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所心理健康服务对在押人员心理健康的认识_第1页
看守所心理健康服务对在押人员心理健康的认识_第2页
看守所心理健康服务对在押人员心理健康的认识_第3页
看守所心理健康服务对在押人员心理健康的认识_第4页
看守所心理健康服务对在押人员心理健康的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2一、常见的精神障碍 2二、心身疾病 12第二节心理健康 17一、心理健康 18二、在押人员心理健康 26三、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 33第三节心理常识 41一、心理现象 42二、犯罪心理 50三、在押人员心理 59第四节在押人员常见问题 63—、离婚 63二、改造压力 67三、人际关系紧张 70第五节在押人员自我认识 74一、什么是自我认识 74二、认识社会 80三、认识自己 85第六节情绪管理 93一、了解情绪 93二、情绪困扰 102三、情绪调控 107第七节环境适应 117一、认识监狱 117二、适应障碍 124三、挫折应对 133第八节人际交往 146一、人际关系 146二、交往障碍 150三、人际改善 161第九节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 165一、未成年在押人员心理调适 165二、女性在押人员心理调适 174三、老病残犯心理调适 185第十节心理干预 194一、心理危机 194二、心理障碍 199三、心理矫治 210第一节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一、常见的精神障碍心理学对精神障碍的划分是很细致的,这里主要介绍一些常见的精神障碍。(一)精神病大多数精神病人在患病期间对自己的异常心理表现完全丧失自我辨认能力,不承认自己有病,对自己所看到、听到、想到的与客观世界不符的内容不承认是怪诞的。这类病人一般不会主动求治。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等。1.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在押人员中最多见的精神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同程度地与现实环境相脱离,沉醉于自己的病态体验中,对外界事物反应冷淡或歪曲,意向减退、行为懒散,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可能保持与别人交往,但人们会发现其行为表现让正常人不能理解。早期常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或幻觉,这些症状使病人出现各种怪异行为。2.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这种患者表现为两种相反的状态:一是躁狂状态,患者表现为联想加快、话多,常滔滔不绝,严重时随环境变化不停地变换谈话的主题。情感高涨、热情,但容易激动,同时动作也多,活动不停,好管闲事。比如,主动帮助检查卫生、主动纠正违反规范的行为等,但纠正后很快转换主题。二是抑郁状态,患者表现为思维迟缓、少说,对问话回答缓慢,情绪低落、伤感、自卑、感到生活乏味,常有自杀观念和行动。躁狂和抑郁状态,有时可以在同一个患者身上交替发作,有时仅表现为一种状态。(二)神经症神经症大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一般而言与精神病不同,多数人有自知力。神经症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特点:一是意识上的心理冲突。当事人能觉察到自己处于一种无力自拔的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其典型体验是感到不能控制其自认应该加以控制的心理活动,通俗说就是总和自己过不去,自己为难自己,自己折磨自己,比如自认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强迫观念、易激怒、持续的紧张心情等。文化程度高者往往可以明确地说出自己的心理冲突,如互相矛盾的问题处理态度或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不断进行着争斗。当事人既无法抛弃任何一方,也无法把两者协调统一起来,他们力图摆脱这样狼狈的两难心态,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一般来说,人生是不能避免心理冲突的。哲人的心理冲突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文学家的心理冲突能产生感人的诗篇。健康人并非没有心理冲突和痛苦,而是心理冲突和痛苦成了他们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冲突却不然,引起心理冲突的问题可以是固定不变的,致使当事人陷在一个问题里不能自拔。患者的问题也可以经常变化,从人生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变成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并形成恶性循环,日益严重地妨碍着他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使其不能自拔、心力交瘁,不能从事正常的生活、学习、劳动,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也就是说并没有发生过重大疾病或身体的伤害。在押人员常见的神经症主要有如下几种:1.抑郁症其主要表现为:(1)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即对原来感兴趣的事物出现兴趣减退甚至丧失。(2)对前途悲观失望,对改造、生活、劳动感到前景暗淡,甚至感到绝望。(3)无助感,常感到对处境毫无办法,对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无能为力。(4)筋疲力尽,感到缺乏动力,对任何事都懒散懈怠。(5)自我评价下降,常感到事事碰壁、处处受挫,自己什么事也办不成,一办就砸,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有很严重的自卑心理。(6)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多次产生自杀念头,甚至产生自杀行为。有人做过统计,说抑郁症患者中50%的人是以自杀结束生命的,而自杀的人群中有70%-90%患有抑郁症。因此,患有抑郁症的在押人员应引起高度注意,一旦有了抑郁情绪或有了自杀想法,应到看守所心理咨询室或向警官寻求帮助。自杀念头不是因为有某种事件逼着你去自杀的,而是一种病态。得了这种病,如果自己不知道,其结果往往就会导致自杀事件发生。2.焦虑症由于看守所的特殊环境,焦虑症也是在押人员常见的心理障碍。焦虑症主要有如下几方面表现:(1)当事人的基本内心体验是害怕。如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极端惊恐或恐怖。(2)这种情绪是不快和痛苦的,有种迫在眉睫或马上就要虚脱昏倒的感觉。(3)这种情绪指向未来,似乎预感到灾难将降临到头上,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威胁或危险,即并没有确定的、可引起害怕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属于自己吓唬自己。(4)伴有身体不适感。如出汗、口干、嗓子发堵、胸闷等。(5)存在运动精神性不安。如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甚至表现出惊叫、呼救、拉着别人的手或衣服不肯松开等。(6)存在睡眠困难。大多是入睡困难,而且往往早醒或在睡梦中惊醒。3.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由于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的神经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症状表现主要有:(1)精神既兴奋又疲劳,联想和回忆增多且杂乱,无论是劳动、学习,还是看书、看报,甚至连看电视都可以引起许多杂乱联想和回忆。该想的想不了,不该想的老是在想。思想倾向于兜圈子和重复,但细想又没有想什么有价值的事。(2)当事人感到痛苦但又摆脱不了,形成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3)伴有心理生理障碍,如失眠、头痛等。4.其他神经症(1)恐怖症。当事人过分或不合理的恐惧某种处境,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如广场恐怖症的人害怕到空旷的地方。(2)强迫症。其特点是有意识地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当事人感到焦虑和痛苦,虽能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又无法摆脱,如有的人怕被传染上疾病总是不停地洗手,虽然知道没必要,但仍然控制不住。(3)疑病症。自认为患了某种身体疾病而烦恼和抑郁的症状。当事人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心,常从一个医院到另一个医院反复要求检查,尽管医生说没病,但并不相信,仍要求反复检查。(三)人格障碍人格(又称个性)代表着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指个体与其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塑造出来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特征和行为风格。因此,具有怎样的人格特征就决定了一个人将如何观察外界事物,如何思考问题,抱有怎样的态度和动机,产生怎样的情绪体验,选择怎样的行为,采取怎样的行为反应方式等。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形成的,与个人的成长历史有关。但是,人格形成也和人的生物遗传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人格障碍是在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基础上,在后天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造成的人格发展偏离正常和人格结构缺损,即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在人格发展的内在结构中有着严重的不协调,从而表现出特有的认知方式、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的特殊模式,且对环境适应不良,使其社会交往功能和职业功能蒙受严重影响,以致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损害,也使自己感到痛苦。人格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表演型(療症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焦虑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等,这里就在押人员中较常见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做简单介绍。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曾被命名为“悖狂”“精神病态卑劣”“心理病态人格”等,其最显著特点是:缺乏道德、反社会性强和无法爱人与接纳他人的爱。这种人格障碍具有如下特征:不真诚、不坦率、不可信赖,具有高度的利己主义倾向;对人冷酷无情;容易冲动,其行为表现为受偶然动机的驱使,往往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没有悔恨羞愧之意,不能从生活中吸取教训,对挫折的耐受力较差,往往把不利的结果推诿到别人身上,而为自己开脱,认识与行为往往脱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幼年时往往就有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被看守所开除、漫游、反复饮酒等表现。