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师长教师_第1页
医学基础-师长教师_第2页
医学基础-师长教师_第3页
医学基础-师长教师_第4页
医学基础-师长教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基础》简介

覃筱燕

医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大体结构及主要的生理功能,普及医学的基础知

识。同时简要介绍各大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出现病理改变时引起的常见疾病的简介。

培养目标:普及医学基础知识,使学生对人体的大体形态结构,正常生理功能有一定认识,

从而能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主要内容:介绍十大系统的大体形态结构,正常的生理功能及常见的疾病。

1.血液系统:组成及功能,血型(ABO血型测定)血液病。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功能,免疫病(AIDS)

3.循环系统:心血管的组成和功能,血压形成,正常值及测定,心血管病。

4.运动系统:人体全身骨骼,关节,肌肉的名称和分布,运动系统常见病。

5.呼吸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呼吸系统病。

6.消化系统:组成,结构,功能,消化病并简介。

7.泌尿系统:组成及功能,肾病简介。

8.内分泌系统:各大内分泌腺的分布,结构,名称,功能及内分泌紊乱简介。

9.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

10.感觉器官:眼,耳结构,视觉,听觉的产生及异常视力,听觉障碍简介。

二.人体组织,器官,系统简介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及功能单位。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生命体。

成人细胞数量1800万亿个,几千万种分类,形态功能各异。基本机构:细胞膜、细胞

质、细胞核。其中神经细胞很特别。

(二)组织

定义:许多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功能结构。

基本组织:4种

上皮组织:皮肤(体表)体内各管、腔、囊、内表面。

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系统(神

经节)

(1)上皮组织

被覆上皮:覆盖于体表(皮肤)或体内各管、腔、囊内表面的密集排列的细胞群。

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细胞,常密集形成管、囊状结构。(腺上皮形成的器官为腺体,

分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

腺的分类

1.外分泌腺:有导管。如,汗腺、唾液腺等。

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释放入血液的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

(2)结缔组织:分布最广、细胞种类多、形态各异。功能各异。

1、疏松结缔组织皮下、组织器官间

2、致密结缔组织肌腱、韧带

3、脂肪组织

4、软骨、骨组织肋软骨、气管软骨、关节软骨等

关节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半月板、椎间盘)和弹性软骨(耳廓、会厌)

骨组织中的骨髓有造血功能。

5、血液

(3)肌肉组织

三类:骨骼肌:分布于躯干四肢(运动系统)

平滑肌:分布于内脏(胃肠道壁、泌尿系统、血管壁)

心肌:心脏

功能:通过肌细胞的收缩产生各种运动。

骨骼肌随意运动

平滑肌内脏活动如血管收缩、胃肠活动、子宫、膀胱收缩等。

心肌收缩心脏射血;舒张心脏充盈。

(4)神经组织:是重要的功能调节结构。

神经细胞(神经元):140亿个/成人,处理外界刺激信息,发出指令。

调控十大系统功能活动。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的5-8倍;对神经元起营养、支持、绝缘作用。

分布:中枢神经系统:

J脑〈颅腔〉、脊髓〈脊柱的椎管内〉

周围神经系统:

分布于躯体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

(三)器官: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功能的结构。

如心、肺、肾、肝、胃、骨等。

(四)系统:若干个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个共同性的生理功能,而构成一个系统。

按功能把人体分为十大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

运动系统随意运动

循环系统循环(推动血液流于全身)

血液系统运输、免疫

免疫系统免疫

消化与吸收:分解与吸收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气体交换

泌尿、生殖系统排泄;繁殖后代

内分泌系统激素调节功能系统

神经系统神经冲动

感觉器官完成特殊的感觉功能,听觉,平衡

能量体温

后续课程就按十大系统叙述其组成、主要的功能和疾病的产生。

十大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协调和稳定是生物体不出现病理变化的客观条件,这涉及

到内环境和生理功能的调节问题。

三.机体的内环境

(―)体液机体内的液体,占体重60%

其中细胞外液占20%:血浆(血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淋巴液(淋巴细胞),脑脊液: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细胞内液占40%

体细胞都存在于细胞外液中。

(-)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和接触的液体环境,也叫内环境。细胞以相应于外部的大自然环境

而言。

细胞外液含有什么成份?有什么特性?

水99%

各种电解质Na、K、Cl、Ca

有机小分子葡萄糖、氨基酸

代谢产物肌酊、尿素

PH、渗透压、体温等

(三)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必须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各种离子成分,浓度;体温;PH;渗

透压。

意义: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如体温人体37℃在22℃〜42°C之外均会引起死亡。

血压收缩压90-140mmHg高血压,颅内高压

舒张压60-90mmHg低血压

四.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外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外环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扰

乱内环境,为了能更好的适应外环境的变化,生物体体内都存在相应的功能调节机构来调

整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使它们成为统一协调的整体,能适应内外环境的一定程度的变

