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单元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4单元进阶3单元主题群文阅读(含答案)

第四单元求真求实·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进阶三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点击右图进入…

谢谢观看THANKYOU!

W

浅仰芹科学探索求真求实,文明进步益国益民

阅读导引

科学探索是求真求实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拓展,东西方都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传统,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不同文化的共识。让我们热爱科学,走进科学的殿堂;崇尚科学,探索科学的奥秘。

自然科学论著能够帮助读者揭开自然的奥秘,带我们走进一片神秘的天地:那里有人类祖先的足迹,有浩瀚的宇宙和闪烁的星空,有科学的理性,有哲学的睿智。了解自然,思索未来,向着那些未知的领域,迈开探索的脚步……

篇目

关于进化论的讲演

[英]赫胥黎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骤逐渐长大,成为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一种既大且多样化的结构,每一部分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模型铸造出来的。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地工作着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中所应起的作用。经过如此巧夺天工建立起来的大厦一旦全部完成,它就开始倒塌。这种植物逐渐凋谢。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无生气的、或多或少的简单物体,恰如它由之生长出来的那个豆子一样,而且也像豆子那样富有产生相似的循环表现的潜在能力。

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象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就像向上投掷出去的一块石头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着轨道飞行的箭的进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当的是,将胚芽扩展成为成长的植物比作打开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滚滚流动和不断展宽的河流,而由此达到“发展”或“进化"的概念。在这里和在别的地方一样,名词只是“噪声”和“烟雾”,重要的是对名词所表示的事实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概念。由此说来,当前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长中的植物,从种子的比较简单和潜伏的状态过渡到完全显现为高度分化的类型,然后又回复到简单和潜伏状态。

对这一过程的性质深刻理解的价值在于:它适用于豆子,也适用于一般有生命的东西。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过程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

正如没有人在涉过急流时能在同一水里落脚两次,因此,也没有人能确切断定这个能感觉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现状。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们所谓的静止只不过是没有被觉察到的活动;表面的平静乃是无声而剧烈的战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时刻,宇宙状态只是各种敌对势力的一种暂时协调的表现,是斗争的一幕,所有的战士都依次在斗争中阵亡。对世界的每个局部来说是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这样。自然知识越来越导致这样的结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渡形式,在沿着进化道路前进,从星云的潜力,通过太阳、行星、卫星的无限成长,通过事物的千变万化,通过生命和思维上的无限的差异,也许,还通过我们没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种存在形式,而回复到它们由之产生的不确定的潜在状态。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

(略有改动)

篇目

生命的摇篮

我们人类祖祖辈辈在陆地上生活,总是把陆地看作自己的故乡。但是不要忘记,我们很远的祖先却生活在海洋。

大约在32亿年以前,最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根据化石所见,这些原始的生命和今天的细菌相似。它们以海洋里自然形成的一些有机物为生,所以是一些“异养生物"。大约一亿年以后,才出现像蓝藻一样的原始生命。这些原始的蓝藻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是说,它们在地球历史上第一次能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光作为能源,以水、碳酸盐(或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盐等无机物作为原料,合成富含能量的有机物——糖、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因此,这是一批自食其力的“自养生物”。

原始生命的诞生,像一声春雷,打破了地球的死寂,开辟了地球历史的新纪元。这些原始生命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生存、发展,经过亿万年的进化逐步形成了原生动物、海绵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以至出现了像鱼类这样比较高等的海洋脊椎动物。原始生命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又形成了许多海洋藻类。

生命在海洋里诞生绝不是偶然的,海洋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它成为孕育原始生命的摇篮。

我们知道,水是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动物组织的含水量在80%以上,而水母一类海洋动物的含水量高达95%。水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媒介,没有水,体内的一系列生理和生物化学反应就无法进行,生命也就停止。因此,在短时期内,动物缺水要比缺食物更加危险。水对于今天的生命是这样重要,它对脆弱的原始生命,更是举足轻重了。生命在海洋里诞生,就不会有缺水之忧。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海水中含有生命所必需的许多无机盐,如氯化钠、氯化钾、碳酸盐、硝酸盐、磷酸盐,还有溶解氧。原始生命可以毫不费力地从水中吸取它所需要的元素。水具有很高的热容量,加之水体浩大,任凭夏季烈日暴晒,冬季寒风扫荡,海水的温度变化却比较小。因此,巨大的海洋就像是天然的温箱,是孕育原始生命的温床。

