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高铁沿线造林树种种植模式典型设计12000字(论文)】_第1页
【S高铁沿线造林树种种植模式典型设计12000字(论文)】_第2页
【S高铁沿线造林树种种植模式典型设计12000字(论文)】_第3页
【S高铁沿线造林树种种植模式典型设计12000字(论文)】_第4页
【S高铁沿线造林树种种植模式典型设计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致谢个人简历—I—S高铁沿线造林树种种植模式典型设计目录TOC\o"1-2"\h\u234524S高铁沿线造林树种种植模式典型设计 1231831.1S高铁沿线种植模式典型设计原则 141581.2S高铁沿线造林树种选择方法 223943图4-2白桦次生林景观 4227481.3S高铁沿线边坡树木种植典型设计 429376表4-7S高速客运专线沿途造林立地类型及树种选择参考表 984721.4S高铁站区、桥梁和隧道景观节点树木种植典型设计 107581.5S高铁沿线实施管理机制 131.1S高铁沿线种植模式典型设计原则1.1.1适地适树基础上的乡土树种优先原则树木栽植首先满足适地适树的基本原则,根据主要乡土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和景观特性,选择合适的树种,采用适宜的栽培模式栽培。主要参照沈国舫主编《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2版)[51]及《吉林森林》、《吉林省东部地区造林典型设计》等进行。不仅要考虑近期的景观,还要考虑中长期的群落景观。为了丰富S高铁沿线绿色植物的品种,、通过科学选育能与当地优势树种和谐共生的植物,充分了解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成熟植株的大小,通过从其他地方引入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的植物,并根据成树的树冠大小来确定种植距离,以此来提高S高铁沿线绿色通道的植物质量水平和等级。1.1.2满足视觉震撼的生态美学原则美观为首的原则空间格局以及生态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运用到景观生态当中就是景观生态学。S高铁沿线绿色通道能够给城市增添到一抹绿色,所以在关于绿色通道的植物配置建设当中,不仅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相关建设,也要考虑到能够与人们的生活环境相互融合,并且能够满足到人们的精神需求以及物质需求的思路。而在具体的造林树景观设计中,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将人工造林与地方特色民居进行融合,或是将水田、荒漠以及丘陵通过不同造型、色彩的植物进行环境氛围的营造,从而创设出列车开过每隔一段时间都不重景的目的。但是以上的相关设计思路,还是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从而给乘客带来强烈的观赏性。借景造景的原则通过前文的相关分析可知,景观造林长度必须维持在30-50m,才能在视觉上给乘客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沿线绿色通道有着众多的自然景观,因此在开敞空间(如敦化南站至永庆站的荒地、永庆站至长白山站的部分贫瘠丘陵等区域)藉助远景,通过生命力较为顽强的本土孤植树进行点缀,可以提升乘客浏览沿途景色的趣味性。借草原美景借森林草原交错景观借敦化六顶山远山美景图4-1基于生态美学的借景方式Fig.4-1LandscapeborrowingbasedonEcologicalAesthetics乔灌草结合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层次构建原则植物是有生命的景观元素,因此其在时间以及空间方面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生态美。就比如在空间生态美学的营造上,可以通过植物的平面或是竖向的围合方式,营造出封闭空间、半封闭半开敞,以及完全开敞的空间。其中的封闭空间可以通过高大的乔木进行围合,从而在视觉上达到密不透风的感觉;半封闭半开敞则是借助相关植物的花镜营造,从而为绿色通道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节奏与韵律,从而增添游客坐在列车中眺望的趣味性;完全开敞空间,则是通过对前文提及的孤植、对植、丛植或是小范围群植的方式,在开敞的平原以及荒地上进行气氛点缀,在具体的植物配置上多以灌木以及草本为主,以乔木为辅从而做到疏能跑马的视觉效果。而在竖向空间设计上,则是将乔木、灌木以及草本通过高矮错落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在基于对称平衡的空间动量上,提炼其审美情趣。至于植物的时间感,则可以通过芳香型植物、彩叶类植物进行不同感官的搭配,但是考虑到本文只需要进行视觉上的冲击,因此在植物的时间感营造上,可以通过不同季节同一位置的植物呈现出不同的视觉色彩效果,而达到植物的时间感预期。