化。

(-)调节机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

(二)调节目的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三)调节方式主要有两种

神经调节人体最重要的调节

体液调节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参与的生理功能调节。

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规程。

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主要功能:调节躯体运动、感觉、内脏活动。

如角膜反射、降压反射、呼吸反射等。

调节特点:迅速、精确、局限而短暂。

失常:躯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内脏活动失调,瘫痪,脑出血等。

(2)体液调节

由体液内的化学物质参与的生理功能调节,主要指血液中的激素参与的调节。

主要功能:调节细胞的代谢,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等。

失常:生长、发育、代谢失常。

如侏儒症、呆小症、甲亢,甲低、糖尿病、

不孕、不育症等。

(二)腹部分区:四区法,九区法。

四区法:左上腹,右上腹,左下腹,右上腹

九区法:腹上区,左、右季肋区,

脐区,左、右腰区(外侧区),

腹下区(耻区),

左、右骼区(腹股沟区)。

六、人体器官的变异与畸形

人体解剖学里描述的器官形态、构造、位置、大小及其血液供应和神经配布均属正常范围。

变异:

异常:畸形

体型:矮胖型:头大,四肢短小,腹围〉胸围

瘦长型:四肢相对较长,胸围》腹围

适中型:各部比例介于二者间的。

第一章血液系统

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内(循环系统)的液态结缔组织。由于心脏的射血与充血,环流于全身,

沟通内外环境。

主要功能:

<1>运输把02,各种营养物质带给全身细胞利用,又把细胞代谢产物如C02,尿素,肌

昔等运走,排出体外。

<2>免疫防预

白细胞: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衰老坏死细胞、肿瘤细胞。

免疫球蛋白(Ig),补体:免疫,防御。

一.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巨核细胞胞质脱落的碎片)

血浆:水(占血浆总量的93%)

电解质(Na+,K+,C1-,Ca2+)

小分子物质{葡萄糖(G),氨基酸(AA),尿素,肌酸,脂肪酸)}

血浆蛋白{白蛋白(运输,最多),球蛋白(免疫),纤维蛋白原(凝血物质)}

二.生理特性

(1)颜色红色,取决于红细胞的量及带02情况

鲜红色:动脉血(带02多而C02少)

暗红色:静脉血(带02少而C02多)

(2)粘度血液粘度取决于红细胞和血浆蛋白的含量。正常为水的4-5倍.

(3)比重正常时为1.05〜1.06;

(4)pH正常血浆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主要是血中缓冲对的作用。

过高:代谢性碱中毒

过低:代谢性酸中毒

(5)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是指半透膜一侧的溶质颗粒对半透膜另一侧的水分子的吸引力。(与溶质浓度成正

比)

扩散原则:水分子从低渗区向高渗区扩散。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等渗液:(维持正常血细胞的形态结构)

0.9%NaCl(生理盐水)

5%葡萄糖

高渗液:>0.9%NaCl,使红细胞萎缩死亡;

低渗液:<0.9%NaCl,0.34%溶血

•(7)血糖:正常值:3.61-6.llmmol/L

•糖尿病:

•空腹血糖:>7.8mmol/L

,餐后2h血糖:>9.Ommol/L

•随机血糖:>11.Immol/L

三.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RBC)

(1)形态:无核,体积小,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数量最多。

(2)特性:

1.可塑变形性穿过小血管;

2.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红细胞比重血浆大但不下沉;

用血沉表示:通常把第一小时内RBC下沉的距离,称血沉率。

一般地:成年男性:。〜15mm/h;成年女性:0〜20mm/h

血沉上升多见于活动性结核,风湿热,某些肿痛。

(3)数量:

成年男性(4.5~5.5)X1012个/L;400~550万个/则3

女性(3.5-5.0)X1012个/L;350~500万个/mm3

新生婴儿为600万个/mm3

红细胞数量下降叫贫血,原因很多。

(4)主要成分:血红蛋白一血色素(胞质中充满大量Hb)

血色素由珠蛋白和4个Fe2+(可带4个02)组成;

血红素正常值:男:12〜16g/100ml

女:U-15g/100ml

(5)来源

红骨髓中的红系祖细胞定向分化,经历多个前体细胞阶段,最终成熟进入外周血。

贫血:

1.Fe2+缺乏时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2.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时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胃内因子缺乏引起恶性贫血。

4.肾功能下降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肾性贫血。

5.造血组织缺少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6)生成:

1.重要的原料:

蛋白质:食物;

Fe2+:内源性Fe2+(25mg/d)

外源性Fe2+(食物中)12mg/d。

2.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促进DNA合成分裂,靠胃中的内因子帮助吸收)

3.生成量的调节:(靠激素)正比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由肾小管管周细胞分泌;

雄性激素:男性红细胞比女性多的原因;

红细胞每天更新0.8%;

(7)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Fe2+与02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

Fe2+与CO结合后呈樱桃红色。

(8)红细胞寿命:平均寿命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由肝、脾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二)白细胞(WBC)生理

(1)形态有核,体积大,数量少;

(2)数量

总数:成人4000〜10000个/mm3

数量上升(>10000个/mm3):细菌感染,

白血病(未成熟的白细胞增多)

数量下降(<4000个/mm3):

免疫损伤(化疗,放射疗法)

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下降。

⑶分类

中性粒细胞50-70%化脓性感染时增加

嗜酸性粒细胞1-4%寄生虫感染时增加

嗜碱性粒细胞0.5-1%过敏反应时增加

单核细胞3-8%进入组织后称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20-40%结核、慢性感染、

病毒感染时增加

(4)特性

渗出性白细胞可渗出血管

趋化性白细胞喜欢到病灶部位;

白细胞进入外周血后一般停留不到24小时。

(5)功能:

1.吞噬杀伤,免疫杀伤病原微生物、异物、哀老坏死细胞、肿瘤细胞。

2.参与变态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3.参与寄生虫免疫嗜酸性粒细胞

(6)来源

骨髓造血干细胞粒系祖细胞

单核系祖细胞

成熟细胞阶段

淋巴系祖细胞

巨核系祖细胞

前体细胞阶段

外周血出现未成熟的白细胞即为白血病

(7)寿命儿秒一几十天

(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由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的小块细胞质,有活性。

成人正常值为(100-300)X109个/Lo

原发性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再障

主要功能是参与生理性凝血、止血

寿命:7—14天,肝脾巨噬细胞吞噬;

来源:骨髓造血干细胞

四、血量及血型

(一)血量

血量是指血液的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幼儿血量约占体重的9%。

作用:保持血压的稳定。

失血:

少量失血<10%(500mL)代偿

中等失血<20%(1000mL)苍白,头晕

大量失血>30%(1500mL)危及生命

(二)血型

(1)定义: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类型

或主要指红细胞膜上所含的特异型抗原类型。

白细胞上也有特异性抗原类型(亲子鉴定)

(红C血型,白C血型,血小板血型)

(2)血型鉴定意义

输血、移植、法医鉴定

(3)凝集反应

将两个不同血型的血液相混合,会出现红细胞凝集成团块,甚至溶血的现象,称为红细胞凝

集。

凝集原:红细胞抗原

凝集素:血浆中的抗体

(4)血型系统:十几种:AB0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通常用AB0系统血型。

(5)ABO血型系统

1.分型依据按红细胞膜上是否有A或B特异性凝集原类型的不同分为4型:A、B、0、

AB型

A型(含A抗原)

B型(含B抗原)

AB型(含A、B抗原)

0型(无A、B抗原)等四种血型

2、天然抗体(凝集素)(Ab)人血中含有不同ABO血型的天然抗体

血型Ag类型天然Ab类型

A型血A-Ag抗B

B型血B—Ag抗A

AB型血A-AgB-Ag无

0型血无抗A抗B

ABO血型的天然血型抗体(凝集素)

包括抗A和抗B,能特异性地和红细胞膜上的A抗原和B抗原结合,使红细胞发生凝集。

3.鉴定方法(玻片法)

抗原和相应的抗体相遇后会发生特异性凝集反应,据此,可用已知抗体(抗血清)来检测红

细胞上的未知抗原。根据凝集反应发生与否来推断被测红细胞上抗原的类型,从而得知血型。

需要材料:

标准ABO型血清(抗A、抗B)

载玻片

一次性刺血针、消毒棉球、牙签

判断:看有无凝集反应

(6)输血原则

(1)输血前应先作血型鉴定,尽量保证同型血相输。

(2)输血前还应作常规交叉配血试验,配血相符可输。

(3)急救时,0型血可少量(<400疝)缓慢输给其他血型的人

(4)有条件的地方应提倡成分输血。

交叉配血凝集反应

主侧:供血者红细胞+受血者血清+-

次侧:供血者血清+受血者红细胞+-

判断

1主侧(-)次侧(-)配血相符,可输

2主侧(+)次侧(+或-)配血不符,不可输

3主侧(-)次侧(+)配血不符,但可少量

(7)血型遗传(以ABO血型为例)

1、遗传基因

A基------IA

B基因--------------►显性基因IB

0基因隐性基因10

A型血主要A基因控制IAIAIA10

B型血主要B基因控制IBIBIBI0

AB型血主要A、B基因控制IAIB

0型血主要0基因控制1010

2.遗传特征:A、B为显性基因,0为隐性基因

亲代血型子代组合子代血型子代不可能血型

AX0IAIA,IAI0XI0I0A、0B、AB

BX0IBIB,IBI0XI0I0B、0A、AB

AXBIAIA,IAI0XI0I0A、B、AB、0无

AXAIAIA,IAI0XIAIA,IAI0A、0B、AB

BXBIBIB,IBIOXIBIB,IBI0B、0A、AB

ABXABIAIBXIAIBA、B、AB0

0X010X100A、B、AB

(8)RH血型:最早在恒河猴红细胞上发现,后来发现人类红细胞上也有相同的血型系统。

1.分型依据:按红细胞膜上是否有RH-抗原(D抗原)来分型:

红细胞上有D抗原的为Rh+血型,否则即为Rh-血型。

2.天然抗体.Rh血型无天然抗体,Rh血型抗体不是天然抗体,需经后天接触Rh抗原后才

能产生,可以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的红细胞凝集。

3.人群中分布:

黄种人和黑种人Rh阳性率较高(>95%),

白种人阳性率较低(约85%)。

我国汉族人中,99%以上为Rh+。

少数民族阴性率高

苗族:12.3%,瑶族:12.8%维族:15.6%

塔塔尔族:13.5%

4.医学意义:1).可能出现第二次输反应.

2).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女如果妊娠多次流产或死胎应考虑RH阴性.

