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卷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卷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卷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卷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单元卷 统编版(2019)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统计,从1775年到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1790年整个美国人口还要多。对美国而言,移民的涌入()A.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 B.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C.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D.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2.19世纪中叶,大批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劳工,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务工,其直接原因在于()A.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B.英美等国因经济发展需要禁止奴隶贸易C.美洲土著印第安居民的急剧减少 D.美洲等地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3.《赫梯法典》关于马的规定: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其案件也如此(即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些规定充分说明()A.赫梯人非常重视马匹的驯化和驯养 B.马匹在赫梯人的生活中地位最为重要C.赫梯人对其祖先驯化的马匹非常重视 D.马匹是赫梯人非常重要的私人所有财产4.16世纪,印第安人在给被征去矿山劳动的亲人送行时,就预先为他们举行送葬的仪式。据此可推知()A.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B.当时矿山劳动时间太长C.印第安人的送丧仪式 D.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5.在与印欧人的冲突和交往中,农业社会居民也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车,后来出现了骑兵,这说明()A.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互相学习 B.农业民族文化领先于游牧民族文化C.农业文明向游牧民族的学习和借鉴 D.游牧民族学习农业民族的先进方式6.“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 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C.隔绝状态被完全打破 D.移民促进文化交流7.印欧人生活在东欧平原上,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这从本质上说明 ()A.生活实践需要推动技术革新 B.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C.印欧人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 D.印欧人和农业居民互动频繁8.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西欧社会进入中世纪的重要标志,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是()A.匈奴人 B.日耳曼人 C.阿拉伯人 D.雅利安人9.“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A.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走私的情景C.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的情景 D.从欧洲移民到新大陆的情形10.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A.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突变,国家经济混乱 B.东欧各国遭受自然灾害和经济大危机C.西欧和北美地区有较好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D.东欧国家劳动力教育素质很高,广受欢迎11.从公元前2千纪初开始,印欧人从东欧平原外迁到各地,关于其迁徙过程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被称为雅利安人 B.小亚细亚的印欧人后来发展为波斯人C.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变成希腊人 D.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的武力优势征服其他区域12.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生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13.下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这种人口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西葡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C.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 D.西葡率先开展了黑人奴隶贸易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15.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16.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达到820万,1992年猛增到1820万,到2019年已经有7080万。这说明()A.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发展面临的难题 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D.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材料二几乎每个利物浦的市民都成了商人。他们中拿不出一大捆货物者就拿出一小箱……几乎每个阶级对几内亚的买卖都兴趣浓厚。在利物浦,赚取百分之百的利润并不稀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10分)(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奴隶贸易和欧洲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4分)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公元2世纪时,由罗马军队修建的公路、桥梁等设施在便利了军队的迅速调遣和给养运输的同时,也用于民用,从而促进了帝国境内居民之间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公路和军营成为较大的平民定居点的核心,带来了凝聚力和安全感,它们也有助于向帝国边境地区传播罗马文化。……罗马从整个帝国境内各民族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们将罗马文化带到行省。士兵在罗马军队中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的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摘编自王鹤《罗马军队与文化传播》材料二凯撒时期,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在高卢、阿非利加等行省建立了至少40个老兵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城市都建有宽广的街道,横纵交叉形成棋盘状的格局。城市内部建有成排的民居,以及多样的公共建筑,为市民的社会活动和娱乐生活提供保障。……行省的居民已习惯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乐于同他们往来,而事实上也有许多平民已经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结了婚。——摘编自尚德君《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军队在罗马帝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撒建立老兵殖民地的原因,并分析老兵殖民地的建立产生的影响。(6分)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1768年,为扩大英帝国的版图,政府派海军军官库克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69—1770年,库克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所有。同行的植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331种新植物。库克在航海中绘制了大量海图,这次航行,他们给世界地图增加了5000多英里(1英里=1.609344千米)的海岸线。后来库克到达了夏威夷等岛屿,在与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死。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英国移民为库克建立纪念碑和雕像。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亚一些土著社区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土著人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摘编自郭方《看得见的英国史》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12分)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日俄战争的失败使俄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爆发了1905年革命。