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讲座三_第1页
中考历史讲座三_第2页
中考历史讲座三_第3页
中考历史讲座三_第4页
中考历史讲座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历史讲座三第一部分2010年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的命制严格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0年中考文化课历史学科说明》二、试题具有较高的知识覆盖率。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板块的20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66.7%;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主题9个、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主题11个;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达80多个。中国近代史(一)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二)近代化的起步(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六)经济和社会生活(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中国现代史(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六)科技、教育与文化(七)社会生活

世界近代史(一)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四)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五)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六)第二次工业革命(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八)科学与思想文化

世界现代史(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六)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八)科学技术和文化三、体现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世界史分值首次超过中国史。河北省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中外史分值比较年份中国史世界史近代现代合计近代现代合计20082312351113242009211435111324201019928102131

适度考查中外历史结合知识,培养全面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例1】31.(2)这一战争有何重大国际意义?

【例2】32.(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

【例3】33.(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四、试题呈现形式相对稳定。(1)题型、题量和分值卷Ⅰ历史单科选择题9个,综合选择题侧重历史的4个,共13个,26分;卷Ⅱ非选择题有四种题型,①读图简答题、②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③探究题(学以致用,探究问题),这三道题共27分,④综合论述题(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历史问题只有一问,6分,卷Ⅱ历史分值共33分。整个文综试卷历史分值为59分。年份选择题读图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探究题综合问答题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题量分值2008132616191121620091326161101111620101326161911216河北省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题型、题量、分值比较(2)试题呈现图文结合。既丰富版面,又联系生活,使试卷更加鲜活。(3)试题创设材料化,材料设置生活化、趣味化。【例4】13.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例5】

17.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A.殖民扩张政策

B.委任统治政策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例6】16.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并题字“献给拿破仑•波拿巴”。1804年,当他听到一个消息后,愤然将题字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这一“消息”指A.拿破仑发动政变

B.拿破仑称帝

C.拿破仑下台

D.拿破仑病逝【例7】14.右图所示的“江苏省江宁县公私合营股票”,其印发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B.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C.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D.实现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五、试题命制面向全体学生。试题的整体文字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同时,试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答案设计明了,全面公正。六、突出“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加强对三维目标的考核。1.试题重点考查学习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8】18.“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这一复原使欧洲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材料论述了A.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

B.西欧经济恢复的影响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的背景

D.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袖和精神象征。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列宁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材料二

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材料三

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三则材料线索清晰,由于立场不同,不同的群体对列宁产生了不同的评价,考查了阅读材料、提取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此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出“俄罗斯”及“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判定出苏联解体、俄罗斯现状是这些群体做出评价的相同背景。(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此问提供了一个论点,即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

该题整体上是要引导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用平时积累的基础知识来解决问题。考查了对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者的评价,实际上是2010年考试说明变化中的历史小论文题的反映。典型题型示例“25题”:增加了一道“活动探究”题。写短文,开放性较强(200字以内)。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历史小论文成为高考的一个亮点,这也是中考和高中接轨的一种体现,近几年高考题中小论文题往往是给出论点,然后论证等等形式。

(1)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是谁?此问联系近代社会生活,考查了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毛泽东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例10】31.读图,回答问题。选用了一幅历史老照片,主要考查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深入挖掘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图中人物共同领导了哪一反侵略战争?

此问立意深远,因为基于孙中山先生对民主革命的追求,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的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就寓意着国共两党合作、和谐,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后一问巧妙地将中外历史有机结合,考查了横向联系、全面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中国抗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从中感悟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这一战争有何重大国际意义?2.试题注重情感体验过程,引领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例11】11.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例12】

19.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不仅使非洲国家失去了经济资源,也使非洲国家失去了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下列史实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的是A.万隆会议的召开

B.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例13】

24.二战后,世界人民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力量重建家园。1958年,在恢复生产、复苏经济的基础上,战后第一个世博会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举行。据此判断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应是A.哥伦布——船舶与海洋B.美洲大陆的文化交流C.科学、文明和人性D.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七、结合周年纪念以及社会热点,体现历史学科的时代性、发展性八国联军侵华110周年纳米比亚独立2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双百人物民族团结问题上海世博会世界近代民主政治等等。【例14】

