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文化_第1页
海南旅游文化_第2页
海南旅游文化_第3页
海南旅游文化_第4页
海南旅游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南文化Part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art2饮食文化Part3椰子文化Part4其他【Part1】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崖州民歌项目类别:音乐主要特色与价值: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题材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流行在三亚、乐东黄流及古崖州属地。这种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崖州民歌已发现的叙事长诗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宝。崖州民歌歌曲曲调优美动听,有号子、叫卖调、拉大调、柔情调、嗟叹调、哼小调等。崖州民歌的内容一般有长篇叙事歌,生活长歌,短歌和对歌四大部分。2、

儋州调声项目类别:音乐主要特色与价值: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儋州调声是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过来的。它最初产生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北部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儋州调声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征。儋州调声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在乡镇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自发性地开展的对歌比赛活动。儋州调声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3、黎族打柴舞项目类别:舞蹈主要特色与价值: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起源于古崖州(今三亚市)黎族丧葬活动。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是有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回跳跃、蹲伏,模仿人类活动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打柴舞具有很强的娱乐性,1957年舞蹈工作者将其改编进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后来到罗马尼亚、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到目前为止,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朗典村一直保留这一舞蹈古俗。4、

临高人偶戏项目类别:戏剧主要特色与价值:人偶同台,别具一格,历史悠久,影响深广。临高人偶剧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独特的剧种之一,据载它是南宋时期由内地传入。临高人偶剧的最大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员与木偶同扮一个角色,表演有时以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演员的唱做念打饶有风趣。临高人偶剧用临高方言演唱,重比兴对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临高人偶剧演出过几百个剧目,内容十分丰富。5、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艺项目类别:手工技艺主要特色与价值:技术原始,对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启发作用。海南岛制陶有悠久的历史,在黎族居聚地区的史前遗址中,都发现了陶片,在文献中也不缺乏记载。黎族制陶工具有: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过程有挖陶土、挑陶土、晒陶土等12个步骤。主要器型有:陶釜、陶甑、陶瓮、陶碗、陶罐、蒸酒器、蒸饭器等。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至今保留着原始制陶——泥条盘筑法,这对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的启发作用。6、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项目类别:手工技艺主要特色与价值:黎族织锦工艺存续三千年以上,是文化活化石。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黎族棉纺织工艺、麻纺织工艺及缬染工艺合并而成。黎族棉纺织工艺在宋元以前曾领先中原地区一千多年,对促进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黎族服饰是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的结晶,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各方言服饰,在历史上曾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黎族织锦图案丰富多彩,多达160种以上。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具有许多显著特征,概括地说,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活化石、卓越的历史贡献、鲜明的民族性、典型的原生态、传承的家族性等。目前黎族山区除少数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剌绣外,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学习了,传承了数千年的棉纺织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7、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项目类别:手工技艺主要特色与价值: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发展的有力证据。树皮布的历史非常悠久,海南岛的树皮布存在距今约4000年。树皮布本身容易腐烂,难以作为历史证据久远留存,但制作树皮布的工具之一的石拍,却能够保留下来。据考古学家研究,海南树皮布石拍在黎族聚居地农民耕作时时有捡获,有的博物馆亦有收藏。海南省专家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在黎族润方言、哈方言等方言区,发现有人还可识别可制作树皮布的树木,有的家庭还能够制作树皮布以及衣、帽等。树皮布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只有树皮布才可证明,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4.火苗3.给氧2.钻木5.火种1.引火8、黎族钻木取火技艺项目类别:手工技艺主要特色与价值:黎族的钻木取火是古代各类人工取火术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保亭、昌江、东方等黎族聚居地区,至今还有一些老人掌握着钻木取火这项古老的技术。黎族钻木取火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钻火板,一个为钻竿和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来。黎族钻木取火具有考古学、历史学价值。钻木取火中所用的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为有机物,因年代久远,不易保存。钻木板、钻竿或弓木作为文物,本身不会说话,是一种死化石,单凭这些资料很难说明钻木取火的过程,这只能求助于作为“活化石”的民族学有关资料的帮助。9、黎族三月三节项目类别: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三月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先祖、追求爱情幸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历史悠久,宋代就有相关的记载。自古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挑着山兰米酒,带上竹筒香饭,从四面八方汇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会、对歌、跳舞、吹奏乐器来欢庆佳节,青年男女更是借节狂欢,直到天将破晓。随着时代的变迁,节日内容也日益多样,但对歌、民间体育竞技、民族歌舞、婚俗表演仍是最基本的内容。【Part2】饮食文化

