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戒断综合征中医针灸技术规范_第1页
毒品戒断综合征中医针灸技术规范_第2页
毒品戒断综合征中医针灸技术规范_第3页
毒品戒断综合征中医针灸技术规范_第4页
毒品戒断综合征中医针灸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毒品戒断综合征中医针灸技术规范本文件规定了采用中医针灸改善毒品戒断综合征的前期准备、操作方法及禁忌、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指导中医师针对毒品戒断综合征患者开展的戒毒康复。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0232-2013针灸学通用术语GB/T33415针灸异常情况处理GB/T12346-2021经穴名称与定位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毒品drugs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3.2戒毒drugrehabilitation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教育和挽救吸毒人员的过程。3.3毒品戒断综合征protractedabstinencesymptoms4戒毒人员因停止使用毒品(或药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机体仍可出现的各种躯体、精神不适症状,如强烈的觅药行为以及焦虑、失眠、肌肉骨骼关节疼痛、流泪、流涕、流汗和瞳孔扩大、体温升高、脉搏加快、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3.4针灸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3.5毫针刺法filiformneedlingmethod使用毫针刺入身体各部位经脉、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来源:GB/T30232-2013,6.1.4]3.6电针疗法electroacupuncturetherapy在毫针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应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各部位以达到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来源:GB/T30232-2013,6.4.23]3.7耳穴压丸法earplastertherapy使用特定丸状物贴压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来源:GB/T30232-2013,6.4.75.10]3.8耳穴电针法earelectro-acupuncturetherapy使用电针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来源:GB/T30232-2013,6.4.75.6]4诊断标准毒品戒断综合征的诊断应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中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执行。5前期准备5.1环境5室内清洁、安静、光线明亮、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5.2人员应为获得专业资质的中医师。中医师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清水冲净后用75%乙醇或0.5%~1%碘伏的棉球擦拭。5.3部位消毒用含75%乙醇或0.5%~1%碘伏的棉球或棉签擦拭穴位消毒。穴位的定位见附录A。5.4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体位。6治疗方法6.1毫针刺法6.1.1器具40mm×0.35mm或20mm×0.35mm的一次性无菌毫针。针身应光滑、无锈蚀,针尖应端正不偏、尖中带圆、锐利、无倒钩。6.1.2穴位百会、神门、内关、足三里(冰毒5)6.1.3操作方法受试者取坐住,常规消毒后,采用毫针进行针刺,百会沿头皮向前平刺10~15mm,内关向上斜刺10~15mm,神门直刺5~10mm,足三里直刺15~25mm。诸穴均施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最大耐受为度。每1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min。6.1.4治疗周期每星期治疗5次,共治疗3星期。6.2电针疗法6.2.1器具毫针,要求同5.2.1.1。电量充足、可正常使用的电针仪。导电性能良好的电极线6.2.2穴位神门、内关、足三里、双侧T5夹脊穴、三阴交(冰毒1)。6.2.3操作方法6穴位常规消毒后,取毫针,采用爪切或夹持法进针,刺入1.0~1.5寸,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选双侧T5夹脊穴,用电极线链接电针仪输出端与毫针,设置电针参数为:疏密波,频率3~5Hz,电流强度为20mA,以肌肉颤动、舒适,无痛为度。留针30min。出针时一手固定皮肤,另一手将针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按压针孔。6.2.4治疗周期每星期治疗5次,共治疗3星期。6.3耳穴压丸法6.3.1器具将医用胶布剪成约0.6cm×0.6cm大小,上置压丸制成耳穴压丸贴片。