他们往往对自身的人格障碍缺乏自知力,对破坏行为缺乏内疚感和负罪感。这是在押人员中最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而且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大多是导致其犯罪的原因。要消除这种犯罪心理,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敢于和自己过不去靠自觉遵守严格的纪律,培养自己的规范意识3靠艰苦劳动磨炼自己,培养劳动观念,学习劳动技能,靠认真学习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建立责任心,体会人间温情。2.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常具有如下特征(至少3项):(1)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2)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3)多疑,容易把他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视。(4)好斗。(5)易有病理性嫉妒。(6)过分,以自我和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总感觉受压制、被迫系甚至申诉、上诉,不达目的不肯罢休。(7)具有将周围或外界事件解释为“阴谋”等的非现实性优势观念,因此对周围的人和事过分警惕并抱有敌意。(四)療病療病是在押人员中常见的又很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其表现是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有时是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了不快心情,然后转化成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但他们经医院检查都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常见的症状主要有:1.类似癫痫样痉挛发作发作前可有头痛、胸闷、心烦等。发作时,四肢抽动或僵直,两眼上翻,但意识清醒,带有各种有目的的活动。如,撕衣服、发怪声等。面部表情夸张、做作,发作后往往哭泣或不语,病人感到全身疼痛,疲乏无力。2.肢体震颤,肌阵挛震颤振幅粗大可累及一肢或四肢或全身肌阵痉挛,是一群有协调技能的肌肉快速急动。如,眨眼、摇头、面肌抽动等,有时也表现为肌肉挛缩或僵直状态。3.瘫痪如,偏瘫、截瘫、单瘫等形式。4.言语运动抑制表现为“缄默症”和“失音症”,不能用言语答复别人,但阅读或书写能力仍保持良好,失音症病人不能发音但无器质性病变。如笔者曾治疗过一位失语症在押人员,该人员入所后心理压力很大,多次产生自杀念头。有一天突然不能说话,经医院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后经心理咨询恢复了说话能力。这是一例很典型的療症性失语症。5.感觉过敏表现为某些皮肤过敏区的存在,轻微触摸,即感觉剧烈疼痛,过敏的范围常呈手套样或袜套样。6.麻木常表现为躯体感觉缺失或视听机能障碍,如当事人突然失明但能经过障碍物;蒙上眼睛针刺麻木部位。当事人说出心里想到的第一个数字,则准是与针刺数目相同等。7.情感暴发当事人在精神因素作用下,常常突然精神失常、哭笑、打人毁物或做作表情等,发病中患者心里明白,但控制不住。8.意识蒙眬意识范围缩小、感知觉迟钝、意志力不完整或有鬼神附体体验。9.假性痴呆或童样痴呆表现为忘记自己(身份、姓名等),回答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或表现为儿童状态,但智力并无障碍。10.療病性遗忘症急性发作后,突然表现出对自己遗忘、对过去遗忘等。在押人员发现这类症状,尤其是出现了躯体症状,但经医学检查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时,应及时到监所心理咨询室或向警官寻求帮助。療病靠吃药打针获得的治疗效果一般不好,心理咨询效果最佳。(五)性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是指以性行为的心理和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并以这种性偏离作为性兴奋、性满足的主要或唯一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性身份障碍,如异性症(认定自己的性别与现有的性别特征和性别身份相违背),二是性偏好障碍,如恋物症(反复收集、玩弄异性所用物品)、异装症(对异性服饰特别喜爱)、露阴症(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窥阴症(喜欢偷看别人的性活动或异性裸体)、挨擦症(经常在拥挤的场合以身体的某部分,触摸异性身体并伴有手淫)、性施虐和性受虐症,三是性指向障碍,即同性恋。在押人员中存在的性心理障碍和不良性行为主要有鸡奸、手淫、物淫等。有些人认为同性恋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同性恋是指对同性产生性兴趣并以同性躯体为满足性欲的对象。如仅对同性有性欲望或性动机,可谓之同性恋倾向,兼有性行为者则为同性恋。同性恋在有些国家作为性心理障碍,在有些国家则不认为,比如同性恋在全美都是合法的。异常心理患者应及时寻求治疗,精神病患者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一般在监所心理咨询室是可以获得帮助的,也可由看守所邀请专家参与治疗。二、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或者完全由心理或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个生命系统中,共同起着作用,因而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和人体疾病都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人们已逐渐开始知道许多身体疾病都有其心理根源。一般来说,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能罹患心身疾病,但是那些与情绪的联系特别密切,由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如心血管、胃肠和泌尿生殖等器官系统更容易罹患这种疾病。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如开怀大笑100次,相当于骑车15分钟。笑声能使人卸去多余的压力,保护血管内壁,从而减轻心脏病发作的概率。再如,心怀感激的作用如同心理治疗,类似爱、感激和满足这样的情感会刺激脑下垂体后叶激素的分泌,并使神经系统放松,减轻压抑感,体内组织的含氧量也会显著增加,而常年压抑会使胆固醇升高,导致血液中葡萄糖和脂肪酸增加,患糖尿病和心脏病的风险自然也就大了。在押人员长期处在这种非自愿的又失去自由的环境中,压力是在所难免的,产生不良情绪也是难免的。因此,在押人员是患心身疾病的高危人群。了解经常发生的这些心身疾病,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常见的心身疾病主要有:(一)心血管系统疾病1.原发性高血压最终可能导致心脏、肾脏或脑血管损害,发展到晚期常常并发脑出血、脑血栓、冠心病和肾衰竭等严重威胁生命的心脑血管并发症。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在遗传上具有高血压素质的人,由于其独特的人格特点,使其在生活中容易受社会紧张刺激的影响而引起较大的情绪变化,并以交感神经系统为中介,引发反复的血压升高反应,从而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病。另外,摄盐量过高或肥胖的人也容易患高血压症。2.偏头痛剧烈的一侧性头痛并伴有呕吐,有时疼痛可侵及头、舌、颈的任何部位,最常见的是半侧前额、一侧太阳穴或眼眶周围。发作前或期间伴有恶心、视力模糊、食欲缺乏、对光及声响极端敏感等症状。3.心绞痛(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血管暂时不能充分地供应心肌以含氧的血液引起突然的胸部剧烈疼痛。4.雷诺氏病由于上肢端手掌与手指等部位小血管痉挛收缩,造成发凉或麻木。5.心动过速心率骤然地加快且无节律(100次以上每分钟)。(二)胃肠系统疾病1.消化性溃疡指胃壁或十二指肠呈现局部性的溃烂性病灶,其发生是由于当事人在长期的不良情绪状态下,通过内分泌的中介作用,胃液分泌持续增多,造成充血的胃黏膜脆性增加,从而发生胃及十二指肠内壁的糜烂病灶。患消化性溃疡症的当事人一般不好交往,行为上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情绪不稳定且过分关注自己。2.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大肠上出现炎症,造成腹泻、便秘、疼痛,严重时造成出血、贫血等。3.神经性厌食症进食不足,消瘦,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排尿障碍主要有遗尿、尿频、尿痛或尿失禁等。2.阳痿生殖器不勃起。3.妇科疾病包括阴道炎、盆腔炎等。(四)内分泌系统疾病1.甲状腺机能障碍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即甲亢),导致易激动、烦躁,消瘦,眼球外突。甲状腺分泌不足则引起呆滞肥胖,疲乏无力等。2.糖尿病血糖和尿糖含量增高,引起过分口渴、虚弱无力和体重减轻等症状。(五)呼吸系统疾病1.支气管哮喘主要表现为肺呼吸道黏膜肿胀、痉挛、变窄而引起的呼吸困难。在不发作时,多数当事人呼吸正常。发作时,通常起病比较急,先是感到胸闷发憋,随后咳嗽和喘息,持续时间可几分钟也可达数天。支气管哮喘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源性的,可以找到使人过敏的物质,如花粉、灰尘等;另一种是内因性的,一部分是由呼吸系统感染,另一部分则可能是由于情绪因素所致。2.过度换气综合征呼吸过分地加快、加深、胸部憋闷、头痛、恶心和心悸。3.慢性呃逆横膈肌痉挛发作,可造成呕吐或失眠,疲惫。(六)皮肤病1.荨麻疹主要指发红、发痒、隆起的和条状的皮肤病变,通常成片出现。2.斑秃头发突然一撮一撮的部分或全部脱落。3.神经性皮炎身体某些部位的皮肤发生炎症,出现发红、发痒的斑块。(七)肌肉和骨骼系统疾病1.周身疼痛症主要指背、腰、肩、颈、四肢及头部肌肉的紧张和疼痛。2.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和肿胀。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可有效避免心身疾病的发生,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有人把身心健康的标准总结为“五快”和“五快”即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走得快、说得快;“三良”是良好的性格、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和良好的处事能力。对照这个标准,你可以发现你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是否处于健康水平,如若有别,那就有必要进行身体或心理的体检了,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你的身心总是有好处的。第二节心理健康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对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前所未有。