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厚壁圆筒的弹塑性应力分析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压力容器厚壁圆筒的弹塑性应力分析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压力容器厚壁圆筒的弹塑性应力分析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压力容器厚壁圆筒的弹塑性应力分析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压力容器厚壁圆筒的弹塑性应力分析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厚壁圆筒弹塑性应力分析

5/1/2024第1页 第一节厚壁圆筒弹性应力分析 如图所表示内半径为,外半径为厚壁圆柱形筒体,承受内压为,外压为。5/1/2024第2页 在P点处用相距d两个同心圆柱面,互成d角两个相邻纵截面及相距d两个水平面截取一个微小扇形六面体,以下列图所表示。5/1/2024第3页1.平衡方程一、厚壁圆筒 基本方程5/1/2024第4页5/1/2024第5页 因为值很小,可取,化简并略去高阶微量,得(2-1)5/1/2024第6页 在-平面内,沿r和z方向取微小长度PA=dr,PC=dz。假设变形后P,A,C分别移动到P

,A

,C

2.几何方程5/1/2024第7页由几何变形关系,可求得线段正应变为线段PC正应变为PA和PC间直角改变,即剪应变为5/1/2024第8页 在r-

平面内,沿r和

方向取微元线段PA=dr,PB=rd

,变形后,P,A,B分别移动到P

,A

,B

。因为对称性,P点和B点移到P

点和B

位移分量均为,A点移到A

点位移分量为5/1/2024第9页5/1/2024第10页 由此,空间轴对称几何方程为(2-2)5/1/2024第11页3.物理方程或写成(2-3)(2-4)5/1/2024第12页 对于承受均匀内、外压厚壁圆筒,若筒体几何形状、载荷、支承情况沿z轴没有改变,全部垂直于轴线横截面在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则,即只决定于r,只决定于z。5/1/2024第13页则平衡方程(不计体力)为(2-5)5/1/2024第14页 几何方程为变形协调方程

(2-6)(2-7)5/1/2024第15页物理方程或写成(2-8)(2-9)5/1/2024第16页(2-10)由式(2-8)可得到

将以上两式代入式(2-7),得到以应力分量表示变形协调方程

5/1/2024第17页

本节采取位移法求解在均匀内、外压作用下厚壁圆筒。将几何方程式代入物理方程式,得出用位移分量表示物理方程(2-11)

二、厚壁圆筒应力和位移解5/1/2024第18页 将上式代入平衡方程式,得 它通解为 (2-13)

式中为积分常数(2-12)5/1/2024第19页将式(2-13)代入式(2-11),得到式中(2-14)(2-15)

5/1/2024第20页 当厚壁圆筒同时承受均匀内压和均匀外压时,其边界条件为将边界条件代入式(2-14),得(b)(a)5/1/2024第21页 将、值代入式(2-14),得

即为著名拉美()方程式。(2-16)5/1/2024第22页 轴向应力、轴向应变和径向位移分量u,依据端部支承条件不一样,分两种情况讨论:(1)两端不封闭(开口)筒体(如炮筒,热套筒节等) 轴向变形无约束,轴向应力为零,即(2-17)5/1/2024第23页 由式(2-14)第三式及式(2-15),并代入、值,得(c)5/1/2024第24页 将、值代入式(2-13),得两端开口厚壁圆筒位移表示式(2-18)5/1/2024第25页(2)两端封闭筒体(筒体端部有端盖)轴向应力由轴向平衡条件求得即(2-19)5/1/2024第26页 由式(2-14)第三式、式(2-15),并代入、值,得(d)5/1/2024第27页 将、值代入式(2-13),得两端封闭厚壁圆筒位移表示式(2-20)5/1/2024第28页(3)两端封闭同时受轴向刚性约束筒体(高压管道或厚壁圆筒无限长)轴向变形受到约束,5/1/2024第29页

