间内暂时不能带来回报,我们也不应该放弃积累,也许这个秋天没有收获,但下一个秋天,我们反而能收获更多。

立意:

1.深耕于时间的积累,终能带来回报。

2.汗水凝聚珍珠,付出总有回报。

3.暂无回报,也不能放弃积累。

2.例文:

所有的苦难都是修行

己亥岁暮,庚子年初,本是持桃换符、走亲访友的时节,却因新冠病毒的到来而笼罩一层沉闷的乌云,人们将之称为一次“黑天鹅事件”。这只巨大的“黑天鹅”,正将它的黑色羽翼笼罩全球,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我认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当以最迅速、最有力的措施阻击;危机过后,也应沉淀反思,把它作为前行路上的一次修行,从灾难中汲取力量,利用危机,展望未来。

危机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处理危机的态度。《荀子》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面对疫情这场危机,谁能敏锐预判小火苗可能带来的大隐患,谁能在灾难来袭之际保持头脑清醒、不慌乱也不轻慢,谁能采取最有效的遏制手段,迸发出全民族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无穷力量,谁就是化险为夷的赢家。

面对危机,我们更应以积极态度去面对。丘吉尔曾言:“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是的,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危机,往往会给我们以沉重而深刻的思考。金融危机后,我们对日常平淡的生活有了更多满足感、幸福感;世界大战后,我们对和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殷切的渴望。但就我国而言,每一次危机的发生都能唤醒我们心底潜藏的中国精神。昔日洪水滔滔,我们同手同足共释水患;昔日非典汹汹,我们携手站起共抗疫情;昔日汶川地震,我们众志成城重建了家园。一次次危机不仅没将我们打败,反而让我们在一次次团结抗击中变得更加强大。

不过,我们不能仅停留于对抗危机的层面,还应如《左传》所说的那样:“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应反思危机何以发生,并学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约束自己,尽己之能杜绝危机的“卷土重来"和新危机的发生。至今还在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便是由于部分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让那黑夜的精灵成为了桌上菜肴。丹麦作家卡伦·布里克森在《走出非洲》中写道:“我征服了一切,却站在墓群中间。”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便是如此。当你自以为有能力操纵自然时,自然一定会予以报复。董卿在“主持人大赛"中说猎人和动物间的“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也是这个道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人类自始至终都是自然的孩子,而不是她的支配者。

因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只巨大的“黑天鹅”,我们应更深切地体会到自然的力量,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加大自然保护力度,一日不可偏废。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将灾难危情化作修行。

唯愿此次疫情能喻人类以深省,未来将日月长明,星汉灿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题由五则材料组成。

材料第一句强调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重要性,这说明我们不能等灾难来临时才开始应对,而是应该防患于未然。材料第二句强调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且持久不变的,我们要用符合治理它的规律来适应它;同时也间接说明,灾难的产生,大多是因为我们不尊重规律,不按照规律做事,才遭到反噬。材料第三句强调的是聪明的人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这也给出了如何应对危机的优秀方法。材料第四句强调的是既然危机不可避免,我们要用危机来磨练自己,增强自身战胜危机的能力。材料第五句比喻不管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四、五两句话阐述的是应对危机时要镇定、有信心的态度。

以上五则材料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机(或瘟疫、灾难),这是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②。第二,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危机。如①③。第三,我们要有战胜危机的镇定和信心。如④⑤。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为基础确定立意。

材料引导语中,以“黑天鹅事件”来形容这场疫情。黑天鹅事件存在于自然、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虽然属于偶然事件,但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系统性风险,产生严重后果。所以,写作时对于新冠疫情的影响,首先可以从各个方面指出其产生的严重影响。此后,若有选择材料②立意,则可由此思考产生这场疫情的原因,指明这是因为我们不尊重自然规律,滥食野味,破坏环境所致。其后,则可依据①③④⑤中的任意几则,阐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应对像新冠疫情这样的危机。如,可从全国各行各业,纷纷响应,支援疫区;国家紧急调度资源,兴建医院等设施;国际上得到很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可以以“我相信疫情终会被打败,待到春暖花开之时,祖国无恙,山河依旧"的呼吁总结全文,突出主题。

立意:

1.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针对②)

2.坚定信心,战胜危机。(针对③④⑤)

3.遵循客观规律,机智应对灾害。(针对②③④)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同是一场大雪,冬日下雪,物为我用,就是“瑞雪丰年”;春日下雪,物不适时,则是“荒芜灾害"。同是下雪,但冬雪与春雪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却截然相反,事物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因为发生的时空变了,意义也就不同。下雪如此,其它事物何尝不是这样呢?就比如同样是劝人再多吃一点,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是友好,而对于已经吃饱的人来说这是勉强;又或者是同一个政策,在此时可能会适用,而在彼时反而阻碍发展。可见事物发生效应总是受到时空、条件、情境的限制。这说明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事物的特点,事随境迁,情随事迁,才能真正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最终会适得其反。我们看待事物的变化,考量事物的发展,不仅要关注事物的本质特征,也要关注事物存在条件,也就是主观的评价要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走,时空变了,而处事的方法却一成不变、或墨守成规、或不加创造,最终会成为自然或社会的“附属品”“雕刻师”,而不是“创造者”。这也说明客观存在按照自身的规律产生、发展并发挥作用,孰好孰坏,决定的是“人”,为我所用、避害趋利、化害为利,关键是发挥主观能定性。