在押人员作为社会的特殊人群,经历了犯罪、被捕、审判等一系列心理应激事件,服刑期间又面临来自监禁环境、改造、家庭、社会以及思考刑满后的创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其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普遍偏低,心理问题呈多发态势,严重影响了在押人员的改造,妨碍其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针对在押人员在服刑期间心理发展的需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在押人员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实现重新社会化,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一、心理健康(一)心理健康的概念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心理的本质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心理是心理现象的简称。所谓心理现象,就是精神现象。它是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在人觉醒的状态下,每时每刻在发生作用。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心理活动。人的心理现象可以说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健康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从生理上看,一个健康的人,其身体是没有疾病的,其功能应在正常范围之内,没有不健康的物质遗传。从心理上看,心理健康的人不仅各种心理功能系统正常,而且对自我持有肯定的态度,能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从社会行为上看,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其行为符合生活环境及文化的常规模式,角色扮演符合社会要求,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过去人们将健康与疾病看成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而现在人们将心理健康看成一个连续体,如果将心理健康水平看成一条线,一端是心理非常不健康,另一端是心理非常健康,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就处在这条线上的某一点上。大多数人处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一部分人高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另一部分人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非常健康或非常不健康的人很少。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分布图从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心理健康——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认知、情绪、态度和行为功能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体现为个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三个方面。2.心理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个人心理素质、生活事件、身体不良状况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时间短暂、损害轻微、能自己调整。3.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体或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不协调性、损害性较大、不能自我调整等。4.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指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它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主要特点是:强烈的心理反应、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社会功能损害大、需要心理治疗等。(二)心理健康的意义1.健康的心理是健康身体的基础人的心理活动会影响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器,心理因素能够对生理产生作用。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20世纪初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在焦虑忧郁的时候,会抑制肠胃的蠕动,抑制消化腺体的分泌,引起食欲减退;在发怒或突然受惊的时候,则会呼吸短促、加快,心跳激烈,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液含氧量增加;突然惊恐时甚至会出现暂时性的呼吸中断,心电图会发生波形明显改变。2.健康的心理是适应现代生活的保证现代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例如微机从286开始,几年的时间,386、486、586相继问世,日益普及,现在计算机的应用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若离开计算机真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了。那么如何适应这应接不暇的新知识、新技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这就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提高承受各种不可预见的状况和来自各个方面压力的能力,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生活、应对改造。3.健康的心理是个人成长的助推器无论学习还是生活,每个人都难免遇到成功与失败。如果缺少健康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成功时,过分沉湎于胜利的喜悦,满足现状,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半途而废;失败时,陷于挫折的悲苦之中,不能自拔,自怨自艾,导致精神忧郁,一蹶不振。所谓“胜不骄,败不馁”才是健康的心理。4.健康的心理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现代社会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只有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有可能攀登事业的高峰。因此,现代人极其注重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一般心胸豁达,情绪稳定,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因此,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把自己的力量融入集体和社会的力量之中,团结合作,借力取力,才能获得成功。5.健康的心理是有效地抵御和战胜疾病的利器临床医学证明,心理健康与疾病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表现为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能够面对现实,放松自己,勇敢乐观地对待疾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因此能够提高生存的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1.影响心理健康的外在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很多成年期表现为能力不足的个体,其早期往往在刺激贫乏的环境成长。相反,成年期表现为能力优秀的个体,在早期发展中接受了丰富的刺激,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儿童早期与父母的关系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早期如果能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以后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也会对个体以后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儿童早期出现较少的父母关心和情感温暖,较多的拒绝、否认和过度惩罚,容易导致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和抑郁症;对子女过分的保护,同样影响他们的独立性、自信心的发展,会使他们的压力增加,出现过分的依赖或过分的自我谴责。此外,早期家庭的功能残缺也是成年后出现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如有的人从小父母双亡,无人照顾;有的父母离异,家庭残缺,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有的父母或亲属有违法犯罪行为等因素,不仅影响了儿童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而且为以后的违法犯罪埋下了隐患。(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如结婚、升学、下岗、疾病、亡故、离婚等。生活事件的发生常常增加了个体适应环境的压力,个体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去调整和适应由于生活事件的发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如果在一段时间发生了太多的生活事件,个体的身心健康就很容易受到影响。在生活事件中,环境变迁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样,刚入监的在押人员由于入监前后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而容易出现种种心理问题和情绪异常。2.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因素(1)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生理疾病因素。遗传是指父母以其基因和染色体的形式,将某些重要特征转移给子代。虽然人的心理活动并不能直接遗传,但人的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如同长相和体形一样都会受到遗传的明显影响,打上遗传的烙印。诸如抽风发作、性情乖僻、抑郁等心理疾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都具有遗传性。影响心理健康的后天生理疾病可分三种情况。一种是细菌、病毒感染造成的生理疾病,可以阻止心理与智力的发展,常常是智力迟滞或痴呆的重要原因。另一种是大脑的外伤或化学中毒所造成的影响,可伤害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等心理障碍。再一种就是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或生理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出现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差等异常表现。(2)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冲突、心理挫折和特殊的个性特征。心理冲突又称心理矛盾。