下面列出厚壁圆筒各种受力情况(两端封闭)弹性状态下应力及位移计算公式(1)厚壁圆筒同时作用内、外压()时(2-21)5/1/2024第30页 引入径比K(外径与内径之比K=Ro/Ri),上式可写为(2-22)(2-23)5/1/2024第31页(2)厚壁圆筒仅作用内压()时(2-24)(2-25)5/1/2024第32页(3)厚壁圆筒仅作用外压()时(2-26)(2-27)5/1/2024第33页5/1/2024第34页 (1)在厚壁圆筒中,筒体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其中环(周)向应力为拉应力,径向应力为压应力,且沿壁厚非均匀分布;而轴向应力介于和之间,即,且沿壁厚均匀分布。5/1/2024第35页 (2)在筒体内壁面处,环(周)向应力、径向应力绝对值比外壁面处为大,其中环(周)向应力含有最大值,且恒大于内压力,其危险点将首先在内壁面上产生。5/1/2024第36页 (3)环(周)向应力沿壁厚分布随径比K值增加趋向更不均匀,不均匀度为内、外壁周向应力之比,即 不均匀度随成百分比,K值愈大,应力分布愈不均匀。(2-28)5/1/2024第37页三、温差应力问题5/1/2024第38页 取基准温度为0

C,若弹性体微单元体积加热到t

C,且允许自由膨胀,则此单元体在各个方向产生热应变为:

式中

为弹性体线膨胀系数,[1/

C];t为温度差,[℃]。5/1/2024第39页 若弹性体受到约束,则在弹性体内引发热应力,而热膨胀不影响剪应变,不产生剪应力。所以,弹性体中每个单元体应变为热应变与热应力引发弹性应变所组成,即(2-29)5/1/2024第40页或(2-30)5/1/2024第41页 不计体力分量,温差应力问题平衡方程,(2-1a)5/1/2024第42页几何方程(2-2a)5/1/2024第43页假设不计边缘影响,在热应力状态下,全部垂直于轴线断面变形相同,且保持平面,则,,且为常量,径向位移只决定于r,轴向位移只决定于z,没有

方向位移。5/1/2024第44页平衡方程几何方程(2-5a)(2-6a)5/1/2024第45页物理方程式中(2-31)5/1/2024第46页 将物理方程代到平衡方程,有

上式中第一式可写成(2-32)5/1/2024第47页对上式积分两次,得将上式代入几何方程式,得(2-33)(2-34)5/1/2024第48页将式(2-33)代入式(2-31),得温差应力表示式(2-35)5/1/2024第49页 若厚壁圆筒仅沿筒壁存在温度差,不承受其它载荷,则边界条件为(2-36)5/1/2024第50页将边界条件代入式(2-35),得联立求解上述方程组,得 (2-37)5/1/2024第51页 由传热学,圆筒体在稳定传热情况下,沿壁厚任意点r处温度t分布为

(2-38)

将式(2-38)代入计算式中积分式(2-39-a)

5/1/2024第52页 由此将式(2-39-b)代入式(2-37),得(2-39-b)

(2-40)

5/1/2024第53页 将式(2-39-a)、(2-40)代入式(2-35),经化简整理得厚壁圆筒温差应力表示式为(2-41-a)

5/1/2024第54页 令,,,,则上式变为(2-41-b)

式(2-41)是厚壁圆筒仅存在径向温差时应力表示式。5/1/2024第55页温差应力沿筒壁厚度分布如图2-6所表示5/1/2024第56页厚壁圆筒中,温差应力与温度差

t成正比,而与温度本身绝对值无关,所以在圆筒内壁或外壁进行保温以减小内、外壁温度差,能够降低厚壁圆筒温差应力。三向应力沿壁厚均为非均匀分布。其中,轴向应力是环(周)向应力与径向应力之和,即:在内、外壁面处,径向应力为零,轴向应力和环(周)向应力分别相等,且最大应力发生在外壁面处。温差应力是因为各部分变形相互约束而产生,所以应力到达屈服极限而发生屈服时,温差应力不但不会继续增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得到缓解,这就是温差应力自限性,它属于二次应力。5/1/2024第57页四、组合圆筒应力分析

多层组合圆筒结构是将厚壁圆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层圆筒,各层之间有一定公盈尺寸,加热使它们彼此套合在一起,冷却后各层圆筒将产生预压力,从而在各层套筒上产生预应力。这种利用紧配合方法套在一起制成厚壁圆筒称为“组合圆筒”。

5/1/2024第58页 现以双层热套组合圆筒为例,如图2-7所表示,它是由内、外两层圆筒紧配合组成。套合前,内筒内半径为R1i,外半径为R1o;外筒内半径为R2i,,外半径为R2o。设半径过盈量为,且R1o-R2i。5/1/2024第59页 在套合压力p1,2作用下,内筒外壁产生一向内压缩径向位移,外筒内壁产生一向外膨胀径向位移,从而使内、外筒紧密配合在一起。

(2-42)

