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复习_第1页
中医学基础复习_第2页
中医学基础复习_第3页
中医学基础复习_第4页
中医学基础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基础复习大纲

1.掌握几本代表性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及在中医学方面的意义。

一、《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分《素问》、《灵枢》

意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

二、《难经》秦越人所著,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解释了《黄帝内经》的一些疑

难问题,并补充其不足

三、《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

第--部专著,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共收集了365种药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典籍

五、《本草纲目》:

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政府颁发的成药典籍

2.掌握金元四大家各自代表的学术流派。(注意其各自观点P4)

刘完素:寒凉派,以火热立论,倡导“六气皆从火化”用药以寒凉为主。张从正:攻下派,

倡导“功邪论”主张“邪去则正安”李杲:补土派,治疗以补脾胃为主。朱震亨(朱丹溪):

“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滋阴派。

3.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概念: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体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思维方式在中

医理论中的体现。

具体体现: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知识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证”的含义: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

性质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辩证:是把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病因、病位、性质及正邪之间的关系,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点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以不

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出的证不同,因而执法也不一样。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种

方法治疗。

4.了解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5.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阴阳五行

1.掌握阴阳的概念、特性

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以及属性的规定性(P16表1-1***)

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队里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

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用于分析•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反面。

2.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掌握五行的概念: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4.基本内容(木、火、土、金、水、弦、洪、缓、浮、沉、爪、面、唇、毛、发)

五行的特性: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稿、金从革、水润下

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I、直接取象比类法,2、简介的推演法。

五行的生克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5.掌握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上的应用

一、阴阳学说

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一、阴阳偏盛: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二、阴阳偏衰:是指阴气或阳气对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无论是阴或阳不足,无力制约对

立的一方,必然导致另一方相对偏亢。

三、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

四、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也可以转化为阳证。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防治:注意治疗原则的确立: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因而条例阴阳,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恢复阴阳的平衡协调,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盛泄衰补,两虚双补,分清先后。

归纳药物属性:注意药味的属性:酸苦甘辛咸。味觉感受,抽象分析。

二.五行学说:

相生治法和相克治法的具体运用***: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补其子。

虚则补其母: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第二章藏象

I.掌握藏象的概念: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

物和现象。

2.了解藏象学说的行成:1、早期的解剖实践2、称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3、医疗实

践经验总结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3掌握五脏的共性:化生和贮藏精气。各自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和系统联系

心:功:主血脉,主藏神。特:为阳脏,主通明。

肺:功: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特:华盖,娇脏。

脾:功:主运化,主统血。特:脾气主升,喜澡恶湿。

肝:功:主疏泄,主藏而”特:体阴而用阳。

肾:功:主藏精,主水,主纳气。特:主闭藏

4.掌握六腑的共性:受盛和传化水谷。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细润物燥。

小肠:主受盛化物,住泌别清浊。

大肠:主传化糟粕,主津。

膀胱:贮存尿液,排泄尿液。

三焦:通行怨气,运行水液。上焦如雾、中焦如汹、下焦如渎。

5.掌握奇恒之腑的共性: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脑:居颅内好、与儿岁相同,由髓汇集而成。

髓:是分布于骨骼腔内的精微物质。

骨:骨中有腔隙,内藏骨髓,骨骼具有贮藏骨髓,支撑形体和主司运动的功能。

脉: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主要功能是运行气血和传递信息。

女子胞:功:主持月经,孕育胎儿。

6.掌握脏腑之间的关系***

注意:-、脏与脏关系的主要体现方面二、脏与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

7.了解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8.了解生命活动的整体联系

第三章气血津液

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主要功能、运动、分类***

概念:是人体内火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

本物质。

生成:1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2、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3、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

主要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运动:注意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运动失调以及病态:不通“气滞”。上太过下

不及“气逆”。上不及下太过“气陷”。出太过“气脱二闭塞于内“气结”。

分类:(注意各气之间的比较记忆)

元气: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聚于胸中之气。生成:1、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2、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功能:1、行呼吸2、行血气

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性欲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功能:1、防御外邪2、温养全身3、调控媵理。

2.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主要功能、运行

概念: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之一。

生成:1、水谷精微2、肾精

运行:心气充沛、脉道通利、血量充盈,是血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

功能:1、营养滋润全身2、运载作用3、神智活动的物质基础。

注意一、离经之血

二、脾胃、肝、肾文寸血生成的作用

三、生理功能:濡养作用、运载作用、

四、血液正常运行的3个条件

3.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主要功能

概念: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构成人体

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清润、液浊养。

3.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与血: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1、血能养气

2、血能载气

气与津液:气能生、行、摄、津。津能载气。

血与津液: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而言属阴,二者相互化生,病理相互影响。都由水

谷精微化生,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相互资生、转化“津血同源”

第四章经络

1.掌握经络的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调节身体各部的通道,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主干纵行。络:分支,纵横交错将

人体各部分的组织器官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2.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

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阙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

经•

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阳跷、阴阳微.

十五别络:12正经+孙络浮络。

4.掌握经络的循行分布***(注意各自循行分布的部位)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概括)(P97图4-1)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三、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的循行分布

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基本功能1、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2、通行气血阴阳3、感应与传

递信息4、调节机能活动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1.、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络与沟通2、调节十二经脉中的气血

与阴阳3、参与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

三、十五别络的功能特点:经别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2、加

强体表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部的联系4、扩大十二经

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的联系

四、经别经筋、皮部的功能特点

第六章病因

1.掌握病因的概念: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2.了解病因分类和探求病因的方法

陈无择“三因学说”:外感六淫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跌打损伤等为不内外

因。

3.外感病因***

六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必要条件,也可以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之气的消长变化。

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环境性4、相兼性5、转化性

*注意各自的性质、致病特点的论述(P140表6-1)

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捍卫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暑邪(注意不能内生)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湿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湿性重浊,其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黏滞,

易兼他邪

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热(火)邪: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

血,火邪易致疮痈。

疫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4.内感病因

七情内伤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

的情志反映

形成因素:1、社会因素2、疾病隐私3、体质因素

致病的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3、情志波动影响病情。

饮食失宜I、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

劳逸过度:1、过劳2、过逸

过劳: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

5.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注意形成因素、致病特点)

痰饮:成因:复杂,无论外感病因或内伤病因等都可导致津液停聚而成。特点:1、易阻气

机,壅塞经络气血2、易扰心神3、症状复杂,变化多端4、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瘀血:成因:1、气虚2、气滞、3血寒、4血热。特点:瘀血形成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

汝阳作用,而且作为致病因素又会引起阻滞气机,影响血行,新血不生,损伤内脏等病理变

化,导致机体诸多部位、症状复杂多变的疾病。

结石:成因:1、饮食失宜2、情志内伤3、寄生虫感染4、服药不当特点:1多发于肝胆、

胃、肾和膀胱等脏腑2、易阻气机,损伤脉络3、梗阻通道,导致疼痛4,、病程较长,轻重

不一。

6.其他病因:1、外伤2、寄生虫3、药邪

第七章病机

1.发病的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2、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3、

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气候变化、地域特点、生活工作条件、体质特点、精神状态

三、发病途径

四、发病形式***

感而即发、伏而后发、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