写作时,首先应明确地指出冬雪和春雪带来的不同结果所隐含的哲理,说明事物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对立面,然后进行深入思考:既然存在不同条件、可能产生不同结果,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找到这个规律并运用好它呢?从而得出如何正反传化,对立统一,化害为利,其实都决定于时空条件、作用环境的选择。只有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应事物发展的特性,才能真正做到物为我用,才能真正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可适当例举,如从前我们总是抱着一种“人定胜天”的意志,无视事物的特性,无视发展的规律,无视条件的变化最终带来不良影响,强行改变,结果适得其反。还可指出时代的变革,要求我们这些新一代青年不管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社会改造、祖国发展上,都要与时俱进,改造客观世界,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用发展的观点解决问题,要用创新的意识处理问题。

立意:

1.顺应事物规律,发挥创新意识。

2.把握规律,为我所用。

3.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

4.例文:

烟火人间,诗意陶然

人间繁琐,俗务堆积,少时求学艰辛,成年后事业奔忙,到中年更有重任在肩,老年稍得喘息,却又黄昏眼前,落日不远。在这烟尘四起的现世人间,若是只着眼柴米油盐,一味劳碌,心中空落,人生大约也无甚趣味;但若是以不乏浪漫与灵动的诗意之心来审视生活,就能透过尘俗,看到另一个趣味盎然的世界。

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情到深处即成诗,诗歌几乎可以表达人类生活的所有情感:困顿途穷时,不妨吟咏一番“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田园野趣;身处逆境时,不妨咀嚼一番“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的恬淡悠远;悲伤失意时,不妨品尝一番“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的圆融可爱;人生低谷时,不妨领略一番“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的洒脱率真。每一个人心中都留着一片诗意圣地,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琐碎的生活尘封了它,忙碌的日常遮蔽了它,让人们变得日渐迟钝、日渐麻木、日渐失去了对诗意的体察与感知。

诗意为单调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农民工李小刚自创工地朗诵,用“播音腔”朗诵诗歌;豆花店老板邱建厂写出了略微押韵的《四小哥》,理论物理学家海登堡在其创立矩阵力学前的艰难时期,通过朗诵莎士比亚的诗作,一次次重燃内心希望之火……诗意伴随人生,诗意无处不在,诗意不仅仅能筑起精神的高地,更具有重要的人生价值,可以为单调繁重的生活注入新活力,新滋味,新色彩,新期待。

诗意人生,来自数千年文明的馈赠。人与人之间的物质水平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在生活遭遇艰难时刻时,都会发现诗意的存在,从而与诗意相伴,让艰难的时刻也展现出生动、活力与韵律。心有诗意的人,自会绽放出美丽鲜艳的生命之花。“寂寥村落冷风刮,后院田翁把地耙。三岁孙儿没懂事,门前坐地数寒鸦"是装修工人江华东的作品,他平日与瓷砖、水泥打交道,却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的感悟,全部写成了诗歌。“工地作词人”韩广义坚持歌词创作近10年,创作出近200首歌词,写活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人间处处烟火,心灵长存诗意,让我们学会在四季更迭中看到明暗的光影,在满天风雨中看到跳宕的希望,在天地苍茫中看到遥寄的思念,在花叶的凋零中看到飞舞的流霜。诗意永不褪色,人间自有缤纷。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句展开,指出了感受生命诗意的重要性。

材料的关键词是“诗意”,而它的具体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诗歌,还有热爱自然,热爱文学,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生命至上。总的来说,“诗意”并不仅仅指“诗歌"本身,也并非只指某种“闲雅”的生活方式,而是来自内心的对美好的体验、感受和表达。这种美好,可以来自自然,也可以来自社会生活。无论以何种方式生存于世,只要热爱诗歌,热爱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养分,滋养心灵,以超脱世俗的心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的雅趣,使我们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以洒脱的态度面对生活,都可以称为“诗意地栖居"。

写作时,考生应联系“诗意”的内涵,把握住“诗意地栖居"的含义,即通过阅读诗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其次,应理解“诗意地栖居”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心灵追求。终日劳碌,“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的人迷于名利,与世沉浮,心里没有源头活水,自然也不可能“诗意地栖居”。考生可以写自己对“诗意地栖居"的理解,可以谈自己对诗歌中某一类“栖居”方式的看法,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如何才能“诗意地栖居"。

立意:

1.观照自然,诗意自来。

2.感悟艺术之美,收获诗意人生。

3.栖居烟火人间,心怀诗与远方。

4.诗意使生命不枯。

5.例文:

畅游磐安舞龙峡

磐安位于浙江省的金华市,那里有一处十分著名的景点——舞龙峡。据说龙的传说就起源于舞龙峡,所以这里的龙文化十分浓郁。趁着周末,我们一家人来到浙江金华磐安的舞龙峡景区,进行了一次清新换肺之旅。

我们先来到了景区边上的乌石村入住,因为紧挨着舞龙峡景区,所以乌石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一进村庄,就看到当地人挨家挨户都办起了农家乐,他们利用自家的三层或四层小楼为游客提供食宿一条龙服务,生意相当火爆。

我们住的地方离景区不远,一进入舞龙峡景区就看到了一座玻璃桥,这可是浙江省内第一座景区玻璃桥呢!这座桥全长88米,宽2.6米。我看到整座桥的桥面都是用透明的玻璃搭成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整座桥显得银光闪闪,桥梁上还写着醒目的三个大字:五福桥。寓意走过这座桥的人都会五福齐全、幸福美满。

我鼓起勇气,迈着缓慢的步子走上了桥,当我的脚踩上玻璃时,心不禁打了个冷战,我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小心翼翼地扶着桥边的铁索链往前挪,放眼向四周观望,只见蓝天白云、山峰林立,美景尽收眼底。我慢慢地走到了桥的中间,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低头向下看,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下面简直是万丈深渊啊!如果掉下去,肯定摔得粉身碎骨。我感觉自己脚底发痒,腿软了下来,就赶紧抬头,飞快地向前面跑去,心里特别担心玻璃是否牢固。当我踏上平地时,长吁了一口气。这过桥的经历真是既新鲜又刺激!

