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艺术手法- 视听结合 试题专练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艺术手法- 视听结合 试题专练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艺术手法- 视听结合 试题专练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艺术手法- 视听结合 试题专练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艺术手法- 视听结合 试题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艺术手法——视听结合试题专练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艺术手法视听结合题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月夜怀故人

寇准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首联通过写“清夜"月”“藓庭"等,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然环境。

B.颈联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通过“情何极”“思欲流"进行点题抒怀。

C.尾联中诗人遥想故人,间接抒发了月下怀念故人而产生的孤独与忧伤之情。

D.本诗的语言简练朴实,用词精当,体现出了温柔敦厚、平正朴实的诗风。

(2)请简要分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答案】(1)C.“间接抒情”错,尾联“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直接写自己的感情“愁”,应为直接抒情。故选C。

(2)颔联“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意思是说: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乱鸣的声音。这是写景的句子,本题考查写景的艺术。首先运用的视听结合的手法,视觉“梧桐疏影”,听觉“蟋蟀乱声”;这句诗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老"秋”在对景色的描写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答案:

(1)C

(2)①视听结合。月光下眼见“梧桐疏影”,耳边不时传来秋天蟋蟀乱鸣的声音,使诗句画面立体可感。②以动衬静。以蟋蟀声乱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同时表现了作者的心绪不宁。③借景抒情。作者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融入这凄清之景中,表达因思念而忧伤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渔家傲

谢逸

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9.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6分)

10.请赏析词句“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

9.先以小舟出钓穿鱼而归表现闲适之情;然后引用子牙直钩之典,表达怀才不遇的怅恨;最后描写食鱼饮酒,抒发自得之乐与孤独之苦。(6分,每点2分)

10.视听结合,表现出笛声的清越悠扬和秋天山峦的青翠;笛声吹彻,云山转翠,既照应上阕的江上烟雨,又暗示作者的心情渐趋开朗。(5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8、①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2分)②前一句写静景(视觉),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1分)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1分)③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1分)

9、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天香

贺铸

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①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②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③、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蛩:蟋蟀。②骎骎: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③东君:司春之神。

9.词的上片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5分)

10.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9.运用视听结合,“横林”“山沉"黄昏”等是视觉,“蛩鸣"砧杵声”等为听觉,渲染了宁静幽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与孤寂。

10.①对时光易逝年华已老的感伤;②对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忧愁;③对漂泊羁旅的愁苦、思乡念亲却归家不得的惆怅;④对万物萧条的悲秋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

王安石

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②化用古人诗句。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⑤场:射雉场。《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答案】(1)C

(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③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解析】【分析】⑴"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陵墓常有人盗掘,常有金玉见于市朝"。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使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视听结合;用典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比如“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③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项判官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①,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②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③。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①泥滑滑:鸟鸣声。②青衿:学子的服装。③白璧招:以白璧招聘。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指天子仪仗中载有鸾旗的前导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前四句借景抒情,后四句叙事抒情,全诗脉络清晰分明。

B.首联“断芦"落枫”“过午"点出送别的时间,“渡口”点明送别的地点。

C.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滑滑"马萧萧”渲染出了离别的氛围。

D.颈联写与项判官的交情以及项判官的为人,尾联是临别赠言,全诗感情真挚。

【2】本诗的颔联命意造境别开生面,语言精湛圆熟,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动静结合"错,颔联视听结合,写送别耳闻目睹的实景,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写的都是动景。故选C

【2】颔联视听结合,写送别耳闻目睹的实景,渡口山鸟鸣叫,行人如织,车来马往,熙熙攘攘。“泥滑滑”和“马萧萧"成对,既是谐音,也用叠字,造境别开生面,情趣盎然,不同于一般送别诗渲染别绪离情。诗人借前人名句为己所用,而不露斧凿痕迹,巧妙再现渡口的热闹场景,一转首联深秋送别的伤感,波澜起伏,艺术高妙。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垂鞭渔家傲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D.燕子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

E.“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15.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14.AD15.①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②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和守,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解析】14.题中A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诗句的作用,CDE项考核内容,其中A项,“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分析错误,这里应是听觉,并无视听结合。D项,“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分析错误,与“灯相照”意境一致,应是用燕子归来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孤单落寞之情。

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词的下片表达的情感,从“韶光虚过"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可看出词人内心那份韶华已逝,年老体衰的无奈与忧愁;从“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可以看出词人因人海茫茫,知音难找,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相守,流露出的孤独失意之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今古感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明技巧)②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释运用)③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析作用)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京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金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

E.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2.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A项错在“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全诗并非一味悲凉。D项“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错误,陶醉于美景中的诗人应是为“远役”所“惊"。2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②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杜荀鹤

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水铺来却结冰。

牢系鹿儿防猎客,满添茶鼎候吟僧。

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联“散”“凝"二字准确凝炼,将春雪“时散时凝”的特点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B.颔联写春雪到来时的山中景色:岭梅似乎再次开放,岩石上融化的雪水也开始结冰。

C.颈联“鹿儿"吟僧”可见诗人孤独寂寞,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只有麋鹿为伴,偶有僧人光临。