压丸应圆润、大小适宜、不易碎、无毒,应清洗消毒,宜选用植物种子,如王不留行子、白芥子、急性子、莱蔽子、油菜籽等;或选用聚苯乙烯珠、磁珠等。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是王不留行子和磁珠。按摩棒应不易折断、无毒、施术端应圆钝、光滑、大小适宜。6.3.2穴位神门、肺、三焦、内分泌、交感、皮质下、心、肝、肾,同时配合阳性敏感点贴压耳穴(冰毒11)。6.3.3操作方法用医用棉球擦拭、消毒患者耳廓,并用探棒找出所选穴位敏感点,将已贴有王不留行籽的医用小块胶布贴于上述耳穴敏感点处,两耳交替,隔3天一换,指导患者自行按压,按压力度适中,以患者疼痛能忍受且耳处有灼热。麻木感为宜,每穴按压20次左右。6.3.4治疗周期10天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6.4耳穴电针法6.4.1器具毫针,要求同5.2.1.1。电量充足、可正常使用的电针仪。导电性能良好的电极线。6.4.2穴位交感、神门、肝穴、肺穴6.4.3操作方法用酒精棉球消毒耳穴部位,医者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拇、食、中指持针刺入耳穴。针刺方向视耳穴所在部位灵活掌握,针刺深度宜0.1cm~0.3cm,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用电极线链接电针仪输出7端与毫针,一对电极线的正负极分别放在神门穴和交感穴上,另一对电极线的正负极分别放在肝穴和肺穴上。设置电针参数为:疏密波,频率3~5Hz,电流强度为20mA,以肌肉颤动、舒适,无痛为度。留针30min。出针时一手固定耳郭,另一手将针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按压针孔。6.4.4治疗周期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6次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7禁忌、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7.1禁忌症7.1.1针灸部位存在严重感染、溃疡、破损者。7.1.2患有严重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急性炎症和心力衰竭者。7.1.3生命体征不平稳者及其他不宜用针灸治疗者。7.2不良反应7.2.1晕针: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倦息乏力、恶心欲呕、身出冷汗,甚至晕厥的现象。7.2.2滞针:在行针或留针过程中,医者感觉针下滞涩,提插、捻转、出针均感因难,患者感觉疼痛的现象。7.3处理措施7.3.1如果出现轻度毫针晕针,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注意通风和保暖,给饮温水或糖水,静卧片刻至症状消失。如果出现重度毫针晕针,应在上述处理基础上,针刺人中、素修、内关、足三里,或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病情缓解后,适当休息。电针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晕针现象时,应立即停止电针治疗,关闭电源,按毫针晕针的处理方法。7.3.2出现弯针后,不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因患者移动体位所致。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的体位。针身轻微弯曲,将针身慢慢退出;弯曲角度较大,先使局部的组织皮肤放松,再顺着弯曲的方向将针退出。针身弯曲不止一处,观察针身弯曲的方向分段逐渐退出不强力硬拔。7.3.3患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参照GB/T33415执行。。8附录A(资料性)穴位的定位A.1耳部穴位定位A.1.1神门(TF4)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A.1.2交感(AH6)位于对耳轮下脚前端与耳轮内缘相交处,即对耳轮6区前端。A.1.3肺穴(CO14)位于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14区。A.1.4肝穴(CO12)在耳甲艇的后下部,即耳甲12区。A.1.5心穴(CO15)在耳甲腔中心最凹陷处,即耳甲15区。A.1.6肾穴(CO10)在对耳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A.1.7三焦(CO17)在外耳后下,肺与内分泌区之间,即耳甲17区。A.1.8内分泌(CO18)位于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底部,即耳甲18区A.1.9皮质下(AT4)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A.2人体腧穴体表定位A.2.1百会(GV20)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注1:在前、后发际正中连线的中点向前1寸凹陷中注2:折耳,两耳尖向上连线的中点。B.2.2内关(PC6)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睫与格侧腕屈肌睫之间。注1:握拳,手外展,微屈腕时,显现两肌腱。本穴在大陵(PC7)直上2寸,两肌腱之间,与外关(TE5)相对注2:若两手的一侧或双侧摸不到掌长肌腱,则以桡侧腕屈肌腱尺侧定穴。B.2.3神门(HT7)在腕前内侧,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