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苏轼_第1页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苏轼_第2页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苏轼_第3页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苏轼_第4页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苏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苏轼作文素材人物专题之苏轼

【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思维导图速记】

【人物事略】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任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是官样文章,也免不了有些个人色彩,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包藏祸心"嫌怨怀怒”“讽刺朝廷”,他们又从苏轼的其他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语带讥讽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最后,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遭遇挫折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冷,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蹁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他就如一只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挫折,不但没有使苏轼更加痛苦,反而使他的生命升华为一种美的历程。

人生的风雨

雨,来得如此突兀,如此迅猛,全在意料之外,以至于“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突如其来的风雨,洒向苏轼,湿透了他的全身;料峭春寒,更令他饱尝苦楚。然而,这苦楚,却似醍醐灌顶,令他清醒——与其说这是自然的风雨,不如说是一场可怕的政治风雨。对于饱经风险和磨难,在死亡的刀口上滚过一遭的苏轼,这点风雨算得了什么?只要任其自然,达观处世,必能履险如夷。

天地茫茫,烟云苍苍,大雨弥漫,路途崎岖。大彻大悟的苏轼,冒风雪,策竹杖,踏芒鞋,且吟且啸,徐步前行。看,他的步履,多么稳重,多么坚定!

苏堤春晓

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印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这就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爱民的胸怀

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湖上,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成了当地著名的景观,这,便是苏堤。堤上广植花木,五步一桃,十步一柳。春日清明之时,桃红含烟,柳绿滴翠,走在苏堤的烟柳中,踏着脚下坚实的土地,我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值得纪念的:高贵的人格,实在的成就,爱民的胸怀。

自嘲

在贬地扶风,他为我们留下了喜情荡漾的《喜雨亭记》;在黄州,他更是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超然姿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赤壁赋》。这才是享受生命啊!面对无情的打击,他潇洒地自我调侃“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直到晚年遇赦,回首这些年的颠沛生活,东坡继续自嘲:“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自嘲,是一种抗争,也是一种尊严,更是一种自信。

宽容

王安石和苏轼同在朝廷为相,既是好友又是政敌,因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被迫离京。变法失败后,宋哲宗诏命苏轼代拟敕书(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苏轼不仅没有在敕书中公报私仇,反而高度赞扬了对方,文中有这么几句:“瑰伟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其实,这几句评价,苏轼本人也是当之无愧的!王安石被罢相后,苏轼特意去南京拜访了早已“裸退"的政敌,没有所谓的文人相轻,而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越,人品风流,在恩恩怨怨面前,他们能做到宽容,真可谓是“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孤独

孤独,是喧嚣后的冷静;而冷静,是沉默中的思考。

苏轼无疑是文坛的奇才。他是高歌“大江东去"的关东大汉,他是吟哦“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心男人……然而,众多的经典文章、诗词都出自他被贬之后,也就是他人生孤独寂寞之时。是孤独,让苏轼放下了政界的钩心斗角;是孤独,让苏轼远离了官场的吵闹喧嚣。在孤独中,他冷静思考,揣摩人生;在孤独中,他回首既往,眺望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孤独成就了他更为辉煌的历程。

苏轼的童心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天真坦率,他被贬黄州时,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类似现在的“打水漂”;比这更有趣的是,苏轼还喜欢用竹箱装白云,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便打开竹箱装满,回家时再将“白云"放出,看它们变化腾挪。《东坡事类》一书中还有有这样的记载:“苏子瞻泛爱天下,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天真是生活的一种态度,是生命的一种境界,是对自我的无条件悦纳和关爱,是对生活、对世界的欣赏和热爱。保留一份天真,即使年华老去,富贵凋敝,依然会拥有洞察这世界的清澈眼睛,还有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

【名家点评】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黄庭坚: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之气贯日月。(《跋东坡墨迹》)

陆游:①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老学庵笔记》)②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带经堂诗话》)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人间词话》)

林语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钱穆:①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②他们(苏氏兄弟)的学术因罩上一层极厚的释老的色彩,所以他们对于世务,认为并没有一种正面的、超出一切的理想标准。他们一面对世务却相当练达,凭他们活的聪明来随机应付。他们亦并不信有某一种制度,定比别一种制度好些。但他们的另一面,又爱好文章辞藻,所以他们持论,往往渲染过分,一说便说到尽量处。近于古代纵横的策士。(《国史大纲·第六编两宋之部·第三十三章新旧党争与南北人才》)

李志敏:“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复见!"

