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点中医学_第1页
原始点中医学_第2页
原始点中医学_第3页
原始点中医学_第4页
原始点中医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始点中医学

原始点中医学

张钊汉编

2011年4月13日

疾病的由来一可分外缘及内缘

-、外缘: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

二、内缘: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所伤。

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后,进而使体质变得更差,才会产生症状,也就是说六淫及七情是

产生症状的导火线(缘),不是主要原因,体质偏寒才是疾病的主要原因。缘(六淫七

情)是很难掌控的,但因(体质)是可以改善的。故中医治疗,不是要处理六淫之邪或七

情内伤,而是要改善体质,而体质又分寒性、热性,故药物也只有寒、热之分而已,且在

生病后体质会变得更差,生病后寒性体质会趋向更寒,热性体质会趋向更热,而离中性体

质越来越远,所谓药性必有所偏,就是要把过寒或过热的体质调整回来,如此才可以达到

治病的目的。对于寒性体质而言,药物只不过是经由内服而产生的另一种热源罢了,固然

不能说某种药物可直接治疗某种疾病;反过来也不能说,某种药物可直接造成某种疾病。

疾病是没有特效药及偏方的,治病别无他路,只有改善自身体质这一条路而已。

论「六淫之邪」

六淫之邪——「风、寒、湿、暑、燥、火」,风、寒、湿属寒,暑、燥、火属热。湿的

本质就是寒,如痰多、尿多、带多、涕多、泪多等,都属湿重,也就是寒,无须再分寒

湿、热湿,风也是一样的情形,本质属寒,无需再分风寒、风热。如果硬要分,那么风及

湿属外缘,而寒及热属因——体质。如果误把风、湿当成体质处理,那么就会有风热及湿

热的辨证说法出现。可是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何以故?寒热性相违故。性相违是不可

能同时并存的,就如同生、死,明、暗,前、后,缚、解等,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一样。

六淫之邪,虽属外缘,却有人认为,六淫之邪是属体内的,而有头风、风湿关节等病。

又从中医用药上,有驱风湿,利水化痰,清暑,清热燥湿等。就不难看出,已经把外缘的

六淫之邪具体化,当成是体内必须处理之物了。不管六淫之邪是由体外传入体内,或从体

内而起的,这些说法都是有问题的。也就是把变化虚幻的东西当作是实有的,这样的错就

如同把「水中月、空中花」当成是真的。也如同做梦的人,梦里的一切明明都是有的,真

实的啊。这都是在医理上病了而妄见内有六淫之邪。如果六淫之邪是从体内生起,那么

是体内本有,因病而生,还是体内本无,因病而生?如果是本有而生,既然已经有了,为

什么还要因病才生呢?比如平常就时时咳痰,就不需等病了后才咳痰。如果是本无,就不

可能被生,没有因是不可能生出果的。如沙掉不出油,甘蔗榨不出西瓜汁,男性生不出孩

子一样。既然本有或本无都不能成立,所以六淫之邪本来就是因缘合和的,是刹那生灭

变化的,是毕竟空不可得的。故不管六淫是在体内也好,或在体外也好,都不能把它认为

是实有的,恒存的。再说,物不能自知,如眼不能自见,指不能自触,刀不能自切。所

以在体内的一切,我们是不能够自己知道的。对于体内不能知的事物,如六淫之邪,如果

中医仍坚持说有,问题是谁会相信,所以生病越来越多人找西医,而西医用仪器也照不出

来。照出来也只是一些组织的构造,根本没有风,也没有湿,是无相的,无相就是无,无

则不可知。所以西医也不承认内有六淫之说。可惜的是,不是中药没效,而是有问题的理

论根本就无法圆融讲透,让人起正信。如果你说风或湿是有相的,所谓肝主风,脾主

湿,又说风走空窍,所以一般关节痛都因为是风湿引起,但关节是由软组织、血管、神经

等构成,就是找不到风,也找不到湿。而引起关节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处筋伤所致,

