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510-2023《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_第1页
DB32T 4510-2023《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_第2页
DB32T 4510-2023《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_第3页
DB32T 4510-2023《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_第4页
DB32T 4510-2023《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3.010

CCSP20

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4510—2023

代替DGJ32/TJ110-2010

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

检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spectingdynamiccharacteristic

anddynamicresponseofengineeringstructures

2023-07-05发布2024-01-01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32/T4510—2023

前言

本规程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代替DGJ32/TJ110-2010《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与DGJ32/TJ110-2010

相比,结构未有大的改动,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补充了在无法避开外界干扰振源影响下的检测方法;

——增加了对无线采集设备及用于长期监测的传感器和采集设备的要求;

——增加了需进行动力检测的工程结构类别;

——细化了高层建筑、烟囱、塔桅、桥梁结构的动力特性检测方法及要求;

——完善了动力特性检测数据采集以及处理的相关要求;

——明确了交通运输、打桩、爆破所引起结构振动及住宅建筑室内、浮置板轨道减振效果、桥梁等

动力响应检测时的测点布置要求;

——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对动力响应检测结果的评价进行补充。

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

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大建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江苏东华测试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三阳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陆伟东、吕德鹏、韩晓健、陈立、缪汉良、赵斌、刘杏杏、范红兵、李宁、

徐燕桥、赵建华、沈玉石、沈鹤明、王琛、李枝军。

本文件及其所替代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0年11月3日首次发布为DGJ32/TJ110-2010;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32/T4510—2023

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动力响应检测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受振动源激励下动力响应的检测,动力特性包括结构固有频率、

阻尼比和振型等结构参数的检测,动力响应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参数的检测。

按本规程进行动力检测时,除应遵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144《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50190《工业建筑振动控制设计标准》

GB50292《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50868《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

GB51008《高耸与复杂钢结构检测与鉴定标准》

GB6722《爆破安全规程》

GB/T50152《混凝土结构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65《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

GB/T5034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GB/T50355《住宅建筑室内振动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

GB/T50452《古建筑防工业振动技术规范》

GB/T50621《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GB/T50784《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GB/T10070《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T10071《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

GB/T13441.1《机械振动与冲击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第1部分:一般要求》

GB/T13441.2《机械振动与冲击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第2部分:建筑物内的振动(1Hz~

80Hz)》

GB/T14124《机械振动与冲击建筑物的振动振动测量及其对建筑物影响的评价指南》

GB/T14412《机械振动与冲击加速度计的机械安装》

GB/T23714《机械振动与冲击结构状态监测的性能参数》

GB/T23717.1《机械振动与冲击装有敏感设备建筑物内的振动与冲击第1部分:测量与评价》

GB/T23717.2《机械振动与冲击装有敏感设备建筑物内的振动与冲击第2部分:分级》

JGJ/T101《建筑抗震试验规程》

JGJ/T170《城市轨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动与二次辐射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标准》

JGJ/T441《建筑楼盖结构振动舒适度技术标准》

JTG/TJ21-01《公路桥梁荷载试验规程》

1

DB32/T4510—2023

CJJ/T191《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

CJJ/T233《城市桥梁检测与评定技术规范》

TB/T3152《铁路环境振动测量》

HJ/T403《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城市轨道交通》

3术语和定义、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动力特性dynamiccharacteristic

