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重点(注解版)_第1页
中医学重点(注解版)_第2页
中医学重点(注解版)_第3页
中医学重点(注解版)_第4页
中医学重点(注解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注解版)

08口腔congee

(注:宋体为明确重点,楷体为注解及课上说是重点后来又闪烁其词的防抽之物,楷体带下

划线需注意。)

导论

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

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滋阴派)朱丹溪

阴阳五行学说

1、(填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虚寒),阴虚则内热(虚热)。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凝聚、滋润、抑制)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阴暗的、有形的、

抑制的都是阴。

阳:(推动、温煦、亢奋)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暖的、明亮的、无形的、亢

奋的都是阳

如:阳男外表腰背背胸上左气腑实

阴女内里胸腹腰腹下右血脏虚

3、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消长平衡④阴阳的

相互转化。

2、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

3、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

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五行

8、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生我、我生,母子关系

的特征

9、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为所

①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舒畅

②火曰炎上:温煦、升腾、向上

10、相乘:乘即乘虚侵袭,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

③土爰稼嵇:生化、承载、受纳

化,其次序与相克同。

④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消洁、收敛

11、相悔:悔即欺悔,有恃强凌弱之意,是指五行之间反向

⑤水日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静藏

克制的异常变化,与相克反。

如:木过强(太过),则木亢乘士、木亢侮金

木过虚(不及),则木虚金乘、木虚土侮相生关_相克关系--♦

藏象学说

1、臧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

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3、象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

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

4、五脏:肝、心、脾、肺、肾。以贮藏为主,主静、属阴

5、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以通降为主,主动、属阳

6、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似腑,功能似脏,属阴

(五体,脉、骨、肉、皮、筋)

7、五脏

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②心主神志:神,广义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指人

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系统连属:①心在志为喜②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③心开窍于舌④心在液为汗

(心属火,有温煦之功,红色一喜。推动血运是为主血,调节心脏搏动脉管收缩是为主

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华,光泽之意。血汗同源,汗为心液。)

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和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

宣发作用:1.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排除体内浊气;

2.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

3.宣发卫气,温养肌媵,控制汗液排泄

肃降作用:1.吸入自然界清气;

2.将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全身,并将代

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3.肃清肺和呼吸道内异物,以保持呼吸道洁净。

系统连属:①肺在志为悲忧②肺在液为涕③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④肺开窍于鼻

(肺属金,肺性清肃,以降为顺,白色一悲。朝百脉是指全身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经肺的呼吸进行清浊气体交换后,将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各部分。治节,

即治理调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肺具有宣发卫气,输

布津液温养和润泽皮毛的功能。肺寒,流清涕;肺热,流黄稠涕;肺燥,鼻腔干)

生理功能:①脾主运化

②脾气主升:升清、升举——脾气虚弱、无力外举,反而下陷,可导致某些内脏

下垂

③脾主统血。

系统连属:①在体合肌肉,主四肢②在志为思③在液为涎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属土,喜燥恶湿,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黄色一思。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

收;运化决定口味,窍于口.升清,将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作

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脾的统血功能,靠脾气的固摄作用,即气摄血,脾虚则出现

出血症状。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

生理功能:①肝主疏泄:(重点了解。.0)调畅气机、助脾运化、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

②肝藏血:a.贮藏血液、调节血量b.防止出血

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②在液为泪③在体合筋,其华在爪④开窍于目

(肝属木,性条达以疏泄脾土之壅塞一木克土,助脾运化,恶抑郁,有疏泄之功,青色

一怒,脸都气绿了…呃。…疏,疏通;泄,发泄,生发;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

通畅达的作用。气机,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藏血以济心一木生火。肝开窍于目,

泪从目出,故泪为肝之液。筋,即筋膜;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爪为筋之余。)

生理功能:①肾臧精②肾主水③肾主纳气:(填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精: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来源: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禀受于父母的生命遗传物质,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

化生水谷之精。

关系: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不同,但却同藏于肾,二者是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在肾中紧且结合而成为肾精。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生成的物质基础,后天之

精源源不断的产生又充养和培育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只有得到后天之精的补充和滋养,

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也只有得到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源源不断地

化生。即所谓“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系统连属:①在志为恐②在液为唾③开窍于耳和二阴④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属水,有藏精主水之功。命门之火相当于肾阳,命门之水相当于肾阴,故称水火之