王进玉:“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

【佳句欣赏】

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残缺的世间,本无圆满。)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流水无限,生命有限,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渺小。)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风雨雨,晴晴好好,都是人生常态。)

5.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宁可处境困顿,也要坚持自己的操守,绝对不违背初衷,苟合于世。)

6.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曾经读过的那些书,不会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它们早就刻在你的气质里、谈吐上、胸怀中,伴随着时间,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就如一座旅馆,不过是一时暂住之所,我自己就是路过这座旅馆的漂泊之人,只是暂时栖身于此。)

8.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到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9.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

10.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要珍惜青少年的宝贵时光,应该懂得人的一生就如同来到世上暂时居住一样。)

11.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真正的勇者,突然遇到事情不惊慌,面对莫须有的罪名也不发怒。)

1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再聪明,再有智慧,在一天之内,也不可能建成罗马城,唯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助你走到胜利的终点。)

【美文欣赏】

仰望苏轼

燕飞舞

穿越千年烟雨,身披满身星辉,千古奇才苏轼竹杖芒鞋,尘霜满鬓,轻挽长长的衣袖,驾着祥云向我们款款走来。他,经历被一贬再贬的仕途坎坷,却以一颗豁达乐观的心照亮生命;他,面对眼前的苟且,却以洒脱率真拂去世俗的尘埃,书写潇洒人生。他浑身散发着伟大的人格魅力,须仰视才见。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苏轼一生的写照。宋仁宗景祐三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对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教导非常严苛。希望他们治学严谨,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兄弟俩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发愤图强,年轻有为,很有建树。与父亲并称“三苏”,且均列于“唐宋八大家"。特别是苏轼,还成为了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的成就光彩照人,风光无限,但他的人生之旅并不平坦。