5/1/2024第60页假定,所以组合圆筒预应力为平面应力问题。可由拉美公式求出组合圆筒预应力;由变形协调条件,求出内、外筒接触面间套合压力p1,2与过盈量间关系。5/1/2024第61页(一)、组合圆筒预应力 外筒(R2i

r

R2o):仅受内压作用,由方程式(2-16)和式(2-18),

(2-43-a)

(2-44-a)5/1/2024第62页在外筒内壁面r=R2i处

(2-43-b)

(2-44-b)5/1/2024第63页 内筒(R1i

r

R1o):仅受外压作用,由方程式(2-16)和式(2-18)

(2-45-a)

(2-46-a)5/1/2024第64页 在内筒外壁面r=R1o处

(2-45-b)

(2-46-b)

5/1/2024第65页 将,代入式(2-42),且Rc

R1o

R2i,求得内、外筒接触面间套合压力为

(2-47)

5/1/2024第66页(二)组合圆筒综合应力

式中,

表示组合圆筒中综合应力,表示由pi引发筒壁应力,为套合预应力。(2-48)

5/1/2024第67页以双层热套组合圆筒为例:内筒(R1i

r

Rc):承载时综合应力由式(2-26)与式(2-45-a)叠加为

(2-49-a)

5/1/2024第68页 在内筒内壁面r=R1i处

(2-49-b)

5/1/2024第69页 外筒(Rc

r

R2o):承载时综合应力由式(2-24)与式(2-43-a)叠加为

(2-50-a)

5/1/2024第70页 在外筒内壁面r=Rc处

(2-50-b)5/1/2024第71页 因为叠加了套合应力,使内筒内壁面环向应力降低,而外筒内壁面环向应力增加,使整个组合圆筒环向应力沿壁厚方向趋于均匀分布。5/1/2024第72页第二节厚壁圆筒弹塑性应力分析 当应力分量组合到达某一值时,则由弹性变形状态进入塑性变形状态,即在厚壁圆筒截面上将出现塑性变形,并从内壁开始形成塑性区。5/1/2024第73页 弹性力学中,材料处于弹性范围,物体受载后应力-应变服从虎克定律,且加载、卸载时应力和应变之间一直保持一一对应线性关系。而在塑性力学中,当应力超出屈服点而处于塑性状态时,材料性质表现极为复杂。应力和应变关系呈非线性,且不相对应,即应力不但取决于最终应变,而且有赖于加载路径。5/1/2024第74页一、简单应力状态下弹塑性力学问题(一)简单拉伸试验塑性现象试验分析是研究塑性变形基本规律和各种塑性理论依据。在常温静载下,材料(通常指中低强度钢为代表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曲线。5/1/2024第75页5/1/2024第76页 由上述试验看出; 在初始屈服点之前,材料处于弹性阶段,应力应变服从虎克定律,

5/1/2024第77页 在初始屈服极限之后,材料进入塑性状态,应力应变呈非线性关系,可用一个函数表示为

其中为加载到E点总应变, 。为卸载时弹性应变,为不可恢复塑性应变。5/1/2024第78页 材料在经历塑性变形后,应力和应变之间不存在单值一一对应关系,应力不但取决于最终状态应变,而且有赖于加载路线。5/1/2024第79页 假如从E点完全卸载后,施以相反应力,由拉伸应力转为压缩应力,而且压缩应力屈服限比原始压缩屈服限有所降低,即,如图2-12所表示,这种拉伸时强化影响到压缩时压应力屈服限降低现象,称为包辛格(Bauschinger)效应。5/1/2024第80页(二)变形体简化模型5/1/2024第81页 1.理想弹塑性材料模型 对于软钢或强化率较低材料,含有显著塑性流动,忽略材料强化性质,可得到如图2-13(a)所表示理想弹塑性模型。其应力和应变关系为5/1/2024第82页 2.理想刚塑性材料模型

若材料屈服前弹性变形极其微小,视为绝对刚体。可深入简化为如图2-13(b)所表示理想刚塑性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应力到达屈服限前变形为零,一旦应力等于屈服极限时,则塑性变形可无限制延长。5/1/2024第83页3.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模型 对于有显著强化率材料,应力-应变呈近似直线关系,可简化为如图2-13(c)所表示线性强化弹塑性材料模型。其应力和应变关系为(2-52)

