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_第1页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_第2页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_第3页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_第4页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这就是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同时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分析了认识活动的最高成果——真理,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第2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理解真理的含义及其特性,自觉在实践中探索和坚持真理,提高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觉能动性。第3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教学内容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的辩证过程及其规律四、真理及其特性第4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与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5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一)实践与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客体主体中介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第6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7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8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第9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10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11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鲁迅说: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过,蜘蛛也一定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第12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任何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实践直接经验(源)间接经验(流)书本知识理性认识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第13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第14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月桃花817年,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宋代科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感到很惊讶并讽刺到:“既然四月芳菲尽,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后来,沈括去游山,真的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绘的景象。这时沈括才知错怪了诗人,后来他仔细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发现其在这首诗前还写了一篇序,序中特意交代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此外,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也有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苏东坡先是批评了王安石的“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后来自己发现确有此事。案例第15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第16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第17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与其它各种哲学流派的观点有根本区别。第18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根本对立第19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狄德罗费尔巴哈亚里士多德第20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柏拉图王阳明第21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第22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与旧唯物主义直观消极的反映论划清了界限。第23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区别: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消极被动能动革命根本区别第24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第25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具有摹写性——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第26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反映的创造性的表现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第27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第28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第一次飞跃再实践第二次飞跃再认识第29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点

感性认识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具体性、形象性、不深刻

理性认识含义: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深刻

第30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区别: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反映的形式不同反映的深度层次不同

联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二者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现实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第31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而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而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教条主义轻视实践经验,遇事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书本或中央文件中的某些话当作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经验主义轻视理论,把个人的或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第32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3、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第33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理性因素(认知结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协同作用4.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第34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从认识到实践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1)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必须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必须采用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第35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第36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认识过程反复性、无限性的原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因为:

(1)从认识的对象看,事物的各方面及本质有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2)从认识的主体看,其能力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因为:

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新事物层出不穷,需要人们去认识,原有事物也需要在新的水平上再认识。第37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由《伤寒论》到微生物致病学说

在古代,疫病流行很常见并常常导致大面积人群的伤亡,人们一直寻找导致疫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案。中国古人将疫病统称为伤寒,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一本《伤寒杂病论》,这使得人们对疫病的认识和治疗上升到一个历史高度。但限于历史条件,中国古代医生对于疫病原因的认识是朦胧的,他们认为疫病的病因是外界的风、寒、暑湿等,而没有认识到致病的原因在于微生物。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第一次证明了微生物与疾病间的关系,建立了“微生物致病学说”,随后,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加深对这一方面的认识,先是发明了不少疫苗,后来还发现和利用了抗生素家族来杀灭病菌。案例第38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四、真理及其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三)真理的检验标准第39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第40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客观性的主要含义

第一,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这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和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是指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不能把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第41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坚持客观真理论的意义

a、反对主观真理论

b、反对真理多元论

c、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第42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从真理的内容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有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内容,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其次,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第43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例如:(1)“摩擦是热的一个源泉。”(2)“一切机械运动都能借助摩擦而转化为热。”(3)“任何运动形态都能转化为其他运动形态。”依次深化正确第44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首先,从广度上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环节的正确反映。其次,从深度上看,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一定深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的反映深度具有近似和不完善的性质。

第45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互相渗透、互相包含、辩证转化反对绝对主义反对相对主义第46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思考、讨论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为什么?第47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2、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3、真理的发展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列宁第48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为真理而奋斗﹗第49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6月24日,《解放军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真理标准讨论

(四)真理的检验标准第50页,共56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1、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

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