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机会。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面临的机会往往不只是一个,需要从中做出选择。通常情况下,当选择某一个机会的时候,同时意味着丢失了另一个机会。这种难以选择的情境极易发生心理冲突或心理矛盾,进而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无法克服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自己需要或动机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消极反应。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难免遇到形形色色的失败和挫折,如失业、落榜、失恋等,而让人产生焦虑、紧张、失望、沮丧、悲哀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心理挫折是在个人期望与客观现实之间形成反差的基础上产生的。期望越高,付出的努力越大,一旦失败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心理挫折就越强烈。适度的挫折对人是有好处的,因为往往能激发人的斗志,磨炼人的意志,提高克服困难、适应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剧烈持久的挫折常常是许多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它会摧垮人的自信心,使人意志消沉、颓废沮丧、一蹶不振,甚至还会导致自残、自杀行为。特殊的个性特征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而独特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特征。每个人总是依照其个性特征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刺激。某些特殊的个性特征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成为导致心理障碍或精神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的特殊个性特征有:强迫、癔症、精神分裂、反社会、偏执等人格。(四)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特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指衡量个体心理状态是否低于或高于一般人的指标。心理健康标准有四个特点:1.心理健康是多维的人的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单独从某一个方面考察心理是否健康是远远不够的。通常情况下,心理活动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因此,心理健康也相应地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建立评价指标来考察心理活动的稳定性、积极性和调适性,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心理健康水平。2.心理健康具有动态性心理健康并不是完全静态的,而是相对动态的。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在某段时间内展现了自身的正常功能;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状态不可能完全处于静止,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所以当人的心理状态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并保持相对平衡的过程也是心理健康的状态。3.心理健康标准是相对的心理的健康与不健康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在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要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需要对心理不健康的状态也有所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并不是完全对立、有绝对界限的两个状态,它们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阶段,没有绝对的健康或者不健康。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经常调整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不能因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没有达到标准就简单地认为自己心理不健康。4.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层次性的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状态,不能仅用一个层次的标准来评价,不同的健康水平需要不同的评价指标,这就决定了心理健康标准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心理健康标准至少有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标准用于判断个体有病还是没病;中间层次标准用于判断个体心理功能是否健全,社会适应是否良好;最高层次标准用于判断个体是否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状态,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二、在押人员心理健康(一)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押人员作为社会人群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明显低于社会中的一般人。根据全国部分监狱对在押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在押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指数要高于社会人群,大多数在押人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有严重的不良情绪、心理障碍的约占30%,而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在押人员,如强迫症、焦虑症、拘禁障碍、性变态等约占16%。在押人员在心理状态及人格上的问题,导致对改造、生产、学习、生活的兴趣减退,主动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厌烦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容易引发严重影响改造秩序的危险行为,如自残、自杀、脱逃、对抗改造等。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异常可能诱发再次犯罪。(二)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1.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同犯相处,主动参与各项改造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2.心理失调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同龄人应有的愉快,通过自我主动调节或专业人员帮助可以恢复常态,程度上可分为轻、中、重度。3.心理病态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不能适应正常的监狱生活,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有的成为精神病患者,程度上可分为轻、中、重度。有时因为劳动强度大、与同犯关系紧张、家中出现突然变故等情况,会出现一些心理失常现象,如记忆力衰退、失眠、焦虑、哀伤、惊慌失措、自卑、过分自责,等等。但是,并非一出现心理失常特征就是患了心理疾病,实际上,只有这些心理失调现象旷日持久,并且自己无法摆脱时,才会构成心理疾病,才属于心理异常。相反,对特别刺激的短时间、适度的心理失调属于正常反应,如在遇到配偶提出离婚,子女就业、就学遇到困难时,出现了失眠、自责、忧郁、悲伤等心理失常现象。(三)在押人员心理状况的类别与层次1.心理活动障碍心理活动障碍,是指在押人员心理活动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或创伤。这类不健康心理,主要包括认识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意识障碍等。由于这类障碍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延续时间可长可短,稳定性可强可弱,对其生理、心理的影响可大可小,其症状又可显可隐,往往被人们忽视。应当看到,这类心理障碍虽然没有神经组织上的器质性损害,也不影响在押人员的各种躯体活动能力,但轻者可降低某一反应活动的性质和效率,重者可导致整个心理活动的失调,影响在押人员的再社会化进程。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称为个性障碍或性格障碍。这类不健康心理主要包括偏执型人格、意志薄弱型人格、轻佻型人格、怪癖型人格、性变态型人格,等等。表现在在押人员个性心理特征上,主要是性格特征上的心理创伤。这种障碍,会直接影响到在押人员与他人的关系,影响到其与社会的良好适应,会不断给自己和别人造成麻烦。3.心身障碍心身障碍,是指身体各器官系统发生病变前后所表现的心理障碍现象。它常常是先有心理障碍,如不良的情绪、不良的认知等,进而影响生理的协调活动状态,继而产生生理活动障碍,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病变表现出来。如果在改造中不能认识到自己身体疾病的背后隐藏的心理障碍,仅仅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势必影响其再社会化的过程。4.智能障碍智能障碍,主要是指个别在押人员由于大脑功能发育不全而使智力活动受到阻碍。智能障碍主要包括愚鲁、痴鲁等,表现为对是非判断能力低,头脑简单;适应能力差,反应迟钝;行为动机简单,动作呆笨等。有这种心理活动的在押人员极少。5.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在押人员个体的整体心理机能的瓦解,不仅心理活动本身的协调一致遭到严重损害,而且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这种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等。(四)在押人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正因为其过程性,正常与异常、健康与非健康之间很难有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因而,区别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标准就成了一个复杂的问题。根据心理健康积极发展的本质内涵及心理活动的系统性特点,结合我国监狱在押人员的实际,将在押人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点:1.智力正常,认知完整智力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专业操作能力的综合,一般认为智商在70到130为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保证人们正常生活基本的认知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智力正常的人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对环境作出客观的观察,进行有效的适应;智力不正常的人却往往因缺乏完整的认知而歪曲客观现实,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程度。