本次在关于S高铁沿线的造林树种植规划上,则需要将植物的空间以及时间进行完美的融合,从而给乘客带来植物的时空错位。1.1.3经济性原则绿色通道设计的另一原则是经济性。在任何设计中,经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S高铁绿色通道绿植配置的经济性体现在物质经济、功能经济和经济效益几个方面。现如今,不少大型施工项目都会发生因设计不合理,或是材料选择不恰当,而导致施工过程中工作效率低、生态功能差、前期成本投入高但是后期收效却不尽人意的现实问题。而这一现状的发生,不仅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形象,阻碍了文明城市建设。因此S高铁绿色通道可以从这一思路出发,比如可以借鉴低影响开发的雨水收集系统,以此来完事S高铁绿色通道的绿色生态环境,在充分利用雨水灌溉以及储存的措施下,从而不断改善当地的生态小气候,将生态与经济进行长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1.2S高铁沿线造林树种选择方法1.2.1降低优势树种占比,增加植物多样性尽管广泛应用白桦、云杉、红松等本土树种能够为S高铁绿色通道的绿化建设产生一定的功能性贡献,但其占据了大量生态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林带物种多样性低、林相单一、景观单调,且存在抗病虫害能力低,较差应对恶劣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潜在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适当弱化S高铁绿色通道优势树种的占比,通过对其间植空间进行适当的改造,并引入“近自然”模式来进行纯林优化,从而达到增加S高铁绿色通道物种多样性、提升群落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的成效。1.2.2提升乡土树种应用,控制外来树种使用由于外来引进种观赏效果一般较好,苗木来源充足,易得到建设者青睐。这种现象在园林建设中广泛存在。分析显示S高铁绿色通道绿化中乡土木本植物种类虽较多,但应用比重不占优势。调查发现樟子松、旱柳、大青杨以长白落叶松,其作为本土种类基本以野生的形式存在于该生境中,不仅可以作为S高铁沿线的风景线给乘客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并且在后续的敦化至长白山站植物景观质量等级评价(见表3-10)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加强这类非优势树种的种植,从而丰富及扩张绿色通道绿化多样性,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积极选育适宜在S高铁沿线生长,造型优美树冠靓丽的植物,也可以为S高铁沿线增光添彩。但需注意的是,由于S高铁沿线绿色通道林带,特别是该高速铁路的部分管理部门对于当地的绿地养护不注重,在园林草本植物应用方面缺乏有意识管理,以至于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地草本入侵物种提供了有利入侵的隐患,进而严重影响幼小乔木与灌木的生长。因此作为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平时加强对于S高铁沿线造林种植的管理规划。1.2.3增加观赏树种体量,丰富沿线趣味性植物景观讲究“量大为美”与“特色多样”,可以增加使用目前没有大量应用的观赏树种,降低单调性,提升观赏性。优先选择乡土观赏树种选择秋叶深紫变色色木槭、拧劲槭、白牛槭、茶条槭,冬季枯叶宿存树种蒙古栎,彩干、彩枝树种山桃稠李、枫桦、白桦、青楷槭、花楷槭等,彩果树种花楸、接骨木、忍冬、山丁子、水榆花楸等。这些树种为乡土树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造林绿化成功率高,且特色突出。适当引用外来树种可以适量考虑引入金叶丝棉木(EuonymusmaackiiRupr.)、紫叶合欢(AlbiziajulibrissinPurpleleaf)、紫叶黄栌(Cotinuscoggygria'Arropurpurea')、红叶李(Prunuscerasiferaf.atropurpurea)、紫叶稠李(Padusvirginiana‘CanadaRed’)、山麻杆(AlchorneadavidiiFranch.)、元宝槭(AcertruncatumBunge)等。但一定要注意立地条件选择,尽量满足适地适树原则。建设形成区段连续景观廊道重视沿线一路一景连续性廊道的建设。例如S沿线区域,大量的植物受其地域与气候的原因,多是以绿色为主。要注意在满足适地适树和水土保持、护路护坡前提下,分别建设有一定长度和区片规模的特色景观区,包括人工栽植和景观近自然化应用。如秋季五华山景观带、秋季红枫彩叶树种景观带、花楸等彩果树种观赏带、白桦林景观带(图4-2)、暴马丁香或紫椴蜜源林景观带、五花草塘景观带等。