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_第1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_第2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_第3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_第4页
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时课题:《溶液的形成》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学校镇初中九年级2班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一课时)(课前准备)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展示)展示以上四种溶液。(设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试管中的液体,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小结)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教师活动(过渡)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亲手来做一下,然后来交流实验结果。(探究实验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mL小烧杯、药匙。 步骤 现象 结论 (设问>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实验探究形成概念联系生活运用知识 (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引导观察)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小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见板书设计)(设问)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什么?请说出它们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 (设问)我们有这种生活经验,当你的衣服上沾上油污怎么办?(过渡)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做完下面的活动探究就能明白洗去油污的道理了。(活动探究二)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试管、药匙。 溶剂 溶质 现象 水 碘 水 高锰酸钾 汽油 碘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小结)做完实验,你想到了什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投影结论。(见板书设计)(讲解)前面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固体溶解到液体中,那么液体和液体是否也可以溶解呢?(探究实验三)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仪器:试管。溶剂 溶质 振荡 静置 结论 前 后 水 酒精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小结)液一液也可以互溶,我们把量多的称溶剂,量少的称溶质。教师活动(设问)酒精能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水吗?(活动探究四)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仪器:试管。试管内加入的物质 振荡现象 倒掉液体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前 后 静置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和洗涤剂 (引导实验)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否和刚才配制得到的溶液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设问)如果衣服上沾到小油滴怎么办?(引导实验)现在在你的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来洗去试管壁上的油污。(引导观察)在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中滴加了洗涤剂后,又有何现象?(动画展示)在洗涤剂的作用下,植物油被分散成细小的颗粒。(投影>乳化的概念。(第二课时)(讲解)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并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引导实验)按照你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设问)为什么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讲解)在溶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微观过程。(动画展示)扩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小结)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见板书设计)(设问)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反馈练习)1.试列举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溶液,说出其中的溶屡和溶剂。2.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的原理是否相同?3.家庭小实验:P32回忆生活经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小组讨论。形成共识。开动脑筋、结合生活经验,想出各种办法。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比较哪一种方法使试管洗得更干净。观察现象。比较与溶解的不同。观看动画。理解乳化与溶解的不同。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简图。交流实验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之处。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可能是……观看动画。理解扩散和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微观过程。定胆发言,把学完本课题后的收获与大家共享。1、2课堂练习,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作为课后练习。通过亲手实验,学生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再通过讨论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进一步的掌握溶解和乳化的区别,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动画更能清亮的化微观为宏观,加深学生的理解。再次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放热和吸热是本课题的一个难点,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通过动画的形式清晰的展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对这两种现象的理解。通过小结、练习,把分散的知识脉络化,让学生有条理的掌握。板书设计(第一课时)一、溶液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也不同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4.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称溶剂,量少的称溶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二、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第二课时)三、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1.溶质的分子向水中扩散:放热。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吸热。小结: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课后反思第3-4课时课题:《溶解度》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学校镇初中九年级2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设问一杯水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引导实验)P33:活动探究一 操作 向20mL水中 加入5gNaCl搅拌 再加入5gNaCl搅拌 再加人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继续实验)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分析)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引导分析)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小结)“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媒体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形成共识。回忆刚做的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方法。(见板书设计)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讨论)P35: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分析、讨论)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设问)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小结)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讨论)20~C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如何理解?(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得多了。讨论分析。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根据分析,理解概念。讨论分析:温度 溶质 溶剂 溶液20℃ 36g 100g 136g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阅读)P36: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P37:资料。为什么用银器皿盛放的食品不易腐败?