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上《朝花夕拾》读作者、观背景、说读法(素材)_第1页
部编版语文七上《朝花夕拾》读作者、观背景、说读法(素材)_第2页
部编版语文七上《朝花夕拾》读作者、观背景、说读法(素材)_第3页
部编版语文七上《朝花夕拾》读作者、观背景、说读法(素材)_第4页
部编版语文七上《朝花夕拾》读作者、观背景、说读法(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上《朝花夕拾》读作者、观背景、说读法(素材)部编版语文七上《朝花夕拾》:读作者、观背景、说读法

读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的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出身于没落的士大夫家庭,从小阅读典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1902年东渡日本深造,后进入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求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让他深刻地认识到,比起医治肉体,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更为重要,于是决定弃医从文。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后主编了《萌芽》《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鲁迅的著作以杂文、小说为主,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在文学批评、文学史研究等方面也有重大的贡献。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观背景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枪杀人民群众,造成“三一八”惨案,人们所熟知的刘和珍即在此次惨案中牺牲。鲁迅对此极为愤慨,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对北洋政府进行了猛烈抨击,因而遭到北洋政府的通缉、迫害,不得不于8月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朝花夕拾》中收录的十篇回忆性散文就是写于这一年,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在“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些文章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刊登时总题为“旧事重提”,成集出版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增添了《小引》《后记》。

说读法

目标导航

1.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2.学习鲁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味鲁迅散文的语言特色。

4.学习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社会与人生进行深入思考。

读什么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鲁迅在书中用凝练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部分生活经历,刻画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这十篇散文中,前七篇主要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后三篇由童年时代过渡到青年时代,写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从日本回国后的经历,展现了鲁迅的成长历程和思想转变过程。

鲁迅将旧时回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兼以孩子和成人的视角来审视人和事。书中既有温情的回忆,也有冷峻的批判,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文学价值。

怎么读

1.圈点批注法阅读

圈点批注法是古人读书时常用的方法,也是一种治学的方式。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凝聚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复习、巩固。

阅读《朝花夕拾》时,可以从作品的内容、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着手,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者自己深有体会之处。

如读《五猖会》时,可以勾画出文中对赛会盛况的描写,体会“我”好奇、兴奋、迫不及待的心情,再勾画出“我"在父亲逼迫下背书的场景,感受“我”的无奈、沮丧和茫然,同时可以进一步思考鲁迅回忆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将自己的感悟和疑问随时记录在书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我对话,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作品。

2.精读和跳读

我们读一本书时,根据个人兴趣或读书目的的不同,可以采取精读或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

阅读《朝花夕拾》,也可以采用精读和跳读交替使用的方式。如读《狗·猫·鼠》,对于鲁迅仇猫的原因,大略了解即可,后文提到的关于婚礼的繁文缛节也可以跳过不读;关于鲁迅心爱的隐鼠的部分则可以精读,在这部分内容中,鲁迅对隐鼠的描写非常生动,对“我"的心理描写也十分贴近孩子的心理,我们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读深思,以探究原因、赏析语言。

3.主题式阅读

《朝花夕拾》里的十篇散文虽然是独立的,但我们也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些分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筛选和重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主题式阅读。

例如,通过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走近鲁迅的童年生活,通过阅读《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来探究鲁迅的儿童教育观,通过阅读《琐记》和《藤野先生》来了解鲁迅探索救国道路的心路历程,等等。

通过主题式阅读,化“散”为“整”,能够让我们对该主题进行深入的、多角度的思考,并且建立相应的思考框架,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书的内容。

4.关注细节描写

鲁迅善于描写人物,时常通过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关键就在于其善用生动而典型的细节描写。我们在阅读时要关注鲁迅具体选取了哪些细节来勾勒人物的外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我”初见藤野先生时,其“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等细节,突出了藤野先生的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在之后的交往中,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真诚无私的品质,在更多的细节中凸显出来,如“添改"了“我”的讲义,“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在“我”解剖实习大概一周后,他和“我"说起他知道中国人敬重鬼,所以曾担心“我”的解剖课业……这些细节描写,既让人物鲜活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也让读者感受到鲁迅鲜明的情感态度。

与鲁迅最好的遇见

鲁迅的超拔人格,鲁迅的深邃思想,鲁迅的非凡魅力,是中学师生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无以替代的精神食粮。有人说《朝花夕拾》: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是传记,却提供了大量鲁迅早年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不是史书,却让人看到了近代中国历史重要而生动的侧面;不是民俗学著作,却涉及并记叙了江浙一带极为丰富的城乡习俗。

