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中的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研究_第1页
刑法中的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研究_第2页
刑法中的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研究_第3页
刑法中的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研究_第4页
刑法中的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刑法中的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研究第一部分犯罪预备的客观构成要件。 2第二部分犯罪预备的主观构成要件。 3第三部分犯罪未遂的客观构成要件。 6第四部分犯罪未遂的主观构成要件。 9第五部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共同点。 11第六部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14第七部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 17第八部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处罚原则。 20

第一部分犯罪预备的客观构成要件。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预备的客观构成要件】:

1.犯罪预备的客观表现是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或者以其他方式创造实施犯罪的便利条件,包括购买、改造枪支、弹药、爆炸物或其他用于犯罪的工具;制造、收集犯罪所需的其他物品;寻找、选择实施犯罪的场所或对象。犯罪预备只能是通过积极行为而实现,不能是消极的、被迫的行为。

2.犯罪预备的对象是犯罪工具或犯罪条件。犯罪工具是指用于实施犯罪的物质手段,如枪支、弹药、爆炸物等;犯罪条件是指实施犯罪所需要的非物质因素,如寻找作案地点、了解被害人情况、预先踩点等。犯罪预备对象的选择及其准备是否充分是评价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预备的重要依据。

3.犯罪预备可以是针对具体犯罪,也可以是针对一般犯罪。针对具体犯罪的预备,是指行为人在实施某一具体犯罪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如购买作案工具、踩点、了解被害人情况等。针对一般犯罪的预备,是指行为人没有具体犯罪的目标,只是为实施不特定犯罪而进行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如非法购买、制造枪支、弹药等。

【犯罪预备的犯罪对象】:

犯罪预备的客观构成要件

1.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

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而着手实施或者准备实施犯罪的行为。因此,犯罪预备的客观构成要件必须以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为前提。行为人的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犯罪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的心理状态。

2.行为人着手实施犯罪或者准备实施犯罪

犯罪预备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而着手实施或者准备实施犯罪的行为。着手实施犯罪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是尚未达到犯罪既遂的程度。准备实施犯罪是指行为人尚未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但是已经进行了犯罪预备的行为,例如购买犯罪工具、寻找犯罪对象、踩点等。

3.行为人的行为具有现实危险性

犯罪预备行为必须具有现实危险性,即行为人的行为具有可能造成犯罪结果发生的危险。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具有现实危险性,则不构成犯罪预备。例如,行为人购买了一把刀,但是并没有明确的犯罪目标,也没有具体的犯罪计划,则不构成犯罪预备。

4.行为人没有实施犯罪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而着手实施或者准备实施犯罪的行为。因此,犯罪预备行为必须以行为人没有实施犯罪行为为前提。如果行为人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则不构成犯罪预备。例如,行为人购买了一把刀,并将其藏在家中,并且已经有了具体的犯罪计划,但是尚未实施犯罪行为,则构成犯罪预备。但是,如果行为人已经持刀抢劫,则构成抢劫罪,而不是犯罪预备。第二部分犯罪预备的主观构成要件。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预备的主观构成要件】:

1.故意性:

-行为人在行为时具有犯罪故意,知晓实施行为可能导致犯罪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2.预备犯的主观态度:

-明确行为具有犯罪预备的性质: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为实施犯罪行为做准备。

-为准备犯罪而实施实施行为:行为人的行为是为了实施犯罪行为而实施的,而非出于其他正当目的。

-有明确的犯罪目标:行为人有明确的犯罪目标和犯罪对象,并准备实施犯罪行为。

【犯罪预备的客观构成要件】:

犯罪预备的主观构成要件

一、实施预备行为的直接故意

实施预备行为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为实施犯罪作准备,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该犯罪结果的发生。直接故意是犯罪预备的主观构成要件之一,是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标准。

