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2/2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课练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选择题1.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封授制度,命政教首领人物管理各自的地方。清朝赐封宗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名号,规定辖区及权限,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乾隆皇帝时提高驻藏大臣地位,西藏僧俗事务直属中央管理。这表明中央政府A.坚持僧俗结合的行政方式B.对西藏的管理趋于严密C.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D.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2.康熙五年(1666年),朝廷令各土司子弟愿习经书者,许在附近府县考试,文义通达,每县额取两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题准,云南土官族属子弟及土人应试,附于云南等府,三年一次。这反映了清朝前期A.西南地区与内地的文化差异大B.政府重用文教增强边疆的国家认同C.政府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D.儒家文化在西南地区得到空前发展3.下图为《清朝疆域图(局部)》。据图并结合所学判断,下列在①、②、③、④四地实施举措的说法,符合清朝史实的是A.①地:设立都司、卫、所B.②地:设盟、旗两级单位C.③地:封僧俗领袖为“王”D.④地:开始实行土司制度4.清代奏折制度诞生后,拥有具奏权的督抚,遇大事往往先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因此,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部臣的反对意见难以奏效。这反映奏折制度A.造成了任人唯亲B.强化了政务运行的制度化C.加强了君主专制D.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效率5.康乾时期,华夷观念发生了新变化。其中“华”的主体逐渐从专指汉族扩展到包括满族在内的各民族,而“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该变化主要表明A.统治者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B.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C.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D.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6.1691年,康熙皇帝和蒙古喀尔喀部族首领在多伦举行会盟。康熙帝同意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拨给牧地,取消蒙古贵族等级中旧有的济农、诺颜之名,一律改为清朝的亲王、贝勒、贝子、公、台等封爵。由此可见,多伦会盟A.促使内外蒙古最终融为了一体B.导致清朝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C.有利于清朝对北部边疆的控制D.粉碎了噶尔丹分裂国家的阴谋7.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时期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8.清代中期,皇帝对某些文书的递呈方式作出了严格规定:“在京各部院之折,必令堂官亲递。如系自奏之折,贝勒以下,皆令亲递;惟亲王、郡王,准遣官代递。文武大臣年逾六十岁者,亦准代递。”这表明当时A.文书的保密性受到重视B.以孝治国理念得以彰显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特权阶层受到政府优待9.下表为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由此可知当时

内容出处奏折1为(征战准噶尔)沿边口外均应照例添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事雍正七年(1729年)川陕总督岳钟琪奏折2驻藏大臣应每年亲历后藏一带巡查,并将该处防兵就便查察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都将军鄂辉奏折3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嘉庆五年(1800年)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A.行政体系完备B.边疆治理水平提升C.君主专制加强D.封建统治危机加剧10.表3清朝不同时期耕地与人口数据比例变化表表3清朝不同时期耕地与人口数据比例变化表年代耕地面积(顷)人口(人)每人实得耕地(亩/人)乾隆十八年(1753)78011421836782594.25乾隆三十一年(1766)78071562080957963.75嘉庆十七年(1812)79139393616000002.19依据表3可以推知,清朝A.垦荒拓耕效果显著B.外来人口流入剧增C.人地矛盾日益激化D.农业经济发展迅速11.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其中规定:“每年春秋两季,驻藏大臣奏明皇上轮流巡查前后藏,顺便督察操演。各地……如有虐待兵丁、扰害百姓等情,即可向驻藏大臣呈控,定予查处”,这一规定A.开始确立中央对西藏的行政管理B.有效保证了宣政院对西藏的管辖C.逐步取消了长期的土司世袭制度D.有利于巩固西藏边防和社会稳定12.1749年,御史冯元钦上书建议将军机处改名枢密院。乾隆下旨批驳说,本朝职官设置已经相当完备,都记载在《大清会典》中了,军机处“不过以为承旨办理机务之地,并非独重其权,显为官职也”。据此可知,军机处A.地位无足轻重B.没有取得法定地位C.职能尚不明确D.成为皇帝集权威胁1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14.清代设立了一个中央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民族事务,其体制同于六部,地位列于工部之后,职官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这一中央机构是A.军机处B.宣政院C.巡检司D.理藩院15.据《清代前中期人口数量及增长率的辨析与重估》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中国人口约1.43亿,乾隆七年(1742年)约1.60亿,年增长率高达114%,乾隆四十年(1775年),人口大约2.65亿,年增长率高达197%。