文昌鸡加积鸭东山羊和乐蟹海南文昌的白切文昌鸡、琼海的嘉积鸭、万宁的东山羊与和乐蟹并称为海南的四大名菜,被人们熟知且赞许。近年因大量游客来海南旅游,其名声更是与日俱增,并已成为海南旅游一大品牌。文昌鸡是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首。是每一位到海南旅游的人必尝的美味。文昌鸡列为海南“四大名菜”之一,而且是驰名中外的一道名菜。其肉质滑嫩,皮薄骨酥,香味甚浓,肥而不腻。名称由来相传明代有一文昌人在朝为官,回京时带了几只鸡供奉皇上。皇帝品尝后称赞道:“鸡出文化之乡,人杰地灵,文化昌盛,鸡亦香甜,真乃文昌鸡也!”文昌鸡由此得名,誉满天下。文昌鸡出名的说法还有:1936年,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回乡探亲,准备在文昌召开一次全岛性大会,各县选送佳肴。恰逢“西安事变”,大会未开成,但宋子文把部分美食带回广州,供众“官员”品尝,文昌鸡由此传扬东南亚。另一种说法:传说清朝海南锦山地区一人在江浙做大官,某年春节回家探亲,将要离家时,到文昌潭牛镇天赐村拜访老学友。这位学友用正宗的文昌鸡款待他,还选几只较好的文昌鸡让其带回江浙,款待亲朋好友,文昌鸡从此出名。文昌鸡早在几百年以前就已有名气,但因当时的历史原因及人们生活水平有限,文昌鸡仅在东南亚的华侨家的餐桌上出现。随着国人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闲暇或节假日出游时除了欣赏各地名胜之外,品尝各地名菜佳肴也成了出行必不可少的选择。1997年海南榕籽文昌鸡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创建伊始,海南文昌鸡的种类鱼目混杂,到海南的游客很少能吃到正宗的文昌鸡。文昌鸡的祖先,据说发源于海南岛文昌县的潭牛镇天赐村。村里有几棵大榕树,树籽满落地上,鸡只吃进肚里,从光绪年间开始,一代代的生化作用之下,就逐渐养成了今天这身材娇小,毛色光泽,皮薄肉嫩,骨酥皮脆的优质鸡种。现代的集约化养殖,虽然没有那么多榕树籽可喂,却也是十分讲究。须于山场树林之中放养,给它一个空间,让它自由活动,令其采食到充足的野果以及螺、虫、蜢等动物蛋白,一早一晚,还得喂养小量大米,糠和番薯之类的农作物。放养月6个月后,鸡以可食--不过且慢,宰杀之前,还需将鸡置于安静避光处,不宜让其随便走动,连续育肥30天以上。2001年亚洲博鳌论坛成立期间,江泽民主席和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等参加会议的贵宾品尝文昌鸡后倍加赞赏。2002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泰国总理他信带20多只文昌鸡回国。文昌鸡现已成为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的主要菜肴之一。由于为了使鸡肉更加香美,在宰杀前30天的育肥期内,必须用花生饼、椰子饼、椰丝、蕃茨、大米饭混淆着喂,饲料中必须加入适量花生油、鱼肝油和硫黄等配料。经过这样的特殊培育,文昌鸡便具有皮脆薄、骨软细,肉质嫩滑,肥而不腻等特点。文昌鸡摆盘美观,色泽淡黄光亮,皮脆肉嫩味鲜,醮佐料而吃,入口喷香,爽滑异常。据传,文昌鸡最早出自该县潭牛镇牛镇天赐村,此村盛长榕树,树籽富含营养,家鸡啄食,体质极佳。文昌鸡的特点是个体不大,重约1.5千克左右,毛色鲜艳,翅短脚矮,身圆股平,皮薄滑爽,肉质肥美。海南人吃文昌鸡,传统的吃法是白斩(也叫“白切”),最能体现文昌鸡鲜美嫩滑的原质原味。同时配以鸡油鸡汤精煮的米饭,俗称“鸡饭”。海南人称“吃鸡饭”即包含白斩鸡在内。白斩文昌鸡在海南不论筵席、便餐或家庭菜皆派用场。在香港、东南亚一带出备受推崇,名气颇盛。文昌鸡的烹调方法与其他白切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调料很特别,都是纯天然的,主要由生姜、蒜泥、白糖、精盐以及桔子汁组成,桔子汁一定要是新鲜的。很多人知道海南名菜“东山羊”,其实海南四大名菜中真正的龙头老大却是“文昌鸡”,它是中国烹饪协会评选出来的“中国名菜”,并被国家列入“无公害农产品”。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最早在琼海市加积镇养殖繁衍,而又以该镇加祥街一户丁姓居民饲养的番鸭最为出名。养殖方法加积鸭养殖方法特别讲究:先是给小鸭仔喂食淡水小鱼虾或蚯蚓、蟑螂,约二个月后,小鸭羽毛初上加积鸭时,再以笼养,缩小其活动范围,并用米饭、米糠掺和捏成小团块填喂,经过20多天的填肥,这时鸭的嘴脚变白,脂肪渗入肌肉,肉肥香嫩,以这种方式喂养的加积鸭,称为“正宗加积鸭”。该鸭的最佳食用方式是白斩鸭。加积鸭的烹制方法多种多样,但以“白斩”(又称“白切”)最能体现原汁原味,因之最为有名。一般加积鸭有白切、板鸭、烤鸭三食法;本地人为了达到原汁原味,以白切为主,其脯大、皮薄、骨软、肉嫩、脂肪少,食之肥而不腻,味道喷香。而且佐料特别讲究:用滚鸭汤冲入蒜茸、姜茸,挤入酸桔汁,加精盐、白糖,辣椒酱调成。