表示结构固有特性的基本物理量,如固有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

3.1.2

动力响应dynamicresponse

表示结构受动力输入作用时的输出,如位移响应、速度响应、加速度响应等。

3.1.3

动力检测dynamicinspecting

检测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及受振动源激励下动力响应的现场试验。

3.1.4

频率特性frequencycharacteristic

表示结构振动频率的基本物理量,一般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3.1.5

频率范围frequencyrange

传感器或测振系统正常工作的频带,在这个频带内输入信号频率的变化不会引起它们的灵敏度发生

超出指定的百分数的变化。

3.1.6

灵敏度sensitivity

表示传感器信号输出幅值与被测信号的输入幅值之比。

3.1.7

横向灵敏度transversesensitivity

传感器沿主轴方向振动时其横向振动幅值与主轴方向振动幅值之比,用百分比来表示。横向灵敏度

越小越好,一般应小于5%。

3.1.8

相位差phasedifference

不同两信号的相位谱中,同一谐波频率下的相位角之差。

3.1.9

信噪比S/Nsignaltonoiseratio

表示放大器在规定输入电压下的输出信号电压,与输入电压切断时输出所残留信号电压之比,常用

分贝数dB表示。

3.1.10

动态范围dynamicrange

可测量的最大振动量与最小振动量之比,常用分贝数dB表示。

3.1.11

2

DB32/T4510—2023

环境激励法ambientexcitationmethod

利用结构周围随机激励引起的振动来识别结构动力特性的一种方法。

3.1.12

初速度法initialvelocitymethod

对检测对象施加初速度使之振动而测定其动力性能的方法。

3.1.13

初位移法initialdisplacementmethod

对检测对象施加初位移然后突然释放使之振动而测定其动力性能的方法。

3.2主要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f——频率

——圆频率或角频率

a——加速度

v——速度

y——位移

k——刚度

m——质量

——阻尼比

fm——信号最高频率分量

f

s——采样频率

f

n——功率谱函数中结构的固有频率

VLZ——Z振级

VL

Zeq——Z振级等效值

VL

Zmax——Z振级最大值

VLZmin——Z振级最小值

VLZn——累积百分Z振级

4基本规定

4.1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动力检测:

3

DB32/T4510—2023

a)结构振动响应较大,或可能产生共振现象;

b)上部承重结构整体或局部有明显振动且引起使用者对结构安全担心时,或已对人体舒适度、

设备仪器正常工作以及结构正常使用产生不利影响时;

c)结构整体或局部承受超过设计要求的外加动荷载或作用。

4.2在下列情况下,可仅进行动力特性检测:

a)需确定实际动力性能的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复杂、重要和新型结构;

b)需进行抗震加固的重点设防类、特殊设防类建筑;

c)需进行抗震、抗风、工作环境或其他激励下的动力响应计算的结构;

d)遭受偶然作用(如强震、爆炸、火灾、撞击等),且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结构;

e)需进行结构安全健康监测的结构;

f)需通过动力参数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的结构;

g)其他需要进行动力特性检测的结构。

4.3检测前,宜现场调查和搜集下列资料,并编制检测方案:

a)搜集被检测结构场地的地质勘察资料、竣工图或设计施工图等竣工资料;

b)调查被检测结构缺陷、损伤、维修和加固等实际状况;

c)调查被检测结构环境、用途及荷载等实际状况,重点调查场地及其邻近的干扰振源资料。

4.4检测方案,宜包括下列内容:

a)检测目的或委托方的检测要求;

b)检测依据;

c)检测设备及要求;

d)检测内容及具体方法;

e)仪器测点布置图;

f)检测工作进度计划;

g)所需的配合工作;

h)检测中的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

4.5工程结构的动力检测宜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根据检测对象及其目的,选择合适的测量参数;

b)根据场地情况和检测要求布置测点;

c)根据检测要求选择并安装传感器。传感器的安装应与检测目的相一致,并符合《机械振动与

冲击加速度计的机械安装》GB/T14412的要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本规程第5章和第6章的

相关要求;

d)连接导线(包括屏蔽线和接地线),对整个测量系统进行调试;

e)合理设置检测参数,包括对采样频率、数据采集时间、传感器灵敏度、数据采集系统量程等

参数进行设置;

f)根据检测目的和检测方法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并施加激励;

g)采集数据并保存。

4.6检测场地应避开外界干扰振源,测点应注意地下管道、电磁场、噪声、射线等因素的影响。在无

法避开时,应采用光纤、光学振动测量等测试设备和检测方法。

4.7对工程结构进行现状调查及检测时,不得对结构造成损害。

4.8工程结构动力检测应委托具有相应能力的机构进行;在进行检测时,应制定安全保护措施,并满

足相应设备操作安全规程和相关国家安全规程。

4.9检测记录应包括下列内容:

a)检测仪器的名称、型号、编号;

4

DB32/T4510—2023

b)场地条件,测点布置(附简图和照片);

c)实测时程曲线、采样频率及工程单位等测试参数;

d)检测过程中的情况说明;

e)检测人员、审核人员、检测日期、检测单位。

检测记录可参照本规程附录A使用。

4.10实测电子数据应保存完整并有防止信息丢失或被篡改的可靠措施,采用光盘、硬盘、云盘等形式

按相关规定存档。

5仪器设备

5.1动力检测系统技术要求

5.1.1动力检测系统宜由激振装置、传感器、信号放大调理器及动态信号采集分析仪和软件等组合。

5.1.2激振装置的选择应考虑其质量、安装方式等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宜选用体积小、重量轻的