阳光虽然为生命所必需,但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却有扼杀原始生命的危险。水能有效地吸收紫外线,因而又为原始生命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这一切都是原始生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原始海洋的海水是淡的。在历史过程中,由于雨水冲刷,陆地上的无机盐被洗入江河,成年累月地倾注入海,再加上海水不断蒸发,使海水的含盐量不断增加。在生命起源的那个时期,海水还可能是比较淡的。到了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的那个时期,即距今五六亿年以前,海水可能是半咸的。今天绝大部分动物的体液,包括我们人体的血液在内,都是半咸的,这是当时海水状况的重要见证。

正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样,优越的海洋环境也限制了生物向高级的方向发展。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是在陆地上诞生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是原始的海洋鱼类移居陆地以后才慢慢进化起来的。而陆地植物则是由海洋藻类进化而来。这种移居陆地的过程,很可能是被迫的。由于地壳的变动和气候的变迁,一部分海洋变成了陆地,迫使一些水生的植物去适应新的环境。空气的比重很小,不能像海水那样浮起动植物的身体,于是陆地植物逐渐分化为根、茎、叶。根钻进土壤吸收养料和水分,叶在空中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茎起着连接和支持植物体的作用。陆地动物逐步进化出四肢,以适应在陆地上的奔跑。由于陆地气候干燥,气温变化较大,于是陆地动物又进化出致密的皮肤和保温的毛发。总之,陆地的艰苦环境锻炼了生物,使它们的身体结构变得更加精细,更加复杂,更加完善。

今天的海洋,除了鱼类外,也有一些高等动物在那里生活着,如海龟、海蛇等爬行类,鲸、海豹等哺乳动物。海洋植物除了低等的藻类,也有少数高等植物。这些高等动植物是从陆地返回海洋的。

篇目

黑洞的“歌声"

高军

黑洞一直被认为是星体命运的终点。当星体耗完最后一丝能量的时候,要么被撕裂,然后被别的星球“吞食”;要么浓缩成一个可怕的黑点,“吞食"经过它的一切物质和能量。

黑洞是一种体积极小、质量极大的天体,具有强大的引力。黑洞是看不见的,因为它的引力大得不让光发射出去,还可以让经过的光消失在它的黑洞里。从前,科学家只能通过测量黑点周围的环境来确认黑洞,直接测量黑洞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然而,最近科学家却测到了黑洞的声音。黑洞是个天生的低音“歌手”,声音低得让人无法用耳朵去欣赏,只能用专用的仪器才能“听到"。

日前,英国剑桥天文学研究所法比安教授的小组,利用美国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探测到英仙座星系团中央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发出的声波。这个星系团距地球约2.5亿光年。这个黑洞发出声波的频率,只有人耳能听到的最低声音的千万亿分之一,是迄今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低沉的声音。

法比安表示,他们对特大黑洞能发出声波并不感到意外。虽然黑洞会吞食物质和能量,但它们也不是一毛不拔,以前也探测到它们发出的低频率电磁波。为什么黑洞会发声呢?这是因为黑洞不停地吸收靠近它的物质,黑洞在吸进物质的同时,也会从中心向外产生高速物质流。天文学家们说,正是这些高速物质流导致黑洞发出声波。

这个新发现,为破解困扰天文学界多年的一个谜团提供了线索。科学家曾经发现,不少星团周围都包裹着大量的炽热气体。他们猜测,这些气体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冷却下来;温度下降后的气体,应该在星团中央附近形成低压,吸引周边的气体进入星团中央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可以形成数十亿个星体。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英仙座星系团中心包含的高温气体,在近百亿年中,温度一直很高而不冷却,这种现象着实让天文学家们不得其解。法比安解释说,星系团中的高温气体,可能吸收了声波中的能量,从而使高温得以维持。这一过程涉及的能量之大,令人震惊——相当于1亿个星体同时爆炸产生的能量。他们说,如果这一推测属实,将意味着:英仙座星系团中央的这个黑洞所发出的“歌声”,可能在长达2.5亿年中都没有发生过变化。