随后,我们顺着崎岖的山路一直往前,来到了一座亭子前,亭上写着:长寿亭,应该是希望来过这里的人都能健康长寿。亭子里有两只石刻小乌龟非常可爱,看起来栩栩如生,因为经过的游客都喜欢去抚摸它们一下,所以小乌龟的背上已经变得像玉石一样光滑,龟背上的纹路也快被摸平了。但是谁叫它们这么可爱呢,于是我也忍不住把它们全身都按摩了一下。

穿过长寿亭,就踏上了一条小径,这条小径很有特色,地上刻有一百个“寿”字,我边走边欣赏,发现每个寿字写法都不同,风格也不一样。有的龙飞凤舞,笔势苍劲有力;有的笔墨畅快,如行云流水;有的写的很随意,但让人看起来很舒服……一个“寿"字居然有那么多种写法,中华汉字真是神奇啊!

走过百寿小径,转个弯,远远地就能看见一条白色的瀑布从山顶上飞流而下,哗哗的水声在山涧回荡。走到近处,看到瀑布下面有一座深潭,潭水碧绿碧绿的,瀑布的水打到潭面上,透明的水花应声跃起,仿佛与瀑布遥相呼应,好不壮观。瀑布的边上还刻着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财”,寓意财源滚滚,吉祥如意。

舞龙峡景区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每一处景致又有深刻的寓意,别具匠心,让每一位游客都能快乐而去、欢喜而归,实在令我难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本题给的材料只是一个引子,并不是思考的原点。材料选取了四川这个地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景观,其目的是引领学生写出自己游览经历中最深刻的一次,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感想。

写作时,要在认真观察和记忆游览的景物的基础上,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写所看到的景物,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致于杂乱。观察景物,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景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作的顺序。

一次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我们不能记流水帐。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地方可以写得简略些。我们要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对于我们看到的特别好的景物,我们要进行具体地描写,突出重点。对于重点的景物,要注意详细描写出它们的位置、大小、动态、静态、颜色等。

写作时,我们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我们在写景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在开头总写,即介绍优美风景的地点、环境情况以及大致特征;中间可以分几个自然段进行分写,如可以按照四季的变化情况来描写,也可以按照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来描写;最后,结尾总写自己对优美景色的内心感受。

立意:

1.乐山乐水。

2.读山水,开气象。

3.山水行吟。

6.例文:

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

材料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的相关内容,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增强开放性,减少“机械刷题"现象。从2022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各科试题的命制都在落实方案要求。

从以上材料内容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高考需要变化,以往的“机械刷题”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进行改变。关于改革方案内容可以看出,国家对于高考改革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注重开放性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也就是说,只要不符合时代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就需要改革,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和发展型的人才,而不是做题的“机器"。而对于考生来讲,一是为了适应高考,二是为了自身发展,也需要从高考的趋势和方向入手,而不能像以往一样只顾“刷题”,应该从创新和灵活的角度入手,去适应高考,适应社会的发展等。

从写作任务来看,高三学子针对高考的方向和变化,应该在学习上有何应对,如何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怎样使自己的学习更适合高考,这是写作最需要思考的内容。

而从这个题目来看,非常具有针对性,适合写成层进式的结构,并且需要结合高三学子自身的现状来谈。

立意:

1.要全面发展。

2.不能只追求高分。

3.不要成为做题的“机器"。

7.例文:

灵动与沉稳

夏日炎炎,窗外的知了叫得人心焦。在市长的办公室里,坐着三个人:市长,王灵动与马沉稳。此刻,在这间办公室里,王灵动和马沉稳的心,也被窗外的知了声打乱了。

王、马二人为某机关“一把手”与“二把手"候选人。王灵动,以聪明善辩、交际能力强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马沉稳因老实憨厚、沉着稳重的作风获得了市长的青睐和支持。

市长要通过面试和实际行动来确定王灵动与马沉稳的最终地位。谁最终能够赢得“一把手”这个宝座吧?市长也没底。市长现在进行面试。王灵动立刻给市长倒茶、点烟,然后又回到座位上,而马沉稳则毫无动作。市长心里有了想法了。

首先,市长让王、马二人谈谈如何领导好这个机关,并对其中一些问题如贪污、受贿等腐败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与相应解决措施。

王灵动先发表了观点,说:“我如果当上‘一把手’之后,首先,我得谢谢市长大人。是你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先得好好孝敬你。其次,我当上‘一把手’之后,首先要狠抓狠管,必要时辞掉那些没有作为的干部,我不能让人在这里滥竽充数。对于腐败问题要绝不手软,该处分的一定处分,该送走的一律送走。市长大人,你看怎么样?"