(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读表)P36:表9—1。(指导绘图)根据表9一l,绘制r1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讨论)<投影>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和85℃时的溶解度。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小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见板书设计)(过渡)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讨论)1.P38:讨论。2.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反馈练习)P40习题:1、2、6、7、8。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发表观察所得: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归纳总结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物质无法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无限制的溶解。但是若改变条件,可以使物质继续溶解。结合实验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小组讨论。交流发言。形成共识。回忆刚做的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换的方法。(见板书设计)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得多了。讨论分析。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根据分析,理解概念。讨论分析:温度 溶质 溶剂 溶液20℃ 36g 100g 136g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阅读教材,理解溶解性是用来粗略表示溶解情况的。理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理解表格中各数据的含义。根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溶解度。结合自己所画溶解度曲线,讨论、分析问题,并交流汇报。分组讨论。交流汇报。形成共识。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讨论、交流、发言。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设问把学生引入对溶液的定量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比较、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这过程中顺理成章的形成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练习从一个实验中概括出不同的结论来。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设计意图运用讨论的方法,结合探究实验,形成共识。穿插分析比较,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讨论、分析、比较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事物。通过亲手绘制溶解度曲线,更能清楚的理解溶解度曲线所蕴涵的意义,并知道亲身体验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常见的现象中提炼出化学原理。然后从化学走向生话,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脉络化、系统化。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二、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03。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4.气体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和压强。课后反思第课时课题:《溶质的质量分数》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学校镇初中九年级2班教学目标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教学重点溶液的配制的计算和稀释计算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会接触到溶液,同学们通过溶液的标签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从生理盐水的标签上我们可以发现标有0.9%的字样,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吗?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会知道它表示的意义.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匙糖或两匙糖所形成的糖水的甜度不同,糖加的越多越甜,越甜越浓,那么,从溶液的有关知识分析糖、水及糖水各是什么量?而对于有色溶液来说,根据颜色的深浅可以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但这些方法比较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如在施用农药时,就应较准确地知道一定量的药液里所含农药的量。如果药液过浓,会毒害农作物;如果药液过稀,又不能有效地杀虫灭菌。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只有在溶液质量相等时比较溶质质量的多少,才能准确判断溶液的稀与浓。因此,我们用溶液组成来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初中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那么“质量分数”是什么呢?能否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课本“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表达式。在实验教材(实验9-5)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提问:生理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9%,它表示什么含义?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下列例题,同学们试着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保持湿润。用400g甘油溶解在100g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用到了一个等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如果能将上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3页【实验9-7】,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指导学生讨论配制方法和步骤。:下面我们用第一种方法配制选种溶液:用水、食盐为原料,配制50g16%的溶液。(投影计算步骤)下面根据上面总结的步骤分组完成下面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最后一个步骤:装瓶,贴标签。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再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葡萄糖注射液规格:250mL内含:12.5g葡萄糖5%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指导学生思考、回忆本节知识,灵活处理“学完本课你该知道”教学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标签,交流展示获取的信息.学生据已有知识猜测.学生回答阅读教材知识归纳尝试训练,积极思考尝试回答并积极思考动手实验并完成表格设计练习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学生自己搜集标签的过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溶液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回忆旧知,熟练找准溶液中各个量.通过变形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知识的及时运用,培养学以致用的的好习惯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溶质质量分数的实用价值,并同时巩固了称量、量取及溶解的实验操作。再次让学生体会溶质量分数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板书设计课后反思通过以前的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表达式及推导式的简单记忆比较容易,但灵活运用能力较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审题时找不准每个已知量.所以在课堂上每见一道题,都让学生先分析题意找准已知量.另外,本课题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只有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分组实验,其余均为比较单调的计算。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成为本课的重中之重。课前我请学生搜集标签,通过查阅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溶液实际应用价值,渗透学有所用的思想,使枯燥的计算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课时课题:溶液复习测试过程:略试卷: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一种“即食即热型快餐”适合外出旅行时使用。其内层是用铝箔包裹并已加工好的真空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分别包装的两包化学物质,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这两种化学物质反应,此时便可对食物进行加热,这两包化学物质最合适的选择是()A.硝酸铵与水 B.生石灰与水C.熟石灰与水 D.氯化钠与水2.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杯食盐水,下部分比上部分咸B.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未必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C.物质溶于水时,常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D.75%的医用酒精消毒液,溶剂是酒精3.