20.下列“双百”人物中,为我国科技强军做出杰出贡献的是A.雷锋

B.王进喜

C.袁隆平

D.邓稼先【例15】

22.左宗棠收复新疆、西藏和平解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取得成功的相同原因有①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②采取了正确的策略③与当地地方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协议④进行了充分的军事准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例16】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3)请据当今中国、世界发展的趋势,用一句话预测百年后中国的整体状况。【例17】34.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民主一直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为实现民主政治,17~19世纪,英、美、法等国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专制集权的斗争。经过反复、曲折的较量,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材料二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1)17~19世纪,推动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共同因素有哪些?(2)材料二表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八、中考试卷中反映出的六大问题1.基础知识薄弱,主干知识掌握不扎实,模糊混淆,画蛇添足,理解不透彻。2.审题能力弱。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审不透题意,抓不住关键点作答。3.解题技巧弱。应变能力差,死搬硬套,不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答题。4.表述能力弱。语言欠规范,词不达意,条理不清,因错别字失分较多。5.提炼概括弱。不能提取有效信息,丢三落四,挂一漏万,失分较严重。6.书写潦草、卷面凌乱学生基本功有待提高。第二部分解读中考《学科说明》一、考试范围:《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四个板块——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二、考试要求及考试内容文科综合的考试要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坚持“以能力立意”和“以教育价值立意”的命题理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1.“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的区别

知识立意: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其显著特征。能力要求上,在知识点上做文章,理解和运用能力也作为考察的目标,但偏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课程改革前这一特征比较鲜明。

能力立意: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突破过去的培养人才的模式,2001年建国后第八次教育改革应运而生。就教学层面而言,其显著特征是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考试的方式也需相应转变。从2005年开始,我省中考《学科说明》明确提出了“以能力立意”的考查目标。“能力立意”提出的背景:第一,我省“一标多本”的教学现状;第二,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之一而不是全部。第三,史学新观点、现实的要求(学以致用、热点问题、政策的变化)

2.考试要求和内容的变化“在达到上述考查目标的基础上,作为开卷考试的科目,将进一步加强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依据初中历史课程体系要求,以下所列考试内容以学习主题及包括的知识条目形式呈现。除掌握知识条目及其之间的关系外,还应把握各学习主题之间的关联。历史学科学习主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或揭示了历史时代特征,其具体表述也是考试内容之一。需要说明的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也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上述内容少包括如下含义:第一,学习主题属于历史宏观建构,知识条目属于微观史实呈现,两者同等重要,在能力考察中,分属于宏观概括能力和微观分析能力。第二,强化联系。在注重学习主题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注重不同学习主题相关知识条目的联系。近年来的试题不论中外史,还是近现代史,表现得非常突出。第三,“知识条目”具体指示的能力层次是最低要求,换言之,一些综合性的试题不受此限制。第四,对灵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分析3.“学习主题”和“知识条目”与课标完全一致4.历史学科考试要求给我们的警示考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把握)考查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理解;(掌握)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及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应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等。(2005年)39.材料解析题:(材料略)(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主要原因,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什么作用?(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归纳二战结束至今的60年间,未曾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至少写出两方面的因素)(3)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005年)40.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近代化主要是指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1)上述四次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2)这些思想主张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3)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可看出近代化的起步有什么特点?(2007年)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开始,政府一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强了国家干预,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材料二: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经济建设取得过巨大成就,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1)材料一中美国经济的复兴得益于什么改革?(2)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并说明这种体制特征在中国是怎样变化的。

(3)上述材料和问题能为调整经济体制提供哪些借鉴?(2008年)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1)材料一中的“法律文件”指的是什么?(2)据上述材料,指出英国资产阶级是通过哪些方式巩固统治的?(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巩固对当时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2010年)32.(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6分)34.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17~19世纪,推动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共同因素有哪些?第三部分备考建议一、大胆解放思想,用新的历史观指导历史教学

