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教案_第1页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教案_第2页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教案_第3页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教案_第4页
2020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9单元 全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锅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

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镭

酸钾、氧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

激发学生一的探究欲,培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

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想!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

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溶质、溶剂。

现象

结论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

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

学生回答: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

力。

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

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

面,由一般到特殊,从

学生乙:可加水。

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丙:还可加热。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

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

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

们板书到黑板上)

设疑: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学生1:均一、稳定。

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

溶剂。

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储水是溶剂。

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

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学生1:这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比较明显地得出结

活动与探究(二):论。

药品:碘、高镒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溶质现象

水碘

水高锦酸钾

汽油碘

汽油高镒酸钾

结论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镉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

油中,高镉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

解性也不一样。

实验的仔细观察,要充

学生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分肯定学生的准确表

达。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

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

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高镉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

水乙醇r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甲: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

那么,请问溶质一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学生乙: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力

是溶剂。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

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

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

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

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

(四):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此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用于生活实际中,并比

试管内加入物质振荡振荡静置

否干净较溶解与乳化是不同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

涤剂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

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

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力,将知识进行归纳,

学生2: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并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

答。

(教师点评)

巩固练习

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

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教科书P33习题。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I、NH4NO3、

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

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创设实验情.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景,激发学生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

的兴趣。

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实验目的和实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验用品对学生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设计方案有提

示作用。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I、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

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kNH4NO3、NaOHo

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自主参

与,培养学生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一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

的合作与竞争

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

意识。

八执、、OC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通过比较,意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在培养学生思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维的广度。

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氯化钠溶液

硝酸校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

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

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

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I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

放出热量。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

拉近化学与学

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生的距离,培

养学生的创新

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

精神。

热。

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

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Q3溶于水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

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旨在培养学生

反思与评价:比较活动与探究(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二)中的实验设想;

的辩证思维能

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力。

学生:,(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恰当的表扬是

学生走向成功

的动力。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

你们中间。

利用图片(或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

动画)变微观

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为宏观,帮学

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生形成正确的

扩散一吸热水合一放热观点。

当Q吸〉Q放:水溶液一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0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课外拓展

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二)中你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结论

课题2溶解度

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

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

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

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

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7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

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

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

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

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

架台、石棉网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

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

呢?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

加入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

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

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硝酸钾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硝酸钾不能全部溶解;

加热后剩余的硝酸钾又溶解了,冷却后有硝酸钾固体析出。从而我们可以得出:

1.在一定条件下,NaCl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后又能继续溶

解。

2.在一定条件下,KNOs也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

续溶解。

【提出问题】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交流回答】

1.一定温度。

2.—定量溶剂。

若改变这两个条件,溶质会无限制溶解。

【归纳总结】

请大家根据上述分析,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3.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

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质来说

是饱和溶液。

【提出问题】

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交流回答】

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

续溶解。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

系。

【归纳总结】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

饱和溶液'比W星心一工胃不饱和溶液7T―"结晶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冷却

【课件展示】

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学生活动】

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粗盐一氯化钠

海水晒盐的大致过程:海水一>贮水池一►蒸发池一>结晶池

,母液一r多种化工产品

【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

有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

件,以及结晶的定义。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2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3.结晶的定义: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

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叫母液,母液对于析出的溶

质来说是饱和溶液。

二、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以及结晶的方法(一般情况)

自小升温、加溶剂一七%蒸发溶剂△口

饱和溶液'也G结&*如〃.+言不饱和溶液一丁工一*结晶

降温、蒸发溶剂、加溶质冷却

四、海水晒盐

粗盐一>氯化钠

海水---•■贮水池—(•蒸发池—►结晶池

母液一>多种化工产品

教学反思

在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饱和

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由我们日常生

活中的盐引出海水晒盐,从而引出结晶的概念,此外,教师要时刻关注并追随学

生的思路,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讨论,巧妙

引导。

第2课时溶解度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

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

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

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交流回答】

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

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

力。

【活动与探究1】

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

都达到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O:,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

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2.向40g20℃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

3.向100g20℃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水中加入KNO3配制成

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

能力?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

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

的质量。四大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溶质的

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

请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示】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rc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4i般称为

<0.01难溶

0.01-1微溶

1~10可溶

>10易溶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示】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

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一溶解

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

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⑵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⑶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示】

1.展示教材P38讨论,并回答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交流回答】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讨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

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

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溶解度

一、固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

「一定温度下

100g水中

二、溶解度四要素V

达到饱和状态时

、溶质的质量

三、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I。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0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四、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

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温度:随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压强:随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教学反思

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

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规定“在100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教师应帮

助学生对这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点拨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

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

的目的。

课题3溶液的浓度

课题分析

本课题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配制三种组成不同的CuSOa溶液实验入手,

导出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部分在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上,利用质量分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①溶

液的稀释与配制;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第三部分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第1课时溶质质・分数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

简单计算。

⑵正确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试管(若干\水、无水硫酸铜固体、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食盐、鸡蛋、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在死海里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水中盐份多,浓度大,下面我们来做

一个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1】

实验1: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

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次序清水量加入的食盐量鸡蛋沉浮情况

1250g

2250g

3250g

4250g

......................

实验2:请同学们按教材P42实验9-7进行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分析小结】

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是稀:一般来

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但这种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溶液中

含有的溶质的量。

【提出问题】

对于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我

们有哪些方法表示溶液的浓度呢?

【归纳总结】

表示溶液的组成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ft版fx]。。%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巳3练一练。

【学生活动】

按所学的计算,完成表格并进行讨论。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按教材已实验9-8进行实验,并填好表格中的空栏。

【过渡】

在上面的活动中我们学会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及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质量分数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呢?

【课件展示】

例1展示教材七例1

【分析】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x100%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X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答案】溶质的质量=150kgxl6%=24kg溶剂的质量=150kg-24kg=126kg答:

配制150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需24kg氯化钠和126kg水。

【分析小结】

上述计算要归纳为:已知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课件展示】

例2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在该温度下把40g氯化钠放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多少?

【分析】由溶解度的定义可知,2(TC时100g水最多溶解36.0g氯化钠,则所

加40g的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

此时幡落淀为他和落落加么海质的质安分发二招碧X1OO1=^吗工X100%

【答案】溶质的质量分数=屋生当而-x100%=26.5%

Jo.Og+100g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6.5%o

【提出问题】

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往往要将溶液稀释或浓缩,那么如何将溶质的质量分数

减小或增大呢?

【交流回答】

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增大溶剂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3.蒸发溶剂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课件展示】

例3展示教材PM例2

【分析】抓住关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案】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50gx98%=xx20%

50gx98%

*=20%

x=245g

需要水的质量=25g-50g=195g

答: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配的硫酸,需要195g的

水。

【课堂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