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古诗文阅读-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梳理讲义及专项练习_第1页
专题07 古诗文阅读-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梳理讲义及专项练习_第2页
专题07 古诗文阅读-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梳理讲义及专项练习_第3页
专题07 古诗文阅读-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梳理讲义及专项练习_第4页
专题07 古诗文阅读-人教部编版统编版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梳理讲义及专项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梳理讲义及专项练习专题07古诗文阅读(古诗词、文言文)一、知识点梳理讲义:【考点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点梳理】01古诗词文体特点: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①古诗词的体裁生动多彩。有活泼通俗的童谣、民歌,有古诗体、近诗体、汉乐府、词,甚至曲,内容生动、健康向上。如《敕勒川》是北朝民歌,展示了放牧的情形和北方蒙古民族的豪放;汉乐府《江南》描绘了采莲的动人情形;②古诗词题材丰富多样。选编的材料中几乎包括了哲理、言志、题画、田园、边塞、叙事诗等所有的诗歌题材形式。阅读方法:1.掌握字音,读出节奏:古诗中有很多多音字、难认字和通假字,这些字在读音上都是需要注意的,如,《鹿柴》中的“柴”读“zhài”,而不读“chái”;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中的“那”同“哪”,读第三声。另外,诗歌中有严格的音韵和格律,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中都有不一样的停顿方法,掌握了好的朗读方法,有利于背诵,加深理解,又可以表现出古诗的音律之美,陶冶情操。2.认识作者,了解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当时写诗词时的经历,就能明白作者写作的用意,对理解诗意,把握思想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遂提笔写下这首诗。3.推敲字义,理解诗句:古诗受固定格式和字数的限制,一般在用字遣词上都很严密、凝练,许多词古今意思大有不同。因此,阅读古诗,了解词义便很重要。如《元日》一诗中,“春风送暖入屠苏”“总把新桃换旧符”,如果不知道“屠苏”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桃”指的是桃符,也就是春联,那么对于句意的理解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4.品析语言,感悟体会:阅读古诗词,我们要认真品读古诗词的语言,特别要抓住一些关键字词进行重点感悟与体会。诗中的关键词就像诗词的“眼睛”,我们阅读时要准确地捕捉这些词,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诗意,感悟诗词的意境。5.想象画面,入情入境:阅读中,我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文字转化为丰富的画面,努力进入诗词营造的意境。想象画面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根据诗词内容,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多幅。所想的画面不一定是静止的,还可以有声音,有味道。6.理解全诗,体会感情:在理解了古诗的字意和句意以后,再把握全诗的内容就稍简单一些。当然,在此之中,要注意诗句意思间的自然过渡,紧密联系,还要注意保持诗句原有的本意。在此基础之上,还要透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以及意义深远的语言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比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在理解了句义的基础之上,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乡村风景和生活的喜爱和憧憬。7.朗读欣赏,注意积累:对于古诗词,要反复诵读,多多积累。“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意如此也。考查要点:①划分朗读节奏;②按原文填空;③解释词语;④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⑤翻译句子;⑥概括主要内容;⑦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02文言文文体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的文章。它的特点包括:①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如《杨氏之子》《学弈》都是百字的小古文,从内容看,所讲述的故事较为简单。②读音难,字义深奥。由于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很多文言文的字义和用法与现在有了很大的不同。原来的字的读音也与现在很多字的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字的读音只能在《古代汉语词典》上才能查询。字义由于古代与现代的用法不同也有很大的差距,有很多“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③含义深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阅读方法:1.读准节奏,读出韵味:从朗读的感受来说,文言文句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朗读时要注意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还要注意语调和语速。如《杨氏之子》一句停顿节奏如下: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多种方法解读,理解词意:文言文中常会有一些深奥难懂的字词,可采用以下方法理解词意(1)借助字典理解意思;(2)借助图片理解词意;(3)联系上下文猜测词意;(4)从现代汉语推测词意;(5)组词扩词理解词意。另外,还要注意特殊词语的意义:①通假字。古人在写文章时本该用这个字,却借用了音同或音近意不相同的字,就形成了通假字。如《杨氏之子》中的“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中的“惠”同“慧”。②古今异义。即词语在古文中的意义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同。词义的变化有扩大、缩小和转移几种情形。如古文中的“妻子”指“妻子”和“儿子”,而现代汉语中则只有“妻子”这一层意思。③一词多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阅读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是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其具体义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而“众皆弃去”中的“去”则是“离开”的意思。3.翻译句子,把握内容:文言文翻译句子时应注意:一是年号、人名、地方、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删去不译。三是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做适当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的内容增补出来。理解文章的内容,首先要将文言文读通读顺,再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理解句意,弄清故事内容。4.拓展理解,明确含义:文言文虽然都是篇幅短小、语言简练的文章,但其内容丰富,含义深刻,需要细细体会品悟。对于文言文中蕴含的道理,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做必要的拓展延伸。或抓住关键语句,或进行朗读感悟,或进行对比、想象,或进行讨论、表演,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5.对症下药,巧解题目:文言文的阅读题设计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和内容理解。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决内容理解题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句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二、专项练习:专题07古诗文阅读【经典例题】例①: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①白玉条,迥②临村路③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④,疑是经冬⑤雪未销⑥。