白切嘉积鸭的做法:1、将活鸭割颈放血,热水脱毛,切下腹洞口,取出内脏,清加积鸭水洗净晾干。2、旺火烧水,加适量碱盐、姜、蒜(拍碎),水温至80℃时,将鸭放入水中烫过,然后慢火浸煮,水温保持微沸而不太滚。至鸭仅熟时(以鸭有弹性,用筷子往鸭腿上端戳进肉而不冒血为度)捞起。待自然冷却后斩件装盘,砌成整鸭形状上席。3、佐料:用滚鸭汤冲入蒜茸、姜茸,挤入酸桔汁,(没有酸桔汁时,用醋或者醋精稀释代替)加精盐、白糖,辣椒酱调制成。酸咸甜辣诸味具有。特点:皮白肉厚,香气诱人。佐料助味,清爽脆滑,耐人寻味。海南民间把嘉积鸭视为补虚劳之药食,取冬虫草一起炖食,可滋补身体;同海参共炖食,滋补之功效更大;如与糯米煮鸭粥食之,有养胃、补血、生津之功效。海南四大名菜之一——东山羊产于万宁市东山岭。其美味据传是因羊食东山岭的稀有草木所致,因此肥而不腻、食无膻味,且滋补养颜防湿热,具有膘肥皮薄肉嫩无膻及皮下脂肪适中、肥而不腻、汤味浓稠乳白、气味芳香、味道鲜美、营养滋补和美容之特点。东山羊自宋朝以来就已享有盛名,并曾被列为“贡品”。民国时期,南京政府也将其列入“总统府”膳单,而今更是名扬四海。海南人无论娶嫁寿丧,还是过年过节,均是“无羊不成宴”。很多游客到海南都以吃到一盘“不是野味胜野味”的东山羊为耀。东山羊肉鲜美的奥秘东山羊生活在东山岭。当地盛产一种叫鹧鸪茶的野生植物,用这种植物制成的茶清香淳厚,是海南的名茶。东山羊就是长期食用鹧鸪茶的叶子,所以肉质才鲜嫩而没有膻味。做法1、将羊肉皮毛刮净,整块放入烧沸的姜葱水中滚至八成熟,捞出,沥去水分。2、旺火烧锅,下棕榈油,烧至八成热度,将羊肉块放入油锅炸至略呈金黄色,倒入笊篱,再放清水中漂净油分。3、旺火烧锅,倾入芝麻油,下姜块(拍碎)、葱段、蒜子、八角、桂皮、陈皮、南(腐)乳、柱侯酱等,推匀,爆香,接着下羊肉块,溅入绍酒,再加清水、老抽、盐、糖、味精、胡椒粉,推拌均匀,加盖,慢火焖至皮捻入味,用疏壳沥出原汁待用。4、将熟羊肉连皮切成长方块,皮朝底、肉朝面,整齐排列碗中,加入原汁,上笼蒸至念透,倒出原汁,将羊肉反扣入盘中,用原汁加二汤、湿生粉匀芡,淋在羊肉面上,撒少许炸芝麻仁和葱花即成。产于万宁市一带海中的和乐蟹,膏满肉肥,为其它青蟹罕见,特别是其脂膏,金黄油亮,犹如咸鸭蛋黄,香味扑鼻。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最常见食法是清蒸,蘸以姜醋配成的调料,原汁原味,美在其中。