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中语文备考-作文《过去与未来》审题构思方法指导_第1页
2024届高中语文备考-作文《过去与未来》审题构思方法指导_第2页
2024届高中语文备考-作文《过去与未来》审题构思方法指导_第3页
2024届高中语文备考-作文《过去与未来》审题构思方法指导_第4页
2024届高中语文备考-作文《过去与未来》审题构思方法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中语文备考-作文《过去与未来》审题构思方法指导高中语文备考-作文《过去与未来》审题构思方法指导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这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一)审读材料语:

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是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指出“生活在当代的你要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第二句,指出当代青年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命题者对其进行了限定,即限制了“当代"的时代特点是“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具备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心胸的主体——“生活在当代的青年"。此句可视作文章的中心论点句。两句话重合度高,不同点是从文学过渡到现实,从文学活动的参与者延伸到当代青年。

关键词是“当代”“过去"未来”“心胸”,写作者要立足“当代”,勾连“过去”,胸怀“未来”。题目属于“大"题,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但亦因为“大”,写作时容易落入空泛的窠臼,这是需要注意的。

(二)审分析方向:

中心论点句: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论点句中涉及的必须理解的关键词:

青年:既可以指考场上的青年学生,也可以指更广泛意义上的中国青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有相关论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对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理解,考生可不拘泥于文件的概念表述,但应紧扣当今世界之“变局”,对于“变局"有认识、有理解、有具体阐述,立场正确,导向积极,符合当今世界之“变局”的内涵。

从目前的作文命题来看,凸显时代背景、特色一直是命题的主流,所以在备考的过程中,考生应有意识地关注当今时代特点,并积累一些相关表述。

心胸:可理解为抱负、志向、气度、格局等。

过去:如战争的创伤、民族的苦难、碰撞冲突等,考生也可以扩而广之,泛指通过对“过去"的人事经历的审视所获得的反思、借鉴、总结等等。

未来:可以推导出其可理解为美好的愿景与希望,理想美好的生活,奋斗的目标等。

中心论点句: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论点句展开分析角度:

(1)为什么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重在谈意义)

对此角度进行细化,其必须分析以下三点:①生活在当下的青年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系?②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对生活在当下的青年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是什么?③为什么青年更要有这种心胸?

①生活在当下的青年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系?

——青年生活在变局中,是承担破局责任的主人翁。

②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对生活在当下的青年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意义是什么?

——拥有此种心胸才能破局:从过去找到经验、教训、动力……以指引未来、开创未来。

③为什么青年更要有这种心胸?

——责任所在;不负青春;暗示部分青年缺乏这种心胸。

中心论点句: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

论点句展开分析角度:

(2)生活在当下的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该如何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重在谈做法)

——带着对“过去”的审视、反思、借鉴、总结,站在当代这一时代支点,尤其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展望、谋划未来,走向未来。

(三)审读引导语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以上材料”包括:上述作文题目中出现的材料。

“结合":铁凝的文学创作理念及主张是思考及写作的由头,写作时应该有所提及。但是如果不完整引用句子,只是从材料中摘取个别词语,如“过去”“未来"连接”,视为没有完成结合材料要求。

(四)审读要求语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选准角度:可以从具备这种心胸的对当代青年破局的意义切入;也可以立足于当代青年为破局应选择怎样的连接方式切入;也可以二者结合。

明确文体:本题适合写成议论文。

题目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也很能体现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从字面上看似不容易跑题、偏题,但要写得有深度、有新意很有困难。

“过去"和“未来”都是基于“现在"而言的,如果没有“现在”,那也就不存在“过去"和“未来”这两个概念。因此,考生可以站在“现在"的基石上,思考“过去”、“未来"二者和“现在”的关系。

从客观来说,“过去没有消失"指的是时间不能逆转和倒退,过去发生的事已然存在,无法改变。人都是历史的产物,过去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可能成为前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负担,且不同时期、不同人对于过去的认识也有差别,不可一概而论。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过去是因,现在是果。悉达多只有在经历了过去的富贵、痛苦、悲欢离合之后,才能够得到现时的顿悟;史铁生在进入爱情之前先一步走进了残疾,无以防备,无以逃避,必须接受。因而古语有云“往者不可谏”,并不是说过去的事情不能去回忆和品评,而是不可挽回。