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为实施犯罪作准备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为实施犯罪作准备,是指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为实施犯罪创造条件,是犯罪实施过程的开端。行为人只有明知自己的行为是为实施犯罪作准备,才具有犯罪预备的主观故意。

2、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该犯罪结果的发生

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该犯罪结果的发生,是指行为人对犯罪结果持积极或者消极的态度。行为人希望犯罪结果的发生,是指行为人希望犯罪结果的发生,并且为实现这一希望而实施预备行为。行为人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是指行为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不持积极的态度,但也不反对犯罪结果的发生,并且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实施预备行为。

在实践中,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实施预备行为的直接故意,应当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行为的性质、行为的目的等因素。

二、犯罪预备的特定目的

犯罪预备的特定目的,是指行为人实施预备行为是为了实施某种特定的犯罪。犯罪预备的特定目的是犯罪预备的主观构成要件之一,是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标准之一。

1、犯罪预备的特定目的必须是实施犯罪

犯罪预备的特定目的是实施犯罪,而不是实施其他违法行为。行为人实施预备行为是为了实施违法行为,而不是为了实施犯罪,则不构成犯罪预备。

2、犯罪预备的特定目的必须是实施具体的犯罪

犯罪预备的特定目的必须是实施具体的犯罪,而不是实施抽象的犯罪。行为人实施预备行为是为了实施抽象的犯罪,而不是为了实施具体的犯罪,则不构成犯罪预备。

3、犯罪预备的特定目的可以是实施数个犯罪

犯罪预备的特定目的可以是实施数个犯罪,而不是实施一个犯罪。行为人实施预备行为是为了实施数个犯罪,而不是为了实施一个犯罪,则构成数个犯罪预备。

在实践中,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犯罪预备的特定目的,应当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行为的性质、行为的目的等因素。

三、犯罪预备的预备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实施的行为。犯罪预备行为是犯罪预备的主观构成要件之一,是区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标准之一。

1、犯罪预备行为是指具有犯罪预备目的的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是指具有犯罪预备目的的行为,而不是具有其他目的的行为。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不具有犯罪预备的目的,则不构成犯罪预备行为。

2、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与犯罪构成要件有因果关系的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与犯罪构成要件有因果关系的行为,而不是与犯罪构成要件没有因果关系的行为。行为人实施的行为与犯罪构成要件没有因果关系,则不构成犯罪预备行为。

3、犯罪预备行为是指在犯罪实施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行为

犯罪预备行为是指在犯罪实施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行为,而不是在犯罪实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行为。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则不构成犯罪预备行为。

在实践中,判断行为人是否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应当综合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行为的性质、行为的目的、行为与犯罪构成要件的因果关系等因素。第三部分犯罪未遂的客观构成要件。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未遂的客观构成要件】:

1.实施了犯罪行为:犯罪未遂要求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但尚未达到犯罪既遂的程度。实施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了构成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即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全部或者部分,但尚未完成犯罪的全部过程。

2.行为尚未达到既遂程度:犯罪未遂要求行为尚未达到既遂程度,即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尚未完成犯罪的全部过程,尚未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行为尚未达到既遂程度是指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没有完成犯罪的全部过程,没有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或者虽然造成了犯罪结果的发生,但行为人尚未达到犯罪既遂的目的。

【犯罪未遂的客观构成要件】:

#《刑法中的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研究》犯罪未遂的客观构成要件

一、犯罪行为的着手

《刑法》第22条第一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该条款确立了犯罪未遂的客观构成要件之一,即犯罪行为已经着手。

1.着手实行的含义

着手实行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实施了表现犯罪固有本质特征的行为,已经开始了犯罪过程。具体地说,应当具备以下两个要件:

(1)行为表现出犯罪的固有本质特征。这是区别着手与犯罪准备的关键。犯罪准备行为虽然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它不具有犯罪的固有本质特征,不属于犯罪行为的范畴。例如,甲决定盗窃乙家财物,并为此进行了踩点、准备作案工具等活动,这些行为属于犯罪准备行为,而不是着手实行犯罪。

