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说课稿及教案全集_第1页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说课稿及教案全集_第2页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说课稿及教案全集_第3页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说课稿及教案全集_第4页
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说课稿及教案全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人音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下册名师精品说课稿及教案人音版初中音乐的说课稿模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__章第_节。1、本节课分____个部分内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2、本节课贯穿了______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快捷操作____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这条基本上通用)3、本节课联系了________和_________,在以后学习______具有重要意义。4、本节课是在学习______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___________的关键。(以上4条,灵活运用,不用全部说上就行。可以参考序言中的句子,主要是说学习本节课的意义。)二、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音乐的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对于我们所教的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那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动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歌曲在生活中的重大作用。2、学生能感知歌曲中的情绪,表演形式,音乐风格的不同,通过亲身的体验,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只要说出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难点就行)能力目标;欣赏《》,能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并在学唱、思考、讨论、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根据需要选择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求学生感受词曲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感情。(对于教学目标,因为时间短,不一定要分成这三个目标,只要说出3点就行。)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对于重点、难点,依然是说出本节课的内容就行,可以参考本节课的题目和各部分的标题)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四、教学方法与策略(说教法与学法):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得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我的教学方法是:1、视觉图象法:在乐曲欣赏的同时,配以电视剧照,给学生视听结合,这样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影视音乐。2、体验法: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准备创设情景,让学生以相同的剧情体验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表演的作用。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学法: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学唱歌曲——歌曲处理——创编活动——拓展延伸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一)律动表演,导入音乐课堂(2-3分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营造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我让学生在《》的音乐中做律动进入教室,通过律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殿堂。(二)学唱歌曲(占时25分钟)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示范和学生分句模唱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新歌。1、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取了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并在声像一体的课堂氛围中,播放歌曲《》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在听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这首歌是什么情绪?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作答:2、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指导学生听辨出歌曲中(切分节奏、休止符)的位置,感受歌曲的情绪。3、学生交流,初步熟悉歌曲4、跟钢琴演唱2-3遍,教师弹奏歌曲学生跟琴演唱。要求:(1)速度不宜过快,学生用中速跟琴演唱(2)声音自然统一气息通畅,避免让学生用喊叫的声音演唱,注意保护嗓音。5、难点的解决:(1)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小切分节奏型的把握。解决方案:通过用手击拍以及画强弱箭头图的方法,解决附点节奏和小切分节奏音型。(三)歌曲处理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a.请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试着将已经学过的切分节奏、连音线标注在合适的地方,尝一尝说说感觉如何。指导学生从力度、速度等方面,分组讨论对歌曲的处理意见。b.采用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有感情、完整的演唱歌曲。(四)创编活动(5分钟)在同学们能够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的前提下,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表演组,一个是合唱组一个是舞蹈组,每个组推荐一名组长。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能够很好的合作表演,在合作中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五)拓展延伸(3-5分钟)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拓展和积累课外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常言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采用了归纳式的结尾,请学生说说《》的歌曲反映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歌曲的理解?最后师生在《》的愉快的结束本课。我衷心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让“音乐”这魅力无穷而令人神往的艺术,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花朵,让他铺满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散发出不绝的芬芳!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第一单元华夏古乐第一单元华夏古乐教案第一课时课题单元第一单元《华夏古乐》第一课时内容古乐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流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晓古琴这一乐器,学习、分析音乐中旋律、节奏、速度等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2认真聆听两首作品,感受古曲中的艺术魅力。任务定位教学重点引起同学们对我国优秀民族音乐的兴趣。教学难点对音乐中的不同乐段,辨别其意境、情绪上的区别教材分析1、《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根据北宋大诗人苏轼的词创做的一首优秀的独唱歌曲,这首歌豪迈奔放,与原词的风格保持了一致。全曲为散板,分为上下两部分,前半部分豪迈、洒脱、奔放,后半部分曲调平缓,带有冥思遐想的色彩。两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在我国的民族音乐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是简单的描绘客观事物,而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的精神境界。