市长摆摆手,对马沉稳说:“老马,你说。”马沉稳说:“我其实也没多大能力,但是,无论‘一把手’还是‘二把手’我都会尽力干,并把它干好。这点请市长放心。无论是谁,都要为机关、为咱百姓服务。对于那些腐败现象,要先做好模范作用,宣传法律知识,让那些尚未发展起来的能够自制。我相信,我们的同志都是好的。"

市长没吱声,过了一会儿,

给了王、马二人各100元钱,让他们在半小时内花完。半小时后,王灵动先到了,他给市长提来了上好的龙井茶叶,又给市长买了一双新皮鞋,领带也买了“相思鸟”的,这当然不止100元钱,市长心里有数了。王灵动也笑了。因为马沉稳还没来,市长让王灵动先回去,等候通知。40分钟之后,马沉稳大汗淋漓地跑了进来,连门都没敲,市长问:“钱花完了?"马沉稳“嗯”了一声。市长没再说什么就叫他走了。因为他从窗户里看见门卫老张门口放了一张新床和一把新电筒。

几天后,选举结果贴出来了:“一把手”,马沉稳;“二把手”,待定。

唯有把握好沉稳的度,不浮躁、不投机取巧,才有可能拥有长远的灵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直接指向“理解生活、生命、社会等”,虽有提示却不限制,人性化色彩体现得尤为明显。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山”与“水"的内涵的理解。山与水当然不仅仅是实指。俗语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水"似乎成了智者的代名词,与灵动、飘逸、纯净、聪慧甚至圆滑同义;而“山”则成了仁者的代名词,与沉稳、坚毅、敦厚、包容甚至古旧无别。其实,“山水"的引申义远不止于此“水”之有恒、“山"之灵秀又有何不可?还可以赋予“山”“水"以恰当的比喻义。二是明确“沉稳”与“灵动"的价值取向。二者于人学或文学均各有可取之处,给予后世的多为积极的影响,关键的是要想到“区别”,正如材料所言,“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却”字告诉我们,也可以反向取意,灵动之中亦可见沉稳,沉稳坚毅中亦可见柔情、或灵活处变。总之,要注意“沉稳"与“灵动”的辩证性。

所以,写作时,可从“山"水”的诸多意蕴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依照一条思想线索组织材料。而试题要求写作一篇记叙文,写作时可以采用拟人体,以山或水为主体,借其之口阐述自己对于沉稳与灵动的看法。也可以以某一人为主角,或指出外表柔弱似水的小女子在面对某一件艰难困苦的事情时却能有如山般的坚毅和勇敢;或从日常生活入手,写平时看上去如山般坚毅、沉默的父亲,对我却也有如水般的柔情等。

立意:

1.蒲苇柔弱,却能韧如丝。

2.坚毅的父亲,也有如水柔情。

3.稳好心中一杆秤,灵活机变为外驱。

8.例文:

“无用"实为“大用”

在人们眼中,浮木腐朽、破败、歪歪扭扭,早已成为漂浮在海上的垃圾,意味着衰朽死亡。但就是这看似一无是处的浮木,吸引了英国雕塑家詹姆斯·多兰·韦伯,并在其手下得以展现极具动感的艺术生命力。

同样一块木头,在不同人的眼中,它的价值发生了天壤之别的变化。生活中是不存在无用的东西的,缺少的是发现它用途的慧眼。人生亦是如此。何必武断地区分事物于无用及有用之间呢?孟尝君三千食客中,有毫无用处的鸡鸣狗盗之辈,却能拯救孟尝君于危难之际。范蠡在辅佐勾践时精研商业经营之术,最终在功成名就之际能全身而退,演绎了他的另一番传奇。试想他们若以有用无用来对待一切,孟尝君便会客死秦国,范蠡也难逃“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又何必去一味追求名利这些“有用”之物,而让自己成为一个物质化的空壳呢?梵高将他一生的狂热献给艺术,却只卖出一幅画;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地创作,最终还是贫穷潦倒;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上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无数病痛的折磨……然而正是他们这些“无用"的作品,打开了艺术一扇又一扇辉煌的大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相比那些钻营于蝇头小利之间的人来说,有些人一生都在做“无用”之事。然而正是他们赢得了举世的瞩目。三毛,这位精通多国语言,颇有律师天赋的奇女子,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投向了撒哈拉粗犷的怀抱。用她的话来说,“只是追寻前世的一个梦而已"。正是这无用的近似疯狂的举动,为我们展现了异域的精彩,让我们疲惫的心灵有了一个暂时的精神家园。

可是,今天,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他们用“有用”与“无用"区分事物,于是,无数先辈留下的优秀文化被置之一边,低俗、刺激、暴力的作品一窝蜂地出来,让一具具空壳从中得到了片刻的慰藉,又重新陷入了寂寞之中。这样的文化导向,是应该重新审视了!