五、白细胞血型:

白细胞上有红C的A,B等Ag,但白C上有自己特殊的Ag,主要是人类白CAgCMHC或HLA—-

由染色体上一组独立又相互连锁的等位基因群编码),

HLA又分HLA—I和HLA-II两类Ago

HLA-I:

分布于白C、血小板,及许多有核C的C膜上,

HLA-II:分布于BC,巨噬C,单核C内皮C上。

HLA在同种组织器官移植或输血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时,由于供者和受

者间HLA的差异而发生移植排斥反应。HLA作为抗原可在受体体内诱导相应抗体和特异的TC

(细胞毒性TC)细胞产生,从而攻击植入的组织细胞。通过受者HLA类型来选择合适的供

者是决定移植物能否存活的前提条件。

HLA-Ag的遗传方式为单倍型遗传,即子代可从亲代获得一个单倍型基因型。在同胞兄妹中

两个单倍型完全相同的概率为25%,因而在一个家庭中找到两个HLA单倍型相同的人可能

性较大,而从外人中找如大海捞针。(,现在为独生子女)

骨髓移植中最重要的就是供者的白C血型的鉴定,山于白C膜上存在数个抗原决定锹,而每

个抗原决定镶又是由不同的基因所编码的,因此存在数千种白C抗原的组合。这就意味着每

个受者想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供者的概率很低

六、常见血液病简介

(一)贫血

(1)定义: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Hb量低于正常值。

(2)特征:贫血是许多不同原因的疾病引起的•种共同症状,而非一种疾病的名称。

(3)分类:按细胞形态分

缺铁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地中海性贫血

肾性贫血

(4)病因

造血不良小细胞

细胞破坏红细胞功能不正常,被免疫细胞处理

急性、慢性出血.

慢性疾病(炎症,感染,尿毒症,肿瘤,肝病

(5)临床表现:缺氧缺血的表现

1一般表现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

2轻活动后心律加快,

3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

(6)实验室检查

成人血色素(Hb)男<120g/L

女<110g/L

(7)常见贫血病简介

1再生障碍性贫血

特征:各种原因引起造血干细胞衰竭导致全身血细胞下降的•种病。

临床表现进行性贫血,乏力,出血,反复感染等。

病因: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感染等

分型:急性和慢性

诊断要点:全身血细胞下降,网织红细胞上升

无脾肿大;骨髓增生下降;抗贫血治疗无效;无全身血细胞下降以外的其他疾病。

治疗:输血

allb<6g/L

b血小板<2万/mm3或出血者;

C感染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时。

防治感染:广谱抗生素

慢性再障

a雄性激素,外骨髓再生,

b阿托品

c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再障

a骨髓移植

b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c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2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特征大细胞性贫血

氧料不足维B12,叶酸缺乏

吸收不足胃内内因子缺乏

治疗:叶酸口服

维B12治疗并合症;病因治疗

3缺铁性贫血

特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因最常见营养性缺铁

急慢性失血(月经多,痔疮,溃疡病,钩虫病等)

需要量上升,而吸收不足

高危人群:妇女、婴幼儿、儿童

诊断要点:有明确的缺铁性病因或贫血症状

小细胞低色素性;铁治疗有效

治疗,:纠正贫血

补铁剂:口服硫酸亚铁,富马酸铁,一直到Hb恢复正常3—6个月补充铁

注射会引起局部刺激,过敏反应,应尽量少用

4地中海贫血

特点Hb合成部分障碍,出现异常的Hb

P-地中海贫血病遍布全世界,但最多见于西地中海区域。

遗传特征父母为杂合子

子女中有1/4重型B地中海贫血病

1/2为轻型

1/4为正常

(3)分型

轻型带隐性基因,可无症状或轻症状,脾轻度肿大

重型贫血出现于婴儿4-5个月开始,8-9个月明显,越来越严重。活不到成年

(4)预防

高发地区避免杂合子通婚,羊膜穿刺

(二)白血病

(1)特征: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体内有大量白血病细胞广泛而无节制的增生。

白血病细胞:未成熟或形态异常的白细胞

(2)分类

1按病程分急性白血病(几个月)和慢性白血病(几年)

2按白细胞类型分

我国发病人群特点:

儿童、35岁以下人群常见

急性白血病为主

(3)病因

病毒感染

电离辐射

化学因素

遗传因素

(4)临床症状急性,白细胞数目下降

1起病情况:突发高烧,衰竭,出血,也可慢性出现进行性出血,苍白,低热或轻微

出血;有些早期仅“牙痛”,拔牙后出血不止

2感染

发热(39-41℃)感染时无法控制

口腔炎(最多见)

严重感染

3出血(与血小板下降有关)

早:齿龈出血,鼻血,皮肤瘀点,

晚:颅内出血

(5)治疗

化疗目前主要疗法

支持疗法抗感染,输血、输血小板

骨髓移植最好的方法

免疫治疗卡介苗、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胸腺肽

(6)预后差

急性自然病情3个月

慢性几年

第二章免疫S的组成及功能

一、概述:

(-)组成: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免疫器官

(二)功能:产生免疫应答(免疫反应)

表现:1.免疫防御:抗感染

2.免疫自稳:自动控制免疫反应的程度,使免疫反应在生理范围内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对体内畸变的异常细胞识别和清除.

(三)免疫概念:

免疫:机体对异种,异体及自身物质(抗原)所产生的反应。

是一种机体的“自我识别,排除异己”的反应

(四)免疫类型:

(1).先天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包括:①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皮肤角质层,粘膜,胃酸和胃肠道分泌的酶)

②细胞:各类白3巨噬C

③抗微生物物质:补体,溶菌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6等各类细胞因子

功能:抵御微生物.病毒的第一道防线.并能吞噬病原微生物,

[2]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由于不同病原体

所具有的抗原绝大多数是不同的,故特异性免疫通常只针对一种传染病.感染和接种疫苗后

均能产生特异性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TC)和体液免疫(BC)相互作用产生免疫反应.)