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有①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②《本草纲目》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③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的推广种植④康熙和雍正以来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6.明朝中后期,内阁“大事皆首辅主持,次辅以下不敢与较”。清朝内阁设置了由满州旗人垄断的领班大学士,但领班大学士的地位与其他阁臣差别不大。阁臣的权势高低主要由其能否“参预机务”决定。这一变化表明,清朝A.君主政治风格更加独断B.注意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C.中枢官僚体制趋于成熟D.重视吸取明王朝衰亡的教训17.下表为清代中国赴日商船所载商品种类数量统计情况。对其数据变化原因的合理解释是时间船只(艘)生丝(斤)丝棉织品(斤)糖(斤)药材(斤)颜料染料(斤)矿物(斤)皮革(张)1711年54502672002149447549077886057081713327601858211804年11241314366725600090921814122982705432294A.中日之间贡赐贸易加强B.日本蚕丝织造业有很大进步C.殖民扩张危及中日商贸D.中国民族资本得到长足发展18.清朝时期的大臣谢济世说:“自后世有密奏之例,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首告者不知主名,被告者无由申诉,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建议“自今除军机外,皆用露章,不许密奏”。这反映出密折制A.加剧了君相之间的矛盾B.在强化皇权过程中产生一定弊端C.威胁到了军机处的权力D.极大地提升了官僚机构行政效率19.中国古代职官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下表中的职官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20.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仿照《尚书·舜典》记述的礼仪致祭泰山,御题“普照乾坤”四字;回銮途中专程前往曲阜孔庙,以空前隆重之礼节瞻拜孔子,还命人编成《幸鲁盛典》颁行天下。其意在A.宣扬传统礼仪B.加强南北交流C.彰显君主权威D.强化王朝正统21.清朝前期,在对西南地区的治理中,形成了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与士绅、少数民族首领共同协作,“编立保甲,查缉匪类,逢望日宣讲上谕,以兴教化”的机制。从这一现象中可知A.清朝前期的施政重心是开发边疆地区B.改土归流有利于西南地区稳定与发展C.清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拓展了疆域D.保甲制度加剧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22.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彻底改变了王朝国家长期存在以中原为中心,由内而外划定边疆的传统做法……此后,自康熙到乾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这反映出清朝前期A.被迫对外妥协B.主权国家观念的萌发C.疆域完全确定D.朝贡体系瓦解23.清朝中期,军机大臣曹振镛历经乾、嘉、道三朝,官运亨通,谥号文正。清人笔记中记载:“曹文正公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该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A.官僚队伍的腐化B.皇权专制的强化C.社会风气的败坏D.文字狱的常态化24.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25.清朝把全国划分为如下图所示的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蒙旗等。据此可知,清朝A.地方管理比元代行省更先进B.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动了传统朝贡体系的发展D.国家的地方治理方式灵活多元26.下面是清朝前期的外交体制框架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清朝外交管理权下移的趋势B.清朝外交近代化发展的趋势C.天朝上国观念下的分类管理D.闭关自守外交在政治上体现27.表1清代财政收入状况统计表年代收入银数(万两)收入粮数(万石)粮价(两/石)顺治九年(1652)24385621.15康熙二十一年(1682)31106340.59乾隆三十一年(1766)49378311.48鸦片战争前夕48508002.16读表1,据此可知清代A.财政危机日益严重B.财政的货币化特征明显C.人地矛盾非常突出D.赋税制度出现重大变革28.下表是某学校的历史研究小组收集的材料,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727年派驻藏大臣1762年设伊犁将军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A.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的发展B.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C.康乾盛世君主专制的强化D.杰出的君主康熙大帝29.清政府规定,白银是清朝法定货币,与铜钱兼用,完粮纳税须用白银支付。据统计,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而到了19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两白银可换铜钱一千六七百文.这种状况的出现A.加重了中国人民经济负担B.说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改变了中外贸易出超局面D.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二、非选择题30.(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个做法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逼迁沿海居民,尽毁沿海民房物资和船只,在沿海地区挖界沟、筑界墙、设警戍,其目的是制造出一个无人区以作为隔离地带,即所谓“立界移民”,又称迁界。一次对话(《康熙起居注》记录了1684年康熙与大臣席柱的一次对话。)康熙曰:“先因海寇,故海禁未开为是。今海寇既已投诚,更何所待?”席柱曰:“据彼处总督、巡抚云,台湾、金门等处系新得之地,应相其机宜,然后再开。”康熙曰:“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今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由总督、巡抚自图射利故也。”一些规定1683年“(迁民复归故土)甚为紧要,应察明原业,各还其主。”1686年“外国船只在四海关中之一交了进口税,其他三关不得再重复征税。”1689年“采捕鱼虾船只及民间日用之物并糊口贸易,俱免其收税。”1715年禁止将船只卖给外国,禁止水手超额,禁止海员出海多带米粮等。1717年“凡商船照旧东洋贸易外,其南洋、吕宋、噶罗吧等处不许商船前往。”