2.积极向上,悦纳自己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并对此有适当的自我评价,不过分自我炫耀,也不过于自我责备;即使对自己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妨碍其感受自己较好的一面;他们悦纳自己,同时也觉得自己能为他人所接纳。心理不健康的在押人员,则缺乏自知之明,或者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或者只知道自己的缺点,理想自我与客观现实差距太远,因而总是自责、自怨或自卑。例如心理不健康的在押人员会对自己说:“我什么都不如别人,我真的一无是处。”而心理健康的在押人员则会告诉自己说:“我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我仍有不少优点,我是快乐的。”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在押人员由于有积极的自我观念,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通常是协调一致的,即使有矛盾,也不会对其心理健康构成威胁,反而可能促进自我的发展。3.学会调节,心境良好能恰当地协调自己的情绪,心情以喜悦、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的情绪状态为主,虽然也会有沮丧、愤怒、悲伤、恐惧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但不会出现长久和持续的状态。他们的情绪表达是适度的,控制恰如其分,不会太过或不及。疏解消极情绪对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如果不加以调控,经常以消极的情绪或态度看待改造生活,不仅情绪上会愈加郁闷和沮丧,而且会感到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身心不堪重负。因此,心理健康的在押人员,心境通常是开朗的、乐观的。4.乐于学习,勤于劳动学习和劳动是在押人员改造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心理健康的在押人员应该是乐于参加学习和劳动的,而不是将学习和劳动视为一种负担,他们积极参加监狱组织的各类学习,积极参加习艺劳动,学知识长技能,并能从学习和劳动取得的成绩中得到满足和激励。对学习和劳动的投入,能使服刑中的在押人员获得成就感并提高自我价值感,有益于身心健康。5.主动交往,关系融洽心理健康的在押人员乐于与人交往,因而容易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人际关系融洽。他们在人际交往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的态度总是多于仇恨、猜疑、嫉妒、厌恶等负面态度。他们不一定有很多朋友,但一定有一些与之亲近的朋友,可以满足个人的安全与归属的需要,满足爱与被爱的需要,朋友能替他们分忧解愁,有助于心理健康。6.人格完整,情绪稳定人格是个体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心理健康的在押人员能够有效地处理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对立和冲突,保持人格完整和协调。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能满足时,统一的人生态度使自我保持相对稳定性,不依附或者盲从于他人,能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随着生活的磨炼,心理健康的在押人员,其人格会更加完善。7.适应环境,把握现实应当面对现实,接受挑战,而不是沉湎于过去或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首先要认罪悔罪,这是积极改造的第一步,也是适应环境的基础,如果对犯罪事实加以抵赖回避,隐瞒案情或避重就轻,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安心改造,反而会使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时刻感到压抑、苦闷、忧心忡忡,时间长了,势必造成过分敏感、谨小慎微、猜疑、自责等不良心理;其次要严守监规。监规是每个在押人员的行为准则,也是每个在押人员能否适应环境的一把标尺。严守监规,是转变思想、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保证,也是拥有和维持正常心态的前提。严守监规,就是拥有了缩短刑期、走向自由大门的钥匙,它能收获民警的肯定和褒奖,它能抵消服刑的痛苦而收获成功的喜悦。8.积蓄力量,憧憬未来服刑改造,是每一名在押人员人生不应拥有的驿站,它不是人生的归宿,而是新生的起点。每一名在押人员都应思量和憧憬回归社会的美好未来,并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这是健康心理的最高境界。应当把服刑改造生活,当作凤凰的涅槃,在改造思想、远离过去的同时,着眼于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为明天加油。当你离开监狱的时候,你会感到服刑让你失去了很多,服刑也让你得到了更多,你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就业谋生的本领,更增添了迈向未来的坚实力量。三、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一)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改造过程中,通过知识传授、行为训练和实践指导等途径,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在押人员重新社会化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押人员健全人格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让在押人员掌握健全人格和不健全人格的概念,引导在押人员反省自身的人格缺陷,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控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和尊重他人的善良品格,培养良好的社会兴趣与爱好,学会以乐观开朗的心态和积极有效的方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完善性格缺陷,塑造健全人格。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押人员早获新生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在押人员自我反省,了解自身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及产生原因,掌握消除不良心理因素的方法,减少服刑期间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变消极改造为积极改造,早日回归社会。3.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押人员回归后适应社会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在押人员消除不良心理因素,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身潜力,制订合理的贯穿新生前后的自我成长计划。同时,帮助即将出监在押人员建立自信心,克服焦虑,坦然面对可能的歧视,通过切合实际的自我规划,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这些都将增强在押人员新生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二)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矫治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三个层次。1.矫治性目标又称为初级目标,是指针对在押人员常见的心理困惑,引导在押人员掌握心理困惑的产生原因及调适方法,帮助在押人员消除心理困惑,避免心理困惑进一步恶化而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2.预防性目标又称为中级目标,是指在在押人员群体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在押人员了解自身心理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掌握适当的心理自助的方法,在遇到自身不能解决的心理困惑时,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提高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意识,进而对在押人员心理疾病起到预防作用。3.发展性目标又称为高级目标,是指帮助在押人员认清自己的特长,挖掘潜力,确立有价值的改造目标和生活目标,承担起自我改造的责任,扩展生活方式,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良好社会功能,促进自我成长,为更好地回归社会夯实心理基础。上述三个目标是不可割裂的统一整体,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最终达成,是初级目标向中级目标再向高级目标逐步递进的过程,以三项目标的整体实现为标志。(三)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实践中,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自我意识教育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基础。对在押人员的自我意识教育以引导在押人员正确认识自我为内容,以调整在押人员自我意识偏差为目的。自我意识教育主要内容有:(1)自我意识的含义和功能;(2)在押人员自我意识的特点;(3)在押人员常见的自我意识偏差;(4)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5)完善自我意识的途径。在押人员通过接受自我意识的教育,体验自己的存在价值,悦纳自我,更好地面对改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在心理困惑中找准方向,渡过难关。2.情绪情感教育情绪情感教育是心理教育的关键。因为人的行为与其当时的情绪和情感有着直接的关系,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会以不同的情绪作为外在的表现,要控制个体的行为,必须能够控制其情绪。情绪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有:(1)情绪的分类和功能;(2)在押人员情绪发展的特点;(3)在押人员常见的情绪困扰和原因;(4)在押人员健康情绪的标准;(5)在押人员情绪自我调控的方法和步骤。要通过接受情绪情感教育,培养自身的情感品质,发展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学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3.适应性教育在服刑改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尤其是个别在押人员个性冲动、耐挫折能力差,遇到挫折情绪波动大,甚至破罐子破摔,存在严重违反监规纪律现象。