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_第1页
如何培养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_第2页
如何培养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_第3页
如何培养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_第4页
如何培养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培养小学低、中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策略方法数量关系简单问题复合问题典型问题审题举一反三视听训练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过去习惯上叫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与式题不同,它是用文字、图示或语言给出已知数量和各种关系,但用什么策略和什么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没有明显的规定出来,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通过条件的分析研究,选择适当的策略方法,确定运算顺序才能进行解答,因此就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之所在。不少小学生反映:“听是能听懂,做起题目来就困难了。”确实有些学生只能机械地记类型、套公式、仿例题做作业,题目条件略有变化则当然其原因很多,我认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不够,数学思维不全面。为了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首先应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既要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原则,也要注意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教学中要善于用启引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培养学习怎样提出问题,提什么样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解决问题难就难在它千变万化,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熟练掌握解题规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在长期教因此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解决问题例题,根据数量关系的繁简解答步骤的多少,题目的结构特点及解答方法的差异,一般分为简单问题、复合问题和典型问题三类:1、简单问题。所谓简单是指在题目中只有一组数量关系经过一次运算就能求出就能求出求出得数的问题。它是一切复合问题的基础,任何多步计算的问题都是由若干个简单问题组成的,因此必须抓好简单问题教学,为学生进一步解决复合问题打好基础。简单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①加法的:求和;求比一个数多几数。②减法的:求剩余;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比较两数相差多少(其中有两种情况:已知两数,求一数比另一数多多少,或求一数比另一数少多少)③乘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④除法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这也有两种情况: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或求一简单问题教学的基本做法是:①运用直观教具(也可借助ppt展示),抓问题的早期渗透和教学准备。小学生一入学就要把问题教学渗透到看图认数的教学过程中去,在教数的组成与分解,特别是教10以内的加减法时,就注意引导学生看图或实物演示,并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教学概念,把问题的结构方法和表达形式渗透在引导学生看图例,分析图例和讲解的过程中,如这样的图例:“2个小学生扫地,又跑来了1个”,让小学生口述一共有几个小学生扫地,这样就把看图例、口头表述和理解计算结合起来,既教学生认数、计算,又做了“小华有6支铅笔,小明有4支铅笔,小华比小明多几支铅笔”,教这题是时,就可准备6支铅笔和4支铅笔给学生看,并引导儿童比较得出6支比4支要多几支的计算方式是减法,再写出算式求得结果。这样通过直观教具得到看的印象,通过教师讲述词语、句子就得到听的印象,再反复练习,就使儿童对这种问题形成一个有联系的完整的概念了。②培养儿童分析题意的能力,抓解决题道步骤,打好解决问题的基础。抓好解决问题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题意的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无论是教授新课和作业,首先都要求学生看清题意,了解题中讲一件什么事,其次要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就要求学生寻找关键词语,如:“比……多”、“比……少”、“增加了”“、增加到”等。这样长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变化,巩固提高。例如:有这样的例子,①“有5朵黄花,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稍加变化:②“有5朵黄花,黄花比红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再变:③“有5朵黄花,红花是黄花的2倍,红花有几朵?”以上各题问题相同,条件不同,都是求“红花有几朵”的,但由于条件不同,就使两个已知量与未知量构成了不同的数量关系,所用的计算方法也就不同。又如:“校园里有杨树8棵,柳树24棵,①杨树和柳树共多少颗?②杨树比柳树少多少棵?柳树是杨树的几倍?以上各题条件一样,但由于问③求两个量的和,用加法;②是求大、小两个量的差,用减法;③是一个量包含了用除法。