——据韦庆远《明清史新析》对康熙时期(1622—1722年)的海疆治理进行评析。(14分)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BCDCAAB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BDCABBC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答案BBBDDCBBA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明朝是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主要通过封授制度,清朝乾隆时期,西藏事务归中央直接管理,体现了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治理,故选B项;清朝时西藏地区事务归属中央管理,这时的管理模式无法体现僧俗结合,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内地管理模式,看不出与内地一体化治理,且材料仅涉及西藏,不能说明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明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行政管理,并非经济开发,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康熙时期,政府将文化浸润作为治理西南边疆的一项重要民族政策,通过宣扬儒家文教来增强西南边疆民族对中央王朝的认同,故选B项;“文化差异大”不合题意,与材料中“愿习经书者”即学习儒家文化者相悖,排除A项;“因地制宜”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康熙政府推广于内地一致的儒学相悖,排除C项;“空前发展”夸大化且不合史实,应为“一定发展”,排除D项。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②地位于蒙古地区,清政府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以盟、旗为地方行政单位,故选B项;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司、卫、所,清朝设置将军辖区用于管辖东北,排除A项;③地位于西藏地区,清政府通过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和颁布法律的方式管辖西藏,排除C项;④地位于西南地区,元朝开始在西南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用于强化对西南地区的治理,排除D项。4.【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督抚……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可知,密折制度让皇帝得以与地方官员单独沟通,从而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已有定见,这种制度削弱了中央官员对决策的影响了,强化了皇帝个人专断,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密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在决策中的个人专断,体现的是决策层面的问题,没有体现人事任命上的问题,是否任人唯亲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密折制度让皇帝得以与地方官员单独沟通,从而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已有定见,这种方式使得中央的决策机制实际上已无作用,违反了过去的中央决策的过程,削弱而不是强化了政务运行的制度化,排除B项;密折制度使得皇帝对事情已有定见,部臣的反对意见难以奏效,所以密折制度提高了皇帝的个人权威与君主专制,中枢机构实际上处于被架空的状态,排除D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夷’则专指外国人,特别是西方殖民者”,可知随着西方的崛起和殖民侵略,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日渐增多,“夷”的概念发生变化,故世界局势影响传统文化观念,故选D项;统治者并未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A项;“夷”则专指外国人与清朝疆域得到了开拓和巩固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反映出清朝“华夷”观念的进步,排除C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样实行编旗……清朝的亲王、贝勒、贝子、公、台等封爵”可知,清政府对内外蒙古实行统一政策,且采用清朝皇亲等级制度,有助于推动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也有利于清朝对北部边疆的控制,故选C项;材料“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表明内外蒙古同样实行编旗制度,但制度统一不代表融为一体,且该说法夸大了该制度的作用,排除A项;清朝地方实行督抚制度,清朝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与北方蒙古贵族会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帝是以武力方式粉碎了噶尔丹分裂国家的阴谋,并非会盟,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可知面对西方海洋霸权崛起的趋势,中国明清政府采用了被动防御政策,意图通过忽视海洋主权来抵御外敌,体现了当时封建政府的海洋意识严重不足,故选A项;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完全关闭,存在时开时毕的现象,民间贸易并未完全禁绝,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以被动防御的方式抵御列强侵略,助长了统治者虚骄自大的心态,为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埋下伏笔,排除C项;“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说明当时政府的扼守疆意识比较浓厚,只是应对措施存在问题,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如系自奏之折,贝勒以下,皆令亲递;惟亲王、郡王,准遣官代递。文武大臣年逾六十岁者,亦准代递”可知,清朝京官奏折除某些特殊人物之外必须亲自呈递皇帝,减少了中间环节,有助于保障奏折的保密性,故选A项;亲王和年纪较大的官员可以代递奏折,且此处强调君臣关系,并非孝道,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非奏折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的官吏和亲王等都属于特权阶层,材料并未强调对其进行优待,排除D项。