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学设计(11篇)_第1页
《理想》教学设计(11篇)_第2页
《理想》教学设计(11篇)_第3页
《理想》教学设计(11篇)_第4页
《理想》教学设计(11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想》教学设计(11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整体感知①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②正音、正字、释词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⑤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板书: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作业①抄写并识记字词。②背诵这首诗歌。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③语言运用。○教学设计检查作业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体验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运用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②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作业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点评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能力目标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学方法1.朗读法。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2.观察与联想。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设计(二):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投影显示:(1)注音: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tā)(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三、具体研讨第3~6段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学生回答,教师示例:(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学生合作完成。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四、课堂练习投影显示:1.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正确句序: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5)那最轻盈、站得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参考答案:1.(1)常常(2)往往(3)有时(4)一定(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②①⑥⑤③⑦④3.(1)下定义(2)拟人(3)分类别(4)引用(5)拟人分类别作诠释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五、课堂小结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理想主题班会教案篇三一、活动背景进入高三后,同学们感到即将来临的高考所带来的压力。有不少同学生理或心理上产生了不适应的状况,甚至产生了倦怠等消极情绪,致使成绩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形下,班主任必须及时做好心理调适和情绪疏导,将班级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在紧张的高三学习过程中,重拾同学们的儿时梦想,再次点燃他们的人生理想,努力拼搏,走向成功。此时以“放飞理想,拥抱未来”为主题进行班会,显得尤其重要。二、教育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和理想,而在实现理想的路上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2、情感目标:同学们铭记十八岁的责任,同时明白理想的实现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以正确态度去面对人生路上的挫折。3、行为目标:同学们敢于面对自我的不足,并主动寻求帮助,到达理想彼岸;鼓舞全班同学的学习志气,全力以赴,争取明年高考的胜利。三、活动准备1、学生总负责人:施顺安2、学生主持人做好串词和发言的准备(任玲、袁海洋)3、相声:《谈理想》郭振、施顺安4、颁奖(年级组长),获奖学生做好发言准备5、宣誓:全体同学;领誓人:班长(林慧)6、背景音乐准备、播放负责:施顺安四、活动流程(一)开场白(二)、相声表演《谈理想》(三)、透视社会不同层次的生活(四)、对比同龄人的努力(五)、展望“名门”(六)、颁奖、经验交流(七)、考眼力——“你问我答、解烦恼”(八)成功宣誓(九)、班主任寄语(十)、主持人结束语《理想》教案篇四一、引入师:我记得我们班有来自金堂的同学,是谁呢?请举手(学生很奇怪)。今天我们学的《理想》的作者流沙河也是出生于金堂县(学生释然),今年61岁了,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是《草木篇》(老师板书,这时候响起学生纷纷拿笔的声音,师表扬:我听到一种美妙的声音)流沙河老爷爷的散文也不错,《读者》上登载了他好几篇文章。他现在是《星星》诗刊的编辑。我们来看看他写的这篇《理想》。二、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个要求:“读准(字音)”,有具体方法吗?生1:扫除字词障碍生2:借助工具书(学生自由读,查工具书,完后主动举手,待绝大部分举手,师进入下一步)2.全班齐读老师正音:远行(xíng不是“航”)玷污(diàn)3.请一位学生读。老师问:那其他同学做什么?(让学生自己说,边听读边做什么?共8位学生分别答:给节标序号、抓主旨、抓关键、抓感受,边听边思考课后问题,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3读。老师请同学评价:有感情,读得抑扬顿挫,读得好!老师又评:这位同学的评价具体,不错!三、质疑老师先问学生:现在大家对诗已比较熟悉了,是想先说说自己喜欢的、感受深的句子还是先质疑?学生举手表决先质疑。——生5问: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生6答: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获得理想就得牺牲。师问:比如牺牲什么?生6答:比如我们学习要有好成绩,就要牺牲一些休息时间,玩的时间。师问生5:这个回答你满意吗?(生5摇头表示不满意,众生笑)师请大家再思考生7答:只有牺牲才能获得,就象老师讲过的得失,有失才有得,这“失”是付出,是牺牲。(全班鼓掌)——生8问:第八节,为什么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生9答:有理想的人是成功的人。师问:还有没有其他理解?生10答:有理想才去奋斗,奋斗才会成功,奋斗(的人)是大写的人。生11答:秦牧的散文中我读到过,大写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师肯定并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有理想的人能为集体、为社会作贡献,相比平庸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生12问:第八节,为什么“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生13答:如古代的岳飞,他是忠厚者,却遭到陷害。