“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苏轼生命中最自在、最惬意的时光,大概只存在他的故乡——眉州。受眉州山水的滋养,苏轼从小就表现出聪慧异常,气质非凡。乡亲们亲切地称呼他的字——子瞻,并夸赞说苏子瞻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是草木精华的化身。可见乡亲们对苏轼及家人的发自肺腑的崇拜和喜欢。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苏轼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1岁那年。那一年,他和18岁的弟弟苏辙一起随48岁的父亲苏洵进京参加科考。他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当时的主考官——当时鼎鼎大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高度称赞。苏轼的才华让整个大宋惊艳。金榜题名后,苏轼步入仕途。由于性格刚直,与当权者政见不同,再加上有些人嫉妒他的才学等等原因,由此开启了不寻常的人生逆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行走在西子湖畔,那一袭长衫,清瘦儒雅的身影不正是苏轼吗?他虽一心为国,但怎奈世道险恶。36岁那年,苏轼第一次卷入了政治漩涡,遭遇了仕途坎坷。由于和当权者政见不同,他积极进谏,但却遭到打压、报复。被盖上了无中生有的罪名,但查无实证,最终不了了之。为避开政治漩涡,苏轼自请出京,到杭州担任通判。“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年的杭州与今天的杭州可没法比。受钱塘江潮水的影响,当地多是盐碱地,能直接供人饮用的水源很少。朝廷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喝水问题,曾在当地开凿了“钱塘六井"。苏轼来到杭州的时候,钱塘六井年久失修,河塘堵塞,有的已经成为废井。吃水问题成了杭州老百姓的心头之痛。苏轼带领百姓重新疏通好六井。又发公文禁止百姓在水流的上游洗衣浴马,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解决了老百姓的吃水问题。恰逢这一年,天下大旱,喝着甘甜的井水,杭州百姓无不为苏通判叫好,无不为有苏通判这样勤政爱民的好官而感到幸运。漫步在景色迷人的西湖之畔,品着西湖龙井,曾经遭排挤、不受重用的苦闷一扫而光。此时的苏轼做梦也没想到杭州之行只是他遭受风雨坎坷人生路的开始。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在病逝前两个月前,看着自己的一幅画像有感而发写下的诗句。这是对自己坎坷一生最贴切,也是最真实的诠释。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何其有幸!它们曾经留下了这位伟大人物的足迹,见证了这位传奇人物坎坷而光辉灿烂的一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流传千古的《定风波》就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做。43岁那年,苏轼又一次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领略了什么是人心险恶。他因“乌台诗案”含冤入狱。出狱后被发配到了湖北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个虚职。俸禄很少,根本支撑不了一家人的生计,甚至连个安身之处也没有。苏东坡没有沮丧,他率领家人整修年久失修的破房子。他又向上司在城东半坡上申请了一块荒地,拿起锄头,变成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夫,开始在东坡亲自耕田,并自称“东坡居士"。他让两个儿子也来帮忙,全家共同体会农耕的快乐。自此,自给自足,乐在其中。为派遣郁闷之情,他还多次到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创作出《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面对逆境,他没有怕过,他不纠结于无尽的苦恼和惆怅,而是随遇而安。他开垦荒地,躬耕陇亩,以一份“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洒脱的态度,从泥泞里挖掘出纯真而超然的快乐。书写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传奇人生。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那年他59岁,垂垂老矣的年纪里又因为背负“讥讽先朝"的罪名而被贬到了惠州。当时的惠州环境恶劣,穷山恶水,民不聊生。苏轼虽身受冤屈,但没有怨天尤人。到任后,他勤政爱民,不顾年事已高,采取了一系列心系百姓的措施:设立药房,亲自问诊看病;建“两桥一堤”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又贬惠州又如何?他治病救人,修堤扶贫,乐在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首《惠州一绝》道出了苏轼对岭南风物的热爱之情。如果没有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怎会有满眼的春光,满腔的热情?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苦难仿佛如影随形,不会因为苏轼的乐观而放过他。62岁那年,他又遭到了当朝宰相的嫉妒,原因竟是他活得太潇洒快活了。一纸诏书,又把他贬到了海南的儋州。现在在许多人看来,海南是一个旅游度假的胜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堪称人间天堂,人人为之向往。但是,在900多年前的宋代,海南却是一让人人畏惧,望而却步的“人间地狱"。当时的海南岛,还未开发,地处蛮荒,人烟稀少,凄凉无比;气候潮湿,阴霾笼罩,是人人不愿立足之地。苏轼是宋代以来,唯一一个发配到此地的高官。“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诗,是苏轼在儋州的写照。他在此开堂办学,传播文化;赠医送药,治病救人;掘土挖井,解决吃水难题……在蛮荒之地海南,苏轼不但政绩斐然,而且广交朋友,吟诗作乐。他把眼前的苟且依然过成了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诗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几十年的起起落落、失意坎坷从来没有打败过他,反而成就了他。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难得的全才式艺术巨匠。他是伟大的诗人,散文家,也是画家,书法家,还是美食家,水利专家……“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半世含冤贬谪,颠沛流离;一生乐观豁达,诗情画意。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对于强者来说是垫脚石。苏轼从来不是弱者。他总是充满神奇的力量,将生命的每一次苦难,都酿造成甜甜的美酒,经过岁月的酝酿发酵,得以香飘千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生活难免有不如意,当我们在泥里艰难跋涉时,不妨仰望在云里写诗的苏轼吧,他会告诉你如何在艰难的的岁月里洒脱前行。

苏东坡的生命里没有失败

祝勇

苏东坡是一个容易感伤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发现快乐的人。当个人命运的悲剧浩大沉重地降临,他就用无数散碎而具体的快乐把它化于无形。这是苏东坡一生最大的功力所在。

北宋的官场,比赣江十八滩更凶险。

就在过赣江十八滩时,苏东坡接到朝廷把他贬往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的新旨意。

苏东坡翻山越岭奔赴岭南的时候,他的老朋友章惇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新宰相。

苏东坡曾戏称,章惇将来会杀人不眨眼,不过那时二人还是朋友。后来的历史,完全验证了苏东坡的预言。苏东坡到惠州后,章惇一心想除掉他,以免他有朝一日卷土重来。由于宋太祖不得杀文臣的最高指示,章惇只能采取借刀杀人的老套路,于是派苏东坡的死敌程之才担任广南东路提刑,让苏东坡没有好日子过。苏东坡过得好了,他们便过不好。