【注释】①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②迥:远。③村路:乡间小路。④发:开放。⑤经冬:经过冬天。⑥销:同“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1.给下列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1)一树()①一棵树。②满树。(2)傍()①靠近。②傍晚。2.“一树寒梅白玉条”这句诗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把梅花比作___________,突出了梅花___________的特点。3.“______________”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4.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诗人笔下的梅花具有()的特点。(多选)A.洁白俏丽B.不畏严寒C.艳丽夺目D.品质高洁例②:阅读词,完成练习。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宝马雕车③香满路。凤箫①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⑦,笑语盈盈⑧暗香⑨去。众里寻他⑩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①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③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④凤箫:箫的美称。⑤玉壶:比喻明月。亦可指灯。⑥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⑦蛾儿、雪柳、黄金缕:皆为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⑧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⑨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⑩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词题是______。2.根据词中描绘的情景,可以猜测“元夕”指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A.正月初一春节B.正月十五元宵节C.八月十五中秋节D.九月九日重阳节3.词的上阕描写了佳节之夜的热闹场景,其中写到的传统习俗有()(多选)A.放风筝B.点花灯C.放烟火D.舞彩灯4.词中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绚烂多姿的句子是()A.东风夜放花千树。B.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C.宝马雕车香满路。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5.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下阕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③: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③壳入口。或④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⑤,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⑥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⑦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并:连同。④或:有的人。⑤短:短处,缺点。⑥欲:想要。⑦坐:因为。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食菱/须/去壳B.其/人自/护其短C.北土/亦/有此物/否D.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2.北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短处,强说自己连壳吃菱是为了“______”;为了证明自己见过此物,谎说“___________________”。3.对于北人的言行,我想用古人的名言()来告诫他。A.言必信,行必果。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高频考点】训练目标:(1)划分古诗词的朗读节奏;(2)理解古诗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3)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技巧;(4)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题破山寺①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②鸟性,潭影空③人心。万籁④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注释】①破山寺:即兴福寺,位于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②悦:使…高兴。③空:使…空。④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1.用“/”划分下面这两句诗的朗读节奏。点拨:五言古诗的朗读节奏:①“二二一”格式,如: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②“二三”格式,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2.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语。点拨:①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②结合诗句或词句的意思来推断词语的意思。(1)初日照高林初日:____________高林:____________(2)但余钟磬音但余:____________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诗采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绘了________、潭水空明的美景。“山光悦鸟性”是___(动静)景,“潭影空人心”是___(动静)景。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籁此都寂”中的“此”是指破山寺后禅院。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题壁诗,写的是破山寺后禅院的景色。C.“幽”从视觉上拉长了小径,给人僻静的感觉;“深”说明花木因光照不足长势不好。D.最后一句诗以声衬静,写出了禅院的幽静。5.想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所描绘的画面,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点拨:抓住古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在原诗词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绘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目标:(1)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2)理解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3)概括人物特点,感知人物形象;(4)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5)感悟道理,把握主旨。王冕好学(节选)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①上,窃②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③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④【A】之。后冕去⑤家,依僧寺以居。夜潜⑥出坐佛膝上,执策⑦映长明灯读【B】之,琅琅达旦。(本文选自《元史·王冕传》,作者是明代的宋濂)【注释】①陇(lǒng):田埂。②窃:暗中,偷偷地。③辄(zhé):总是,就。④挞(tà):鞭打。⑤去:离开。⑥潜:悄悄地。⑦执策:拿着书卷。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点拨:①理解句意,把意思紧密的文字划分在一起;②根据语言顺序断句,如“谁/做什么”“事物/怎么样”;③关注关联词、语气词等。A.父命/牧牛陇上B.听/诸生诵书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D.夜潜出坐/佛膝上2.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1)依僧寺以居。()A.依照,按照。B.依傍,依靠。C.跟着,随着。D.帮助。