(后天通过感染各种病原体或预防接种各种疫苗而获得.)

1.分类:

1)按参与的免疫C分:

C免疫:T淋巴C介导的免疫反应

(识别,清除和记忆抗原)

体液免疫:免疫球Pr(1g)介导的体液免(识别,递呈和记忆抗原)

B淋巴C----浆C----Ab(Ig)

2).按获得的方式分:主动和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通过感染各种病原体或预防接种各种疫苗而获得(存在时间长)

被动免疫:将机体免疫产主的活性产物如血清和抗体转输给非免疫个体.以达到抵抗同一抗

原的作用.(存在时间短,接触抗原后注射.)

2.功能:识别,攻击和消灭抗原,并对曾经接触过的抗原产生记忆.

(五)免疫异常

免疫反应:

过强:变态反应

过低或缺陷:化疗,放疗后一

免疫损伤一免疫功能低下

免疫缺陷症(如AIDS)

失常: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肿瘤:免疫缺乏监控引起正常C癌变

二、免疫S的组成:

免疫s是执行免疫反应的结构基础

核心成分为免疫C(主要是淋巴C)

免疫C:在血液及淋巴液之间循环,将身体各处的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连成

一个密切相关的功能S

组成:免疫C+免疫组织+免疫器官

免疫C:淋巴C(T、B、K、NK)

浆C

单核——巨噬C

其他:粒C、肥大C、有一定的免疫反应能力

免疫组织:(淋巴组织:淋巴C密集型成于内脏各大系统中)

免疫器官:淋巴组织密集形成器官

胸腺:T淋巴C发育或成熟的地方

淋巴结:全身400多个

主要为T、B淋巴C

脾:T、B、巨噬C(1个)

扁挑体:(咽扁挑体)

骨髓:B淋巴C发育或成熟的地方

胸腺

1.位置和形态:胸腔前纵隔上部,胸骨柄后方,分左右两叶,长扁条状。大小、结构随年龄

有明显改变:

发生:胚胎第6周

出生时:10-15克

青春期:30-40克

25岁后随年龄增长而萎缩。

2.功能:A: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

B:培育各种类型的TC,并向周围淋巴器官输送TC。

脾:最大的周围淋巴器官

1.位置和形态:位于左季肋区外侧部,界于胃底与隔之间,平第10对肋骨,卵圆形,暗

红色,质软易破。

成人重:100-200克

外伤脾破裂可切除

对身体无害。

扁桃体

1.定义:消化管和呼吸道入口处的粘膜内淋巴组织聚集形成轮廓清楚、大小不等的隆起

结构。

2.位置:消化管和呼吸道入口处

3.组成:舌扁桃体+咽扁桃体+腭扁桃体

4.功能:A:产生淋巴C、抗体,最先接触抗原,为机

体的第一道防线。

B:易接受抗原刺激引起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反应。

5.缺点:易受金黄葡萄球菌侵袭一一化脓性感染。

淋巴结: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豆状,大小不等,d:l-25mm,人体全身约有400多个,

常聚集成群,分布于全身一定部位,为淋巴循环必经之路。

四肢:关节屈侧(腋窝、肘窝、腹股沟…..)

体腔:沿血管干排列,器官门附近排列。

淋巴循环:毛细淋巴管(收集10瓶血)一一输入淋巴管一淋巴结一输出淋巴管一淋巴干一

一淋巴导管一一上腔V。

功能:1)过滤淋巴液:杀灭和吞噬病原体、肿瘤C

细菌:99%清除,病毒和癌C:清除率极低

2)进行免疫反应:C免疫和体液免疫

三、免疫反应:

主要看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在生活过程中与病原微生物等抗原物质接触后所产生的免疫,出

生后才形成,具有特异性,可以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包括:细胞免疫:TC介导

体液免疫:BC介导

细胞免疫:致敏TC再次与相应抗原物质接触后

,可直接杀伤或通过释放各种淋巴因子杀死C内寄生的细菌、病毒、真菌、原虫等

体液免疫:致敏BC——再次与抗原st——浆C——产生Ig(抗体)(IgG、A、M、D、E)

捕捉抗原。

IgG:含量最高:占Ig80%临床上使用的丙种球蛋白及抗毒血清即是。

IgA:占13%主要存在于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分泌物中

IgM:占6%分子量最大存在于血清中

IgM检出----

可作为传染病早期诊断标志之一

IgD:占1可能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关

IgE:占0.002%出现晚——引起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Ag+Ab相互作用后可抗感染,但也可能引起人体组织C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型:

I型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型):过敏性休克,哮喘、

食物过敏症,尊麻疹

口型变态反应(C溶解型):输血反应、

药物过敏性血C减少症、新生儿溶血症

HI型变态反应:(AgAb复合型)

自身免疫疾病发病的原因

AgAb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性的基底膜,激活受体——引起组织损伤:肾小球肾炎、风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IV:(迟发型):接触性皮炎、乙型肝炎、

结核病、血吸虫病

V:甲亢

四、常见疾病:艾滋病,支气管哮喘,甲亢,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药物过敏性血C减少症、新生儿溶血症,接触性皮炎,湿疹,过敏,醇麻疹等等。