(2)行为已经开始了犯罪过程。这是区别着手与犯罪中止的关键。犯罪中止行为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意志而终止了犯罪行为,使犯罪未得逞。例如,甲决定盗窃乙家财物,并为此进行了踩点、准备作案工具等活动,当他潜入乙家后,听到有人走动的声音,于是放弃了盗窃计划,逃离了现场。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而不是着手实行犯罪。

2.着手实行的判断标准

对于犯罪行为是否已经着手实行,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存在争议。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行为人到被盗窃场所,具有盗窃故意,准备物色财物或者已经选定了盗窃目标,使用工具或者实施其他盗窃行为的,属于着手盗窃。”该规定为判断犯罪行为是否已经着手实行提供了参考标准。

二、犯罪未得逞

《刑法》第22条第一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该条款确立了犯罪未遂的客观构成要件之二,即犯罪未得逞。

1.犯罪未得逞的含义

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分子实行的犯罪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犯罪结果没有发生。具体地说,应当具备以下两个要件:

(1)犯罪结果没有发生。这是犯罪未得逞的基本特征。如果犯罪结果已经发生,则不是犯罪未遂,而是既遂犯。例如,甲决定杀人,并为此购买了刀具,并潜伏在乙家附近,等待乙回家。当乙回家后,甲持刀刺向乙,但被乙躲过,未造成伤害。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而不是既遂犯。

(2)犯罪结果没有发生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这是区别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关键。犯罪中止行为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意志而终止了犯罪行为,使犯罪未得逞。例如,甲决定杀人,并为此购买了刀具,并潜伏在乙家附近,等待乙回家。当乙回家后,甲持刀刺向乙,但被乙躲过,未造成伤害。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而不是犯罪未遂。

2.犯罪未得逞的原因

犯罪未得逞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以下几种:

(1)被害人的反抗。这是导致犯罪未得逞的最常见的原因。例如,甲决定抢劫乙,并为此准备了刀具和口罩。当甲实施抢劫时,乙奋力反抗,并呼救,甲遂放弃抢劫计划,逃离了现场。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2)第三人的阻止。这是导致犯罪未得逞的另一种常见原因。例如,甲决定盗窃乙家财物,并为此准备了工具。当甲潜入乙家后,被乙家的邻居发现,并报警。甲遂放弃盗窃计划,逃离了现场。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3)犯罪分子自身的原因。这是导致犯罪未得逞的又一原因。例如,甲决定杀人,并为此购买了刀具。当甲实施杀人时,由于甲的心理素质较差,在行凶时手抖,导致刺向被害人的刀没有刺中要害,被害人未死亡。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4)其他原因。导致犯罪未得逞的原因还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自然灾害、意外事件等。例如,甲决定盗窃乙家财物,并为此准备了工具。当甲潜入乙家后,突然发生地震,甲遂放弃盗窃计划,逃离了现场。甲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第四部分犯罪未遂的主观构成要件。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预备的主观构成要件】:

1.犯罪预备的主观构成要件必须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有实施犯罪的故意。

2.犯罪预备的主观构成要件还必须具有客观方面的表现,即行为人实施了犯罪预备的行为。

3.犯罪预备的主观构成要件还必须具有主观方面的表现,即行为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犯罪预备行为。

【犯罪未遂的主观构成要件】:

犯罪未遂的主观构成要件

犯罪未遂的主观构成要件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其主观上必须具有犯罪故意,并且其故意程度必须达到《刑法》规定的程度。

1.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犯罪故意的存在是犯罪未遂成立的前提条件。没有犯罪故意,就不可能构成犯罪未遂。

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一定会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很可能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2.故意程度

故意程度是指行为人对犯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的认识程度。故意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犯罪未遂的性质和程度。

故意程度分为三种情况:

(1)确定故意。确定故意是指行为人确信自己的行为一定会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

(2)概然故意。概然故意是指行为人认为自己的行为很可能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不确定这种结果是否一定会发生。

(3)未必故意。未必故意是指行为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有可能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不认为这种结果一定会发生。

3.犯罪未遂的主观构成要件与既遂的主观构成要件的区别

犯罪未遂的主观构成要件与既遂的主观构成要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犯罪未遂的主观构成要件中必须具有犯罪故意,而既遂的主观构成要件中既可以具有犯罪故意,也可以具有过失。

(2)犯罪未遂的主观构成要件中的犯罪故意必须达到《刑法》规定的程度,而既遂的主观构成要件中的犯罪故意可以不达到《刑法》规定的程度。

(3)犯罪未遂的主观构成要件中必须具有犯罪预谋,而既遂的主观构成要件中可以没有犯罪预谋。第五部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共同点。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因果关系】:

1.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在因果关系上表现为犯罪预备是犯罪未遂的必经阶段,是犯罪未遂的直接原因。

2.犯罪预备是犯罪未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犯罪预备不等于犯罪未遂,只有当犯罪预备行为发展到实施犯罪行为的阶段,才构成犯罪未遂。

3.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犯罪预备是犯罪未遂的直接原因,犯罪未遂是犯罪预备的直接结果。

【行为人的主观态度】: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共同点

1.行为均指向未来的犯罪行为

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是指向未来的犯罪行为的行为。在犯罪预备阶段,犯罪人已经产生了犯罪故意,并着手实施犯罪的行为,但尚未达到犯罪既遂的程度。在犯罪未遂阶段,犯罪人已经完成了犯罪的全部行为,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造成犯罪结果。因此,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是指向未来的犯罪行为的行为。

2.行为均具有社会危害性

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犯罪预备行为虽然没有造成犯罪结果,但它具有潜在的社会危害性,因为它有可能发展为犯罪既遂。犯罪未遂行为虽然没有造成犯罪结果,但它也具有社会危害性,因为它已经损害了社会秩序,造成了社会不安。因此,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3.行为均受刑法处罚

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是受刑法处罚的行为。刑法第30条规定:“犯罪预备,是指为犯罪做好准备的行为”。刑法第23条规定:“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因此,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是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4.行为均可转化为犯罪既遂

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有可能转化为犯罪既遂。犯罪预备行为如果继续发展,就可能转化为犯罪既遂。犯罪未遂行为如果犯罪分子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既遂。因此,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有可能转化为犯罪既遂。

5.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共同点是具有犯罪的故意性

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行为都是具有犯罪的故意。犯罪预备是指为犯罪做好准备,主体有犯罪的故意,并且开始实施了犯罪准备的行为,但并未实施犯罪行为。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执行犯罪,但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导致犯罪结果的行为,主体也有犯罪的故意,并开始实施了犯罪行为,但并未完成犯罪。犯罪预备行为在主观方面的表现形式是间接故意,犯罪未遂行为的主观方面的表现形式是直接故意。

6.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共同点是行为客观上没有达到犯罪构成要件所要求的行为程度

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行为都没有达到犯罪构成要件所要求的行为程度。犯罪预备行为虽然有犯罪的故意,但是还没有开始实施犯罪行为,因此行为客观上没有达到犯罪构成要件所要求的行为程度。犯罪未遂行为虽然已经着手执行犯罪,但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导致犯罪结果,因此行为客观上也没有达到犯罪构成要件所要求的行为程度。

7.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共同点是行为人在行为实施过程中有着放弃犯罪的可能性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行为人在行为实施过程中都有着放弃犯罪的可能性。犯罪预备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放弃犯罪,不会导致犯罪的产生;犯罪未遂行为人在犯罪未遂阶段放弃犯罪,不会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行为人在行为实施过程中都有着放弃犯罪的可能性。

