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教案7篇_第1页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7篇_第2页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7篇_第3页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7篇_第4页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7篇初中数学教案.doc篇一1、使学生学会较熟炼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证明问题。2、掌握运用切线的性质和切线的判定的有关问题中辅助线引法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准确、熟炼、灵活地运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及其性质。教学难点:学生对题目不能准确地进行论证。证题中常会出现不知如何入手,不知往哪个方向证的情形。一、新课引入:我们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现在我们来利用这些知识证明有关几何问题。二、新课讲解:实际上在几何证明题中,我们更多地将切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应用在具体的问题中,而一道几何题的分析过程,是证题中的最关键步骤。p.109例3如图7-58,已知:ab是⊙o的直径,bc是⊙o的切线,切点为b,oc平行于弦ad.求证:dc是⊙o的切线。分析:欲证cd是⊙o的切线,d是⊙o的弦ad的一个端点当然在⊙o上,属于公共点已给定,而证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情形。所以辅助线应该是连结oc.只要证od⊥cd即可。亦就是证∠odc=90°,所以只要证∠odc=∠obc即可,观察图形,两个角分别位于△odc和△obc中,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或全等都可以产生对应角相等的结果。而图形中已存在明显的条件od=ob,oc=oc,只要证∠3=∠4,便可造成两个三角形全等。∠3如何等于∠4呢?题中还有一个已知条件ad∥oc,平行的位置关系,可以造成角的相等关系,从而导致∠3=∠4.命题得证。证明:连结od.教师向学生解释书上的证题格式属于推出法和因为所以法的联用,以后证题中同学可以借鉴。p.110例4如图7-59,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和cd相等,且ab与小圆相切于点e求证:cd与小圆相切。分析:欲证cd与小⊙o相切,但读题后发现直线cd与小⊙o并未已知公共点。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从圆心o向cd作垂线,设垂足为f.此时f点在直线cd上,如果我们能证得of等于小⊙o的半径,则说明点f必在小⊙o上,即可根据切线的判定定理认定cd与小⊙o相切。题目中已告诉我们ab切小⊙o于e,连结oe,便得到小⊙o的一条半径,再根据大⊙o中弦相等则弦心距也相等,则可得到of=oe.证明:连结oe,过o作of⊥cd,重足为f.请同学们注意本题中证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这种证明途径是由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来给定所决定的。练习一p.111,1.已知:oc平分∠aob,d是oc上任意一点,⊙d与oa相切于点e.求证:ob与⊙d相切。分析:审题后发现欲证的ob与⊙d相切,属于ob与⊙d无公共点的情况。这时应从圆心d向⊙b作垂线,垂足为f,然后证垂线段df等于⊙b的一条半径,而题目中已给oa与⊙d切于点e,只要连结de.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问题便得到解决。证明:连结de,作df⊥ob,重足为f.p.111中2.已知如图7-61,△abc为等腰三角形,o是底边bc的中点,⊙o与腰ab相切于点d.求证:ac与⊙o相切。分析:欲证ac与⊙o相切,同第1题一样,同属于直线与圆的公共点未给定情况。辅助线的方法同第1题,证法类同。只不过要针对本题特点还要连结oa.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出发,证得oa平分∠bac,然后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使问题得到证明。证明:连结od、oa,作oe⊥ac,垂足为e.同学们想一想,在证明oe=od时,还可以怎样证?(答案)可通过“角、角、边”证rt△odb≌rt△oec.三、新课讲解:为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让学生阅读109页到110页。从中总结出本课的主要内容:1.在证题中熟练应用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切线的性质。2.在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时,只能遇到两种情形之一,针对不同的情形,选择恰当的证明途径,务必使同学们真正掌握。(1)公共点已给定。做法是“连结”半径,让半径“垂直”于直线。(2)公共点未给定。做法是从圆心向直线“作垂线”,证“垂线段等于半径”。四、布置作业1.教材p.116中8、9.2.教材p.117中2.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2、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体会物体三视图的合理性;3、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的三视图;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的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2、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3、渗透多侧面观察分析的思维方法;情感与态度通过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逐渐形成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结果。难点:能画立方体及简单组合的三视图。教法学法:①发现式教学法②动手实践与思考相结合法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看录像;2.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观察庐山;3.房屋的房型图。二、观察体验、探索结论活动1:观察一组图片,找出结论。活动2:观察图片,注意这些图片的拍摄角度,你能挑出一组三视图的图片吗?活动3:猜猜看:通过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图片来猜测实物是什么?活动4:观察下图如果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着三个几何体,分别得到什么平面图形?三。学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给出由4个小正方体形成的组合图形,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形。如:从上面看从左面看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从正面看做一做:以小组为单位,用6个小立方体块搭出不同的几何体,然后根据搭建的几何体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验证,看谁画的图最标准。而后,全班同学根据某小组画的三视图来组合立体图形。四、小结与反思:1.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本节课数学知识对平时的学习生活有何作用?五、练习与作业:1.能力作业:画出我校教学楼的三视图(以面向南为“从正面看”),或者画出你家的房屋(或设计)的平面图。初中数学教案.doc篇三1、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方法,明确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律及乘法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仍然适用。2、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学习难点:二次根式计算的结果要是最简二次根式。知识准备1、满足下列条的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2、回忆有理数,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3、回忆并整理整式的乘法公式。方法探究1⑴(512+23)x15⑵(3+10)(2-5)归纳:尝试练习:⑴(3+22)x6⑵(827-53)6⑶(6-3+1)x23⑷(3-22)(33-2)⑸(22-3)(3+2)⑹(5-6)(3+2)方法探究2⑴(3+2)(3-2)⑵(3+25)2归纳:尝试练习:⑴(5+1)(5-1)⑵(7+5)(5-7)⑶(25-32)(25+32)⑷(a+b)(a-b)⑸(3-2)2⑹(32-45)2⑺(3-22)(22-3)⑻(a-b)2⑼(1-23)(1+23)-(1+3)2⑽(3+2-5)(3+2+5)例题解析1、计算:(22-3)2024(22+3)2024。2、若x=10-3,求代数式x2+6x+11的值。3、若x=11+72,y=11—72,求代数式x2-xy+y2的值。内反馈1、计算12(2-3)=2、计算⑴(2+3)(2-3)=⑵(5-2)2024(5+2)2024=3、计算:⑴12(75+313-48)⑵(1327-24-323)12⑶(23-5)(2+3)⑷(5-3+2)(5+3-2)⑸(312-213+48)÷234、已知a=3+2,b=3-2,求下列各式的值。⑴a2-b2⑵1a-1b⑶a2-ab+b25、若x=3+1,求代数式x2-2x-3的值。