这意味着我们从这本书出发,不仅能寻找到鲁迅的成长和求索之路,还可以通过对鲁迅的成长和求索之路的追寻,认识鲁迅所代表的现代中国和中国人。

鲁迅成长的秘密花园

凭借《朝花夕拾》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还能在每一篇文章中读出个性鲜明的、真实的、多面的鲁迅,为将来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打下基础。读完《朝花夕拾》,大家还会发现,那个传说中有些高冷、犀利、深刻、深沉的伟大作家、思想家、革命家,原来偶尔也犯傻,也常有无奈,也会流露真情。童年的鲁迅:玩些什么?想些什么?他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看什么样的书?他小时候养宠物吗?上课开小差吗?少年的他经历了怎样的家庭变故?异乡求学的鲁迅又遭受了怎样的痛苦和屈辱呢?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走进鲁迅成长的秘密花园,一起阅读《朝花夕拾》吧。

埋在篇章细节里的结构密码

除开《小引》与《后记》,《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为什么这么排列呢?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吗?可不可以调换次序呢?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图表进行梳理。

创作时间篇目

1926年2月21日《狗·猫·鼠》

1926年3月10日《阿长与〈山海经〉》

1926年5月10日《二十四孝图》

1926年5月25日《五猖会》

1926年6月23日《无常》

1926年9月18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926年10月7日《父亲的病》

1926年10月8日《琐记》

1926年10月12日《藤野先生》

1926年11月18日《范爱农》

通过表格,我们不难看出,这十篇文章是按照创作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引》的阅读,了解鲁迅创作时的心境和处境。

通读各篇,我们能感受到,这十篇文章先后回忆了鲁迅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轨迹。

前六篇,主要回忆了鲁迅的童年生活,《父亲的病》和《琐记》则叙述了鲁迅少年时期的重要经历,《藤野先生》和《范爱农》是为怀念日本求学时结识的师友所作。

除此之外,《朝花夕拾》各篇之间还有独特的结构密码。

如果你现在手上有这本书,不妨跳读一下,每篇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关联一下前一篇文章的结尾和后一篇文章的开头或标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比如,第一篇《狗·猫·鼠》,文章后半部分提到隐鼠是被长妈妈踩死的,第二篇便写《阿长与〈山海经〉》,且文章一开头便是:“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这篇文章后半部分重点写了长妈妈给我买来了有趣的《山海经》,提到“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下一篇就接着写“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让“我”读来“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进而反感和厌恶的《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中写了迎神赛会,下一篇就专门写了迎神赛会中让人难忘的“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算是鲁迅童年生活到少年生活的一个过渡。

《父亲的病》结尾写到衍太太催促“我"大声叫唤即将断气的父亲,下一篇《琐记》就以“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开头。《琐记》的后半部分提到,南京雷电学堂的“乌烟瘴气”,后来“我”转到矿路学堂,毕业后“一无所能”,“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后两篇便是回忆日本留学时结识的师友。《藤野先生》开篇便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东京的“也”和“这样"显然是承着“南京”来说的。最后一篇《范爱农》也是从日本留学时起笔。

可见,十篇文章所回忆的人物和事件之间有外显的呼应和关联。

鲁迅写这十篇文章时,对于各篇的内容安排是有通盘考虑的,他希望连贯地为读者“讲述"。

所以,我们在阅读《朝花夕拾》的时候,不能只就各篇文章做细致的分析,还要把全书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对待。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鲁迅创作《朝花夕拾》的总体意图和心境。

藏在故人旧事里的成长地图

《朝花夕拾》重提的是“我”成长的旧事,也是亲友的、故乡的、历史的、文化的旧事,深层意蕴非常丰富。

鲁迅对故乡的人情风物,传统的观念习俗,历史的风云变幻,人性的善恶美丑等或隐或显地讲述和思考,都是附着在他对个人成长的回忆中进行的。

这正是《朝花夕拾》区别于鲁迅其他文集很重要的一个地方。

我们读《朝花夕拾》一定绕不开与鲁迅成长密切相关的人和事。那么,这些散落在各篇章中的成长记忆碎片,怎么整合关联起来呢?