师表扬: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具体,又有说服力,希望大家学习。师问:有没有不同意这句话的?生14答:有,忠厚者遇到挫折时,如果能克服困难,就不会遭遇不幸。生15答:“常”字不一定,忠厚者不一定常遭不幸。师:老师同意你的看法,这个“常”字有失偏颇,显得有点绝对。我们就是要敢于怀疑,名家经典也非完美,权威也未必都对。生16问:第十一节,为何“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生17答:英雄由于骄傲,失去理想,没了目标,不再努力,就变成平庸的人。师:说得真好!就拿我们班说吧,大家都各有特长,小学阶段在一定范内也算个小小的“英雄”了,但升入了初中,是一个新的学习阶段,如果不迅速设立新目标,树立理想,也会蜕作庸人。来,我们一块把这句诗背诵一遍。生18问:第九节:为何“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生19答:因为每个人只要有理想,就有了方向,就可以通过努力成功。生20答: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有理想。(全班鼓掌)生21问:第九节,“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怎样理解?生22答:理想是一个跑道,即使人跑岔了道或跑偏了,理想会召唤人走上正道。生23问:第十二节,为何“理想开花,桃李会结甜果;理想抽芽,揄扬会有浓阴”?生24答:我联想到《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眼睛”。师表扬:这位同学能展开联想,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学以致用,大家要学习!那我们来比较朗读这两节诗。(全班齐读两节诗)师: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质疑就到这里。四、感受品味诗文(以读为主要方式)(一)师:通过质疑,大家理解了诗意。现在,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不架空,最好!架空是我们说话作文尤其要摒弃的。生25:我最喜欢第一节,因为读起来语气很顺畅。(师肯定,请生读)生26:我最喜欢第二节,告诉我们理想是会改变的。(师肯定,请生读)生27:我最喜欢第四节和第一节,用了好多个比喻,用得好。师:我和你有同感。那同学们能不能仿照这个“理想是__,____”的句式造句?可以讨论。(学生讨论,许多学生下位,参与相当积极,过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回到座位)生28: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生29:理想是太阳,给我们阳光。生30:理想是翅膀,让我们飞翔在成功的蓝天。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说得这么快,如何边听边快速做笔记呢?对,记关键词如“钥匙、太阳、翅膀”)生31:理想是水分,灌溉我枯干的心灵。生32:理想是种子,让我们收获成功。师:说得好,种子需要浇水施肥才能成长,理想,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实现,这个比喻很妙啊!生33:理想是汽车,载我们通向成功。师:如果没有汽油怎么办?众生笑,所以需要不断加油才能实现理想!生34:理想是路标,指引我们前进。师:同学们的想象丰富,仿句做得不错。我们继续品读课文。生35:我最喜欢第六节,这一节讲理想敲碎“黄金梦”,是告诉我们不能好高骛远(师肯定有一定道理,请生读)生36:我最喜欢第七节,耐人寻味。师:你寻味到了什么?要说具体。生36:人被误解时,有寂寥,有误解,有酸辛,这种情感体验是复杂的。师:你能不能读出这种体会来?(生读,全班鼓掌)师:大家鼓掌,因为他读得好,好在哪?对,读出了语气,读出了感情。“读出感情”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学生热情高涨,还有许多人举手,教师变换方式)(二)自由组合,自己选喜欢的诗节,自己分组并设计表演朗诵(学生十分踊跃,纷纷下位活动准备,几分钟后,各组陆续举手回位)——第一组:齐读(师请生评价,是否有感情,读出了语气)——第二组:分角色读(师未作任何提示,学生创新,自己分角色读,并且各自讲自己喜欢这段的理由,师及时表扬这创“新“之举及具体说理由这一好作法)(其中有一学生由于紧张,几次说都不顺畅,下面略有骚动,师说:我想提个建议,每个同学上台时,都多少有点紧张,像前天大家上台推荐好书,都有体验吧?那么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生说是鼓励。师问,那最好的鼓励方式是什么?是安静,倾听,等待,鼓掌。全班顿时安静,师鼓励该生慢慢想,慢慢说。众生等待。该生略思考勉强说出几句,老师和同学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学生热情更高,纷纷举手要上台表演。师很自然的布置活动作业:下周二举行诗朗诵比赛)五、勾划积累好词语句学生作勾划汇报:生37:我积累了“洗濯、寂寥、绝处逢生”三个生词。生38:我积累了“坚贞、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三个好词。师让生用“可望不可即造句。并引导:要造句,要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你们有办法知道的,是什么?对,借助注解,这是一个好习惯。(生造句略)六、作业1.用“洗濯”、“诅咒”、“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及”造句。2.仿“理想是__,____”句式造句。3.准备朗诵比赛(可自己找适合的音乐自己编排)《理想》教学设计篇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了解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筛选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学习写批注、写感想片段的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的崇高理想。[教学重难点]1、读懂文本,理解文中作者对有关理想的看法。2、使学生正确的理想,并产生为之终生奋斗的动力。[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交流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3、小结:从上述材料中,我们看到巴老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遭遇过挫折、打击和失败,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想,凡是有志青年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巴老是怎样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呢?从他那里,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奋斗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呢?二、理解文本师:看课后练习第一题,在全文内容中,你最急于阅读的两个内容是哪两个?生:(思考,小声说话,几个表达)师:较为趋同的想法是“我的理想”“我的追求”两个内容,我们就从这两个内容的阅读开始。请看书,先读“我的理想”的段落。生:(朗读课文)师:读“我的理想”,肯定是想知道巴老的理想是什么吧。读后,你有答案了吗?生:巴老的理想是“把个人的生命联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生:巴老的理想是“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师:大家不再举手了,是认可两个答案了吗?