可以适当引入腊梅(Chimonanthuspraecox)、红花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紫叶小檗(Berberisthunbergii)、金边麦冬(Liriopespicatavar.variegata)等外来彩化树种和植物。图4-2白桦次生林景观Fig.4-2SecondaryforestlandscapofBetulaplatyphylla总而言之,合理的增加观赏性树种的体量,使其在林带中可以以点缀或主景的形式增加使用,从而起到丰富沿途旅程的趣味性。1.3S高铁沿线边坡树木种植典型设计本部分是经过林区的S高铁绿色通道建设重点,根据以上原则重点进行边坡的树木(和植物)种植模式的典型设计。1.3.1边坡模式设计带有一定斜坡的基底,是高铁沿线一个较为常见的景观,并主要出现在敦化南站至永庆站路段。该地段的高铁修筑,在一定破坏了当地的地层平衡,从而导致当地的优势种树冠都比较稀疏,路段郁闭度不大,以及基底暴露在空间,让生长在上面本就不多的植物不断遭受到各种错综复杂的自然因素侵害。针对这一问题,对S高铁沿线的基底景观节点提出了以下模式类型。混凝土植生护坡模式针对该绿色通道的S高铁沿线,需要加强对基底边坡的防护,然而在该绿色通道进行植被种植,成活率成为了很大的问题,在恶劣天气影响下,植被的存活率较为低下。混凝土植生护坡作为植被技术的重要形式,能够采用有效的形式对道路周边区域进行植被的喷洒,采用科学技术将植被的种子镶嵌到岩石的内部,同时采取保护的措施进行道路岩石的加固(图4-3)。此外,针对该绿色通道的水源问题,在岩石的周围形成一个网状的养分供给区域,不但达到了基底边坡防护的良好效果,同时还能够提高S高铁沿线的美观性,对整体S高铁沿线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模式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是植草技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研究出来的重要成果,对部分区域道路基底边坡防护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蜂巢式网格植草便是将道路的周边基底边坡上进行网格的铺设,在形状上与蜂巢式网格相像,因此而得名(图4-4)。在网格铺设完成后,施工人员对网格的内部进行土壤的填充,该防护形式能够避免恶劣天气对土壤的冲刷,能够对水平进行积蓄,能够为植被进行良好的养分补充,保证了植被的正常生长。图4-3边坡的混凝土植生护坡形式Fig.4-3Concretevegetationslopeprotectionformofslope图4-4边坡的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形式Fig.4-4Honeycombgridgrassplantingslopeprotectionformofslope通过以上形式可见,该护坡形式在技术操作上较为简单,不但在基底边坡的防护效果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资金的使用上合理,可以在未来的S高铁沿线过程中应用推广,从而带动总体经济水平的提升。直接植草护坡模式在S高铁沿线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基底边坡防护是一直存在的重点问题,对道路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出紫花苜蓿在生长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特点,其根能够对土壤进行吸附。因此,在紫花苜蓿护坡逐渐成为基底边坡防护的重要形式,且该植被在生长的速度上较快,对外界的生长环境要求不高,能够快速适应各种土壤。栽紫花苜蓿在基底边坡防护中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对建设会带来明显的质量提升,从而能够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1.3.2植物造景典型设计根据前述基于S线现有植被和树木配置情况分析结果、国内外趋势制定的植被种植模式典型设计原则,以及S沿线乡土植被和树种特点,以大尺度上近自然化配置理念为引领,提出如下植物造景模式的典型设计方案。现有林改培模式S高铁沿线分布大面积人工林和次生林,可以根据以上原则,通过现有林改培构建绿色通道片段。乘坐高铁人群中,有当地人,也有众多前来长白山观光的人群。对很多人来讲,人工林和天然林也是景观,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林造景。(1)人工林改培模式借用高铁沿线现有人工林片段,主要是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等的人工林林分(图4-5a),按表4-1进行设计。主要是在铁路近处的路基关联部位,按照铁路外轨10m以内禁止种树要求,根据立地条件不同选用不同的护坡模式植草建绿,对10-60m可视范围内的人工林,按照观赏景观林的要求进行结构调整,满足绿色通道建设要求。