古琴是我国目前被联合国确认的两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学情分析初三同学对这两首作品应该还算熟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学课文有收录,而古琴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也出现过。教具教学光盘、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备注(课堂生成与对策;个人教学特色补白)1播放《英雄》中的棋庄比武的片段观看其中的古琴演奏这个片段中有较多的古琴演奏场景,以影视作品引入古琴,会更多的引起大家的兴趣以大家熟知的感兴趣的东西导入★2播放《流水》全曲聆听并感受古琴的音色,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建立对古琴音色的基本认知。认知3提问:谈谈你对古琴及这首音乐的认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承接上一步,目的在于更全面的了解古琴引导发展4简单的分析音乐音乐不只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写,更在乎其内涵古曲的特点,它往往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具有各种象征意义5简单介绍俞伯牙、钟子期及“知音”的来历。还有古琴的基本介绍(构造、历史),可出具实物或图片思考怎样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学生触摸实物这里是进行情感熏陶比较好的时候。本人有古琴一张,可为学生现场演奏★6再一次播放乐曲根据老师的分析,感受《流水》的魅力通过前面的介绍,学生应该能独立的把握音乐深入探究7引导学生进入《念奴娇、赤壁怀古》背诵苏轼原词这首词初中语文课本有收录,从此入手,一可以吸引兴趣,二为分析曲子做准备以熟悉内容导入8完整的播放音乐聆听并思考:这首歌曲从音乐上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音乐形象是怎样的让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整体的感受理解★9教师分析上下阕的音乐形象讨论并发表对这首音乐的看法允许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探究学习10小结本课体会民族音乐的韵味第二课时课题单元第一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欣赏混声合唱及埙独奏《阳关三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古代音乐与现代音乐不同的风格特点,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感受埙独奏和混声合唱不同的音乐效果。3、体验音乐中表达的深沉含蓄、真切动人的情感。任务定位教学重点让同学们从音乐中感受乐曲传达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的表现形式所表达的不同音乐效果教材分析一、《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根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王维的诗同学们都熟悉,因此在学习时可以从这方面下手,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先完整的听一遍音乐,因为“三叠”音乐情绪的变化必须全部听完才能感受出来。二、欣赏埙独奏的时候,应该先介绍埙这件乐器,并让学生感受埙的音色特点,了解了埙这件乐器的音乐性格,对欣赏这个乐曲会有帮助。这个乐曲主要要让学生感受其音乐情绪及韵味。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学过这首诗,所以学习起来应该还是比较方便的,特别是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情感,因此理解这首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是比较容易的。教具音乐光盘、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备注1提出王维的《谓城曲》背诵王维的这首作品因为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兴趣古诗导入2播放全曲、提出问题:这首曲子共反复了几次。聆听音乐,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大家对这首音乐有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认知3分析音乐,为何叫“三叠”知晓“三叠‘是音乐重复了三次,是三段的意思为后面理解每段音乐的不同情绪做准备理解★4完整的播放音乐聆听并思考,此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每段的音乐情感有何区别这是这首音乐的重点深入探讨5播放音乐的第一段,提问:这段音乐可分为几部分。聆听并思考老师的提问理解第一段音乐中上、下阕情绪的对比。6提问:你认为这首音乐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句?思考并讨论发挥学生的音乐个性7介绍埙(图片、示范音乐)认识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思考:用一个词语概括这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初步的印象,对于埙音色的把握也是这节课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引导★8播放埙演奏《阳关三叠》埙的古朴音色与这首作品表达的惜别意境十分贴切,要让大家明白这一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深入理解9提问:两首《阳关三叠》,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效果有何不同思考并讨论对比欣赏,更充分的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探究10小节本课适当的做些笔记梳理内容,便于理解(本课内容为补充教材,教师认为有必要,可选择讲解)课题单元第一单元内容中国古代音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老师的讲解,知晓每一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音乐形式。2、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3、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任务定位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兴趣,初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脉络。教学难点各个时期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教材分析这是一节总结性的课,在课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历史的朝代,有针对性的介绍每个时期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品的选择尽量是大家熟知的内容,当然,我们这堂课不宜讲得太深,是前两堂课的补充。选用的作品有先秦时期的《上邪》、汗乐府《木兰词》、唐代《霓裳舞衣曲》、元曲《天净沙、秋思》等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古典文化知识和欣赏能力,而我们此次选择介绍的代表作品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教具多媒体、相关光盘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备注1播放中央台“鉴宝”片段并出具图片并介绍下面三样古乐器:A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编钟B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笛C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古瑟通过观赏,感受中华民族音乐的悠久。用这些电视片段及图片做导入,更直接的进入本节课的内容中国古代音乐电视媒体及图片导入2多媒体展示中国朝代更替图对照这个朝代更替图,思考每个朝代有哪些熟悉的文化人物。对照图来进行下面的教学,使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直白板书,容易接受3提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并引出大家熟悉的篇章《上邪》朗读或背诵《上邪》这是先秦时期音乐的主要代表形式,同时《上邪》又是大家熟悉的作品。认知4提出知识点:秦汉时期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乐府知晓汉乐府的代表作:《木兰辞》,理解汉代乐府也是音乐的重要形式《木兰辞》是汉乐府中的重要作品,大家又比较熟悉,所以选择这首作品理解5播放汉代琴曲《苏武牧羊》聆听并感受音乐的古韵前一课介绍了古琴,学生易接受欣赏、感受6提出知识点:唐代歌舞音乐的繁荣思考:为什么我们今天称戏曲为“梨园”问题导入,切合知识点思考7播放《霓裳舞衣曲》欣赏艺术感染,培养正确的审美观8提出知识点:元曲是当时世界艺术的顶峰回忆元曲中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感受元曲的艺术魅力这段元曲学生都非常熟悉,教师可以从音乐的角度简单的介绍它认知、思考9提出知识点:中国曲艺的重大突破发展了解曲艺的蓬勃时期就在明清中国当前重要的音乐形式曲艺就发展于这个时期,所以不能不谈了解、附:各个时期代表性的音乐形式图简单的各个时代音乐形式图:朝代代表性的音乐形式代表性的作品先秦时期北方:《诗经》南方:《楚词》古琴艺术《上邪》《高山流水》等秦汉时期乐府《孔雀东南飞》、《木兰辞》魏晋南北朝佛教音乐古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胡枷十八拍》《苏武牧羊》隋唐时期教坊音乐,梨园,歌舞音乐《霓裳羽衣曲》宋元时期说唱、市井音乐。