只有这样不断的进行比较,举一反三,不断地加强训练,才能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抓好应用题教学的另一个问题是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的步骤:解答简单问题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了解题意,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题目内容是什么,是由什么条件第二步明确演算方法,在弄懂题意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明确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第三步检查答数与题中的条件、问题是否相符合,这样做使儿童对问题的解答,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2、复合问题。解答复合问题比简单问题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因为它不仅解答步骤多。而且题中事物关系的发展变化也逐渐复杂,因此,在教学复合有知识基础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步提高;②要注意严格要求学生依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思考和计算。第一步:审题。审题就是熟悉题意,了解题中的已知条件如“某村要挖一条210米长的沟渠,前三天每天挖20米,以后计划每天天比原来多挖5米,问剩下的还要几天完成?”我在教学时首先把题目读两遍,在主要条件和问题的地方读重些,让学生从读的声音,语气中去积极思考题中的意思(这是一种语言启发)读后让然后提问,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是什么?随着学生回答,将条件和问题逐一板书,有时遇到的题目比较复杂,还可以采用线段图或其他图表。形式来表示应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第二步:分析。当学生弄清题意后,就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数、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相依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以及根据什么关系依次把它们求出来,最后求出问题的答案,根据思考和推理的顺序不同,分析的方法一般有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①综合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直至最后求出未知数。如上例,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个村要挖210米长的沟渠,分几次挖完?(两次)关于第一次挖渠,题中告诉了什么?(前三天每天挖20米)根据这两个已知数,能求出什么?(前3天挖多少米)怎样求?(20×3)为什么?(因为每天挖20米,求3天挖多少米,就是求3个20米是多少)一共要挖多少米?已经挖了多少米?(一共要挖210米,已经挖了60米)根据这两个已知数能求出什么?(求出剩下没有挖的米数)怎样求?(210-60)现在计划每天比原来多挖5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现在每天挖的米数除与原来每天挖的20米同样以外,还要再多挖5米。)根据原来每天挖的米数和现在每天比原来多挖5米,能求出什么?(现在每天挖多少米)怎样求?(20+5)根据剩下的米数和现在每天挖的米数,又能求出什么?(剩下的要几天完成)怎样求?(剩下的米数除以现在每天挖的米数)以上就是用综合法分析的全过程。②分析法。分析法是以所求的问题入手,由未知数和已知数的关系,最后找出解题方法。还以上题为例,提出以下问题给学生讨论: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剩下的要几天完成)要求出剩下的需要几天完成,要知道哪些条件?(要知道剩下多少米和现在每天挖多少米)这两个条件题目中有没有?(没有)要求出剩下的是多少米?还要知道哪些条件?(一共有多少米长和已经挖了多少米)这两个条件题目里有没有?(题目里只知道沟渠的长是210米,还知道已挖多少米)要求出已挖多少米,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已经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这两个条件题目里有没有?(都有了)怎样算出已挖的米数?(20X3)怎样算出剩下多少米?(用要挖的总米数减去已挖的米数)怎样算出现在每天要挖的米数?(20+5)要求出剩下的几天完成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题目中里有吗?(现在都有了)怎样求?(用剩下的米数除以现在每天挖的米数)以上就是用分析法分析的全过程。实际上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这两种方法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交互使用。特别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时需要交互使用几次才能寻求出解答方法来。分析法和综合法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思维方法和策略,在使用时应根年级不同有所侧重。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低中年级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宜多用综合法。第三步拟出解题计划。审题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拟定解题的计划,解题计划两种,一是问题式,二是叙述式。如上例的问3天挖了多少米,②剩下多少米?少米?④剩下的要几天完成?叙述式:①前3天已挖的米数。②剩下的米数。③现在每天挖的米数。④完成剩下的需要的天数。第四步:列式计算。列式计算分两种:一种是根据解题计划逐步进行列式计算,这叫分步列式;另一种是在解题计划的后面分别写出式子,但不计算,列下步式子需用前一步得数时,就用前一算式代替,等最后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再进行计算,这叫综合算式。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量间的关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五步:验算。验算就是把答案作为已知数,按照题目中已知数与得数间的关系,检查各部计算是否与原来的已知条件相符合,同时还要检查答数是否符合。解答复合问题的五个步骤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