脏,肾阴和肾阳是调节人体全身阴阳的枢纽,肾为先天之本。火虚水乘,心怯而恐•唾,

唾液中较稠厚的部分一表唾弃别人。。。伤肾肾藏精,精生隋,精化血,血养发。)

脏腑与系统连属归纳

志体窍液华

心喜豚舌汗面

肺悲忧皮鼻涕毛

肌肉

脾甩O涎昼

四肢

肝怒筋目泪爪

肾恐骨耳及二阴唾发

8、六腑

胆(六腑&奇恒)

生理功能:①贮存和排泄胆汁②主决断:a.能控制臼我的意识和动作b.作出准确的判断

生理功能:①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之海、太仓

②主通降,以降为和:与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密切配合,以完成其通降传导作用。

(腐熟,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脏腑关系

(1)心与肾——阴与阳、水与火的关系

在下者以上升为顺,在上者以下降为和。肾水上承,滋养心阳,以制心火之亢烈;心

火下降,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2)肺与肾——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两方面

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肾为主水之脏,气化温运水液。

肺为气之主,肺主气司呼;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

(3)肝与肾——消化吸收和血液控制两方面

肝主流泄、脾主运化。脾生血、统血、肝藏血、调节血量

9、精气血津液

【来源】先天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功能】(1)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

(2)温煦作用——指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⑶防御作用——指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主用。简生加|后面的!

(4)固摄作用——指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控制和对脏器的0•

(5)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实际是体内新陈代谢的生理

生化过程。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是气在人体内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分类】

(1)元气

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2)宗气

来源: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

成。

功能: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3)营气

(4)卫气

功能: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媵

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膝理为汗腺)

(气,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元气是人体最基本、

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根源于肾。营气卫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

谷精气,营气可营养全身、化生血液。)

【功能】①营养滋润全身②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运行】①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

②肺朝百脉,肺主一身之气,辅心推动血行、布散全身。

③脾主统血,脾统摄血行,使血不逸出脉外。

④肝主藏血,肝贮藏和调节血量,维持正常血运.

津液

【关系】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基本物质。

津:其性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体表、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血脉,起滋润作

用者为津。

液:其性稠厚、流动性小、灌注入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濡养作用者为液。

二者相互转化,病理过程中相互影响。津为汗走媵理,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属阴。

【相关脏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

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一一脾、肺、肾等

【功能】①滋润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③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④排泄代谢产物

气与血关系

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②气能行血:血的运行依赖于

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条达③气能摄血:气的统摄和固摄作用使血循

行于脉中而不至于外溢

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②血能生气

病因病机

(一)外感病因----六淫、厉气

1、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指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

称为“六气”。

六淫: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发生急

剧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

这时六气才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疾病发生。此时的“六气”,便成为“六淫”。

2、六淫致病共同点

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2)季节性

3)地域性:与生活地域及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4)相兼性: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又可兼挟致病。

5)转化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风邪—六淫之首

致病特点:(风善动而不居,轻扬升发,向上向外,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故为阳。阳位,头面部、阳经、肌表、肺

2)风性善行而数变等。.。然后就感冒发烧出汗鸟。。。。风邪发

3)风为百病之长病急变化快,痛处不定。)

4)风性主动

以下课上说是重点,最后木有提,看一看吧…

寒邪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清澈④寒主收引

暑邪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气挟湿

湿邪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

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火邪特点: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热)易扰心神③火(热)易耗

气伤津④火(热)易生风动血⑤火(热)易致肿疡)

Z7内生五邪:“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六淫去掉暑啦)

(二)内伤致病——匕情、饮食、劳逸

i.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

七种不同情志反映(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

2.内伤七情:当受到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并超过了自身调节与耐受能力,

造成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时,疾病遂生。因七情异常能直接影响内脏,病

自内生,故称“内伤七情”。

3.喜、怒、忧、思、恐称为五志。

(三)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1、痰饮

饮的分类:

痰饮(狭义):饮在肠胃,肠鸣有声痰饮是机体水代谢障碍所产

悬饮:饮在胸胁,胸胁胀满,咳嗽引痛生的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

溢饮:饮泛肌肤,肌肤水肿、无汗稠浊者称痰。

支饮:饮在胸膈,咳喘气逆,不能平卧

2、淤血

致病特点:病位不一,病证各异;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瘀血所致病证的共同特点:

1)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2)肿块,外伤局部可见外紫肿胀,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可成徵积,按之殖硬,

而不移;