许多同学喜欢吃家庭腌制的小菜,腌制小菜的一般方法是:将食盐、香料等一起放入水中煮制得浓盐水,盐水冷却后放入洗净待腌制的鲜菜,腌制过程中还要不断打开缸盖晒缸并及时补充食盐,一段时间后,即得成品小菜。若室温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关于小菜腌制过程中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煮制浓盐水时,10kg水最多可得到浓盐水13.6kg B.腌菜的过程中,原来的浓盐水会逐渐变稀 C.晒缸的目的一是防止腌菜腐败变质,二是促使水分蒸发以保持盐水的浓度 D.补充食盐的目的是保持盐水的浓度,以利于食盐往蔬菜中渗透4.一定温度时,向密闭容器里的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5克食盐晶体。经过一段时同后()A.饱和溶液的质量增大B.饱和溶液的浓度增大C.晶体的质量不变D.晶体的质量减小5.某物质(仅含一种溶质)的溶液在t℃时,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2g晶体,再恒温蒸发掉10g水,析出了3g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溶液在t℃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原溶液一定是稀溶液C.最后剩余的溶液一定比原溶液稀D.最后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增加溶剂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C.将30g硝酸钾投入到7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一定是100gD.5g食盐完全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7.将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温至50A.溶剂的质量B.溶液的质量C.硝酸钾的溶解度D.溶质的质量8.在25℃时向100gKNO3饱和溶液中加入1gNaCl固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aCl固体不能溶解B.NaCl固体能溶解C.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01gD.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9.现有W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的A溶液,欲使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至30%,可采取的方法有()A.蒸发掉溶剂的二分之一 B.蒸发掉0.5Wg溶剂 C.加入0.15WgA D.加入3gA10.据《说文解字》记载,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氏时代就开始利用海水晒盐。海水晒盐的原理是()A.日晒风吹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B.日晒风吹使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C.日晒风吹使水分蒸发晶体析出D.日晒风吹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二、填空与简答题11.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植物油倒入大量的的汽油中发生的现象是,所得液体的名称为。医用酒精中,酒精与水的质量比是3:1,该医用酒精的溶剂是。12.小强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右图所示),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他观察到小试管内有晶体析出。浓硫酸(1浓硫酸。(2)若实验前后温度不变,则实验后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饱和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3.某学生在一定温度下,向质量均为100g的四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KNO3固体,搅拌至充分溶解(如有不能溶解的KNO3,则过滤除去),得到溶液。该学生在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实验序号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水的质量(g)100100100100加入KNO3的质量(g)80100120140溶液质量(g)180200210210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实验4得到的溶液属于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_________g(g/100g水)。14.(1)请你各举出一个实例,说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是错误的。①溶液一定是无色的实例:溶液不是无色的;②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实例:是液体,但不是溶液;③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实例:可做溶质,但不是固体。(2)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请用“大于”、“小于”或“等于”填空。①t1℃时A的溶解度t2②t2℃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三、实验题15.如图所示,甲、乙两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石灰水的饱和溶液,并都有少量固体存在。若向试管外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请分析推断产生的现象和相关的原因。16.在室温时,体积相同且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蒸馏水各一杯,你能用多少种方法区分它们?四、计算题17.学校实验室做学生探究实验,要配制6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某学生要制取0.16g氧气,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克?参考答案:课题1:1.A2.D3.A4.B5.D6.(1)Ca(OH)2;H2O(2)C2H5OH;H2O(3)P;CS2(4)ZnSO4;H2O。7.不溶解;溶解;不溶解;溶解。⑴不同;不同的。⑵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8.D、E、F9.(1)①温度;温度越高,溶解的速度越快②搅拌;搅拌能加快溶解速度。(2)选择②;分别取等温度、等质量的水,分别加入两烧杯中,然后分别加入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食盐,搅拌,观察食盐溶解的速度。10.(1)用秒表测溶质完全溶解的时间。(2):实验序号实验目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的变量甲搅拌对物质溶解速度的影响搅拌溶解的快慢①②③⑤⑥eq\o\ac(○,7)乙溶解物质颗粒大小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溶解物质的颗粒大小溶解的快慢①②④⑤⑥eq\o\ac(○,7)丙水的温度对溶解速度的影响水的温度溶解的快慢①③④⑤⑥eq\o\ac(○,7)课题2:1.D2.B3.C4.B5.C6.C、D是饱和溶液,A、B是不饱和溶液7.①A>B>C②C③A,C④在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⑤C8.增大氯化钠减小氢氧化钙9.课题3:1.B2.B3.B4.C5.B6.①5.6%②13.6%③12.5%④10%7.(1)小于(2)40(3)37.5%8.⑴23g;3.45g⑵0.345%9.(1)11.76g;(2)200g。单元测试题:1.B2.C3.A4.C5.A6.B7.C8.A9.B10.C11.Ca(OH)2;植物油溶于汽油中;植物油的汽油溶液;水。第二单元:酸和碱课题:《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学校镇初中九年级班教学目标1、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3、认识酸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教学重点1、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3、盐酸和稀硫酸的检验技能。教学难点盐酸和稀硫酸的检验技能。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探究、对比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引入指示剂[实验10-1]向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讲述酸碱指示剂[活动与探究]第49页举几种常见的酸?一、常见的酸1、几种常见的酸[实验10-2]酸的用途2、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10-3]浓硫酸有腐蚀性[实验10-4][实验10-5]浓硫酸稀释的正确操作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延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且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3、酸的化学性质[活动与探究](1)与指示剂作用(2)与金属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金属化合物反应HCl+AgNO3=H2SO4+BaCl2=二、常见的碱:引入:1、几种常见的碱:(1)氢氧化钠(NaOH)①白色、片状固体,极易溶于水,放热②易潮解—做干燥剂③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④有强烈的腐蚀性(2)氢氧化钙[Ca(OH)2]①白色粉末、微溶于水②俗名熟石灰消石灰③制法:CaO+H2O==Ca(OH)22、碱的化学性质:(1)、跟指示剂反应(2)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CO2+CaOH)2=CaCO3+H2OCO2+2NaOH=Na2CO3+H2OSO3+2NaOH=Na2SO4+H2O小结:碱有哪些化学性质?引入3、酸、碱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布置作业:课本:P58目标:P50举几种常见的酸、碱的例子,引入课题引导思考: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如何变色?是什么物质使之变色?演示实验实验,引导分析提前分组,上课前准备好研钵、纱布、烧杯等仪器及上述实验中的四种溶液读名称引导观察简介将纸、小木棍、布放在玻璃片上做实验:我们在使用浓硫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实验提问:为何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思考:如果将稀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是否也要进行这样的处理?为什么?