从主观来说,“过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无法意识到的,消失在现在所有人的记忆中的,另一种是可以被感知的,仍被人津津乐道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魂灵只有在被所有人遗忘时,才会真正的消失。因此,我们所说的没有消失的“过去”的全部指称对象是仍能被意识到的“过去”,它们都是透过“现在”的眼镜看到的,经过了现在的加工,往事无论是光明或是黑暗,只能在“我"的印象中成为“事实”。

有了这样的认识,该如何去对待过去呢?过往种种成就今日之我,今日之我回望过往却很难找到来时之路。坦然承认过去的存在,汲取其中的力量,而不应给过去添上一层或鲜艳或暗淡的“滤镜"之后,再沉溺于此。

“未来已经存在”并不是说未来会提前到来,而是说未来孕育于现在与过去之中,我们现在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走向,但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是各种力量合力的结果,人可以努力创造未来,但并不能一厢情愿地决定未来。《红楼梦》中说,“命"与“运”不同,“命"是定数,“运”则是变数,和人后天的行为密切相关。当下的行为是因,未来的具体走向是果,过去和现在所做的事会影响未来。虽然人人都有注定的结局,这不免使我们低落,陷入一种无意义的漩涡中。即便结局已定,但我们仍应抱有对未来和世界的好奇和憧憬,学会体验生命,学会热爱世界,才不悔来这人间一遭。正如史铁生,他并未囿于命运,而是在对生命的反思中领悟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避免了本已注定萎靡不振的未来。

为何史铁生会在《务虚笔记》中提到“过去没有消失,未来已经存在”?为什么他会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他在当时正承受着巨大的苦难和身心的折磨,现实的困境,让他不得不从过去和未来中寻找到连接现在的意义,但这也让他有了机会能在刹那间看遍自己的人生,参透生命的真谛。因此,考生也应对个人和社会当下的现实困境有所关注,并从“过去"和“未来”的辩证思考中找到如何过好现在的方法。

所以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既要承认历史的客观存在,也不要忽视人的能动性,不要走向宿命论、决定论;既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应走向唯意志论。

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指出,人存在于虚无之中,而后开始探寻自身的本质,人的自由存在和自由选择提供了行动的空间,人应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而自我的本质只有在当下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中,才能确立。正如《务虚笔记》中所说,“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不过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

我们也更希望考生能在“活在当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向内看,从自身的生命体验和观察出发,找到自身的意义和时间、和世界之间的联系。

就论据的选择而言,我们很欣慰地看到有不少学生能从《乡土中国》、《红楼梦》中选择相应的素材灵活使用,或是从教材的文本中找到了可以进行分析论证的资源,这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积极反馈,也代表学生已经建构起自己的思维体系,并且较为全面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内容。当然如果学生能够走出课本,立足现实,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观察体验出发,思考现实中的现象和题目的联系,则文章会更富有现实意义。

例文1:

鉴古思今创未来

“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掷地有声,发人深思。其实,不仅文学如此,身处百年未有之变局的青年人也应牢记:鉴察过去,思考当下,方能创造美好未来。

铭记历史教训,迎接当下挑战。犹记得,满清统治者苟且偷安,盲目自大,拒绝变革,最终丧权辱国;犹记得,资产阶级软弱无能,让广大百姓依旧在生命线上挣扎,饱受煎熬……有历史学家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回望历史种种教训,无不给我们以警惕和告诫。迎接当下挑战,需要我们善于总结历史教训,汲取历史经验,审慎观之,辩证思之,大胆行之,真正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避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铭记历史精神,照亮时代新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精神的光芒贯穿时空,照耀当今。“不愿看到老百姓挨饿”,埋首田野数十年如一日的袁隆平,与“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始有医药"的神农共谱奉献之歌;“不获全胜,绝不收兵”,写下铮铮誓言的扶贫干部黄文秀用生命诠释了鲁迅笔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的脊梁”;港珠澳大桥跨洋过海,南水北调奔流不息,大兴机场展翅翱翔,背后那一位位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技术工匠们又何尝不是现代的大禹?正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书写了一段段厚重的历史。这精神荣光已早已注入我辈青年的血液,激励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奋勇直前。

