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高考试题类编1990-1999_第1页
文言文阅读高考试题类编1990-1999_第2页
文言文阅读高考试题类编1990-1999_第3页
文言文阅读高考试题类编1990-1999_第4页
文言文阅读高考试题类编1990-199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高考试题类编]1990T999

1990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14——20题。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日:“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

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

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卜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湍,坐而织簧②,

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

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上⑤

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海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日:“单有心,先生

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袍鼓之,狄人乃下。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②簧(kui):草编的筐子。③丈插:即“杖锚”,拄着

铁锹。④夜邑:地名。⑤淄上:地名。

14、“五里之城,七里之郭”指的地方是()

A.夜邑B.即瞿C.淄上D.淄、海之间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是

15、上车弗谢而去()

A.道歉B.告诉C.感谢D.告辞

16、先生志之矣()

A.作标记B.记住C.记述D.通“识”,知道

17、以卜.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⑥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⑦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A.©©⑦B.③④⑤®©C.①②⑥D.②®④⑤⑧

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18、请闻其说()

A.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B.请让我听你说•说

C.请你听我说一说D.请你听听这种说法

19、明日乃厉气循城()

A.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中。B.第二天就激励士气,沿城墙巡视。

C.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视城中。D.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20、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先前田单织费杖筋,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B.过去田单城廊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西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

全相反。

D.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参考答案:1、B2、D3、D4、B5、A6、D7、D

1991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15-21题。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

F1:“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

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①。常朝南殿,见典御②进新冰,钩盾③献早李,还索不

得,遂大怒,诟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④之饥。后嫌

宰相,遂矫诏斩之,乂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人之爱

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

以祸之。

[注]①乘舆:帝王的代称。②典御:主管皇帝膳食的官员。③钩盾:主管皇帝果蔬的官员。④叔段:

郑庄公之弟,受母姜氏宠爱,骄横自恣,后谋反时为庄公所败。州吁:卫庄公宠妾所生,受宠爱,喜争斗,

弑桓公自立后,不修德政,虐待百姓,被杀。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①器服玩好,必拟乘舆。②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A.hdofenB.haofen

C.hdofenD.hfiofen

2,中文“东宫”是谁的代称?()

A.齐武成帝B,太子

C.太后I).琅邪王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义是

3、年十许岁,骄恣无节。()

A.骄傲专横B.放荡不拘

C.骄傲放纵D.骄傲自满

4、玩鲁者亦当矜怜。()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

5、下列句子中的"意"同"我何意无"的"意”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臣战河南,然不白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⑤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A.©©⑤B.©@@

C.②®⑥D.②®⑤

6、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这句话正确的意思是()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B.武成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赞他说:“这是•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C.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D.武成帝每次见面时都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应当让他有所成就。”

7、对于琅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饥”,其原因是()

A.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受到父母宠爱,却萌生谋反之心。

B.琅邪王同叔段、州吁•样,受到父母宠爱,而他自己却未能加以节制。

C.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父母宠爱他,欲立为君,却未能对他严加管束。

D.琅邪王同叔段、州吁一样,父母宠爱他,他却蓄意谋反,遭到了惨败。

参考答案:1、A2、B3、C4、1)5、A6、C7、B

1992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面•段文言文,完成11〜18题。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

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

坐是沉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

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

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或云丁仪、丁厦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

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

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次少之。

1、下列两句中的加横线的字的正确读音是()

①由是屡被谴黜②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A.chtiyUB.zhu6yli

C.chiiyQD.zhudyu

2、“除佐作郎”中“除”字的正确意思是()

A.降职B.调职C.升职D.授职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在用法上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以《晋书》相付②执手相看泪眼

③可觅千斛米见与④君既若见录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坐是沉滞者累年”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

A.“屡被谴黜”,“乡党以为贬议”

B.“寿独不为之屈”,“屡被谴黜”

C.“蜀平”

D.“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乡党以为贬议”

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是

5、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

A.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而依附他

B.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违背自己心意而依附他

C.宦人黄皓独揽权柄,耍弄威势,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并依附他

1).宦人黄皓专门耍弄威势权术,大臣都迎合他的心意并依附他

6、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

A.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废

B.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按原本情况还不至于被贬废

C.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推究实情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I).认为陈寿即使未能远避嫌疑,按原本情况也还不至于被贬废

7、传文评价陈寿说:“其为时所重如此。”这样说的根据是()

A.宦人黄皓专弄权威,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

B.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C.撰《魏蜀吴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I).夏侯湛见寿所作,坏己书而罢,张华认为当以《晋书》相付。