(―)艾滋病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引起,病毒主要侵犯和破坏辅助性TC,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功

能受损,而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病源学]:HIV有2型HIV—1HIV—2为RNA病毒

(1)分型及感染C类型,HIV-I又有9种I型

(A、B、C、D、E、F、G、0、I型

我国云南:主要为HIV:B、C、E、三型。

破坏:主要感染辅助性TC,也感染单位一巨噬C,BC、小神经胶质C、骨髓干C,

故为嗜淋巴C性和嗜神经性病毒。

(2)存活条件:56度—30min灭活,25℃酒精或0.2%次氨酸钠和漂白粉lOmin灭

活,但对0.1%甲醛,紫外线,不敏感。

(3)Ag-Agb系统:(1对)(Ag不易检测)

HIV入浸人体后,可产生一定的Ab,但作用极强,在血清中可同时存有Ab与Ag-病毒,传染

性极强。

实验室检测:HEV—I抗体有2种

P24抗体(+)

Gpl20抗体(+)连续2次阳性,

表示有HIV-1感染。

(流行病学情况)

1981年美国首次报导AIDS以来,目前已有150个以上国家发现AIDS,1988年WHO统计,

1998年1年新感染HIV580万,死亡250万人,1998年全世界有3340万人感染,目前HIV

-I感染流行情况:非洲,美洲,欧洲为主;亚洲:日本,东南亚(尤其泰国)为主,我国

报告明显上升趋势。

HIV—2感染仅限于西非。

(1)传染源:病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主要)

病毒主要存于:血液、精子、子宫阴道分泌物中,

其他体液(唾液依旧乳汁含有传染性)也含。

(2)传染途径

1.性接触传染:曾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欧美国家以往在同性恋中传播为主,目前则以

异性恋传播为主.

2.注射途径传染(血液传播):药瘾者共用针头,血友病应用WD因子或输入含HIV的血和血制

品.

1.3.母婴传播:感染本病的孕妇通过胎盘.产程.喂奶传给婴儿.

2.4.其他途径:病毒携带者的器官移植,人工受精,医护人员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

感染等.

(3)高危人群:年0:<50岁以下的青壮年,男性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

血友病或多次输血者为高危人群。

(发病机制):主要是辅助性TC(CD4+-TC)在HIV直接或间接作用下,C功能受损和大量破

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

其他免疫C:NK,单核-巨噬C均不同程度受损,因而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

病理解剖:(因无免疫)全身组织中病原体繁殖,主要的病理变化在淋巴结,胸腺等免疫器官:

淋巴结:肿瘤性病变:卡波济肉瘤,淋巴瘤.

胸腺:萎缩,退行性或炎性病变.

CNS:坏死灶.

(临床表现):

(1)、潜伏期:长:2—10年左右才发展成艾滋病病人,。

(2)、HIV入侵机体后分四期

四期:

1.I期:急性感染期: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厌食,恶心,肌肉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的

一般感染症状.,持续3-14天后症状自然消失,

后果:可能病原体消失(极少).病毒携带者(多数)

此时血液中可检出HIV和P24抗原,CD4+/CD8+比例倒置

2.I]期:无症状感染期(病毒携带状态):1期发展来,持续2-10年,传染性大.HIV抗体(+)

3.HI期:持续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症期(PGL)

主要表现为除腹股沟淋巴结外的其他部位两处或两处以上的淋巴结肿大

特点:淋巴结肿大d>lcm,无痛性肿大,持续3个月至1年.常伴发热,乏力,腹泻或体重

下降,肝脾肿大.

4.IV期:艾滋病期.:表现:

①: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盗汗,厌食,体重减轻,慢性腹泻和易感冒

等症状,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②神经症状: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

③严重的临床免疫缺陷而出现的各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卡氏肺泡子

虫,弓形虫,隐抱子虫,隐球菌,念珠菌结核菌,巨C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感染.

④继发肿瘤:卡波肉瘤(30%),淋巴瘤等

⑤并发病: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3)WHO提出的HIV感染的临床分类:(按T淋巴C及总淋巴数分)

A类:原发临床HIV感染:包括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持续全身

淋巴结肿大综合症.

B类:HIV相关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临床表现:

如继发细菌感染性肺炎或脑炎,颈部肿瘤.

C类:NS症状,各种严重的机会性病原体感染和肿瘤及并发症.

(4)各系统常见临床表现:

1.肺部:

①多种病原体引起肺部感染:巨C病毒、结核杆菌、肺抱子虫肺炎、念珠菌、隐球菌。70-

80%的患者经历一次或多次肺抱子虫肺炎,因感染的死亡率50%..