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有关酸的化学性质?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演示实验引导讨论设问:如何区分两瓶无色的溶液是稀盐酸还是稀硫酸?演示实验:进一步问:如何区分两瓶无色的溶液是稀盐酸还是稀硫酸?总结听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它们属于哪类物质?展示样品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做溶解实验启发设问演示实验:将鸡爪放于氢氧化钠溶液中设问:根据这一现象,你能提醒大家在使用NaOH时要注意什么?万一沾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展示样品演示实验指导,对比酸的实验设问:实验室如何检验二氧化碳?补充实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联系生活,创设问题:(1)制作型煤时要在煤中加入熟石灰,为什么?(2)建筑业上,砌砖、抹墙时要用熟石灰、粘土、沙子混合?为什么?设问:你能根据碱的性质,说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有哪些用途吗?总结、对比酸、碱的化学性质,启发思考演示实验启发设问:酸、碱的溶液为什么能导电?金属为什么能导电?指导学生看书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学校柳嘉镇中九年级班教学目标1.了解NaOH的物理性质,俗称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2.掌握NaOH的化学性质,能正确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了解酸性氧化物的概念。教学重点NaOH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补充:NaOH与CO2的反应教学难点NaOH的化学性质及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补充:NaOH与CO2的反应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归纳、比较。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提问]1.什么叫碱?2.在我们接触过的物质中,有一种物质叫氢氧化钠,它能跟什么物质起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学习新课]: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碱。氢氧化钠就是一种常见的、重要的碱。氢氧化钠1.物理性质(1)引导学生分析、总结NaOH的物理性质及俗称。2.化学性质(1)通过复习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及阅读NaOH使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得出NaOH能使指示剂变色的结论。(2)NaOH与CO2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2NaOH+CO2=Na2CO3+H2O2NaOH+SO2=Na2SO3+H2O(3)NaOH+酚酞+H2SO4(HCl),得出NaOH与酸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NaOH+HCl=NaCl+H2O(4)NaOH与盐的反应:CuSO4+2NaOH=Cu(OH)2↓+Na2SO4;(蓝色)3NaOH+FeCl3=Fe(OH)3↓+3NaCl(红褐色)小结:氢氧化钠跟盐类(含钠、钾或铵的盐除外)起反应,一般生成不溶于水的碱。3.酸性氧化物的概念:(1)凡是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如CO2、SO2、SO3等。(2)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3)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跟水化合生成酸,如:H2O+CO2=H2CO3H2O+SO2=H2SO3H2O+SO3=H2SO44.NaOH的用途总结:①NaOH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②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巧③NaOH的用途④酸性氧化物的概念及特点常见的碱、碱的通性(2)1.了解Ca(OH)2、NaOH的制法,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2.掌握Ca(OH)2的化学性质,掌握鉴别NaOH和Ca(OH)2的方法。3.了解碱的分类和命名及通性。教学重难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复习提问]1.NaOH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分别写出下列物质与NaOH反应的方程式:CO2、SO2、SO3、HCl、H2SO4、CuSO4、FeCl3[讲授新课]氢氧化钙1.制法:由学生说出实验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2.物理性质氢氧化钙是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它的不溶液俗称石灰水,氢氧化钙对皮肤、衣服等有腐蚀作用。3.化学性质(1)使指示剂变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2)跟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回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3)跟酸起中和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4.用途(1)建筑材料(2)制造NaOH,漂白粉(3)改良酸性土壤(4)配制农药波尔多液[CuSO4+Ca(OH)2]石硫合剂[Ca(OH)2+S]三、碱的命名:由学生总结出碱的命名的一般方法。四、碱的通性指导学生复习碱的概念及NaOH、Ca(OH)2相似的化学性质,总结得出碱的通性。总结:1.Ca(OH)2的制法、性质和用途。2.碱的命名3.碱的通性阅读:烧碱与蛋白质、油脂的作用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这类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练习学生作业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比较来接受新的知识。通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感觉到方程的可利用性,方程的直接明了性,感受到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让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常见的酸和碱》第3课时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学校柳嘉镇中九年级班教学目标①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②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教学重点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教学难点难点:碱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实例,自己观察、探索,学会从化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演示: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2.清水变“牛奶”:吹入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以实验引导NaOH的性质及用途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问题: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2.怎样保存NaOH固体?3.它能做干燥剂吗?演示实验10-8: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问题: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实验引导Ca(OH)2的性质及用途材料引入: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问题: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物质和化学性质。演示实验109: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问题:1.实验现象及反应。2.Ca(OH)2的用途是什么?分组实验活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分组实验:1.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2.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密封观察。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问题:1.上述三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熟鸡蛋掉下去的原因。3.“清水变牛奶”的原因。4.碱有哪些类似的化学性质?活动:竞赛书写相关的反应原理。实验引导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演示实验1010:分别试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的导电性。问题:1.上述哪些物质能导电?2.导电的原因是什么?3.酸、碱如何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反思小结:通过本次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①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学会运用哪些方法?③明白哪些道理?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学生疑问:1.熟鸡蛋为什么会掉下去呢?2.“牛奶”能喝吗?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1.NaOH是白色固体。2.表面吸水、溶解。3.试管外壁发热。我从书本上找到了答案:1.潮解。2.密封。3.能。看看书本上怎么说……粉刷久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涉及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CaCO3。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与此相关呢?我想知道!1放热2消毒、建筑材料等3具腐蚀性,注意安全1.遇石蕊都变蓝色!遇酚酞都变红色!2.软瓶变瘪!CO2与NaOH反应后压强减小。真有趣!小灯泡发光了!1.能导电的有硫酸、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2.导电是因为发生电离,离解出自由移动的离子。3.酸会离解出H+;碱会离解出OH-。