统治阶层为了转移视线,煽动反犹恶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随着国内战争的激化,大批俄国和波兰犹太人纷纷穿越西伯利亚涌入中国东北地区。“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军队占领了上海及周边大部分地区。中国政府无法在上海继续行使自己的职权,而日本占领军一时还来不及建立傀儡政权,结果从1937年秋至1939年秋近两年时间里,上海处于一种“护照签证失控”状态,外国人进入上海不需要签证,不需要经济担保,不需要预先找到工作及出具警方提供的品德证明。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犹太人开始奔向当时向他们敞开大门的东方大都市——上海。从1933年到1941年,约3万犹太人经海路到达上海,除了数千人经上海去了第三国外,有25000名左右的犹太难民把上海当作他们的避居地,这一数字超过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南非、新西兰五国当时接纳犹太难民的总和。——据潘光、王健《犹太人与中国》(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犹太人两次来华高潮的异同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大量来华的原因并分析由此带来的影响。(6分)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统计,从1775年到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1790年整个美国人口还要多。对美国而言,移民的涌入()A.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 B.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C.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D.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解析: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这一时期大量人口移居美国,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加速了美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故选A项;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一直存在,排除B项;这一时期大量移民的涌入对美国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排除C项;国内市场的形成是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移民涌入的结果,排除D项。答案:A2.19世纪中叶,大批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劳工,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务工,其直接原因在于()A.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B.英美等国因经济发展需要禁止奴隶贸易C.美洲土著印第安居民的急剧减少 D.美洲等地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解析:19世纪初,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奴隶贸易受到限制,所以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大批印度、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劳工,远涉重洋,来到美洲务工,因此B项正确。答案:B3.《赫梯法典》关于马的规定:假如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其案件也如此(即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这些规定充分说明()A.赫梯人非常重视马匹的驯化和驯养 B.马匹在赫梯人的生活中地位最为重要C.赫梯人对其祖先驯化的马匹非常重视 D.马匹是赫梯人非常重要的私人所有财产解析:题干信息“任何人获得良种的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发现了它,则消除烙印的人应交付七匹马……假如任何人盗窃拉车的马,则其案件也如此(即赔付十匹马,并用自己的房屋担保)”表明马匹在赫梯人生活中地位重要,是非常重要的私有财产,严禁其他人占有,因此答案选D项。答案:D4.16世纪,印第安人在给被征去矿山劳动的亲人送行时,就预先为他们举行送葬的仪式。据此可推知()A.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B.当时矿山劳动时间太长C.印第安人的送丧仪式 D.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解析:16世纪是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时期,西欧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的残酷剥削积累财富,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矿山劳动时间长,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推知印第安人的送丧仪式如何,故C项错误;印第安人多被折磨致死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故D项错误。答案:A5.在与印欧人的冲突和交往中,农业社会居民也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车,后来出现了骑兵,这说明()A.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的互相学习 B.农业民族文化领先于游牧民族文化C.农业文明向游牧民族的学习和借鉴 D.游牧民族学习农业民族的先进方式解析:据题干信息,农业社会居民也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车,后来出现了骑兵,这体现了农业文明向游牧民族的学习和借鉴,因此C项正确。答案:C6.“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这段话表明1500年前后的世界 ()A.欧洲人口大量移居美洲 B.各地联系逐步加强C.隔绝状态被完全打破 D.移民促进文化交流解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判断,题干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推进了世界联系的加强,故B项正确。答案:B7.印欧人生活在东欧平原上,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最先驯养马匹,发明了马拉战车,这从本质上说明 ()A.生活实践需要推动技术革新 B.印欧人一直重视科技发明C.印欧人善于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 D.印欧人和农业居民互动频繁解析:印欧人作为游牧民族,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需要使用畜力,因此成功驯化马匹,在和其他民族的战争中,又发明了马拉战车,所以A项正确。答案:A8.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西欧社会进入中世纪的重要标志,灭亡西罗马帝国的是()A.匈奴人 B.日耳曼人 C.阿拉伯人 D.雅利安人解析:在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答案:B9.“人被打上烙印,像牲畜一样被关在阴暗的地下室/许多人死在航程上——不愿意/被送到另一个国家,卖给另一个奴隶主/跳进海里滋养了大群的鲨鱼……”此诗主要反映了近代西方殖民者()A.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情景 B.从事可耻的鸦片走私的情景C.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的情景 D.从欧洲移民到新大陆的情形解析:根据材料中“像牲畜一样”“奴隶主”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16世纪以后殖民者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进行奴隶贸易的情景,故选A项。答案:A10.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A.东欧各国社会制度突变,国家经济混乱 B.东欧各国遭受自然灾害和经济大危机C.西欧和北美地区有较好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D.东欧国家劳动力教育素质很高,广受欢迎解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其原因在于东欧国家社会制度剧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大量劳动力迁徙到北美和西欧地区,因此A项正确。答案:A11.从公元前2千纪初开始,印欧人从东欧平原外迁到各地,关于其迁徙过程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印欧人被称为雅利安人 B.小亚细亚的印欧人后来发展为波斯人C.巴尔干半岛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演变成希腊人 D.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的武力优势征服其他区域解析:印欧人从东欧平原外迁到各地后,形成今天亚欧大陆很多民族的前身,小亚细亚的印欧人发展为赫梯人,因此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其他三项表述正确,均可排除。答案:B12.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写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这说明当时的日耳曼人()A.