元曲《天净沙、秋思》等明清时期戏曲、曲艺的发展繁荣时期京剧等戏曲第一单元华夏古乐教案二第一课时:歌曲《苏武牧羊》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演唱、欣赏和创作活动,感受和体验我国古代歌曲和乐曲的风格特点,能够对我国古代音乐有兴趣,从而树立关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二)学会演唱歌曲《苏武牧羊》,体会歌曲的悲壮、深沉的情绪,并能够用悲壮、赞颂的感情来演唱歌曲。(三)知道我国有辉煌的古代音乐文化,知道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和埙的形状,并记住它的音色。二、教材分析:《苏武牧羊》1.歌曲简介《苏武牧羊》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广为流传的著名学堂乐歌。它产生于民国初年(1912),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该曲在一些歌集和刊物上常称“古曲”,本教材也沿用惯例称《苏武牧羊》为“古曲”。关于该曲的词曲作者说法不一,有待考证。作词者一说山东蓬莱翁曾堃,一说辽宁盖县蒋荫棠;作曲者一说辽宁盖县田锡侯,一说北京白宗魏。《苏武牧羊》歌曲内容取自汉武帝时,苏武(?—前60)出使匈奴,被囚禁19年而不屈的故事。歌颂苏武“留胡节不辱”的崇高气节。歌词用长短句写成,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朴素生动、通俗易懂,着重描写北海环境的艰苦、恶劣和苏武对祖国亲人的怀念之情,而这一切又是为了突出苏武的“心如铁石坚”、“大节定不亏”的高风亮节,歌词的爱国主义感情十分突出,使歌曲倍加感人。关于歌词的修改,原歌词的结尾是:“能使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现改为“一片丹心忠贞不屈美名千古垂。”现歌词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根据歌曲《苏武牧羊》的旋律和故事创作的器乐曲有:中胡协奏曲《苏武》和民族管弦乐曲《苏武》。2.音乐分析《苏武牧羊》曲调采用了我国民族五声调式。音乐运用调式转换,由徵调式转入宫调式,又回到徵调式,既统一又富于变化,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曲调流畅,古朴苍劲,悲壮深沉,有着浓郁的汉族民歌特色。是一首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优秀传统歌曲。歌曲一开始,以平稳徐缓的节奏,豪放刚劲的旋律,塑造了苏武忠贞不渝、大节不亏的形象,随着乐思的发展,旋律出现了四度、八度大跳和有规则的下行级进,充分表现了苏武慷慨激昂的内心感情。全曲分上下两阕,共32小节,开始的3小节短句具有引子的性质,是全曲的核心。除引子外,全曲其他部分可以划分为五个乐句。第一句,第4—7小节;第二句,第8—11小节。歌曲这两句为徵调式,从12小节开始转为宫调式。第三句,第12—15小节;第四句,第16—19小节。歌曲这两句为宫调式,从20小节开始又转回到徵调式。第五句,第20—23小节。该句回到徵调式。一般乐谱为了方便未作转调记谱,但是实际上已经转调。乐曲采用民间音乐中的“背工调”手法,有清角音“4”,而不用角音“3”,显示出北方民间歌曲的风格。共中“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句,则改用“3”,而不用“4”,前后形成调式上的对比,加强了坚定、诚挚的情感。3、学习歌曲《苏武牧羊》歌唱知识:歌唱的共鸣:正确运用歌唱共鸣,是使歌唱发声圆润、丰满宏亮的重要手段。人体各共鸣器官在歌唱发声时应联成一体协同参与共鸣,即运用联合共鸣的方法,不可追求某部位的单一共鸣,否则将损害良好的发声和声区的协调统一。不同的音区(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联合共鸣各有所侧重。高音区应以头腔共鸣为主,口腔咽腔共鸣及胸腔共鸣为辅(所含成分逐次减少);中音区应以口腔、咽腔共鸣为主,兼有少量头腔共鸣及胸腔共鸣;低音区则以胸腔共鸣为主,辅以少部分口腔咽腔共鸣兼及少许头腔共鸣。歌唱发声应使各声区协调统一,为此必须适当调节联合共鸣中各部位共鸣成分的比例,使声区间转换过渡不留痕迹,转换过渡在换声点前即应渐次进行,不可突然。需要细心体会良好转换时的感觉,并逐步运用圆熟。歌唱共鸣的运用关键在于口腔、咽腔、鼻腔的通畅与正确调节。共鸣腔的通畅,要求打开口腔(硬腭稍向上提,下颌充分自如地下沉)和喉咽腔与口咽腔、软腭(雍垂)提起,舌身平放,喉头相对稳定而放松。中小学生在变声期前应多引导练习口腔、咽腔及头腔等上部共鸣歌唱,胸腔共鸣的运用不应过早要求,并要逐步地、有节制地指导练习。聆听范唱,通过范唱使学生对歌曲的情绪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歌曲学习的兴趣。注重歌曲处理,引导学生深沉、悲壮的歌声演唱歌曲,表达歌曲的情绪。要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歌曲处理的方式,包括歌曲情感的处理和演唱形式的处理,展开讨论并试一试,看怎样演唱效果更好。要使学生从音乐的表现上学会如何理解、表达歌曲的感情。4.相关音乐知识:(1)有关苏武的历史资料:《苏武牧羊》是反映公元前101年汉武帝执政时期的历史事件。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常常侵扰边境。汉武帝击败匈奴,北方才得到安定。公元前101年匈奴具侯单于(读chanyu,古代时对匈奴君主的称呼)新立,派使臣到汉朝修好,为了答礼,汉武帝委任苏武为“中郎将”率众出使匈奴。苏武,字子卿,是一位廉洁正直,有胆量骨气的人。他奉命率领副使张胜,随员常惠等一百多人出塞到了匈奴。完成任务后,正待回国时,遇投降匈奴的汉将卫律的部下虞常等人,和张胜暗中商量,想趁单于出去打猎,劫单于的母亲归汉,然后杀死卫律。后来虞常失败,张胜怕受牵连,才把事情告诉苏武。苏武说:“事已如此,一定要牵累我,我被侵辱,对不起国家。”欲拔刀自刎,由于常惠等的救护才没死。不久,卫律奉单于之命来审问苏武,苏武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受到审问,就是活着,还有什么脸回去。”随之用刀自刺,鲜血直冲出来。卫律大惊,立刻飞马去找医生,苏武经抢救才苏醒过来,苏武这种忠于汉室的精神,连单于也很钦佩。苏武的伤好了些,单于要逼他投降,告诉他去观审虞常,并当场把虞常斩首。单于见他不投降,便把他关在一个大地牢里,不给他饮食。天下大雪,苏武困卧窖内,饥寒交迫,渴了饮雪水,饿了吞带雪带毛的生肉,一连好几天,差点冻饿而死。单于见他威胁利诱都不行,便把苏武和常惠等分开,给了他一群公羊,送他到北海边(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并且说:“等公羊生小羊,你再回去。”北海一带当时是渺无人烟的荒漠,每到冬天,这里白雪皑皑,四野冰封。苏武常常处在绝粮的威胁中,没有办法,只好掘取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饥。后来单于又派人来劝降,他仍是忠贞不屈。每天,他一面牧羊,一面抚弄着朝廷给他的“汉节”(节是古代使者拿着作为凭证的东西),表示时刻不忘汉朝。时间长了,“汉节”上的旄都脱落了。就这样,在这穷荒苦寒的地方,他艰难地熬过了整整19年。汉武帝死后,昭帝继位,匈奴和汉朝修好,汉朝要求释放苏武等人,匈奴诈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又到匈奴,常惠想法夜见汉使,教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花园射雁,雁足上拴有帛书,说苏武在北海某处。”汉使照常惠的说法质问单于,单于才允许苏武回汉朝。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苏武、常惠等人历尽艰苦回汉时,已经是须发全白。当时人们都非常尊敬这位大节凛然、一片丹心的英雄。他的事迹,千年以来传为佳话,一直为人民所歌颂。(2)解释生字词:胡:古代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为胡人。歌中所指系匈奴。北海:即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节: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使节凭证。《汉书·苏武传》载:“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社稷:“社”是土神。“稷”是一种粮食,古代人以稷为百谷之长,被看作是谷神。因为古代的皇帝、诸侯都要祭祀社稷,所以人们把国家也叫做社稷。旄: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笳:古代的一种吹奏乐器。第二课时:欣赏《流水》、《阳关三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教学目标(一)通过演唱、欣赏和创作活动,感受和体验我国古代歌曲和乐曲的风格特点,能够对我国古代音乐有兴趣,从而树立关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二)聆听古琴曲《流水》,能够用泛音段(乐曲主题)和其他段相比较,能够辨别主题乐段和其他乐段在情绪上的区别。(三)聆听古曲《阳关三叠》,比较埙独奏和混声合唱的不同效果,感受古代乐曲的风格特点,并能够随着音乐唱出这首乐曲的主题。二、赏析:《流水》1.乐曲简介:《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在历史传说中,人们往往把它和战国时期的伯牙联系在一起。据传,伯牙是一位出色的民间音乐家。他弹得一手好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是说伯牙弹琴时会引得正在吃草的马都仰起头来聆听。有一次,伯牙弹琴时有个叫钟子期的人站在一旁欣赏,伯牙心中想着巍峨耸立的高山时,钟子期就是“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向往着奔腾不息的流水时,钟子期又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能够准确领会伯牙在琴声中寄托的感情,使他们一见如故,结成“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为失去知音而万分悲痛,从此不再弹琴。这个动人的古老传说也说明:运用对景抒情的手法创作像《高山》、《流水》这样的音乐作品,可能在公元前3世纪便已存在。琴曲《流水》最早传谱见于明代朱权于1425年编印的《神奇秘谱》。据朱权在该书题解中考证:“《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19世纪的四川道士张孔山在乐曲中加进了描写湍急水势的滚、拂手法,使乐曲的艺术形象更为鲜明,人们称它为《七十二滚拂流水》。