有同学说,无用的不学,有用的学。这恐怕仅仅是以高考为目标做出的短视判断。其实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都来自不紧急的事:读经典的闲书,锻炼一个好身体,与智者交朋友,痴迷一两个业余爱好,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梁文道在《悦己》中说道: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无用之用,实为大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记叙了英国雕塑家詹姆斯·多兰·韦伯用各种浮木“组装”成许多极具动感的雕塑,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历。材料中的韦伯,不顾众人的嘲笑和师傅的反对,坚持用浮木做素材,从中可见他的执着;而从材料中韦伯的观点“这些木头虽然做不了家具,却能做家具之外的东西”,也可看出他敢于创新,不拘一格,将无用之物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对于这则材料,也可以从浮木的角度去解读。浮木,经过水中的浸泡、岩石的打磨、相互的冲击,都是一些奇形怪状的样子,因此,其材质朽烂、形态歪曲,不能成为世人眼中的“有用之物”。就像孔子所说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或庄子说的椿树一样,是没有人能看上它并使用它的。但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漫不经心拒绝所谓的“无用"时,其实放弃了很多隐藏在“无用”后的“大用"。就比如材料中认为浮木不能做家具而忽视了它的艺术价值;比如,参加公益活动,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我们融入社会有着大用;再比如说阅读名著,有人说无用,实际上对丰富我们的阅历有着大用。

写作时,可以从艺术家韦伯或浮木的角度自选立意切入。若选择艺术家韦伯,可从“工匠精神”的角度切入,从他的经历中挖掘出具备欣赏艺术品的慧眼、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断磨练技艺等“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若是从浮木的角度出发,则可借此思考“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同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有些人看来有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在彼此有用。或据此展开批判,指出人们往往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世界。但正是这些轻易看不见的思想精神世界的一切,使人之所以为人。

立意:

1.以“工匠”之眼观大千自然。

2.无用亦为有用。

3.没有不可雕的朽木,只有没做到极致的匠人。

9.例文:

遵循规律亦为大道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现存于寂静天地里的每一个存在,都是光阴的馈赠。物转星移,适者生存,每一个生命都是在刹那千年里的竞争与争斗中,存活下来。在万物踏遍山河万里的进程中,都进化出属于自己的本性与生存规律。自然规律,是在历史风沙的磨砺沉淀出来的,万不可随意变更。不顾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为所欲为的人,必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揠苗助长的故事:农夫不顾稻子自然生长的规律,而自作聪明地拔高幼苗以求其快速长高,结果却使所有稻子都蔫了。我们如果一味地因自己的喜好,胡乱喂食野生动物,为所不该为,则必定会使得动物失去觅食的主动性,失去在自然中生存的警惕性与攻击性,失去动物们原本的生活规律和有劳才有所获的生存法则。当野生动物渐渐丧失觅食的能力时,它们的生存便全成依赖性,在自然的激烈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莱蒙特曾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强扭的瓜不甜,我们如若违背自然规律,为所不应为的,势必会适得其反。而顺应万物其本性,并借以利用该规律,为所应为,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禹之父鲧,历时九年未能够解决黄河洪涝之灾,他一直采取“水来土掩”的治水方针,以墙垣抵挡洪水的冲击,效果甚微。大禹却采取与其父亲“堵"相反的方针,叫做“疏”,即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自由地通过。“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高考满分作文大禹在总结了洪水规律的基础上,顺应其自然规律,因势就导,才使得黄河多年的水患得以控制。

每一个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例,都演绎着无数的平仄悲欢。每一次为所不该为的事,都使人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原本青山蔽日,碧云风清的仙湖,如今却俨然成为万里无人烟的荒漠;南极的臭氧空洞,是人们过度排放氟利昂所造成的,如今大量的紫外线照射着地球,皮肤癌发病率陡然升高;化工材料污染河流,工业废弃污染空气,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于是河水富营养化,鱼虾死亡了,冰川在消融,洪涝灾害日益严峻。人们的每一次“违背自然,为所不应为”的行为,最后都作用于其自身,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花谢花开,潮起潮落;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三千世界,掠影浮光,都有其本性,有着属于自身生存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亦是苍茫自然中的一小粒,也应遵循自然,做我们应该做的事,在自然间行走,寻找自然的纯净与永恒。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中引用古人的言论都与客观规律有关。第①句的意思是天体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因桀的暴虐而灭亡,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第②句的意思是要按照规律畜养鸡、猪、狗,种植田地,这样老百姓就会无饥饿之忧。第③句说的是庖丁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宰牛。②③句都在强调按规律办事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规律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的要求去做,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生在写作时要以规律为立意点,谈谈从中获得的启示,体现感悟与思考。建议写成议论文。开头概述材料,提出论点:掌握规律,赢得成功。然后从“天行有常"谈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用排比方式列举关于规律的内容,如大自然的寒来暑往,人们交往的规律,物极必反的规律等。然后从孟子治理国家和庖丁解牛的启示,分析把握规律才能成功的道理;可以写我们掌握了解题规律,学习就变得容易;写中医根据人体穴位的规律进行诊治;写国家发展要遵循的规律;写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指明了未来的方向等。最后进一步分析如何把握规律,如潜心钻研,用心观察;搜集资料,提取核心等。

立意: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遵循客观规律。

2.遵循规律,才能掌握成功密码。

3.把握规律,事半功倍。

10.例文:

自然诠释心灵,我辈用心倾听

水的甘甜孕育了生命,花的美丽点缀了生活,绿树的葱郁释放了清新的空气。自然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纯洁干净,没有污秽,置身于自然中的我们,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在自然里忘我,是一种享受,乘着自然里所有美好的东西去释放、展开我们那颗被压抑得快停止跳动的心,用心去感受自然所诠释的一切吧!