3)出血,血色紫暗或伴血血块。

4)望诊,久瘀见面色黎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互

卜脉络曲张;

5)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心律不齐)

(四)病机之正邪盛衰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但有时起主导作用

3.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不发病: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气胜,正气不足则邪

气乘虚侵入而发病

(五)病机之阴阳失调

1.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大量亡失,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

的一种病理状态。

2.亡阴:是指机体阴气大量亡失,使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

的一种病理状态。

(六)病机之气机失常(记住名纸,理解定义,选疾病)

1.气滞:是指气机郁滞而阻塞不畅的病理状态一一闷、胀、痛

2.气逆:是指气机升降失常,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

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咳嗽、喘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恶心、呕

吐、呃逆;肝失疏泄,肝气上逆一一头晕、目眩

3.气陷:是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

气陷多发生在脾脏,故又称“中气下陷”。

上气不足:头晕、眼花、耳鸣等。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

下移:少腹坠胀、便意频频。

4.气闭:是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的突然闭厥的病

理状态。

由于情志抑郁或巨大的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

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

5.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

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长期消耗、汗吐下太过、大出血。面色苍白、汗

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四诊

1,病色

1)青色:主寒、痛、惊风、血瘀等证

2)赤色:主热

3)黄色:主湿证、虚证、黄疸

4)白色:主虚、寒、失血证

5)黑色:主肾虚症、水饮证、瘀血证

2,舌色

1)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不粘不腻,揩之不去。(即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

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2)望舌色:①白色:主虚症、寒症②红舌:主热症③绛舌:主邪热炽盛、主瘀④青紫舌:

青主阴寒、淤血;紫主气血壅滞、淤血。

3、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4、切诊方法

常用“寸口诊法”,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腕后高骨处(梯骨

茎突)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左手心、肝胆、肾;右手肺、脾胃、肾

5、脉象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稍弱而不空。(如水上浮木)

[主病]主表证。

2)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

[主病]主里证。有力为里实症,无力为里虚证。

3)迟脉

[脉象]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

[主病]主寒证。有力为寒实证,无力为寒虚证。

4)数脉

[脉象]脉搏加快,鬼脉来五至以上。

[主病]主热证。有力为实热证,无力为虚热证。

辩证

1、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大辨证纲领

2、寒热鉴别

证类寒热喜口渴面色四肢神态大便小便舌象脉象

寒证恶寒喜不渴或白冷蜷卧稀海清长舌淡苔迟或紧

暖热饮不白而润

热证恶热喜渴喜冷红热躁动秘结短赤舌红苔数或滑

冷饮黄而干

3,虚实鉴别

症状病程体质形态疼痛二便舌象脉象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隐痛喜按大便稀清,舌淡嫩,少细弱

身倦乏力,小便清长苔

气弱懒言

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疼痛拒按小便短赤,苔厚腻实而有力

声高气粗大便秘结

【中医病案】

主诉:畏寒肢冷3年,伴腰膝酸冷、大便易滤。

[中医辨证]:脾肾阳虚证

[治疗]:温补脾肾,祛寒止泻

[方剂]:金匮肾气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

金匮肾气丸: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

附子理中丸: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甘草

主诉:口疮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余。

[中医病名]:口疮

[中医辨证]:心脾(胃)积热证

[治疗]: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剂]:导赤散合凉膈散加减。

导赤散:生地黄木通竹叶甘草

凉膈散:大黄芒硝甘草山桅薄荷黄苓连翘

防治原则与治法

1.治疗原则

1)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治病求本(正治、反治)

3)调整阴阳

4)扶正祛邪

5)病治异同

6)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正治与反治(定义、与病证关系)

1)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

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从”,是指采用方药

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

证。

3.病治异同(理解选病)

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

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2)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

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病因病机方台疗

风寒束肺■发散风寒

风热袭肺A疏散风热

4

署热郁表清热解暑

*

久泻脱肛

崩漏出血

4B-XL.r+l

子宫脱垂

4.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5.汗法临床应用由外感表证的表寒、表热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

6.吐法适应症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脱、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

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病情严重迫急必须迅速吐出积滞或毒物的实证)

7.补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

中药与方剂

1.(四气五味概念见前)不同趋向:升、降、浮、沉

2.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作用明显,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

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3.中药毒性分三级:大毒、有毒、小毒

4.中药用量(根据哪几个因素确定药量?)