激振装置。

5.1.3传感器应采用低频振动传感器,传感器横向灵敏度应小于0.05,下限频率应不大于0.5Hz,对

测试超高层建筑、特大型桥梁等大尺度工程结构时,下限频率宜不大于0.05Hz。

5.1.4信号放大调理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a)放大器应采用带低通滤波,抗混叠滤波功能的多通道放大器,信噪比应大于90dB,且低通滤

波应大于24dB/oct。

b)放大器频响范围:下限频率应不大于0.5Hz,对测试超高层建筑、特大型桥梁等大尺度工程结

构时,下限频率宜不大于0.05Hz;上限频率应大于被测信号的频率上限的2倍。

c)噪声水平折算至输入端应低于50μVrms@±5V。

d)放大器动态范围应不低于100dB,宜用内置程控放大器的信号调理设备。

e)多通道放大器各个通道间应无串扰,通道间串扰优于-90dB;各通道幅值和相位一致性;在频

响范围内,其振幅一致性偏差应小于0.5dB,相位一致性偏差应小于0.2o。

5.1.5数据采集与记录宜采用多通道数字采集和存储系统,其A/D转换器位数应不小于16位,宜采

用24bit或以上的A/D转换器。

5.1.6信号分析系统应具有多通道,且应具有滤波、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等功能。

5.1.7采用无线传感器时,内置采集模块应符合本规程5.1.4要求,内置传感器件应符合本规程5.1.3

要求,信号无障碍传输距离应大于50m,内置电池供电时间不小于30min。

5.1.8无线通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动态数据流量和传输速率要求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和通讯协议。

5.2设备维护

5.2.1动力检测的测量设备应经过计量溯源并经确认满足检测工作需要。

5.2.2动力检测系统在使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应注意防水、防潮、防曝晒和防剧烈振动等。

5.2.3检测时,检测设备、仪器均应有防风、防雨雪、防晒和防振等保护措施。

5.2.4仪器应具有防尘、防潮性能,其工作温度应在-20℃~50℃范围内。

5.2.5对于长期监测的传感器和采集设备,应具有存储功能,根据需要配置触发、无线传输等功能。

5.2.6对于无线测试传感器及设备,应根据无线设备的供电要求,宜有低电量提醒功能,并定期进行

电池更换或充电。

6工程结构动力特性检测

5

DB32/T4510—2023

6.1一般规定

6.1.1工程结构动力特性检测宜采用环境激励法、初位移法及初速度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6.1.2工程结构动力特性检测系统通频带应覆盖工程结构拟测振型对应的频率。一般应用时,频率范

围宜选择0.5~100Hz。

6.1.3工程结构动力特性检测应遵循:

a)多通道测试时,各个通道应同步采集数据;

b)采样频率设定应符合奈奎斯特定律要求,宜设为拟测最高振型对应频率的3~5倍。

c)采用环境激励法测试振型和频率时,采样时间不应少于10min;测量阻尼时,采样时间不应少

于30min。

6.2检测方法

6.2.1传感器的布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a)平动测点应在每层结构的质心附近布置传感器,扭转测点应对称布置。在刚度突变处及附近

应布置传感器,层数较多时宜隔层布置,且尽量布置在可以避开人为干扰的位置;

b)传感器布置的数量与拟测振型相关,试验前宜根据理论计算的振型合理设置测点数量;

c)检测水平向构件的垂直向振动时,宜将测点布置在构件跨中位置,需要得到构件的多阶振型

时,宜等间距布置多个测点;

d)桥梁结构的测试截面,一般可根据桥梁规模按跨径8等分或16等分简化布置,桥塔或高墩,

宜按高度分3~4个节段分段布置;

e)当需要作多次测试时,可采用移动测点法测试,每次测试中应至少保留一个共同的参考点;

f)检测方向、传感器相位、各楼层或测试截面上测点平面位置均应一致。

6.2.2根据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布置方向。建筑结构动力特性试验宜包括水平向及扭转工况,