(2)琅琅达旦。()A.到。B.豁达,心怀宽阔。C.通行不变。D.得志,显贵。3.联系上下文,我知道A处“之”是指______,B处“之”是指______。4.概括王冕所做的事情,体会人物特点,补全思维导图。点拨:抓住关键词句,简要概括人物所做的事情,然后剖析事情或抓住评论性的语句,感知人物形象,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事情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情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借助注释,写出画“”句子的意思。点拨:先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王冕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点拨:从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抓住文中富有哲理或议论性的语句,再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得到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演练(一)】一、阅读古诗词,完成练习。(27分)(一)题临安邸(10分)【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解释诗中的加点字。(4分)(1)休:_____________(2)直:_____________2.这首诗中的哪一句批判了统治者的苟且偷生、不思进取?(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西湖的诗句还有很多,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两句。(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浣溪沙(17分)【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解释下列词语。(4分)(1)无再少:_____________(2)唱黄鸡:_____________2.画横线的部分是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主要景物是_______。小序中的“溪水西流”与词中的“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6分)3.上阕描绘的景物有兰芽、_______、_______、_______、子规等。(4分)4.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与本词下阕相近的一项是()(3分)A.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B.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C.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73分)(一)王戎不取道旁李(13分)王戎七岁,尝①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③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①尝:曾经。②折枝:压断树条。③走:跑。1.下列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3分)①诸儿竞走取之②人问之③取之,信然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戎为什么不与诸儿“竞走”?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伯牙鼓琴(24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6分)(1)伯牙鼓琴()(2)善哉乎鼓琴()(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古文不仅要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节奏。请用“/”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正确停顿。(3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4.“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是()(5分)A.锺子期非常了解太山的样子以及声音。B.锺子期非常懂音乐,能准确地揣测到伯牙所弹曲子的内容,和伯牙是知音。C.锺子期的猜测能力很强,很善于察言观色。D.锺子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能够根据音乐随意联想、猜测。5.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句。(4分)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志在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___。”志在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3分)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C.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D.艺术是要心灵相通的。(三)画蛇添足(16分)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引酒且饮之(将要)B.蛇固无足(本来)C.子安能为之足(怎么)D.终亡其酒(通“无”,没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出与本则寓言的寓意相反的成语()(3分)A.画饼充饥B.画地为牢C.画虎类犬D.画龙点睛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师旷论学(20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臣闻之()(4)善哉()2.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3分)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臣闻之B.如日中之光C.艾子呼而问之曰D.学而时习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点演练(二)】一、阅读古诗词,完成练习。(44分)(一)己亥杂诗①(14分)【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②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③,不拘一格降人材。【注】①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②恃:依靠。③抖擞:振作精神。1.“九州”泛指“中国”,请至少再写出两个表示“中国”的词语:_____、_____。(2分)2.“万马齐喑究可哀”中“喑”是指_______,“万马齐喑”指_________________,“究”的意思是__________。(6分)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表达了诗人的志向。(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1分)【甲】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乙】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丙】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歌剧《江姐》选曲)1.甲、乙、丙三首诗歌赞美的对象都是梅花,梅花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这可以从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看出。(4分)2.人们往往用梅花来比喻___________的人。(1分)3.甲诗前两句赞美了梅花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概,后两句突出了梅花_________、_____的精神。(4分)4.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梅花的诗词名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天净沙·秋(19分)【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①,轻烟②老树寒鸦③,一点飞鸿影下④。青山绿水,白草⑤红叶⑥黄花⑦。【注释】①残霞:快消散的晚霞。②轻烟:轻淡的烟雾。③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飞行着的鸿雁。⑤白草:本指牧草。曲中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⑥红叶:即枫叶。⑦黄花:菊花。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_________,题目是___。