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代码:1336111012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化学

Sports

Biochemistry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36学时

讲授学时:28学时

实验学时:8学时

分:2分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一)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主要采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与身体化学组成之间的相互适应,运动过程中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为增强体质、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重视最新科学成就的介绍和体现体育专业的特点及需要。《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学士学位课程。(二)课程设置目的及任务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熟悉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人体的生物化学变化特点,能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训练和体育锻炼,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学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任务:(1)初步掌握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2)能在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体育训练中灵活运用有关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五、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懂得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从事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六、课程教学内容

论(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务,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学习运动生物化学的意义和方法。(二)教学内容0.1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与任务0.1.1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0.1.2运动生物化学的任务0.1.2.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0.1.2.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0.1.2.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0.2运动生物化学地发展与展望0.2.1发展0.2.2现状0.2.3展望0.3学习运动生物化学地意义和方法0.3.1运动生物化学地地位0.3.2学习运动生物化学地意义(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难点: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第一章

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掌握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酶催化反应得特点、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中ATP的合成;熟悉运动中机体物质代谢的基本知识;理解运动中引起人体物质组成及酶的适应性变化;初步学会用物质代谢的知识理解与分析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二)教学内容1.1

组成人体的化学物质1.1.1人体物质组成的分类:根据分子结构特点和能量变化情况分类1.1.2人体物质组成的含量与功能1.1.3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1.2酶的概念;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1.2.1酶的化学组成1.2.2酶的化学组成1.2.3酶的分子组成1.2.4多酶复合体1.2.5酶催化反应的特点1.2.6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1.2.7运动与酶适应1.3物质代谢1.3.1糖代谢1.3.2脂质的代谢1.3.3蛋白质的代谢1.3.4水代谢1.3.5无机盐代谢1.3.6维生素代谢1.4

ATP1.4.1ATP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1.4.2肌肉活动时ATP的代谢1.5生物氧化(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酶催化反应的特点。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难点: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运动中生物氧化过程及ATP的合成。第二章

糖质代谢与运动(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糖的概念、葡萄糖的化学结构、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与储量、糖代谢不同化学途径与ATP的合成的关系、糖代谢及其产物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了解糖的组成、分类和运动时的生物学功能;熟悉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作用的基本代谢过程及其在运动中的意义;理解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糖代谢产生的适应性变化。(二)教学内容2.1糖质的概念和化学组成

2.1.1糖质的概念

2.1.2化学组成2.2糖的分类

2.2.1单糖:葡萄糖、果糖、

2.2.2寡糖

2.2.3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2.3糖的生物学功能

2.3.1人体内糖的存在形式和储量、血糖、肌糖原、肝糖原

2.3.2运动时糖的生物学功能2.4

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5

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2.6

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2.7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2.8糖的无氧酵解2.8.1代谢过程2.8.2

糖酵解的生理意义2.9糖的有氧氧化2.9.1基本代谢过程;葡萄糖或糖原氧化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2.9.2

ATP的生成2.10生理意义2.10.1

产生的能量多,是机体利用糖能源的主要途径2.10.2

三羧酸循环是人体内糖质、脂质和蛋白质三大代谢的中心环节2.11糖原的合成2.11.1基本代谢过程2.11.2糖原合成在运动中的意义2.12糖异生2.12.1基本代谢过程2.12.2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的意义1.12.3弥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2.12.4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2.12.5糖原与运动能力2.12.6血糖与运动能力2.12.7乳酸代谢与运动能力2.12.8糖代谢与运动适应2.13运动训练与糖代谢适应(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及其与ATP合成的关系。难点:糖代谢的不同化学途径

第三章

脂代谢与运动(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脂质的概念、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和规律;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动中酮体代谢的意义;理解运动、脂代谢与健康的关系,并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知识、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以改善脂代谢,增进健康。(二)教学内容3.1脂质的概念3.2脂质的分类3.2.1单纯脂3.2.2复合脂3.2.3衍生脂质3.3脂质在运动中的生物学功能3.3.1脂肪氧化分解释放能量3.3.2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是构成细胞的成分3.3.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3.3.4脂肪防震和隔热保温作用3.3.5脂肪的氧化利用具有降低蛋白质和糖消耗的作用3.4脂肪的动员与水解3.5甘油代谢及其生物学意义3.5.1甘油的分解代谢3.5.2运动时甘油代谢的生物学意义3.6脂肪酸的分解代谢3.6.1脂肪酸的氧化3.6.2脂肪酸氧化的生理意义3.7酮体的代谢3.7.1酮体的生成3.7.2酮体的利用3.7.3酮体的代谢与运动3.8运动时的脂肪代谢3.8.1

骨骼肌内的三酰甘油3.8.2血浆内的三酰甘油3.8.3脂肪组织中的三酰甘油3.9运动是脂肪酸的利用3.10影响脂代谢的因素与运动能力3.11脂肪分解代谢与运动适应3.12血脂的概念、分类及功能3.13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3.13.1运动对血脂含量的影响3.13.2运动对血浆脂蛋白含量的影响(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酮体代谢的意义;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难点: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