心理适应性教育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适应的概念和类型;(2)了解挫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3)服刑适应不良的表现及调适方法;(4)常见挫折反应及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5)如何培养挫折承受力;(6)如何积极地应对挫折。通过心理适应性教育了解适应的重要性、监狱适应与心理挫折的问题表现,学会正确面对挫折,自觉运用挫折的原理,理智地采用积极的挫折应付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4.人际交往教育人际交往又称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互相影响的过程。人际交往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2)人际关系常见的效应;(3)人际交往困惑;(4)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5)如何处理好与家人的关系;(6)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7)如何培养爱的能力。在押人员通过人际关系教育了解其常见的交往障碍及其消除方法,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建立和谐的、有助于在押人员良性发展的人际关系。5.维系亲情教育亲情是服刑在押人员难以割舍的情感。在押人员投入改造以后,与家庭、亲戚的联系最密切,是在押人员改造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但是由于在押人员身处大墙之内,婚姻义务、扶养义务以及教育子女的义务无法履行,还有不少在押人员面临亲人死亡、配偶提出离婚等问题,给在押人员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维系亲情教育主要包括:(1)如何处理婚姻家庭关系;(2)如何正确对待婚恋冲突;(3)如何培养爱的意识;(4)如何调节性心理。通过维系亲情教育,使在押人员学会感恩、提高情商,以快乐的心态投入改造。6.完善人格教育人格的不健全是诸多认知、情绪等心理问题的根源,人格健全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要不断弥补自我人格中不完善的地方,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人格教育主要包括:(1)了解人格的内涵;(2)在押人员健康人格的表现;(3)在押人员健康人格的自我塑造的途径与方法。在押人员可通过积极地自我规划与自我成长,在日常改造生活中实践自己对人格的认识,把对人格的理论认识和行为行动统一起来,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7.特殊心理教育针对特殊群体在押人员开展的专门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未成年在押人员、女性在押人员和老病残在押人员等。(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根据在押人员处于服刑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认识不同服刑阶段在押人员的心理特点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意识地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对维护和促进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并使之顺利完成改造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服刑初期服刑初期是指在押人员入监后半年左右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在押人员由于角色的转换、原有社会地位的丧失,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心理落差大,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上一时难以适应。此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在押人员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适应监狱环境,确立目标,为今后改造奠定好基础。2.服刑中期服刑中期是指在押人员入监半年后至出监前半年的一段时间。这一时期,容易出现家庭的变故、婚姻纠纷、改造中人际关系冲突等问题,导致情绪波动,产生心理障碍。此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将在押人员纳入正常改造轨道,全面顺利地完成各项劳动、学习和改造任务。3.服刑后期服刑后期是指临近出监前半年左右的一段时间。此时在押人员面临即将刑满释放。由于在押人员处于监狱人与自由人的“临界点”,因此,其心理活动十分复杂,既有监狱情境刺激因素仍然作用于在押人员所产生的服刑心理,又有面临回归社会这一新刺激带来的矛盾复杂的回归心理。此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改造成果,帮助在押人员做好出监前的各项准备。(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选择,往往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根据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结合监管改造实际,在押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有以下几种:1.系统化的课堂教育在课堂上系统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具有覆盖面广、方式直接、形式正规等优点,是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与思想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一起纳入在押人员课堂教学内容体系,作为在押人员的必学课程并安排了充足的课时。在押人员应该珍惜学习机会,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学会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我,学到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方法,获取丰富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以提高心理素质。2.针对性的专题教育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通常是在押人员已经接受过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后,监狱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或特定在押人员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教育与系统化教育相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特点,是对系统化课堂教育的有力补充。许多监狱为提高某一类型在押人员的心理素质或在某些特殊时间或事件前后对在押人员进行专题教育,如对“三无”在押人员进行提高自信心、应对挫折的针对性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在春节来临前对全体在押人员进行节前情绪调控专题教育。这种专题教育因事、因人而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提高特殊在押人员群体的心理素质及帮助在押人员适应和顺利度过不同服刑阶段上取得良好的效果。3.丰富多彩的辅助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补充,常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漫画展、心理黑板报、心理保健操、心理剧等。这些辅助性教育灵活性强,可根据在押人员改造的具体需要安排调整,起到活跃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作用,是系统化或专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在押人员应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辅助教育,从中获得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要努力做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4.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在押人员不是改造的消极客体,而是能动的主体。在押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应注重在押人员的主体地位,努力探索以在押人员为学习活动主体的教育方法。如写日记,在日记中,在押人员作为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进行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进行自我理性构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日记写成日常琐事的流水账,以自我剖析认识为主,加以主观上的自我引导。同时,还要注重在押人员群体的力量,营造积极的心理互动环境,比如,编排心理游戏、心理剧,组织矫治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消除情感障碍,合理宣泄压力,强化心理素质,促进思想稳定,提高改造质量。第三节心理常识一、心理现象(一)心理现象的基本含义人的心理,仅从汉语字面上理解,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性格等内心活动的总称。当代生物医学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心理活动离不开大脑,大脑组织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果大脑某组织受损,相对应大脑的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因此,用现代心理学的语言解释,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的本质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与日月星辰、风土人情等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相比,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现象。你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听得到动人的乐曲,并能把这些画面、声音储存在自己的记忆里,你可以通过回味,体验生活的乐趣,通过思考探索未知的奥秘、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你还会无端地发出笑声,有时候你也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二)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心理现象与房屋、桌子、机器等物质的东西不同,它是一种精神现象。人的心理现象丰富而复杂。为了方便研究,通常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统一的基本范畴,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的基础,个性心理同时反作用于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知、情、意。