D.诗歌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将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1)C.“鹿儿"吟僧”可见诗人情趣的高雅,身处山中苦寒之地,却闲适宁静、恬淡自适。

(2)通读诗歌可知,首联写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运用视听结合手法。“岭梅谢后重妆蕊"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运用的是拟人手法。尾联“好将膏雨同功力,松径莓苔又一层”,写希望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力可以与春雨相等,会给山间松径带来一片生机,让万物早日复苏。是虚写,运用的手法是虚实结合。

答案:

(1)C

(2)①视听结合。霏霏雪花时散时凝,散落在山中的竹树上,时不时发岀沙沙的声音,形象地描绘了雪落春山的场景。②巧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因雪而成的雾凇景观想象成梅树上重新装扮上的花朵,新奇形象。③虚实结合。后两句由实入虚,希望春雪与春雨一齐发力,让万物早日复苏。④融情于景。通过春山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山中雪景的喜爱之情。

十、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14~15题。

黑林

吴兆骞

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

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

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

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注】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诗作慷慨悲凉。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起句看似实兀,实则气势雄浑。“削难平"三字以比喻手法写出此处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也为下句蓄势铺垫。

B.黑林险峻,而“唐将”却可驻兵于此,则唐将英武可想而知。此句追怀古人,点出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英雄建勋之场。

C.颔联紧承首联,角度不同,“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

D.“勋名”一句写前代将领东征高丽之事。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心中包含了无穷的感喟。

E.尾联马当年于此山川松林处攻战厮杀历历在目,而如今这却只剩偃旗息鼓的寂寂边城,此联以景语收束,含蓄深沉。

15.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意思是笔术神巧、意蕴精妙,请简要赏析神巧、精炒之处,(6分)

____________

14.【参考答案】AD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解析】A项“比喻手法”错,应为夸张。D项“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错,并无讽刺,而是一种赞美仰慕及对历史变迁的喟叹。

15.【参考答案】视听结合。视觉上“秋日风云”之色,听觉上“剑戟交接"之声,写出塞外边关的雄壮苍凉。虚实结合。实写如今废弃军营、旧垒残存,虚写沙场当年之鏖战至今似可听闻。寓情于景。作者融内心的悲愁与感慨于眼前的最物之中,“废营”可见其痛心,“秋郁"足显其郁结,“大碛”“剑戟"可表其钦慕,雄放笔调有复杂情绪。对比反衬。以“废营秋郁”与颔联“形胜万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如今的萧瑟凄凉。(共四点,答出任意两点即给6分)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理解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D。

【答案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要弄清“笔致深折,曲有其妙”的意思,命题人担心考生不理解“笔致深折,曲有其妙"的意思,在题干中做了提示,按提示就应从技巧与内容的关系角度来整合答案,因此解答此题不仅要从颈联本身寻找答案,还要从颈联所表达意义与其它三联的关系来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

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

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

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

16.《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C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说自己少年时没有选择投军,并不是班超般的人物。愿望是建功立业,并不一定是从军。

16.①视听结合。既写了看到的积雪、旌旗、烽火、云山等,又写了听到的笳鼓声。②动静结合。旌旗飘飘、烽火连天是动景,积雪寒光、海畔云山是静景。③俯仰结合。诗人登台远望,既俯视下方的军营、积雪,又仰望天上的明月,远处的云山。(每点2分)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

B.首联先叙侄了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夼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H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D.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半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台。

15.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6分)

【答案】14B“居穷"指不得志

15.(6分)对比。颔联说弟侄“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凸显了勤勉好学的形象和卓然高洁的品格。视听结合。颈联写书堂之景: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听结合,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如在目前。(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由画溪三箬至合溪

【清】余怀

画舫随风入画溪,秋高天阔五峰低。

绿萝僧院孤烟外,红树人家小阁西。

箬水长清鱼可数,篁山将尽鸟空啼。

桃源不是无寻处,枫叶纷纷路转迷。

注:画溪、三箬和合溪都在今浙江长兴县境内。

1.本诗颈联景色描写十分精妙,请简要分析

2.这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视听结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箬水中游鱼历历可数,突出了河水的清澈;下句着墨于听觉,以动衬静,以山鸟的啼叫衬托出篁山的宁静。答出视听结合的给2分,以动衬静的给1分;能作简要分析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想要追寻世外桃源的'美好愿望以及愿望难以实现的失落怅惘之情。通过画舫、画溪鱼可数等赞美了沿途所见的清幽宁静之景,但无处寻则表达了失落怅惘之情。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15.“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16.“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面。带着选项与诗句相关内容仔细对照,审核揣悟,力求读懂诗意,理解选项,发现问题。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故选B。

【答案】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一般需要翻译诗句,即解读浅层内容,然后深层理解情感主旨,最后结合手法、语言等明确表达效果,有结构作用的话也要指出来。题干为:“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可见赏析角度不用面面俱到,侧重内容氛围,情感态度和诗人思想。

首先翻译句子“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其次概括出场景特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

【答案】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即炼字题。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