特点:原汁原味、蟹肉鲜嫩、膏黄色似咸蛋黄、味鲜美,富营养制作:1.将蟹擦洗干净,放入锅中,旺火蒸煮15分钟后取出。2.将熟蟹腮帮除去,在明火上稍烤干身。3.佐料:蒜茸、姜茸、精盐、桔子汁、糖醋掺和拌匀而成,亦可加辣椒,则更出味。特点:此菜主要突出“和乐蟹”原质原味,其蟹肉鲜嫩,膏黄色似咸蛋黄,酵姜醋偌料而食,味极鲜美,且富营养,有“补骨髓,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治疽愈核”之药用功效。虽然在广东、福建等地也有产,但是与产于和乐镇东海岸的小海一带的这种螃蟹相比,脂膏、口味都要逊色许多。在和乐镇,以港北、乐群村一带的螃蟹最有名,其膏满肉肥为其它蟹种罕见,特别是脂膏,金黄油亮,如咸鸭蛋黄,富含营养。这在其它地方都是不多见的。和乐的螃蟹肥厚味美,是因为这里是当地的太阳河、龙首河及龙尾河三河汇集流入小海之处,海水较淡,长有大量海草、海菜,适宜螃蟹生长。每年清明到端阳,从中秋到冬至,是捕蟹旺季。和乐蟹名声最鼎盛时期当是在明清时期。当地地方志上也对此有记载称,和乐蟹为当年官府和有钱人家座上宾之佳肴。螃蟹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灰分、甲壳素、铁、铝、磷等成分。螃蟹是秋令美食,味美肉鲜,特别是蟹黄更是独具风味。可生烹,可酒浸,可糟收,可盐腌。和乐蟹体大肉嫩,滋味鲜美。海南四大名菜在游客的餐桌上扮演着高贵者的身份,具体原因是由于其口碑好、市场价值高,所以价格一般很高。大多数在酒店或者餐馆点这些只是为了尝尝鲜,而成为游客餐桌上的必吃的是那些特色的海南小吃。美食家都认为真正的美食是在民间,而我认为真正的美食是在当地的小吃上。沙虫、鱼饼、牛肉干、香菜、鱿鱼丝、小咸鱼、韭菜、米粉猪骨、粉肠、大肠、猪内脏等熬成的,配料有炸虾米、鸭蛋等万宁后安粉汤铺前糟粕醋采用民间酿酒过程中产生的酒糟发酵产生的酸醋作为汤料,外加蔬菜、动物内脏、脆骨等做成的一种小吃。辅料配以辣椒、糖、味精等。味道微辣酸甜可口炒粉清补凉炒冰蒸珍珠贝椰子饭把米放进椰子里,然后蒸熟,一般会用椰子水,不用清水煮饭,味道香甜薏粑里边有炒花生仁、芝麻仁、椰子丝、砂糖或红糖、冬瓜条,然后边上用椰子叶或芭蕉叶包着,上锅蒸。油炸小馒头炸香蕉芒果泡盐水碳烤甘蔗【Part3】椰子文化