旧史观(即阶级斗争史观):以革命史代替历史。粉饰革命,贬斥改革;过分强调革命斗争、暴力革命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为拔高生产关系的变革;不是站在历史的发展的角度看待历史,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苛求古人,总是“一分为二地评价”,或者全盘否定过去。

新史观:新的历史观是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新方法、新观念,主张站在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客观地叙述和评价事物,更多的是对事物的积极方面的分析。文明史范式: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范式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标准来看,生产力是核心指标;从内容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促进历史发展,(中考特别强调科技的作用、民主法制的作用);从纵向看,目前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考考查的是工业文明);从横向看,是工业文明导致了冲突与交流。

整体史(全球史)范式: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体,要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重视、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其特点是:用联系的观点来解释历史现象,反对用孤立的、片面的、绝对化的观点来解释历史现象,强调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和影响。

现代化(近代化)范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有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国历史发展都是现代化(近代化)的过程,不论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的科学化、理性化。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化范式实际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

社会史范式:通过社会生活折射历史发展的特征,以小见大,课标在每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后面都要加上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两个目的:一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以致用;二是历史的感性认识更强一些,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等待。(2010年)32.(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中外史结合,整体史范式)33.(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近代化范式)34.(1)17~19世纪,推动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共同因素有哪些?(近代化范式)

二、牢固树立课标意识,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1.如何处理教材(1)低起点,即按照课标的基本要求(2)适度挖掘课标“知识内容”之外的“隐性知识”(2009年)26.下列史实有利于推进两岸实现“三通”的是①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③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④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近代中国政权的更迭1840~1912年清政府1912~1927年北洋政府1927~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

对一些重点知识的深度挖掘

如: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两次国共合作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等。例如(2008年)32.(2)据上述材料,指出英国资产阶级是通过哪些方式巩固统治的?(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巩固对当时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2010年)34.(1)17~19世纪,推动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对“隐性知识”的补充、挖掘重在对重点、热点知识的深入理解,加强联系,不要盲目地扩大知识范围,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3)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清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于鸦片战争,形成于20世纪初,终结于1949年。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历史术语: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资本主义、革命、改革、君主立宪制、近代化、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帝国主义、法西斯、绥靖政策;工业革命、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中国历史范围内: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北洋军阀、公私合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4)“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运用:“三维目标”指的是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切忌将三者割裂开来。课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掌握结构体系—搞清历史概念—把握历史线索—分析因果关系—揭示历史规律—理论联系实际第一步,明确一个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一个时间段:1919-1937年。第二步,“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运用