a红松人工林景观b天然次生林景观图4-5缺乏观赏性改造的人工林和天然林景观Fig.4-5Artificialforestandnaturalforestlandscapelackingornamentaltransformation表4-1人工林改培模式典型设计表Table4-1Typicaldesigntableofplantationcultivationmode内容位置栽植树种及配置近景:边坡工程铁路外轨6-10m以内根据立地条件选择以上边坡模式之一应用:陡坡裸岩/砂石立地采用混凝土植生护坡模式;中坡采用蜂巢网格植草模式;平缓短坡采用直接植草模式中景:人工林铁路外轨10-60m范围针对该范围内人工林,通过疏伐、修枝、引进彩叶/彩枝/彩果乔灌木等方式进行改造,以满足以上生态美学和树种选择、空间结构调控的要求远景:山、林铁路外轨60m以外改培调整时尽可能与远处的山水林相配合,达到借景造景的效果(2)天然林改培模式借用高铁沿线现有天然林片段,主要是蒙古栎次生林或矮林、杂木次生林(图4-5b)、白桦林(图4-2)、杨桦林、柳树林、杂灌木林等林分,按表4-2进行设计。具体要求同人工林改培,但是由于天然林内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更加丰富,配置时可以充分利用原有植物组成。天然林更新模式借用高铁沿线现有林中空地片段,在周边有水曲柳、白桦、山杨、樟子松、长白落叶松等种源前提下,在空地上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促进天然更新,让旅客感受天然更新的神奇。按表4-3进行设计。区段长度以30~50m为宜,一般不超过70m,以免超出种子自然传播距离,导致无法正常更新。表4-2天然林改培模式典型设计表Table4-2Typicaldesigntableofnaturalforestcultivationmode内容位置栽植树种及配置近景:边坡工程铁路外轨6-10m以内根据立地条件选择以上边坡模式之一应用,同表4-1中景:天然林铁路外轨10-60m范围针对该范围内天然林,通过疏伐、修枝、引进彩叶/彩枝/彩果乔灌木等方式进行改造,以满足以上生态美学和树种选择、空间结构调控的要求。注意充分利用天然林中原有植物成分,提高配置成效。远景:山、林铁路外轨60m以外改培调整时尽可能与远处的山水林相配合,达到借景造景的效果表4-3天然更新模式典型设计表Table4-3Typicaldesigntableofnaturalrenewalmode内容位置栽植树种及配置近景:边坡工程铁路外轨6-10m以内根据立地条件选择以上边坡模式之一应用,见表4-1中景:人工林铁路外轨10-60m范围采取扰动枯落叶层、生草层或表土层,促进天然更新,并及时抚育改造至上述理想状态。远景:山、林铁路外轨60m以外与远处的山水林相配合,达到借景造景的效果图4-6充分利用沿线附近原有树种种源进行天然更新Fig.4-6Naturalregenerationbytheexistingtreeseedsoucesalongtherailwayline新造林模式针对高铁沿线无林宜林地,根据立地条件分别选择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水曲柳、胡桃楸、紫椴等树种营造用材林或景观林,选择红松和胡桃楸营造果材兼用林或果林(图4-7a),选择色木槭、白牛槭、拧劲槭、茶条槭等营造秋季彩叶林(图4-7b),紫椴和暴马丁香等营造观赏和蜜源林等,按表4-4进行设计。表4-4新造林模式典型设计表Table4-4Typicaldesigntableofnewafforestationmode内容位置栽植树种及配置近景:边坡工程铁路外轨6-10m以内根据立地条件选择以上边坡模式之一应用。参照表4-1中景:人工林铁路外轨10-60m范围根据立地条件和景观等特殊要求选择造林树种和造林类型,人工造林,以满足以上生态美学和树种选择、空间结构调控的要求远景:山、林铁路外轨60m以外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选择时尽可能与远处的山水林相配合,达到借景造景的效果a红松果林结实景观b白牛槭秋季红叶(枫叶)景观图4-7红松果林(人工)和槭树红叶(枫叶)景观Fig.4-7Nut-productionplantationofPinuskoraiensisandautumnredleaves(mapleleaves)ofAcermandshurica乔灌草模式选择一些关键路段,进行乔灌草混交造林,提升景观效果。按表4-5进行设计。表4-5乔灌草模式模式典型设计表Table4-5Typicaldesigntableofarbor,shrubandgrassmode内容位置栽植树种及配置近景:边坡工程铁路外轨6-10m以内根据立地条件选择以上边坡模式之一应用,参见表4-1中景:人工林铁路外轨10-60m范围针对该范围造林地,选择适宜乔灌草组合造林,以满足以上生态美学和树种选择、空间结构调控的要求远景:山、林铁路外轨60m以外尽可能与远处的山水林相配合,达到借景造景的效果野生灌草模式在有野生灌丛和野生花卉草甸的路段,在能避免冬季雪埋风险的前提下,不营造树木,利用野生灌丛和野生花卉造景。按表4-6进行设计。