②卡氏肉瘤一常犯肺部(肺轻移)

表现: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紫绢。

2.胃肠系统:口腔、食管的念珠菌病、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为常见,口腔炎、

食管炎、胃溃疡,腹泻、体重减轻。

3、神经系统:出现NS症状者达30-70虬

①机会性感染:脑弓形虫病,隐球菌脑膜炎,进行性多病状脑膜炎,巨细胞病毒脑炎。

②机会性肿瘤:原发中枢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瘤

③HIV感染,艾滋现痴呆综合症,无菌性脑膜炎,

(脑临床检查,CT协助诊断)

4、皮肤粘膜:卡氏肉瘤常见犯下肢皮肤及口腔粘膜,并向淋巴结和内脏转移,表现为紫红

色或深蓝色浸润斑或结节一表现为溃疡并向四周扩散。

5、眼部:视网膜炎、结膜炎、弓形虫视网膜脉胳膜炎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

血常规(贫血,白C计数I淋巴C总数I,

尿常规:尿蛋白(+)

(2免疫学检查:TCI(CD4+TCI,CD4+/CD8+TC<l:0),

抗HIV—P24抗体(+)

gpl20抗体(+)连续2次阳性

HIV-Ag(+)

(七)诊断:

(1)有流行性病学资料:性乱交,V药隐,输血制品

(2)临床表现:急性感染期:发热,全身不适,淋巴结肿大.

慢性感染期:持续淋巴结肿大,

和严重机会感染

和机会性肿瘤.

高危人群诊断标准:有2项或2项以上应考虑AIDS

①近期(3-6月)体重下降10%以上

②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

③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④全身淋巴结肿大

⑤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⑥口咽念珠菌感染

⑦卡氏肺抱子虫肺炎

(3)实验室检查:抗HIV—P24抗体(+)

gpl20抗体(+)连续2次阳性HIV-RNA定性测定(+)测P24抗原

(预后):

无症状感染期可达10年,

发病期:预后不良,平均存活期12—18个月。

(治疗):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

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

原则:早期抗病毒治疗一延长发病期;

对症治疗,减少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1)抗病毒治疗:

(2)免疫治疗:白C介素-2,干扰素,胸腺素t免疫.

(3)治疗并发症:指各种机会性感染和继发肿瘤的治疗.

(4)支持治疗:输血、营养支持,补充Vit(B12,叶酸)乙酸甲地孕酮一食欲上升一治消瘦

(5)预防性治疗:医务人员被污染针头刺伤或实验室意外者:在2天内用齐多夫定(AZT)

治疗,疗程4—6周。

(预防):

(1)控制传染源:1)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应注意隔离.

2)患者的血,排泄物,分泌物应进行消毒.

3)加强国境检查.

(2)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宣传教育:政府行为-

中国无政府目前努力控制每年增长率在10%以下.

2)严格检查血液制品,推广一次性注射器使用,

3)医疗单位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或医疗器械严格消毒

4)公共卫生:0.2%次氯酸消毒地板,桌椅等,10%次氯酸浸泡用品.

(3)保护易感人群:

D限制HIV病毒感染者结婚.

2)加强公用医疗器械和生活用品的消毒

3)HIV疫苗:正在研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第三章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组成:

心血管系统:

心脏(动力器官:射血与充血)

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淋巴系统:10%静脉补充;淋巴液循环

二、主要功能:

推动和运送血液环流于全身,保证血液功能的实现。

-、组成

心:动力器官

动脉:送血离心

静脉:送血回心

毛细血管:与动、静脉之间;体液、血液与组织液之间能进行物质、气体的交换;组织液

与血液回流的场所。

动脉血:含氧气丰富,二氧化碳少;鲜红色

静脉血:含氧气少,二氧化碳多;喑红色

心血管系统

组成:

心heart

动脉artery

静脉vein

毛细血管capillary

静脉---运血曷心

动脉--引导血液回心

二、血液循环的概念

(1)血循环:血由心脏节律性的泵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回心脏,周而复始

的循环流动。

(2)包括两个过程

体循环:左心血循环,供血给全身组织细胞利用

肺循环:右心血循环,回收废血并转换成动脉血

三、心脏

(-)位置及外形:由心肌细胞组成的中空肌性器官,外包心包膜,斜位于左侧胸腔纵隔

内,两侧为肺,下为膈肌。圆锥形,拳头大,重约250克。

外形分区:心底、心尖

心尖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平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l-2cm处。(心脏第•听诊区)

(二)构造

心脏有四个腔,借心间膈分左右心。

结构特点:

1、心房肌肌肉薄,心室肌厚,尤其左心室。

2、房室口、动脉出口有瓣膜,限定血流方向。

3、房间隔、室间隔把心脏分为左右心,互不相通。

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

风湿性心脏病:二(或三)尖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心的内腔结构

心脏有四个腔,借心间膈分左右心。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心轴斜向前、下、外45度

房室口、动脉出口有瓣膜,限定血流方向:

二尖瓣,三尖瓣,主A瓣肺A瓣

(三)位置和毗邻

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1/3在正中面的右侧,2/3在正中面的左侧

毗邻

前为胸骨和2-6肋软骨

后平对5-8胸椎

两侧隔心包借纵隔胸膜与胸膜腔和左右肺相邻,下邻膈

心在胸前壁的体表投影

(四)心的特殊传导系统

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

作用:“发电”并传导“电”

窦房结:右心房上方,椭圆形,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人类心脏发电机”

窦性节律:窦房结每兴奋•次,心脏跳动•次。频率用心率来表示:60-100次/min

过快:窦性心律过速

过慢:窦性心律过慢

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和兴奋传导速度

(五)心脏功能:泵血(充血与射血)

由窦房结自动兴奋的主导下,心房肌、心室肌收缩与舒张,产生心脏的射血与充盈。

动力来源:心房、心室、动脉之间的压力差,瓣膜的启闭规定血液定向流动

(1)左心室收缩与舒张产生的射血与充盈(体循环)