琴曲《流水》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它对自然景物并不停留于客观的描绘上,而是借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在音乐表现上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体,结合摹拟性的展开,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朴实沉郁的风格。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两艘“般行者”太空船,科学家们希望它有一天将能遇到地球以外的“人类”。太空船上带有一张喷金的铜唱片,它即便过十亿年也仍铮亮如新。唱片上录有27段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其中就有中国的琴曲《流水》。2.音乐分析琴曲《流水》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表现了人们对富于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乐曲为多段体结构。分为九段,划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段。第一段是乐曲的引子,节拍比较自由,旋律性不甚明显。第二、三两段,主要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调,富有跳动性,仿佛清泉溪水从高山峡谷中淙淙奔流而出。以第二段为例:这段音乐歌唱性较强,富于欢快、跳跃的音乐个性。较多地运用了同音装饰手法,创造了流水在高山峡谷中自由自在流淌的意境。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两段,是用按音演奏的曲调,是乐曲的展开部分。以第五段音乐为例:通过主题音调的变化加以发展,音乐情绪欢快、跳跃,十六分音符的回波音型更富于流动性,犹如一股股山泉细流汇集成江河,连续下行的模进音型也使音乐具有跌宕起伏、一泻千里的气势。第三部分,由第六、七两段组成,就是张孔山增加的著名滚、拂段落,实际上也是乐曲的华彩部分。第六段旋律性较强,多由一对对称的乐句作反复、变化。如:旋律的进行利用大跳滑音构成切分音型节奏,使音调富于生气,第二句的模进更加重了这种气氛,好像流水悠然自得地旋转嬉游。随后便是大段落的滚、拂,由两个声部同时进行,低音部以空弦散音的上下行拨奏,高音部则是音调的渐次下行。例如:这段音乐中滚、拂手法由疏而密地运用,使音调具有华丽的色彩,层次清晰,描绘了水石相撞,漩涡在急剧转动等景象,有力地刻画了流水奔流不息、一往直前的特征,把全曲引向了高潮。这部分的第七自然段是精彩的泛音滚、拂段落,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古琴用泛音慢起渐快地演奏:仿佛描绘流水在太阳下熠熠闪光,充满了欢乐和自信。末尾在调式主音上稳定到终止,音乐逻辑的发展自然、和谐。第四部分,包括第八、九两段,是乐曲的再现部分,变化重现了第二部分的按音曲调。末段用滚、拂演奏与上段呼应,形象地表现了流水似乎已经穿越急流险滩,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向前奔流,浩浩荡荡地注入大海。简短的尾声以泛音奏出歌唱般的主题音调,作为全曲的结束:富有透明色彩的泛音好像描绘流水由动态转为静态,人们的心境也渐渐平静下来。3.相关知识: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弦乐器。古琴在历史上一直称作“琴”,后来又名“七弦琴”。“古琴”的称谓是在唐代出现的。它的形制,琴身为狭长木制音箱,一般琴面用桐木,琴背用梓木,上加厚漆。古琴共有七根弦,由外侧向内依次名一弦、二弦……七弦。定弦则外侧弦音最低,内侧弦音最高。琴面外侧还有十三个圆形标志,称作琴徽,是用金、玉石或蚌壳等镶嵌而成,用以标明泛音位置,也指出按指的弦位。琴头下面有七个小轴,叫做轸,用以调弦。琴腰下有两个系弦之足,谓之雁足。琴底则有两个出音孔,右面称作“龙池”,左面称作“凤沼”。历代古琴曲流传至今有百余种琴曲谱集,载有六百多种、三千多首不同版本的乐曲,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笔珍贵的音乐遗产。三、赏析:《阳关三叠》(混声合唱和埙、中阮二重奏)1.乐曲简介《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歌曲产生于唐代,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由于当时演唱曾将其中某些诗句反复咏唱三遍,故名《阳关三叠》,也因诗中有“渭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玉门关南)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目前所见的《阳关三叠》,则是一种琴歌。所谓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前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7),这已经是在王维七言绝句基础上发展成包括长短句的多段作品了。《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代歌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本单元欣赏的是由王震亚改编的混声合唱《阳关三叠》和埙、中阮二重奏的《阳关三叠》。2.音乐分析《阳关三叠》上半阕王维四句诗的旋律,是以五声音阶的商调式为基础的。四句曲调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感情真挚,层次分明。这四句曲调多用级进进行,显得柔和、深情,表达出送别者真挚、含蓄的感情。每句末尾旋律的同音进行,似有千叮万嘱的意思,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歌曲的下半阕是长短句的旋律。全曲以商调式为核心,同时又非常自然地与羽调式结合,形成主调和属调交替出现,加强了调式上的对比作用。这段音乐进一步展开,在节奏上随着歌词的长短不一,有着错落的变化,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的运用,表现出内心翻腾的律动;八度大跳的旋律,使歌曲情绪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心情。歌曲的第三段,旋律在八度跳进之后,情绪更趋于奔放。并两度出现全曲最高音“i”,形成了歌曲的高潮:歌曲的尾声是一种感叹的音调,它渐慢渐弱地进行,仿佛进入迷惘的梦一般,给人以期待、回味的诗意想像:3.相关知识(1)为了便于欣赏、理解这首歌曲。现将原词与译文引录如下:原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下为后人增添歌词)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感。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译文大意:清晨一场细雨使渭城空气格外清新,旅舍那么明净,柳枝也像梳洗了一番,请您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我是那样眷恋你,舍不得和你分离,流下的眼泪都湿透了手巾,心里难过啊,心里难过,我将日日夜夜想念你。谁人可依靠呢,谁可依靠呢,我只有让心儿飞到你那里去,天天让心儿飞到你那里去。美酒啊,甘美的酒,还没有喝,我的心已经醉了。你骑浅灰色的马快要走了,快要走了,可哪一天才能听到你车马回来的声音?现在还能斟几回酒呢?即便斟一千回酒还是有尽头的,只有我对你的感情永远不会消失。那无穷忧伤的感情啊,写信表达吧,写信表达吧,经常写信又好像在一起了,又亲亲密密地在一起了。啊,今天在这里分别,只能在两地相思,梦中经常相会,盼鸿雁传来你的消息吧。(2)埙:吹孔气鸣乐器。我国古代吹奏乐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有一个吹孔的陶埙,距今约7000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山西万泉荆村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二里岗商代遗址等都有发现。这些埙均为陶制,呈橄榄型、圆形、椭圆形、鱼形、平底卵形。有一音孔、二音孔、三音孔、五音孔等多种。多音孔埙是旋律乐器。后世埙均为平底卵形,质料有陶、石、骨(象牙)数种,陶制品最常见。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民间也有流传。演奏时双手捧埙,下唇贴吹孔,吹气灌满埙腔,使之吹出埙音。手指按音孔,以奏出不同音高的音。20世纪80年代,音乐工作者对埙进行了改革。放大了体积和肩部,扩大了内膛,使音量增大;音孔增加到10个,扩展了音域。改革后的埙,音量较大,穿透力强,音乐低沉苍劲,醇厚悲壮,很有特色。非其它乐器可以代替。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独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一首优秀的独唱歌曲。歌词是北宋大诗人苏轼所作,当时他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当他游览“赤壁”时,面对如画的江山,缅怀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感叹自己的政治见解不被朝廷所容,而今华发已生尚一事无成,不禁感慨万千。这首词毫迈奔放,气势磅礴,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曲谱,据传苏轼根据民间曲牌《念奴娇》填词而成,曲谱见于1746年《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现今看到的和演唱的曲谱,是杨荫浏先生根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出的。这首歌谱虽不能断定它是宋代原谱,但音乐豪迈奔放的气势与词意是十分贴切的。全曲为散板,按词的上下阕结构,音乐分为两段。旋律以“按字行腔”的原则,谱成叙咏性唱腔,七声音阶,具有北曲高亢激越的风韵。第一段,乐曲一开始“大江东去”四个字,旋律以朗诵语气,将“江”字与“东”字之间提高四度,形成跳进,结合宽广舒缓的节奏,刻画出大江奔流、浩渺的气势。至“乱石穿空”一句,旋律由低渐高,似激浪拍岸,至“千堆”二字,形成第一段的高潮。第四句是对江山和豪杰的赞叹,旋律转入中低音区至“豪杰”二字,以小七度大跳突起,形成跌宕回环的曲线,在深沉中使段落告终。