表4-6野生灌草模式典型设计表Table4-6Typicaldesigntableofwildshrubandherbmodel内容位置栽植树种及配置近景:边坡工程铁路外轨6-10m以内根据立地条件能免除边坡工程尽可能免除,充分利用自然景观造景中景:人工林铁路外轨10-60m范围针对该范围内灌丛和野生花卉,通过疏伐、平茬等方式进行调整,以满足以上生态美学和树种选择、空间结构调控的要求远景:山、林铁路外轨60m以外调整时尽可能与远处的山水林草湖等相配合,达到借景造景的效果图4-8经过这样野生草甸地段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美丽的自然景观Fig.4-8Usingthiskindofnaturallandscapwhenrunthroughsuchwildmedow树木种植的立地类型与树种选择天然林已经经过自然选择,天然更新中的树种随时在经历自然选择,林内各树种能够适应所在立地条件。人工造林必须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按照立地条件特点选择合适的树种。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S高铁专线沿线区域乡土树种适宜的立地条件基本上在2020年沈国舫先生主编、全国森林培育领域众多专家和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编写的《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第二版)[51]中找到,可以作为主要的参考书使用。多年来,吉林省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和林业单位也做了很多相关工作,也可以找到一些诸如《吉林森林》和吉林省东部山区造林典型设计之类的参考资料可供使用。笔者根据以上搜集的资料对各个模式栽植树种的造林地立地类型选择和树种选择制作了表4-7,实践中可以参考使用。表4-7S高速客运专线沿途造林立地类型及树种选择参考表Table4-7Referencetableforsitetypeandtreespeciesselectionofafforestationalongdunbaihighspeedpassengerdedicatedline立地类型地形土壤原植被可选树种阳坡陡坡薄腐殖质层暗棕壤坡度大于25度,凸形坡腐殖质层厚度小于15厘米蒙古栎次生林、矮林蒙古栎,樟子松,胡枝子,榛子阴坡陡坡薄腐殖质层暗棕壤同上同上蒙古栎,山杨,槭树等蒙古栎,山杨,槭树,红松(果林)阳坡中坡薄腐殖质层暗棕壤坡度15-25度,直面坡或有小起伏腐殖质层厚度小于15厘米次生阔叶林红松(用材林、果材兼用林)、樟子松、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长白松,水曲柳、胡桃楸、黄檗、蒙古栎、紫椴、色木槭、春榆、家榆、白桦、枫桦、暴马丁香等阳坡中坡厚腐殖质层暗棕壤同上腐殖质层厚度大于16厘米次生阔叶林同上平缓坡薄腐殖质层暗棕壤坡度15度以下腐殖质层厚度小于15厘米蒙古栎次生林、杨桦林等同上平缓坡厚腐殖质层暗棕壤坡度15度以下腐殖质层厚度大于16厘米水胡林、杂木林、杨桦林同上平缓坡薄腐殖质层白浆土平缓坡麓、台地、漫岗腐殖质层厚度小于15厘米,有白浆层杨桦林、水胡林同上平缓坡厚腐殖质层白浆土同上腐殖质层厚度大于16厘米,有白浆层杨桦林、水胡林、榛子林等同上谷地草甸土低平谷地腐殖质层厚度大于30厘米草本为主红松、红皮云杉、沙松、紫椴等*(根据《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51]和吉林省东部地区造林典型设计等资料综合)1.4S高铁站区、桥梁和隧道景观节点树木种植典型设计这些景观节点树木种植受限较大,依据以下原则进行简单设计。1.1.1站区的景观节点规划设计站台作为S高铁绿色通道(廊道)中的重要基质,除了要维系其基本的生态功能之外,高铁站台作为一个占地面积较大的城市公共空间,还蕴含着文化要素,起到为当地乘客提供一个文化交流场地的功能。高铁各站台最为直观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列车乘客的使用。但是为了可以在凸显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快速被人所认知和感受,其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符合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目的。为了能够S高铁绿色通道的完整性,因此在关于四个站点的景观节点设计上,本次提供一个样板案例进行规划。首先在功能上,保持公共设施,是高铁站台中最基础的存在,布置在各个空间中,体量小巧,但是可以发挥出非常大的作用。而在站台内的垃圾桶,则是该区域景观中必不可少的存在,被安排在道路两旁,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出现一个,这就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垃圾投放的需求,保障景观内的干净整洁。除此之外,对于体量较大的敦化站以及长白山站,由于其高铁站台面积较大,因此多设置几个厕所,并将其布置在不同区域,可以充分满足乘客所需。这些基础设施都是高铁站台中可以引起精神和感情共鸣的实体,既能美化环境,也能为游人提供方便,使环境更加人性化。