(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运用知识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过程是人基本的心理现象。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比如,人们可以感觉到颜色、明暗、香臭、软硬等。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的认识,比如看到一朵红花、摸到一件柔软的毛衣等,这时我们所认识到的就不再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征,而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后,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可以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做记忆。人们不仅可以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便是思维。例如,人们可以通过对古代化石的研究,进而推知远古时代动物和人类生活的情境。(2)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是指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内心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满意、愉快、气愤、悲伤等总是和一定的行为表现联系着。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是认识它、感受它,同时还要改造它,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情绪和情感产生与人的需要相关联,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对人类而言,情绪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功能,个体在婴儿期因为未掌握语言一般通过情绪反映自身的状况,与他人交流;在个体成年之后,情绪情感依然具有人际交往间的信号功能,同时,情绪、情感还是个体活动的动机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道德感、理智感等也是情绪和情感的具体表现。(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们为了改造客观事物,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并制订计划,选择方式方法,还要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意志是个体有意识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但比一般动机更具有选择性和坚持性。意志和认知、情感有密切关系,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种受意志支配的有目的指向性的行为就是意志行为。个体对意志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是根据认知和情感来实现的,而个体意志的坚强和懦弱又反过来对人的认知和情感产生巨大影响。学会树立正确的意志品质,学会如何在意志行动中面对困境和挫折,将有利于个体目标的最终完成。比如,在押人员在服刑改造中,需要确立改造目标,并且围绕目标来制订改造计划,踏实践行,同时还要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才能走向新生,这就是意志过程。2.个性心理个体在需要、动机、价值观等方面,也会存在个别差异,这些差异称为个性倾向性。个体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所表现的差异称为个性心理特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有机综合地体现在个体的身上,从而形成完整的个性心理。它主要体现在需要、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方面。(1)需要需要是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需要的产生是由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是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有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例如,渴了需要喝水,这种需要是由机体内部的要求引起的;在押人员的家属希望在押人员踏实改造,早日回家团聚,这种需要是由外部要求引起的。动物也有需要,但是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由人的社会性决定,具有社会的性质,人需要的内容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与动物不同,且是受人的意识调节与控制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体的需要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地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需要,级别依次越来越高。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只有人类才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指推动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激发行为,使个体产生活动,动机给行动以目标,使行动具有目的性,动机还能调节与维持行动的延续性。个体的需要与动机受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例如,在押人员真正地反省自己,认罪悔罪,在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下,有了想获得家人的原谅和肯定的需要,形成早日减刑回归社会照顾家人的动机,进而努力改造获得好的改造成绩来满足需要。(2)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通过知识的掌握以及技能的学习得到发展,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人从事活动的效率。能力可以分为普通能力和特殊能力。普通能力相当于智力,是个体认识方面的综合性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言语能力等,人类完成任何一种活动,都和这些能力的发展分不开。特殊能力是指在某些专业和特殊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的某些特殊方面的独特发展,例如,表演能力、绘画能力和飞行能力等都属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一名在押人员只有在服刑期间踏实改造,并积极运用自己的能力创造改造成绩,才是正确的服刑方向。(3)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和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例如,孩子刚一出生就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气质差异,有的孩子爱哭爱闹,有的则平稳安静。需要强调的是,气质是人的天性,并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的人既可能成为品德高尚、有益社会的人,也可能成为道德败坏、有害社会的人。气质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常见的可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在中国四大名著中相对应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张飞、王熙凤、宋江和林黛玉。(4)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中形成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所采取的言行上,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性格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影响,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因此,性格与气质不同,具有好坏之分。性格最能体现个体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核心。3.个体心理的发展人的心理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心理的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处于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中,例如,未满月的婴儿俯卧时头不能抬起,3个月左右就能开始翻身,6个月左右可独坐,7~8个月时开始学爬行,10个月左右可扶着物体迈步行走,1岁左右开始独立行走,这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而体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性。遗传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基础,为个体的生理、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的生物前提和条件;客观环境和教育则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人的遗传素质不同,所接触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和主观努力程度也就不同,心理各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也因人而异。即使在同一阶段,不同个体的心理也存在着差异,因而人的发展存在着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特点。(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人的心理发展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阶段性指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阶段性与人的年龄和阅历相联系,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质的特征,心理发展从低到高,各阶段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个体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人期、老年期。