第二段,自“遥想公瑾当年”开始至末尾。后半阕的词意,反映了作者的神思遥想和无限感慨,曲调平缓进行,带有冥思遐想的色彩。第一段和第二段音调类似,两段的结尾相同。第二段由第一段发展而来,两段既有对比,又有联系,整体情调与歌词结合密切,雄健豪放。(五)中国古代音乐概况中国古代音乐是指: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这是一个漫长的音乐历史进程。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色彩,是各民族人民艺术创造的结晶,也是我国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长期交流融汇的成果。先秦时期的乐舞是歌、乐、舞三者结合的艺术形式。《诗经》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词总集。在乐器制造、音乐理论等方面,都有相当成熟的建树。秦汉时期,继承了先秦的采风制度,建立了乐府机构、歌曲、器乐、“百戏”等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歌舞戏正式出现。可以说有了戏曲的萌芽。许多乐器有了完备的形制,演奏技巧趋于成熟。例如:古琴的形制完备,而且比较稳定。出现了许多传世的古琴曲。此时,西域音乐文化传入我国。隋唐时期,琴歌得到发展,许多乐器逐步定型。琵琶、奚琴、筚篥等乐器日臻完善。在唐代,宫廷里成立了“教坊”、“梨园”等音乐机构,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燕乐得到很大的发展。载歌载舞、管弦纷繁、结构宏大的大曲成为当时音乐文化的象征。说唱音乐中出现了“变文”。它对后来的杂剧很有影响。宋、金、元时期,曲子词日趋成熟。出现了鼓子词、诸宫调、杂剧等音乐艺术形式。元代的戏曲艺术站到了世界戏剧艺术的前列。明清时期,一方面继承了以往的音乐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在进一步发展着音乐文化。其中,戏曲音乐、说唱音乐的发展尤为突出。例如:京剧、大鼓、弹词等。此外,器乐、音乐理论也有很大发展。唱歌苏武牧羊唱歌苏武牧羊教案唱歌苏武牧羊教案二课题:《苏武牧羊》教学对象:9年级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琴设计思路:本课围绕以“民族精神”为中心思想而开展。在本次教学中给我感悟最深的是,学生在课堂中“内在的动”是不容忽视的,往往有了“内在的动”,才能更好的表现“外在的动”。这次原本准备把重点放在最后一个环节,即“活动与创造”板块。但在上课过程却发现真正出彩的地方不是最后学生如何演绎“苏武牧羊”这首乐曲,而是在听赏、观赏完后学生发表的观点。使学生真正的用心在听、在感悟作品。生真正理解了作品,才能有很好表现。教学目标:1、粗略认识《苏武牧羊》的谱子,能够有感情的演唱《苏武牧羊》。2、欣赏用不同演唱形式来演唱的《苏武牧羊》,欣赏用不同乐器来演奏的《苏武牧羊》。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演唱教材分析:《苏武牧羊》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广为流传的著名学堂乐歌。它产生于民国初年(1912),流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该曲在一些歌集和刊物上常称“古曲”,本教材也沿用惯例称《苏武牧羊》为“古曲”。关于该曲的词曲作者说法不一,有待考证。作词者一说山东蓬莱翁曾堃,一说辽宁盖县蒋荫棠;作曲者一说辽宁盖县田锡侯,一说北京白宗魏。《苏武牧羊》歌曲内容取自汉武帝时,苏武(?—前60)出使匈奴,被囚禁19年而不屈的故事。歌颂苏武“留胡节不辱”的崇高气节。教学过程:一、组织上课:课前播放音乐动画,以渲染气氛(音乐用琵琶奏《苏武牧羊》的旋律)》。二、导入新课: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现动画、音乐(忧伤的《贝加尔湖的冬天》)教师旁白:“图画中的老人披着破毯子,眺望着远方,大雁已往南飞去,冬天已来到了,远处的山峰已渐渐的被雪覆盖,老人终日望着南方,因为那里有自己的祖国、有自己的家乡、有自己的老娘、有自己的妻子儿女……。十九年了,他时常抚摸着朝廷给他的“汉节”,跟一群公羊相依为命,他渴了就喝点儿雪水或羊血,饿了就用小木棍儿掏取老鼠洞里的野草种子来充饥,在这里他历尽艰辛,永不屈服,艰难的熬过了十九年,这就是千古年来悲壮的动人故事——苏武牧羊。2、故事简介:〖大屏幕〗师读一遍(有感情、深沉的)3、下面请同学们听两段歌唱《苏武牧羊》的音乐,要带着两个问题来欣赏:这两段音乐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演唱形式?(合唱、齐唱、重唱、对唱、独唱等)。它们的速度以及伴奏乐器是怎样的?〖大屏幕播放男中音、童声齐唱的两段音乐〗找二名学生回答三、发声练习与复习旧课:用轻声来演唱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歌曲,以达到练声之目用“la”来演唱。注意声音的统一、连贯四、朗读歌词〖大屏幕〗找学生朗读后,老师解释文言文歌词五、学唱旋律:采用1+2+2+1的学习方法即老师范唱一遍+学生跟琴模唱两遍+跟老师讲唱两遍+自己大声唱一遍。六、填唱歌词:老师示范一遍,学生轻声唱两遍、最后有感情的唱一遍(要把苏武的悲伤、孤独、忧愁、思乡、坚贞不屈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注意咬字吐字准确七、想一想:〖大屏幕〗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思想感情哪些词句能够反映出来?找两名学生回答八、简单讲解学堂乐歌:1、引出《苏武牧羊》是学堂乐歌,简单解释2、我们来解释一下当时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曲?它是怎样产生的?〖大屏幕〗前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有相当一批有识之士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认识颇深,为唤起民众、共御外辱……3、了解了创作背景,请回答下面三个问题(多项选择)〖大屏幕〗⑴这首歌的情绪是怎样的?⑵开门见山点名主题的乐句是()⑶“笳”是一种()乐器九、认识两种能表现悲伤情感的乐器〖大屏幕〗看图片、听乐器音色(猜象罐子似的东西是什么乐器)埙.箫我们在前面已经认识了、我们听一下埙的音色。下面我们来听一下用这两件悲伤乐器来演奏的《苏武牧羊》十、小结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苏武牧羊》这首歌,苏武的那种坚贞不屈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刻苦学习,早日成材,报效祖国、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教案教学目标1、技能目标:(1)准确演唱《阳关三叠》主题(2)为歌曲《阳关三叠》丰富表演形式2、情感目标:(1)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及处理,体会“别”情。(2)通过对古诗词、古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3、拓展目标:初步感性认识到“诗”与“歌”的关系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在立足教材,发展教材的观点上,灵活根据学生情况及具体实践设计的《阳关三叠》。希望同学们通过语言与音乐节奏的关系——诗词语言与音乐创作的关系——“诗”与音乐旋律的关系——诗歌谱曲的创作实践这样一个教学脉络,掌握课本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更进一步的扩展课文知识点、培养学生创造力及发挥音乐的美育和德育功能,增强学生爱国情感。教学重点:初步感性认识古诗词歌曲教学难点:综合运用语文、历史及音乐的已学知识进行创作教学方法欣赏法、对比法、创作法、体验法、分组合作法教学教具多媒体、古筝、各种不同的类似于皇冠的头衔、王维与孔子的脸谱面具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教师自我介绍教师配于中国水墨写意画的问好句画面,用有感情朗诵古诗名句串联的方式自我介绍。(二)导入新课体会古诗词歌曲的不同风格:播放由王菲《但愿人长久》、梅艳芳《静夜思》、李鸿基《滚滚长江东逝水》、诗经《关雎》的音乐主题的视频连接专题。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听辨、讨论播放曲目的风格,跟唱熟悉的曲目。(三)进行新课1、让学生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歌词内涵及诗词的“说”“念”与音乐节奏引导学生根据语文已学过诗歌的内涵来体会诗自身的语言节奏规律及吟诵诗的速度、情绪及语言节奏2、加仿古时书生吟诵动作,体会“诗”“歌”“舞”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仿古时书生读书的简单舞蹈动作,一句诗设计动作后,边跳边吟,体会情景。3、教师边弹古筝边范唱《阳关三叠》,通过运用民族乐器,让学生更原汁原味的体会中华文化4、学唱《阳关三叠》主题,体会“诗”与音乐旋律的关系教师用古筝为学生伴奏,学生边跳边随琴学唱,第一遍引导学生想象箫的音色及歌曲情绪用“WU”来哼唱旋律,声音要轻、飘、如歌如泣。第二遍有感情的唱谱。5、游戏“作者头衔连连看”制作各种不同的类似于皇冠的头衔及王维的脸谱面具,请一位同学戴王维脸谱。要求同学们将头衔准确的戴在“王维”头上,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词作者并体会古名人的多才多艺及艺术间的相通原则。6、让学生分组为《阳关三叠》丰富表现形式及内容让学生为《阳关三叠》编创伴奏音型、伴奏乐器、伴舞等,培养学生创编能力(四)知识拓展《阳关三叠》唱的是友情,同学们用情景剧、送别诗词收集及集体作画的形式表现歌曲。分三大组,第一组准备情景剧:一人演诗人,一人演友人,有人抚琴或吹箫,有人扮酒保或掌柜,有人扮城门守卫,有人演群众;第二组合作创作背景画;第三组收集友人送别的诗句;借此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五)小结请学生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根据本课所学,结合自己的创作思路谈念的、画的、演的、奏的表现分别什么。这节课有什么新的认识及感悟。阳关三叠教案二教学目标: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学过程: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二、进行新课。