用心鉴古思今,共创美好未来。在历史的轮回中,我们的“今日"也势必成为后辈们的“昨日”。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生逢盛世,不负盛世,在百年未有之变局里,应该汲取历史教训,发扬历史精神。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要发挥鉴古思今的作用,在各自领域里把握当下,勇担大任,敢做大事,能立大功,把实现中国梦的重担抗在自己肩上,为后来者踏出坦途,为国家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历史让人回味,现实使人深思,未来令人神往。唯有鉴古思今,连接过去与未来,让穿越时空、烛照当下、前瞻未来的智慧之光,照亮非凡征程,在未来书写属于中国的辉煌新篇章。

点评:

全文思路有三个层次。第一层论证“铭记历史教训,迎接当下挑战”,将过去与当下进行连接;第二层论证“铭记历史精神,照亮时代新路”,以汲取历史中的精神荣光,去照亮当下的时代新路;第三层次论证“用心鉴古思今,共创美好未来”,以过去与当下为基,共创美好未来,将过去、当下、未来三者实现跨时空连接,颇显雄伟的志向和博大的心胸。因此从思路上看,本文紧扣铁凝的话,由文学延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更广阔的空间共思过去、当下与未来,切合题意,逻辑严密。

例文2:

承往日之魂,扬未来之帆

大国滂滂,其风扬扬,五千年历史之风刮过今朝,不绝于响;大潮汤汤,其浪沃沃,百年未有之局经过时下,回声响亮。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立于时代风帆之下,当今的弄潮儿站立历史新潮头,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时代变局,展明日畅想无限。当代青年必将承历史之魂,抓住机遇,扬未来之帆。

历史不会忘记,青年领袖毛泽东一身布衣,一双草鞋,走前线,安后方,探民生,抚百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时刻牢记革命使命,带着一群青年人越雪山,过草地,夺过泸定桥,也渡过赤水河。一路鲜血一路前行,无数青年先辈一路硝烟、一路牺牲用生命换来当代的和平繁荣。陈独秀的铮铮誓言,秋瑾的英勇赴刑,延年乔年革命兄弟的回眸一笑……都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到今天仍熠熠闪光。民族历史浓墨重彩的一页是血红的,革命前辈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过去虽惨痛,却是今日青年的巨人肩膀。今日之青年当以博大之心胸承接昔日青年之风骨,带着未了之志,扛起民族大旗,高歌向前。

岁月落笔成花,静观今日繁华。“二十大”胜利召开,“乡村振兴"带动无数青年干部投身乡村产业建设;“全民冰上运动”号召三亿人参加冰上活动,“冬奥会"顺利举行,一众冰雪明星星光闪耀。国家复兴,民族昌盛,人民富强是所有当代青年的心中愿景也仍在逐步圆梦。然,世界局势之下,中国是否如我们所见一般一片花团锦簇,歌舞升平?不然。全球贸易战如火如荼,资本主义国家妄图操控世界游戏规则,中国进出口关税及商贸问题紧急迫切,华为芯片再三被限……这一系列问题正摆于中国当下青年案头手边。百年前先辈尚搏命一战,今日之青年必勇于寻求破境之法,而此法在科技创新,在文化自信,在走出一条属于中国青年自己的复兴之路。

时代川流不息,未来的风不知吹往何方,而不变的是出发时的信仰,这信仰是百年前“新青年”的呐喊,是今日“火箭少女"周承钰的时刻准备,是“神州”系列的默默守护,也是“北斗"在宇宙浩渺的指路前行。今朝虽繁盛,却是今日青年之壁垒,当树信心,鼓勇气,接受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创新之精神驭时代大船,为未来之路点亮星火明灯。

历史不绝如缕,传承、坚守、创新必将是荡在今日青年胸中的战歌。我们曾看过同一片星空,也将一同沐浴来日之德泽,共同书写我们的复兴强国梦!