根本与风或湿无关。头因风而痛,并非风真的跑进头壳里面而造成头痛,只要把头部原始

点的筋揉松即可改善,也与风无关。如果无硬要说有,就会有很多驱风湿药出现,而这

些驱风湿药,•定能够治好头风痛、风湿关节痛。何以故?无中生有故,不过就如同树枝

一定可以砍断蛇的脚一样的好笑。体内既然没有风,也没有湿,哪来的药可以达到驱风除

湿的治疗呢?而且把缘等同于体质在治疗,会造成中医理论体系的混淆,等于外来的六

淫之邪,跟体内的八纲辨证混在一起。原来的八纲只要辨体质之寒热,即可开药。现在还

要分风是风寒或是风热,湿是寒湿或热湿,不但是脱裤子放屁,甚至误把影子(外缘)

当作本尊(体质)在治疗。如果把外缘(六淫之邪)当做是主要治疗的病症,然后以为药

可以治疗这样的病症,这样也会犯了所谓某种药可治疗某种病的错。因为实在没有某种药

可以直接治疗某种病而不经过体质的,药只能改善体质寒热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果不透

过体质,当人因病毒或风寒而感冒,然后喝了热开水或姜汤,或热粥,甚至用吹风机或盖

棉被,把汗逼出来,病也好了。就会得到热开水、热粥、姜汤,甚至棉被、吹风机都可以

驱风寒、杀病毒的结论。这样大家能接受吗?若能接受,当你头风痛,喝了热参汤或用木

棒、手肘按推而把病治好了,能说人参、木棒或手肘有驱风止痛的作用吗?若能接受,那

么你也可以说,跑步、爬山、打太极拳可以治百病。这样我们还谈什么是医疗呢?如果不

谈体质,就会出现以上荒谬的结论,阔而言之,不谈体质,而宣称药可以清热解毒、以毒

攻毒、熄风镇痉、利水、安神、开窍、止血、固涩……都属妄念,或说药可以治高血压、

糖尿病、肿瘤、忧郁、失眠、细菌、病毒……亦属戏论。故六淫之邪只不过是指外在环境

之寒热对体质的影响罢了,所以治病不是要辨六淫之寒热,而是要辨体质之寒热。六淫属

外缘,非属治疗的对象,更不可与体质混为一谈。

中医的理论:五脏六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药物的归经

症状出现的部位在五脏六腑及经络上,治疗则以阴阳五行的学说来推论,因有脏腑经络

的部位,则药物就会被后人赋予归经的说法。但症状及症状出现的部位皆是影子,都不是

要治疗的对象,改善体质(本尊)的寒热,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如果在症状及症状出现

的部位里面去找治病的答案,无异是缘木求鱼,所以从用药治疗上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脏腑

之说及经络的概念,因此延伸的相关理论,如:阴阳五行及药物归经,根本就是有问题的

理论,除犯了「物不能自知」的错,也把中医的理论推向玄学方向去了,即使耗尽一生,

也无法穷究。至于脏腑及经络学说应用到用药匕是不能成立的,因服药后,药会被输送

到全身各部位,不可能专走某脏、某腑或某条特定的经络路线,不过经络学说应用到针灸

上,就能成立,因针灸穴位时,可依照循行的经络找出其影响的特定部位,达到治病的目

的。所以用药时,套用脏腑及经络学说,根本就是多余且毫无意义的。所谓科学的核心

价值,在于找出一切事物的规律性,而不在于说明解释的部分,因为后者带有太多人为的

推测,甚至造假的成份在里面,如果这些理论无法运用于临床,甚至与临床背离,就要小

心了。很可能这些理论是有问题的,甚至是错误的。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有六经辨证、温病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

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八纲辨证等。以上所有辨证,最终也只不过是要辨体质的寒热罢

了,除此之外都属杂念。

◎六经及温病的辨证:不管是病寒或病温,全都是症状的导火线,真正要处理的是体

质,而体质只有寒热之分,故六经辨证,所谓三阴三阳即是辨阴阳,阴阳即寒热尔。既有

寒热辨证之法,再谈温病辨证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且以患者体质多属寒性,再谈温病,确