对其内部水平构件可选择竖向;烟囱、塔桅等高耸结构可仅测试水平向工况;桥梁结构应包括竖平面内

弯曲、横向弯曲及扭转工况,且应根据试验目的和需要确定测试纵桥向竖平面内弯曲试验。

6.2.3数据采集过程中发现有较大的干扰时,应增加采样时间或排除干扰后重新采集数据。

6.2.4高层建筑、烟囱、塔桅、大型桥梁等结构检测宜采用无线采集系统或串联型分布式采集系统,

避免长线缆的扰动影响。

6.3数据处理

6.3.1工程结构动力特性检测数据应进行以下预处理:

a)信号标定;

b)消除趋势项;

c)滤波处理。

6.3.2采用FFT进行频谱分析时,信号应加窗函数处理。采用环境激励法测量时,对于测量时间小于

1h的信号,采用FFT进行频谱分析时,信号重叠率宜大于50%。

6.3.3工程结构动力特性参数的识别应根据检测方法选择采用频域识别法、时域识别法或时频域识别

法。

6.3.4采用频域峰值法确定结构固有频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a)自功率谱或幅值谱峰值处对应的频率;

b)互功率谱(或传递函数)时,相干函数值局部最大处对应的频率,对于1阶固有频率处的相

干函数值应接近于1;

c)互功率谱(或传递函数)时,输入输出信号相位近似同相位或反相位处对应的频率。

6.3.5阻尼比宜按照半功率带宽法确定。

6

DB32/T4510—2023

6.3.6振型函数应该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当各个模态的固有频率分布离散,且结构阻尼比相对较小时,振型之比可由下式得出:

G()

aapkiki(6.3.6)

Gaapp(i)pi

式中:ki、pi—分别为固有频率i对应的不同自由度的振型函数值,其正负号可由互功率谱在

处的相位来确定。

功率谱密度函数、频响函数、相干函数以及其它相关振动信号特征值的计算可参考本规程附录B。

6.3.7时域识别法采用的原始数据应为结构的自由振动响应,宜选用单参考点复指数法、随机子空间

法或特征系统实现法进行分析。

6.3.8复杂结构的动力特性参数,可采用时频域识别方法进行模态分析。

7工程结构动力响应检测

7.1一般规定

7.1.1当需要考虑振动对工程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影响时,应进行调查工作,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查明振源的类型、频率范围及相关振动的情况;

b)应查明振源与被检测工程结构的地理位置、相对距离及场地地质情况。

7.1.2工程结构动力响应检测前应根据待测振动的振源特性、频率范围、幅值、动态范围、持续时间

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检测方案,便于测试获得足够的振动数据;桥梁结构动力响应测试应包括无障碍行车

试验、有障碍行车试验、制动试验。

7.1.3桥梁结构动力响应测试应包括动挠度、动应变、振动加速度、速度及冲击系数,其余结构动力

响应检测,宜根据不同的振源类型按表1选择测量参数。

表1各振源类型对应的测量参数

振源类型测量参数

交通运输速度

爆破速度

打桩速度

室内机械速度或加速度

室外机械速度或加速度

人的活动速度或加速度

7.1.4动力响应检测前,应估计被测量参数的最大值,然后调整采集系统的量程。预估测量最大值宜

为量程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以保证采集的信号不失真。

7.1.5工程结构动力响应检测应根据振源类型选择不同频响范围、量程和灵敏度的传感器。

7.1.6动力响应检测采样频率应符合奈奎斯特采样定律要求,宜为拟测最高频率的8~10倍。

7.2检测方法

7.2.1测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能够使检测结果正确反映所代表区段的振动状况,测点布置应符合

下列要求:

a)应根据振源影响范围、传播方向、振动衰减规律布置测点。离振源近时测点间距离小,离振

源远时测点间距离可逐渐增大;

7

DB32/T4510—2023

b)检测因交通运输、打桩、爆破所引起的结构振动,其检测点位置应设在顶层楼面标高、基础

上或设置在底层平面主要承重外墙或柱的底部;

c)检测因振动对历史建筑结构的影响时,其检测点位置宜设在承重结构最高处;

d)环境振动检测点应置于各类区域建筑物室外0.5m以内振动敏感处。必要时,测点置于建筑物

室内地面中央;检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引起建筑物振动时,室内测点应不少于3个;

e)检测住宅建筑室内振动对居住者的干扰,对面积不大于20m2的房间,应至少选取1个测点,

测点应选在人员主要活动区域地面振动敏感位置,当振动敏感位置无法确定时,测点应在室

内地面中央;对面积大于20m2的房间,应至少选取3个测点,测点应选在人员主要活动区域

地面振动敏感位置,当振动敏感位置无法确定时,测点应在室内地面均匀分布;