通过神奇的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地引入化学课堂。设计的问题紧紧围绕实验,简明扼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兴趣,巧妙点拨,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所讲化学物质,又从实验的角度感知若干关于氢氧化钙的知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同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学以致用。板书设计课后反思课题二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2.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3.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从而认识物质溶液的酸碱度及其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的实验探究,掌握烧杯实验的操作,强化实验及生活中安全意识。2.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探究—寻找身边物质测其pH,学会如何利用和开发身边的物质进行科学探究。3.通过测定一些液体的pH,学会区分身边一些物质的酸碱性强弱4.通过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实验的探究,知道一些劣质洗发液对头发的损伤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和“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以及“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的探究,加深对中和反应理解的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环保意识。[教学资源分析]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理解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该反应是中和反应。接着,教材立即放眼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留下深刻映象。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和测定法是本课题的一难点,在学生了解了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后,自己用pH试纸去测定实验室和身边物质的pH,增加了课堂趣味性也巩固了学生的记忆。后面通过探究“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的实验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洗发水,这种学以致用的手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掌握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2.利用好课本现有内容和资源,如中和反应用于医药部分:班上假如正好有学生刚被蚊虫咬过,此时可以在课堂上给他涂些稀氨水或牙膏等碱性物质,通过学生的亲生体验来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和反应及其应用。2.认识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教学难点:1.中和反应的理解和应用。2.酸碱性和酸碱度的区别。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1.根据内容搜集相关图片(见教学过程)2.让学生提前一天搜集身边一些可以配制溶液的物质。3.调查周围人所使用的洗发水,并记录下洗过头以后的舒适程度以及发质变化。[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疑导入实验分析〈第一课时〉〈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酸和碱两类不同的物质,如果把它们两者的溶液混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指导实验〉①取一支试管,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②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盐酸溶液。③与本组同学一起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提出猜测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分析原因突破平时在教师指导下实验现象总明显的惯例,使学生形成悬念为下面的科学探究做好准备。顺水推舟深入探究〈引导〉溶液的酸碱性我们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来指示,如果我们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先滴上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继续上述实验,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指导观察图10—14〈小结〉NaOH+HCl=NaCl+H2O〈举例〉Ca(OH)2+2HCl=CaCl2+2HCl2NaOH+H2SO4=Na2SO4+2H2O按课本要求进行探究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获得新知,增强了求知欲。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辅以举例,让学生自己观察和归纳相同的部分,便以理解后面的中和发应的定义。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形成概念〈归纳、汇总〉氯化钠、氯化钙和硫酸钙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称为盐。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理解记忆适当记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下面实际运用作准备。指导运用加深理解展开联想〈投影〉展示有关中和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一系列图片〈归纳〉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如经常下酸雨形成的酸性土壤可以加入熟石灰中和酸性处理工厂的废水如硫酸厂的污水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用于医药如胃酸过多时可服用含氢氧化铝等碱性物质的药物,夏天蚊虫叮咬后可涂氨水、牙膏等碱性物质中和蚊虫分泌的蚁酸。观看图片不断思索,寻找生活中其他的例子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化学课上所学知识能密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形成了想把前面的知识也投放与社会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设情景阅读教材〈第2课时〉〈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盐酸是酸性物质。如果我现在由于生产实际的需要,要用到酸性很弱的盐酸溶液,那么我们怎样来知道盐酸溶液的酸性强弱呢?组织学生阅读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小组讨论阅读后对酸碱性和酸碱度有初步认识在已有的酸碱知识基础上提出酸碱性强弱问题,便以学生接受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归纳总结统一认识〈归纳〉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范围为0—14①酸性溶液pH<7,pH越小酸性越强②中性溶液pH=7③碱性溶液pH>7,pH越大碱性越强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用pH试纸〈举例〉pH试纸的使用、方法,并同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值。根据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图找规律,形成初步结论培养整理知识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实验探究〈引导〉提出实验要求,指导完成探究报告注意点:①平时我们接触到的物质那些是酸性的,那些是碱性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如何?②肥皂、洗衣粉可以直接用手使用,厕所清洁剂能否也用手直接洗,为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实验,出现问题组内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协调解决并完成探究报告。充分开发教材资源,也可让学生自带一些溶液并测其pH,形成良好的实验观念,让学生实验视野不仅仅停留在课本要求上,会主动挖掘周边有价值的实验对象。阅读教材指导阅读教材P63页,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①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控制在一定pH范围内②农作物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③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④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阅读整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探究引发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教材P63页的活动与探究,(上课之前让各小组把准备好的头发放到不同pH的溶液中,但至少要留一根,便于比较。)观察浸泡在不同pH溶液中的头发,与剩余的头发进行比较,让部分学生上讲台演示。(组织学生讨论)1.溶液的酸碱度对头发有什么影响?对你选择洗发液有什么启示?2.把课前准备内容按小组交流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根据课前调查情况相互交流讨论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将化学带入现实生活,并指导学生要善于利用化学知识提高生活质量。练习巩固提高兴趣每位同学发一张pH试纸(分成两半,注意保管),每小组一张比色卡,回家实验:测量你家使用的洗发香波的pH。测量你家使用的护发素的pH。(各小组整理好数据,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回家实验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寻找新发现撰写小论文将课堂上的气氛带回家,使兴趣持久保持,同时,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决策;起到“意犹未尽”的效果。[板书设计]课题二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特征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2)处理工厂的废水(3)用于医疗保健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pH试纸的使用方法pH的范围:0—14溶液的pH溶液的酸碱度〈7酸性溶液=7中性溶液〉7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强,酸性越弱;pH越小酸性越强,碱性越弱。常见溶液的Ph溶液酸碱度的意义第时课题:酸和碱的复习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学校柳嘉镇中七年级班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加深对酸碱概念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巩固酸碱的化学性质,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