(2分)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A.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作者先用孤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个典型事物表现了傍晚的萧瑟、寂寥,接着用_____打破景色的宁静,最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来体现明朗清丽的特点。(11分)4.用“”画出曲中的静态描写,用“”画出曲中的动态描写。(4分)二、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56分)(一)学弈(20分)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B.惟弈秋之为听(只)C.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助)D.虽与之俱学(一起)2.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6分)(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4)惟弈秋之为听。()3.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的语气。(3分)A.疑问B.反问C.否定D.肯定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C.学习要不怕困难,知难而进。D.学习要不耻下问,多多请教别人。(二)(20分)蚌方出曝①,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④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⑤禽⑥之。【注释】①曝:晒。②箝:通假字,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③喙:嘴,专指鸟兽的嘴,在这里指的是鹬的嘴。④即:就,将会。⑤并:一起,一齐,一同。⑥禽:同“擒”。1.“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是()(2分)A.shè,房屋B.shè,谦辞C.shě,舍弃D.shě,施舍2.文中的“不雨”应解释为_______;“雨”本为名词,但在文中用作_______。(6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后来被总结成了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三)邻人卖犬(16分)艾子晨饭毕,逍遥于门,见其邻肩两犬而西。艾子呼而问之曰:“子担犬安之①?”邻人曰:“鬻诸②屠。”艾子曰:“是吠犬也,乌③屠?”邻人指犬而斥曰:“此畜生,昨夜贼横行,惧而噤不敢出一声。今日门辟④,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佳客,是以欲杀之。”艾子曰:“善!”【注释】①安之:即“之安”,到哪里去。之,到。②诸:相当于“之于”。③鸟:为什么。④辟:开。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见其邻肩两犬而西()(2)邻人指犬而斥()(3)妄啮而伤及佳客()(4)是以欲杀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子担犬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鬻诸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鬻诸屠”与“乌屠”的“屠”词性及含义均不同。前者的词性是_____,解释为_____;后者的词性是_____,解释为_____。(4分)4.用“”画出主人卖犬的原因。(2分)【真题演练】一、选一选。1.下列对诗句中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事物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孤高傲世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清玉洁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刚正不阿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乐观向上2.“折柳寄情”是中国独有的送别方式。下列诗句中的“柳”与“送别”无关的一项()A.羌笛何须怨杨柳B.绝胜烟柳满皇都C.客舍青青柳色新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3.“月”在古人笔下往往寄托着浓浓的相思之情。中秋佳节之际,小林的爸爸远在异乡,他想引用诗句表达思念家人之情,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5.下列对古诗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苏轼的《浣溪沙》从景物着笔探索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B.黄庭坚的《清平乐》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惆怅心情。C.《采薇》表现士兵在出征中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D.“天街小雨润如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细腻。6.下面诗句对应的传统节日错误的是()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B.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七夕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7.下面诗句中不是描写春天的一项是()A.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8.下列名句与语境搭配正确的一项是()①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②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1)在学习上,我们应该追求“学高为师”,互学互进,这样才能“___________”。(2)制定规则,要遵循“___________”,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而不要照搬惯例。(3)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节约,要有“___________”这样的想法才能永享美好生活。(4)学习需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古人说“___________”。A.①④③②B.③④②①C.①④②③D.③④①②9.下列选项中,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采薇》节选自《诗经·小雅》,“薇”是一种植物的名称。B.诗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中,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C.“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把大地回春的喜人变化写活了。D.“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中,“因”应当理解为“因为”。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1.《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后两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写出了渔民生活的逍遥自在,令人羡慕。()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荀子·劝学》。()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4.《石灰吟》的“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尚节操的决心。()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借竹子表达自己刚正不阿的气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诗人借荷叶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三、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①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②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杜甫,他被称为“_______”,与李白合称“_______”。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陷落)B.