5/1/2024第84页4.线性强化刚塑性材料模型

对于有显著强化率材料,若材料屈服前弹性变形很小,可深入简化为如图2-13(d)所表示线性强化刚塑性材料模型。5/1/2024第85页另外,还有幂次强化材料模型,其应力和应变关系为 (2-53)式中A与n分别为材料强化系数与强化指数,且A>0,1>n>0。当n=0时,表示理想刚塑性材料;当n=1时,表示理想线弹性材料,如图2-13(e)所表示。5/1/2024第86页 (一)最大剪应力和八面体剪应力 1.最大剪应力

设已知物体内某点主应力及主方向,过该点截取一平行六面微单元体,假定微单元体各面与主平面一致,见图2-14。

二、屈服条件5/1/2024第87页 微元体主剪应力作用在过每一个主方向与另外两个主方向成45

夹角斜面上,且与该主方向垂直,分别以表示,见图2-15。5/1/2024第88页 其中,,。看成用在六面微元体上主应力时,上述三个剪应力中为该六面微元体最大剪应力,即(2-54)

5/1/2024第89页2.八面体剪应力

物体内任一点六个应力分量为已知,过该点作一特定平面,使此平面法线与三个主方向成相等夹角,这个斜面即为等倾面,见图2-16(a)。在整个坐标系中能够作出八个这种等倾面,形成一个封闭八面体(图2-17),等倾面上剪应力称为八面体剪应力。5/1/2024第90页 设等倾面ABC平面法线用

表示,与坐标轴(即主方向)夹角为,,,与主平面方向余弦分别为,即,,。由等倾面定义,它外法线与三个坐标轴方向余弦相等,得。即,故。5/1/2024第91页 设ABC平面上总应力为,可分解为正应力和剪应力,也可分解为沿主方向三个应力分量,,。从力分解关系能够看出

(a)

(b)将S1,S2,S3投影到法线上有

(c)5/1/2024第92页 设ABC面积为F

,三角形OCB,OAC,OAB面积分别为F1、F2、F3,它们之间有以下关系,,。由力平衡关系,可得到

5/1/2024第93页

由此,,将这些关系代入(b),(c)

代入(a),得八面体剪应力为

(2-55)5/1/2024第94页 特雷斯卡(Tresca)屈服条件

材料处于复杂应力状态时,当六面体上最大剪应力到达某一极限值时,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5/1/2024第95页 当时,Tresca屈服条件可表示为

即 (2-56)

式中为最大剪应力,为材料剪切屈服限,为单向拉伸时材料屈服限。5/1/2024第96页 在单向拉伸时,,屈服条件为 (2-57) 纯剪切试验时,屈服条件为(2-58)5/1/2024第97页米赛斯(Mises)屈服条件

材料处于复杂应力状态时,当八面体剪应力到达一定数值时,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5/1/2024第98页 依据八面体剪应力计算,当材料处于简单拉伸状态时,材料正应力与八面体剪应力关系为 屈服条件为 (2-59)5/1/2024第99页 在复杂应力状态时,把综合各应力分量当量应力与简单拉伸时拉伸应力相当,由式(2-59)有

屈服条件可表示为 (2-60-a) 即 (2-60-b)5/1/2024第100页 Mises屈服条件认为,材料承载时最大剪应力等于时,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即

(2-61)

5/1/2024第101页 三、厚壁圆筒弹塑性分析 厚壁圆筒在承受内压载荷作用下,伴随压力增加,筒壁应力不停增加。当应力分量组合到达某一值时,由弹性变形状态进入塑性变形状态,即在筒体截面上将出现塑性变形。首先由筒体内壁面开始,逐步向外壁表面扩展,直至筒壁全部屈服。5/1/2024第102页 假设厚壁圆筒为理想弹塑性体,不考虑材料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塑性强化,筒体仅受内压作用,筒体内半径为,外半径为。5/1/2024第103页 (一)弹性极限分析 当筒体仅受内压作用,且压力较小时,筒体处于弹性状态,其弹性应力分量表示式为由上式可知,在内压作用下,弹性应力沿壁厚分布,且,。当内压到达筒体某一极限压力=时,筒体内壁首先开始屈服。5/1/2024第104页 假设筒体材料屈服时应力符合Tresca屈服条件 将应力值代入,得

式中为厚壁圆筒内壁刚进入屈服时所对应压力,称为弹性极限压力。(2-62)

5/1/2024第105页 (二)弹塑性应力分析 当

时,圆筒内壁屈服区向外扩展,筒体沿壁厚形成两个不一样区域,外侧为弹性区,内侧为塑性区。设筒体弹塑性区交界面为一与圆筒同心圆柱面,界面圆柱半径为。5/1/2024第106页