(3)、将酸与碱的通性加以对比,能更好的记忆与识别其特点,并加深对此内容的掌教学重点酸与碱的通性的对比与掌握。教学难点构建酸碱性质的知识网络,使知识形成系统化。教学方法通过复习、练习,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所以对知识的巩固和延伸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对比与讲练相结合

实验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教学意图

情境引入:新闻图片:20XX年6月9日,浙江省金华市,一辆槽罐车与一辆皮卡车摩擦后分别发生了侧翻,事故导致槽罐车内20吨浓硫酸泄漏。槽罐车刚翻倒时,烟雾翻腾,一时情况十分危急,有关部门紧急调运一卡车石灰、液碱用来抢救。

问题一:为什么可以用熟石灰抢险?

学生提出猜想:酸与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投影:实验方案:向试管中加入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然后连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再观察现象。

分组实验:完成学案,并汇报

投影展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试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

归纳总结:酸与碱发生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实质是:

H++OH--

H2O

问题二:大家都得到了无色溶液,你认为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并设计两种方案进行试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方案二: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

归纳总结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在试验中检验硫酸的存在与否的时候,其实也体现了酸的通性

以硫酸为例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情境引入:请解释实验现象甲——软塑料瓶变瘪,乙——“瓶吞鸡蛋”的化学原理。

问题三: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保存氢氧化钠时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如果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石灰水是否会出现类似的现象?试分析原因,并总结碱的化学性质

小结:酸中由于所含的酸根离子不同,碱中由于所含的金属离子不同,从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由个性决定其特性。而又由于酸中都有H+离子和碱中都有OH-离子,又决定了它们的共性,由共性又决定了它们的通性。个性决定特性,由共性决定通性

课堂练习—见学案

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联想酸与碱发生的反应

通过实验及汇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归纳加深对中和反应实质的理解

培养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培养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已有基础知识

激发探究欲望

对实际使用加以思考

完善碱的知识归纳

对本课题的知识加以回顾与总结知识回顾举例说明讲解例题后进行训练学生作业酸和碱的知识,无论是从它们的物理性质还是从化学性质上来讲都比较易混淆,更主要的是化学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不知遵循哪些规律。所掌握的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酸和碱的性质及反应规律的进一步掌握。从而对盐的学习打好基础。

酸和碱的知识,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酸碱通性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第十单元