已进入文明时代 B.以采集渔猎为生C.尚处于游牧时代 D.具有封闭保守性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当时的日耳曼人过着“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的生活,这是典型的游牧生活状态,故C项正确;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和国家的诞生,题干中未涉及日耳曼文字及国家的建立,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日耳曼人以采集渔猎为生,故B项错误;封闭保守性是封建小农经济的特性,不是游牧民族的特性,故D项错误。答案:C13.下图是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这种人口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西葡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C.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 D.西葡率先开展了黑人奴隶贸易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到无论是西属美洲,还是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人口构成中都有“非洲奴隶”,再结合时间“1825年”可以判断是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导致,C项正确。答案:C14.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解析:材料“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说明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故选B项;材料中厦门鼓浪屿、漳州、泉州只是部分地区不是遍及中国乡村,排除A项;材料“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表明保留了中式风格,排除C项;材料“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说明不仅仅见于通商口岸,排除D项。答案:B15.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 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 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解析:据材料“用本部族语言……感到高兴”“用宗主国语言……羞耻”可知,奥比形象地诠释了非洲传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内在矛盾,表达了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故选A项;“用本部族语言……感到高兴”“用宗主国语言……羞耻”表达对殖民文化的批判,排除B项;“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说明此时尼日利亚还处于殖民统治下,国家没有独立,更谈不上开放,排除C项;此时尼日利亚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大国政治对抗”表述错误,排除D项。答案:A16.联合国难民署资料显示,国际难民总数在1976年是280万,1980年达到820万,1992年猛增到1820万,到2019年已经有7080万。这说明()A.难民问题成为全球化深入发展面临的难题 B.经济全球化加速跨国间人员自由流动C.多极化趋势导致全球政局的动荡不安 D.发展中国家面临全球化趋势严峻挑战解析:从题干中可看出国际难民总数呈上升趋势,由于难民生活艰苦,政治无权,因此必然成为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大障碍,故A项正确;难民不属于跨国间人员的自由流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涉及多极化趋势与全球政局动荡的关系,故C项错误;国际难民大多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面临严峻挑战,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材料二几乎每个利物浦的市民都成了商人。他们中拿不出一大捆货物者就拿出一小箱……几乎每个阶级对几内亚的买卖都兴趣浓厚。在利物浦,赚取百分之百的利润并不稀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10分)(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奴隶贸易和欧洲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从材料中的信息归纳概括;第二小问背景注意要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要从奴隶贸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方面组织答案。答案:(1)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历史背景:①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②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要。(2)奴隶贸易是欧洲对外贸易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公元2世纪时,由罗马军队修建的公路、桥梁等设施在便利了军队的迅速调遣和给养运输的同时,也用于民用,从而促进了帝国境内居民之间贸易的往来和文化的交流。公路和军营成为较大的平民定居点的核心,带来了凝聚力和安全感,它们也有助于向帝国边境地区传播罗马文化。……罗马从整个帝国境内各民族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们将罗马文化带到行省。士兵在罗马军队中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的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摘编自王鹤《罗马军队与文化传播》材料二凯撒时期,为了安置退伍老兵在帝国西部行省建立了许多老兵殖民地,在高卢、阿非利加等行省建立了至少40个老兵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的城市设计和规划都是罗马式的,城市都建有宽广的街道,横纵交叉形成棋盘状的格局。城市内部建有成排的民居,以及多样的公共建筑,为市民的社会活动和娱乐生活提供保障。……行省的居民已习惯于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且乐于同他们往来,而事实上也有许多平民已经同士兵成了朋友并且结了婚。——摘编自尚德君《罗马帝国早期西班牙行省罗马化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军队在罗马帝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撒建立老兵殖民地的原因,并分析老兵殖民地的建立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作用:①履行军事职责,保卫罗马帝国安全;②修建公共设施,促进经贸往来;③传播拉丁语、法律和宗教,促进文化交流。背景:①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对内、对外战争相对较少;②万民法的推行缓和了罗马帝国境内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③基督教的兴起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2)原因:安置罗马退伍老兵。影响:①促进了西部城市的兴起,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城市生活的样板;②促进了罗马人与当地居民的交融,有利于罗马文化和习俗在当地的传播。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1768年,为扩大英帝国的版图,政府派海军军官库克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69—1770年,库克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所有。同行的植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331种新植物。库克在航海中绘制了大量海图,这次航行,他们给世界地图增加了5000多英里(1英里=1.609344千米)的海岸线。后来库克到达了夏威夷等岛屿,在与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死。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英国移民为库克建立纪念碑和雕像。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亚一些土著社区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土著人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摘编自郭方《看得见的英国史》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要准确全面)(12分)答案:情节:库克到达澳大利亚的航行使这些地区相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收入来源。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需要开辟更加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库克航抵澳大利亚和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后,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了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入澳大利亚,打破了澳大利亚与世隔绝的状态。但是,库克的航海活动给当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