而至于渗水井与地下雨水管道的设置,则可以对敦化南站这种地势偏低的站台,其在下雨天能够快速排水,防止雨水排通不畅引发的积水,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始终保湿整个站台的路面干净整洁。其次在植物艺术构成上,站台在景观设计上除了要继续利用地域适宜的植物进行配置之外,也可以通过平面构成的方式,将不同植物搭配在一起,进而形成不同的造型。按照单株植物或者是群体植物的形态,同时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外部轮廓等,有效协调整体的植物群体,从而为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形象,引导乘客的视线。适当的对比可以变成互补关系,从树形、造型、叶形、颜色、常绿与落叶等多方面设计考虑。如:在节奏上,绿化植物在种植数量、种植距离、体量大小上,都有其变化,形成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不同植物群落,使高铁站台的风景非常自然,同时较为丰富,能够有效为市民带来良好的视觉审美。在本次设计中,借助植物有效为人们带来了良好的视觉观赏,根据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在构成上主要分为点、线、面三类,每一种构成下又分为不同小点,具体可见表4-8。表4-8高铁站台植物构成表现表Table4-8Performancetableofplantcompositionofhigh-speedrailwayplatform构成类别表现形式高度典型代表植物主要分布位置点构成规则点8-9m五角枫、黄檗等前广场入口几何点1-6m红花檵木、红叶石楠、紫叶小檗、连翘等站台中部自然点1-7m云杉、红松等各空间周边线构成S形0.2-0.5m腊梅、长白落叶松、黄连翘、椴树、水曲柳、掌叶铁线蕨等各空间周边直线形弧形面构成规则形面0.2-0.5m黄檗、长白落叶松、黄连翘等主入口广场自然形态面樟子松、大青杨等各空间周边其中的点构成,在植物配置中可以分为规则点、几何点、自然点等,并主要以大型乔木体现,通过这些大型乔木排列组合,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点状。而在线构成上,本文建议可以多由地被植物组成,地被植物在种植时,设置成S形、直线形和弧形3种,以多层次合理配置的形式种植形成景观,通过一种或多种植物交错设计种植,组成美丽的曲线。至于面构成,考虑到站台为了方便给乘客以及列车乘务人员提供一个较为开敞的视野,因此本文建议也可以由地被植物组成,地被植物以多层次合理配置的形式种植形成景观,并通过大面积的草坪进行大面积覆盖,这种设计思路除了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外,同时在雨季大面积种植地被植物和草皮,其根系还能够有效抓住土壤,从而防止因为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最后,在植物色彩上,色彩是人们能感觉到的最直观的视觉因素。植物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会影响整个景观的氛围和意境。鲜艳的色彩给人一种活泼、明亮、温暖的感觉;深沉的色彩给人一种深沉、沉稳的感觉;暖色能吸引人的目光,缩短人与景观的视觉距离;冷色能使视觉距离很远。如图4-9所示,不同植物具备不同的色彩,能够有效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感受,色彩的巧妙组合也能够提升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在柳林站台节点的绿化规划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选择适宜颜色的植物进行配置,丰富整个站台节点的植物颜色,让乘客有一个多姿的候车环境。图4-9站台的植物色彩配置意向图Fig.4-9Plantcolorconfigurationintentiondiagramofplatform1.1.2桥梁的景观节点规划设计桥梁作为S高铁沿线中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景观节点,在对其土路肩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借助草木植物,灌木为从属绿化防护措施,避免路面积水冲刷。桥梁边坡防护的目的就是绿色化、多样化,实现路景配合。将环境与路线的协调作为原则,和本地区桥梁填料、工程经济与气候特点等因素结合,使用以下防护方式:其一,路堤边坡高度≤4m的时候,使用喷播草籽进行防护;其二,路堤边坡高度>4m的时候,使用拱形骨架植草进行防护;其三,在桥梁通过鱼塘路段,水位超过50cm的时候,使用浆砌片石进行防护,上部防护为正常路段;其四,桥头段桥梁使用浆砌片石进行防护。此外,S高铁沿线桥梁的路堑边坡设计,不仅具备景观要求与经济性,还要对边坡整体稳定性进行保证。考虑到敦化冬季路面结冰时间较长,因此在生态绿化上需要通过抓地牢靠的植物为坡面起到主要的防护作用,其原理与前文提及的基底景观节点规划类似,都是通过植被覆盖开挖的痕迹,尽量不适用土石砌体。