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东郊椰林椰子树是海南的四大热带作物(椰子、橡胶、胡椒、腰果)之一,是海南特产佳果。它属棕榈科,耐盐碱,抗风旱,特别适合于滨海地区生长。海南岛地处低纬度区,东南部和东部年平均气温在23度~25度左右,所以海南岛椰林格外茂盛,四季常青,硕果累累。

椰树栽种8年左右即开花结果,一次种植,多年手获,一年四季均可采栽。同一棵椰子树,即有花蕾、花朵,又有新果、老果,俗谓“四世同堂”。椰树身高可达25米以上,经过品种改良,盛果期可达20年以上。一般一棵椰数挂果20~30个,多的可达50~70个,树龄可达80~100年,这也就是民间说的“一人栽树,四代享福”。海南岛是长寿岛,百岁老人有100余人,以长寿的椰树来命名长寿的海岛就是很自然的、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在海南文昌市东郊椰林中,有一棵高约30米,植于道光年间,树龄已达150余年的古椰。至今仍干直叶茂,

100年以前为盛果期,每年结果100个左右,100岁以后果实渐减,现每年收获40个左右。150多年来,这棵树累计产果在12000个以上,可榨椰油1300公斤。由于树干高、树龄长、产果多,因而有“海南椰树王”之称。椰子全身都是宝。明邱浚在《南海奇赋》中赞曰:“椰一物而十用其宜”。据有人不完全统计,椰树的用途已在360种以上。下面举其大端,略述一二。

椰子树四季常青,树影婆娑,抗风耐汉耐盐碱,老化慢,是极好的城市、海滨和风景区的绿化树,有它更显浓烈的热带风情。

椰子树叶可盖房屋,可编斗笠、席子。树干质地坚韧而直,旧时用作房梁,是极好的建筑材料。用机器制成木版,可制作各式家具。韧而富有弹性不怕潮湿的椰棕,可制作毛刷、扫帚、绳索、地毯或合成板材,也上沙发和席梦思的很好的垫料。椰子花可以清热,椰子根可以止泻(治痢疾),治牙周炎,都是很好的中药材。

至于椰子壳,它的用途就更多了。椰壳耐酸碱、解毒,自唐以来,就用来制作各种器具,如杯、勺、碗、果盘、茶具、酒具、花瓶、台灯、饰盒等(这需要加以拼贴或镶嵌)。椰壳还可制成椰珠和项链。用椰壳制成的椰胡,其声高亢激越,有余音绕梁之功。海南椰雕风格古朴自然,造型优美,以前曾作为“天南贡品”送呈朝廷,现在则以物美价廉、风格多样受到游客的喜爱。椰壳烧灰可制作活性碳,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作防毒面具中的过滤碳粉)。椰壳亦可入药,《本草纲目》说它“主治扬梅疮及筋骨、癣疾”。海南利用椰壳生产的“宝岛癣药水”已经名闻全国。椰子是很好的水果,又是油料,椰子的出油率高达60%,约五六个椰子就能榨出500克油。椰油可以食用,也可以作为工业用油,榨油后的椰饼可以用作饲料。椰子水富含矿物质、维生素B和C,还有糖和盐份,因此是清热解暑的极佳饮料。椰子肉和汁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各种营养成分,即可做成口感清爽的鲜榨椰子汁,又可做成椰蓉、椰奶、椰酱、椰丝、椰片、椰角,还可酿成椰子酒,制造高级糖果、饼干、点心,风味独特,椰香浓郁。至于海口罐头厂研制的椰树牌天然椰子汁,在世界上首先解决了椰奶的水解问题而成为“世界首创,中国一绝”,不仅为国人所熟知,而且正在走向世界。风俗:几千年来,椰树和海南个族人民解下了不解之缘,椰子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习惯在田园、土地、住宅边种上椰树,称“地界椰”;每年收获椰果时,挑选大而长芽壮的为苗种,称“留种椰”;当男女双方谈的差不多了,男方到女方家下聘礼时,要带去两棵长势兴旺的椰苗,这叫“定婚椰”(表示“双全”和“吉利”,甚至看谁家的椰树多作为成亲的条件);女方过门结婚,夫妻要共同栽下两棵椰树,这叫“结婚椰”或“夫妻椰”;待到孩子出生满月时,父母还得为子女种上两棵椰树,称“子女椰”,希望他们茁壮成长,造福社会。儿女结婚那天或来客时,摘下出生或结婚时所种的椰子待客,更见主人的浓情厚意。丈夫外出,也要种上椰树,名“盼夫椰”,所谓“见椰如见夫”、“家里椰树壮,外出事业旺“。如有贵宾、海外亲人来访,也喜欢种上“纪念椰”……这种风俗习惯,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已成为海南人生活中不可分离的部分。Part4Part4槟榔谷可以说是海南民族文化活化石,对于想真正了解海南最原始民族文化的游客来说,甘什岭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无疑是不二的选择。槟榔谷景区位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两边森林茂密,中间是一条连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故称槟榔谷。景区由原甘什黎村、苗族狩猎文化区、大型原生态黎苗歌舞《槟榔·古韵》三大版块组成,是海南省游客满意十佳景区和十大最佳特色魅力旅游风景区之一,是海南省最丰富、最权威、最灵动、最纯正的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原甘什黎村是由几百年历史的甘什黎村保护而形成。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最特别最原汁原味的黎家小吃,黄姜饭、竹筒饭、山栏酒、糯米糕应有尽有;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岛树龄最老的槟榔群体——百年槟榔林,而槟榔谷,同时也是海南岛槟榔的发源地;