8、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

A.交代了陈寿低评丁仪、J唳及诸葛亮、诸葛瞻的原因。

B.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

C.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丁凄,褒贬不同,侧重各异。

1).陈寿客观记载了诸葛亮、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就少了。

参考答案:1、C2、D3、D4、D5、A6、A7、D8、B

1993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北京、湖北、湖南、云南、海南、贵州六省市用)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李)衡字叔平,襄阳兵家子,汉末入吴为武昌渡长。时校书郎吕壹操弄权柄,大臣畏之,莫有敢言

者。……荐为郎,太祖①引见喜之,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后数月,壹事发坐诛,衡大

见显用。……时帝为琅哪王在郡,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妻习氏常谏不可,衡不从。寻而帝立,衡忧

惧,谓妻曰?quot;不用卿言至此,今奔魏何如?"妻曰:“不可,君本庶人,先帝赏拔过量,既作无礼,而

复逆自猜嫌,逃叛求活北归,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衡从其言。衡欲为子孙储业,妻辄不听,曰:“财

聚则祸生。”衡遂不言。后密使人于江陵龙阳洲上作宅,种甘橘干树,临死,敕儿曰:“汝母每恶吾治家,

故穷如此。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绢壹匹,当足用耳。”衡亡后,儿以白母。母日:“此

当是种甘橘也,汝父每欲积财,吾常以为患,不许。七八年来失卜户客,不言所之,当是汝父有此故也。

恒见汝父称太史公言:'江陵千树橘,亦当比封侯。‘吾答云:’人患无德,不患不富贵,若贵而能贫,方

好耳,用此何为!’今无乃是耶!”子访得之。

(注)①太祖:即孙权,三国吴开国皇帝。②琅珊王:即孙休,三国吴第三个帝王。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词义是()

①莫有敢言者②奸短数千言

A.①没,没有②过错B.①没,没有②坏话

C.①没有谁②坏话D.①没有谁②过错

2、文末“子访得之”中“访”字的词义是()

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

3、下列例句中红字的字,与“汝母每恶吾治家”中的“每”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衡数以法绳之②妻习氏常谏不可

③妻辄不听④恒见汝父成太史公言

A.①B.②④C.③D.②®

4、卜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壹事发坐诛②不用卿言至此

A.①吕壹因起事谋反而被诛杀②没听你的话以致到这样的地步

B.①吕壹因起事谋反而被设杀②没听你的话却跑到这里来了

C.①吕壹因事情暴露而被杀②没听你的话以致到这样的地步

D.①吕壹因事情暴露而被诛杀②没听你的话却跑到这里来了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

A.既然作了无礼的事情,却乂预作猜疑

B.已经作了无礼的事情,而又预作猜疑

C.已经作了无礼的事情,而又叛逆猜疑

I).既然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叛逆猜疑

6、不责汝衣食,岁上绢壹匹()

A.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只要上交绢一匹

B.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绢一匹

C.不会索取你的衣食,每年只要上交绢一匹

1).不会索取你的衣食,每年乂能上交绢••匹

7、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李衡想“奔魏”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不用卿言至此

②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疑

②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

④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

⑤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⑥寻而帝立,衡忧惧

A.③(②⑤B.®@©C.②③⑥I).①②⑤

8、对于文中自“衡欲为子孙储业”至“今无乃是耶”段文字的内容,以下所作说明正确的是()

A.李衡想为子孙储业,但其妻看重德行,认为既应该善处显贵,又应该耐得贫穷,因而坚决反对积财,

以致家境渐渐贫困。

B.虽然李衡用沉默不言来表示自己心里同意妻子不应积财的观点,但他还是暗地里添置产业,默默地

为子孙后代储业。

C.李衡为人有其虚伪的一面,他不像某些贪官那样公然聚敛财富,而是称引太史公言作为借口,种橘

千树以添置产业。

I).尽管李衡经常说到种千树橘可以相当于封侯,但其妻却认为既应该善处显贵,又应该耐得贫穷,无

须为子孙添置产业。

参考答案:1、A2、C3、B4、C5、B6、B7、B8、D

(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11——18题: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蠡贼①,付畀②炎火」

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臧③,以及蠡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乂田皆有

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④除蝗不克而害愈甚。”

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消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⑤,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

彼将无德致然乎一?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

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日:“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

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

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蝗害讫息。

[注]:①蠡贼:吃禾苗的害虫②付畀(bi):付与。③螟臧:同①注。④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

无道。⑤袄(yao):同"妖"。

1、卜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词义与读音是()