酸和碱复习

一、中和反应

酸与碱发生的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实质是:H++OH--

H2O

二、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课后反思第课时常见的酸和碱测试过程:略试卷: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20XX年·浙江衢州)我校初中自然科学实验室所用的化学药品,很多是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在使用时,一定要严格遵照有关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现有下图所示四种图标,请你找出适合贴在存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浓碱药品橱上的图标()2.(20XX年·辽宁大连)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能用作建筑材料B.都能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C.它们的溶液都能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D.它们的溶液都能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气体3.(20XX年·江西省课改实验区)小强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是()4.(20XX年·四川省课改实验区)只用一种试剂就能鉴别稀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钠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A.紫色石蕊试B.KNO3溶C.BaCl2溶液D.Na2CO3溶液5.(20XX年·四川省课改实验区)实验室中的试剂常因与空气中的一些成分作用而发生变化,下列对试剂在空气中发生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铁粉生锈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有关B.氢氧化钠潮解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C.氧化钙的变质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有关D.浓盐酸变稀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6.从某地开采出来的天然气中除含有甲烷外,还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硫化氢等酸性气体,为了粗略测定该天然气中酸性气体的体积分数,某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M是()A.NaOH溶液B.NaCl溶液C.蒸馏水D.CaCl2溶液7.(20XX年·江苏连云港)向氧化铜和锌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停止后过滤,再向滤液中插入铁片,铁片无变化。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滤液中一定含有铜和锌B.滤液中一定含有Zn2+C.滤液中一定含有铜D.滤液中一定含有Cu2+8.(20XX年·四川眉山)小华帮助家人科学种田,查阅有关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农作物棉花玉米大豆茶树PH6.1-6.86.0-7.06.5-7.55.0-5.5他测知家乡的土壤PH接近7,你认为小华家最不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A.棉花B.玉米C.大豆D.茶树9.(20XX年·江苏宿迁)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象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实验B.假设C.观察D.做结论10.(20XX年·北京海淀)经测定,某工厂排放的废水的pH为3,污染环境。若将该废水治理成pH为8时,可向该废水中加入适量的()A.氯化钠 B.硫酸C.氧化钙 D.废铜片11.(20XX年·江苏常州)在①单质、②氧化物、③酸、④碱等四类物质中,经一步反应可以生成盐的是()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12.(20XX年·天津市)如图所示,将密闭的相互连通的装置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之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稀,烧碱潮解B.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烧碱潮解C.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D.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13.(20XX年·辽宁阜新)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插入锌片,有气泡产生。则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A.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铁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C.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14.(20XX年·江苏常州)在①单质、②氧化物、③酸、④碱等四类物质中,经一步反应可以生成盐的是()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③④C.只有①②④D.①②③④15.(20XX年江苏泰州)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中,正确的()A.用稀硫酸除去铁粉中的铜粉B.用稀盐酸洗涤试管内壁的油污C.实验时多取的白磷可以放回原瓶BD.按溶解、过滤、洗涤、蒸发结晶的操作顺序可以分离氯化钾、二氧化锰的混合物B二、填空题16.(20XX年·上海)在下表的空格内写出相应的物质名称或化学式(分子式),并指出物质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物质名称钾氧化镁硫酸化学式Cu(OH)2FeCl3物质类别17.(20XX年·江苏镇江)肥皂水的pH>7,肥皂水呈_____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_______色;白醋的pH<7,白醋呈_____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__色;溶液的pH越______,则溶液的酸性越强;溶液的pH越大,则溶液的碱性越强。三、简答题18.小明在做酸碱中和实验时,取了一支试管,倒入2mL___________溶液(填“氢氧化钠”或“稀盐酸”),再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用滴管逐滴滴入_______溶液(填“氢氧化钠”或“稀盐酸”),同时不停地振荡,直至溶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溶液恰好完全中和。小刚认为将横线的两种物质的顺序颠倒,也能恰好中和,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四、实验题19.(20XX年·湖北武汉市课改实验区)向某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发生如下化学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反应结束后,小明、小芳两位同学欲探究“NaOH和H2SO4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小明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pH试纸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上pH为7处的颜色一致(浅黄色)恰好完全反应小芳(1)取反应后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几颗锌粒(1)(1)硫酸已完全反应(2)再取反应后的少量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溶液(2)(2)氢氧化钠已完全反应五、计算题20.(20XX年·天津)某工厂化验室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40g,洗涤后溶液呈中性,求在这一定量的石油产品里含H2SO4多少克?课题1答案:1.B;2.A;3.D;4.D;5.(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硝酸钾溶液中挥发出的水分,使饱和溶液中的溶剂减少,溶质析出。(2)等于6.(1)65.0%(2)49.0%课题2答案:1.A;2.C;3.D;4.(1)将pH试纸放在白瓷板(或玻璃片或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或胶头滴管吸取)待测液滴于pH试纸上,然后将试纸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2)碱,酸(3)洗发,护发5.(1)NH3+HCl=NH4Cl(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浓氨水(或浓盐酸)有挥发性(或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在常温下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个反应是化合反应、氯化铵为白色固体等)6.(1)不正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2)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熟石灰或生石灰(3)向溶液中不断加入碳酸钙粉末,当看到固体不再溶解、气泡不再产生,说明稀盐酸恰好被除去(2)用碱中和(或用石灰石处理或将两班的废液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中和等)7.⑴第5次和第6次读数相同,说明已充分反应(2)73.5%(3)18.32%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1.D;2.D;3.D;4.A;5.D;6.A;7.B;8.D;9.B;10.C;11.D;12.D;13.A;14.D;15.D16.物质名称氢氧化铜氯化铁化学式KMgOH2SO4物质类别单质碱氧化物盐酸17.碱,红,酸,红,小18.