生:(思考,交头接耳)生:第二个答案好。因为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师:这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大家同意吗?生:(看书,点头)师:点头不算完,要说说为什么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生:本段先分后总,先分说自己20、30年代和现在所表达过的理想,后总说一生的理想。师:说的好,回到答案上来,“集体”一词是什么意思,要诠释一下。能否在本段中找一个词来替代?生:(在课文中找词语,惊喜地)人类。师:好。一起高声地将答案读一遍。生:(高声朗读)追求人类的幸福和繁荣。师:大家知道了巴老的理想,还想知道巴老是怎样追求理想的。读“我的追求”段落,看看我们能获得什么?生:(读第8段)师:做个游戏:选:选学生读某些句子,要求所读句子有一个集中的内容,其他同学听读,谈谈你对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有什么认识,行吗?生:(读1—3句)生: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战胜了困惑和挫折。生:(读4、5句)生:理想一直指引作者一心向前。生:(读6—8句)生:晚年的作者仍然受理想的洗涤、鼓舞,为理想而奋斗。师:同学们说的好,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概括出巴老一生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师:读了以上两节内容,我们对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有了了解,现在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想想,相互说说。生:(交头接耳)三、再读课文,并根据课文的书信格式给巴老写封信,要求格式要正确。第二课时一、导入谈到理想,不少同学也和10名写信少年一样有困惑。在上节课中,不少同学就表示对文中“我的迷惑”的内容感兴趣,我们来一起研读。二、研究探讨师:巴老在寻找理想中有什么困惑?读出来了告诉大家。生:(读书,思考)师:有答案了吗?生:是“理想究竟是什么?”生:是“理想是不是虚空的东西?”生:是“理想究竟在哪儿?”师:这些都是巴老在寻找理想过程中的困惑。再读,说说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是什么?生:(读书,思考)生:是“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师:“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怎么理解?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师:注意: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很多呀,文段中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指的是什么,要结合文段内容才能准确回答。生:社会上的“向钱看”的不正之风。师:巴老是这个意思吗?我来读一段话,大家想想怎么表述才准。(读第5段“这几十年来——定风珠也会变成风信鸡”一段)生:应加上“不择手段”。生:还应加上“十分厉害”。师:很细心。请完整表述写在边逢作为批注。三、课堂训练师: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采用筛选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解读文本,大家有所体会吧!下面做一个当堂练习:课堂练习:读“我的希望”(第9段),说说作者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希望?(分条表述)。生:(读文段,思考,在课堂练习本上做)师:完成后就近讨论。生:就近讨论,提出疑问。师:我来读,同学们提取信息。读“亲爱的同学们——千万要珍惜你们宝贵的时间。”生:希望青少年认识到青春的美丽与使命,懂得珍青春时光。师:好啊!读“只要你们——就永远不会迷途。”生:希望青少年树立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不迷途。师: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概括得好!读“理想不抛弃——光辉之中。”生:希望青少年苦心追求理想,不停止追求。师:苦心,摘取文中重点词,好!读“不用害怕——就不会给黄金潮冲倒。”生:希望青少年勇敢地、充满自信地追求理想,在黄金潮面前不动摇。师:勇敢地、充满自信地分别从“不用害怕”、“不要看轻自己”中来,不动摇从“站得稳,顶得住”中来,太好了!在练习本上修改答案。四、教师小节及布置作业:理解探究第三题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篇六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中飞舞的风筝,也把我们的思绪带向了那快乐美好童年时代。刚刚告别童年的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放风筝的感受),放风筝是快乐的。但文中的我有没有感受到那份快乐呢?围绕风筝作者又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学习第八课《风筝》。板书课题)一、字词常识积累:1、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881年出生于绍兴一个封建大家庭。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和精神的麻木。便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去唤起国人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通过写文章,办杂志,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1926年4月,政变发生后,写了数百篇杂文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的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与世长辞,终年55岁。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2、检查预习:以小黑板的形式出示丫杈cha嫌恶:wu;厌恶堕duo憔悴qiaocui惊惶:huáng;惊慌瑟缩:sè;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虐杀nue残暴杀害3、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在听读或默读时,都要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干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读书学习方法,做批注。象刚才有的同学记下了关于鲁迅一些知识,还有在每段前标上了序号,这都是做批注。师可以检查一下。好,还有的同学对一些你认为重要的、精彩的、新颖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了圈点勾画,或将自己对文句的理解、评价写在了行间或旁边的空白处,或结尾处。这都是在做批注。总之在听读时将自己的一得一见,用拾贝之心写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这种读书习惯。下面同学们在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做一些批注。二、课下都预习过,再默读一遍3分你能简单的向我们介绍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概括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我”小时候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并且故意弄坏了他偷做的风筝。