f)检验浮置板减振效果的测点应设在轨旁,地下线路测点应设在隧道壁,测量铅垂向振动的传

感器安装高度应在轨面1.25m±0.25m的范围内;地面线路测点应布置在距离浮置板轨道中心

线1.50m的路基上;高架线路测点布置应在紧临浮置板轨道一侧的桥面,距离轨道中心线

1.50m±0.25m;

g)在测试桥梁结构行车响应时,应选择桥梁结构振动响应幅值最大部位为测试截面。简单结构

宜选择跨中1个测试截面,复杂结构应增加测试截面。用于冲击效应分析的动挠度测点每个

截面应至少1个。采用动应变评价冲击效应时,每个截面在结构最大活载效应部位的测点数

不宜少于2个。

7.2.2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传感器应宜采用胶接或者机械连接等方式安装于平坦、坚实的被测表面,不应安装于草地、

沙地、雪地或地毯等松软的地面上,且不应有松动现象;

b)传感器的灵敏度主轴方向应与测量的方向一致。

7.3数据处理

7.3.1采集数据应按本规程第5.3.1条进行信号预处理。

7.3.2动力响应检测数据应根据振动的时间特征分别采用以下处理方法:

a)连续振动:每个测点应取整个时域波形的振幅有效值或者最大值作为评价量;对于周期性出

现的冲击振动,宜以5~10次测试时域信号最大峰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量;

b)瞬态振动:应取每次冲击过程中的最大值作为评价量。对于重复出现的冲击振动,宜以10次

测试最大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评价量。

7.3.3环境振动应按照《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GB/T10071计算振动加速度级VAL。

7.3.4采集的数据宜进行频谱分析,并对比结构动力特性结果与振源频谱特性判断是否产生共振。

7.4检测结果

7.4.1评价振动的影响,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工程结构动力响应测试;

b)数据处理;

c)根据测试目的选择相应评价标准;

d)综合分析和评价。

7.4.2工程结构动力响应的检测结果应按表2进行评价。

8

DB32/T4510—2023

表2动力响应的检测结果评价

检测目的评价因子评价方法评价依据

评价工程结构

振源类型

在工业与环境建筑结构基础和顶层楼面的振动速度时域信号应取《建筑工程容许

振源频率

振动作用下的竖向、水平向两个主轴方向,评价指标应取三者峰值振动标准》GB

结构类型

振动控制以及的最大值及其对应的振动频率50868

测点位置

振动的影响

评定振动对上《民用建筑可靠

振源频率振动速度为质点振动相互垂直的三个分量的最大值,

部承重结构的性鉴定标准》GB

结构类型频率为主振频率

影响50292

振源为稳态振动时,每个测点测量一次,取5s内的

平均示数作为评价量;振源为冲击振动时,取每次冲

击过程中的最大示数为评价量,对于重复出现的冲击

振源类型

振动,以10次读数的算术平均值为评价量;振源为《城市区域环境

评定城市区域振源频率

无规则振动时,每个测点等间隔地读取瞬时读数,采振动标准》GB/T

环境振动建筑物区域

样间隔不大于5s,连续测量时间不少于1000s,以测10070

分类

量数据的VLz10为评价量;振源为铁路振动时,读取

每次列车通过过程的最大示数,每个测点连续测量20

次列车,以20次读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评价量

振源类型应根据振动类别采用不同的评价量测量与评价Z振《住宅建筑室内

评价住宅建筑

振源频率级:冲击振动、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以及铁路交通振动振动限值及其测

室内振动对居

振动时段测量评价应采用Z振级最大值;其他类型振动测量评量方法标准》

住者的干扰

室内用途价量应采用Z振级等效值。GB/T50355

采用保护对象所在地基础质点峰值振动速度(质点振

评价工程爆破

振源频率动相互垂直的三个分量的最大值)和主振频率(根据《爆破安全规

引起的结构动

结构类型现场实测波形确定,或按照《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程》GB6722

力响应

取值)