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3、欣赏《阳关三叠》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三叠”——三段。《阳关三叠》分为上下两个阕。上半阕将王维的原诗分别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下半阕是后人增加的三段长短句诗词,分别补缀在原诗的后面。先听蒋大为演唱的第一叠,然后再完整地欣赏由王震亚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学生可以跟着哼唱。设置问题:⑴合唱与独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点?艺术表现力如何?(音色更加丰富,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速度处理以中、慢速为主。正因为这些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才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⑵分段欣赏,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4、师生共同赏析三叠中的部分片断。(1)浅析第一叠上半阕的旋律和下半阕的诗词内涵。第一句是开始句,称作“起”句,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句。第三句和前两句相比,虽然还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进),但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乐更加深沉,这一句可称之为“转”句。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之为“合”句。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的结构章法,也是我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让学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下半阕开始就是八度跳进,音乐情绪趋向激动,与上半阕旋律的平稳进行形成对比。问题:第一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宜自珍”——惜别)(2)共同赏析第二叠下半阕。问题:第二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泪沾巾”——忧伤)(3)共同赏析第三叠下半阕和尾声。问题:第三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绪?(“尺素申”——期待)尾声渲染的又是一种什么情绪?(“噫”——感叹)5、评价(1)让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自己意见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2)这首歌在唐代非常流行,可以说它是唐朝的一首流行歌曲。尤其是在那些文人墨客当中流传更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如:“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同时播放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3)这首歌曲创作和流行的年代离我们确实已很遥远,似乎谈不上具有任何的时尚性。但今人之所以仍在传唱欣赏,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6、知识链接和创作(1)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当然这些古诗词要和音乐有关系。教师的准备:《赠汪伦》——李白,《琵琶行》——白居易。语言是不能解释音乐的,但音乐是可以用语言来描绘(描述)的。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抽象的音乐,我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一绝。(2)请同学们试一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送别”或“离别”的场景,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3)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回想以往学过或听过的有关音乐作品。教师的准备:《送别》李叔同词奥德威曲《送别》——阳关三叠说课稿一、教学理念音乐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并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的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古曲音乐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本节课我选择以欣赏《阳关三叠》旋律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歌唱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在歌声中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美感。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阳关三叠》是初中人音版九年级十八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以华夏古乐为主题,这首歌曲是古代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是根据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歌曲旋律悠扬、质朴并略带点忧伤的意境,表达作者送亲友时那种依依惜别的场景。所以本节课在培养学生珍惜同学间的友情及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占有重要地位。2、教学对象分析当代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音乐的热爱是盲目和狂热的,当今社会流行什么,他们就唱什么,并没有从音乐中感受到真正的内涵。所以我想通过欣赏作品《阳关三叠》来唤醒学生对古曲的热爱,而这首歌是很好诠释,会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古曲。三、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能够准确的词语阐述自己的理解。(2)认识名族乐器——埙,通过欣赏埙的演奏感受其古朴苍凉的音色。(3)能用乐观的气息,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4)对比欣赏其他古曲感受其音乐表现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欣赏作品,引导学生分析《阳关三叠》的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2)以“看”“听”“想”等实践活动形式,感受并表现音乐,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演唱、演奏音乐,并从中体会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欣赏《阳关三叠》,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以及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1)教师在背景音乐《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朗诵王维的著名诗句《渭城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主题。(2)播放童声合唱曲《阳关三叠》,为学唱主旋律做好准备。(3)欣赏不同乐器演奏的《阳关三叠》,重点介绍吹奏乐器——埙演奏的《阳关三叠》,并认识这一乐器,感受作品那种苍凉、质朴的音乐情绪。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启迪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无限关爱之情。2、认识乐器——埙,并能分辨出主题旋律在音乐中的变化。3、注意八度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五、教学媒体的选择本节课选择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歌曲的音乐主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多听、多想、多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情感。再用多媒体影像结合方式更好的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音乐艺术魅力。六、教学过程1、教师通过诗化的语言在背景音乐《阳关三叠》的旋律中动情解说,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主题。2、播放合唱曲《阳关三叠》,为下面学唱主题歌曲做好铺垫。3、欣赏由二胡演奏的《阳关三叠》,并重点介绍吹奏乐器——埙演奏的《阳关三叠》,并认识这一乐器,从而感受作品那种苍凉、质朴的音乐情绪。4、通过视唱《阳关三叠》的主旋律,感受作品的意境,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歌唱。通过师生共同演绎作品把音乐课推向高潮。5、让学生在联系自身感受中,体验作品的主题,并将作品中那段送亲友的依依惜别的场景演绎出来。