第四章

蛋白质代谢与运动(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蛋白质的概念、分子组成和基本代谢过程,以及运动时蛋白质氨基酸代谢变化的一般规律;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了解运动与蛋白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的适应;学会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分析运动实践中有关运动因素与蛋白质代谢变化的关系。(二)教学内容4.1蛋白质的概念与功能

4.1.1蛋白质的概念4.1.2蛋白质的分类4.1.3蛋白质的功能:4.2蛋白质的分子组成4.2.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4.2.2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结构4.3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4.3.1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3.2蛋白质空间结构和功能的关系4.4相关概念4.5蛋白质的代谢过程4.5.1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概况4.5.2蛋白质合成代谢简述4.6氨基酸分解代谢的基本过程4.7蛋白质代谢与运动适应4.8外源性蛋白质与蛋白质代谢4.9对运动时蛋白质代谢的评价4.10骨骼肌的氨基酸代谢与运动4.10.1骨骼肌的氨基酸代谢库4.10.2葡萄糖-丙氨酸循环4.10.3个别氨基酸代谢与运动(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运动时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变化的规律难点:蛋白质的代谢过程

第五章

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和过程;了解运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进一步理解代谢能力、供能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二)教学内容5.1氧化分解的共同规律乙酰辅酶A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共同的中间代谢物;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能源物质分解代谢最终的共同途径;三大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均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5.2能量供应的相互联系5.3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之间的联系5.4运动时无氧代谢的调节5.4.1骨骼肌磷酸原代谢的调节;

CP利用的调节;肌激酶反应的调节;5.4.2骨骼肌糖酵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的调节;己糖激酶的调节;果糖磷酸激酶的调节;乳酸脱氢酶的调节5.5运动时有氧代谢的调节5.5.1运动时糖利用的调节5.5.2脂肪酸利用的调节5.5.3糖和脂肪酸利用之间的调节5.6磷酸原供能系统5.6.1磷酸原供能系统的组成5.6.2运动时骨骼肌磷酸原供能5.7糖酵解供能系统5.7.1糖酵解供能在肌肉活动中的作用5.7.2运动中骨骼肌糖酵解供能的特点5.8有氧代谢供能系统5.8.1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有氧代谢供能中的作用5.8.2有氧代谢供能特点5.9运动中三大供能系统得相互关系(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骨骼肌三大供能系统供能代谢特点和相互联系。难点:运动时物质代谢调节的基本方式。

第六章

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掌握运动性疲劳的分类及其在运动训练的关系;理解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理解运动后不同物质的代谢恢复规律和代谢适应机制,并学会应用这些知识知道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二)教学内容6.1运动性疲劳6.1.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6.1.2运动性疲劳的分类6.2脑内代谢变化6.2.1神经递质的变化6.2.2其他因素6.3运动与疲劳6.3.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6.3.2耐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生化特点6.4运动后恢复过程的生化规律6.4.1超量恢复原理6.4.2运动应激-适应学说6.4.3运动后物质代谢的恢复6.4.5代谢产物的消除6.4.6能源物质的恢复6.5过度训练6.6运动能力提高的代谢适应机制6.6.1蛋白质合成的适应性变化6.6.2能源物质的代谢适应6.6.3运动训练的整体适应机制(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生化特点、分类及其与运动训练的关系难点: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特点

第七章

运动与适应的分子调控(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DNA的自我复制过程、RNA的生物合成及功能、慢性运动机体适应的分子调控机制,熟悉与运动关系较为密切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了解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理解急性力竭性运动与非力竭性运动对生物分子变化的异同作用。(二)教学内容7.1核酸7.1.1DNA:DNA的结构和分类;DNA的生物合成;DNA的损伤、突变和修复7.1.2

RNA7.2基因与基因组7.2.1基因7.2.2人类基因组计划7.3真核生物基因表达和调控7.3.1遗传物质的变化7.3.2细胞因子等物质的变化7.4力竭性运动的分子事件7.4.1遗传物质的变化7.4.2细胞因子等物质的变化7.5慢性运动诱导的遗传物质变化7.5.1线粒体DNA与运动能力7.5.2ACE基因与耐力素质7.5.3骨骼肌纤维德类型与运动能力7.6慢性运动诱导的代谢物质的变化7.6.1力量训练的生化效果7.6.2速度训练的生化效果7.7基因芯片技术在运动员选材研究中的应用7.8细胞信号转导7.8.1概述7.8.2细胞内重要的信号分子7.9运动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DNA的自我复制过程、RNA的生物合成及功能难点:慢性运动机集体适应的分子调控机制第八章