在这里,你可以走近正在消失的黎族传统建筑——船形屋,山性与海性相结合的独特建筑,是黎族人飘洋而至的历史见证;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被专家喻为“海南岛的敦煌壁画”的活化石——最后一代的绣面文身阿婆,他们用皮肤记载着黎族的沧桑历史;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人类在无纺时代所穿的树皮衣,“衣服的祖先”竟然是用剧毒树皮所制;

在这里,你可以目睹岛内仅存的百年谷仓群,“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通过村口这些谷仓群可见一斑;

在这里,你可以参观到全岛乃至全国唯一的黎族艺术馆、文身馆和牛文化展馆,详尽而全面地为您介绍黎族工艺美术的深厚文化底蕴、文身绣面的神奇意义以及黎苗族同胞崇敬牛的历史印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最先进和与众不同的纺织工具——踞腰织机,“纺、染、织、绣”工艺和黎锦在此优美展现;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全岛唯一的明代特大龙被——麒麟双凤龙被;

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用牛角、圆木、竹子、椰壳等制作的黎族古乐器,此外,还可以体验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等一系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苗族狩猎文化区槟榔谷的神秘雨林——苗族狩猎文化区,经过多年的积累,是海南岛唯一一处真实展现苗族文化的地方。

槟榔谷的苗族狩猎文化区建立在后山雨林,旨在还原海南苗族这种狩猎文化和迁徙不定的山体游牧生活,更真实贴近传统海南苗族文化习俗,突出海南苗族的狩猎文化、苗药文化及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局面。甘什岭属五指山山脉末端,山不算高,也不雄浑,但气势非凡,俊美无边;溪水溅溅,别有秀色,一派岛屿热带雨林的自然风光。这里夏无酷暑,冬无冰雪,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每立方厘米负离子含量远超国家标准,内有山瑞、蟒蛇、巨蜥、坡垒树、野生白茶树等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她山之青、水之秀、林之幽、气之爽,世上少有,是难得的天然氧吧。登上山海楼举目四周,近处群山起伏,碧波万倾;远处海天一色,微风迎面吹来,让人有种飘飘如仙的感觉,坐在雨林茶楼上,品一杯五指山野生苦丁茶,润至心田。过山涧边,乘坐上高空滑索,享受高山涧间短短5秒高速到达对岸的刺激体验。下山之后,还可搭乘上游览观光车,轻松怡然地穿越景区,习习凉风沁人心脾,琳琅美景尽收眼底。大型原生态黎苗歌舞《槟榔·古韵》槟榔谷的文化价值槟榔谷还是海南唯一“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成宝库。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和黎族绣面纹身了。黎族织锦是黎族同胞最值得骄傲的中国之最了,因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而享誉海内外。这里至今珍藏着世界级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绝版明代特大麒麟双凤龙被。

纹脸、纹身是黎族至今保存最古老的文化遗迹,被誉为“人体艺术的敦煌壁画”活化石。它不仅展现了黎族的文化发展史,也表现了黎族同胞的民族信仰和对美的追求。此外,这里品种丰富的热带水果、别有风味的黎家小吃、醇正香甜的山栏南滴、原汁原味的野菜全席时刻恭候您,丰富的美食让您做一回槟榔人,享受一下黎家宾客的待遇。在这里,即使什么都不做,单单呼吸一下沁人心扉的新鲜空气也绝对是一种超值享受。高尔夫球场NO.1海南三亚日出观光高尔夫度假俱乐部