①此除蝗谊也②崇移书消之曰

A.意思yi讽刺qiao

B.意思yl责备qiao

C.合宜yl责备qiao

D.合宜yl讽刺qiao

2、“必不惮勤”一句中“勤”字的词义是()

A.勤快B.尽力

C.勤勉D.辛劳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吾必尽吾力以拯衬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设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4、“庸儒泥文不知变”中“泥文”的“文”指的是()

A.聪伪主,德不胜袄,今袄不胜德。

B.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C.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

D.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

A.古时有讨除蝗虫而未获胜的情况,只是人们未用上死力而已。

B.古时有讨除蝗虫而未尽灭的情况,只是人们未听从命令而已。

C.古时有讨除蝗虫而未尽灭的情况,只是人们未用上死力而已。

I).古时有讨除蝗虫而未获胜的情况,只是人们未听从命令而已。

6、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

A.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B.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C.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1).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7、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

A.事情本来就有违背条文而合乎事理,违反事理而投合权势的情况。

B.事情本来就有违背经典而合乎事理,违反事理而适应权变的情况。

C.事情本来就有违背经验而合乎事理,违反事理而适应权变的情况。

D.事情本来就有违背法则而合乎事理,违反事理而投合权势的情况。

8、从姚崇三次讲话的内容看,他关于灭蝗的实际见解是()

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适权,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氏既要有德行,乂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C.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正确的方法,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D.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参考答案:1、B2、D3、D4、C5、B6、A7、B8、D

1994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新科目组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8题。

裴晋公为相,布衣交友,爱恩子弟,报恩奖引不暂忘。大臣有重德寡言者,忽曰:“某(a)与一二

人皆受知裴公。白衣时,约他日显达,彼此引重。某(b)仕宦所得已多,然晋公有异地初,不以辅佐相许。”

晋公闻之,笑曰:“实负初心。”乃问人曰:“曾见灵芝、珊瑚否?”曰:“以皆衡民之宝。”又曰:“曾

游山水否?”曰:“名山数游,唯庐山瀑布状如天汉,天下无之。”晋公曰:“图画尚可悦目,何况亲观?

然灵芝、珊瑚,为瑞为宝可矣,用于广厦,须杞、梓、樟、楠:瀑布可以图画,而无济于人,若以溉良田,

游碾,其功莫若长河之水。某公(c)德行文学、器度标准,为大臣仪表,望之可敬;然长厚有余,心无

机术,伤于畏怯,割多疑。前古人民质朴,征赋未分,地不不定期数千里,官司不过一百员,内无权幸,

外绝奸诈,画地为狱,人不敢逃;以赭染衣,人不敢犯。虽日列郡建国,侯伯分理,当时国之大者,不及

今之一县,易为匡济。今天子设官一万八千,列郡三百五十,四十六连帅,八十万甲兵,礼乐文物,轩裳

士流,盛于前古。材非王佐,安敢许人!”(《唐语林•识鉴》)

[注]①碾(w4i):利用水力转磨的石磨。②(tudn)割:截割。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是()

①报恩奖引不暂忘②实负初心

A.①暂时②辜负B.①暂时②违背

C.①片刻②违背D.①片亥I]②辜负

2、对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某与一二人皆受知裴公。受知:受到

B.约他日显达。显达:在官场上地位高而有名声

C.内无权幸。权幸:有权势而受帝王宠幸的人

D.易为匡济。匡济:扶正帮助

3、文中所说的“白衣时”,指的是()

A.任低级吏员时

B.未任官司职时

C.守孝而未任官司职时

D.因守孝而辞去官司职时

4、文中两次出现“某”字,一次出现“某公”,它们所指代的人分别是()

A.“某(a)”与“某(b)”指代那位重德寡言者,“某公(c)”指代另外的人。

B.“某(a)”指代那位重德寡言者,“某(b)”指代“一二人”中的某一人,“某公(c)”指代

别个的人。

C.“某(a)”、“某(b)”与"某公(c)”都指代那位重德寡言者。

D.“某(a)”与“某公(c)”指代那位重德寡言者,“某(b)”指代“一二人”中的某一人。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晋公有异于初,不以辅佐相许。()

A.晋公当初即有异心,不肯答应去辅左某人

B.晋公当初即有异心,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

C.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让我任辅弼之臣

1).晋公与当初不同,不肯答应去辅左某人

6、以赭染衣,人不敢犯()

A.用赭色染制面囚服,人们就不敢独犯法令

B.穿上赭色染制的服装,人们就不敢冒犯他

C.穿上赭色染制的服装,人们就不敢触犯法令

D.用赭色染制成囚服,人们就不敢冒犯他

7、以下各个词语,用业比喻某公(c)的一组是()