6、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小结:古代音乐永远都是我国音乐作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信同学们通过对歌曲的学习会由此爱上华夏古乐,去感受那天籁的声音。阳关三叠说课稿二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们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第一单元的一首古代琴曲—《阳关三叠》。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方式四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说教材首先大家随着我的教材分析来了解一下这个音乐作品吧:《阳关三叠》是古代一首著名的琴曲,今天我们学习的《阳关三叠》确切地说应该是一首古代琴歌。所谓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歌曲。歌曲创作的初衷来源于唐代王维著名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由于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名《阳关三叠》。在唐代它已经是一首家喻户哓的“流行歌曲”了,我们现在传唱的《阳关三叠》每一叠的上阕歌词还是引用王维的原诗,而下阕则是后人为了丰富歌曲而创作的长短句。词曲的珠联璧合,堪称我国民族音乐史上的一颗明珠。李商隐曾在诗中对它这样赞叹道:“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面对这样一个古代经典的音乐作品,结合音乐课程标准中对本年级段学生各个领域的要求,我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音乐的欣赏和演唱,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中国灿烂的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2、在情感目标上,让学生通过学唱歌曲,体会“友情”这个人类吟颂的永恒主题。新课程标准中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贯彻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学会唱歌不是目的,要把培养情感和审美能力渗透到音乐之中,所以本课的重难点是培养情感和审美能力:重点:学唱《阳关三叠》片断,体验其情感。难点: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二、说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首先我对我的教学方法选择如下:因为用多媒体制作的图像动静结合,神形兼备,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所有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因材施教更能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我采用了启发开放式教学法;听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且这首歌旋律简洁,所以我采用了听唱法。三、说教学过程在充分的理解和准备之后,我对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创设情境,激趣引入※逐步欣赏,深入理解※学唱歌曲,表现歌曲※拓展学习,丰富知识※课堂小结首先我给学生播放田震演唱的歌曲《干杯,朋友》MTV,听,这句句动人的歌声不正是《阳关三叠》今天更直白的倾吐吗?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一首歌曲来铺垫下面的教学,为启发歌曲情绪作好了准备。接一来在新授部分我首先让学生“逐步欣赏,深入理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电影画面、音频资料和问题引导,使学生充分体验歌曲,理解歌曲。例如我首先给学生播放《阳关三叠》合唱版电影画面,我再让学生观看《送元二使安西》情景电影资料,我还让学生聆听王秀芬老师独唱的《阳关三叠》,在逐层欣赏中,学生感知了古代音乐的风格特点,看到了二位好朋友分别时的情景,了解了什么是“三叠”!《音乐新课程标准》中说:“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沉浸在作品的世界里,学生被吸引,就会很投入,愿意想,愿意说,愿意参与音乐,也使得突破重、难点变得水到渠成。接下来在“学唱歌曲”这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多次聆听歌曲,学生初步掌握歌曲的演唱变得很简单,我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可以是情境表演,也可以给好朋友写悄悄话,可以是绘画,也可以用简单的打击乐器或声势节奏来为歌曲伴奏。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感受,最后达到有感情的演唱。为了拓展学习,在第四个教学环节中我加入了二胡、古筝、还有埙等乐器演奏的片断欣赏,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引发自豪感和责任感。五、最后教师用激昂的语言作课堂小结各们老师,今天我们从古人的音乐声中再次体会了“友情”这个人类吟唱的永恒主题,更让我们感触是我们久远的华夏音乐就有那么多让我们惊叹的东西,作为新时代、新风貌的音乐传播者,我们更有责任去珍爱、保护它们,也有责任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为我们华夏灿烂的音乐文化添上绚丽的一笔!以上也是本课我对我的学生作出的最后的课堂小结,四、下面是我今天说课的最后一项内容,——说教学评价方式教师评价:首先教师的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教师多用激励性的语言,以鼓励学生。小组评价: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所以我选择了小组评价。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作出自我等级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当然小组评价和学生自评可以放到课后去进行。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希望和各位老师共勉!流水流水教案课时1总课时数科目音乐(第18册)人民音乐出版社课题《流水》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聆听乐曲《流水》,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表演形式效果,理解乐曲中表达的意境。【能力培养】体会音乐作品所要求的情绪或情感,更多的了解古琴的音色和韵味。区分古琴与古筝的音色和结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O层A层B层重点乐曲中的主题思想的掌握。难点乐曲的背景简介、及分析乐曲五个段落描写的自然情景。教具多媒体配套教学光碟教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法板书设计乐曲中背景的介绍和分析乐曲体会、感受乐曲的风格《流水》2.欣赏乐曲,辨别古琴和古筝的音色和结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阶段目标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常规在我国的古代就出现了许多乐器,它们的形状各式各样,它们的音色也各具特色,每件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乐器都凝聚了创造者的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琴曲,来近一不了解一下古琴。常规由古代的各种乐器引如到新课。常规学生进入状态跟随教师直接进入新课新课学习乐曲介绍初次播放感受音乐介绍作品分析《流水》是一首古老的琴曲。1、《流水》最早传谱见于明代朱权于1425年编印的《神奇秘谱》。据朱权在该书题解中考证:“《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19世纪的四川道士张孔山在乐曲中加进了描写湍急水势的滚、拂手法,使乐曲的艺术形象更为鲜明,人们称它为《七十二滚拂流水》。琴曲《流水》是我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首优秀作品。它对自然景物并不停留于客观的描绘上,而是借以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在音乐表现上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体,结合摹拟性的展开,既有华丽新颖的技巧展示,又保持了朴实沉郁的风格。琴曲《流水》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表现了人们对富于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2、多段体结构。分为九段,划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段。这首乐曲的来源,介绍乐曲。学生理解作品了解背景,更深刻了解作品内涵。分析乐曲中描绘的场景,学生根据场景,学会联想做品中表达的情感。学生了解乐曲的创作时间。这首古曲的诞生出自哪个世纪。乐曲的分析,对乐曲的结构和风格介绍,学生了解这首乐曲中描述的情景分析乐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阶段目标学生活动《流水》音乐分析作品分析:作品中描述的情景介绍知识拓展:古琴和古筝的区别第一段是乐曲的引子,节拍比较自由,旋律性不甚明显。第二、三两段,主要是用泛音演奏的曲调,富有跳动性,仿佛清泉溪水从高山峡谷中淙淙奔流而出。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两段犹如一股股山泉细流汇集成江河,连续下行的模进音型也使音乐具有跌宕起伏、一泻千里的气势。第三部分,由第六、七两段组成,就是张孔山增加的著名滚、拂段落,实际上也是乐曲的华彩部分。描绘了水石相撞,漩涡在急剧转动等景象。第四部分,包括第八、九两段。