无论怎样,生活还要继续。苏东坡曾在给友人的信中称,不妨把自己当成一个一生都没有考得功名的惠州秀才,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岭南,亦无不可。他依旧作诗,对生命中的残忍照单全收。他虽年过六旬,却从来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更不会听亲友所劝,放弃自己最心爱的诗歌。在他看来,丢掉诗歌,就等于丢掉了自己的灵魂,而正是灵魂的力量,才使人具有意志、智性和活力,尽管那些诗歌,曾经给他,并且仍将继续给他带来祸患。

此时,苏东坡写了一首名叫《纵笔》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这首诗,苏东坡说自己虽在病中,白发萧然,却在春日里,在藤床上安睡。这般的潇洒从容,让他昔年的朋友、如今的政敌章惇大为光火:“苏东坡还过得这般快活吗?”朝廷上的那班政敌,显然是不愿意让苏东坡过得快活的。他们决定痛打苏东坡这只“落水狗”,既然不能杀了苏东坡,那就让他生不如死吧。公元1097年,来自朝廷的一纸诏书,又把苏东坡贬到更加荒远的琼州(今海南省),任昌化军安置,弟弟苏辙也被谪往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市)。

苏东坡知道,自己终生不能回到中原了。长子苏迈来送別时,苏东坡把后事一一交代清楚,如同永别。那时的他,决定到了海南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确定墓地和制作棺材。他哪里知道,在当时的海南,根本没有棺材这种东西,当地人只是在长条状的木头上凿出臼穴,人活着存稻米,人死了放尸体。

苏东坡孑然一身,只有最小的儿子苏过,抛妻别子,孤身相随。年轻的苏过,过早地看透了人世的沧桑,这也让他的内心格外早熟。他知道,父亲被一贬再贬,是因为父亲功高名重,从来不蝇营狗苟。他知道,人是卑微的,但是父亲不愿因这卑微而放弃尊严,即使自然或命运向他提出苛刻的条件,他仍不愿以妥协来进行交易。有这样一个父亲,他不仅没有丝毫责难,相反,他感到无限的荣光。苏过在海南写下《志隐》一文,主张安贫乐道的精神。苏东坡看了以后,心有所感,说:“吾可以安于岛矣。”

苏东坡的命途,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但是对人生的热情与勇气,是他应对噩运的撒手锏。在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他除了写书、作诗,又开始酿酒。有诗有酒,他从冲突与悲情中解脱出来,内心有了一种节日般的喜悦。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下旨将苏东坡徙往廉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将苏辙徙往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渡海帖》就是苏轼在这个时候书写的。

那一次,苏东坡先去海南岛北端的澄迈寻找好友赵梦得,不巧赵梦得北行未归。他满心遗憾,写下一通尺牍,交给赵梦得的儿子,盼望能在渡海以后相见。

这幅《渡海帖》,被认为是苏东坡晚年的书迹代表,黄庭坚看到这幅字时,不禁赞叹:“沉着痛快。"

无论对于苏东坡,还是他之后任何一个被贬往海南的官员,横渡琼州海峡都将成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段旅程。宋代不杀文官,那座大海中的孤岛,对宋代官员来说,几乎是最接近死亡的地带。因此,南渡与北归,往往成为羁束与自由的转折点。

越过南岭,经赣江入长江,船至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时,苏东坡跟米芾见了一面。米芾把他珍藏的《草圣帖》和《谢安帖》交给苏东坡,请他写跋,那是六月初一。两天后,苏东坡就瘴毒大作,猛泻不止。到了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苏东坡的旅程,就再也不能继续了。

七月里,常州久旱不雨,天气燥热,苏东坡病了几十日,到二十六日时,已到了弥留之际。

他对自己的三个儿子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意思是,我这一生没做过亏心事,不会下地狱。

又说:“至时,慎毋哭泣,让我坦然化去。"

如同苏格拉底死前所说:“我要安静地离开人世,请忍耐、镇静。”

苏东坡病中,他在杭州时的旧友、径山寺维琳方丈早已赶到他身边。此时,他在苏东坡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

苏东坡气若游丝地答道:“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

钱世雄也凑近他的耳畔大声说:“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

苏东坡又答道:“着力即差!”