我们可以借助一个表格来梳理整合。

篇名

人物

和作者的关系

形象特点

相关事件

对作者的主要影响

作者对他(他们)的情感态度

篇名

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把握、重要事件的梳理,一步步了解鲁迅的成长,在阅读中思考这些故人旧事对鲁迅成长的影响或意义,读出人到中年的鲁迅对过往人事的复杂情感和理性思考。了解鲁迅之所以成为我们熟知的鲁迅,与他遭遇的这些人和事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从鲁迅得到的关心和疼爱、所受的教育启发、遭受的变故和打击,或者,从影响鲁迅人格品质的塑造、人生道路的选择、兴趣爱好的形成等不同的角度,将《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和事件与鲁迅的成长关联起来。

活在两个时空里的多面鲁迅

回忆性散文里往往并存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回忆中的往日世界,一个是写作当下的现实世界。读《朝花夕拾》,我们能感觉到“过去"和“现在”两个世界经常交错出现,相应的“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或者也可以说“小鲁迅"和“大鲁迅”两种视角也同时并存。因此,《朝花夕拾》展现了鲁迅的多张面孔,呈现了一个真实、丰富的鲁迅形象。你从各篇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呢?通读整本书时,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呈现你的阅读发现。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走近不同年龄阶段的鲁迅,在对比中感受鲁迅的成长变化。人只有在反思中才能进步,我们每个人都和鲁迅一样,需要不断回望过去。用“现在"的尺子丈量自己的“过去”,审视“过去"的意义,学会与“过去”告别。从这个意义上说,《朝花夕拾》不仅是带领我们走近真实鲁迅的百科全书,也是引导我们审视过往生命的人生之书。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还会发现,它同时也将成为我们学习写人记事的经典之作。让《朝花夕拾》成为少年的你们和鲁迅最好的遇见。

深情回眸过往

阅读文集,我们要从对单篇的关注,走向对整本文集主题意蕴的思考。

通读《朝花夕拾》时,建议同学们从“成长"的角度切入,读出这本书的整体构思、读出鲁迅的成长轨迹以及双重视角下呈现出来的多张面孔。

精读时,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议题切入,探索各篇之间的内在关联,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入同一篇文章,获得更多的发现和思考。

读文先读题。正如这本书的书名“朝花夕拾”,清晨开放的鲜花到了傍晚再去采摘,或许消散了盛开时那份鲜热滚烫的色香,但夕阳的映照却也能为它增添另一番景致。散落在十篇散文中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年近半百的鲁迅对过往经历的一次深情回眸。

我们可以围绕下面几个话题来阅读《朝花夕拾》,走近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鲁迅,感受他的喜怒哀乐、成长变化以及他回望过往时的理性和温情。

童年的“趣”与“憾"

《朝花夕拾》有好几篇文章谈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无常》《狗·猫·鼠》等。百草园的乐趣、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三味书屋后园折腊梅花、课上玩手指游戏等,都是他温馨、美好、快乐的童年时光。

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鲁迅似乎总能找到乐趣,但又因为一些实现不了的愿望常感到遗憾。比如: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二十四孝图》

阅读上述文段相关联的几篇文章,我们能从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感受到鲁迅童年时的天真、好玩以及对大自然和民间文化的浓厚兴趣。在文本细读中,读出显在的童年之“趣”,发现与之共存的童年之“憾”。

在思考辨析中,理解“憾"其实是由“趣”引起,写“憾"也在写“趣”。由此,我们也能更深入感受鲁迅文字的艺术魅力。

阅读时,我们还可以调动自己的童年生活经验,和鲁迅的童年比一比,看谁的童年趣味更多。

对师长的“敬"与“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写了两位老师,一位是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一位是留学日本时遇到的藤野先生。鲁迅还写了教给他很多“规矩"道理”的长妈妈,以及在日本留学时结识并在回国之后成为“挚友"的同乡范爱农。

他们形象各异,对鲁迅人格秉性的形成、人生方向的选择和思想精神的成长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旧事重提”时,鲁迅对他们充满了怀念和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和愧疚。如: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阿长与山海经》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藤野先生》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范爱农》

阅读相关文章时,我们既要感受到这些“故人"给予鲁迅的勇气和力量,对他成长经验的获得、人生方向的选择、人格形成的积极影响,也要努力读出鲁迅温情、柔软、宽厚、感恩的内心,对弱者的同情,对自我的反省和解剖。

当然,我们既要读懂作者,也要读出自己,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成长关联起来。

父子之间的“爱”与“隔"