(略有改动)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

舱发射任务成功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成功。中国空间站是中国独立自主建造运营的载人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天和核心舱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是发射入轨的第一个空间站舱段。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球科学家详解

“祝融"着陆科学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据国家航天局公布的消息,15日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天问一号探测器相关数据经地面应用系统处理、分发后,能够尽快“抵达”科学家,开展研究,揭开更多火星之谜。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C919大飞机

C919客机,学名是“中短程双发窄体民用运输机"(而C929是远程宽体客机),在中国飞机史上自然是大飞机,但在当代世界客机界属中型(而大型客机是远程宽体)。它是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与美国、法国等国企业合作研制组装的干线民用飞机,于2008年开始研制。C是China的首字母,也是商飞英文缩写COMAC的首字母,“9×9”寓意天长地久(波音用“7×7”,中国高铁开通日子则一般选择16号或26号),“1”是代型,标准载客量为180座。C919客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机体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当然大量部件是利用全球生产分工合作(减少成本)。基本型混合级布局155座,全经济舱布局169座、高密度布局175座,标准航程4075公里,最大航程5555公里。

量子卫星

量子卫星就是以量子信号作为卫星与地面之间数据传输媒介的卫星。其过程是量子信号从地面上发射并穿透大气层,卫星接收到量子信号并按需要将其转发到另一特定卫星,量子信号从该特定卫星上再次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某个角落的指定接收地点。

世界规模最大抽水

蓄能电站投产发电

2021年12月30日,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以下简称“丰宁电站")正式投产发电,标志着其成为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同时,作为北京冬奥的重要电力供应地之一,丰宁电站的投产发电将为北京冬奥场馆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提供坚强保障。

在装机容量与储能能力这两项抽蓄电站的核心指标上,丰宁电站均位列世界第一,共安装了12台30万千瓦单级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电动机组,总装机360万千瓦。12台机组满发利用小时数可达到10.8小时,为世界抽蓄电站之最,并且其一次蓄满可储存新能源电量近4000万度,全年可消纳新能源87亿度,堪称是世界最大的“超级充电宝”。不仅如此,丰宁电站也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抽蓄电站接入柔性直流电网,开创了抽蓄电站发展史上的“先河”,为破解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难题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1.科学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而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

——童第周

2.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

——诺贝尔

3.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巴甫洛夫

4.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

——巴斯德

5.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不了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入宝山而空手回,原因在此。

——华罗庚

6.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

——萧伯纳

7.科学家的成果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

——高尔基

8.科学家不创造任何东西,而是揭示自然界中现成的隐藏着的真实,艺术家创造真实的类似物。

——冈察洛夫

9.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

——贝尔纳

10.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

1.《关于进化论的讲演》中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头引用“杰克和豆秆"的故事?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豆秆”的成长过程及其特点性质与人的进化过程、人类的文明史发展过程十分相似,都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的特点;而且,以一个儿童故事开头也使这篇科学讲演更生动,更能吸引听众,所以作者以儿童故事为开头。

2.《生命的摇篮》中,如何理解“优越的海洋环境也限制了生物向高级的方向发展"一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海洋里条件好,原始海洋生物无须复杂的生理结构,就可以生存、繁衍。②海洋环境不如陆地环境复杂,因而缺少进化、生成高级生物的外部条件。③原始海洋生物的身体结构比后来的陆地生物粗糙、简单,也不完善。

3.应如何理解《黑洞的“歌声”》中“黑洞是个天生的低音‘歌手’"?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最近科学家测到了黑洞的声音,声音低得让人无法用耳朵去欣赏,只能用专用的仪器才能“听到”。