点评:

1.标题凝练,有文采。

2.文章脉络清晰,观点深刻。文章开篇紧扣材料,以铁凝的文学创作主张引出材料的核心论点并揭示了过去、当代和未来的关系,亮明观点。在写作过程中紧扣材料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阐述,“先辈青年的过去造就今日青年的巨膀。”“今日之心胸承接昔日青年之风骨,走出一条属于中国青年自己的复兴之路。"当树信心,鼓勇气,接受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好地勾连过去、当代和未来,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辨析。

3.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语言表达能力强。文章主体段落材料丰富,论据运用精彩,有重要事件,也有英雄人物,很有代表性,可读性强。

例文3: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当代作家铁凝的创作主张是“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我认为,身处于这个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具备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应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并积极化之为行动,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人的大脑不断进化演变,越来越发达,得以与其他动物区分,人才得以为人类。在春秋战国时代,除武力霸道外,还有文化王道。正因为有孔孟等圣人去好好教育各国子弟,传播其学说,展现其品德,言传身教,在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时代,人们才能避免堕入残暴、相互抱怨指责的深渊,停止个人、国家之间的相互攻击,化干戈为玉帛,求得短暂的平静。人们在满足基本温饱的同时,也能知礼义、懂廉耻,这便是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即给人学习的机会。当然,孔子弟子纵使颠沛流离,但依旧坚持学习,甚至投水抢救书籍的学习态度更是让后辈为之动容。正因为有这些教育家和好学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了如今知书达礼的中国人,才有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上哪一次危机不是通过学习解除的呢?穷则变,变则通。要求变之方法,唯一途径就是学习。近代中国内忧外患,要不是那些革命先烈积极研究学习别的国家的改革理论,实践尝试,变法图存,中国又怎能走上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呢?身为青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应当通过学习,实现自身成长,为祖国的未来作贡献,争取加速实现百年计划。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应思索如何使精神丰富起来。如今,人们的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物质方面的创新和探索当然要继续,但我们也应将目光转移到精神世界,寻求如卢梭在瓦尔登湖旁一般的精神丰富且轻盈的状态。首先,我们应保证自己思想的干净与纯粹。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接触的信息太过庞杂,其中有许多真的是如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糟粕思想,这种应坚决摒弃。在校园这片净土上,我们应积极吸纳学说,在老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在课后生活中,我们应少说肤浅低俗的口头禅,少看毫无营养的短视频,应当将自己的爱好发展为可以助力中国发展,顺应世界潮流的事业。比如对机器人、计算机感兴趣,便继续满怀热情地坚持探索下去,争取实现科教兴国。

身处和平盛世,吾辈当思来之不易。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为中华之未来努力是我们该具备的心胸。

点评:

文章开篇紧扣材料,明确提出中心论点,语言简洁凝练。文章主体论证了立足当今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意义,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论证主体段落主要从学习的角度论证了当代青年学习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来化解时代危机,从而走上正确的未来发展之路;第二论证主体段基于当代社会生活的特点,提出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要使精神丰富起来的主张,并从“保证自己思想的干净与纯粹”“不要有低俗的言行"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观点和角度比较独特。文章语言连贯流畅,思维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建议多点扣题、点题,立足当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大变局这个写作情境的阐释最好能稍微具体点),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当代、过去、未来之间的关联,明确当代青年为什么要具有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心胸。

例文4:

通古今之变,明未来之化

史铁生曾经写道:“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看似矛盾的“未来"与“过去”实则统一。窃以为惟有把握住了并未消失的过去,方能明晰已然存在的未来。而这“通古今之变,明未来之化"的过程,本身亦处于时间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我们必须先明确,何谓“过去”与“未来"。“过去”与“未来"并非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时段,更不是一个向量的起点与终点,而是历史螺旋上升的一个部分。

从主观上来讲,过去的确从未消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当你倚靠着柳枝立在江畔,望着明月满腹衷肠之时,过去的坠入池中月的谪仙,酾酒临江的英豪都在此刻与你的情感相连接。是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虽事殊世异,但未来有人踏上你的脚印,望向同一轮江月时,又何尝不“感慨系之矣呢?”由此,过去又何尝消失!未来又何尝不存在呢?

