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郭书愚中华文化复习纲要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四川大学郭书愚中华文化复习纲要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四川大学郭书愚中华文化复习纲要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四川大学郭书愚中华文化复习纲要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四川大学郭书愚中华文化复习纲要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盖以‘华’自诩,犹以‘夏’自称,犹以‘中’自勉。国于大地,必有与立。中也,华也,夏也,亦吾先民所啧啧自诩,斤斤自号,黾黾自勉,而为文化之胚胎者。至于或称我为秦,或称我为汉,或称我为唐,穷本溯源,要皆人之称我,而非我所自字。故略而不论也。”——陈登原《中国文化史·卷首·叙意》图腾,是某一特定族群内文化象征物,它被该族群内全部组员所认同,进而成为该族群代称。本质上是某一特定族群对祖先崇敬。史: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统计。本义:史官。“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已。”——王国维《观堂集林》第1页史学意义:彰往·藏往·察来借《易经》说法,史学首先要“彰往”,不能让人类往昔湮没;然后要“藏往”,维持人类历史记忆;进而还要“察来”,知道人类怎样能够比过去更加好。历史之“有用”,亦在于此。过去不少人认为藏往即是想要复古,察来则是妄图预测,这是极大误解。负面者如此,正面亦然。知道历史成败教训,或有能够摹仿或躲避之处,但历史主要不在于此。我们认识和了解到自己或他人过去成败,不不过可摹仿,也不不过可躲避,更无须是想要预测未来;温故知新意义在于,过去经验能够告诉我们曾经有过机会和选择,也能够提醒我们是否进行了足够努力,更能够帮助我们思索怎样能够做得更加好。历史需要被表现出来,因为史事假如不被记住,就可能被搞忘了。当然有些人说,没被记住历史也在我们血液里,就像盐化在水里一样。不过能展现出来还是比很好,假如我们知道自己血里有多少盐和什么样盐,当然更加好。第2页古书描述帝王三个倾向:1、古帝王降生神秘2、容貌非同普通,3、绝顶聪明“古帝王降生之神秘,容貌之非常,聪明之逾恒,皆可使古帝王之人格,与神相混。良以桀酋首出,非饰词无以动听;非假神无以威众。后之史人,取千年以前之传闻,记篝火狐鸣为实录,以致古之帝王,率含神之意味,即此故也。”——陈登原《中国文化史》瑞典人安特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河南仰韶遗址发觉彩陶。安氏当初是中国北洋政府聘请矿业顾问,从1914来华至1925离开,在中国待了十年,对中国考古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安氏发觉,仰韶遗址出土彩陶与中亚土库曼斯坦安诺及东南欧特里波里等地彩陶有许多相同之处,且制作时间上也在中亚与东南欧之后,故认为仰韶文化是从西方传输过来。因为安氏是以考古发掘实证来说话,所以在中国文化界形成了含有很大冲击力新一波“西来说”。第3页“大学之法”四标准:预防、适时、循序、观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强调学习和教育对于个人主要性。这里“知道”是动宾短语,与当代文中“知道”不一样,强调学习目标是“道”。“学不躐等”:《礼记·学记》中教学七标准之一。强调学习不能跨越其应有阶段,应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是“中庸中节”思想在教育领域经典表达“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礼记·学记》提出主要观念。强调学生应选择自己兴趣专业,才能激发出主观能动性,才能易于有所成就中华古文明特点:1、兴于山岳2、多元共生吾国文明,实先发生于山岳。古代诸部兴于山岭者多,而起于河流者少。如天皇兴于昆仑山,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人皇兴于刑马山。出暘谷,分九河之类,实吾民先居山岭,后沿河流之证。”——柳诒徵第4页世界上迄今只有中华大地在人类起源各个步骤中没有缺环。在距今6000年左右,中华大地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在甘青地域有齐家文化系统,在辽西地域有红山文化系统,在海岱地域有龙山文化系统,在长江中游地域有石家河文化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域有良渚文化系统,在中原地域有仰韶文化系统。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都创造出了灿烂文化。这些文明不停融合,逐步形成统一文明。——苏秉琦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学记》多:贪多好胜,不求甚解。少:孤陋寡闻。易:浅尝辄止。止:畏难不前。文化四层结构由低到高,依次为:物质文化层:经典代表: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经典代表:法律行为文化层:经典代表:民俗心态文化层:经典代表:文学艺术第5页清代科举考试层级简表