8.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共同点是行为人没有完成犯罪行为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行为人都是没有完成犯罪行为的。犯罪预备行为人是还没有开始实施犯罪行为,而犯罪未遂行为人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导致犯罪结果,因此,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行为人都是没有完成犯罪行为的。

9.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共同点是行为人具有实施犯罪的意图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行为人都是具有实施犯罪的意图的。犯罪预备行为人是有犯罪故意,而犯罪未遂行为人是直接故意,因此,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行为人都是具有实施犯罪的意图的。

10.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共同点是行为人实施行为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恶性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行为人实施行为时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恶性。犯罪预备行为人具有间接故意,而犯罪未遂行为人具有直接故意,因此,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行为人实施行为时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恶性。第六部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1.行为性质不同:犯罪预备是为实施犯罪而进行准备的行为,而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行为。

2.主观要件不同:犯罪预备的主观要件是故意,而犯罪未遂的主观要件是直接故意。

3.客观要件不同:犯罪预备的客观要件是实施了为犯罪作准备的行为,而犯罪未遂的客观要件是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4.社会危害性不同:犯罪预备的社会危害性一般较犯罪未遂小,而犯罪未遂的社会危害性一般较犯罪既遂小。

5.法律规定不同: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是犯罪,但两者在刑法上的规定不同。犯罪预备一般处以较轻的刑罚,而犯罪未遂一般处以较重的刑罚。

【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区别】: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一、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共性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都是犯罪行为的未完成形态,在主观方面,都需要行为人具有犯罪故意;在客观方面,预备和未遂都需要行为人实施了着手实行犯罪的行为。

预备与未遂都是犯罪行为的着手实行阶段,尚未达到犯罪既遂阶段。关于这一点,在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具有以下共识:1.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犯罪行为,性质不同,性质不同,惩罚不同,追究的刑事责任程度不同。2.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具有未完成的特点,尚未达到犯罪既遂阶段,同样受到追究。3.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具有阻却犯罪结果的可能性,犯罪结果的最终发生,取决于行为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条件。4.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是对社会的侵犯,具有社会危害性。

二、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犯罪行为的着手实行阶段,都具有未完成性。除此之外,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也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实现犯罪的目的不同

犯罪预备是为了实现犯罪的目的,而犯罪未遂则是由于犯罪目的尚未实现。也就是说,犯罪预备是以实现犯罪目的为目的,而犯罪未遂是以实现犯罪目的为目的。

2、客观行为表现不同

犯罪预备是指为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活动,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尚未造成犯罪结果的行为。因此,犯罪预备的行为表现是制造犯罪工具、选择犯罪对象、寻找作案地点等,犯罪未遂的行为表现是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但尚未造成犯罪结果。

3、主观心理状态不同

犯罪预备是在犯罪行为着手实行之前,为了实现犯罪目的而进行的准备活动,其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为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犯罪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犯罪未遂是在犯罪行为着手实行之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造成犯罪结果,其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为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犯罪结果,但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者其他原因,没有预见到这种结果的发生,或者预见到了,但是轻信能够避免。

4、对社会危害性的影响不同

犯罪准备和犯罪试图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准备通常无法造成重大损失,直到出现明显的变化,而犯罪试图可以造成重大损失。

5、法律责任和处罚不同

犯罪准备通常会受到较轻的处罚,而犯罪未遂会受到较重的处罚。

6、其他区别

另外,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还有一些其他的区别,比如:

-犯罪预备的对象是犯罪的行为,而犯罪未遂的对象是犯罪的结果。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开始阶段,而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终结阶段。