4.以上文章都体现出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关于进化论的讲演》中“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揭示了宇宙永恒而持续不断发展进化的特点,体现出科学的求真求实。②《生命的摇篮》中“根据化石所见,这些原始的生命和今天的细菌相似”的“根据化石所见”,说明这是作出判断的科学事实或依据,否则,这个判断就只能是一种猜测了,体现出科学的求真求实。③《黑洞的“歌声”》中“如果这一推测属实,将意味着:英仙座星系团中央的这个黑洞所发出的‘歌声’,可能在长达2.5亿年中都没有发生过变化”,反映出科学推理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体现出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主题素养练(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达尔文在划时代的《物种起源》巨著中,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科学进化论,大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这部经典著作中,达尔文以诚实的态度提出了进化论中的一系列难点,其中一个就是“寒武爆发"。

所谓“寒武爆发”,是指在寒武纪初期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突然爆发出众多无脊椎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棘皮动物、须腕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几乎都在此时出现。在我国澄江动物群中还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达尔文不相信进化中有“突然爆发"的事件,认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在寒武纪初期几乎同时出现,是生物逐步进化,即连续渐进的结果;现在人们感到突然,一是地质上有间断,二是未找到“中间型过渡生物”。他在《物种起源》中,说自己的进化论是“缓慢而渐进的进化论”,还多次宣告“自然界无跃进”。这是达尔文学说的第一个缺陷,也是达尔文的第一个可悲之处。事实上,生命演化史上的爆发远不止寒武纪初期一次,还有三叠纪初的大爆发、第三纪初的大爆发等;自然界也绝不是“无跃进"。生物的演化亦不完全是连续渐进的。鉴于大量的事实,美国科学家N.埃尔德雷奇和S.J.吉尔德于1972年提出了生命演化的全新理论“间断平衡论”。他们认为生物演化的过程不完全是达尔文强调的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是突进与渐进交替的过程;认为生物演化过程不完全是达尔文强调的线性进化图形,根据基因突变学说,生物演化进程应该是间断平衡图形;认为新种不是缓慢变异积累形成,而是由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间断平衡论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点看待生物进化史,向达尔文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它比较合理地解释了生命历史上的许多化石纪录,即生物界的突进、跃变,是可以在没有地质间断的层序中发生的。例如,在中国南方古生界和中生界之间往往是连续沉积的,看不到长时间的间断,但是古生界的生物与中生界的生物都发生了突变,无论是腕足类、双壳类、有孔虫类、牙形石、三叶虫类,还是珊瑚类等都发生了突然的变化或绝灭,以及新的生物的爆发。而且,可以说生命演化的绝大多数突变阶段都找不到达尔文所期待的“中间型过渡生物”,这都是达尔文的渐变论无法解答的。

(摘编自孙关龙《达尔文进化论的五大缺陷》)

材料二:

今天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达尔文是错误地把即使在最纯的群体里也会出现的细微的、连续的、偶然的变异,当作是自然选择的材料。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变异不是遗传的。这个事实很重要,值得作简要的说明。

如果你拿来一捆纯种大麦,一个麦穗一个麦穗地测量它们的麦芒的长度,并根据统计数字作图,你将会得到一条钟状的曲线。换句话说,一定的中等长度占优势,以一定的概率向两个方向偏离。现在把一组麦芒明显超过平均长度的麦穗拿出来,麦穗的数目足够在地里播种并长出新的作物。对新长出的大麦作同样的统计时,我想,达尔文是会发现向右方移动的相应的曲线的。换句话说,他可以期待通过选择来增加麦芒的平均长度。如果用的是真正纯种繁育的大麦品系,就不会是这种情况。从选出来播种的大麦的后代那里得到的新的统计曲线,跟第一条曲线将是完全一样的,即使选麦芒特别短的麦穗作种子,也将是完全一样的。因为细微的、连续的变异不是遗传的,所以选择没有效果。它们显然不是以遗传物质的结构为基础的,而是偶然出现的。

可是,在四十多年前,荷兰人德弗里斯发现,即使是完全纯种繁育的原种的后代里,也有极少数的个体,比如说几万分之二或万分之三,出现了细微的但是“跃迁式”的变化。“跃迁式”,并不是说这个变化是相当大的,而是说这是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在未变和少许改变之间没有中间形式。德弗里斯称之为突变。重要的事实是不连续性。这使我想起了量子论物理学家的说法——在两个相邻的能级之间不发生中间能量。打个比方说,德弗里斯的突变论,不妨称为生物学的量子论。以后我们将会明白这可不是比喻。突变论实际上是由基因分子中的量子跃迁所引起的。1902年,当德弗里斯第一次发表他的研究发现时,量子论的问世还不过两年时间。因此,要由另一代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不足为怪的!