听,雨在下。

夜深人静时,静坐窗前,打开电灯,让心房敞亮,听雨沙沙,最为释怀。都说雨是自然的眼泪,有心听雨的人,便有了亲近自然的福分。自然流泪,是她在释放自己心中压抑已久的痛与酸。我们在听时,也便了解了她。听,那哭声越来越大,我们知道了,也明白了,她心中有多少的痛与酸,我们也因为她的感染而流下了自己那颗被痛得难以挤出的泪,所有的不痛快都在这时与她一同爆发出来。我们和她就这样哭着,直到所有的痛与酸都已被我们宣泄出来为止。于是,我们明白了痛过之后会更坚强!

看,花在开。

虽然有痛,有酸,但我们还得笑着走下去。她明白哭不能解决问题,日子还很长很长,得坚持。所以她学会了笑。看那一朵朵盛开的花,不正是她的笑脸吗?她笑得那样开心,似乎忘却了心中所有的痛。她的笑容是那样的醉人心扉,她的笑引来了翩跹起舞的蝴蝶,嗡嗡歌唱的蜜蜂。在她的身旁,难道你还有心去痛吗?她的笑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无心去痛。释怀于她那美丽的笑里,让我们不再痛,不再记住那烦恼苦闷的一切。因为,我们懂得生活终究要微笑面对!

瞧,水在流。

叮咚的泉水不是时地从源头涌出,经历了千万的坎坷与曲折才到达那能让它得到幸福的地方。战胜坎坷与曲折,这是自然取得幸福的秘诀。是她在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坎坷,不要畏缩,不要退却,唯有战胜它们,我们才会拥有另一片新的天地,才会尝到幸福的甘甜。看到自然战胜一切的力量,难道你还会怯懦吗?相反我们应该像自然那样,将所有的一切畏缩与退却化作前进的力量,去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坎坷。接着,我们会更加奋然前行!

自然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刻在诠释着自己的心灵,而在诠释自己心灵的同时,何尝又不是在教会我们些什么呢?所以,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自然,释放自己的心灵并融入于自然,让我们听听她在说些什么吧!或许她的话会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不一样的洗涤,在未来的人生路上助我们乘风破浪,一往无前,成长为顶天立地的自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材料一,首先列举了一系列的现象,我们从书本、课堂、网络和电视电影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和对自然的了解,但却叫不出身边植物的名字,也没有亲近过自然,成为水泥森林中的“穴居动物”,这种现象就叫做“大自然缺失症"。接着指出,正因为我们对自然缺少感知和体验,所以无法理解历史上名人们面对自然时所发出的感慨,也无法将自然与人联系起来。材料二指出,亲近自然,并不是自然界中外在的物质和形态很重要,而是自然能给我们带来的、蕴含其中的感受和启示。

可见,材料的话题就是自然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宅”这种生活方式正在孩子中蔓延。电视、电脑、手机的普及,更是给了孩子更多留在室内的“理由"。眼下,孩子们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知识,看似变得“聪明”,但这只是一些“成品知识"。当孩子们习惯接受“成品”时,他们的创造力就遭到了极大削弱。缺乏在自然中的学习、探索和体验,不仅可能带来孩子的智力、体质上的缺陷,还可能让孩子变得孤独、焦躁,对自然缺乏尊重。由于被割裂了与自然的联系,会失去感知能力。这种情况下,他们感受不到花鸟鱼虫的细节之美,体会不到新发现的快乐,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潜能。所以,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视大自然的力量。在学习抽象知识之前,首先要让孩子的潜力和天性,在自然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显现。

自然远离喧嚣,厚重质朴,能够让孩子感知生命的律动,获得心灵上的宁静;自然的丰富多彩,奥秘无穷,能够激发孩子们探索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获得了解真相之后的成就感;自然博大无言,睿智内敛,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生存的智慧,领悟到人生的哲理。这些感受和知识的获得都是在“成品知识"灌输中所无法获得的,但又能让孩子对自然产生亲近、尊重和敬畏的情感,并激发孩子主动探索、努力创造的内驱力。可以说,自然唤醒了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潜力,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征文的主题是“自然与成长”,文体记叙文、议论文或散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应该紧紧围绕个人在自然中的变化展开,并且要体现出这种变化对个人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对比衬托等多种手法突出主题。若写议论文,可以围绕自然与成长之间的关系来论述,由浅入深地分析自然以其独特的形式对孩子成长产生的各种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当然,也可以写成散文,抒写个人在自然中得到的感悟和启示。

立意:

1.远离喧嚣,回归自然,获得心灵的宁静。

2.自然为孩子打开了神奇的魔盒,让其在探索中寻找快乐。

3.自然如一位睿智的老者,用无言的引领让孩子明白无限的哲理。

4.自然以厚重博大的示范,教会孩子们内敛低调地做人。

11.例文:

让生态文明行稳致远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许多文人墨客喜欢讴歌描绘山川河流、田园风光、花草鱼鸟,无论是李白《望天门山》的“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还是白居易《忆江南》的“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都流传千古,至今仍脍炙人口,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它反映了自古以来绿水青山就承载了人类的审美情趣,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的终极理想追求。

可是,当天空不再蔚蓝、河流不再清澈、鸟儿不再歌唱、森林不再翠绿,我们发现摆在面前的是雾霾、沙尘暴、水污染、沙漠化,“城市病"、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人类不得不反思我们促进发展的初衷是什么,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为代价,我们不能一味地掠夺式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要发展绿色生态文明。