从客观上来看,过去与未来都是历史螺旋的一个部分。古往今来,有多少气吞山河的丰功伟业,在时间的涤荡下是灰飞烟灭。又有多少坚如磐石的帝王基业,在历史的冲刷下是土崩瓦解。但是望向已作尘土的宫阙万间,又有谁能说过去的事消失了呢?当诗仙坠入月色,当诗圣身老茅屋,已然远去的盛唐从未消失,而是永远镌刻在了这片大地上。后人必会在这片废墟上重建未来。在一次次新生与毁灭的轮回中,过去和未来的界限已然糊涂。过去会在未来中继续延续,而未来也已经在过去中隐然存在。

诚然,“未来已经存在"并不意味着未来已经确定。“过去并未消失”也不意味着过去的还没过去。未来与过去的辩证统一不是对当下的忽视,也不是对历史流变的机械判断,更不是“既已无力改变未来"的消极处世。恰相反,这是我们积极地“通古今之变,明未来之化”的基石,也是我们积极把握当下,缔造未来的强心针。

米涅瓦的猫头鹰,固然只会在黄昏起飞。但昨日的黄昏又何尝不是明日的晨曦!我们俯瞰过去之时,本身已经融入了对当下与未来的思索。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进一步地,“通古今之变,明未来之化"这个过程是由“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懵懂,开悟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明朗,最终归真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和谐与统一。人类的命运,也正如此一般,在未来与过去的碰撞与统一中螺旋上升!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点评】

本文写得大开大合,一气呵成。作者首先从材料中敏锐地意识到“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内核,将“过去”和“未来"的界限打破,将其结合起来定义为“历史螺旋上升的一个部分”,立意甚高。随后,作者从主客观两方面展开论述,阐释“过去"之于“现在”的影响,又自然引出“未来"已隐然存在。但作者并未由此便陷入宿命论的的消极陷阱,而是辩证地注意到不应忽视“现在”,提出从宏观的角度审视当下、积极把握当下的态度。作者巧妙地用了“米涅瓦的猫头鹰,固然只会在黄昏起飞"的典故,喻示人对过去的反思,而紧接着一句“昨日的黄昏又何尝不是明日的晨曦”又将文意向前推进,将这种自省与探索指向未来,从而引出更广阔的的整个人类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智慧。可见,“通古今之变,明未来之化"既是依循前文的论述得出的结论,也是作者在审慎思考后发出的对未来的宣言。行文至此,作者用看山、看水的三个境界再现了他所理解的人类命运螺旋上升的态势,既和前文的论据呼应,又将文章在优美又充满哲思的语言中收束。不难看出,作者有着丰富的哲学知识积累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并且善于将平日所学灵活运用到写作中。纵观全文,作者表现出非常优秀的语言驾驭能力,依托潇洒的语言表达展示了不俗的思维品质,是一篇形神俱备、文质兼美的佳作。

例文5:

清醒地从命

人类,往往希冀着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人们渴望挣脱“过去”的枷锁,开创蕴有希望的“未来"。而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写道:“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

这看似与常识相悖的论断,自有其背后深刻的事理。过去,缘何并未消失?费孝通先生告诫我们,人是过去的投影。自诞生于世的瞬间起,人们被社会的规训体系教化,于公序良俗中明晰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此般礼俗正源于过去的积淀,在为人所用的历程中潜移默化地规正人的行为,因而使人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下,使其从未消散。

