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课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课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课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课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课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鉴赏诗歌表示技巧1/591.(·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司空曙□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2/59有些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取了正面衬托手法,《送蜀客》一诗采取了反面衬托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9解析:

司诗借暮春时节,飞花浮荡,表示了主人公对友人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雍诗表示情感较为复杂,现有惜别忧伤、思乡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喜悦。所写景物为清新早春,为乐景。4/59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衬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一样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衬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衬托,用早春清新之景衬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喜悦之情。5/592.(·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梦中作①□欧阳修6/59【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初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觉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59解析:

本题要求写出该诗写作特色,我们应从全诗出发,考虑描写、抒情、修辞等表现手法。作者首句写凄凉静夜景色,次句写扑朔迷离春夜景色,第三句写世事变迁,感叹人生,末句写酒兴已阑,黯然思家。四句分叙了四个不一样意境,都是梦中光景,都透露出作者客居异乡、仕途失意无奈之情。从修辞上分析,该诗前后两联字字相对,对仗工巧,天衣无缝。答案: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8/593.(·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①争:怎。9/59此词多处采取了对比衬托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59解析:赏析对比衬托手法诗句,注意衬托包含反衬。前三句,牛郎已无心耕种,织女亦无心纺织,就连天上众仙女也忌妒,反衬“双星良夜”美好。“新欢不抵旧愁多”,“旧愁”与“新欢”组成对比。另外,“新欢”反衬“新愁”,凸显两人感情。11/59答案:①经过“群仙相妒”(详细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美好。②经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对比表示“双星良夜”相逢短暂。③经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真挚和深沉。(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12/59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惯用表现手法。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必定、赞赏。抑扬利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是欲抑先扬。

13/592.象征:借助于某一详细事物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思想,或表示某种富有特殊意义事理艺术手法。象征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定联络,但经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突出描绘,会使艺术观赏者产生由此及彼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示含义。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悼念、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14/5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①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15/59【注】①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取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59解析:咏物之作,意在借物以寓情,托物以言志,此诗并非泛泛咏蝶之作,而是寄寓了诗人身世之感。史载刘孝绰自幼聪明,然恃才傲物,一生仕途坎坷。此诗前六句描摹素蝶形象,末二句以素蝶口吻表明情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生活渴望与追求。17/59答案:这首诗经过对素蝶活动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悲欢、沉浮,最终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依恋和向往。采取了托物言志手法。18/59答题步骤:1.明确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诗(词、曲)中怎样利用这种手法?(托物言志要说明“物”“志”所指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3.说明这种表现手法效果。19/59(·山东淄博二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怎样消夜永。20/59(1)上阕是怎样表现“凄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示了怎样思想感情?请简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59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了解。答案:

(1)阴雨连绵,偶然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22/59(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气氛;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孤独、冷清刻画得很清楚。全诗表示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思想感情。23/59【答题模式】

词语赏析:整合句中相关意象翻译+结合前后句分析+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详细诗句分析+中心。分析思想感情:陈说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对两个动词赏析:收、出。两个动词意思相对,而且普通情况下动词使用都是和拟人手法利用紧密结合。24/59经常考查修辞有比喻、夸大、拟人、对比、借代、双关、对偶等。(·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岁暮①□(唐)杜甫25/59【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这首诗使用了各种表示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59解析:

“烟尘”并非自然界中烟尘,而是有特定含义“战争”,这也与后文相照应。“请缨”可联想到高中书本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可知该词还有其暗含意思。27/59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照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担心,渲染了时局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示诗人对国事深深忧虑。28/59【诗歌鉴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今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异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消息。大唐刚才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还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沉痛!29/59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担心鼓角声使一向平静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责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些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30/59既是对全天下人呐喊,尤其是朝臣忠言,又是对自己勉励,真正忠君爱国人,是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心境。诗人首先远离朝廷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理想,徒有报国之心,另首先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即使想杀敌报国,不过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31/59答题步骤:1.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利用。3.指出利用此种修辞艺术效果。32/59(·济南外国语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唐多令□邓剡①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33/59【注】①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59解析:本词作者邓剡曾参加文天祥领导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人。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在金陵吊友之作。本词上片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亡国之痛;下片抒情,直截了当地写这种哀痛感情。最终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景物上来:将凄凉孤苦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感叹之情完全融汇在一起,收到了感人艺术效果。本题考查了诗歌所使用修辞手法。35/59答案:

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36/59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等。1.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2.衬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事物突出主要对象。衬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示不一样情感。37/593.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4.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景象,写所感。5.白描:绘画中一个创作手法。用最简练笔墨,不加衬托和细致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形象。38/59(·广东卷)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39/59【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请从虚实关系角度分析这首词上片或下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59解析:上下两片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景(事),为虚写。答案:

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发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虚写(想象);想象中相见反衬了现实中孤独。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发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虚写(想象);想象中暮秋雁断衬托了现实中情感阻隔。41/59答题步骤:1.指出诗歌利用了什么描写手法。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作用。42/59(·青岛质检)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些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43/59【注】①此词写于作者撤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么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4/59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了解能力。答题时不能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示情感,而要对“寒”“点”描写内容与“画面”关系进行分析,即对其艺术表现力进行分析。45/59答案:

协调。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寒”描绘出山林朦胧,颜色深暗,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黄昏景物特点。黄昏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阔,而且含有动态美。这么,与词中作者描摹初春黄昏农村美景相协调。46/59常见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喻今等。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示对人物或事物爱憎情感。47/592.借景抒情:经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美感是一致,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利用“以乐景写哀情”手法,其目标是让“哀情”更悲。48/593.情景交融:把作者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某一物象所含有特征,来表现作者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物象带有些人物化色彩。49/595.用典抒情: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6.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人物或事件来隐喻、劝戒当朝。“借古”是伎俩,“喻今”是目标。50/59(·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51/59【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ɡ):悲伤。这首诗整体上利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示了怎样情感?请作简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59解析:

这首诗用了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