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体现在不同阶段间不是独立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基础,阶段间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3)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中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一般发展趋势是: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加速发展期,童年期为平稳发展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成人期处于缓慢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下降趋势。二、犯罪心理(一)犯罪心理概述关于犯罪的定义,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据法律应该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的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相对而言,犯罪心理具有独立性,而犯罪行为具有依附性。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是由犯罪人心理的不同状况所决定的。犯罪心理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认知结构特征犯罪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与社会不协调和冲突的表现。因此,这种不协调和冲突主要来自个体因素,首先在于认知结构方面的缺陷,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其突出表现为极端的利己主义,对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缺乏责任感。每个人既是社会中一个独一无二的单一个体,同时也是社会中大群体的密不可分的一员,个体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成人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种过程的实质是主体对社会的认同,即认识趋同和一致,从而使个体和社会整体达到有效的协调。具有极端自我中心倾向的人,往往根据对自己是否有利采取行为当为与不当为,轻视甚至无视社会伦理和国家法律对人的行为的界定和约束,与正常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法律相背离,这就使得他们的行为常常违反社会道德,甚至与法律规定发生冲突。2.情感特征情感是人的一种情绪体验,基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心理体验。良好的情感能推动人前进,不良的情感则促使人去实施不良行为(包括犯罪)。人的情感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其情感大致有以下特征:(1)情感的低级性人的情感有高级和低级之分。犯罪人在自身低级需要的支配下,他们更多地注重自己的生理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追求的是肯定或否定的低级心理体验,如自身身体的享受。这些低级体验是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结果,同时又反过来强化刺激主体的低级体验,为了满足一时的生理冲动而不惜以身试法。(2)情感的非社会性情感的社会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的表现方式和对他人情感的态度,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伦理观念。而犯罪人出于损人利己,个人情感上突出表现为只有自己情感而不顾他人情感,缺乏对他人情感的共鸣,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呈现出明显的情感的非社会性。(3)情感的波动性犯罪人的情感稳定性差,表现为情绪突发性强,波动性大,心境变化多端,喜怒无常,他们很容易因一时的得逞而沾沾自喜,一旦遇到挫折,便悲观失望,现实生活中,“事过后悔,以后再犯”常见于这类犯罪人。3.意志结构特征意志是自觉地确定活动的目的,并为实现预定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动的一种持续的心理过程。犯罪是犯罪人在个人意志支配下实施的个人行为,主体意志在犯罪行为的实施中起了重大作用。犯罪人的意志结构具有如下主要特征:(1)意志坚定性不足犯罪人大都属于意志坚定性不足、自我意志薄弱类型的人,缺乏有效的自制力,即使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而实施悖德的犯罪行为。虽然他们常常也能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法律禁止的,但经受不住外界因素的诱惑,不由自主地实施了犯罪行为。意志薄弱引起犯罪,在青少年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成年人中也不乏其例。(2)意志耐受性差犯罪人往往任性而鲁莽,忍受挫折的能力差,即使平时能够有效地约束自我,一旦遭遇重大挫折和打击,犯罪人缺乏有效的自我心态调节手段,在自暴自弃的心态下,会放纵自我的行为。(3)冒险及侥幸心理强很多犯罪人在犯罪之前大都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在犯罪时存在着恐惧心理。但是,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以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进行调节与控制,总对自我过高评价,还会去冒险,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发生在别人身上被捕的事情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二)犯罪心理形成因素犯罪心理的产生应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它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融过程中,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互相融合、互相诱导、互相作用的结果,这种交融的方式是立体的、多维的,其转化的机制和结果也是复杂多变的。1.生理因素(1)年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同年龄的犯罪人的心理以及行为有其不同的特征。少年时期的社会化的进程受到了生理上发育与心理上发展的影响,其内部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加错综复杂,使得社会化的过程更加艰巨。(2)性别性别不同,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各不相同,如女性在生理周期(月经期、更年期等)出现一系列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心理症状,常见的有对外界刺激敏感、冲动性强、心情易变化等,这些消极的心理状态容易在某种情境作用下,诱发女性实施多种违法犯罪行为。(3)神经类型大量的研究已经发现犯罪类型的人群,特别是暴力犯罪的累犯中有多种脑电图变化异于常人。(4)异常生物学因素异常生物学因素最常见的有低能、内分泌代谢异常和酒精中毒等。2.心理因素(1)需要和动机犯罪人的需要通常表现为对需要强烈程度的失控,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强烈不正当的需要就是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例如,强烈的物质占有欲望和挥霍享受心态、变态的性欲等,诸如报复、嫉妒、逞强好胜、哥们义气等不健康的心理欲望,以及封建迷信、权位欲、支配欲等不良的精神需求。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才产生的,推动人进行活动,以便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是激励人去实施行为的心理动力。犯罪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也是在一定动机的驱动下才产生的,犯罪动机是引起和推动违法犯罪的主体去实施某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它是违法犯罪主体重要的心理因素。(2)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价值的观点与信念。价值观作为个人世界观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个体意识的核心,对个体的全部意识活动起着支配、调节作用。不同的价值观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在价值观的支配下,有些人的行为会表现出社会能接受和社会赞许的方式,或遵纪守法、公而忘私,或见义勇为、扶老携幼;当然,有的人则表现为见利忘义或损公肥私;有的人甚至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违法犯罪者(特别是故意犯罪者),他们往往都是在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极端的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错误价值观。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关注金钱、地位和荣誉,坚持所谓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及“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或“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等一些错误腐朽的思想。这些与社会道德和社会的规范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从本质上说,就是与正常社会化不适应的反社会意识。当这种价值观念恶性膨胀时,违法犯罪者就会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进行猖狂盗窃、走私贩私、强买强卖,甚至抢劫杀人等犯罪活动。(3)性格特征犯罪人在性格特征上一般有以下特点:1)认知结构特征方面,常常敌视社会,缺乏对社会的认同感,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2)在性格的意志特征上,与正常的社会人相比存在诸多的缺陷,如盲动性强,易冲动,自控力薄弱,难以进行自我约束等。3)在性格的情绪特征上,一般表现为情绪的稳定性差,波动性大,心境变化多端莫测,喜怒无常,难以自控。(4)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其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以及指向性上,如情绪的强弱和思维的快慢等。与性格相比较,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不能决定个性的活动内容,只能给个性的活动涂上独特的色彩。所以气质对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以及犯罪行为的发生既不能直接推动,也不能阻止。但是,当一个人已经形成了不良的人格品质,走上了犯罪道路之后,其气质特点则会对犯罪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使得犯罪类型打上气质特征的印记。有资料表明,在暴力犯罪或者激情犯罪中,胆汁质的人居大多数;在盗窃犯中,多血质、黏液质的人为多。2)不同气质的人在具体犯罪过程中有其不同的特点。如胆汁质的人在犯罪时常表现为比较冲动,预谋性差,但行动迅速果断;黏液质的人不易激动,情绪相对稳定,在犯罪前会周密计划,预谋性强。3.社会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生活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