知识与能力从时间上分为三段:1919-1924年;1924-1927年;1927-1937年基本史实和基本特征(包含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第一阶段:基本史实: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领导阶级的变化,革命的彻底性,理解:“新”,中共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通过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反映出来),所以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二阶段,国民革命阶段,基本史实: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理解: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性质,国民革命失败。第三阶段,基本史实: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阶段特征:中共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初步走向成熟。过程与方法:重点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包含各种能力识别重要的历史图文资料,根据时间、空间等各种信息判定史实。查阅资料、“寻古”,访问等,寻求鲜活生动的历史资料,解决问题。探究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揭示历史规律;三个阶段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生发历史想象,培养知识迁移能力:中共不断总结经验,力量不断壮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史实分析获得)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逐步中国化);长征中红军表现出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英雄主义精神;树立中共伟大,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信念。(5)用联系的观点把握历史精髓,牢固树立“问题意识”06、07年中考历史试题考点概览2006年2007年题号考试内容题号考试内容11康有为上书主张11《南京条约》、《辛丑条约》影响12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战争12中共七大内容13红军长征历程说明的道理13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14侯德榜的贡献14近代新式教育的影响15归纳专题:思想解放的作用15交通工具革新的基础、条件16华盛顿、拿破仑历史作用的相同点1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图表)17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17“一战”的影响18罗斯福新政的重大作用18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9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分类(图题)19世界现代史上人类经历的“苦难”(6)狠抓重点,夯实基础06、07年中考历史试题考点概览2006年2007年题号考试内容题号考试内容20有利于实现两岸统一的因素20“863”计划的主要目的2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的时期22香港回归的意义24《义勇军进行曲》24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事件26一五计划的重点26中美建交的意义3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图题)31抗战胜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图题)32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3220世纪美国、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33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结果及影响(图题)33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34新中国农业、农村建设成就34当今国际潮流和我国的基本政策08、09年中考历史试题考点概览2008年2009年题号考试内容题号考试内容11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11左宗棠收复新疆121901年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式12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13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作用相同点13台儿庄战役(图题)14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图题)14挺进大别山的意义(图题)15两次国共合作比较15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海空军60年)16周恩来的重大历史活动16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的作用17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内涵17对萨拉热窝事件的认识18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表题)18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表题)19《联合国家宣言》19对发动战争者的不同评价08、09年中考历史试题考点概览2008年2009年题号考试内容题号考试内容20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成就20井冈山道路的开辟22抗美援朝纪念馆(图题)22第一届“人大”召开(图题)24推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措施24西藏民主改革26为解决民生起积极作用的措施26推进两岸“三通”的事件31经济全球化原因及影响(图题)31交通工具的发明及意义(图题)32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影响32国际关系对世界格局的影响33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结果及原因分析33五四运动的背景、主力,“五四精神”的内涵。(广义五四运动)34改革开放的背景(有利因素)34新中国的外交当今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国内条件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考点概览题号考试内容题号考试内容11辛丑条约内容20为科技强军作出贡献的“双百”人物121913-1919年中国煤矿工业总产量所占百分比变化的主要原因(图题)22左宗棠收复新疆、西藏和平解放取得成功的相同原因13国民军军歌24195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的主题14“公私合营股票”印发的主要目的(图题)25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发明151992年我国实行的重大改革措施31中山装、抗日战争及其国际意义(图题)16《英雄交响曲》和拿破仑的故事32对列宁的评价及列宁的主要事迹17绥靖政策33上海的近代化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当前世界发展趋势;预测100年后中国的整体状况。18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3417~19世纪,推动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共同因素19非洲国家全部实现民族独立和平等的标志

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是当前我国的热点问题。

2008、2009、2010年中考题中连续考查了有关西藏、新疆的问题。(08)24.下列举措直接推动了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是①和平解放西藏②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③建立经济特区④修建青藏铁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09)24.1959年9月21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把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农奴。这一决议的实施A.使广大农奴成为土地的主人B.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C.表明西藏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D.为一五计划开始执行奠定了基础(2009年)11.民族英雄指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有人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A.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C.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D.创办福州船政局(2010年)22.左宗棠收复新疆、西藏和平解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取得成功的相同原因有①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②采取了正确的策略③与当地地方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协议④进行了充分的军事准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当前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是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2007、2009、2010年的34题都考察了这一问题。(2007年)34.(2)材料二中,我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符合当今哪些国际潮流和我国的基本政策?(2009年)34.【顺应潮流】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国际背景、国内条件分别有哪些?(2010年)34.(2)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双自主教学双自主: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研究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具备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班级内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养成爱学习、会学习、乐学习的习惯,从而促使学生们更健康、更快乐的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1.鼓励学生提问题,凡事多问为什么?对结论性的语言,不要死记硬背。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角度要新,方法要活。四、复习步骤:三段式复习第一阶段复习:单元复习掌握结构体系—搞清历史概念—把握历史线索—分析因果关系—揭示历史规律—理论联系实际。①根据课标查漏补缺。主要任务:目的: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基础(核心知识)。主要步骤:(2010年)13.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建议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太行山上》等历史歌曲,感受中华民族反侵略的斗争精神。学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歌曲;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25.下列发明,其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是A.珍妮机