①药物性质②药物配伍③年龄、体质、病情④季节、地域

5.重要中药(课上表示掌握有几类药,每类的前两味的名纸。。。。后来木有强调。。选看~)

1)清热药

a)清热泻火:石膏、知母、桅子

b)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白头翁

c)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牡丹皮

d)清热燥湿药:黄苓、黄连、黄柏

e)清热解暑药:荷叶、青蒿

f)清热明目药:决明子、谷精草

g)清虚热药:银柴胡、地骨皮

2)补益药

a)补气药:人参、黄黄、党参、白术、甘草

b)补血药: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

c)补阴药:沙参、麦冬、枸杞子、百合

d)补阳药:鹿茸、冬虫夏草、杜仲、淫羊蕾

6.重要方剂

1)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主治湿热淋证

2)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3)四物汤:养血调经,主治血虚血滞证

4)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主治肾阴虚证

5)肾气丸: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

(上课说是重点,后来没明确的

连翘散:主治风热表证。川营茶调散:主治风邪头痛)

针灸学基础

一、经络

1.经络:是沟通人体内外,运行全身气血的通路。

2.主要内容

手太阴肺经脉足太阴脾经脉

十手厥阴心包经脉足厥阴肝经脉

二手少阴心经脉足少阴肾经脉

脉手阳明大肠经脉足阳明胃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足少阳胆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脉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阴跷脉、阳跷脉

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

十二经别

3.经脉走向和交接

文字表述:手三阴经从胸腔循上肢内侧走向手指末

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循上肢外侧走

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循下肢外

侧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循下

肢内侧走向腹(胸)腔,交手三阴经。

图18-1十二经脉走向

4.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食指端

孑太阳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I鼻翼旁

足大/端

足太阴牌经V足阳明胃经规律:

I心中(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肺小指端

手少阴经心一A手太阳小肠经手三阴与手三阳在上肢的末端

]目内眦

足三阴与足三阳在下肢的末端

足小趾端

足少甲肾经VT太阳膀胱经(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卜中(3)手足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手厥山心包经无名指端

一手少耳三角经

足大趾I目外毗

足厥阴肝经V一足少阳胆经

图1-2十二经脉流注示意图

二、腌穴

1.腌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病理状况下,是疾病反映点,也是

邪气入侵的地方。

2.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腌穴

3.经外奇穴:简称奇穴。有固定位置和明确名称,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对

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4.腌穴的定位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

头部

•前发际-*后发际:12寸

•眉心一前发际正中:3寸

•耳后两乳突之间:9寸

胸腹部

•天突(胸骨上窝)一歧骨(胸剑联合):9寸

•歧骨一脐中:8寸

•脐中一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5寸

•两乳头之间(两锁骨中线):8寸

上肢部

•腋前、后纹头(腋前后皱褶)一肘横纹:9寸

•肘横纹一腕掌、背横纹:12寸

下肢部

•横骨上廉­*内辅骨上廉(股骨内上牌上缘):18寸

•胫骨内侧镰下方一内踝尖:13寸

•髀枢(股骨大转子)一膝中(胭横纹):19寸

•膝中一外踝尖:16寸

2)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中指同身寸:1寸;拇指同身寸:1寸;横指同身寸:3寸(中指中节横纹)

三、十四经脉(脸穴主治所属经脉走行部位及其局部病证)

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

1.手太阴肺经

【循行】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食指槎侧端,交于手

阳明大肠经

【喻穴】1)列缺:梯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肺主皮毛一疏风散表一治头项强痛)

2)少商:拇指槎侧指甲角旁0.1寸(末端脸穴皆可清脑开窍一治昏厥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起于食指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合大椎入缺盆即锁骨窝)络嘛,属大肠。

分支绕上唇络下唇,止于对侧鼻旁,交于足阳明胃经。

【腌穴】1)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孕妇不宜针灸(治闭经滞产)

2)曲池:肘横纹槎侧端与肱骨外上镰之间连线中点,可治瘾疹(即尊麻疹)

3)迎香: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3.足阳明胃经

【循行】起于鼻翼旁,绕下唇络上齿,属胃络脾,沿下肢外侧前缘下行,入足大趾内侧端,

交于足太阴脾经。

【腌穴】1)地仓:口角旁0.4寸(正视瞳孔下口角旁)

2)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3)天枢:脐中旁2寸

4)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崎外一横指

4.足太阴脾经

【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下肢内侧前缘上行,属脾络胃,连舌本,注入心中,交于手

少阴心经。

【喻穴】1)三阴交:内踝上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