“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鲁迅童年所处的年代,父亲往往是家庭的权威,孩子对父亲常常是敬而远之的。

《朝花夕拾》里有两篇文章写到了与父亲有关的回忆。

《五猖会》里,鲁迅正兴致勃勃准备去看赛会,父亲却突然出现,让他“背书"。

《父亲的病》里,鲁迅为父亲寻医问药,在父亲临死前连声叫喊“父亲!”这些往事让他刻骨铭心。

鲁迅很爱他的父亲,父亲应该也是爱他的。但他们彼此都有不能理解对方心意和感受的时候,父子间留下了永远无法消除的隔膜。如: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猖会》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父亲的病》

关联《五猖会》《父亲的病》,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鲁迅先生的《我该怎样做父亲》等文章找来读一读,思考一下:

鲁迅对父子关系、家庭教育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这些思想观念在当下还有价值吗?

联系自己的经历,想一想:

你和父亲之间有“隔膜"吗?

如果有,你准备怎样消除你和父亲之间的“隔膜”呢?

成长的“痛"与“悟”

成长常常与“痛"相伴,需要岁月来抚平。

鲁迅的童年似乎充满了乐趣,但父亲的病,让年少的他就要开始面对生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偷家里的东西变卖的流言(《琐记》)让少年鲁迅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逼迫他“逃离”。辗转求学的种种经历更让他对理想和现实有了深刻的痛悟。

青少年时期经历的各种“痛”,是他后来弃医从文用笔诛伐“流言家”、揭露“国民性"批判“礼教吃人”,成为一名文化“战士"的重要原因。

生活经历尤其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往往会影响我们人生方向的选择。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学会思考、反省,汲取积极的有价值的东西,滋养自己的人生。

阅读《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时,同学们不妨留意那些让当年的鲁迅感到无奈、失望、委屈、屈辱或是愤怒的事。借助文本之间的关联,追溯、还原鲁迅成长变化的轨迹,感受鲁迅思想精神的变化。

年过四十,鲁迅重提旧事,心境与思考已是不同。

“夕拾"朝花”,那些美好、温馨、真诚、善良的记忆,值得怀念和铭记;

那些疑惑、忧伤、憾恨和愧疚的记忆,亦是追溯和反思;

而那些伪善、欺诈、愚昧、丑恶的记忆,则是为了揭露和痛斥。

整本书的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发现或建立关联的过程。在对比、关联中,我们认识了天真、好玩、充满童趣的童年鲁迅,认识了承受着成长之痛的,彷徨、自省的青少年鲁迅。

我们还能透过人到中年的鲁迅充满温情的回忆,看到一个宽厚善良、敬爱师长、珍爱友情的鲜活而平凡的鲁迅。

我们也可以通过他对过往冷峻理性的反思,读到一个同情弱小、爱憎分明、善于反思、敢于自我解剖、有责任和担当的鲁迅。

“大先生"笔下的“小人物”

如果让大家说说《朝花夕拾》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个人,你会想到谁呢?是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还是父亲、衍太太、寿镜吾先生?

我想,他们都给不少同学留下过深刻的印象。他们虽然是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但在“大先生"鲁迅笔下,个个鲜活生动、熠熠生辉。

我们一起来聊一聊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吧。

两位先生: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

我们先来说说“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很容易找出描写寿镜吾先生的语句: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高而瘦,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

这是典型的私塾老先生的形象。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两次转折、两个“不常用”,让我们感受到寿镜吾先生看似严厉,实则和蔼宽容。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里则呈现了一个沉醉于读书之乐的先生形象。

简单三句话,寿镜吾先生的形象和性情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可见鲁迅先生白描的传神功力。

有人认为,寿镜吾先生迂腐、专制,束缚了“我”好奇、爱玩的天性,是鲁迅先生批评、讥讽的对象。你认同吗?

