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学2024届中考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学2024届中考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学2024届中考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学2024届中考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学2024届中考联考化学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学2024届中考联考化学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下列物质能够反应,且有明显现象的是A.浓硫酸注入水中 B.将Fe2O3加入NaOH溶液中C.将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 D.稀HCl滴入Ba(OH)2溶液中2.下列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A.铁矿石 B.生铁 C.蚕丝 D.涤纶3.对下列事实解释错误的是()选项①②③④事实有机物数目庞大,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也不同向盛有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在远处能闻到食醋的酸味用酒精温度计测量体温解释碳原子不但可和氢、氧、氮等原子直接结合,而且碳原子间还可相互连接,形成碳链或碳环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结构,能吸附色素,食醋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间间隔越大A.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④4.一定条件下,某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分析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构成物质的微粒?反应前的质量(g)166401T时刻的质量(g)4m1m2m3反应后的质量(g)00m437A.4+m1=m2+m3 B.每个丙分子由四个原子构成C.16:64=4:m1 D.生成丙与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5.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蒸发结晶 B.检查气密性C.滴管用毕即插回 D.测定溶液的pH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闻气体气味 B.过滤 C.称量氢氧化钠 D.量取液体7.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四种物质中只有丙属于氧化物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C.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D.若有17g物质甲参加反应,生成物丁的质量为18g8.下列有关“守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跟原镁带的质量一定相等B.在反应Cu+4HNO3=Cu(NO3)2+2X↑+2H2O中的X的化学式是NOC.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CO2、SO2和CO,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S、O元素D.加热24.5gKClO3和8gMnO2的混合物,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27.7g,则O2的质量为4.8g9.在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使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181232反应后质量/gX262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B.乙是反应物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10.要除去下列四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甲:CaCO3(Na2CO3);乙:NaOH(Na2CO3);丙:KCl(KHCO3);丁:碳粉(CuO)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有:①加适量盐酸,搅拌,过滤;②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③加适量盐酸,蒸发;④溶解,加适量石灰水,过滤,蒸发.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甲-②,乙-④B.乙-③,丙-①C.丙-①,丁-②D.丁-②,丙-③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下列物质或用品均为生活中常见.请用序号回答问题:(1)为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可以摄入的物质是______.(2)常用作调味品的是______,能除去冰箱内异味的是______.(3)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2018年10月3日,搜狐网报道,中国居然用铝合金造军舰,外形十分科幻和美军的几乎一模一样。为测定建造军舰的材料某铝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同学称取该样品20g铝合金粉末于烧杯中,将400g稀硫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假设该铝合金中只有铝能与稀硫酸反应,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实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100100100100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g)119.2218.4318.0m(1)实验中m的数值_____。(2)该铝合金样品中铝的质量分数为_____?(写出计算过程)(3)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后,溶液的成分是____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在烛芯的棉线中加入细镁条可制成“吹不灭的蜡烛”。已知镁条的着火点低于火焰焰心的温度。请从燃烧条件角度回答:蜡烛正常燃烧时,焰心的镁条不燃烧,原因是_____。吹灭蜡烛后,镁条开始燃烧,并重新引燃蜡烛。引燃蜡烛时,镁条所起的作用是_____。14.酸雨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汽车尾气是导致酸雨的原因之一,为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人们在汽车尾气管上安装“催化转化器”,使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多的气体和CO1.回答下列问题:写出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反应中,失氧的物质是___,该物质具有___性.(填“还原”或“氧化”)上述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大量排放会导致___,低碳环保刻不容缓.实验室中若要检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a.二者混合发生了化学反应;b.二者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甲同学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振荡,逐滴加入稀盐酸,同时不断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由此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乙同学用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得到的曲线如图所示。①由图1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依据是_____。②B点溶液中溶质为_____(填化学式),该反应是将_____中(填字母)。a.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b.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丙同学认为溶液温度升高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盐酸稀释释放的热量,不足以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排除这种可能性:_____。查阅资料:①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②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丁同学用电导率传感器测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电导率变化如图2。①M点前曲线下滑的原因是_____。②N点时溶液中大量含有的离子是_____。16.氯气(Cl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氯气的性质进行了如下探究。①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能溶于水;②石蕊纸花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的干燥纸花。氯气与水反应实验1:收集一塑料瓶(250mL)氯气,然后小心地向塑料瓶中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充分振荡,塑料瓶变瘪。实验2:利用如图装置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的石蕊纸花和湿润的石蕊纸花。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看到装置D中“石蕊纸花”_____,E中湿润的石蕊纸花先变红后褪色。由实验2可得出氯气能与水反应若其与水反应生成HCl(盐酸)和HClO(次氯酸),则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小明认为实验1就可以说明氯气能与水反应,你同意吗?_____(选填“同意”或“不同意”)若进入装置D中的氯气是纯净干燥的,则装置B的作用是_____,装置C的作用是_____。氯气的助燃性把燃着的氢气放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氢气能继续燃烧,并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由此你对物质燃烧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_____。E中使变红后的石蕊纸花褪色的物质是什么?是盐酸,还是次氯酸?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步骤:_____。实验现象:_____。实验结论: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解析】

A.浓硫酸注入水中,会放出大量的热,但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选项错误;B.将Fe2O3加入NaOH溶液中,不发生化学反应,选项错误;C.将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和氢氧化钠,选项正确;D.稀盐酸滴入Ba(OH)2溶液中,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无明显现象,选项错误。故选C。2、B【解析】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材料和合金【详解】A、铁矿石中没有金属单质,不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B、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正确;C、蚕丝属于天然纤维,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故选项错误;D、涤纶属于人工合成纤维,属于合成材料;选项错误;故选:B。3、A【解析】