再者,除却过去对“行为"的深远影响,过往的人生经历也对“性情”也有着无法磨灭的印记。无尽的处世经验长久地磨砺着人类的心性与情愫,进而营构起各人不同的生命体验。在成长的过程里,人的性情逐渐固化,进而使人们待人接物的方式不再改换。不知觉地,我们成为了过去自我的拥趸,被从未消失的过去打上难以根除的烙印。

或许,正是因为过往经历对人之行为与性情的塑造,未来才已经存在。早已成形的行为准则似乎注定了各人行事的动机与方式。显而易见的,当行事的意愿与方法被过去框定,那行事的结果便难以变换。看似未知的未来,由此变得可以预见,在人的当下便早已存在。

更进一步,若从个体的命运推及时代的命运,我们仍能看见社会发展的潮流存在既定的脉络。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时代大势似乎正不受个体意志阻挡而奔涌前去。个体之于时代进展的改变尝试好似螳臂当车,无法让时代的未来改向,由此成为“未来已在”的另一注脚。

于是,我们仿佛堕入了红楼一梦,随宝玉于太虚幻境中窥看早已存在的未来,嗟叹并未消失的过去于己身打上桎梏。这看似成为了一部深沉幽暗的悲剧,教人于“判词"之中直面那源自于过去、安坐于未来的宿命。

然而,写下此句的史铁生或许并非如此认为。他于《病隙碎笔》的开篇坦言“人生就是一幕喜剧”,因为重大变故总是为人的过往造就磨难,而这种磨难定会于未来贯穿始终。但他却以饱满的热情生活,带着过去的苦难迎击宿命的未来。

因此,从未消失的过去并非捆缚生长的枷锁,而已经存在的未来或许正可为当下的我们注入底气。在直面过去、接纳未来的此时此刻,我们更应于过往中汲取力量,奋力生活。正如《传是楼记》中汪婉的箴言:人应“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活在可以作为的时下,以个体行动回应时势潮流,才是对人之本我的最好诠释。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而我以为,未来已经存在之“存在”始终发源于过去的事实与人性的本质。在这一层面上,过去与未来于人的此刻得到统一,而人的此刻也为过去与未来赋上了最质朴也最动人的蕴意。

植根于此刻的人生,才是过去与未来所指向的要义。唯有如此,才可理解史铁生于《墙下短记》对生命意义的抒写:不是强言不悔,是清醒地从命。

【点评】

这是一篇逻辑清晰、内容扎实且立意有深度的考场作文。对于题目中的“过去"与“未来”这组概念,作者在开篇即为其建构起了联系,从社会规训、人的性情两方面展开,论述“过去"之于“现在”、“现在"之于“未来”的影响。行文至此,作者已经完成了对史铁生这句看似有违常识的论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的阐释,而文章才刚刚过半。随后,作者笔锋一转,从“堕入红楼一梦"让文章进入更深一境界:如果说宝玉于太虚幻境中窥看早已存在的未来,那我们的人生是否只能于“判词”中直面宿命?这一问题的抛出将论述导向对于每一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作者巧妙地用史铁生的“人生就是一幕喜剧"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带着过去的苦难迎击宿命的未来。得益于作者扎实的论证逻辑和优秀的语言驾驭能力,后半篇文章的层层深入显得水到渠成,直到用史铁生的“不是强言不悔,是清醒地从命”作结,铿锵有力。本题的材料是出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作者“巧合"地围绕史铁生的作品和认识展开全文的论述,对相关素材的选用信手拈来,且与观点有着非常高的适配度,显得尤其贴切,令人惊叹于作者平日的的阅读积累和考场上高效的选材组材能力。虽然这只是一篇考场作文,但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阅读经历,难能可贵。

例文6:

现在

史铁生先生在《务虚笔记》中写道“过去并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存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或许并不分明。虽世殊事异,我们总能遇见相通之处。

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联系的,是摒弃事物中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保留其中积极的因素,并加以改造,增添更符合时代内涵的新内容。

因而现在是在过去的土壤中孕育,蕴含着过去的部分特点,又拥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亦是如此,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发出喟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现在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但经过时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