苏东坡的回答再次表明了他的人生观念:世间万事,皆应顺其自然;能否度至西方极乐世界,也要看缘分,不可强求。他写文章,主张“随物赋形”,所谓“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他的人生观,也别无二致。

苏迈含泪上前询问后事,苏东坡没有做出任何回应,溘然而逝。

那一年,是公元1101年。

苏东坡的生命里没有失败,就像《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所说的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以上为第一部分,从眼前景写起,然后进行时空转换,古今融合,想象丰富。最后一句引出下文对一千多年前大宋王朝的想象。】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苏堤春晓的美丽景致,为下文写苏堤的构筑者苏轼的人格与功绩作了铺垫。】

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这一段运用想象、引用、对比。“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是想象,它拓展了文章的内容,将读者带入了文章所设的境地中,激发了读者的兴趣;“水光潋滟晴方好”是引用,它有丰富内容、增强文采的作用;“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是对比,突出了苏轼诗歌的非凡价值。】

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文章憎命达”,一帆风顺的人难以写出名传千古的文章,苏轼坎坷的遭遇为他的创作积累了素材,积聚了情感。或坎坷的遭遇反而成就了传世佳作。】

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苏东坡预言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道:

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

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

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旧事》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以上为第二部分,写苏轼在杭州的事迹,下文总结议论。】

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承上启下,上文写与苏东坡超越时空相遇,下文回到现实场景,进行议论点评。】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岳庙与苏堤相映衬,作者借民族英雄岳飞来烘托苏轼;在作者看来,两人一文一武,同样伟大,一个用武力保卫国家,一个用智慧治理山水,两个人都是民族精英,都给后世留下宝贵的财富。】

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这句话内涵丰富。表层意思是说苏轼的雕像已经沐浴了将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深层意思则是说苏轼治理西湖的历史功绩和以民为本的精神品质永垂不朽。】

【文章在人称选用上也很讲究。采用第二人称,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的距离,使叙述与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标题“宋朝的雨"也颇具匠心。一方面“雨”是全文的线索;另一方面细雨营造了迷蒙的意境,衬托出雨中西湖独有的风致,引发思古幽情,为“邂逅苏轼"的想象提供了背景;这雨来自宋朝,苏轼人格和胸襟犹如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后人,令人敬佩不已。】

喜欢苏东坡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彪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酒、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若将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情,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的“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去佩服和仰慕,再无话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太才华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安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笔,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蒋勋

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才在岸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完美的诗句。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得意。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让很多人受过伤。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拙,歪歪倒倒无所谓,却变成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他原本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醉复醒”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我们看到他之前的诗,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就算了,他就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欣赏不同的东西,他那时候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然后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志,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变成一场虚空。可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笑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它的可贵。苏东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诗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回头看我走来的这一生,心很静,也就无所谓了。

【学生作品】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惨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6.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位置和价值

站在哪里?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下,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纪念

历史是值得敬畏的!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人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下。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赤壁赋》),读了苏东坡“黄州三赤壁”,你有怎样的感悟和启发?请你以《我眼里的苏东坡》为题,写一篇读后感,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我眼中的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书法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其画风大胆而又创新,自有风格。但他给我的深刻印象,应该是黄州“三赤壁”,奠定其文坛地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黄州所作。苏轼所游的是黄州赤鼻矶,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里的赤壁,周瑜破曹之地应是在湖北武昌。不管怎么说,作者借用“赤壁”这个名字,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历史事件,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对宇宙与人生的一种深彻的感悟罢了。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此时的苏轼在政治上失意彷徨,在精神上苦闷孤独;但生性旷达的他改变了人生的方向,开始在老庄山水之乐与佛禅中寻找到了解脱,最终在文学上实现了人生的重大突破。在《前赤壁赋》中,他认为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而苏轼却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到了,我没得到,我不羡慕,也不遗憾。只有这“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就是大自然赐给自己的无穷宝藏。苏轼不同意“客”的“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他以明月、江水相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他在《后赤壁赋》中,则似乎更有所超然,同样是有酒有菜,饮酒作乐,“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然后是黑夜登山登高,“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待他醒来之时,“开户视之,不见其处。"他幻想道士羽化登仙,但随即化作乌有,由乐而悲,这种悲苦岂是幻化就能消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