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老子》二章1/342/34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些人说又称老聃(dān)。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精华是朴素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含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3/344/34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第十八个化身。5/346/34

老子《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很快,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道德经》。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7/34《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著作。《老子》又称《道德经》或称《老子五千文》8/3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没有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9/34

译: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这就有了恶了。所以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造成,长和短由相互对立而表达,

音和声相互友好,前和后相互跟从。所以有德圣人对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施不用言辞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不过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10/341·同学们在朗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觉这一章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两个方面。11/34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络?

在相互对立中相互依赖,是相反相成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能够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12/343.这种相反相成,相互转化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13/345.课文中哪几句话能够做它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14/344·世间万物还有那些是相反想成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例子吗?正反对应文武想通祸福相倚男女相伴水火相克黑白相间功过相抵平仄相谐生死相依老幼相携刚柔相济清浊相济爱恨相融青黄相接一直相接15/346.我们在学习《论语》过程中,会经常发觉“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圣人”指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标准人,也有人认为“圣人”指是统治者。16/347.这一章能够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治国应顺其自然,实施“无为而治”。17/348.“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尤其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尤其想怎么样”。老子认为治国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存在,才是做到最好。不然,就会招致更大反抗,引发天下大乱。18/349.即使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一样能够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精神给养,你以为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方式对待人和事。19/34

有没有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

长短相形高低相倾—行不言之教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相互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板书设计:20/3421/34

知人者智

(《老子》第三十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久也,死而不忘者寿。22/34【注释】

(1)明:高明、聪明意思。

(2)强:这是老子使用特殊概念,含有果决意思。

(3)强行:有些人认为,"强行"为"勤行"之误;也有些人认为,"强"和"勤"在古代是通假字。由此,"强行"就是努力不懈意思。

(4)死而不亡:身体已经死亡,但其精神依然被世人遵照。这一章阐述了老子自我涵养观点;他认为,知人、胜人当然主要,但知己、自胜更主要;而只有到达"自知"、"自胜"、"自足"、"强行"人,才可能使自己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超越死亡,成为长久存在。

23/34

译:善于认识他人人才能称为智慧;能够了解本身人,才能叫做明白通达。能够战胜他人人,才叫做有力;能够战胜本身人,才能叫做强大。凡事知道满足人,才叫做富有。凡事持之以恒、笃行不移人,才叫做有志。不丧失本身根本人,才能够长久。死后而不被忘却人,才叫做长寿永生。24/3410·《知人者智》这一章主要谈是修身和自我发展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一点谈谈自己思想收获。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死而不亡25/3411·思索: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这一章中哪句话能够作为这种观点佐证?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6/341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老子主张“死而不亡者寿”指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人才是真正长寿。“死而不亡”能够有两种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一样。27/34

人生一世,最困难大约就是对自我了解、把握和超越。老子所说“知人”、“胜人”“人”,其实不但指他人,也包含除自己之外一切客观存在,因置身其外旁观者清,所以了解起来还算轻易。但一旦把自己摆进去,看问题往往就不那么清楚了,因为人极难克服主观执着和外物欲求。这么就难免陷入知人而不知己、胜人而难胜己、欲求而不知足、明理而不能力行尴尬,最终必定迷失自我,丧失精神世界,失去立身根本。要破解这么困境,就要努力争道。只有明白了一切都在道中,一切都应随顺自然道理,才可能化解执着,超越自我,拥有自由洒脱精神世界。28/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