①碳原子不但可和氢、氧、氮等原子直接结合,而且碳原子间还可相互连接,形成碳链或碳环,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表现出的性质也就不同,因此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说法正确;②向盛有二氧化氮的集气瓶里投入几小块烘烤过的木炭,红棕色消失,是因为木炭疏松多孔,具有吸附作用,木炭把二氧化氮气体吸附,从而使得红棕色消失,说法正确;③在远处能闻到食醋的酸味,是因为食醋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食醋属于混合物,不存在食醋分子,说法错误;④用酒精温度计测量体温,是因为温度越大,分子之间的间隔越大,说法正确。故解释错误的是③。故选A。4、C【解析】

反应前后甲、乙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丁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故A不正确;B、,,反应前后甲、乙的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丁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丙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不能确定每个丙分子一种个数,故B不正确;C、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比相同,,则,故C正确;D、,,生成丙与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故D不正确。故选C。【点睛】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5、D【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物质蒸发结晶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是正确的操作;B选项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一端伸入水中另一端用手捂,是正确的操作;C选项滴瓶的滴管用完后即插回是正确的操作;D选项测定溶液的pH时,pH试纸不能直接插入溶液中;故答案选择D考点:基本操作6、D【解析】

A、闻气体气味要用手轻轻扇,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故不符合题意;B、过滤时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滤纸应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下端尖嘴部分紧贴烧杯内壁,故不符合题意;C、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左物右码,具有腐蚀性的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里,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故不符合题意;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遵循最小量程一次量取的原则,量取8mL液体应选用10mL的量筒,故符合题意;故选:D。7、C【解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该反应为:4NH3+5O24NO+6H2O。A.NO、H2O都属于氧化物,错误;B.由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是化合反应,该反应不是化合反应,错误;C.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正确;D.设若有17gNH3参加反应,生成物H2O的质量为x4NH3+5O24NO+6H2O4×176×1817gx=,解得x=27g,错误。故选C。8、D【解析】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反应Cu+4HNO3=Cu(NO3)2+2X↑+2H2O,反应前铜、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4、1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铜、氢、氮、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4、2、8,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O2,故选项说法错误。

C、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CO2、SO2和CO,CO2、SO2和CO中含有碳、硫、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某纯净物中一定含有碳、硫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加热24.5gKClO3和8gMnO2的混合物,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27.7g,则O2的质量为24.5g+8g-27.7g=4.8g,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9、B【解析】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乙的质量增加了26g-1g=25克,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减少了32g-12g=20克,是反应物;丙的质量不变,可能做催化剂,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甲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甲的质量=25g-20g=5g,所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18g-5g=13g,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5:20=5:4。【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故A正确;B、乙是生成物,故B错误;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故C正确;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D正确。故选B。【点睛】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10、A【解析】

甲: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

乙:溶解后,Na2CO3能与适量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再过滤、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丙:KHCO3能与适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丁:CuO能与适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水,炭粉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

甲-②,乙-④,丙-③,丁-①;故选:A。【点睛】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①⑤③⑥②④【解析】

(1)人体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因此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可以摄入的物质是钙片,故选①(2)常用作调味品的是食盐,故选⑤;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故选③;(3)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选⑥;不锈钢锅及纯铁属于金属材料,故选②④。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418.0g90%硫酸铝溶液、稀硫酸【解析】

(1)由实验数据对比可知,每100g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8g,第三次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18.4g+100g-318.0g=0.4<0.8g,说明了稀硫酸有剩余,铝完全发生了反应,第四次加入的稀硫酸不反应,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应为:m=318.0g+100g=418.0g。(2)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0g+300g-318.0g=2.0g,设20g合金样品中铝的质量为x,则解得:x=18g;该合金样品中铝的质量分数为:。(3)铝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由(1)分析可知,第三次加入的稀硫酸有剩余,故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后,溶液的成分是硫酸铝溶液、稀硫酸。【点睛】根据数据列表或关系图,找出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是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镁条不能和氧气接触升高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解析】

(1)蜡烛燃烧时消耗了焰心周围的氧气,镁条不能和氧气接触,不符合燃烧的条件,故填镁条不能和氧气接触;(2)引燃蜡烛时,镁条的作用是升高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故填升高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点睛】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升高了镁条的温度,蜡烛熄灭后热的镁条达到着火点(38℃~40℃)和氧气接触开始燃烧,镁条燃烧放出热量又使蜡烛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蜡烛开始燃烧,所以引燃蜡烛时,镁条的作用是升高温度达到蜡烛的着火点。14、(1)CO+NOCO1+N1(1)NO氧化(3)温室效应(4)CO1+Ca(OH)1CaCO3↓+H1O【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化学方程式为:CO+NOCO1+N1;(1)物质得氧被氧化,具有还原性,物质失氧被还原具有氧化性;(3)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产生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4)实验室中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O1+Ca(OH)1CaCO3↓+H1O。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检验,温室效应。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NaOH+HCl=NaCl+H2O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溶液的pH明显下降直至7以下NaOH和NaCla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在烧杯中稀释,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稀释前后温度的变化,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即溶液温度升高是反应放热在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降低,溶液电导率降低,所以M点前曲线下滑NaCl和HCl【解析】

(1)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与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振荡,逐滴加入稀盐酸,同时不断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逐渐消失,由此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答案为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NaOH+HCl=NaCl+H2O;(2)①通过观察,由图1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依据是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溶液的pH明显下降直至7以下,故答案为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溶液的pH明显下降直至7以下;②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溶液显酸性,在B点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故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以及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刚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滴加液体后溶液的pH逐渐变小直至小于7,溶液呈酸性,因此是把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故答案为NaOH和NaCla;(3)设计如下实验排除丙同学的猜测: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在烧杯中稀释,分别用温度计测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