比如,文中说,寿镜吾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鲁迅问“怪哉这虫”是咋回事时,先生却说“不知道”,而且很不高兴。于是作者写道: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

还有: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

鲁迅写人,主张“有真意,不粉饰,少做作”。

在回忆自己身边的人物时,他没有刻意回避他们的缺点,也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但有时则用幽默和略带反讽的笔调,掩盖自己的真实感情。比如,写寿镜吾先生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倒不见得是要表现他的迂腐,当年的鲁迅也许从他读书时的神态中,朦胧地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几十年后,鲁迅还清晰记得,可见烙印之深。

对于寿镜吾先生,鲁迅虽有调侃的意味,但并没有贬损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更多的是对他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朝花夕拾》里还浓墨重彩地写到另一位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给鲁迅的第一印象是:“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说话时使用的是“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从相貌看,他和寿镜吾先生有些相似,都很瘦,也都戴着眼镜。只不过,鲁迅回忆藤野先生的时候,脑海里的画面更多,更清晰。比如,他挟着的那叠大大小小的书具体有哪些,留级学生讲了哪些关于藤野先生的“掌故”,也就是糗事,他都一一记得。

鲁迅在回忆这位老师时,主要写了四件事:一是帮鲁迅添改讲义,二是帮鲁迅纠正解剖图,三是关心鲁迅解剖实习,四是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通过这些事,写活了一个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日本医学教授。鲁迅对他充满了感激和尊敬,他写道: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两名女性:长妈妈与衍太太

长妈妈是陪伴鲁迅成长的保姆,是和鲁迅朝夕相处的人。

她长什么样呢?

翻遍《朝花夕拾》,我们只能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找到一句——“她生得黄胖而矮”。然而,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却花了不少笔墨去追溯长妈妈的真实姓名,介绍“阿长"这个名字的由来。显然,在鲁迅看来,长妈妈名字的来历,比她的外在形象更有必要交代。“阿长”并不是她的本名,而是鲁迅家里之前的女工的名字,足见长妈妈身份卑微。这些交代里也渗透着鲁迅对像长妈妈这样的底层小人物的悲悯和同情。

虽然鲁迅没有详细描写长妈妈的长相,但长妈妈的形象却是鲜活的:喜欢切切察察、絮絮叨叨,粗俗、不拘小节,规矩道理多、有些愚昧迷信,但淳朴善良,对“我"的事特别上心。

儿时的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是丰富的、有变化的。看到她喜欢切切察察,“我”是讨厌的;她睡觉时爱摆“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让“我"感到无奈;她有很多“规矩”,让“我"觉得麻烦;但是,当她讲了长毛的故事后,“我”又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得知她谋害了隐鼠后,“我”又对她产生了怨恨;后来,她为“我"买了《山海经》,又让“我”产生了“新的敬意"。鲁迅在回忆这些往事时,对已经去世三十年的长妈妈的追思、怀念和祝福是真挚而深沉的: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朝花夕拾》中,另一个鲜活的女性形象便是衍太太。

从人物关系看,她是和“我”住在一个门里的邻居(原型实际上是鲁迅的一位叔祖母);从形象特点看,她是一个心术不正、自私自利、爱推卸责任、爱搬弄是非的市侩形象;从鲁迅对她的情感态度看,鲁迅小时候最爱去她家玩,但慢慢看清了她的嘴脸,尤其在她散布流言称鲁迅偷了家里东西变卖之后,鲁迅对她充满了憎恶和怨恨。

这样一个小人物对鲁迅的影响却不可小觑。鲁迅后来之所以离开家乡,“去寻求别样的人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看透了“衍太太”之流的嘴脸和心肝。鲁迅后来对流言家的憎恨、揭露、抨击也与她密切相关。

鲁迅曾在《华盖集·并非闲话(三)》中写道:

我一生中,给我大的损害的并非书贾,并非兵匪,更不是旗帜鲜明的小人;乃是所谓流言。

“衍太太"可谓伤害少年鲁迅的“流言家”。

一个朋友:范爱农

鲁迅在写他的朋友范爱农时,体现了人物形象上的“变"与“不变”。

在日本留学时,鲁迅见到范爱农“高大身材,长头发"。

回国后,鲁迅再见到他时:

头发上却有了白发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这是变化。

但范爱农有一样东西没有变,那就是他的眼睛,文中有三次写到他的眼睛:

眼球白多黑少。

他眼睛还是那样。

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为什么特别写到他多白的眼睛呢?

相传,“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善做“青白眼"。所谓“青眼”,就是以黑眼珠对人,表现出对人的正视与尊重;所谓“白眼”,则是把黑眼珠翻上去,只以眼白对人,表示对人的蔑视。

写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其实在写他愤世嫉俗的性情。

在回忆好友范爱农时,鲁迅还特别提到了两件事:

一是听到绍兴光复的消息,范爱农有了从未见过的笑容;

二是范爱农后来生活窘迫,掉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