但当自己醒悟过来一心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感到很后悔,很悲哀。朗读鲁迅的《风筝》是一篇用充满诗意的笔触书写的优美散文。在听读的时候要注意品味把握优美的语言和作者丰富的感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听配乐录音。1、指导学生自由朗读1遍。师介绍朗读的要求。要读准字音、要有恰当的语气、准确把握内在的情感2、每组的同学在组内每人读两段轮流读,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起来读。读后让学生互评指出不足。师问:你能体会一下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感情吗?生随意说,师不做评价。三、分析课文3、4、5段即“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1、你们觉得这篇文章哪些段落写的最精彩,给你的印象最深?(引出3、4段)2、读:请2名学生朗读3--5段。你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这两段的内容吗?对这件事情在文章后面“我”专门有一个称呼?“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3、分析文段(组内讨论交流)小兄弟:兄弟两人,你喜欢哪一个?并说一说你的理由?1、用几个词来形容小兄弟,并在文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天真、活泼、聪明、勇于创新、胆小、怯弱、让人同情的小兄弟形象,@常见的风筝是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弟弟独立做的蝴蝶风筝,用小风轮做眼睛,还用红纸装饰着可见他具有创新精神、聪明;张着小嘴,惊呼,跳跃,体现了他的天真、活泼;在尘封的什物堆中苦心孤诣的偷做风筝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体现了他的胆小、怯弱、可怜。2、a、弟弟喜欢风筝吗?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这一点?张着小嘴呆看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惊呼跳跃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b、找同学结合课本讲解一下插图。c、作者塑造了弟弟这一细致传神的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的?结合上面@主要从动作、神态等方面刻画人物。(组内讨论交流)过去的“我”:大家都喜欢小兄弟,为什么不喜欢过去的我呢?过去的我是什么形象呢?1、概括:愚昧粗暴专横虐杀者a文章中哪儿体现出?“没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艺;是笑柄,可鄙的。在我中年后看到了外国的书才知道游戏是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可以看出过去的“我”的愚昧;我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伸手抓断”掷在地下、“踏扁了”、“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b请同学模仿我的粗暴2、小兄弟在我的这种粗暴专横管理下会健康快乐的成长吗?为什么?认同我愚昧专制的教育方式,丧失创新精神;他本来瘦,不参加活动身体也不健康。不活泼3、(组内讨论交流)结合刚才的分析思考,你应该明白我为什么把这一幕称做是“精神的虐杀”吧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美好的心灵,践踏扼杀了小兄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展开全文阅读C在这“精神的虐杀”一幕里,作者把当年的我写成凶神恶煞,粗暴的管理可爱的弟弟,阻止弟弟游戏,还把他偷做得风筝踏坏了,让弟弟心灵受到了伤害。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深深的内疚自责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勇于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精神对弟弟的爱,虽然以落后的教育方式管理弟弟,但在当时确实为了他有出息。封建的教育思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禁止游戏。(组内讨论交流)联系下文你知道文章中还有哪儿体现了兄弟情深,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吗?懂得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以及弟弟忘记了,我的只得沉重着。拓展你觉得鲁迅先生通过这篇文章想让我们的爸妈和老师怎样来管理教育我们呢?生说师肯定并补充尊重孩子的天性;培养多方面的爱好;让孩子有游戏的权利;放手让孩子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等等。这样才能锻炼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四(组内讨论交流)、朗读12自然段及5—12段思考:可分读或重点读(师集中写在小黑板上,每排讨论一个问题)1、第一自然段中“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它在整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惊异”是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弃风筝来;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结构上看“惊异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2、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因为自己一向认为管小弟弟管的对,现在看到书上的道理,知道那是对弟弟心灵的迫害和残踏,我的心情也一下子沉重起来,良心遭受谴责就象受到惩罚。3、弟弟忘记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只得沉重着?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永远无法补过了4、在最后一段中“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要讨弟弟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悲哀的!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是无可把握的,也摆脱不了的。五、今天我们对课文的分析就到这里,同学们刚才在书上的批注做的很好。还不明白得问题可以圈出来,课下提交给组长,下节课再讨论解决。六、教师小结文中蕴含着作者多重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归纳:A、有兄弟情深;B、有“我”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精神;C、科学地培养教育孩子D、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E、批判落后的教育思想;我们要学会从多角度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风筝》又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就可以忘记春天放风筝的事情,当然也就可以减轻当年放风筝对弟弟的迫害而产生的愧疚。所以他希望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又明明是严冬”严冬,有一定的象征义,是说自己沉痛的感情。