氢氧化钠;稀盐酸;不同意,因为如果先加入稀盐酸,则当观察到无色变成红色时,氢氧化钠已经过量,不是恰好完全中和。19.(1)无气泡产生;(2)酚酞(石蕊、CuSO4、FeCl3等);不变颜色(现象要与所加试剂对应。)20.9.8g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学校柳嘉镇中七年级班教学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用去括号、移项、化系数为1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能体会到“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利用去括号、移项、化系数为1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注意每个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教学难点能熟练地利用去括号、移项、化系数为1来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注意每个过程中易出错的地方。教学方法在学生理解方程的简单变形及其合理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行探索、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让学生进行归纳、综合,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知识间的联系,重视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训练:解方程:(1—4题口答,5—8题板演)(1)(2)(3)(4)(5)(6)(7)(8)知识导学:看方程与刚才的方程有何区别?你有办法解吗?解: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请同学们归纲一下,如果给定的方程中有括号,那么解这样的方程应有哪些步骤?观察以上各个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相互讨论,通过比较异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学会辩证地看事物,教师可作必要提示)共同点:(1)只含有一个未知数;(2)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3)未知数的次数为1。归纳小结: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我们称为一元一次方程。思维拓展:实践1:解方程实践2:下面的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不对,应怎样改正?由上面的解答及错误分析,请同学们总结在去括号解方程时应有哪些注意点?务必防止以下错误:(1)括号外面是负号,去括号时忘记变号;(2)漏乘;(3)移项不变号。反馈训练:解下列方程:(1)(2)(3)本课小结:解方程的步骤通常是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要确定方程是否解对,可以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课后作业:完成《同步检测》中本课的练习题。复习练习举例说明讲解例题后进行训练学生作业由学生已掌握的一般方法入手,熟练解题技巧,在此基础上,再引入有括号的方程及解法,最后,比较两种方法的共同点,推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学生理解方程的简单变形及其合理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行探索、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让学生进行归纳、综合,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知识间的联系,重视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5课时课题:一元一次方程(2)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学校柳嘉镇中七年级班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运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简捷性和重要性,逐步学会运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通过探索,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学会灵活运用。3、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探索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学重点运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教学方法在掌握基本解法的前提下,通过学生自己实际操作,让学生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回顾导入:解下列方程:(1)(2)(3)(4)(通过以上练习,让学生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学生清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本课学习作好准备。在解完后,指出本课继续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板书:解一元一次方程(2)二、知识导学:问题提出:对于方程:,你准备如何解?(让学生根据题目特点,互相交流、讨论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把学生不同的解法板书到黑板上。)解法一:先去括号(略)解法二:方程两边同乘以15,去掉分母(略)问:(1)这些解法是否都正确?它们的每一步依据是什么?(2)哪一种方法既方便又不易出错?(让学生发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在问题的回答过程中得到满足和自信。)指出:像这种方程中出现分母的,我们一般通过方法二来解比较简便,这样的方法叫做去分母。思考:(1)如何确定方程两边乘以的数?(2)在去分母时,你认为哪些地方要注意呢?(让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想法,各抒已见,在交流合作中,把问题补充完整。)实践应用:实践1:解方程:(1)(2)实践2:指出下列解方程过程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1)(2)解:解:7x=84x=16在解题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去分母时,每一项都要乘以各分母的公分母,不能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数线有“除”和“括号”的两重作用,当分子是多项式时,去分母别忘记加括号。解方程除了按一般步骤进行外,还可以灵活运用方程变形方法,使解题过程更合理简洁。四、反馈训练:解下列方程:(1)(2)(3)五、本课小结: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是很容易出错的地方,这节课通过比较,让我们认识到运用去分母解方程的简便性和重要性,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讨论,要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六、课后作业:完成《同步检测》中本课的练习题。回顾练习总结归纳实践应用知识总结课堂练习在掌握基本解法的前提下,通过学生自己实际操作,让学生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体会不同的解法中运用去分母来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简便于工作性,更注重在不同的解题方法中寻找不同的转化方法,使学生清楚解题依据,从而对较复杂的问题有信心去解决,培养学生自觉探索意识,让学生在解题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6课时课题:一元一次方程(3)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学校柳嘉镇中七年级班教学目标巩固去分母解解方程,提高准确率。探究、学习当分母出现小数的方程的解法:化整法。教学重点体会小数化整与去分母原理的不同而导致的过程不同,计算中要密切注意两者的区别。教学难点体会小数化整与去分母原理的不同而导致的过程不同,计算中要密切注意两者的区别。教学方法列表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复习训练:列方程去分母后,所得结果对不对?若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由方程,得:2(2x+1)-10x-1=6由方程,得:由方程,得:由方程,得:2、解方程:(1)(2)知识导学:问题提出:给定方程:观察此方程有何特点?小数计算比较麻烦,能否把它化为整数?怎么化?(引导学生,回想与的关系,用的是什么性质?)由此你认为这里可以怎样处理?(没有变化)思考:同一个方程,不同的分式进行了不同的变化,这正确吗?再与去分母比较一下它们的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正确。因为它们的依据不同。小数化整是依据分数性质,只是对分数本身的变形,不涉及到其它;而去分母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所以等式的两边的每项都要进行同样的变形,这两者并不矛盾。(充分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也可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从而了解学知识要抓原理,懂根本,以不变应万变。)实践与拓展:实践1:解方程: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有哪些步骤?实践2:在梯形面积公式中,已知S=120,b=18,h=8,求a..反馈训练:解方程:(1)(2)本课小结:通过比较、分析去分母与小数化整的原理及解题方法的区别,不仅使我们在解题中合理选用,正确解题,而且让我们体会到学习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搞懂本质,只有抓住根本才能灵活解题目,合理应用。课后作业:完成《同步检测》中本课的练习题。复习练习和老师一起完成知识拓展训练学生练习作业在熟练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基础上引入小数化整,注意两者所依据的原理不同:去分母是依据等式性质2,两边乘以同一个数,所以每一项都要乘到,不能漏乘;小数化整是依据分数的性质,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