左室收缩:左心室动脉血射出主动脉,动脉血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供组织细

胞利用(进行能量、物质、气体交换)利用后的静脉血经各级静脉,最后会如上、下腔静脉

及冠状窦流回右心房。

左室舒张:肺静脉回流右心房的动脉血,入左室充盈。

起止:左心室一主动脉一中、小动脉一全身毛细血管一中小静脉一上、下腔

静脉f右心房

特点:路程长,阻力大,压力高。

作用:完成细胞内气体和物质交换。

体循环

(2)右心室收缩与舒张产生的射血与充盈

(肺循环)

右室收缩:右心室的静脉血射出肺动脉,静脉血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管进行气

体交换,体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右室舒张:从上、下腔静脉、冠状静脉回流右心房的静脉血入右心室充盈。

肺循环

起止:右心室f肺动脉干f左右肺动脉一肺f肺泡壁毛细血管一肺静脉f左心房

特点:路程短,阻力小,压力低,由右心博出。

作用: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3)瓣膜的作用

二尖瓣、三尖瓣(房室瓣)

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半月瓣)

规定血液的流动方向

(五)心音

第一心音是由房室瓣关闭、心室收缩时血流冲击房室瓣引起心室振动及血流撞击动脉壁引起

振动而产生,其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标志着心室收缩开始,反映房室瓣的功能:

第二心音是因半月瓣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而产生,其音调较高、持续

时间较短,标志着心室舒张开始,反映半月瓣的功能。

(六)心动周期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

经历的时间)。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以心率每分钟75次计算,一个心动周期占时约

0.8s,其中心房收缩期约为0.1s,心房舒张期为0.7s;心室收缩期约为0.3s,心室舒张期

约为0.5so

(七)心电图

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从窦房结传到心房肌,经房室交界区再到心室肌,用心电图机在体表

特定的部位,可记录到心电变化图形。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LP波代表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2.QRS综合波代表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

3.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化过程。

(A)心泵功能的评定

(1)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次心搏射出的血量。成年人安静状态下的每搏输出量约为70ml»(运动时,搏出

量最大可达140ml)

(2)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

成人在静息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5L-6L/min。

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高达25-35L/min

(3)心指数是指在空腹和静息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中等身材成年人的

体表面积约为1.6〜1.7m2,其心指数应为3.0〜3.5L/(min•m2)。

四、血管

输送血液环流与全身的管道

(-)分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二)动脉

动脉是从心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

(1)分类:大动脉、中动脉和小动脉三级

(2)管壁结构特点:管壁富含弹性纤维,有平滑肌,故有弹性。

体循环动脉

主动脉:

1、主动脉分部(分3部)

升主动脉:

主动脉弓

降主动脉胸主动脉

腹主动脉

2、主动脉各部的分支

锁骨下动脉分支

①甲状颈干(发出甲状

腺下动脉)

②肋颈干

③椎动脉(分布于脑)

④胸廓内动脉

(末端称腹壁上动脉)

(左、右锁骨下动脉,左、右颈总动脉起始不同,分支相同。)

颈总动脉

颈外动脉:

①甲状腺上动脉

②舌动脉

③面动脉

④飘浅动脉

⑤上颌动脉

⑥枕动脉

颈内动脉:

入颅营养脑和眼,

在颅外没有分支

颈动脉窦

位于颈总动脉末端

和颈内动脉起始处,

为压力感受器。

肺循环的血管

肺动脉干:

左肺动脉

右肺动脉

(内含静脉血)

肺静脉:

(四条,内含动脉血)

(三)毛细血管:

体内分布最广,口径最小的血管(d:4.5微米)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能量、

气体交换的场所,也是组织液生成的场所。

微循环: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循环。

(四)静脉

(1)分类:

按大小:微V、小V、中V、大V、上下腔V

按分布:浅静脉(皮下)、深静脉(与动脉伴行

(2)分布、命名、功能

1、体循环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收集上肢、头部静脉血

下腔静脉系:收集胸、腹腔、下肢静脉血

心静脉系:收集心脏本身的静脉血

2、肺循环静脉系

肺静脉及其分支:收集肺泡已进行气体交换的动脉血回流到左心房

上肢浅静脉:头静脉(外)、贵要静脉(内)

下肢浅静脉:大隐静脉(前)、小隐静脉(后)

(五)血压

1、定义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包括动脉血压,静脉血压,Cap血压.单位为kPa

或mmHg。通常指动脉血压。

测量部位:肱动脉

(lkPa=7.5mmHg,或lmmHg=O.133kPa)

(2)血压书写方式:

BP:收/舒mmHg(kPa)

(3)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上升至的最高值.

安静青年人:13.3〜16.0kPa(100〜120mmHg)

(4)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至的最低值.

8.0~10.6kPa(60~80mmHg)

(5)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

4.0〜5.3kPa(30〜40mmHg)

(6)平均动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平均动脉压为13.3kPa(100mmHg)左右。

(7)正常波动:血压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高血压:舒张压>90mm【Ig或收缩压〉140

低血压:舒张压<50mmHg或收缩压〈80

(8)血压降落:

主A、大(100-90)小AlI(80),微AlII(起:85,末:55)CapI(〜

30)微VI(~15)右心房(〜0)。

2、动脉血压的形成

前提条件:

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平均充盈压为7mmHg)

基本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