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评定(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和意义;掌握评定运动人体机能和训练效果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与方法及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学会根据所学生化指标和评定方法,结合实际对运动人体的机能状态及其运动适应能力做出综合评定。(二)教学内容8.1运动人体机能评定的生化原则8.1.1评定运动人体接纳功能生化指标的选择及原理8.1.2生化指标的可测性与易测性8.1.3生化评定的综合性和长期性8.2运动人体机能生化评定的意义8.2.1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依据8.2.2评定与监测技能状态的依据8.2.3评定运动训练效果的依据8.2.4运动者合理营养的依据8.2.5预测运动成绩的依据8.3血尿指标检测8.3.1血乳酸8.3.2血尿素8.3.3血红蛋白8.3.4尿蛋白8.3.5血睾酮8.3.6血清肌酸激酶:血清CK8.3.7尿肌酐8.4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8.5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8.6有氧供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评定8.7运动人体机能综合评定的意义8.8运动人体机能生化综合评定的方法(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与方法;运动训练效果的评定方法、对运动人体的机能状态进行综合评定。难点:评定运动人体机能的生化指标,评定原理;结合实际对运动人体的机能状态及其运动适应能力的评价。第九章

儿童少年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儿童少年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掌握儿童少年的代谢及代谢调节的特点;掌握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合理安排适宜运动负荷的生化依据以及儿童少年体育锻炼效果的常用评定方法;熟悉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原则的生化依据。(二)教学内容9.1儿童少年的化学组成特点;9.1.1体成分;运动器官的化学组成特点9.1.2儿童少年的代谢特征9.2体育教学和训练原则的生化依据9.3适宜运动负荷的生物化学分析9.3.1无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9.3.2有氧代谢能力的生化评定9.3.3身体机能状态的生化评定(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原则的生化依据难点:儿童少年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原则的生化依据

第十章

女子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女子身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以及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熟悉女子在不同的生理时期的生化特点及合理的体育锻炼;理解科学适宜的体育锻炼对骨质疏松等女子常见疾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理;了解女子体育锻炼中的特殊营养需要。(二)教学内容10.1女子身体化学组成特点10.1.1女子运动系统的生化特点10.1.2女子体成分的特点10.1.3氧运输系统得生化特点10.2女子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特点10.2.1女子物质代谢的特点10.2.2能量代谢的特点10.3女子在运动中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10.4女子在体育锻练中的特殊营养(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女子的身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难点:女子在不同的生理时期的生化特点及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及体育锻炼的抗衰老作用第十一章

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中老年人的身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以及体育锻炼的抗衰老作用;了解中老年人健康状态存在的问题、衰老机理的主要学说。理解体育锻炼防治中老年人常见性疾病发生、加速病后机能恢复的作用,并学会用生化指标评定锻炼效果。(二)教学内容11.1中老年人机体化学组成的特点11.1.1体成分的变化11.1.2运动器官的变化11.2中老年人物质代谢的特点11.3中老年人系统功能和代谢的变化11.4中年人健康状态的存在问题11.5人体衰老机制的主要学说11.6体育锻炼的抗衰老作用11.6.1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基本过程11.6.2体育锻练抗衰老作用的主要生化表现11.7

代谢性疾病(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中老年人的身体化学组成与代谢特点难点:在不同的生理时期的生化特点及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及体育锻炼的抗衰老作用第十二章

提高运动能力方法的生化分析(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影响运动能力的生化因素,掌握提高机体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常用物质手段,熟悉提高运动能力物质手段的生化原理,并能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二)教学内容12.1影响磷酸原供能系统得生化因素12.2影响糖酵解供能系统的生化因素12.2.1糖酵解过程的限速酶12.2.2乳酸生成12.3影响有氧代谢供能系统得生化因素12.3.1供能底物12.3.2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12.3.3高原和高原训练的影响12.4发展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练12.4.1最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或重复训练12.4.2最大强度间歇训练或重复训练的生化分析12.5发展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12.5.1最高乳酸间歇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12.5.2乳酸耐受力的间歇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12.6发展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的训练12.6.1有氧代谢间歇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12.6.2乳酸阈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12.6.3持续性耐力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12.6.4高原训练方法的生化分析12.7补糖和运动能力12.8补液与运动能力12.9补充蛋白质和氨基酸与运动能力12.10补充维生素与运动能力12.11无机盐代谢与运动能力(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提高机体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和提高运动能力的常用物质手段难点:提高运动能力物质手段的生化原理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灵活运用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体育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学士学位课程。通过对运动生物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的学习,熟悉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人体的生物化学变化特点,能应用运动生物化学的理论方法指导训练和体育锻炼,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运动训练学、体育保健学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八、教学时数分配《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总学时:36学时

理论学时:28章次各章标题名称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讨论、习题课等学时第一章绪论;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2

第二章糖质代谢与运动2

第三章脂代谢与运动2

第四章蛋白质代谢与运动2

第五章运动时骨骼肌的代谢调节与能量利用4

第六章运动性疲劳及恢复过程的生化特点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