自下而上:生员、举人、贡士、进士。对应考试为:县试(童试)、乡试(省会举行)、会试(首都)、殿试(皇帝亲试)。科举制自隋朝产生,延至清末,是我国古代影响最深远选官制度。特点:平等公正,教考成本低廉。考试形式(以八股文为经典)单一疆化,流于形式,但强调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契合中国传统文字特质,并非一无是处。第6页传统科举制度下,即使真正能够中式任官人百分比极低,但它优点正在于人人都有相对较平等机会,不问贫富贵贱,个人平步青云可能性永远存在。科举制另一特点是教育和考试成本低廉。读书人只需要准备经学、诗词方面两三本书即可应考,纸、笔、墨等学习用具相当廉价,更可用其它更简易方式替换。这使贫寒子弟完全能够将改变本身命运希望寄托在发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上。正因成本低廉,民间人士能够成为兴办教育(私塾、家塾等)主要力量。近代兴起西式学堂学校在教学内容、管理方式上确实适应了时代需要,但其办学成本却大幅增加,远远超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所能承载负荷程度。其实,传统诗文格式如八股文、律诗等,其共通关键旨趣,正不外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亦即要求我们在一定规则限制下,从事创新。这种方法,理想是否,我不敢妄下论断。不过,就像体育竞赛一定要有大家共同遵照游戏规则一样,治学为文也要有固定章法,才能决定胜败、衡量优劣。而一有规则章法,自然免不了设下若干限制。人才之崭露头角,便是要在特定章法与规则局限下,犹能别出心裁,有所创获。把人才沦胥全然归罪八股,严格而论,未尽公允。——罗志田第7页中国高等教育分成中国古代“大学”和近代仿西方体制建立“University”两个发展阶段,二者迥异其趣。本世纪中国大学教育问题所在:成功地移植了西洋教育制度,却谈不上很好地承继中国人古老“大学之道”。不是没有些人意识到,而是实践起来举步维艰。——陈平原书院是最具中国特色教育组织。发展基本脉络:始于唐,南宋时形成制度,元、明、清不停发展、历有兴替,作为制度完全废止于19世纪末。书院特点: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书院最初只是学术研究机关,以后逐步成为教学机构。教学内容多与每一个时代学术发展亲密联络。比如南宋理学流行,书院就多讲授理学。明代王守仁等讲一个新理学“心学”,于是书院也讲心学。到了清代,汉学与宋学对立,书院就重经学,讲考证。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在南宋,朱熹和陆九渊代表两个不一样学派。淳熙二年(1175年),两派在鹅湖寺进行公开辩论。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白鹿洞书院去讲学,成为千古佳话。明代“讲会”之风更盛。王守仁和湛若水也代表两大学派,相互争辩。这种提倡自由争辩讲会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第8页3在教学上实施门户开放

一个书院著名学者讲学,其它书院师生均可自由来听,不受地域限制和其它任何限制。宋、明、清三代都是如此。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书院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非常重视对学生读书指导。宋、元、明、清一些大师提出了不少读书标准。有编制读书分年日程。有把书院课程分门别类,把天天课程分成若干节。他们都注意学生全方面发展。导师决不提倡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学生读书要善于提出疑难,勉励学生争辩,教学采取问难论辩式。朱熹尤其强调:“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吕祖谦更提出求学贵创造,要自己独立钻研,各辟门径,不能落古人窠臼。总精神是要学生不停有创造创造。5师生关系融洽中国教育素以尊师爱生为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在私人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书院属于私人教学范围,所以尊师爱生传统轻易得到表达,在官办学校中则十分困难。朱熹曾批评太学师生关系:“师生相见,漠然如行路之人”。他指出,其原因在于学校变成了“声利之场”,教学缺乏“德行道艺之实”。他自己身体力行,循循善诱,对学生有深厚感情。书院其它特点:办学形式灵活开放、多采取自学为主、自由讲学、师生相互答疑问难教学形式,重视道德教育。书院优势和优点正是今日教育体制短处和弊端,对于今天教育改革有借鉴意义。