花重锦官城(沉重)C.晓看红湿处(明白,了解)D.白头搔更短(用手指轻轻地抓)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在写这两首诗时的心情完全不同,①诗为“喜”,②诗为“悲”。B.①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借景抒情,情真意切。C.②诗将家与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含义上比较①诗有了更广阔的内容。D.①诗中,诗人借助对春雨的描写,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②诗中,诗人则通过对国都萧瑟春景的描写,抒发自己对家乡春天美景的怀念和向往之情。四、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①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②间。借问梅花③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注释】①雪净:冰雪消融。②戍楼:边防驻军的瞭望楼。③梅花:这里指羌笛曲《梅花落》。1.根据题材范围分类,本诗属于()A.田园(山水)诗B.记事(咏怀)诗C.边塞(征战)诗D.咏物(言志)诗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首诗从边地无梅引发对故乡梅花的联想。B.“风吹一夜满关山”中,风吹落的是四处飘散的梅花。C.诗的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词语渲染了边塞和平安静的气氛。D.诗中的一个“满”字,既隐含着全体将士的思乡之情,也洋溢着盛唐的豪情。3.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塞上”一幅怎样的画面?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_______”之称,与孔子合称为“_______”。2.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通国之善弈者也()(2)使弈秋诲二人弈()(3)思援弓缴而射之()(4)虽与之俱学()3.这则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这则文言文中得知,其一人的学习状态是__________(所填为四字词语),我还能说出意思相同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人的学习状态是__________(所填为四字词语),我还能说出意思相同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与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的四字词语,我们可找两词的近义词填入。5.通过这则文言文,你学到了什么?(从内容与表达两个角度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阅读下文,完成练习。吴起①守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②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③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④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②止:留住。③俟(sì):等待。④宜:应该。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返/而食B.故人至/暮不来C.令人/求故人D.昔/吴起出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中“之”指代的是()A.吴起B.食物C.故人3.下列句子中,能具体表现吴起守信的句子有()(多选)A.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B.起曰:“待公而食。”C.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D.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4.请你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对《吴起守信》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看法?请说说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经典例题】例①: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早梅【唐】张谓一树寒梅①白玉条,迥②临村路③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④,疑是经冬⑤雪未销⑥。【注释】①寒梅: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②迥:远。③村路:乡间小路。④发:开放。⑤经冬:经过冬天。⑥销:同“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1.给下列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1)一树(②)①一棵树。②满树。(2)傍(①)①靠近。②傍晚。2.“一树寒梅白玉条”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梅花比作白玉条,突出了梅花晶莹洁白的特点。3.“迥临村路傍溪桥”描写了梅花的生长环境。4.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答:人们不知道寒梅靠近溪水而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过冬天而尚未消融的白雪。5.诗人笔下的梅花具有(ABD)的特点。(多选)A.洁白俏丽B.不畏严寒C.艳丽夺目D.品质高洁【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结合整句诗的意思,可知“一树”实为满树,形容花开之密集而缤纷;“傍溪桥”指的是靠近溪水桥边,所以“傍”是靠近的意思。第2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这句诗把梅花比作“白玉条”,是说梅花洁白娇美,像白玉一样。第3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第二句诗的意思是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写出了梅花的生长环境。第4题考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及描述。先结合注释④⑤⑥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第5题考查对诗句内涵的感悟。作者写梅花像白玉条一样凌寒开放,说明它具有洁白俏丽、不畏严寒的特点,它远离繁华,默默开放,说明它品质高洁。因此答案A、B、D三项是正确的。例②:阅读词,完成练习。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宝马雕车③香满路。凤箫①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⑦,笑语盈盈⑧暗香⑨去。众里寻他⑩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①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③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④凤箫:箫的美称。⑤玉壶:比喻明月。亦可指灯。⑥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⑦蛾儿、雪柳、黄金缕:皆为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⑧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⑨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⑩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青玉案,词题是元夕。2.根据词中描绘的情景,可以猜测“元夕”指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B)A.正月初一春节B.正月十五元宵节C.八月十五中秋节D.九月九日重阳节3.词的上阕描写了佳节之夜的热闹场景,其中写到的传统习俗有(BCD)(多选)A.放风筝B.点花灯C.放烟火D.舞彩灯4.词中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绚烂多姿的句子是(A)A.东风夜放花千树。B.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C.宝马雕车香满路。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5.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下阕的意思。答: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对词的题目的了解。