9.【答案】B【解析】据材料“雍正至嘉庆时期部分被批准的奏折”“征战准噶尔驻藏大臣新疆地方鼓铸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一体行用”可知,雍正至嘉庆时期,通过军事手段、设置官员、统一货币等手段,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提升了清朝时期的边疆治理水平,故选B项;据材料“征战准噶尔驻藏大臣新疆”可知,奏折的内容是关于边疆治理的,而行政体系是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和运行等制度,因此行政体系的完备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清朝时期,通过设立军机处、奏折制度和秘密立储制度来抑制权臣加强君主专制,这与题中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设驿站,以便文移以重军务事驻藏大臣乾隆钱二成,嘉庆钱八成”可知,雍正至嘉庆年间对边疆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封建统治危机的加剧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乾隆至嘉庆年间,耕地面积增长缓慢,人口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导致人均实得耕地逐渐下降,反映了当时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故选C项;材料中耕地面积的增长并不明显,说明垦荒拓耕效果并不明显,排除A项;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的结果,与外来人口流入无关,排除B项;人均实得耕地逐渐下降导致人地矛盾尖锐,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每年春秋两季,驻藏大臣奏明皇上轮流巡查前后藏,顺便督察操演。各地……如有虐待兵丁、扰害百姓等情,即可向驻藏大臣呈控,定予查处”可见,清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巩固西藏边防和社会稳定,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开始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清朝“开始确立”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对西藏进行管辖的主体是“驻藏大臣”,且“有效保证”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土司制度”是清朝在西南少数民族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而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对其管辖,排除C项。12.【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朝军机处并没有列入乾隆朝最重要官修政书《大清会典》中,这是因为军机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在正式的国家政治体制中不好定位,故选B。军机处是清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地位显赫,故A项错误。材料中明确指出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之地”,职能明确,故排除C。军机处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D错误。13.【答案】B【解析】唐朝在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①为安西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西域军政事务,②为北庭都元帅府;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③为伊犁将军,故选B项;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而①为唐朝的机构;唐朝北方设单于都护府,而西域在西北,②错误,排除A项;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而①为唐朝的机构;③清朝在青海设立西宁办事大臣,而非西域,排除C项;唐朝北方设单于都护府,而西域在西北,②错误;清朝在青海设立西宁办事大臣,而非西域,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其体制同于六部,地位列于工部之后,职官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主要官员由满洲和蒙古族人担任,故选D项;军机处是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排除A项;宣政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初名总制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B项;巡检司掌管地方治安机构,排除C项。15.【答案】C【解析】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时期,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这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故①正确;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而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故②错误;明朝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和甘薯输入中国,其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推动了人口的增长,故③正确;康熙实行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减轻了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6.