B.改良蒸汽机

C.耐用电灯泡

D.坦克《课程标准》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②构建知识结构首先,教师可以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单元中的每一课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对照课标从背景(或原因)、主要人物、过程(或内容)、结果、作用几个方面进行整理,全方位地掌握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次,整理出单元知识线索。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概括阶段特征。各单元之间也要进行联系比较,拓展知识,适当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第二阶段复习:专题复习

目的: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整体驾驭和知识迁移能力。主要任务:打破教材编写体系的限制,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重新梳理所学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专题。如:中国近代史主题(六)经济和社会生活(2010年中考题33(2)就属于该主题内容)、(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中国现代史主题(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可结合时政热点新疆、西藏的相关问题)、(五)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六)科技、教育与文化等专题复习阶段应补充整理课标中的一些专题(2009年)15.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等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A.中国的工业化历程B.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D.现代的社会生活第三阶段复习:热点专题复习“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活的灵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将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与社会热点内容紧密结合是中考历史一贯的指导思想,近年来的一些中考试题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2011年中考历史热点

1.热点分类(按时间):

(1)本年度出现的热点中考考查的时政热点一般为上年5月至当年4月期间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所以我们整理的时政热点应该是这段时间内的,反映国内外重大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的内容。朝鲜半岛局势问题、中东问题、上海世博会、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广州亚运会、2010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等等。2011年中考历史热点

1.热点分类(按时间):

(1)本年度出现的热点(2)具有长效价值的重大社会热点全球范围内:人口问题、能源问题、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政治民主化、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国内:社会和谐发展、民生问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问题。(3)周年性历史事件逢十周年热点:

中国史:

《辛丑条约》签订110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双百人物)九一八事变8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40年。(3)周年性历史事件逢十周年热点:

世界史: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爆发150年,二战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70周年苏联解体20年,等

2.注意热点问题的搜集和整理搜集的热点信息必须出自权威机构和权威媒体,密切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要用历史的眼光分析时政热点,用现实问题来解读历史知识,把热点问题同历史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发现热点问题考查的切入点,设置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学以致用。专题学习是自上而下的学习,能力立意的考查是自下而上的考试。教学是在学生这个“容器”中,分门别类地放置“知识”,而考试则是在考生这个容器中随机提取“知识”,根据要求重新组合,这就是能力立意考试要求解决的专题当中或专题与专题之间新问题的“要义”。在不同的复习阶段,讲、练、考要有机结合考试命题要做到问题立意,可以在各种试题的“变、展”上做文章。(2009年)的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摆脱大萧条,在国际联盟的主导下,1933年6月,66个国家的代表聚在英国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通过协商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但由于英美等主要大国矛盾重重,会议没有取得任何结果,最后不欢而散。材料二: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促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法、美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l936年秋分别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1)伦敦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表明一战后帝国主义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无法解决当时面临的经济问题。这一“国际关系体系”指的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在经济上重新组合的共同原因。(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最终演变为哪两大政治军事集团?这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

变:材料一: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促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法、美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l936年秋分别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材料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2008年面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联手合作,共度时艰,使世界经济开始向好。(1)据材料一,面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如何应对,结果如何?(2)据材料二,面对此次经济危机,世界各国为什么要联手应对?(3)通过对上述材料和问题的分析,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五、中考试题考查的项目和解题方法(一)中考历史试题考查的项目包括原因类、内容类、影响类、评价类(含启示类)4大项目。原因指的造成某种结果或者引发某种事情的条件。原因类问题包括:背景、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直接原因(导火线)、前提和条件、背景和原因的关系。1.原因类:

根本原因:指一件事发生的根源,带有必然性。如果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应该从经济方面找;如果是内因、外因,就要从内因找。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与背景有一定的联系,但比背景的概念小。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原因深度:由浅到深