须慎思。

◎表里、卫气营血及三焦的辨证:药既可走表亦可走里,故无须分表病及里病,如此

言之,自无卫气营血之分。且药既可走上亦可走下,又何须三焦而有上中下之分呢?简言

之,治病最重要的是辨寒热体质。

◎虚实辨证:没有体质虚实之辨,只有体质寒热之辨,虚证就是寒证,实证就是热

证,如此而已。

◎阴阳:在八纲辨证,里、虚、寒属阴,表、实、热属阳。表里的辨证从原始点的按

推及用药的概念,根本就无需分辨,而虚就是寒,实就是热,故阴阳等同于寒热。阴阳既

同寒热,何必再用阴阳这个多余的抽象概念困惑人心呢?◎气血:中医有很多种说法来

说明气血间的关系,如气为血之帅,气足则能生血,气行则血行等,可是气血在体内是不

可见的,所谓物不能自知,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因此谁又能证明到底是气生血,或是

血生气?对于体内不可知的事,硬要说明彼此间的关系,就容易把人为的推测加入其中,

最后流于各说各话。进一步分析,气若等同于血,就无需分别是气、是血;反过来说,

若气异于血,气则为气,血则为血,两者是不相干。既不相干,就不能说气足则能生血,

否则补气的同时也在补血。这样补气与补血又有什么分别呢?如此一来,不管气不足或血

不足,只要用补气药就可以了,那么为何还要有补血药的存在呢?反之亦然。再说气血

如果是实有的、具体的、不变的,就可以分清是同是异,可是气为血之帅,气足则能生

血,就已经说明气不异于血了。而气既不同于血,又不异于血,可见气血不是实有的、具

体的、不变的,而是因缘和合的,是刹那生灭变化的一种抽象概念罢了。药无补气补血

的功能,只能改善体质的寒热而达到各种功能(包括气血)的恢复,故从临床用药的观点

来看,根木就不需要考虑到气血的问题。又以原始点的按推及外热源的使用,从不谈及气

血就可达到治病的目的,可见气血这一抽象概念实属多余。

四诊一望、闻、问、切

中医主要是透过望、闻、问、切四诊,来了解病人的体质属寒或属热,再依患者的寒热

体质然后开立处方。

寒性体质的辨证

一、望诊:辨证最为容易、最为准确、最为重要

1、看颜色:颤骨以上到额头面色青白、黄,黑眼圈。(注:黄色是中性偏寒,故脸

黄、苔黄、涕黄、带黄、尿黄仍属偏寒体质。)

2、看舌头:舌质淡白,舌胖有齿痕,舌润、白苔。

3、看形态:无神、倦怠、嗜睡、懒言、少气。

二、闻诊、问诊:他处筋伤会使患者的感觉错乱,如怕冷或怕热、口渴喜饮、喜热饮或

喜冷饮等,以此作为寒热辨证的依据,有时也会不准的。故用闻诊或问诊的准确度就不如

望诊。

1、鼻子过敏,早晚症状较严重,怕冷,冬天四肢冰冷,肌肉僵硬,受风寒及食凉症状

即加重。

2、口淡,口甘甜,流口水,不喜欢喝水,就算想喝也喜欢热的,痰多,大小便频繁。

三、切诊:脉紧、细微、无力。

热性体质的辨证

一、望诊:

1、舌质干红、舌体瘦、苔燥。

2、面赤、有神、目张、亢奋。

二、闻、问诊:

1、怕热不怕寒。

2、口渴喜冷饮、饮多,吃热补即口渴。

3、四肢温暖。

三、切诊:脉洪大有力。

•中性体质:在任何时间及环境下,都处于一种平和、宁静、舒适的状态,既不怕冷

也不怕热。

•体质没有虚火、上热下寒、表热里寒或寒热交杂的问题,以上寒热,都违反了性相

违,不能同时并存的原则。除中性体质外,不是偏寒就是偏热。生病后才产生的症状或

讯号,通通是影子,不可与体质混为一谈,也就是症不等同于证。(症是指因生病而产生

的状态,又称讯号、影子;证则是指未病前平常身体就会有的状态,又称体质、本尊。)

寒性体质生病后亦会出现热症。如以下:

1、口干、口破、口苦、口臭、红肿热痛。

2、烦燥、澹语、出血、发红斑、抽筋、大小便不利、晚上盗汗。

3、红的部位:目、舌、面、唇、全身。

4、肿的部位:牙龈、嘴唇、全身。

5、热(发烧、潮热、灼热)的部位:脸、四肢、全身。

6、痛(发炎)的部位:咽痛、目痛、头痛、关节痛、全身痛、胃痛、肺炎、盲肠炎。

◎以上寒性体质生病后所产生的热症,这些热症全是影子而非真热,故不能用退火药

或冰敷。

药物学

药只能调整体质的寒热,体质改善后,身体各种功能才能恢复正常,达到治病的目的。

故不可说某药可直接治疗某类病症,也不可说药具有理气化湿、化痰、止咳喘、活血化

瘀、泻火、解暑、凉血、燥湿、清化热痰、解毒、固涩、安神、利水渗湿、芳香开窍、祛

风湿、熄风镇痉、消导、止血、驱虫等的功效。以此类推,所谓药有补气、补血、补阳、

补阴之说,也是不能成立的。气血阴阳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大可不必

理会,只要分清药性的寒热即可。原始点中药药性分类

热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胡椒、仙茅。温药:

生姜、桂枝、麻黄、细辛、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橐本、白芷、葱白、香薰、芫

荽、辛夷花、独活、苍耳子、秦无、威灵仙、五加皮、松节、砂仁、蕾香、佩兰、厚朴、

苍术、白豆蔻、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旋覆花、白芥子、皂角、陈皮、青皮、大腹皮、

香附、木香、乌药、沈香、檀香、迷白、佛手、荔枝壳、柿蒂、淫羊蕾、补骨脂、菟丝

子、胡桃、巴戟天、鹿茸、肉皮蓉、锁阳、益智仁、杜仲、狗脊、续断、骨碎补、沙苑美

藜、紫河车、麝香、娱蚣、白装藜、菖蒲、远志、杏仁、紫苑、款冬花、苏子、百部、川

苜、鸡血藤、延胡索、姜黄、泽兰、红花、莪术、乳香、没药、刘寄奴、五灵脂、人参、

党参、白术、太子参、西洋参、当归、三七、艾叶、熟地黄、炒白芍、五味子、龙眼肉、

山萸肉、赤石脂、禹余粮、桑蝶峭、覆盆子、山萸肉、五味子、乌梅、山楂、神曲。

平药:

桔梗、蛤蛇、冬虫夏草、桃仁、丝瓜络、三棱、王不留行、路路通、血竭、苏木、水

蛭、牛膝、茯苓、甘草、黄耆、山药、大枣、枸杞子、何首乌、阿胶、桑根、桑寄生、黑

芝麻、乌豆(黑豆)、莲子、突实、龙骨、火麻仁、郁李仁、麦芽、谷芽、鸡内金、莱版

子、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赤小豆、桑枝、全蝎、天麻、蒲黄、血余炭、猪

苓、落得打、自然铜、瓦楞子。

凉药:

枳实、川楝子、玫瑰花、罗汉果、前胡、桑白皮、枇杷叶、丹参、郁金、益母草、赤

芍、穿山甲、薄荷、牛膏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葛根、柴胡、升麻、

木贼、川贝母、浙贝母、括篓仁、天花粉、田竺黄、竹沥、竹茹、昆布、海藻、海萤、孳

养、胖大海、木蝴蝶、磷石、女贞子、沙参、天冬、麦冬、石斛、玉竹、百合、旱莲草、

龟板、鳖甲、生地黄、白芍、意藻仁、冬瓜仁、玉米须、金钱草、牛黄、冰片、羚羊角、

钩藤、石决明、地龙、僵蚕、仙鹤草、白芨。

寒药:

石膏、知母、桅子、淡竹叶、夏枯草、寒水石、莲心、芦苇根、决明子、清箱子、蜜蒙

花、夜明砂、犀角、玄参、牡丹皮、地骨皮、紫草、黄苓、黄连、黄柏、龙胆草、金银

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山豆

根、白头翁、射干、荷叶、绿豆、西瓜、青蒿、大黄、芒硝、芦荟、牡蛎、磁石、朱砂、

珍珠、紫石英、代赭石、泽泻、滑石、车前子、木通、茵陈蒿、海金沙、防己、土鳖虫。

蔬食寒热表

甜属寒、酸属凉、水属凉,任何含水的东西都偏凉。酒虽是温性,但挥发力大,因此

来得急去得也快,故于人体无益,甚至喝多体质反而变得更寒。

分类

寒凉平温热

毂类

大麦、养麦、绿豆、意米、黄豆、西谷米、小麦(全麦面)