表现了流水似乎已经穿越急流险滩,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向前奔流,浩浩荡荡地注入大海。尾声以泛音奏出歌唱般的主题音调,作为全曲的结束:描绘流水由动态转为静态,人们的心境也渐渐平静下来。3、相关知识:古琴与古筝的比较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弦乐器。讲解古琴和古筝的结构和音色区别教师讲解各段的音乐描绘的情景。真正体会乐曲的情感。欣赏《流水》学生初次体会古琴的音色,并做课后习题,正确找到乐曲中描述场景的顺序。古琴和古筝乐器的区别讲解学生了解和分析这首古曲中描述的场景,又能理解古琴弹奏中描述的情感。感受古曲的音色,体会当时宋代乐曲的风格特点。掌握古琴与古筝的构造,会区分两件乐器。巩固提高总结布置作业做书上10页3题在次复听主题一遍对古琴的音色把握的准确。本课掌握这首乐曲的演奏形式和风格特点,及对作品表达的意境理解不错。会分辨古琴与古筝的音色和结构。预习下节课内容。巩固学习复听作品总结本节课内容复习及预习共同做题加深印象学生一起总结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课时1总课时数科目音乐(第18册)人民音乐出版社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聆听古曲《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体验其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感情,学习、分析音乐中旋律、节奏、速度等要素在音乐表现上的作用。【能力培养】听古曲能够分析歌曲,感受、体验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喜欢和热爱。重点注重感受音乐的风格特点和情感特点。难点乐曲的背景简介、感受旋律、节奏等速度在音乐中起到的作用。教具多媒体教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板书设计1、独唱歌曲《念奴娇·赤壁怀古》2、乐曲中背景的介绍和分析歌曲风格特点3、杨荫浏简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阶段目标学生活动组织教学导入常规在语文课中,我们学过很多的诗词,在各异的诗人笔下,写出了学多苍劲有力的、优美的、豪迈奔放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以北宋大诗人苏轼的诗为歌词的独唱歌曲。常规由语文的诗词进入新课。常规学生进入状态跟随教师思路进入新课新课学习介绍背景介绍歌曲由杨荫浏先生根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成作曲家:简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一首优秀的独唱歌曲。歌词是北宋大诗人苏轼所作,当时他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当他游览“赤壁”时,面对如画的江山,缅怀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感叹自己的政治见解不被朝廷所容,而今华发已生尚一事无成,不禁感慨万千。这首词毫迈奔放,气势磅礴,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曲谱,据传苏轼根据民间曲牌《念奴娇》填词而成,曲谱见于1746年《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现今看到的和演唱的曲谱,是杨荫浏先生根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出的。这首歌谱虽不能断定它是宋代原谱,但音乐豪迈奔放的气势与词意是十分贴切的。杨荫浏:中国音乐史家、民族音乐家。作品:《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对歌曲的介绍,这首歌曲是一首宋代时期的歌曲。词作者是苏轼。教师讲解歌曲的曲谱,是杨荫浏民族音乐家根据《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译出的。作曲家介绍和代表作品。学生了解歌曲创作的年代,知道歌曲的词作者是谁?了解歌曲词的创作来源。学生了解乐曲的曲谱是由杨荫浏看到《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后,谱上的曲。学生掌握作曲者的简介和作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阶段目标学生活动歌曲分析作品分析:创作内涵歌曲分段欣赏全曲为散板,按词的上下阕结构,音乐分为两段。旋律以“按字行腔”的原则,谱成叙咏性唱腔,七声音阶,具有北曲高亢激越的风韵。第一段,乐曲一开始“大江东去”四个字,旋律以朗诵语气,将“江”字与“东”字之间提高四度,形成跳进,结合宽广舒缓的节奏,刻画出大江奔流、浩渺的气势。第二段,自“遥想公瑾当年”开始至末尾。后半阕的词意,反映了作者的神思遥想和无限感慨,曲调平缓进行,带有冥思遐想的色彩。第一段和第二段音调类似,两段的结尾相同。教师讲解之后,学生分段欣赏。(学生体会歌曲中豪迈奔放、气势磅礴的情感。)歌曲分析歌曲共分两段歌曲的旋律按行腔的原则谱成的。讲解歌曲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的风格特点和比较两段的异同。分段欣赏逐渐分析乐曲学生和老师分析歌曲学生掌握歌曲是由几段构成。分析歌曲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歌曲的风格特点,其中节奏、速度在歌曲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欣赏歌曲,从分析中体会歌曲的情感,作曲者把词作者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巩固提高总结布置作业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本节课的内容。(复习课上新知识)再次复听主题一遍对歌曲的风格作以更深刻的了解。本课掌握古代歌曲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点,及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学生体会歌曲中豪迈情感。预习下节课内容。巩固学习复听作品总结本节课内容复习及预习共同做题加深印象学生一起总结第二单元多情的黑土地第二单元多情的黑土地教案(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2、欣赏《乌苏里船歌》;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与风土人情;2、通过欣赏歌曲《乌苏里船歌》和《迎春谣》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以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3、通过实践与创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一、生听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进教室,进而导入(稳定情绪,创设良好气氛)二、赏析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1、生思考:歌曲的情绪、风格及表现主题,并讨论回答。2、师归纳总结并简介歌曲:此曲是赫哲族民歌,赫哲族居住在我国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因此他们的民歌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比如,《渔歌》、《打猎歌》,其中《我的家乡多美好》表现了赫哲族人民的渔猎生活和待人热情好客的品格,歌词简朴,富于生活气息。曲调由四个均衡乐剧构成,结构完整,其节奏平稳均匀中带有跳动的感觉,旋律流畅而婉转,具有明显的抒情色彩。3、复听歌曲《我的家乡多美好》,再次感受这首歌曲的风格4、学唱歌曲:①学生随老师琴声自填歌词②学生找出歌曲中的难唱乐句,老师解决疑难③学生轻声齐唱歌曲一至两遍④学生有感情地唱歌曲三、欣赏:1、生聆听独唱歌曲《乌苏里船歌》(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2、生随琴声唱歌曲的衬词:阿郎赫尼哪。(体验赫哲族民歌的风格特点)3、简介词曲及歌唱家郭颂。4、听混声合唱《乌苏里船歌》,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上感受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其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征,进而深入的理解其民族风格之本质。四、探究:通过比较《我的家乡多美好》与《乌苏里船歌》,学生讨论创作歌曲和民歌之间存在的关系。(明确:社会实践时创作音乐的重要源泉,而大量的积累民歌也是一种重要的生活体验,人们只有在源流中深入的体验生活才有可能获得创作的灵感。反过来,创作音乐需要以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为基础,也需要大量的民歌积累,创作音乐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五、拓展延伸:欣赏歌曲《牧歌》、《玛依拉》、《茉莉花》、《康定情歌》、《阿里山的姑娘》片段,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以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六、师小结。生听音乐走出教室。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唱《阿里郎》;2、欣赏《二人转牌子曲》和《迎春谣》教学目标:1、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喜欢我国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2、能够用优美抒情的情感演唱《阿里郎》。3、通过欣赏《二人转牌子曲》和《迎春谣》,感受其音乐情绪,并体验其民族风格或地方风格。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生观看电视剧《刘老根》片断,说出其中剧种。导入新课:二人转二、简介“二人转”:又名“蹦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