在本词中,“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是词题。第2题考查对全词的理解。结合注释,了解全词的意思,从“花灯”“烟火”等可以得知“元夕”指的是元宵节。第3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东风夜放花千树”写的是花灯繁多的样子;“更吹落,星如雨”描绘了烟火纷纷、乱落如雨的情景;“一夜鱼龙舞”则写出了舞灯的情形。由此可见,词中的传统习俗有点花灯、放烟火、舞彩灯。第4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东风夜放花千树”形容花灯多且绚烂多姿。第5题考查对词意的理解。结合注释,用通顺的话语将词句的意思翻译出来。例③: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③壳入口。或④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⑤,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⑥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⑦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仕:做官。③并:连同。④或:有的人。⑤短:短处,缺点。⑥欲:想要。⑦坐:因为。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食菱/须/去壳B.其/人自/护其短C.北土/亦/有此物/否D.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2.北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短处,强说自己连壳吃菱是为了“去热”;为了证明自己见过此物,谎说“前山后山,何地不有”。3.对于北人的言行,我想用古人的名言(D)来告诫他。A.言必信,行必果。B.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题考查对句子节奏的划分。划分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将相关联的词或词组划分在一起。第2句的意思是那个人掩饰自己的缺点,因此正确的划分应该是“其人/自护/其短”,所以B项是错误的。第2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别人告诉北人吃菱角应该去壳时,他回答“并壳者,欲以去热也”;当别人问北方是否也有这种东西,他撒谎回答说“前山后山,何地不有”。第3题考查对文言文意义的理解。文中的北人并不认识菱角,却撒谎说自己知道,这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相悖的,所以应该把这句话送给他。【高频考点】训练目标:(1)划分古诗词的朗读节奏;(2)理解古诗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3)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技巧;(4)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题破山寺①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②鸟性,潭影空③人心。万籁④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注释】①破山寺:即兴福寺,位于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②悦:使…高兴。③空:使…空。④万籁: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1.用“/”划分下面这两句诗的朗读节奏。点拨:五言古诗的朗读节奏:①“二二一”格式,如: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②“二三”格式,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2.解释诗句中加点的词语。点拨:①结合注释来理解诗词中重点词语的意思。②结合诗句或词句的意思来推断词语的意思。(1)初日照高林初日:早晨的太阳。高林:高树之林。(2)但余钟磬音但余:只留下。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诗采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山中明媚、潭水空明的美景。“山光悦鸟性”是动(动静)景,“潭影空人心”是静(动静)景。4.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万籁此都寂”中的“此”是指破山寺后禅院。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题壁诗,写的是破山寺后禅院的景色。C.“幽”从视觉上拉长了小径,给人僻静的感觉;“深”说明花木因光照不足长势不好。D.最后一句诗以声衬静,写出了禅院的幽静。5.想象“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所描绘的画面,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点拨:抓住古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在原诗词的基础上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描绘意境。示例:山林之中,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处。沿着悠长的小路走去,我来到了掩映在繁茂的花木丛中的禅房前。此处幽静迷人,清香扑鼻。训练目标:(1)划分文言文的朗读节奏;(2)理解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3)概括人物特点,感知人物形象;(4)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5)感悟道理,把握主旨。王冕好学(节选)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①上,窃②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③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④【A】之。后冕去⑤家,依僧寺以居。夜潜⑥出坐佛膝上,执策⑦映长明灯读【B】之,琅琅达旦。(本文选自《元史·王冕传》,作者是明代的宋濂)【注释】①陇(lǒng):田埂。②窃:暗中,偷偷地。③辄(zhé):总是,就。④挞(tà):鞭打。⑤去:离开。⑥潜:悄悄地。⑦执策:拿着书卷。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是(D)点拨:①理解句意,把意思紧密的文字划分在一起;②根据语言顺序断句,如“谁/做什么”“事物/怎么样”;③关注关联词、语气词等。A.父命/牧牛陇上B.听/诸生诵书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D.夜潜出坐/佛膝上2.给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1)依僧寺以居。(B)A.依照,按照。B.依傍,依靠。C.跟着,随着。D.帮助。(2)琅琅达旦。(A)A.到。B.豁达,心怀宽阔。C.通行不变。D.得志,显贵。3.联系上下文,我知道A处“之”是指王冕,B处“之”是指策(或书卷)。4.概括王冕所做的事情,体会人物特点,补全思维导图。点拨:抓住关键词句,简要概括人物所做的事情,然后剖析事情或抓住评论性的语句,感知人物形象,并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事情一:王冕偷跑到学堂听学生读书,傍晚回家时,忘记将牛带回,被父亲痛打。事情二:王冕夜里坐在佛像的膝盖上读书到天明。人物特点:热爱读书、勤奋好学。5.借助注释,写出画“”句子的意思。点拨:先理解文言文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一到夜里,王冕就悄悄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6.从王冕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点拨:从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抓住文中富有哲理或议论性的语句,再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得到的启示。答:我们要像王冕一样勤奋读书,心无旁骛,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成功。【考点演练(一)】一、阅读古诗词,完成练习。(27分)(一)题临安邸(10分)【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解释诗中的加点字。(4分)(1)休:停止、结束(2)直:简直2.这首诗中的哪一句批判了统治者的苟且偷生、不思进取?(3分)答:直把杭州作汴州。3.描写西湖的诗句还有很多,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两句。(3分)示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二)浣溪沙(17分)【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解释下列词语。