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专题_第1页
古代诗歌赏析专题_第2页
古代诗歌赏析专题_第3页
古代诗歌赏析专题_第4页
古代诗歌赏析专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赏析专题古代诗歌语言风格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2.沉郁顿挫:沉郁即是深沉蕴藉。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悲壮慷慨:这种风格的作品感情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如:“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8.幽默讽刺:多指诗中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平淡淡雅质朴浅显通俗优美华美绚丽典雅新奇生动形象直率率真准确

简洁简练凝练洗练明快传神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作用:1.形象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2.有突出事物特征,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二)比拟(拟人、拟物)

拟人:使读者产生联想,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春江晓景图》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三)夸张(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四)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作用:1.使语言简练、含蓄。2.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引人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五)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利用多义性和同音谐音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作用:1.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2.使语言含蓄、风趣,令人回味。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

“芙蓉"和“夫容”: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莲"和“怜”: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藕"和“偶”: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丝"和“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柳"和“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期"和“棋”:“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设问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七)反问

强调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八)反复

作用:1.音节舒缓和谐,朗朗上口。2.强调主题,形成气势,突出情感。3.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九)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作用: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表达含蓄委婉。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十)互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前后结合理解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渲染诗歌气氛,使诗句整齐

示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十一)叠字作用增强韵律感,或突出强调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二)通感用一种感官表现另一感官的内容作用:更新奇、活泼地表现事物

示例: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三)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作用: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一、表现手法

渲染: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两联着重从形、声、色、态几个方面具体刻画眼前景物,渲染秋天苍凉恢廓的氛围,为后两联抒发自己漂泊流离之苦、年老多病之悲作铺垫。

2、烘托: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烘云托月。

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表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描写。”

3、衬托:衬托就是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以宾衬主,以彼衬此。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正衬,就是利用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反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或以好衬坏,或以优衬劣,或以喜衬悲,以动衬静等等。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对比:把内容相反或相对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相互对照,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对比。运用对比,能使事物特点突出,形象鲜明,美者更美,丑者更丑。能强烈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受。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两个阶级对比鲜明,反差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朱门贵族享乐的批判与对旱灾百姓的强烈担忧。

*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意思不同: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对比:(两种事物)相对比较。

侧重点不同:衬托:衬托的两种事物有主次之分。对比:用来对比的两种事物一般差异较大,而且没有主次之分。

效果不同:衬托: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突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

赋、比、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直叙,对事物作直接的陈述或描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对事物作形象描写)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起,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

《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6、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从而达到意出言外的作用。运用典故可以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促使人联想,加深诗词中的意境;用典故可以借古喻今、咏史言志,还可自比,抒发情感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引用前人语句,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与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用事,运用历史故事,杜甫《前出塞》:“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诗:“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

汉宣帝把霍光、苏武等十一位功臣的像画于麒麟阁。

7、抑扬结合

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宕开一笔,欲擒故纵,而后才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制造悬念,形成鲜明对比,达到突出某个人物或某种思想目的的写法。它又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写少妇之“喜",又由一个“忽”字过渡: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到丈夫参军至今未归,不免产生孤寂落寞之感,怨上心头,先扬后抑,情绪急转直下,悲不自胜。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后两句才显露对文帝不能识贤、任贤的批判。

8、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于谦《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象征、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表现了自己自甘寂寞、不慕荣华、高洁脱俗的志趣。

意象叠加(列锦)

即全用实体性名词拼接浓缩,省去诸名词意象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以高度的诗化语言,扩大诗歌的容量,达到“言简义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10、重章叠唱

亦即重章叠句,是指文学作品中,在不同段落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给人以百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1、联想和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想象是指诗人凭借记忆进行回顾或产生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是诗歌艺术的一种技巧。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从对面写起”,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象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二、结构技巧

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人开门见山,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奠定全诗宦游思归的主题。

2、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这种构思立意追求的是“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3、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铺垫照应:铺垫就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

照应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可分为首尾照应、扣题照应、伏笔照应三类。

5、过渡(即承上启下)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是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

6、以小见大:在表现大题材时,诗人不是叙述描写大事件、大场面,而是着眼于小事情、小景象,通过“小事"小物”“小景"来反映大境界、大主题,这种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暴露唐玄宗杨贵妃的腐化生活,杜牧仅摄取“妃子笑”入诗,一切便尽在不言中了。千里迢迢,快马飞驰,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不知内情的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

诗歌鉴赏专题

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抒情方式

表达方式之描写手法

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

侧面描写:他人的介绍、评价和陪衬

景物描写

1.视角:上下、远近,俯视、仰视(效果:使读者对描写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画面立体化,层次化。)

2.感官: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应该去考虑视觉(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应该去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表气味),须考虑嗅觉。

效果:多方面表现景物特点,使画面更立体,意蕴更丰富。

3.状态:动静或虚实:动静,即静止与活动、安静与声响.特别是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

动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或者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事物的特征。

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客观为实,虚构为虚;正面直接描写为实,侧面间接描写为虚。

虚实结合指眼前的、现实的、具体的景、事与过去的、想象中的、虚构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表达某种思想感情。

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指诗歌在写人写景时,既从正面描写,也从侧面描摹,两者结合起来以突出人或物的特点。

5.其他描写方法:(1)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3)白描和工笔: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①写人: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翁》)

②写事: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父耕原上田,子劚(zhú)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田家》)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③写景:不尚华丽,不事雕琢,务求朴实、真实。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白描手法。

工笔细描:就是讲究文笔工整,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描绘人、物和生活场景。使形象生动逼真。

(4)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表达方式之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又叫直抒胸臆,即直白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2)触景生情(即景抒情、情随景生)

先写景后抒情。诗人写作之前没有什么情思意念,偶然遇到某种景物,忽有所悟,于是某种情思油然而生。

从景与情的感彩角度来看景与情的关系:

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想),多见于咏物诗。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1.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他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借事抒情/寓情于事

指诗人通过对事件的具体叙述来抒发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借古抒怀(讽今、喻今、伤今)

咏史诗一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来寄托个人情怀、家国之思或历史兴衰的感叹,或表达自己现实中的失意之感,或借以对现实社会进行讽喻劝谏、讽刺批判。

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古代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

1、抓住试题

诗歌题目作用: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写作缘由、诗歌的类型,透露诗歌的基本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悲陈陶》、《春夜喜雨》《芙蓉楼送辛渐》

《次北固山下》、《喜外弟卢纶见宿》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这些词语常是“感情语言”,直接抒发作者情感。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知人论世

很多诗歌需要结合人物生平、写作背景和时代特征才能准确把握其情感。知人论世有两个常见途径:一是关注诗歌注释,尤其是题目和作者注释,其中常会说明人物生平和写作背景;二是了解重要朝代的时代特征,熟知带有突出共性的诗歌现象,比如唐代的“以汉代唐"现象、“金陵怀古诗”、“南宋爱国诗"……

4、抓住题材类型

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地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归类分析,以旧解新,以同性特征分析个性问题。

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5、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抓意象,绘意境,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