假想从厚壁圆筒上远离边缘处区域截取一筒节,沿处将弹性区与塑性区分开,并代之以对应力,如图所表示。设弹塑性区交界面上压力为,塑性区为一圆柱形筒,内、外半径分别为和,承受内、外压力分别为和;弹性区亦为一圆柱形筒,内、外半径分别为和,承受内压力为。5/1/2024第107页1.塑性区(

) 材料处于塑性状态时,筒壁微元体平衡微分方程依然成立,由式(2-5)

设材料塑性变形时应力符合Tresca屈服条件,代入上式,得 积分上式为 (2-63)

5/1/2024第108页 由边界条件 (a) 由第一个边界条件代入式(2-63),求出A,再代入Tresca屈服条件和,可得到塑性区各应力分量表示式

(2-64-a) 由第二个边界条件代入式(2-64-a)第一式,可得弹-塑性区交界面压力为

(2-65)5/1/2024第109页 筒壁材料塑性变形符合Mises屈服条件,则式(2-64-a)能够写成

(2-64-b)

5/1/2024第110页2.弹性区(Rc

r

R0) 弹性区内壁面为弹-塑性区交界面,即弹性区内壁面呈塑性状态。设Kc=R0/Rc,弹性区内壁面处应力表示式

(2-66)5/1/2024第111页 若应力符合Tresca屈服条件 将式(2-66)各值代入得

(2-67)

在弹-塑性区交界面Rc处连续,即由式(2-65)和式(2-67)求得Pc应为同一数值,由此可求出内压力pi与所对应塑性区圆柱面半径Rc间关系

(2-68-a)5/1/2024第112页 将式(2-67)代入拉美公式,可得弹性区各应力分量表示式

(2-69-a)5/1/2024第113页

若按Mises屈服条件, 内压力pi与所对应塑性区圆柱面半径Rc间关系及弹性区各应力分量表示式为 (2-68-b)

(2-69-b)5/1/2024第114页 由图2-19看出,塑性区因为存在塑性变形,应力重新分布,使得筒体内壁表面应力有所下降。5/1/2024第115页(三)塑性极限分析

由弹塑性分析可知,当压力p不停增加时,塑性区不停扩大,弹性区不停缩小。当压力增加到某一值时,塑性区扩展到整个筒体,即RC=R0时,筒体全部进入塑性状态。5/1/2024第116页 按Tresca屈服条件

(2-70-a)

(2-71-a)

5/1/2024第117页 按Mises屈服条件

(2-70-b)

(2-71-b)

5/1/2024第118页(四)厚壁圆筒自增强 自增强处理是指筒体在使用之前进行加压处理,其压力超出内壁发生屈服压力(初始屈服压力),使筒体内壁附近沿一定厚度产生塑性变形,形成内层塑性区,而筒体外壁附近仍处于弹性状态,形成外层弹性区。 当压力卸除后,筒体内层塑性区将有残余变形存在,而外层弹性区受到内层塑性区残余变形阻挡而不能完全恢复,结果使内层塑性区受到外层弹性区压缩而产生残余压应力,而外层弹性区因为收缩受到阻挡而产生残余拉应力。5/1/2024第119页1.自增强压力计算 厚壁圆筒进行自增强处理时,自增强压力必须大于筒体内壁初始屈服压力,使筒体内层成为塑性区,外层仍为弹性区。设筒体塑性区与弹性区交界面半径为RC,自增强压力为Pa,通常按Mises屈服条件确定,由式(2-68-b)得自增强压力计算公式 (2-72-a) 或改写为 (2-72-b)5/1/2024第120页计算值最惯用方法是,假设若干个RC值,计算自增强处理时所施加压力、残余应力(预应力)及工作压力下弹塑性区交界面处合成应力。求取最小合成应力时RC值,从这个RC值所计算超应变度,即为最适宜超应变度计算值。RC值也可按以下关系近似估算

式中Ri,R0分别为厚壁圆筒内半径和外半径。5/1/2024第121页2.自增强筒壁应力分析 经过自增强处理厚壁圆筒,工作时应力表示式可从下面三个方面求取:经自增强处理时由自增强压力Pa作用下筒壁应力;卸载后筒壁残余应力;工作压力作用下筒壁合成应力。5/1/2024第122页(1)在自增强压力pa作用下筒壁应力

塑性区(Ri

r

RC),按Mises屈服条件,得各应力分量表示式

弹性区(RC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