(4分)(1)无再少: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2)唱黄鸡:比喻时光流逝。2.画横线的部分是这首词的小序,点出了词人所观所感的地点是蕲水清泉寺,其中的主要景物是兰溪。小序中的“溪水西流”与词中的“门前流水尚能西”相照应。(6分)3.上阕描绘的景物有兰芽、溪水、松林沙路、暮雨、子规等。(4分)4.下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与本词下阕相近的一项是(C)(3分)A.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B.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C.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D.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73分)(一)王戎不取道旁李(13分)王戎七岁,尝①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②,诸儿竞走③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①尝:曾经。②折枝:压断树条。③走:跑。1.下列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是(B)(3分)①诸儿竞走取之②人问之③取之,信然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其他小孩一起玩。(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其他小孩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原地不动。3.王戎为什么不与诸儿“竞走”?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示例:因为王戎已经知道这棵树上的李子是苦的。我认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头脑冷静的人。(二)伯牙鼓琴(24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6分)(1)伯牙鼓琴(弹)(2)善哉乎鼓琴(好)(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心志,情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琴弹奏得好极了,就像大山一样高峻。3.读古文不仅要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节奏。请用“/”标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正确停顿。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4.“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对这个句子理解正确的是(B)(5分)A.锺子期非常了解太山的样子以及声音。B.锺子期非常懂音乐,能准确地揣测到伯牙所弹曲子的内容,和伯牙是知音。C.锺子期的猜测能力很强,很善于察言观色。D.锺子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能够根据音乐随意联想、猜测。5.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句。(4分)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志在春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绵绵兮若春雨。”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6.“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A)(3分)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C.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远,情操高尚。D.艺术是要心灵相通的。(三)画蛇添足(16分)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3分)A.引酒且饮之(将要)B.蛇固无足(本来)C.子安能为之足(怎么)D.终亡其酒(通“无”,没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到手的酒。3.选出与本则寓言的寓意相反的成语(D)(3分)A.画饼充饥B.画地为牢C.画虎类犬D.画龙点睛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四)师旷论学(20分)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恐已暮矣(晚)(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怎么)(3)臣闻之(听说)(4)善哉(好)2.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3分)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2分)A.臣闻之B.如日中之光C.艾子呼而问之曰D.学而时习之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哪有做臣子的反过来戏弄君王的道理?5.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分)答: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考点演练(二)】一、阅读古诗词,完成练习。(44分)(一)己亥杂诗①(14分)【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②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③,不拘一格降人材。【注】①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②恃:依靠。③抖擞:振作精神。1.“九州”泛指“中国”,请至少再写出两个表示“中国”的词语:神州、华夏。(2分)2.“万马齐喑究可哀”中“喑”是指沉默,“万马齐喑”指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究”的意思是终究,毕竟。(6分)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表达了诗人的志向。(6分)答: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拘守一定的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变革社会(二)(11分)【甲】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乙】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丙】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歌剧《江姐》选曲)1.甲、乙、丙三首诗歌赞美的对象都是梅花,梅花最大的特点是不畏严寒,坚贞不屈,这可以从诗句“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千里冰霜脚下踩”中看出。(4分)2.人们往往用梅花来比喻坚强不屈的人。(1分)3.甲诗前两句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放的气概,后两句突出了梅花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4分)4.请你再写出两句描写梅花的诗词名句。(2分)示例:①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②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三)天净沙·秋(19分)【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①,轻烟②老树寒鸦③,一点飞鸿影下④。青山绿水,白草⑤红叶⑥黄花⑦。【注释】①残霞:快消散的晚霞。②轻烟:轻淡的烟雾。③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④飞鸿影下:雁影掠过。飞鸿,天空中飞行着的鸿雁。⑤白草:本指牧草。曲中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⑥红叶:即枫叶。⑦黄花:菊花。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天净沙,题目是秋。(2分)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C)(2分)A.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作者先用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六个典型事物表现了傍晚的萧瑟、寂寥,接着用飞鸿打破景色的宁静,最后用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景物来体现明朗清丽的特点。