NO.2海南康乐园温泉高尔夫俱乐部

NO.3海南海口月亮湾高尔夫俱乐部

NO.4海南金海大酒店高尔夫俱乐部

NO.5海南康乐园太阳河高尔夫俱乐部

NO.6海南定安南丽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

NO.7海南三亚亚龙湾红峡谷高尔夫俱乐部

NO.8海南海口美视五月花高尔夫俱乐部

NO.9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高尔夫球会

NO.10海南南燕湾高尔夫俱乐部

NO.11海南海口依必朗高尔夫俱乐部

NO.12海南文昌高尔夫球会

NO.13海南东山高尔夫俱乐部

NO.14海南三亚红棠湾国际俱乐部

NO.15海南西海岸高尔夫俱乐部

NO.16海南康乐园橡树林高尔夫俱乐部

NO.17海南琼山台达高尔夫俱乐部

NO.18海南三亚鹿回头高尔夫俱乐部

NO.19海南清水湾高尔夫俱乐部

NO.20海南三亚亚龙湾高尔夫俱乐部

NO.21海南三亚陵水香水湾高尔夫俱乐部

NO.22海南七仙岭温泉高尔夫球会

NO.23海南兴隆康乐园高尔夫俱乐部

NO.24海南琼海博鳌高尔夫乡村俱乐部

NO.25海南东山湖高尔夫乡村俱乐部

NO.26海南美兰高尔夫俱乐部

NO.27海南三亚龙泉谷高尔夫球会

NO.28海南三亚甘什岭森林高尔夫俱乐部

NO.29海南鲁能三亚湾高尔夫俱乐部

NO.30

海南神州半岛高尔夫

三亚南山海上观音1993年中国国务院宗教局和海南人民政府批准兴建南山寺,并在寺前的海中塑108米高之观音圣像。此像由海南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功德基金会发心敬建,三尊化一体,巍峨壮观,实乃世界造像之最。敬造工程因其规模宏伟、意义殊胜、佛理底蕴丰富,被誉为“世界级、世纪级”的佛事工程。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欣然为圣像题名——“南山海上观音”。1999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南山隆重举行了“南山海上观音”敬造工程开工典礼。工程历时6载,于2005年4月15日建成,2005年4月24日(农历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萨诞辰日)举行盛大开光仪式。一百零八米的海上观音比自由女神还要高15米,乃世界最大的白衣观音造像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像了。在南山海上观音建成之前,高八十八米、被誉为“神州第一大佛”的无锡灵山大佛是最高的,而南山海上观音像建成之后,灵山大佛的高度纪录就被刷新。观音圣像一面是手拿莲花,另一面是手拿金书,还有一面是手拿佛珠。为正观音的一体化三尊造型,宝相庄严,脚踏一百零八瓣莲花宝座,莲花宝座高十米,共四层,每层有形状相同的二十七瓣莲花,共一百零八瓣,比灵山大佛底座莲花宝座多出二十瓣。莲花座下为金刚台,金刚台内是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圆通宝殿。金刚台由长280米的普济桥与陆岸相连,并与面积达60000平方米的观音广场及广场两侧主题公园,共同组成占地面积近30万平方米的“观音净苑”景区。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像,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选址。据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圣辉法师介绍,南山海上观音像项目从一九九五年开始筹备,一九九九年获审定通过并于同年破土动工,总投资达八亿元。圣辉法师表示,在全球来讲,南山海上观音圣像是首屈一指的,是中国佛教界的骄傲。此三观音表法无量,持经是心、是智、是安心、是立体、是对内、是见道、是依理、是空义、是真谛……;持莲是色、是境、是起行、是显用、是对外、是修道、是依事、是有义、是俗谛……;持珠是妙观,则色心一如,理事无碍,空有不二,真俗双融。此三观音,净“身、口、意”三业,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明“空、假、中”三观,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合“金刚界、胎藏界、苏悉地”三部,证“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呀诺达雨林景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海榆中线三亚至保亭方向18公里处,距三亚市区仅35公里,距凤凰机场52公里呀诺达大门,是名副其实的三亚后花园。景区北与五指山、七仙岭比肩相连;东眺南海万倾波涛,美丽的海棠湾近在咫尺;与南中国第一温泉南田温泉仅一水之隔。在三亚市最新修编的旅游总体规划中,本景区位于大三亚旅游规划中的生态景观轴上,是“三亚旅游圈”的“金三角”地区。海南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区,景区位于三亚市郊35公里处,是中国唯一地处北纬18度的热带雨林,是海南岛五大热带雨林精品的浓缩,堪称中国钻石级雨林景区。兴隆热带植物园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省著名风景旅游区兴隆温泉旅游区内(北纬18°15′、东经110°13′),距海口市163公里,距三亚市97公里;这里东临南海(距海边约10公里)、三面环山,日照充足、长夏无冬,湿度大、雨量充沛而均匀,属典型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于各种热带亚热带植物的生长发育;由于兴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1957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选定这里作为收集保存国内外热带亚热带作物(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基地,为此建立了兴隆热带植物园。经过四十多年、两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