①灵芝、珊瑚②名山③瀑布④天汉⑤广厦

A.®®B.①②©

C.0@D.②③⑤

8、文中自“前古”至末尾一段,裴晋公将古今情况作了对比,主要说明的意思是()

A.前古世风淳厚,内无权幸,外绝奸诈,而今世社会风气显然不及前古。

B.前古人民质朴,幅员狭小,易为匡济地于秉政官司员的要求不如今世高。

C.今世幅员广阔,官司吏军队极度膨胀,给国家管理带来很大压力。

D.今世同前古情况不同,倘若没有辅佐君王之才,就不敢答应让他去秉持政事。

参考答案:1、C2、A3、B4、C5、C6、A7、C8、D

(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

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日:“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

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

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日:“公

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

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日:“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木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身,而妻子不犯•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日:“希禄本在养亲,不在

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宋书•孝义传》)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

家奉养。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与读音是()

①扬州辟从事史。②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A.①设立p1②给以g。i

B.①设立Pi②使……丰足jI

C.①征召bi②使……丰足ji

D.①征召bi②给以g6i

2、对“辄货市粟麦”一句中“货”、“市”词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

C.买入、卖出D.卖出、买入

3、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家,则不肯受

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A.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不同

B.两个“亲”字相同,两个“每”字也相同

C.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相同

D.两个“亲”字不同,两个“每”字也不同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A.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B.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C.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1).州中空缺有俸禄微少的职位,将打开州府大门请你留任。

5、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

A.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

B.实际尚未来得及奉养,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

C.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助这稀有的俸禄?

D.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

6、对以下两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扶侍私庭②顿绝方苏

A.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B.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C.①扶助母亲理家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D.①在家奉养母亲②叩首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何子平孝心的一组是()

①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②何心独飨白粲。

③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

④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

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毫。

⑥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A.©@⑤B.②④⑤

C.®®®D.③④⑥

8、下列对何子平去职归家奉养老母一事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老母“籍注失实,年未及养”,子平依律仍可在州任职,但他出于“归养之愿,又切微情”的

考虑,坚持归家。

B,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

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C.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

而深受顾觊之敬重。

D.由于老母“籍年已满”,子平去职归家;尽管顾觊之希望他在州任职,但他碍于“公家正取信黄籍”,

婉言谢绝。

参考答案:1、C2、D3、C4、B5、D6、A7、C8、D

199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郑善果母者,年二十而寡。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治方。每善果出听事,母恒坐胡床,于

障后察之。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若行事不允,或妄怒,母乃还堂,蒙被而泣,终日不食。善果伏

于床前,亦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愧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如汝先君,忠勤

之士也,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汝既年小而孤,吾寡妇耳,有

慈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汝门童子承袭茅土,位至方伯,岂汝身致之邪?安可不思

此事而妄加瞋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母恒自纺缆,夜分而寐。善果曰:“儿封侯开国,位居三品,

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是邪?”答日:“呜呼!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

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俸,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妻子奈何独擅

其利,以为富贵哉!又丝矣(x?,麻)纺织,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至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

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

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行事不允,或妄瞋怒。允:公平。

B.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

C.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

I).岂汝身致之邪?致:导致。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项是()

如汝先君,忠勤之士也。母何自勤如是邪?

以身徇国,继之以死。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两个“勤”字相同,两个“徇”字不同

B.两个“勤”字相同,两个“徇”字也相同

C.两个“勒”字不同,两个“徇”字相同

D.两个“勤”字不同,两个“徇”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项是()

A.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奉洒扫:指从事家务。

B.当须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先君:指已经去世的父亲。

C.汝自童子承袭茅土。承袭茅土:指承袭公候的爵位。

1).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夜分:指夜尽时分。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吾谓汝知天下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

A.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B.我以为你懂得天下的道理,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C.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下,现在听到这话,所以才说你仍然没有懂。

D.我以为你懂得治理天"现在听到这话,才知道你仍然没有懂。

5、①或妄瞋怒②何由济乎()

A.①或者狂妄地发怒;②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B.①或者狂妄地发怒;②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C.①或者胡乱地发怒:②有什么理由能成功呢

D.①或者胡乱地发怒;②凭借什么才能成功呢

6、①独擅其利②若堕业者()

A.①独自专占其利:②你对正事怠惰

B.①独自专占其利;②如果对正事怠惰

C.①独占擅用其利;②如果对正事怠惰

D.①独占擅用其利:②你对正事怠惰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郑母教子为官清正有关的一组是()