单需注意的是,桥梁坡度小于3.5的低路堑边坡覆土之后进行植草绿化,深路堑边坡防护以坡面风化与地质情况使用客土喷播、坡面植灌木等防护方式。由于当列车行走在桥梁上,其在窗外的视觉风景上多为俯视,因此可以很好的鸟瞰整个沿线的风景,故而在这一景观节点的设计上,需要做好大地景观,通过异质类的斑块设计对其进行规划,同行不同的彩叶植物进行色彩搭配,主要参照和采用边坡的借景造景种植模式的典型设计。1.1.3隧道的景观节点规划设计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目前关于影响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的相关研究,多是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方面内部因素,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岩体性质、地应力场以及地下水等;而另一方面则是从外部因素入手,并主要表现为气候条件、振动荷载、边坡形态改变以及人为因素等。因此为了有效规避隧道岩体产生裂缝,少用甚至是不用藤本(攀援类植物)是做好S高铁沿线隧道景观节点的关键。在具体的规划中,作为设计工作者可以多选取一些根系较浅的植物,比如前文提及的狗牙根,麦冬等植物,在做好绿化的同时,保障该区域不会因过多根系发达的植物而对其隧道岩体造成破坏。但是在草本植物的选择上,依旧可以基于多色彩搭配的形式进行。主要参照和采用边坡的借景造景种植模式的典型设计,对隧道口左右和上方进行借景造景。参见前文列举的案例。1.5S高铁沿线实施管理机制1.5.1组织乔灌木栽植管理就目前而言,S高铁沿线的站点在组织管理机构上尚不健全,一方面是相关管理部门对沿线绿色通道不重视之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目前S高铁正处于启动阶段,因此人手不足也可以理解。但是一旦后期当该高铁项目正式启动后,本文建议S高铁沿线站点都需要加强项目建设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责任,切实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及时协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严格按项目建设管理规定程序组织落实施工单位,签订施工合同书。就比如在场地平整方面,S高铁沿线主要工作可以考虑对场地进行平整处理,清除杂草,石块等。因原地块中栽植有少量乔灌木,在平整场地时将乔木保留,将枯死的灌木全部清除,将成活的灌木移到绿化作业区的后排集中栽植;平整时清理的石块可用于节点景观打造。而在挖穴整地方面,为了可以更好的维系S高铁沿线的植物多样性,制定一个良好的挖穴的质量标准就显得尤为关键。此外,在挖穴的规格要求上,香樟树、腊梅、红枫的栽植穴规格为60×60×60cm,红花檵木(球状)、红叶石楠(球状)、蔷薇的栽植穴规格为40×40×40cm;紫叶小檗、木春菊、金边麦冬的栽植穴规格为10×10×10cm。而在关于栽植乔、灌木时,部分苗木适当疏叶、疏冠、修枝,设计由苗木供应商在掘苗后完成。苗木采购时要和供应商衔接好。并对栽植时间、栽植方法以及栽植技术(浸坑、系修剪、树冠修整、表土、乔灌定植、固定等)进行完善。1.5.2花草播种及养护经走访可知,目前S高铁沿线部分站点有长期从事营林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可以更好的保障S高铁绿色通道的后期养护工作,相关部门可以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派出2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造林前进行造林主要技术培训,造林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严格按批准设计施工,随时解决技术问题,实行事前指导、中间检查、每个工序完工后验收。而在对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各类文件、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归纳时,尤其对工程竣工验收所需的材料仔细整理,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对其认真归档,为项目完成奠定基础。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是场地平整及客土。在乔木及灌木栽植时,S高铁沿线的相关管理部门可以进行一同整地,比如先将绿化内的大石块运走,然后进行场地平整,对撒播花草种的绿化地块全面客土10cm,并均匀混入腐熟的牛羊粪(250kg/亩),浅耙后播种。其次,是种子准备及处理。在具体操作上,S高铁沿线站点可以根据精选、晒种以及拌种的方式,将沙土和种子混合搅拌后播种,以防止病虫为害、促进发芽和幼苗健壮。而至于播种季节的选择,本文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