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含解析_第1页
全国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含解析_第2页
全国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含解析_第3页
全国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含解析_第4页
全国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跟踪检测(一)“家国同构”下的古代政治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雅安三模)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解析:选C由材料“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知夏、商、周三族认为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选C项;材料强调各族与黄帝的血缘关系而非黄帝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观念而非宗族观念,排除B项;夏、商、周三族之间没有世袭,排除D项。2.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A.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B.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C.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D.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解析:选A西周诸侯对内保持团结,对下控制,对上承担各种义务,这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故选A项;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分封制下是诸侯、卿大夫等对地方直接管理,排除B项;“避免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西周诸侯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不能说明一定弥合族群之间的巨大差异,排除D项。3.(2019·辽宁沈阳三模)据史料统计,中国古代从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诸侯国数量大量降低,战争爆发次数超过300次,年均超过3次,无战争的时间只有195年,这说明()A.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减少,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的统一,集权趋势加强,这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故选A项;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战争爆发频率仍然很高,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4.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解析:选D周天子是王权与神权的统一,而王室衰微后二者分离,到秦朝时淡化了“君权神授”的天命观,这说明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故选D项;淡化天命观而不是逐渐消亡,排除A项;秦始皇创皇帝名号,标榜自己功过三皇五帝,目的是淡化天命观,而不是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排除B项;只是淡化神权而不是神权不再与王权结合,排除C项。5.(2019·安徽马鞍山三模)秦朝法律为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楚地的刘邦集团入主关中后,采取了承秦制而定汉律的做法,此举得到了秦人的拥护。由此可知()A.汉承秦制得到天下认同B.秦楚文化冲突难以调和C.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D.民心向背决定政治走向解析:选C刘邦入主关中后承秦制(关中文化)而定汉律得到秦人的拥护,这说明文化传统影响制度选择,故选C项;材料里说的是得到秦人的拥护而不是天下的认同,排除A项;汉承秦制而定汉律体现的是秦楚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冲突难以调和,排除B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6.(2019·广东茂名二模)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表中是刻石部分内容。据此可知,秦朝()内容刻石名称“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泰山刻石“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芝罘刻石“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碣石刻石“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会稽刻石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解析:选B据材料“男女礼顺”“建定法度”“事各有序”等都是确立社会行为规范,故选B项;材料“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只是说明社会秩序,没有体现法治,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百姓遵守秩序,没有体现恩惠,排除C项;据材料“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可知目的是颂德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D项。7.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解析:选D据材料“最重视判”,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A、B两项材料未体现,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8.(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职”来显示其特殊地位,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身,说明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职”的功能增强了,故选C项;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据此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降低,排除A项;题干提及了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并没有详细介绍其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转变,排除D项。9.(2019·广东惠州4月模拟)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类型数量特点国家政策世家甚多多是战国以来贵族后裔,宗族势力强大打击豪富以万计兼并土地,造成小农破产迁徙、限制游侠数百讲信重义、轻财好施,受民众崇拜宽松A.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B.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C.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D.