第9页阅读经典之法则:临文必敬论古必恕阅读经典要以“了解之同情”为标准。应持有一个合乎“中节”态度,所谓“从容中道”;“论古必恕”也不是讲对古人要尤其宽容、尤其行恕道,而是指论古为文者必须真切体察古人时代条件、特定处境。——冯天瑜“事实证实:不一样主观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虚”和“谦”是分不开。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普通有学术价值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一个通病。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是把西方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余英时我读前人著作,如休谟或康德,有一个视为当然假定,即这些作者比我聪明得多。——罗尔斯第10页化民成俗:扭转世风和人心不二法门民俗:是某族群自古沿袭至今并得到族群内各组员认同文化现象。通常被化归广义文化第三个层面——“行为文化层面”。(1)民俗载体和主体是“族群”,而非“民族”。族群是灵活且具弹性学术研究概念。民族是含有特殊政治内涵重大约念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民俗是一个民族异于其它民族特殊文化现象。我们认为民族不一样即使是形成民风民俗差异关键。但传统“民族”概念过于宽泛,伴随民俗学、社会人、人类学发展,假如我们对民俗了解和认识仍以民族为载体,那么在诠释同一民族内部不一样地域风俗人情时,将不可防止地面临学理和逻辑上困境。实际上,不一样民族假如长久共同生活于同一地域,民族习俗差异会逐步减弱;同一民族若分布广泛,其不一样地域组员之间在习俗上也可能产生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有时会有极大反差,甚至彼此间是矛盾冲突。这么现象能够说比比皆是。(2)民俗必须是自古沿袭至今文化现象。假如古代曾经存在但早已失传文化,没有沿袭至今,不能被称作民俗。如大家都知道三国时蜀国臣相诸葛孔明创造“孔明灯”,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沿袭,是主要民俗之一。但诸葛孔明制造出用于搬运军需粮草机械工具——“木牛流马”却久已失传,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民俗”。(3)民俗必须得到特定族群内绝大多数组员共同认可。假如只是族群内部分组员行为方式和习惯,不能被称作是该族群“民俗”。在这方面最经典例子是汉文化圈中“礼拜记日法”和“星期日作礼拜”区分。第11页化民成俗:教育最高目标和最终旨归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意富与贫。——苏轼《上皇帝书》“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张之洞《劝学篇》毛泽东于1918年4月与蔡和森等人在湖南长沙以“革新学术,砥砺学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创建“新民学会”。该会不少组员参加了赴法勤工俭学,成为以后共产主义革命之骨干传统文化弘扬:“始于教育,贯于风俗,精于学理,成于制度。传统文化还要贯通于风俗。要进入我们文化血脉中。民俗是族群标识和关键特征,民俗更易往往会关系到族群内部各组员心理认同,进而影响到该族群凝聚力、向心力,古人将“化民成俗”作为国民教育宗旨和标,正是看到了这一点。进而言之,出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风俗日乖”情形,则教育当然难辞其咎!第12页反求诸已:古人处事和教育标准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他把要求自己还是要求他人看作区分人品档次标准。孔子自己切实做到了“求诸己”。所以他能“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又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意思是说,你跟人交往,假如得不到预期结果,就应该返回到本身,检验自己有没有问题;假如你是敬爱他人,他人也会敬爱你。类似话在其它古书上也能看到。上世纪90年代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座楚墓里,发觉了一批战国时代竹书。其中有一篇被整理者名为《成之闻之》儒家佚书,重复阐述治人者必须“求诸己”、“求之於己”、“反诸己”道理。篇中有这么话:“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意思跟上引孟子话十分靠近。对“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这句话,能够做点补充。我们有一句成语:“君子自重”,比较当代一点说法是:“要人尊重你,必先尊重自己。”确实,要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