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5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1页
《宋明理学》5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2页
《宋明理学》5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3页
《宋明理学》5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4页
《宋明理学》5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时期以来儒家思想发展概况春秋战国秦朝汉武帝因运而生蔚然大宗遭受重击正统思想那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又经历了怎样发展历程?想一想1/82

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诗反应了怎样社会现实?2/82第三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3/82魏晋时,在玄学、佛教思想冲击下,儒学一度衰弱,玄学发展,标志儒道深入合流。一、三教合一1、背景:儒学危机①佛道冲击4/82佛教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内地,魏晋时期盛行。佛教宣扬人生一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5/82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统治者需要借助佛教稳定统治秩序,大力提倡支持佛教。下层民众需要精神寄托佛教教义坑骗性,寺院经济吸引力6/82道教在民间传输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成为为统治者服务宗教。道教徒尊称创建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地位很高。7/82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道家思想,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士大夫和逃避战火普通民众所信仰。8/82材料一:自“罢、独”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儒生们专注于考据与训诂。同时,将现实一切政治、人生现象归结为天意。另外,儒家思想着重于人道德实践,缺乏应有抽象哲学理论。材料二:伴随社会动荡不安,王朝更迭,“君臣等级观念”受到质疑。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反而赤裸裸恐吓人们。材料三:“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财货以事上则诛”——韩愈《原道》思索:材料反应了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改变?假如你是老百姓面对乱世,你怎样选择?这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9/82改变:儒家思想本身僵化,且没有社会需要。儒学出现了危机。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儒学在孔子创建之时,只是一些伦理标准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这么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②儒学本身问题和缺点儒学本身僵化;佛道思想更符合人们要求。伴随时代变迁,儒生将怎样化解这场危机呢?10/82材料一:政恶多门久矣……三教(儒、佛、道)于是乎可一矣。——隋·王通《中说·问易篇》材料二:宋代智圆说:“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致,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三教合一”时尚出现。11/82“儒教”并非“宗教”,而是“教化”。不是吞并,不是融为一体而是相互吸纳,渗透。《三教图》(清·丁云鹏)2、“三教合一”含义12/8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2)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关系,调整了与儒学关系,调整了与民俗关系。尤其是调整了与儒学关系。(1)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3/82

3、表现:(1)魏晋南北朝:三教相互影响和发展(2)隋朝: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3)唐朝: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14/82唐宋时期,伴随政治逐步稳定,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时尚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家并修,表达了士大夫们纵横于三教之间思想倾向。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思想历程。15/82“三教合一”风景名胜左侧是佛教弥勒院,右侧是道教元君祠,中间是儒家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泰山名胜—红门宫16/82三教合一,弥漫社会各个领域←在我们最为熟悉“西游记”里面,大家能否找出三教合一痕迹?17/82宋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愈加完善和哲理化,发展到理学阶段,明代掀起高潮。这是封建社会后期孕育发展起来“新儒家”。什么是理学?为何会兴起?它与孔孟之学有什么不一样?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4、结果:儒学正统地位受挑战5、应对:(1)唐朝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2)宋朝儒家学者复兴并改革儒学18/82二、程朱理学

1、理学含义宋明时期儒学,是儒学新表现形式。它是以“理”或“天理”为关键哲学思想体系。19/82①佛、道冲击下儒学权威性严重减弱②唐、五代不重伦理纲常历史提供了教训③北宋尖锐社会矛盾需要强化君权意识④宋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⑤北宋相对宽松文化政策⑥唐宋以来韩愈等儒学家努力

⑦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新发展奠定基础2、形成背景必要性可能性20/82宋明理学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陆九渊

王守仁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理学基本流派21/82程颢像程颢北宋,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弟兄,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时,建立起自己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二程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22/82程颐像程颐(1033~1107),字正叔,汉族,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元祐元年(1086)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与其胞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幼承家学熏陶,与其兄程颢不但学术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称“二程”。23/82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出色弘扬儒学大师。注解四书地位: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朱熹像24/82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认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阅读材料,概括程朱理学主要观点世界本原是理,是万物遵照普遍标准。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意识之外绝对精神、上帝意志。25/82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弟兄、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合理性。26/82材料三: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涵养目标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实质:不在于求科学之真,而在于明德至善。根本目标:维护封建专制统治;27/82学以致用(合肥三模)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所要表示本意是A.人不能存在正常欲望B.人欲指是违反了社会规范欲望C.人欲与人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28/82材料四: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释义: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取得知识。详细说:接触……,体验……,明“理”。格物致知29/82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不一样?“格物致知”思想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要把握“理”,就需要经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理”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规律。依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经过实践而发觉、认识,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二者区分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理”(或“真知”)。30/82“理”是世界本原(客观唯心主义)

——宇宙观经过“格物致知”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3、程朱理学主要观点31/82南宋以后长久居于统治地位官方哲学元朝:《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朝:更深入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思索:程朱理学被官学化主要原因?4、程朱理学地位32/82程朱理学被官学化原因:尽管在宋代程朱理学曾被斥为“伪学”,不过教育和考试大权仍在理学家手里。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许多学生成了理学传输者;考试只取赞扬理学人。再就是理学家们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他们道德标准强化了封建秩序,适合用于小农经济社会,于是统治者对理学限制逐步松弛下来。最终它从民间书院讲习进入了官方教育与选拔系统,渐渐进入权力中心。33/82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新儒学

理学是一个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标)34/82三、陆王心学陆九渊(1139—1193),江西金溪人,因曾在江西象山(今江西贵溪西南)讲学,人称象山先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集》35/82以此证实一切封建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永恒不变。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服务。(2)获取“理”方法:“六经皆我注脚”