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国家对“世家”采取了“打击”政策,对“豪富”采取了“迁徙、限制”政策,对“游侠”采取了“宽松”政策,如此一来,对这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就有了比较严格的治理,这就为汉初政府解决地方问题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只是针对“豪富”的做法,与其他两个无关,排除A项;宗法制度只是针对“世家”而言的,与其他两个无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述及西汉初年的政治问题,与文化制度无关,排除D项。10.美国某史学家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这说明清朝()机构职能主要表现理藩院管理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对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控制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解析:选B据材料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选B项;材料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排除A项;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实施,体现不出“创新”,排除C项;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控制的严格,排除D项。11.(2019·山东济宁二模)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明太祖认为对于“蛮夷”——少数民族或邻国要威惠并施,明成祖对于“蛮夷”要抵御与归服并用,两者都重视处理与“蛮夷”的关系,故选D项;“华夷观念”在近代以来才逐渐改变,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行政机构,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怎样尊重“蛮夷”,而是要威惠并施,排除C项。1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元承宋制”在中央机构的表现为()A.中书省与行省制度 B.中书省与枢密院C.枢密院与宣政院 D.中书门下与枢密院解析:选B根据材料“元承宋制”,并结合所学,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元代中书省由宋代中书门下而来,枢密院由宋代枢密院而来,故选B项;行省制度、宣政院均创立于元代,排除A、C两项;元代没有中书门下这一部门,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清华大学高三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国初期,山西乡村政权组织的建置十分混乱,经济发展能力也日渐枯竭,因此阎锡山执政之初,在山西乡村进行新“村制”探索。他认为,“大凡世界各国,其行政网愈密者,其政治愈良好、愈进步”。“意欲由行政网不漏一村入手,一村不能漏然后再做到不漏一家一人,网能密到此处,方有政治可言”。第一个阶段自1917年9月至1922年3月是“官治提倡村制之时代”,山西省公署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编村的章程、条例等规章制度,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自上而下推行新“村制”;第二阶段是1922年3月至1928年的“村民自办村政之时代”,山西省公署设立了专门的考核机构——村政处,以行政力量促进新“村制”在各地的具体落实。由省起至乡村的邻,共建立起九级行政管理组织,即省署—村政处—禁烟股、考核股、总务股—区—县—段—编村—闾—邻—居民(另加村范委员),阎锡山终于取得了将国家行政管理网络直接延伸到乡村社会的初步成功。——摘编自马义平《近代山西社会秩序再构与权威重塑——以民国初期山西新“村制”为例》材料二在2014年9月召开的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摘编自《人民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山西新“村制”与宋代乡约管理制度的不同和影响。(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培育当代新乡贤的条件。(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材料一“山西省公署颁布了……自上而下推行新‘村制’”可以得出其不同点是自上而下行政力量推动,通过材料一“由省起至乡村的邻……—居民(另加村范委员)”,可以得知一定程度打破宗族结构及政治管理网络严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知近代山西新“村制”的影响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第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风气转变,第三,削弱了传统家族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了对乡村的控制管理,第四,巩固了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第(2)问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培育当代新乡贤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乡土性宗法关系依然存在,其二,乡绅自治的传统,其三,浓厚的家国情怀,其四,基层自治的政策支持,其五,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答案:(1)不同:自上而下行政力量推动;一定程度打破宗族结构;政治管理网络严密。(侧重政治管理)(每点两分,任答两点4分)影响:有利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风气转变;削弱了传统家族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了对乡村的控制管理;巩固了阎锡山对山西的统治。(2)乡土性宗法关系依然存在;乡绅自治的传统;浓厚的家国情怀;基层自治的政策支持;乡村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在儒家“家天下”观念的影响下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几乎覆盖亚洲境的朝贡制度。在政治上,中国与这些国家是一种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在经济上则通过朝贡贸易进行交流。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就定下两项对外政策:对海外国家不得加以攻打;不得利用朝贡关系牟利,朝贡贸易不可与私人海外贸易相混淆。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外部威胁日益严重。16世纪后期日本企图“率兵扫平朝鲜,更收朝鲜兵马,席卷明国四百余州”;越南攻扰云南边寨,暗中支持边境土司发动叛乱;缅甸于万历年间发动对云南的攻击,在三十年的战争中以明朝失败告终;葡萄牙租占澳门,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地区,后来荷兰侵占澎湖、台湾;而压死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东北的满洲人。——摘编自《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提炼材料观点,“古代中国在儒家‘家天下’观念的影响下建立了以中国为中心、几乎覆盖亚洲境的朝贡制度……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就定下两项对外政策:对海外国家不得加以攻打;不得利用朝贡关系牟利,朝贡贸易不可与私人海外贸易相混淆。但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外部威胁日益严重……而压死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来自东北的满洲人”可知观点在于中国的朝贡体制到了明朝中期以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历史信息,从朝贡体制的含义与朝贡体制的影响入手,最后,根据提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