突变同原始的、未变的特性一样,也是丝毫不爽地遗传下去的。比如,上面讲到的大麦的第一次收获中,会出现少量的麦穗的麦芒长度大大超过了变异范围,比如说是完全无芒。它们可以代表一种德弗里斯突变,并将生育出一模一样的后代,就是说,它们的所有后代全都是无芒的。

因此,突变肯定是基因宝库中的一种变化,而且必须用遗传物质中的某些变化来说明它。由于突变繁育模样相同的后代,所以突变是达尔文描述的、通过不适者淘汰、最适者生存而产生物种的自然选择的合适材料。在达尔文的学说里,恰恰必须用上述所谓的“突变”来代替他的“细微的偶然变异"。

(摘编自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生物细胞的物理学见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寒武纪初期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以及众多脊椎动物,在世界各地几乎不约而同地突然出现,充分证实了“生命大爆发”的存在。

B.达尔文认为,寒武纪初期世界各地突然爆发出众多无脊椎动物,是生物逐步进化的结果,人们感到突然,只是因为缺乏有关证据。

C.持“间断平衡论"者认为,生物演化的过程是突进与渐进交替的间断平衡图形,而非达尔文强调的连续渐进的线性进化图形。

D.所谓“跃迁式”变化,并不只是说这个变化有多么大,还指这是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在未变和少许改变之间没有中间形式。

C[A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以及众多脊椎动物"错,原文说的是“寒武纪初期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突然爆发出众多无脊椎动物……几乎都在此时出现。在我国澄江动物群中还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B项,“只是因为缺乏有关证据"错,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可知人们感到突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地质上有间断,二是未找到“中间型过渡生物”。D项,“并不只是说这个变化有多么大"错,原文说的是“并不是说这个变化是相当大的”。]

2.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无地质间断的层序中发生的生物界的突进、跃变所留下来的化石记录完全颠覆了科学进化论,使“间断平衡论"得到比较合理的证明。

B.基本找不到达尔文所说的“中间型过渡生物”,证明生命演化过程不是缓慢变异积累的过程,新种是由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

C.用真正纯种繁育的大麦品系播种后得到的麦芒平均长度的统计曲线,跟第一条曲线完全一样,证明这些细微的、连续的变异不是遗传的。

D.物种发生突变的比例虽然很低,但也需要用遗传物质中的某些变化来说明它,因为突变同未变的特性一样,也是丝毫不爽地遗传下去的。

A[“完全颠覆"错,由材料一“可以说生命演化的绝大多数突变阶段都找不到达尔文所期待的‘中间型过渡生物’,这都是达尔文的渐变论无法解答的”可知,是“绝大多数”,并非“完全颠覆”。]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的一项是()

A.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种群都扩大规模,其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

B.在英国工业革命前,某种飞蛾的颜色呈灰白色;工业革命以后,空气污染,树皮由白变黑,飞蛾的颜色也跟着变成了黑色。

C.新的改良变种必将取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

D.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的门类和已灭绝的生物,都突然出现在寒武纪地层,而更古老的地层中却没有其祖先的化石被发现。

D[D项,属于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答的一个难题,不符合他的进化论。]

4.结合两则材料,简述“科学进化论"间断平衡论”“德弗里斯突变论"三种生物学理论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都认为物种是渐进式进化。不同点:①达尔文“科学进化论”只承认渐进式(连续性),即这种进化是缓慢、连续、不间断的,不相信进化中有突变和跃进;②“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突进与渐进交替的过程,这里的“突进”强调突然发生、不连续性(间断);③“德弗里斯突变论"强调不连续的“跃迁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缓慢长期的。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观点,阐明达尔文进化论的错误之处,即否认突变,只认可自然选择和渐进;然后用三个段落进行分析论证,证明渐进式的不合理以及“跃迁式"突变的存在;最后进一步总结,升华论点,全面辩证地分析了达尔文进化论既有不全面、不合理处,又有它的科学性。