初中数学公开课教案篇四教学目标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教学建议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三、知识结构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四、教法建议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二)能力训练点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四)美育渗透点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二、学法引导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2.难点:同重点.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四、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六、教学步骤(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板书:公式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板书:S=ah(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出示投影2)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师生共同分析: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教法说明】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一米范文★),必须已知哪些量.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出示投影3)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学生讨论: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评讲时注意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测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当时,求t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七、随堂练习(一)填空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高是,它的面积___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是,那么它的体积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求它的体积V,如果,,,V是多少?八、布置作业(一)必做题课本第22页1、2、3第23页B组1(二)选做题课本第22页5B组2初中数学教案篇五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2.能力目标: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二)新授1.引入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①几何意义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②代数意义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3.例题精讲例1.求8,-8,,-的绝对值。按教材方法讲解。例2.计算:|2.5|+|-3|-|-3|.解:|2.5|+|-3|-|-3|=2.5+3-3=6-3=3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解:∵|2|=2,|-2|=2∴这个数是2或-2.五、巩固练习练习一:教材P641、2,P66习题2.4A组1、2.练习二: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3.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六、归纳小结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七、布置作业教材P66习题2.4A组3、4、5.初中数学教案篇六教学目标:1.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通过实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比例系数的具体的意义。3.会通过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反比例函数的值。运用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难点:例3要用科学知识,又要用不等式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错‖3‖)(1)一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y(cm),变量y是变量x的反比例函数。(2)圆的面积公式s??r2中,s与r成正比例。(3)矩形的长为a,宽为b,周长为C,当C为常量时,a是b的反比例函数。方形的边长为x,高为y,当其体积V为常量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4)一个正四棱柱的底面正定时,商和除数成反比例。(5)当被除数(不为零)一(6)计划修建铁路1200km,则铺轨天数y(d)是每日铺轨量x(km/d)的反比例函数。2、思考:如何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是3,则函数解析式是_______(2)当m为何值时,函数4是反比例函数,并求出其函数解析式.y?2m?2关键是确定比例系数!x二。新课1.例2: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小结:要确定一个反比例函数y?k的解析式,只需求出比例系数k。如果已知一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x3时,y=2,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4就可以先求出比例系数,然后写出所要求的反比例函数。2.练习:已知y是关于x的反比例函数,当x=?3.说一说它们的求法:(1)已知变量y与x-5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已知变量y-1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4.例3、设汽车前灯电路上的电压保持不变,选用灯泡的电阻为R(Ω),通过电流的强度为I(A)。(1)已知一个汽车前灯的电阻为30Ω,通过的电流为0.40A,求I关于R的函数解析式,并说明比例系数的实际意义。(2)如果接上新灯泡的电阻大于30Ω,那么与原来的相比,汽车前灯的亮度将发生什么变化?在例3的教学中可作如下启发:(1)电流、电阻、电压之间有何关系?(2)在电压U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电流强度I与电阻R成哪种函数关系?(3)前灯的亮度取决于哪个变量的大小?如何决定?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后师生一起点评。三。巩固练习:1.当质量一定时,二氧化碳的体积V与密度p成反比例。且V=5m3时,p=1.98kg/m3(1)求p与V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求V=9m3时,二氧化碳的密度。四。拓展:1.已知y与z成正比例,z与x成反比例,当x=-4时,z=3,y=-4.求:(1)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2)当z=-1时,x,y的值。2.已知y?y1?y2,y1与x成正例,y2与x成反比例,并且x?2与x?3时,y的值都等于10,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五。交流反思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已知条件中明确告知变量之间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如例2;另一种是变量之间的关系由已学的数量关系直接给出,如例3中的I?六、布置作业:P4B组教学后记:U由欧姆定律得到。R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或中心对称的本质:就是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180°而成。2、掌握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两种不同方式作出中心对称的图形。【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心对称的特征作出某一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确定对称中心的位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日常生活与中心对称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欣赏意识。【重点】中心对称的性质及初步应用。【难点】中心对称与旋转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如图,△ABC绕点O旋转,使点A旋转到点D处,画出旋转后的三角形,并写出简要作法.作法:(1)(2)(3)(4)即:△DEF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如图所示.(二)自主探究1、观察、实验: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用透明纸覆盖在图上,描出其中的一部分,用大头针固定在O处。旋转180°后,你有什么发现?(1)(2)(3)发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旋转,如果他们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