[平凉]大米、小米,玉米、白豆、豌豆、扁豆、蚕豆、赤小豆、黑豆、燕麦、小麦

(精白面、富强粉)

[平温]黑米、糯米(江米)、高梁、炒芝麻

菜类

雍菜(空心菜)、竹笋、瓢瓜(葫芦)、苦瓜、冬瓜、番茄、银耳、海带、紫菜、海

藻、金针菇、鲜蘑菇、草菇、孽养、慈菇(茨菰)、萝卜、小麦草、龙葵、西葫芦、马齿

范、藤菜、苦菊菜、生莲藕、蕨菜、蕨根粉、芦笋览菜、菠菜、葛苣、青江菜、A菜、茄

子、丝瓜、黄瓜、芟白笋、油菜、白花菜、茗蓝(甘蓝)、芥蓝菜、金针花(黄花菜)、

黑木耳、竹孤(竹笙)、腐竹、豆腐(含皮、干、乳)、白菜、紫菜藁、黄心菜、生菜、

油麦菜、芹菜、豆芽菜、猴头菇、香菇、菱角胡萝卜、曳豆、豆角、豆豉、芋头、包心

菜(圆白菜、高丽菜)、青椒(柿子椒)、绿花菜(西兰花)、盖菜(芥菜)、雪里

红、青菜头(榨菜头、鲜榨菜)、蕃薯(红薯)、马铃薯、地瓜叶、干蘑菇、烤秋、面筋

(油面筋、水面筋)、茴蒿、蒿子秆、南瓜、山药香椿、九层塔、香菜(芫荽)、洋

葱、葱、大蒜、蒜苗(蒜量)、韭菜(墓花)、莲藕(熟吃)茴香菜、姜、辣椒、芥

末、五香粉、咖哩粉、胡椒粉、小茴香、花椒、肉桂(桂皮)、丁香、八角(大

料)派体寒者熟吃并加生姜等热性调味料

果类

柿子、柿饼、香蕉、杨桃、奇异果(舜猴桃)、西瓜、香瓜、哈密瓜、梨、凤梨(菠

萝)、甘蔗、椰子汁、金桔、枇杷、无花果、芒果、火龙果、百合、桑甚、菠萝蜜、草

莓、石榴、龙眼、荔枝、释迦、葡萄、木瓜、樱南瓜子、葵花子、荧实、莲子、花生、

榛子、栗子、腰果、香椎子、杨梅、山楂、橄榄、杏、葡萄干、大枣、龙眼干、乌梅、榴

莲、坚果类(松子仁、核桃仁、杏仁、开心果)、炒干果(炒栗子、炒花生、炒瓜子)

莲子心、槟榔、柠檬、柚子、橘子、脐橙、柳丁(橙子)

桃、酪梨、苹果、冬枣、李子、番石榴、桃

X体寒者忌食、少食,可加热或开水烫后食用

其他

冰品、绿茶、糖精、味精(味素)、人工饮料、人工添加剂、化学药品、化学品、生

水(纯净水、矿泉水)、菊花、决明子红茶、胖大海、罗汉果、薄荷、荷叶、桑叶、蜂

蜜、蜂王浆、蜂胶、花粉、白糖、冰糖、巧克力、豆浆、玉米须、醋、酱油、盐、沙拉

酱、牛奶、优酪乳(酸奶)、啤酒、甜果酒(如葡萄酒等)、茶油、菜籽油、豆油、咖啡

鸡蛋、鸭蛋、鹤鹑蛋、松花蛋(皮蛋)、灵芝、燕窝[平凉]、葵花子油、橄榄油、花生

油、玉米油、黄酱、醪糟(糯米酒酿、甜米酒)饴糖(麦芽糖)、红糖、枸杞子、黑咖啡

麻油、纯芝麻酱、黄酒(料酒)、面酱、白酒、高粱酒、(台湾)米酒

治疗原则:

寒性体质服温热性食物或药,而有不适症状,是因他处筋伤所致,需立即改以按推原始

点为主。

中医的药物学以药性来区分寒热的程度

热药

药性最热的是温里祛寒药,再依序为辛温药、理气药、补阳药、活血药、补气药、补血

药。(就如同电热毯的分段)。

寒药

由凉到寒:辛凉药、凉药、补阴药、清热药(寒)、攻下药(猛)。

热药:温里袪寒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川椒、丁香、小茴香、胡椒。温药

可分:

一、辛温药•:生姜、桂枝、麻黄、细辛、紫苏叶、荆芥、防风、羌活、窠本、白芷、葱

白、香簿、芫荽、辛夷花。

二、理气药:性温:陈皮、青皮、大腹皮、香附、木香、乌药、沈香、檀香、魂白、佛

手、荔枝壳、柿蒂

性凉:枳实、川楝子、玫瑰花。

1、芳香化湿药(辛温):砂仁、蕾香、佩兰、厚朴、苍术、白豆蔻。

2、温化寒痰药(辛温):半夏、天南星、白附子、旋覆花、白芥子、皂角。

3、止咳平喘药:性温:杏仁、紫苑、款冬花、苏子、百部。

性平:桔梗。

性凉:罗汉果、前胡、桑白皮、枇杷叶。

三、补阳药:性热:仙茅。

性温:淫羊蕾、补骨脂、英丝子、胡桃、巴戟天、鹿茸、肉灰蓉、锁阳、益智仁、杜

仲、狗脊、续断、骨碎补、沙苑茨藜、紫河车。

性平:蛤蛇、冬虫夏草。

四、活血药:性温:川芽、鸡血藤、延胡索、姜黄、泽兰、红花、莪术、乳香、没药、

刘寄奴、五灵脂。

性平:落得打、自然铜、瓦楞子、桃仁、丝瓜络、三棱、王不留行、路路通、血竭、苏

木、水蛭、牛膝。

性凉:丹参、郁金、益母草、赤芍、穿山甲。

性寒:土鳖虫。

五、补气药:性温:人参、党参、白术、太子参、大枣、〈西洋参》。

性平:甘草、黄耆、〈山药、茯苓

六、补血药:性温:当归、熟地黄、炒白芍、五味子、龙眼肉、山萸肉。性平:枸杞

子、何首乌、阿胶、桑根、桑寄生、黑芝麻、乌豆(黑豆)。

凉药及寒药可分:

一、辛凉药:薄荷、牛芽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淡豆豉、葛根、柴胡、升

麻、木贼。

二、凉药:川贝母、浙贝母、括篓仁、天花粉、田竺黄、竹沥、竹茹、昆布、海藻、

海蜚、孽养、胖大海、木蝴蝶、磴石、〈罗汉果、前胡、桑白皮》。

三、补阴药:女贞子、沙参、天冬、麦冬、石斛、玉竹、百合、旱莲草、龟板、瞥甲、

〈西洋参属补气药》、〈生地黄、白芍》。

四、清热药(寒),可分:

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桅子、淡竹叶、夏枯草、寒水石、莲心、芦苇根、决明

子、清箱子、蜜蒙花、夜明砂。

2、清热凉血药:犀角、玄参、牡丹皮、地骨皮、紫草、〈生地黄属补阴药》。

3、清热燥湿药:黄苔、黄连、黄柏、龙胆草。

4、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鱼腥

草、白花蛇舌草、山豆根、白头翁、射干。

5、清热解暑药:荷叶、绿豆、西瓜、青蒿。

五、特殊用药:泻下药(利大便)〜

(1)攻下药(性寒):大黄、芒硝、芦荟。

(2)润下药(性平):火麻仁、郁李仁。

◎虽然大黄、芒硝具有强烈的泻下功能,但仍须分辨寒热体质。否则寒证,一味攻下,

身体也会被攻垮,疾病因此随之而来。

◎以下全是在影子上开药,是不能成立的,可就其药性之寒热而适当的加以应用:

一、固涩药:治疗滑脱证候,指大小便、汗液、精液、内脏脱垂:

性温:赤石脂、禹余粮、桑蝶峭、〈覆盆子、山萸肉、五味子、乌梅属补血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