我没有得到弟弟的原谅,也就是说弟弟并不觉得我这样做是对一个孩子心灵的伤害,现在虐杀者从愚昧中觉醒了并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为此我感觉到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了。所以我感到四面都是严冬,正给我寒威和冷气。七年级上册语文流沙河《理想》教案设计篇七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2.学会使用夸张和想像。3.感受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开天辟地女娲掺水塑造莽莽榛榛澄澈2、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它详细叙述了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2)神话是远古时代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和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二、理解探究:本文处处洋溢着因人类诞生而产生的喜悦感,请对下面的句子加以分析体会。(1)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2)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三、合作释疑: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写法的?四、课内精读:①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②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a.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③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④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⑤想着,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⑥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⑦“妈妈!”?⑧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⑨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⑩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1.解释文中画横线的词语。神通广大:兴高采烈:2.文中画曲线处运用的描写方法是:a.,b.______________。3.女娲为什么就想到了造人?4.她是如何造人的?5.女娲捏的人有什么特征?6.科技发展的今天,你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与同学们讨论讨论。五、拓展延伸:大鱼和小鱼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一点儿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保证安全?”“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付任何代价。”小鱼说。“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裹着一只钓钩?”“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8分)1、这是一篇寓言,它构思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展开情节内容的。2、结合生活实际,文中的“钓钩”可理解为。3、大鱼说话很注意限制性词语的运用,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两个这样的词。4、如果你是“小鱼”,你觉得“妈妈”讲的使你最受教益的一句话是。答案理解探究:(1)从女娲的心理、神态两方面写其喜悦。(2)通过景物描写衬托母亲的辛苦。合作释疑:女娲造人的情节是想象的,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问题。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强烈的探求欲望。课内精读?1.神通广大:形容本领极大。兴高采烈:形容人的兴致高,情绪饱满。2.a.心理b.动作?3.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些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4.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5.能说会走。6.略拓展延伸:1、对话描写或语言描写2、致命的陷阱或骗局3、最安全的绝对4、“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或者“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宝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的代价是整个的生命。”七年级上册语文《理想》教案篇八一、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二、学习重难点①朗读训练。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三、课前准备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二、自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二、板书课题。整体感知①范读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②正音、正字、释词③默读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⑤课堂发言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三、板书: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四、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②课堂讨论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五、作业①抄写并识记字词。②背诵这首诗歌。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①检查作业。②继续研讨与赏析。③语言运用。二、自学设计1、检查作业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2、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体验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语言运用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②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5、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6、作业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三、信息反馈:《理想》教学设计篇九教学目标知识能力:学会本课12个生字(含3个多音子)及10个新词。过程与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5、6、9自然段中自选一段背诵。