保护级别

评价工业振动《古建筑防工业

结构类型当结构对称时,可按任一主轴水平方向测试;当结构

对古建筑结构振动技术规范》

弹性波的传不对称时,应按各个主轴方向分别测试。

的影响GB/T50452

播速度

选取线路条件(包括地质条件、线路曲线半径、钢轨

线路类型类型、轨道不平顺、轨面状态、隧道断面、隧道埋深、

《浮置板轨道技

评价浮置板轨线路条件路基或桥梁结构等)、钢轨和扣件类型应与浮置板轨

术规范》CJJ/T

道减振效果钢轨和扣件道相同或相似的普通地段为参照系,应借助参照系相

191

类型同测点的测量结果,通过比较得出浮置板轨道的减振

效果

《城市轨道交通

测量的铅垂向振动加速度按照规定的1/3倍频程中心引起建筑物振动

评价城市轨道振源频率

频率的计权因子进行数据处理,按计权因子修正后得与二次辐射噪声

交通引起建筑建筑物区域

到各中心频率的振动加速度级,而采用的评价量应为限值及其测量方

物的振动分类

1/3倍频程中心频率上的最大振动加速度级法标准》JGJ/T

170

9

DB32/T4510—2023

检测目的评价因子评价方法评价依据

振源类型根据实测数据与标准限值对比,评估峰值加速度是否

评价建筑楼盖《建筑楼盖结构

振源频率满足振动舒适度要求;连续振动的采样时间不宜少于

结构振动舒适振动舒适度技术

结构类型1000s,测量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振动时,不宜少于

度标准》JGJ/T441

使用类别20趟列车,冲击振动采集不应少于10次

评价桥梁结构《公路桥梁荷载

行车速度比较实测冲击系数与设计所用的冲击系数,实测值大

技术状况和承试验规程》JTG/T

激励方式于设计值时分析原因

载能力J21-01

8检测报告

8.0.1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并应符合《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程》DB32/T4303的规定。

a)工程概况、项目委托、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测点布置、振动源、检测工况等信息;

b)检测目的和要求;

c)检测仪器与检测方法;

d)检测日期、天气、异常现象、环境情况和明显缺陷等情况;

e)检测依据;

f)检测结果;

g)检测结论与建议;

h)附图与附表;

i)其他信息。

8.0.2检测报告应重点突出、文理通顺、表达清楚、结论正确、信息完整。

10

DB32/T4510—2023

附录A

(资料性)

动力检测原始记录

A.1结构动力特性记录可参照表A.1执行。

表A.1结构动力特性检测原始记录表

工程项目工程地址

委托单位委托日期

合同编号检测仪器

检测依据检测日期

采集仪通道号导线编号传感器编号检测位置检测方向备注

测点位置

示意图

建筑层数地下:地上:测点布置楼层

□木结构□砖木□砌体□底框□砼框架□剪力墙□框架-剪

结构类型

力墙□框架-核心筒□排架□钢框架□门式刚架□其它:

检测环境条件□室内□室外温度:天气:

数据存储方式□光盘□硬盘□云盘

检测单位

检测:审核:

11

DB32/T4510—2023

A.2结构动力特性记录可参照表A.2~A.4执行。

表A.2环境振动(无规则振动)检测原始记录表

工程项目工程地址

委托单位委托日期

合同编号检测仪器

检测依据检测日期

采样时间VLz-minVLz-maxVLz10

编号

(s)(dB)(dB)(dB)

1

2

3

4

5

6

7

8

9

10

测点位置

示意图

地面状况

主要振源

检测单位

检测:审核:

12

DB32/T4510—2023

表A.3环境振动(铁路振动)检测原始记录表

工程项目工程地址

委托单位委托日期

合同编号检测仪器

检测依据检测日期

数据记录VLz,dB

客/货/上/下客/货/

序号时间VL序号时间上/下行VL

机车行z机车z

111

212

313

414

515

616

717

818

919

1020

测点位置

示意图

地面状况

检测单位

检测:审核:

13

DB32/T4510—2023

表A.4环境振动(稳态或冲击振动)检测原始记录表

工程项目工程地址

委托单位委托日期

合同编号检测仪器

检测依据检测日期

数据记录VLz,dB

编号12345678910平均值

测点位置

示意图

地面状况振动类别□稳态□冲击

振源名称

及型号

检测单位

检测:审核:

14

DB32/T4510—2023

附录B

(规范性)

振动信号特征值

B.1均值

在时间历程T内的振动信号xt所有值的算术平均值。即

1T

xlimxtdt

TT0

离散量表达形式为

1N

xxi

Ni1

式中:N——采样点数

B.2均方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