【答案】A【解析】内阁首辅在明朝中后期地位高于其他阁臣,但是清朝时期即使是满洲人垄断的领班大学士,地位也与其他阁臣差别不大,表明清朝时期君主更加专断,故选A项;题干所述是皇帝和内阁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变化是由于皇权专制加强所致,而不是统治者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所致,排除B项;内阁的设置和变化并不是中枢官僚体制趋于成熟的体现,而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排除C项;明王朝衰亡的教训不是在于内阁成员权势地位的高低,而是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天灾不断和农民起义,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题干数据中,清朝康熙到嘉庆年间,中国出售给日本的生丝及丝棉织品的数量锐减,可以用“日本自产生丝及丝棉织品增多”加以解释,故选B项;中国赴日本商贸的船只数锐减,且中国对日本出售的生丝、丝棉织品及皮革急剧下降,与中日贡赐贸易加强不符,排除A项;此时西方殖民对中日商贸的破坏力十分有限,排除C项;中国民族资本产生于19世纪后期,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材料“小人多以此谗害君子”“上下相忌,君臣相疑”可知,谢济世列举了一些密折制度的弊端,对密折制度持否定态度,故选B项;明朝时已废除宰相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军机处的相关内容,无法判断密折制与军机处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密折制度的任何好处,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据所学,①中的参知政事、三司使、提点刑狱司出现于宋朝,②中的太尉、中朝尚书、护乌桓都尉出现于汉朝,③中的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出现于明朝,④中的监察御史、军机大臣、直隶总督出现于清朝;基于以上分析,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②①③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20.【答案】D【解析】自古以来,泰山封禅就是表明自己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它代表了国家权力和权威,因此康熙仿《尚书·舜典》的礼仪致祭泰山,具有强烈的官方色彩,而他专程前往曲阜孔庙,瞻拜孔子并编成《幸鲁盛典》颁行天下,意在说明清继承了文化正统,故选D项;康熙仿礼祭祀客观上能起到宣传传统礼仪的作用,但“意在”表主观目,康熙的主观意图应是巩固政治统治,排除A项;泰山及曲阜仍在北方,排除B项;不管是致祭泰山还是瞻拜孔子,都是康熙帝为了告知天下百姓其继承了政治文化大统,是为了彰显权力合法性,而不仅仅是君主个人权威,排除C项。21.【答案】B【解析】清朝前期西南地区中央政府委任的官员与士绅、少数民族首领共同协作治理的模式和机制,是改土归流的产物,这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故选B项;题干没有提到清朝前期对内地的治理措施,不能和内地形成比较,就没法得出当时的施政重心是开发边疆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西南地区本来就是清朝疆域范围内的区域,所以上述措施的结果不会是拓展了疆域,排除C项;保甲制度是对基层民众加强控制的措施,有利于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所以不会加剧边疆地区的社会动荡,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据材料“自康熙到乾隆年间,中俄多次签订条约划定边界,逐步明晰了中俄双方的疆界和相关权益,同时也划定了与藩属国朝鲜的边界”,可知清朝注重与周边国家疆界的划分,具有领土主权意识,说明主权国家观念萌发,故选B项;晚清时期才被迫对外妥协,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西北边疆处于战乱,疆域还未完全确定,排除C项;近代甲午战后朝贡体系瓦解,排除D项。23.【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曹振镛将自身官运亨通归功于“多磕头,少说话”,大臣不能有主见,只能默然顺从,说明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腐化指思想行为腐败堕落,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社会风气是指整体或局部社会在一个阶段内所呈现的习尚、风貌,为一定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以及时尚等要素的总和,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狱事,但这不是根源,文字狱的常态化也是君权强化的表现,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改土归流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是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土归流是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因此该政策调整了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同时,还加强了政府对人口、赋税和土地的管理,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D项;我国明清时期已形成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存的情况,民族结构比较稳定,并未因改土归流政策发生改变,排除A项;改土归流重点将地方的世袭土司变为流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该项制度没有倾向于边疆少数民族,因此不能得出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的结论,排除B项;改土归流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产生维护边疆安定的作用,但不符合材料中“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的定义,排除C项。25.【答案】D【解析】据材料“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蒙旗等”结合所学可知,清代对地方的划分形式多样,体现了国家对地方治理的灵活多元,故选D项;材料仅是清朝的地方区划,没有涉及元代的地方管理,没有对比,不能说明谁更先进,排除A项;据所学,蒙古蒙旗是利用当地势力对地方的管理,属于因地制宜,而非中央直接控制,排除B项;据所学,传统朝贡体系是一种对外体系,而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的地方管理,属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26.【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清朝前期以自我为中心,将与清朝交往的国家分为三类——朝贡国、俄国、互市之国并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故选C项;外交权属于主权范畴,归属于皇帝,排除A项;外交近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