-犯罪预备的处罚一般比犯罪未遂轻,而犯罪未遂的处罚一般比犯罪既遂轻。

三、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具体区别

|特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

||||

|目的|为实现犯罪的目的|尚未实现犯罪的目的|

|行为表现|制造犯罪工具、选择犯罪对象、寻找作案地点等|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但尚未造成犯罪结果|

|心理状态|直接故意|间接故意|

|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较小|社会危害性较大|

|法律责任|一般比犯罪未遂轻|一般比犯罪既遂轻|

|其他区别|对象是犯罪的行为|对象是犯罪的结果|

||是犯罪行为的开始阶段|是犯罪行为的终结阶段|

||处罚一般比犯罪未遂轻|处罚一般比犯罪既遂轻|第七部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

1.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是指犯罪预备阶段经过一定的变化,转化为犯罪既遂阶段。

2.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3.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具有阶段性,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既遂阶段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区别】:

一、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

1.基本概念

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出于故意犯罪的目的,实施了旨在为犯罪的实施创造条件的行为。它既可以是物理上的准备活动,如准备犯罪工具、选择犯罪地点、物色犯罪对象等,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准备活动,如产生犯罪动机、形成犯罪决心等。

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后,犯罪对象已经遭受损害,犯罪结果已经实现的情况。它标志着犯罪行为的完成,是犯罪构成的最后一个阶段。

2.转化条件

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是指犯罪预备行为转变为犯罪既遂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一贯的,即行为人从一开始就具有犯罪故意,并且在实施犯罪预备行为时,仍然具有犯罪故意。

(2)行为人的客观方面必须具有连续性,即犯罪预备行为与犯罪既遂行为之间必须紧密联系,不能中断。

(3)犯罪预备行为与犯罪既遂行为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即犯罪预备行为是犯罪既遂行为的必要条件。

3.转化方式

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有多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转化:是指犯罪预备行为直接发展为犯罪既遂行为,中间没有其他行为的介入。

(2)间接转化:是指犯罪预备行为先转化为犯罪未遂行为,然后再转化为犯罪既遂行为。

(3)迂回转化:是指犯罪预备行为先转化为其他犯罪行为,然后再转化为犯罪既遂行为。

4.意义

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讲,它有助于理解犯罪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实践上讲,它有助于司法机关准确认定犯罪的性质、程度和责任,并作出公正的裁判。

二、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界限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都是犯罪行为的未完成形态,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

1.行为性质不同

犯罪预备行为属于犯罪的准备阶段,它还没有直接侵害犯罪对象。而犯罪未遂行为属于犯罪的实行阶段,它已经开始侵害犯罪对象,但尚未造成犯罪结果。

2.主观方面不同

犯罪预备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但尚未形成犯罪决心。而犯罪未遂行为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并且已经形成犯罪决心。

3.客观方面不同

犯罪预备行为的客观方面是实施旨在为犯罪的实施创造条件的行为。而犯罪未遂行为的客观方面是实施了犯罪行为,但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造成犯罪结果。

4.法律评价不同

犯罪预备行为是犯罪未遂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犯罪未遂。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未完成形态,但并不是犯罪预备行为。在法律评价上,犯罪预备行为一般不构成犯罪,而犯罪未遂行为一般构成犯罪。

三、结语

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司法机关在认定犯罪预备与犯罪既遂的转化时,应当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后果等因素,作出公正的裁判。第八部分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处罚原则。关键词关键要点【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惩罚原则】:

1.预备犯与未遂犯的刑罚均可减轻。

2.刑法典中对预备犯与未遂犯减轻刑罚幅度有限制规定。

3.对于中止犯可免于刑罚和减轻刑罚。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刑罚规定】:

一、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

1.预备犯一般不处罚原则

根据《刑法》总则第十二条的规定:“预备犯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尚未开始实行犯罪行为的。”从该规定可以看出,预备犯是一种尚未开始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形态,因此,一般不予处罚。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预备犯的危害性较小。与既遂犯和未遂犯相比,预备犯的危害性相对较小。这是因为,预备犯只是着手实施犯罪,尚未开始实行犯罪行为,因此,对于社会危害性较小的预备犯,不宜予以处罚,以体现刑罚的适度和人道原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