“创造本心”进行内心反省(1)心是天地万物本原1、陆九渊主要思想“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36/82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渊源。因而其学说被称为“心学”。37/82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38/8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2、王阳明心学“心外无佛,即心是佛”“心即理”“心外无物”更多地吸收佛教禅宗思想39/82对儒家“仁”思想深入发挥“致良知”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40/82材料一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心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41/82破除外在敌人、障碍和困难是相对比较轻易,破除自己心中不法、不良、不妥、贪婪欲望和冲动才是最困难。材料二王守仁曾经屡次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42/82材料三:良知即天理。材料四:知是心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材料五:“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良知即天理方法论:“致良知”,即克服私欲,回复良知43/82王阳明“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含意是说知行是一件事两个方面。知是心之本体良知;良知充塞流行、发而为客观详细行动或事物,就是行。由这个认识出发,假如知而不行那只是不知。知是行主意,行是知功夫。知行本是紧密相联,所以有知行合一之说。在当初社会上、在理学发展中确实有知而不行情况存在。王阳明知行合一对时弊有纠偏意义。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自觉和主宰性。?44/82②反省内心以求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学

①心是天地万物本原“阳明心学”

“致良知”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作用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45/823、地位理学新阶段,明朝中期以后广泛传输46/82P14:资料回放——鹅湖之辩: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朱熹陆九渊Vs47/82治学方法迥然不一样道问学,读书穷理。尊德性、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形象比喻体会差异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应该让弟子们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格物致知创造本心理是本原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48/82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同学派儒学表现形式(理学)内容实质理;仁、礼;高调道德主义以儒家纲常伦纪来遏制人自然求,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四、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导与练)49/82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异认识“理”实现“理”哲学范围理是外在,独立于人存在;理是内在“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50/82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人戴震

“一个奴隶精神统治着亚洲,而且从来没有离开过,在那个大陆全部历史中,不可能找到任何一点自由精神痕迹,只能看到奴隶制耀武扬威”51/82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贞节牌坊群绣花鞋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提倡下,在理学卫道士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但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烈妇”;不但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烈女”。中国“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这么社会是变相妇女屠宰场。52/82二十四孝故事尝粪忧亲恣蚊饱血扇枕温衾郭巨埋儿53/82朱熹来岳麓书院讲课时手书,清道光七年(1827)欧阳厚均重刻。忠孝廉节碑54/82五、宋明理学影响1、消极:用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们自然欲求,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观念;⑤重礼轻法观念等。55/8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56/8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清)林则徐57/82李清照:“生看成人杰,死亦为鬼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58/82四、宋明理学影响2、主动:(1)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理论总结,含有一定进步性。(2)对后世有许多可取之处①宋明理学含有友好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友好意识。②宋明理学含有忧患意识,强调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重视气节、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主动作用。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进和促进作用59/82宋明理学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发展创建:北宋二程等人成熟:南宋朱熹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知识·梳理60/82唐中叶以后,儒学大师韩愈和柳宗元等人率先提出要复兴儒学。韩愈在《原道》和《论佛骨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抨击。他指出佛教花费大量财富,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盗”。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佛徒“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危险。他认为佛教自外与天下国家,灭弃封建伦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在回应佛道挑战同时,韩愈主动援佛入儒与援道入儒。他所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传授谱系,而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而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全部这些都启发以后儒者以一个复兴儒学意识。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关键范围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理论体系,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学说来取代佛、道。61/82课堂探究石介《中国论》说:“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老聃是中国人,为何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老聃像提醒: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停,民族矛盾尖锐。把佛教和道教说成夷狄之教,激发人民对佛道排斥厌恶心理,从而确立儒学独尊地位。62/82课堂探究: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叛。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汉之治过于唐矣,汉有纲正。--程颐程颐认为:“汉之治过于唐”理由是什么?由此理学终极目标是什么?63/82课堂检测1、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关系是

A、完全更新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改变

2、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时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思想与乙徒相近是A、万物皆只是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64/823、王阳明主张“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说明他(

)A.否定封建伦理纲常是天理表达B.继承了陆九渊“心即理也”思想并进行了发挥C.彻底否定了封建专制统治合理性D.形成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直接原因是A.儒学“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需要B.佛教和道教快速传输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D.魏晋南北朝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65/825、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经过“格物致知”方法,经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理”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含义应是A.探究B.规格C.人格D.格子6、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确立统治地位是在A.北宋时期B.南宋时期C.唐朝中期D.明朝早期66/82“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朱熹67/82“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熹实则抽象与详细关系68/82心性论:朱熹认为,“心”和其它个体事物一样,也是理与气结合。而“性即理也”。心与性区分在于:心是详细,而性是抽象。心能有活动,如思想和感觉,而性则不能,但只要我们心中发生这么活动,我们就能够推知在我们性中有对应理。69/82“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弟兄、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涵养目标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朱熹70/82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一个崇尚老庄思潮,普通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学说。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研究和讲解。是魏晋时期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一个哲学、文化思潮。71/82“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万物皆然”——《二程遗书》卷二“古今风气不一样,故器用亦异宜,是以圣人通其变,使民不倦,各随其时而己”“天地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二程遗书》卷十一“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二程遗书》卷十二“义、礼、智、信皆仁”道德涵养论集中反应在“格物致知”和“克己复礼”72/82上述思想有何消极影响?古代女子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压抑、扼杀人自然欲求;摧残、迫害女性身心健康,维护男尊女卑等级秩序和专制统治73/82二十四孝故事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74/82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二十四孝故事75/82郭巨埋儿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步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约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二十四孝故事76/82理学是对儒学更新与丰富友好意识、忧患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