→直接→主要→根本(2007年)1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①广大人民的支持

②国民政府的腐败③正确战略战术的运用

④解放区在军事、经济上的优势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010年)18.“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和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这一复原使欧洲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材料论述了A.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B.西欧经济恢复的影响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的背景D.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2010年)34.(1)17~19世纪,推动英、美、法等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共同因素有哪些?因素与原因不完全一样。原因一般从主观、客观或者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去分析,因素一般从事件的整体中去找,去剥离,涵盖范围较大,比较笼统。原因与背景也不同,背景概念大,包括原因。2.内容类:主要内容、过程、概述(概括说明)、主张、“哪些现象”“如何探索”、“怎样改变”等均属此类。(2010年)11.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7.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A.殖民扩张政策B.委任统治政策C.绥靖政策D.“冷战”政策(2008年)17.下列主张能够体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是()A.神权至上B.个性解放C.三权分立D.和平发展(2010年)33.(1)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近年来非选择题考查内容类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考查概括能力、核心知识、要点内容,基本不考某一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3.影响类:影响指的是(人物、事物或事件等)起作用;施加作用。影响类问题包括结果、意义、经验教训等

4.评价类:分析问题,后人对前人或事物的评价。含启示)。该类问题又往往与影响类(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特点等)相互交融。(2010年)15.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到,“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建立了经济特区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4.二战后,世界人民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借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力量重建家园。1958年,在恢复生产、复苏经济的基础上,战后第一个世博会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举行。据此判断这届世博会的主题应是A.哥伦布——船舶与海洋B.美洲大陆的文化交流C.科学、文明和人性 D.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启示(2009年)11.民族英雄指捍卫本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利益,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无比英勇的人。有人称左宗棠为民族英雄,是因为他A.率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B.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C.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D.创办福州船政局12.史学家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成功论、失败论、不彻底论等。下列史实能够支持成功论的是A.1912年1月5日,孙中山为争取列强支持,宣布承认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B.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C.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1912年4月1曰,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17.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引爆了巴尔干“火药桶”。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说明A.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暗杀是反侵略斗争的惟一手段C.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没有关系(2006年)13.红军被迫长征到取得胜利,这一历程说明①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②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曲折

④中国革命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A.①②

B.②④C.③④D.①③(2005年)40.(3)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可看出近代化的起步有什么特点?(2006年)31.(3)上述两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2006年)32.(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隐性考查历史经验)(3)根据材料和问题,你认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2006年)33.(3)当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上述史实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什么?启示类试题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考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显性”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示类试题也包括历史经验教训。5.选择题考查的项目还包括比较类、史学方法类、主题归类型、识别运用图表类,等等。①比较类:包括比较原因、内容、作用等的异同,一般是比较相同点。(2010年)22.左宗棠收复新疆、西藏和平解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取得成功的相同原因有①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②采取了正确的策略③与当地地方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协议 ④进行了充分的军事准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09年)16.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B.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C.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D.巩固了欧美资产阶级的统治(08年)15.对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表述正确的是①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②都是在中共的努力下促成的③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④都有利于当时社会矛盾的解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时间、条件、作用②史学方法类:主要是考查划分历史类别的方法和史学研究方法等。1.从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等内容中,提炼出一个学习主题,其名称应是A.中国的工业化历程B.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C.新中国的国防建设D.现代的社会生活2.程功同学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归纳为一个专题,这个专题的名称可以确定为A.思想解放的作用

B.民主革命的影响

C.政治改革的意义

D.民族战争的结果历史类别

②史学方法类:主要是考查划分历史类别的方法和史学研究方法等。研究方法类: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A.1919年签发的苏俄护照B.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D.1925年中国革命情况汇报的俄文原稿③识别运用图表类:在后边“解题方法”内讲。(二)解题方法1.选择题解题方法:(1)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被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1.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A.乘飞机B.发电报C.乘火车D.乘轮船2.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企业不包括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C.汉阳铁厂D.福州般船政局1901年发送消息最快捷不(2)选择题解答常用方法。①重点突破法:在审题中确定关键词后,如果对关键词相关的史实了解清楚,那么可不用逐一考虑各选项,而是直接确定正确选项。(2010年)11.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②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一般组合式的选择题可用此法。例(2008年)26.下列史实对解决民生问题起到积极作用的是①萨拉热窝事件②罗斯福新政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④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③筛选法:根据审题,搞清题目的基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