1主题素养练(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达尔文在划时代的《物种起源》巨著中,创立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科学进化论,大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这部经典著作中,达尔文以诚实的态度提出了进化论中的一系列难点,其中一个就是“寒武爆发"。

所谓“寒武爆发”,是指在寒武纪初期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突然爆发出众多无脊椎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棘皮动物、须腕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几乎都在此时出现。在我国澄江动物群中还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达尔文不相信进化中有“突然爆发"的事件,认为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在寒武纪初期几乎同时出现,是生物逐步进化,即连续渐进的结果;现在人们感到突然,一是地质上有间断,二是未找到“中间型过渡生物”。他在《物种起源》中,说自己的进化论是“缓慢而渐进的进化论”,还多次宣告“自然界无跃进”。这是达尔文学说的第一个缺陷,也是达尔文的第一个可悲之处。事实上,生命演化史上的爆发远不止寒武纪初期一次,还有三叠纪初的大爆发、第三纪初的大爆发等;自然界也绝不是“无跃进"。生物的演化亦不完全是连续渐进的。鉴于大量的事实,美国科学家N.埃尔德雷奇和S.J.吉尔德于1972年提出了生命演化的全新理论“间断平衡论”。他们认为生物演化的过程不完全是达尔文强调的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是突进与渐进交替的过程;认为生物演化过程不完全是达尔文强调的线性进化图形,根据基因突变学说,生物演化进程应该是间断平衡图形;认为新种不是缓慢变异积累形成,而是由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离形成。间断平衡论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点看待生物进化史,向达尔文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它比较合理地解释了生命历史上的许多化石纪录,即生物界的突进、跃变,是可以在没有地质间断的层序中发生的。例如,在中国南方古生界和中生界之间往往是连续沉积的,看不到长时间的间断,但是古生界的生物与中生界的生物都发生了突变,无论是腕足类、双壳类、有孔虫类、牙形石、三叶虫类,还是珊瑚类等都发生了突然的变化或绝灭,以及新的生物的爆发。而且,可以说生命演化的绝大多数突变阶段都找不到达尔文所期待的“中间型过渡生物”,这都是达尔文的渐变论无法解答的。

(摘编自孙关龙《达尔文进化论的五大缺陷》)

材料二:

今天我们已经明确地知道,达尔文是错误地把即使在最纯的群体里也会出现的细微的、连续的、偶然的变异,当作是自然选择的材料。因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变异不是遗传的。这个事实很重要,值得作简要的说明。

如果你拿来一捆纯种大麦,一个麦穗一个麦穗地测量它们的麦芒的长度,并根据统计数字作图,你将会得到一条钟状的曲线。换句话说,一定的中等长度占优势,以一定的概率向两个方向偏离。现在把一组麦芒明显超过平均长度的麦穗拿出来,麦穗的数目足够在地里播种并长出新的作物。对新长出的大麦作同样的统计时,我想,达尔文是会发现向右方移动的相应的曲线的。换句话说,他可以期待通过选择来增加麦芒的平均长度。如果用的是真正纯种繁育的大麦品系,就不会是这种情况。从选出来播种的大麦的后代那里得到的新的统计曲线,跟第一条曲线将是完全一样的,即使选麦芒特别短的麦穗作种子,也将是完全一样的。因为细微的、连续的变异不是遗传的,所以选择没有效果。它们显然不是以遗传物质的结构为基础的,而是偶然出现的。

可是,在四十多年前,荷兰人德弗里斯发现,即使是完全纯种繁育的原种的后代里,也有极少数的个体,比如说几万分之二或万分之三,出现了细微的但是“跃迁式”的变化。“跃迁式”,并不是说这个变化是相当大的,而是说这是一种不连续的变化,在未变和少许改变之间没有中间形式。德弗里斯称之为突变。重要的事实是不连续性。这使我想起了量子论物理学家的说法——在两个相邻的能级之间不发生中间能量。打个比方说,德弗里斯的突变论,不妨称为生物学的量子论。以后我们将会明白这可不是比喻。突变论实际上是由基因分子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