因此,首先我们要站在社会全面发展和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人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就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其次,要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务必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地球在近几年受伤害的数字令人瞠目结舌,比如,动植物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5万人。所以停止破坏生态的行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因此我们要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不浪费身边的资源,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不乱扔垃圾,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形成自觉的行动,做到真正的低碳生活。

我们不能给后代子孙留下满目疮痍的不毛之地,而应该提供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让我们共同努力,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创造美好的生态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珍爱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美丽中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用详实的数据介绍了中国森林资源的面积、覆盖率、植被总碳储量、蓄积量的快速增长,说明迄今为止中国已成为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同时荒漠化土地面积大量减少,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因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和显著成就完全可以载入历史的光辉史册。

因此此题的立意重点在“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应深入人心,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关系,为我们指明了所谓绿色发展的方向。因而要大力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生态的发展,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所以可以确立中心论点,如“绿色中国,最美的家园"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

行文思路上,首先要论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然后运用并列式结构,分层分析中国的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中国建设绿色生态文明坚如磐石的决心,二是中国具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意识,三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让世界人民点赞,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和胸怀格局。最后总结全文,绿色生态文明的发展会促进人类生态环境的总体改善,人人都有责任从自己做起,共同来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

立意:

1.建设绿色美丽家园,展现国家发展担当。

2.生态兴则文明兴,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建设。

3.让生态文明行稳致远。

4.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12.例文:

小满,静待生长

花未开全月未圆。小满,静待生长。

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暑大暑,小雪大雪,有小满,却独独没有大满,为何?

房子很多,离圆满只差半步,可偏偏只建九十九间半,为何?

我以为,生命因为小满而丰盈,而能永远生生不息。

“满招损,谦受益。”古人恪守中庸之道,不把任何事做到极致,不把任何话说得太满,正是给生命留有余地。正因为此,在丰富的侧面和宽厚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延伸至今,从没断流。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六分,器便稳;花看半开,瞻前大有希望;酒饮微醺,顾后也没绝生机。许多时候,含苞待放时最美,酩酊大醉则生厌。眼中有分寸,胸中有底线,生命才不会因为满溢而迅速萎败。

水满则盈,月盈则亏。很多时候,过犹不及。走在人生边上,三毛愿做一棵树,一半安详,一半飞扬;杨绛与谁都不争,与谁争她都不屑,终于成就了内心的一方宁静。小满,即是不争。把自己处在至高点以下,宁愿仰视攀登,不愿俯视跌落。坐在中庸的位子上,虽无众星捧月之飘飘然,但有仰望星空之喜悦。人生至此,才有点点滴滴却又绵绵不绝的喜悦与圆满。

一直以来,根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中庸之道"常为中外新兴学者所诟病,以为此非小满,乃为折中主义,是在以自我保护的姿态躲避问题。我以为,中庸之道不可与折中主义划等号,小满也绝非一味逃避现实。胡适曾言:“容忍,比自由还重要。”他从未被那个黑暗时代所激怒,却也没有沦陷于退隐避世的文人情怀,因为他骨子里的不过火又不妥协的中庸君子气质,让他以独特的姿态成为“温而厉"的斗士。所以,折中多半是妥协,容忍往往是为了积蓄力量,更好地前进。

反观当下,物质生活及其丰富的今天,很多人一味推崇完美主义,事事追求“大满”,在网络上做“键盘侠”,在现实中不愿“断舍离”,物质比精神丰盈,生命也少了韧性,脆弱易折。与满相反,未满是一种临界状态,中国画上讲究的留白,亦是如此。过满也就容易带来虚无,所以我们不如从过分充实的生活中抽身出来,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沉潜蓄力,静待来日。

人生九十九间半,小满,就是那半间,看似亏损,其实充盈,默默生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古人说小满的由来,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材料所引用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的就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这一现象。小满而未满,预示着饱满但又未到顶峰的终结。就节气而言,小满之后没有对应的节气大满,是因为古人认为水满则溢,日满则亏,月圆则缺,器满则倾。满则溢,亏则损,旺极而衰,按照满招损的原则,太满了就不好,所以是小满,而不是大满,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材料指出“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就是从表层的节气现象联系到我们的人生成长与社会生活。小满一词,虽为节气,但用于比喻人生,亦为巧妙。古人云: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自然之道,人生至哲。小满是夏天最可爱的时光,人生小满亦足矣。

写作时,不能仅仅从节气角度解释小满,而必须将之与人生追求结合起来思考:对个人的欲望和追求,我们应有节制地理性面对,做到适可而止、不骄不躁,也就是“小满”正好的状态,这是对“小满"的理解之一。小满也意味着还存在一点缺憾,无法达到完全的圆满,而这种缺憾之美让人回味无穷,意境深远,更能让人在缺憾中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是对“小满”的理解之二。人生就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不完美才美丽,才更让人珍惜。而无法到达完美,却又永远向往追求完美的不满足之心,一直激励着人们奋进,永远向下一个目标进发,也促使社会不断地进化,社会不断地发展。行文构思时,可以由“万事万物莫不如此"引申到人生这一话题上,把人生小满时,青年需努力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展开论证,首先列举唐太宗虚心听取属下意见,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到了晚年,骄傲自满等例子论证青年不在知识逐渐丰富,思想日渐成熟之时骄傲自满,应以谦虚之态,虚怀若谷,迎接人生未来的每一个时节。紧接着列举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例子论证青年要把握时机奋力一搏,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最后结合现实,升华主题,让我们从“小满"出发,完善自己,乘风破浪,展翅翱翔,让进取的人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立意:

1.别样圆满。

2.人生因不圆满而美好。

3.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4.让缺憾演绎出圆满。

13.例文:

深入灵魂的热爱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我的故乡在江南,那是一个莲的乐园,那里的人对莲的热爱早已深入灵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炎炎的夏日,所有的花朵都不堪骄阳的炙烤,低下了它们高傲的头颅,万物显得奄奄一息,干旱的水田,清风吹不起一点涟漪。那一片绿中蕴藏着生命的力量和激情的火焰,正蔓延成一片绿的海洋。而绿海中的红,正如火一般烧尽一切灰尘与阴暗。哪怕烈日炙烤,那绿海依旧在随风舞动,泛起层层绿波,哪怕骄阳似火,那红依旧飒爽挺立,散发着阵阵清香。饱含生命力的莲,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产生灵魂深处的热爱。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秋天的莲,褪去了夏日的盛装,孕育出颗颗饱满的果实。江南的女子,驾起木舟,向绿海驶去。纤手飞舞,采下朵朵莲蓬,剥开一个,取出莲子,放入嘴中,一股清香在口中绽开。那是莲的清香,那是莲的奉献。无私奉献的莲,在夏日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在秋天给人们以收获的喜悦。这收获的莲,怎能不让人喜笑颜开,产生灵魂深处的热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黑暗、淤泥,莲正奋力地远离污浊,执意朝空中生长着。淤泥想困住她,用层层的黑泥将其掩埋,她不屈,只是奋力向上,心中只有对光明的渴望。那些污浊想玷污她,一次次攀附在她的身上,莲一次次将她驱散。污浊怒了,咆哮道:“放弃吧,你终将没有力气,没有人会懂得你对清白的坚守;放弃吧,淤泥里虽然黑暗,但是很安稳。光明有什么用,清白又怎样,不要在与我苦苦做斗争了。"莲不语,只是一次次将恶意的污浊驱散,从不放弃,只因为对清白的坚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成功最终属于莲,她清清白地挺立于水面,亭亭玉立地接受阳光的洗礼。它不屈于黑暗,不屈于混浊的品质让世人争相传颂,在时间的长河里绽放璀璨的光芒。

绽放的莲是美丽的,收获的莲是奉献的,洁净的莲是不屈的。清高圣洁的莲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产生灵魂深处的热爱?怎能不让古今文人墨客诗赋歌咏?

这莲,自在我灵魂深处稳稳扎根,令我衷心热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试题材料要求,写一篇写景说理、或写景抒情的散文,可以是游玩体验,也可以是自然之物。写景、写物重在言情言志,我们可以借助自然景物喻指生活,巧妙地在景物中渗透历史因子(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从而使得所写景物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文化底蕴的。阳光、绿叶、山川、峭壁、青松、瓷碗等,都可以用来表现深刻的主题。写山要深谙山的胸怀、山的灵性,写水要写出水的清纯、水的深刻,只有物我合一,感情奔放,才能打动别人。

描绘景物时,可以从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入手,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变换观察角度,“横"侧”“远"近”,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运用象征、比喻等表现手法,写自然之美的妙处,叙述自然带给我们的享受和智慧。

比如可以借助“落花"表达奉献之情。开头可以描写落花的凄美,然后回忆其春日发芽、生长、开花的不易,描写其盛放时生命的热情,带给人们的美丽;再写如今的凋零,引用诗词当中关于“落花”的诗句,增强文化底蕴的同时,介绍“落花"意象的文化特点;然后表明自己的看法,“落花”不是悲伤的意象,是轰轰烈烈之后的最后的奉献,联想与之有关的人物,赋予“落花"以别样的情致,升华哲理。

立意:

1.感受自然,启迪智慧。

2.自然之美的妙处。

3.自然带给我们的享受和智慧。

14.例文:

山水间,让诗意栖居

刘基故里,青山不败,秀水缠绕,文成武就,风景独好。这里留下先生一行行诗作,为景色描摹,为人文添彩。看百丈飞瀑:“六月不辞飞霜雪,三冬更有怒雷鸣。”听武阳荷塘:“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游飞云湖上:“一抹斜阳沙觜,几点闲鸥草际。”

……

刘基成就“文成”,留世的诗文,更在装点文成。思想穿越了千年时光,灵感回到了乡野山川。八方诗人到来,激活了伯温诗歌文化的一池春水,绽放了山水诗路的时代芳华。

山水有清音。“文成”以刘基谥号为县名,血脉里,便流淌着文化与诗意的因子。正是这样的目标朝向,文成才立足“中国诗歌之乡"的文化资源和群众基础,传承弘扬刘伯温诗词文化,以诗品铸人品,以诗魂铸县魂,打造名副其实的诗词之乡。这些高位赋能,让文成整合了县域内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化驿站等农村文化阵地资源,营造人人爱诗,人人读诗的良好氛围。

诗意栖居,在传承中展现着文化魅力。山水诗路,一切美好都在缓缓流淌。

温州,山水灵秀,素称“东南山水窟”,诗意栖居之地。公元422年,一位迢迢而至的诗人,以其慧眼发现山水的诗意,将诗与远方完美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山水诗鼻祖。温州也由此成为中国山水诗发源地。

俯瞰瓯越大地,一条以瓯江为脉络的山水诗路在历史的长河中萌芽发轫。

如今,这条诗之路依然绵延在温润之州。“瓯江山水诗路”,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