(11分)4.用“”画出曲中的静态描写,用“”画出曲中的动态描写。(4分)二、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56分)(一)学弈(20分)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A.使弈秋诲二人弈(教诲)B.惟弈秋之为听(只)C.思援弓缴而射之(援助)D.虽与之俱学(一起)2.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6分)(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助词,的)(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弈秋的教导)(鸿鹄)(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他,指前一个人)(他,指前一个人)(4)惟弈秋之为听。(宾语前置的标志)3.朗读“为是其智弗若与”应该读出(A)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C)的语气。(3分)A.疑问B.反问C.否定D.肯定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B)(3分)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C.学习要不怕困难,知难而进。D.学习要不耻下问,多多请教别人。(二)(20分)蚌方出曝①,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④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⑤禽⑥之。【注释】①曝:晒。②箝:通假字,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③喙:嘴,专指鸟兽的嘴,在这里指的是鹬的嘴。④即:就,将会。⑤并:一起,一齐,一同。⑥禽:同“擒”。1.“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是(C)(2分)A.shè,房屋B.shè,谦辞C.shě,舍弃D.shě,施舍2.文中的“不雨”应解释为不下雨;“雨”本为名词,但在文中用作动词。(6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4.这个故事后来被总结成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事要权衡得失,相互谦让,化解矛盾冲突。(6分)(三)邻人卖犬(16分)艾子晨饭毕,逍遥于门,见其邻肩两犬而西。艾子呼而问之曰:“子担犬安之①?”邻人曰:“鬻诸②屠。”艾子曰:“是吠犬也,乌③屠?”邻人指犬而斥曰:“此畜生,昨夜贼横行,惧而噤不敢出一声。今日门辟④,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佳客,是以欲杀之。”艾子曰:“善!”【注释】①安之:即“之安”,到哪里去。之,到。②诸:相当于“之于”。③鸟:为什么。④辟:开。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1)见其邻肩两犬而西(向西)(2)邻人指犬而斥(斥责)(3)妄啮而伤及佳客(咬)(4)是以欲杀之(想要)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子担犬安之?你挑着狗要去哪里啊?(2)鬻诸屠。卖给屠夫。3.“鬻诸屠”与“乌屠”的“屠”词性及含义均不同。前者的词性是名词,解释为屠户;后者的词性是动词,解释为屠杀。(4分)4.用“”画出主人卖犬的原因。(2分)【真题演练】一、选一选。1.下列对诗句中被赋予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事物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D)A.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孤高傲世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清玉洁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刚正不阿D.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乐观向上【解析】D选项“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达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和志向,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2.“折柳寄情”是中国独有的送别方式。下列诗句中的“柳”与“送别”无关的一项(B)A.羌笛何须怨杨柳B.绝胜烟柳满皇都C.客舍青青柳色新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解析】B选项“绝胜烟柳满皇都”出自《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认为这一年最美的就是早春的景色,远超过烟柳满城的晚春景色。与题干中“送别”无关。故此题选B。3.“月”在古人笔下往往寄托着浓浓的相思之情。中秋佳节之际,小林的爸爸远在异乡,他想引用诗句表达思念家人之情,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B)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解析】A选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情感。B选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家乡的情感。C选项“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了诗人希望边关巩固,国家能够安定统一的心情。D选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但却不符合中秋之际。故此题选B。4.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C)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D.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解析】A、B、D三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C选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5.下列对古诗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A.苏轼的《浣溪沙》从景物着笔探索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B.黄庭坚的《清平乐》是一首惜春词,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惆怅心情。C.《采薇》表现士兵在出征中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D.“天街小雨润如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细腻。【解析】D选项“天街小雨润如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细腻。6.下面诗句对应的传统节日错误的是(C)A.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B.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七夕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端午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解析】C选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应的传统节日是重阳节。7.下面诗句中不是描写春天的一项是(B)A.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解析】B选项“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的季节为秋季。8.下列名句与语境搭配正确的一项是(B)①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②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1)在学习上,我们应该追求“学高为师”,互学互进,这样才能“___________”。(2)制定规则,要遵循“___________”,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而不要照搬惯例。(3)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节约,要有“___________”这样的想法才能永享美好生活。(4)学习需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因为古人说“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