①吾非怒妆,乃愧汝家耳。②在官清恪,未尝问私。

③吾亦望汝副其此心。④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

⑤母恒自纺绩,夜分而寐。⑥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A.©®®B.©©⑤

C.③⑤⑥D.@@®

8、下列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郑母感慨善果是个年幼的孤儿,自己又是寡妇,有慈无威,未能教他懂得礼训,教导他不要心缘骄

乐,堕于公政。

B.郑母希望善果应该仿效其父,要在官清恪,不问私事,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做•位无愧于家国的

忠勤之士。

C.郑母鼓励善果处理政事应该剖断合理,同时又劝戒他不要妄加瞋怒,行事不允,骄逸堕业,以负荷

忠臣之业。

I).郑母认为善果自小袭爵封候,位居三品,但却不是自身致之,要求他能够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

以报答天子之恩。

参考答案:1、D2、B3、D4、A5、D6、B7、D8、C

1996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9题。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

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①,永力争不

能得,袖举牒还之②,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

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

劾而归耳③。”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

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造,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

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④,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

“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

如永始去⑤。

注:①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②牒:授官的文书。③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④文

移:公文。⑤遮留:拦阻挽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A.永以书抵幕府抵:送达。

B.刺诸县短长,游就不归,莫敢迁违:违背。

C.或遂寝而不行寝:止息

D.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贾祸:消除祸患。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②永以书抵幕府

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

④毋以此贾祸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②句相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C.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D.①句和②句不同,③句和④句不同

3、《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

是()

A.为奸利无所忌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D.必条利病反复

4、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的关联词语,应当是()

A.既然……只有……B.倘若……那么……

C.只要……就……D.宁可……也要……

以下5~6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A.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B.从各县中取来满足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C.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苛刻。

D.从各县中取来给自己,对大谷县征敛得尤其紧迫。

6、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A.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B.郭永持兵器把他们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C.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连同派往其它县的人全都召回。

D.郭永给他们戴上刑具押送到府,府中因此把郭永连同其它知县全都召回。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永刚直抗上举动的一组是()

①盛威临永,永不为动②袖举牒还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④必条利病反复

⑤或遂寝而不行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B.②④⑤

C.②©⑤1).©@©

8、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郭永屡次援引法令节制丹州长官,因而受到威胁,但郭永胸怀宽广,顾全大局,反而为他说好话,

向朝廷作了推荐。

B.郭永厌恶巫师借“岁旱”以哗众取宠,他杖责巫师后求得大雨,以致县中百姓刻石记载了他的奇功

异绩。

C.郭永痛恨“警盗”为非作歹,四处制造事端,他坚决地将“警盗”押送到府,使上级部门改变了原

先的做法。

D.郭永不愿与世浮沉,他坚持自己的志向而受到百姓的爱戴,数年后回大谷复职时,老人孩子非常热

情地对待他。

参考答案:1、D2、D3、C4、B5、A6、C7、B8、C

199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T9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骑因番请见,先涕泣

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

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

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理以笏挥令

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

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课。陛卜.不纳臣言,臣瞑日之后,羞见释之、辛

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

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

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善才绳之。绳:捆绑。B.先涕泣不自胜。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遗憾。D.请今日为始。请:请求。

1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飞骑因番请见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为“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14、“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我为子不孝

15、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以下16——17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16、徒流及死,具有等差()

A.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17、①不惧比干之诛②高宗意乃解()

A.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B.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C.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②高宗的情绪之才缓解

18、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②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③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④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B.①③C.②④D.③④

1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酿成死罪,从

而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

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宗的命令,高宗为此卜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

张文理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

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

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

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参考答案:1、D2、B3、C4、D5、D6、C7、A8、C

199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2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洛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

哀。若水言:“俅以幸臣搬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

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典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

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

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日④:“必使李侍郎无恙。”

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日:

“天无::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日:“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

之日:“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

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日:“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

临军挝破其唇,噗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瑜跻:越级

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噗(x£m)

血:含血喷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非所以靖公议也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曳:蜂拥

C.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职: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俅以幸臣席跻显位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春秋:指年龄。

以下4~5题的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4、①其罪当与童贯等②帝殊有难色()

A.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B.①他的罪责应当归于童贯等人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C.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一样②皇上有特殊的为难神色

1).①他的罪责应当与童贯•样②皇上有十分为难的神色

5、①汝归勿遽言②奈并累若属何(

A.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②为什么又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惊慌地说这件事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说这件事②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

I).①你回去后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