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文中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板书:理想的风筝二、整体感知。(25)1、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学生汇报学生字情况)。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3、交流所得,再读探究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4、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5、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课件)(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释放出来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以及对我的影响。三、布置作业:一般生:抄写生字词(10)优秀生:查阅资料,深入理解。第二课时一、导入课题(5)1、师板书;风筝2。师再板书“理想的”3、师让生看课题提问(板书大“?”)4、生一提:为什么要加上“理想的”?5、生二提:理想的风筝什么样?6、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都不错,老师也有问题,不过先不告诉你,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然后你们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生自由朗读课文。二、细读课文(25)1、师:本文讲了谁?刘老师2、师:他的样子怎样?在第五自然段(师让生齐读)3、课件:师出示这一文段,并设问:从外貌上,你觉得刘老师怎样?生:忠厚生:慈祥4、师提示:刘老师还有一个使一看就忘不了、与平常人不一样的特征是什么?生:残疾(生再齐读这一段。)5、师:课文还写了刘老师的什么事?生:玩风筝生:讲课6、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细读揣摩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7、班上汇报。⑴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⑵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件: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⑶课件: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三、对课文进行总结(10)1、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的?最好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2、课件:刘老师是个()的人3、生讨论4、师:谁愿意展示你的答案。生一:我认为刘老师是个坚强的人,因为课文这样写道“……”生二:我认为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课文这样写道“……”生三:我认为刘老师是个顽强的人,因为课文中这样写道“……”5、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四、从这篇课文学到什么表达方法。课件文字生二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借物喻人。生三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通过外貌来写品德。生四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写好某个人主要通过事来表达。五、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六、布置作业(5)一般生:熟读课文,找自己喜欢段落背诵优秀生:(1)写法上的启示。(2)你想对刘老师说什么?《理想》教学设计篇十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前两部分学习中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理想篇中的三首古诗,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通过对理想篇的解读,进一步认识、了解、亲近李白,追寻李白的傲骨与精神,理解他“大鹏一日同风起”的人生抱负。教学重点、难点:1、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追寻李白的足迹,体会他蕴涵在作品中的傲骨与人生抱负。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寄情山水的李白飘然若仙,情牵友人的李白愁心膺月。那一生以大鹏自喻的李白,又有着怎样的政治抱负呢?二、自读古诗,扫清障碍。读正确流利。指名朗读。(师生相机正音)三、借助资料、注释理解诗意。1、明确要求,自学古诗。借助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以及课文中的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的大概意思。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3、全班交流。A、《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传说中的鹏鸟。扶摇,由下而上的旋风。“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扇,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包括李邕,殊调:发表不同常人的言论。丈夫:对成年男子的尊称,这里是称李邕。年少:李白自称。B、《秋浦歌》“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C、《行路难》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佳肴,收费万钱。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经封山。象吕尚垂钓,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四、体会意境,追寻李白。如果说在山水篇与友情篇所选的诗歌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浪漫而重情的李白,那么在理想篇部分的这几首古诗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预设点: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个自信进取的李白。李白用来自喻的大鹏,非仅《庄子》中逍遥以自适的大鹏,更是奋飞以引起震动惊怪的大鹏。在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李白之诗所以惊动千古者亦在此。“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一个气度不凡的李白。权贵们见我和他们政见不同,与他们唱反调,对我的豪言壮语,往往报以嘲讽讥笑。李白与众不同,冷笑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因而他予以反击。直抒其事,气度不凡。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个怨愤和抑郁的李白。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教师相机引导,介绍背景:写这首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